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关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 古诗文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

      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

      丑奴儿:四十四字,*韵。

      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

      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道: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赏析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具体创作时间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淳熙十四年(1187)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辛弃疾像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阅读全文]...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 诗人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四十四字,*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

      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译文二】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评点】

      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激情万丈但却心地单纯,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无法理解,总是登高远望。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动下文的叙述。前一个“爱上层楼”补充说明首句,因为不知道何为“愁”,所以总爱登高望远;后一个“爱上层楼”又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总是登高望远,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正是这一重复,将上片四句串接起来,短短四句即说明了同一个完整的意思。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就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却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全词构思新巧,词人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将昔日不知“愁”滋味与现在尝尽“愁”滋味相比较,突出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全词的线索,感情真挚而又*易浅*。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易浅*。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二: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辛弃疾主要影响

      词

      辛弃疾造像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词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辛词的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被分裂的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上。他词里不但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还强烈表现他不能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他在《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词中说:“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比较突出地表现这种思想。他青年时期曾直接参加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后来在词里还经常想起这种“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的战斗生活。而且每每以“整顿乾坤”的豪情壮志鼓励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韩元吉、陈亮等。在历史人物方面,他称赞为*开创长期统一局面的“西都人物”,薄苟安江左的“王谢诸郎邮”赞扬廉颇、李广、邓禹、马援等为国立功的英雄,鄙薄因人成事的李蔡,请谈误国的王衍,同样是这种思想精神的表现。

      其次表现在他对南宋荷安局面的强烈反感上。他讥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讽刺那些小朝廷里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是“学人言语得人怜”的秦吉了(《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甚至还骂他们为瑟缩在堆的冻芋与寒瓜,比他们为透过一线壁缝所看到的在阳光里飞舞的灰尘。这不但揭露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对历史上一切没落的统治阶级说,都有它的典型意义。他在隐居带湖、瓢泉时热爱陶渊明的诗,但他并不像一些封建文人那样称许他为司马氏一姓守节,而特别看重他和当时没落王朝士大夫不合作的倔强性格。他的《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词:“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渊明漫爱重九,胸次正崔巍。”他的`《贺新郎·题傅岩叟悠然阁》词:“晚岁凄其无诸葛,惟有黄花入手,更风雨东篱依旧。陡顿南山高如许,是先生拄杖归来后。”这是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这一面性格的夸张,同时更好地显现了作者的精神面貌。

      第三表现在他志业、才能上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有志无成的不*上。辛弃疾是在对敌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人物,他自写青年时的气概是“横槊气凭陵”(《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是“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他晚年写的《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词更羨慕夏禹的“悠悠万世功,兀兀当年苦”。可是由于他的志业、才能在南归后一直不能实现和发挥,这就不能不在词里表现他的愤慨和不*。他和汤朝美的两首《水调歌头》词:“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鳌杯。”“短灯繁,长剑铁,欲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正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表现。而象“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等词句,虽然对现实政治流露了消极情绪,依然含蕴着作者满腹的牢骚,反映封建社会一些有志之士在饱受打击后的精神状态。

      辛弃疾的作品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些要求振作有为而受到挫折的人的共同感受,同时形成他在词史上的杰出地位。辛弃疾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统治集团里既不容易得到理解,在面对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上英雄人物时,就不能不激发他的豪情壮志。因此他的登临怀古之作特别擅长,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两首词中可见他这方面成就的一斑。

      辛弃疾在上饶、铅山隐居时期,写了不少流连诗酒、啸傲溪山,表示与世相忘的作品,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其中有部分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民生活的小词,如《清*乐·村居》。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辛弃疾的独特成就是他创造了一种恢宏苍茫和阔大的词境,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辛词雄浑苍茫的意境相对应的是其意象的壮观飞动与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方面最成功、最得心应手的是他笔下的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同时他的婉约词也写得独到精致、典雅妩媚。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云:“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在辛弃疾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13]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阅读全文]...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阅读全文]...
  • 辛弃疾 丑奴儿_示儿古诗原文

  •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辛弃疾 丑奴儿》,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丑奴儿》

    作者: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而今识得愁滋味,

    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易浅*。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易浅*。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是不是觉得辛弃疾 丑奴儿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示儿古诗,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 山水风光的古诗名句

  • 风光,山水,励志
  • 山水风光的古诗名句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水风光的古诗名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7、“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

      8、“山嶂远重叠,竹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

      9、“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

      1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1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6、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1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2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6、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2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30、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阅读全文]...
  • 有关山河的古诗名句

  • 山河
  • 有关山河的古诗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扛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1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阅读全文]...
  • 中秋的古诗名句签名

  • 中秋,文学
  • 中秋的古诗名句签名

      从古到今,中秋节总会惹得文人墨客文思如泉涌。那么,古诗词中有关中秋节的诗句有哪一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娥何事太多情,今宵故误年时约。《踏莎行中秋不见月》陈德武

      2、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苏轼

      3、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4、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

      5、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文天祥

      6、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7、*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中秋》李朴

      8、虽桂华飘下,玉轮移影,归兴犹未。《尾犯中秋》曹勋

      9、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辛弃疾

      10、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中秋对月》曹松

      11、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八月十五夜玩月》刘禹锡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13、迥彻轮初满,孤明魄未侵。《中秋夜临镜湖望月》陈羽

      14、何人意绪还相似,鹤宿松枝月半天。《关中秋夕》薛能

      15、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16、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17、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念奴娇中秋对月》文征明

      18、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中秋对月》曹松

      19、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3、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6、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7、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8、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9、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0、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1、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12、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3、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4、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15、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7、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18、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9、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20、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21、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22、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3、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24、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5、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26、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7、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28、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9、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30、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慧霖《闰中秋玩月》

[阅读全文]...
  • 李白写的关于读书的古诗四句(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 李白,读书
  • 众所周知,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往往写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字里行间充满着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但你知道李白不成熟的诗作是怎样的吗?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便是李白还不成熟的一首诗。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成熟,仅仅是与李白后期的诗相比较,还不够豪迈奔放与清新飘逸。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就写得不好,反而它还赢得了历代诗论家和人们的交口称赞。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通为秀骨玉映,丰神绝胜”。再如《唐宋诗醇》:“自然深秀,似王维集中高作”。

    然而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却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据《李太白年谱》载,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便是那时所作。至于诗的内容,则如题所说,主要描绘了李白上戴天山的所见所闻,突出了李白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语言*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已。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即潺潺流水回荡着犬吠声,繁盛的桃花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由此可见,李白眼中的戴天山,也就是道士的修行之地,是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同时这两句还表明了李白访戴天山道士的路线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以及点出了李白入山的时间是在“带雨浓”的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其实已经突出了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主题。它的意思是说,李白在深林中的小道上行进,时常能够看到出没的麋鹿,到了正午时分,却没有听到道院的打钟声。很显然,李白听不到钟声,便说明道士此刻不在山中,那么此行李白自然就会访戴天山道士而不遇了。至于这里的“时见鹿”,还凸显了环境的清幽。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则是李白对道士修行之地的景色描写。从颔联两句我们已经知道这位道士不在道院中,那么李白自然只好欣赏起附*的自然景色了。即绿竹分开青色的云气直穿蓝天,一道飞瀑挂在碧绿的山峰之上。同样这里也是凸显了环境的清幽,以及暗示了这位道士的淡泊与高洁。那么李白没有见到道士,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即没有人知道道士去了何处,李白只好依着古松,排遣此次不遇的愁思。其实从李白的这首诗中,我们便可以得知李白是崇尚求道寻仙的。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愁倚两三松”,所体现的正是他对求道寻仙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虽然我们不会求道寻仙,但是李白在读书时所拥有的这种年轻人的朝气和探索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的。

    综上所述,李白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在这幅图中,存在着世外桃源般的小世界。从写作手法来看,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却无一字说“道士”,也无一字说“不遇”,但句句却是“访道士不遇”,可谓是一首切题绝妙的佳作。总的来说,即使还不成熟,李白的这首诗,也依然令人交口称赞。

[阅读全文]...
  • 中秋有关的古诗名句

  • 中秋
  • 中秋有关的古诗名句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秋的古诗名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4、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5、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6、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7、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8、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0、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11、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1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13、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14、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15、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1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1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月夜》

      19、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0、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21、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22、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2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

      2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苏轼《水调歌头》

      2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7、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李商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8、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9、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30、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沈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31、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32、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33、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34、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35、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阅读全文]...
  • 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全诗翻译赏析

  • 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全诗翻译赏析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注释

      除夜:除夕,即阴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有些版本作“除夜有怀”。

      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汉末益州牧刘璋设“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故有“三巴”之说,今四川省东部地区。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后亦多泛指四川。[2]

      羁(jī)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万里身:此身离家万里之外,路途遥远。

      残雪:残余的积雪。

      孤独:一支烛。这并非实指,而是说自己在这除夕之夜,孤独独照,更感到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有些版本引作“孤烛异乡人”或“孤独异乡人”

      骨肉:指有血统关系的骨肉亲人。

      僮(tóng):未成年的仆人。亲:亲*。

      那堪(kān):哪能受得了。

      岁华:年华。

      参考译文

      三巴的道路多么迢远,我走在万里艰危的征程。

      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

      离开亲人们已越来越远,和僮仆的感情分外加深。

      哪堪漂泊在天涯,又适逢明朝岁华更新。

      赏析: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是唐代诗人崔涂的作品,此诗写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怀。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颔联写除夕客居异地的孤独;颈联写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再烘托“独”字;尾联点出时逢除夕,更不堪漂泊。全诗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

      崔涂曾长期流落于湘、蜀一带,此诗为诗人客居四川时所作。此诗抒写诗人避乱流离巴蜀,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惨淡心情。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

      首联“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感叹三巴道路的迢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可亲之人,生活的艰辛,生命的危险,如影随形地纠缠着他。“迢递”“羁危”用字精炼而准确,让人顿感起笔之突兀。同时,“三巴路”“万里身”又显得气象宏大,真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动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势。虽是深挚地抒发飘泊天涯的无限情怀,却并不给人以萧瑟的感觉。

      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具体地描绘出了异乡除夜的凄凉。住所外面,是覆盖着残雪的乱山;屋里,孤零零的一支蜡烛陪伴着诗人。“乱山”、“残雪”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清。写山用一“乱”字,展现其杂乱的形态,借以写诗人诸事纷杂的心态;写雪用一“残”字,既扣住了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以表现心境的凄冷。此二字皆诗人匠心运筹、刻意锤炼的笔墨。“孤烛”二字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往年过除夕,合家团聚,虽说生逢乱世,节日清贫,总还是快慰的;如今过除夕,却是独自一人处在异乡,论相伴者,只有无言的蜡烛,而蜡烛又是孤独一支,“孤烛”照孤客,孤客对“孤烛”,物态人情,相互映衬,有力地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此句与马戴的《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句,可谓是异曲同工,同样扣人心弦,读来令人心碎。[2]

      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真切地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文字虽直朴,道情却非常细腻曲折。在家时,有骨肉相伴,自然感觉不到僮仆的可亲之处;如今飘泊在外,远离了亲人,与骨肉远隔,无法与亲人们一同迎接新年,故而对于身边朝夕相处的僮仆才倍感亲*,同时也为除夕增添了一些欢乐。对僮仆感情的转变,固然是好事,但这也暗中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诗人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此联语言质朴,感情细腻,与第二联互相映衬,真挚感人。

      尾联“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归结本题意旨,言不堪在这飘泊的生涯里过此除夕,想到明日又增一岁不禁愁苦万分。所以,诗人寄希望于新年,祈祷不再漂泊流离,显得顺理成章,真切自然。这种结尾统摄了全篇的情感,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心绪归为“那堪”二字,以强化之,又用“明日岁华新”把这些思绪框定在“除夜”,意境鲜明,结构严谨。句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的异乡飘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全诗语言朴素,铅华皆无,于*实之处涌动真情,意境苍凉,语言工丽,感情真挚,刻画细腻,情韵幽绝,感人至深。“乱山”一联堪称佳句,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 句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 语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 说说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 名言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 诗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 祝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 心语

推荐词条

善有善报的名言感悟 学会珍惜的名言 书是人类的朋友的名言 超越的名言 我劳动我快乐名人名言 秦时明月开头名言 赞扬母爱的名言 赞美荷花的名言 外国哲学家名言 老梁励志名言 体现孔子智慧的名言 一条名言的启示 婚姻的名言 大话西游名言 奥本海默名言 名人名言高尔基 人是自私的名言 苦的名言 名言谚语 看清自己的位置的名言 刘备的经典名言 陶行之的名言 格局很大的名人名言 不要随意评价别人名言 医护人员的心声名言 小学生爱国名言 关于良师益友的名言 关于法治的名人名言 有关慈善的名言 关于从小事做起的名言 有关金钱的名言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