首页 > 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 >

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

关于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阅读全文]...
  • 谁知道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上一句是什么?

  •   问答,汉语词语,意思为提问和解答,一个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谁知道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上一句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阅读全文]...
  • 关于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上一句是什么?

  •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上一句是什么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上一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下面是原文: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阅读全文]...
  • 描写夜雨的古诗句

  • 夜雨,文学
  • 描写夜雨的古诗句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描写夜雨的古诗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寄黄几复

      作者: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2、沁园春·夜雨三更

      作者:吴潜

      夜雨三更,有人敧枕,晓檐报晴。算顽云痴雾,不难扫荡,*,元自分明。

      权植油幢,聊张皂纛,坐听前驺鼓角鸣。君休诧,岂宣申南翰,成旦东征。鸿冥。哽噎秋声。

      正万里榆关未罢兵。幸扬州上督,为吾石友,荆州元帅,是我梅兄。

      约束鲸鲵,奠安鼪鼠,更使嵎夷海晏清。连宵看,怕天狼隐耀,太白沈枪。

      3、满江红·千古东流

      作者:范成大

      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风初熟。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击楫誓,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荻笋蒌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4、满庭芳·麦陇黄轻

      作者:袁去华

      麦陇黄轻,桑畴绿暗,野桥新碧泱泱。怕春归去,莺语燕飞忙。风定闲花自落,穿幽径、拾蕊寻香。

      曾来处,孤云翠壁,依旧挂斜阳。客愁,知几许,唯思径醉,谁与持觞。料文君衣带,为我偷长。

      苦忆新晴昼永,闲相伴、刺绣明窗。何时得,西风夜雨,枕簟共新凉。

      5、水调歌头·琼树挂初日

      作者:王之道

      琼树挂初日,珠箔卷清霜。夜来溪上微雨,佳节过重阳。共庆当年此际,曾见天麟协梦,华阀挂蓬桑。

      人作鲁侯祝,俾尔寿而臧。保疲瘵,旌德善,致吉祥。会看报政,朝夕芝检趣徵黄。

      不藉灵丹九转,不用蟠桃三窃,源远自流长。愿借沧溟富,斟酌荐瑶觞。

      6、夜雨

      作者:白居易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7、南乡子·雨暗初疑夜

      作者:苏轼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

      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卯酒醒还困,仙材梦不成。

      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8、清*乐·采芳人杳

      作者: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9、秋思

      作者:陆游

      诗人本自易悲伤,何况身更忧患场。

      乌鹊成桥秋又到,梧桐滴雨夜初凉。

      江南江北堠双只,灯暗灯明更短长。

      安得*生会心侣,一尊相属戏年光?

      10、秋夜

      作者:陆游

      夜雨凄凉客思迷,闻碪却是梦回时。

      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阅读全文]...
  • 白居易夜雨古诗

  • 夜雨
  • 白居易夜雨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夜雨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①。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②。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③。

      况此残灯夜④,独宿在空堂⑤。

      秋天殊未晓⑥,风雨正苍苍⑦。

      不学头陀法⑧,前心安可忘⑨。

      注释

      ①乡:家乡。

      ②瞻望:往远处或高处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③夕:日落的时候:夕阳。夕照。朝夕相处。无夕:日日夜夜。

      ④残灯: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⑤空堂:空屋。

      ⑥晓:到来,来临。

      ⑦正:此时。苍苍:纷纷。

      ⑧头陀:苦行僧。

      ⑨安:怎么。

      译文

      我有着深深思念的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她在遥远的异乡我不能去靠*,似乎也没有可以用来传情的太阳。内心痛苦万分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孤独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觉。秋天尚未来临,却已风雨纷纷。不曾学过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四十岁。从“独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诗是为一个与作者相爱的女子而写。且学者周相录考证,这个女子就是白居易几度在诗作中提到过的“东邻婵娟子”湘灵。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对第一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作者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隔”、“结”都是冰凉凉的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的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的感觉。作者用两个冰冷的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火热的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的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在这里,作者又用了一个打动人的动词“瞻望”。乡远,瞻望却不可相望见,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的恋人身畔。

      前四句是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写,从“况此”一句开始,作者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作者在描写夜雨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像,灯、堂、天、风雨。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夜”是时间,在“夜”之前作者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作者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作者在这情景万分伤心,没有言自然显得寂静,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夜雨同话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作者心中的怅然若失。“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作者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作者的思念之情着色,分染过的白描已经基本上上好了颜色。最后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使用直抒胸意的写法,将全诗推向高潮。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作者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这无果的结局中谢幕,无数的思念,向何处倾诉。

      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他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他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阅读全文]...
  • 《巴山为何夜雨》阅读理解

  • 夜雨,语文
  • 《巴山为何夜雨》阅读理解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巴山为何夜雨》阅读理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巴山为何夜雨

      ⑴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是指晚8时以后,到第二天早晨8时以前下的雨。“巴山”是指大巴山脉,“巴山夜雨”其实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区)。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60%,贵州高原的遵义、贵阳分别占58%和67%。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多夜雨的,但夜雨次数、夜雨量及影响范围都不如大巴山和四川盆地。西南山地为什么多夜雨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⑵在白天,四川盆地周边山坡上空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谷地中心垂直方向气流下沉补充谷风,称之为反谷风。夜晚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空气冷重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谷地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辐合上升,称之为反山风。

      ⑶巴蜀地区的盆地地形,导致夜晚谷地中心垂直方向气流辐合上升,极易凝云致雨,故夜雨较多。而白天由暖空气沿坡向上,盛行谷风,气流上升过程中极易产生云雾。山城重庆多雾,就是这样形成的。西南山地潮湿多云,夜间密云蔽空,云层和地面之间,进行着多次的呼吸、辐射、再呼吸、再辐射的热量交换过程,因此云层对地面有保暖作用,也使得夜间云层下部的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夜间在云层的上部,由于云体本身的辐射散热作用,使云层上部温度偏低。这样,在云层的上部和下部之间便形成了温差,大气层趋向不稳定,偏暖湿的空气上升形成降雨。

      ⑷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面上的气压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空气的水*运动,这样,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⑸此外,云贵高原对南下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而我国西南山地在冬半年常常受到准静止锋的影响。在准静止锋滞留期间,锋面降水出现在夜间和清晨的次数,占相当大的比重,相应地增加了西南山地的夜雨率。夜雨增大了地表径流,容易形成西南山地的秋汛。秋汛常在江淮流域发生,通常所说的“巴山夜雨”就出现在这个汛期内。

      选自《初中生世界》

      小题1:文章的题目是用得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4分)

      小题2:结合文义,给“巴山夜雨”下定义。(3分)

      小题3:概括“巴山”多“夜雨”的原因?(4分)

      小题4:第(1)段中加点的“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用疑问句式,化用古诗,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有一定的文学韵味,新颖别致。(4分)

      小题1:巴山夜雨是指我国西南山地夜间降雨较多的自然现象。(3分)

      小题1:主要是因为:(1)西南地区的盆地地形造成谷风盛行;(2)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常形成热力环流。(4分)

      小题1:不能,因为“一般”说明“这些地方的夜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

      略

[阅读全文]...
  • 《夜雨寄北》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夜雨
  • 《夜雨寄北》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全诗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夜雨寄北》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欢迎阅读!

      《夜雨寄北》原文

      作者:唐代文学家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言】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鉴赏】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阅读全文]...
  • 雨夜的诗句古诗(赞美夜雨的诗句)

  • 雨夜,赞美
  • 入秋几场雨,成都的天气彻底凉了下来,今日且被暴雨刷屏。暴雨固然令人不喜,细润绵绵的夜雨却往往能让人从中咂摸出另一番滋味。

    请看诗中夜雨:它代表着无尽的生机、润物的情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代表着绵长的愁绪、点点滴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代表着久远的深情、兄弟同听,“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提到夜雨诗,也不能不提李商隐非常经典的《夜雨寄北》,短短28字便道出千古深情,为人所传诵,还出了两个唯美成语。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身居蜀地的李商隐,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诗。诗人身处异乡,将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融于眼前与未来的情景之中,串联现在-未来-眼下,用情至深,刻画情景经典永恒。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细细读来,就像一幅连续的“动画”。**常常的一问一答间,自有深情。仿佛在这雨夜,两人在隔着遥远的时空,遥遥地对着话、拉着家常。他说,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呀,归期还没定呢。

    起句多么*常啊,可下一句也没有多离奇。他也没说什么时候才能定下归期,也没说今夜是如何思念,而是宕开一笔,写起当地当时的天气: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淅淅沥沥,已经涨满秋池。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这边下雨了,你那里呢?诗人也没有继续探寻,下一句再度转开,跳转到未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虽然归期未定,但诗人已开始向往憧憬,重逢时候的场景。或许,也是这样的夜,也是这样的雨,我们能够剪烛西窗,一起秉烛长谈,细细倾诉今夜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短短四句,几多转折,看似寻常,却蕴含着崎岖的深情。听着窗外夜雨声声,字里行间绵延着思念与深情,让我们在后世这样的夜里,也想起远方的人,又憧憬重逢时的光景。时间、空间的距离,无碍于诗意与情感的传递,世人所共通共知。

    这首诗不仅给我们留下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范本,还给我们留下两个成语:剪烛西窗、巴山夜雨。前者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后者用以形容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

    在一个个普通的夜里,如果心中还有情,有牵挂的人,怀着重逢的希望,也便不会感到孤寂了吧。

[阅读全文]...
  • 夜雨寄北古诗的意思(夜雨寄北全文鉴赏)

  •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大中二年(848)秋,诗人北归途中,淹留荆巴,妻子来信问归期,乃作此诗。洪迈《唐人万首绝句》题作《夜雨寄内》。一说为大中六年(852),作于东川柳仲郢幕府,那时作者之妻王氏已故,“寄北”则为寄北方亲友。但从诗的情感内涵品味,似应以“寄内”为确切。

    诗从回答妻子的问讯开始,*直叙起。“问归期”蕴藉着深切的思念,“未有期”流露出无限的怅惘。两者的矛盾,构成全诗感情发展的基点。

    次句写客舍环境显示当时心情。用巴山、夜、雨、秋、池等物象,遣一个“涨”字作中介,组成一幅萧瑟凄清的画面,把难以说透的羁旅之情渲染得十分浓烈。人们看到的是景,所感受的却处处是情。巴山夜雨仿佛在诉说客居的孤寂,秋池里似乎涨满了离人的愁思。

    诗人耐不住寂苦的侵袭,热切地盼望归期的到来。于是跳开落墨,三句以“何当”引出虚想,超越时、空界限,映现出西窗并坐,剪烛夜谈的景象。“西窗”充溢着温馨的家庭气息,“剪烛”是深夜不寐,畅叙离情的象征。遐想中的欢聚,把眼前“未有期”的怅惘消解了。

    最后,又进一步设想,异日相逢将以今夕的巴山夜雨作为话题,在剪烛夜谈的氛围中融入客居旅况的回忆。以诗意的想象溶化现实的孤寂,使全诗在明朗乐观的气氛中结束,没有陷入低沉和无边的苦闷。

    诗的语言自然流畅,亲切感人。诗人在短小的绝句中,巧妙地运用语词的重复,开拓新的意境,可谓独具匠心。首句“期”字两见,末句重出“巴山夜雨”。不仅在音调上,结构上呈现出“回环往复”之妙;而且在意念上往复推移,由今日遥望来日,又从来日回忆今夕,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变化,情感起伏跌宕,表现出萦回曲折的情致。这首诗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构思精策,意境隽永,是千百年来为人乐于传诵的名作。

[阅读全文]...
  • 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乱山残雪夜,孤烛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唐•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注释除夜:除夕,即阴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有些版本作“除夜有怀”。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汉末益州牧刘璋设“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故有“三巴”之说,今四川省东部地区。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后亦多泛指四川。[2]羁(jī)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万里身:此身离家万里之外,路途遥远。残雪:残余的积雪。孤独:一支烛。这并非实指,而是说自己在这除夕之夜,孤独独照,更感到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有些版本引作“孤烛异乡人”或“孤独异乡人”骨肉:指有血统关系的骨肉亲人。僮(tóng):未成年的仆人。亲:亲*。那堪(kān):哪能受得了。岁华:年华。参考译文三巴的道路多么迢远,我走在万里艰危的征程。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离开亲人们已越来越远,和僮仆的感情分外加深。哪堪漂泊在天涯,又适逢明朝岁华更新。赏析:《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是唐代诗人崔涂的作品,此诗写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怀。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颔联写除夕客居异地的孤独;颈联写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再烘托“独”字;尾联点出时逢除夕,更不堪漂泊。全诗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崔涂曾长期流落于湘、蜀一带,此诗为诗人客居四川时所作。此诗抒写诗人避乱流离巴蜀,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惨淡心情。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首联“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感叹三巴道路的迢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可亲之人,生活的艰辛,生命的危险,如影随形地纠缠着他。“迢递”“羁危”用字精炼而准确,让人顿感起笔之突兀。同时,“三巴路”“万里身”又显得气象宏大,真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动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势。虽是深挚地抒发飘泊天涯的无限情怀,却并不给人以萧瑟的感觉。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具体地描绘出了异乡除夜的凄凉。住所外面,是覆盖着残雪的乱山;屋里,孤零零的一支蜡烛陪伴着诗人。“乱山”、“残雪”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清。写山用一“乱”字,展现其杂乱的形态,借以写诗人诸事纷杂的心态;写雪用一“残”字,既扣住了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以表现心境的凄冷。此二字皆诗人匠心运筹、刻意锤炼的笔墨。“孤烛”二字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往年过除夕,合家团聚,虽说生逢乱世,节日清贫,总还是快慰的;如今过除夕,却是独自一人处在异乡,论相伴者,只有无言的蜡烛,而蜡烛又是孤独一支,“孤烛”照孤客,孤客对“孤烛”,物态人情,相互映衬,有力地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此句与马戴的《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句,可谓是异曲同工,同样扣人心弦,读来令人心碎。[2]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真切地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文字虽直朴,道情却非常细腻曲折。在家时,有骨肉相伴,自然感觉不到僮仆的可亲之处;如今飘泊在外,远离了亲人,与骨肉远隔,无法与亲人们一同迎接新年,故而对于身边朝夕相处的僮仆才倍感亲*,同时也为除夕增添了一些欢乐。对僮仆感情的转变,固然是好事,但这也暗中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诗人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此联语言质朴,感情细腻,与第二联互相映衬,真挚感人。尾联“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归结本题意旨,言不堪在这飘泊的生涯里过此除夕,想到明日又增一岁不禁愁苦万分。所以,诗人寄希望于新年,祈祷不再漂泊流离,显得顺理成章,真切自然。这种结尾统摄了全篇的情感,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心绪归为“那堪”二字,以强化之,又用“明日岁华新”把这些思绪框定在“除夜”,意境鲜明,结构严谨。句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的异乡飘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离愁乡思,发泄无余。全诗语言朴素,铅华皆无,于*实之处涌动真情,意境苍凉,语言工丽,感情真挚,刻画细腻,情韵幽绝,感人至深。“乱山”一联堪称佳句,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 - 句子

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 - 语录

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 - 说说

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 - 名言

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 - 诗词

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 - 祝福

蝉古巴山夜雨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赞美学校社团的古诗 幼儿园宝宝的古诗 画王维的古诗的标准意思 中有意这三个字的古诗 形容工作态度坚定的古诗词 有谷的古诗词 描述春景的古诗春景 戚继光创作的古诗 销售用的古诗 关于春天意境的古诗画 咏柳描写夏季西湖的古诗 竖着8个横着5个的古诗 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小学 让人拍案叫绝的古诗 语文高考揭示哲理的古诗词 带尘字和深字的古诗 关于维护**的古诗 描写芙蓉花的古诗三首 与传统文化的古诗文 为某人感到光荣的古诗 古诗图文并茂的古诗 高中必背古诗文中的诗词 描写春景的词语和古诗 关于春的古诗词串烧朗诵稿 既独立又合作的古诗文 花古诗的简笔画 望天门这首古诗的教学反思 表达对故乡情感的古诗 有关春天的现代诗古诗词 适合开学背的春天古诗 关干春雨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