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

关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 古诗文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

      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

      丑奴儿:四十四字,*韵。

      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

      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道: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赏析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具体创作时间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淳熙十四年(1187)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辛弃疾像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阅读全文]...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 诗人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四十四字,*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

      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译文二】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评点】

      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激情万丈但却心地单纯,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无法理解,总是登高远望。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动下文的叙述。前一个“爱上层楼”补充说明首句,因为不知道何为“愁”,所以总爱登高望远;后一个“爱上层楼”又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总是登高望远,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正是这一重复,将上片四句串接起来,短短四句即说明了同一个完整的意思。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就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却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全词构思新巧,词人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将昔日不知“愁”滋味与现在尝尽“愁”滋味相比较,突出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全词的线索,感情真挚而又*易浅*。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易浅*。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二: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辛弃疾主要影响

      词

      辛弃疾造像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词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辛词的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被分裂的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上。他词里不但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还强烈表现他不能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他在《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词中说:“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比较突出地表现这种思想。他青年时期曾直接参加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后来在词里还经常想起这种“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的战斗生活。而且每每以“整顿乾坤”的豪情壮志鼓励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韩元吉、陈亮等。在历史人物方面,他称赞为*开创长期统一局面的“西都人物”,薄苟安江左的“王谢诸郎邮”赞扬廉颇、李广、邓禹、马援等为国立功的英雄,鄙薄因人成事的李蔡,请谈误国的王衍,同样是这种思想精神的表现。

      其次表现在他对南宋荷安局面的强烈反感上。他讥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讽刺那些小朝廷里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是“学人言语得人怜”的秦吉了(《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甚至还骂他们为瑟缩在堆的冻芋与寒瓜,比他们为透过一线壁缝所看到的在阳光里飞舞的灰尘。这不但揭露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对历史上一切没落的统治阶级说,都有它的典型意义。他在隐居带湖、瓢泉时热爱陶渊明的诗,但他并不像一些封建文人那样称许他为司马氏一姓守节,而特别看重他和当时没落王朝士大夫不合作的倔强性格。他的《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词:“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渊明漫爱重九,胸次正崔巍。”他的`《贺新郎·题傅岩叟悠然阁》词:“晚岁凄其无诸葛,惟有黄花入手,更风雨东篱依旧。陡顿南山高如许,是先生拄杖归来后。”这是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这一面性格的夸张,同时更好地显现了作者的精神面貌。

      第三表现在他志业、才能上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有志无成的不*上。辛弃疾是在对敌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人物,他自写青年时的气概是“横槊气凭陵”(《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是“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他晚年写的《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词更羨慕夏禹的“悠悠万世功,兀兀当年苦”。可是由于他的志业、才能在南归后一直不能实现和发挥,这就不能不在词里表现他的愤慨和不*。他和汤朝美的两首《水调歌头》词:“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鳌杯。”“短灯繁,长剑铁,欲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正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表现。而象“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等词句,虽然对现实政治流露了消极情绪,依然含蕴着作者满腹的牢骚,反映封建社会一些有志之士在饱受打击后的精神状态。

      辛弃疾的作品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些要求振作有为而受到挫折的人的共同感受,同时形成他在词史上的杰出地位。辛弃疾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统治集团里既不容易得到理解,在面对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上英雄人物时,就不能不激发他的豪情壮志。因此他的登临怀古之作特别擅长,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两首词中可见他这方面成就的一斑。

      辛弃疾在上饶、铅山隐居时期,写了不少流连诗酒、啸傲溪山,表示与世相忘的作品,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其中有部分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民生活的小词,如《清*乐·村居》。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辛弃疾的独特成就是他创造了一种恢宏苍茫和阔大的词境,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辛词雄浑苍茫的意境相对应的是其意象的壮观飞动与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方面最成功、最得心应手的是他笔下的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同时他的婉约词也写得独到精致、典雅妩媚。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云:“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在辛弃疾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13]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阅读全文]...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阅读全文]...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的诗句鉴赏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的诗句鉴赏

      【诗句】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

      【出处】唐.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意思】残雪笼盖着 荒山野岭,白茫茫一片。流落他乡的游子独对孤灯,思乡之情绵绵不 断。今夜是除夕,却不能与家人欢聚,共享天伦之乐,只好把这亲情转 到随我漂泊的童仆身上。诗人羁旅他乡,除夕夜感怀,一 “乱”一 “孤”,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烦闷、孤寂之情。全诗沉郁,有凄冷之气。

      【诗句】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译注】冬夜乱山参差,残雪未融, 屋里一支孤烛陪伴着异乡人。乱山:指 山峰重叠参差。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雪夜或寒夜 客居山乡的孤独情景。[例]在阳明山 上徘徊了半天,冷雨凄风中,远行人的 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回来的时候,山下 已是万家灯火。想起了唐人诗句:“乱 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两个时代,一 样心情,不知道穿得像冬瓜的朋友也有 同样感触否? (郭嗣汾《雪人与冰屋》)

      【全诗】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释】 ①除夜:除夕晚上。②迢递(tiao di条递)高险的样子。三巴: 巴郡、巴东、巴西。羁危:在艰险中飘泊、跋涉。

      【译文】 我在遥远的三巴路上飘泊,旅途艰险,离家万里,孑然一身。今夜除夕,在这乱山丛中寄宿,窗外残雪未消,寒气凛凛,一盏昏黄暗淡的孤灯,伴着我这个异乡人。同骨肉亲人越离越远呵,转觉与僮仆更加亲*。尽管孤独中有这一点温情,又怎能忍受飘泊的艰辛。明日开始又是岁华一新,何时与家人团聚在故乡园林?

      【鉴赏】

      这首诗的核心皆围绕颔联“孤烛异乡人”而层层渲染。首联“迢递”二 字写出当日赴蜀之路的艰辛,“羁危”则交代出此时自己心中的凄怆,两句 总写自己离家之远,从而产生孤独之感。

      颔联写到眼前。岁值除夕之夜,而自己这个“异乡人”却像这雪夜里 孤独的烛光一样,渺小,黯淡。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然对于崔涂来说, 却是“每逢佳节倍孤独”。

      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呼应首联中的“万里身”,因离家万 里,与家人联系少,渐渐似乎有了隔膜;而终日陪伴自己的童仆,本是疏远 的,反倒日复一日地亲切了起来。在这一“远”一“亲”的反差中,则又落实 到自己的孤独。

      尾联*乎呐喊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谁能忍受这漂泊的日子呢! 想 到过完今夜就是新的一年了,所以尽管对前路茫然无措,但仍道出了内心 的`美好期望:希望明天是新的一天! 但这种期望又是多么的无奈。

      身罹漂泊,离家万里,所以像“独行”、“孤舟”、“故人”、“乡心”屡见诸 崔涂的笔尖。就像他在《孤雁》中所感慨的那只“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 之”的孤雁一样,找不到同伴,也寻不到归家的路。

      律诗固然像戴了镣铐跳舞一样,然在这有限的空间内,如果既能规行 矩步,又能匠心独运,那一样能跳出美好的舞姿。而崔涂“身遭乱梗,意殊 凄怅”(《唐才子传》),付之笔端,无须刻意锤炼,字字已浸透人心。

[阅读全文]...
  • 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全诗翻译赏析

  • 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全诗翻译赏析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注释

      除夜:除夕,即阴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有些版本作“除夜有怀”。

      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汉末益州牧刘璋设“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故有“三巴”之说,今四川省东部地区。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后亦多泛指四川。[2]

      羁(jī)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万里身:此身离家万里之外,路途遥远。

      残雪:残余的积雪。

      孤独:一支烛。这并非实指,而是说自己在这除夕之夜,孤独独照,更感到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有些版本引作“孤烛异乡人”或“孤独异乡人”

      骨肉:指有血统关系的骨肉亲人。

      僮(tóng):未成年的仆人。亲:亲*。

      那堪(kān):哪能受得了。

      岁华:年华。

      参考译文

      三巴的道路多么迢远,我走在万里艰危的征程。

      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

      离开亲人们已越来越远,和僮仆的感情分外加深。

      哪堪漂泊在天涯,又适逢明朝岁华更新。

      赏析: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是唐代诗人崔涂的作品,此诗写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怀。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颔联写除夕客居异地的孤独;颈联写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再烘托“独”字;尾联点出时逢除夕,更不堪漂泊。全诗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

      崔涂曾长期流落于湘、蜀一带,此诗为诗人客居四川时所作。此诗抒写诗人避乱流离巴蜀,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惨淡心情。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

      首联“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感叹三巴道路的迢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可亲之人,生活的艰辛,生命的危险,如影随形地纠缠着他。“迢递”“羁危”用字精炼而准确,让人顿感起笔之突兀。同时,“三巴路”“万里身”又显得气象宏大,真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动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势。虽是深挚地抒发飘泊天涯的无限情怀,却并不给人以萧瑟的感觉。

      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具体地描绘出了异乡除夜的凄凉。住所外面,是覆盖着残雪的乱山;屋里,孤零零的一支蜡烛陪伴着诗人。“乱山”、“残雪”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清。写山用一“乱”字,展现其杂乱的形态,借以写诗人诸事纷杂的心态;写雪用一“残”字,既扣住了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以表现心境的凄冷。此二字皆诗人匠心运筹、刻意锤炼的笔墨。“孤烛”二字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往年过除夕,合家团聚,虽说生逢乱世,节日清贫,总还是快慰的;如今过除夕,却是独自一人处在异乡,论相伴者,只有无言的蜡烛,而蜡烛又是孤独一支,“孤烛”照孤客,孤客对“孤烛”,物态人情,相互映衬,有力地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此句与马戴的《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句,可谓是异曲同工,同样扣人心弦,读来令人心碎。[2]

      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真切地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文字虽直朴,道情却非常细腻曲折。在家时,有骨肉相伴,自然感觉不到僮仆的可亲之处;如今飘泊在外,远离了亲人,与骨肉远隔,无法与亲人们一同迎接新年,故而对于身边朝夕相处的僮仆才倍感亲*,同时也为除夕增添了一些欢乐。对僮仆感情的转变,固然是好事,但这也暗中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诗人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此联语言质朴,感情细腻,与第二联互相映衬,真挚感人。

      尾联“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归结本题意旨,言不堪在这飘泊的生涯里过此除夕,想到明日又增一岁不禁愁苦万分。所以,诗人寄希望于新年,祈祷不再漂泊流离,显得顺理成章,真切自然。这种结尾统摄了全篇的情感,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心绪归为“那堪”二字,以强化之,又用“明日岁华新”把这些思绪框定在“除夜”,意境鲜明,结构严谨。句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的异乡飘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全诗语言朴素,铅华皆无,于*实之处涌动真情,意境苍凉,语言工丽,感情真挚,刻画细腻,情韵幽绝,感人至深。“乱山”一联堪称佳句,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全文]...
  • 丑奴儿·夜来酒醒清无梦古诗词鉴赏

  • 丑奴儿·夜来酒醒清无梦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夜来酒醒清无梦,愁倚阑干。露滴轻寒。雨打芙蓉泪不干。

      佳人别后音尘悄,瘦尽难拚。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译文翻译

      在夜里酒醒了无梦境,周围一片清静,起来因忧愁而倚靠栏杆。夜深天寒,晶莹的露珠不断滴落,冰冷的秋雨落到荷塘的芙蓉花上,就像清泪未曾干过。

      想起与佳人一别之后,彼此音信全无,虽然身体不断地消瘦下去,但还是难以放弃思念。夜已更深,高悬的明月不知不觉地已经移过红楼十二间了。

      注释解释

      丑奴儿:词牌名。汲古阁《宋六十家词》本《淮海词》调名作《采桑子》,注云:“元刻丑奴儿。”

      阑干:即栏杆。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

      芙蓉:荷花的别名。

      音尘:音信,消息。

      难拚(pàn):犹难舍。

      无端: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

      创作背景

      此词的作者是秦观还是黄庭坚,尚有争议。根据词意,此词是作者在一个月夜里醉酒之后因思念佳人而作,其具体创作年份不详。

      诗文赏析

      这首词抒发的是多情才子月夜相思的别情愁绪。起首二句点出时间是在深夜,隐含的背景是在酒醉之后,交代的事情是“清无梦”和“愁倚阑干”。用“清”字描写夜深人静酒醒之后神志的极端清晰和周围环境的极端宁静,见出词人当时索寞无聊的意绪。“无梦”二字,十分准确地描绘出酒醒之后神经依旧麻木思绪却骤然清醒之后,脑海里出现短暂的思维空白时的'惶恐、无聊和失落。

      接下来两句写倚阑干时所见。“雨打”一句,化用唐代白居易《长恨歌》诗意:“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而抒*彩更浓。这两句写景,实际上饱含着作者的主观色彩。

      过片交代愁因:与佳人一别之后,彼此音讯全无,而一片痴情,却日甚一日,纵然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瘦损不堪,也毫无衰竭之势。“瘦尽难拚”,可见出其愁情的深挚。

      最后两句,又转回写愁倚阑干所见。陷入沉思之中的词人,丝毫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地,夜已更深了,明月已经移过红楼十二间了。透过其“愁倚”时间之久,精神之集中,折射出其相思之深挚。“无端”二字,露出怨意,看似怨月,实则是词人内心无绪、愁怨难排时的痴语。

[阅读全文]...
  •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ppt

  • 高一
  •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ppt

      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ppt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人教版新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五个模块,本册教材属于第四个模块。主要含有戏剧单元、宋词单元、社科文单元和古代人物传纪单元,旨在培养学生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性格和冲突,思想和意境以及知人论世的学*能力,在五个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其中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编者选取他们的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意在让学生领略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把握内容、体味情感、掌握写法、陶冶情操,从而提高文化品味。

[阅读全文]...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诗人,苏轼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这首诗抒发了词人苏轼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全诗如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注释】

      ⑴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道,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蒹葭,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阅读全文]...
  • 豪放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 赤壁
  • 豪放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豪放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苏轼 朝代: 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掳)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

      Reflections on the Ancient Red Cliff--To the tune of Niannujiao

      The Great River flows,

      Eastward w*es sweeping awa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gallant heroes.

      West of the ancient fort, they say, stands

      The Red Cliff of the Three-Kingdoms Duke Zhou.

      Rocks pierce the sky, shore-tearing

      W*es swirl into piles of snow.

      What a glorious sweep of land,

      Once a stage for so many a hero!

      My thoughts drift to those years when Zhou

      Had newly married the beautiful Qiao,

      Vigour and valour aglow.

      A feather fan and a silken hat,

      He masterminded the fire-attack on the foe--

      Over a casual chat

      To see their fleet perish, blow by blow.

      Back from my mental vagrancy in that bygone age,

      I must laugh at myself: letting sentiments grow

      Into grey hairs, too soon.

      But isnt life a dream, after all?

      Let me pledge this cup to the River,

      To the Moon.

      《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

      地位

      如果把破除传统作为"伟大"的一项基本素质的话,苏轼之于伟大是当之无愧的。与《花间词》中"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的幽约词境相比,苏轼词的逸怀浩气、举首高歌,无疑是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他的那些"似"的小词、"句读不葺之诗",尽管在当世备受争议,但如此高远的气象、如此开阔的境界、如此旷达的风格,毕竟是此前罕以见到的。即此我们也可估量到苏轼这一类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赏析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本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心情。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开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

[阅读全文]...
  •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翻译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诗的意思

  • 赤壁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 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 一作:人间;

      尊 通:樽)

      【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

      【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注释】:

      ⑴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⑿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⒂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

      ⒃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赏析】:

      清代词论家徐轨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词苑丛谈》卷三)。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格的代表作,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鼻)矶时写下的,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在苏轼写此词的八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关于当年的战场的具体地点,向来众说纷纭,东坡在此不过是聊借怀古以抒感,读者不必刻舟求剑。“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但苏轼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据《三国志》引《江表传》,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浸以鱼油,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可以想见,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苏轼如此向慕周瑜,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非常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然而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这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宕,更使读者感到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传统观念,对东坡词新风不免微带讥消,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 - 句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 - 语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 - 说说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 - 名言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 - 诗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 - 祝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写石林形态各异的古诗词 我听过的古诗 品德高尚却被误解的古诗 适合朗读古诗的配音爱国 用彩纸做秋天的古诗绘本 关于蝴蝶的最有名古诗 表示和过去的一切再见的古诗文 古诗梅花的收获和感悟简短 夸赞老婆心灵手巧的古诗词 喜庆佳节暖意浓的古诗名 古诗里有梅的古诗 清明的古诗的所有意思 春天开的花的古诗 蓝天幼儿园的古诗 含有关汉字的古诗 长一些的现代古诗 最描述少年美好的古诗词 含彷字的古诗词 野步这首古诗的完整版 儿童感恩母亲的古诗 庞德的诗和中国古诗 柴门的古诗山水 描述桂水的古诗 赞扬警嫂的古诗 努力奋斗学*的古诗词 带澈与梦的古诗 带药材名字的古诗 古诗我来讲的视频 醴陵的风俗古诗 形容很默契的古诗 顽强毅力的名言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