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关于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初三上册化学重要的知识点总结3篇

  • 知识点总结,化学,初三
  •   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铜绿),七水硫酸亚铁(绿矾)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9.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10.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1.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液体的颜色

      1.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

      2.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3.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4.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5.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6.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7.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8.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9.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气体的颜色

      1.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2.黄绿色气体:氯气

      3.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1、化学方程式

      左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写对化学式,系数来配*;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标明。

      一找元素见面多,二将奇数变成偶;

      三按连锁先配*,四用观察配其它;

      有氢找氢无氢找氧,奇数配偶变单成双;

      出现分数去掉分母,调整系数使支配*。

      2、离子方程式

      客观事实要遵从,书写形式分异同;

      生成符号要写对,质量电荷要守恒。

      3、干燥气体

      酸干酸,碱干碱,氧化不能干还原,

      中性干燥剂,使用较普遍,

      只有不反应,干燥就能成。

      4、空气组成

      空气组成别忘记,主要成分氮氧气;

      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

      还有两个零点三, 二氧化碳和杂气;

      体积分数要记清,莫要当成质量比;

      还要注意防污染,环保意识要树立。

      5、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红热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温度很高;燃硫入氧燃烧变旺,火焰紫色美丽漂亮,生成气体气味够“呛”;

      燃磷入氧现象难忘,浓厚白烟冷却粉状;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熔物固态黑色。

      6、氧中燃烧的特点

      氧中余烬能复烯,磷燃白色烟子漫,

      铁烯火星四放射,硫蓝紫光真灿烂。

[阅读全文]...
  •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3篇

  • 化学,初三
  •   物理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结构。

      金属通常是固体,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

      金属通常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酸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氧化物和其他化合物。如金属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被腐蚀,生成铁锈;金属铜容易产生铜绿等。

      金属通常很活泼,但有的金属性质很稳定,一般不与物质反应。

      置换反应的根本特征: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金属常见化合价有:+1、+2、+3。常见+1价金属有:Na+、K+、Ag+等;

      铁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在潮湿空气中,可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但铁锈结构很疏松,不能阻碍外界空气继续与氧气反应,所以最终可完全被腐蚀生成铁锈。

      2。你能否由以下内容归纳出金的物理性质?

      资料:黄金在地球上分布较广,但稀少,自然界常以游离态存在,绝大部分金是从岩脉金和冲积金矿中提取的,素有“沙里淘金”之说。

      导电性仅次于银、铜,列第三位,是化学性质稳定的金属之一,在空气中不被氧化,亦不变暗,古人云“真金不怕火炼”。

      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单纯从颜色外形看与黄金无多大差异,因为一些不法分子选择的是黄铜(铜锌合金,金黄色)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

      分析:金的物理性质是:金单质是金黄色金属,熔点为1 064。43 ℃,沸点为3 080 ℃,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

      化学变化:,分子的与原子的。

      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是:。

      1.常见的典型化学变化

      (1)可燃物的燃烧;(2)金属的锈蚀和冶炼;(3)食品的腐蚀与变质;

      (4)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等。

      2.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变化即吸热或放热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溶沸点、硬度、吸附性、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

      例如:可燃性、稳定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考点三: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药品的取用原则:“三不”原则,最少量原则,环保原则

      (1)固体药品的取用

      通常保存在中。取用块状药品使用,操作方法为。目的是。取用小颗粒药品或粉末状药品使用或,操作方法为。目的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通常盛放在里。取用时,,,拿起试剂瓶时,。缓慢倾倒,倒完液体后,应盖上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量筒量取液体时,应注意。

      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应。使用后应(滴瓶上的胶头滴管)。

      2.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要求:禁止;禁止;用加热,先;熄灭时,应,不能用嘴吹灭;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注意事项: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试管夹夹在;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用外焰加热,先预热试管;试管口应,不应朝着有人的方向;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防止。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破裂。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考点四:两个实验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温度。证明方法:;蜡烛燃烧后有生成,证明方法:;蜡烛燃烧后有生成,证明方法:。

      2.对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

      验证CO2的方法:,且CO2含量越高,。

      验证O2的方法:,且O2含量越高,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考点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各气体的体积分数

      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为:N2,O2,稀有气体,CO2,其他气体和杂质。

[阅读全文]...
  •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

  • 知识点总结,物理,初三
  •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 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 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 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

      、地磁场:

      ①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 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

      ③ 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

      ①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③应用:电磁铁

      三、电磁感应:

      1、学史: 英 国物理学家 法拉第 发现。

      2、感应电流:

      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 运动方向和 磁场方向 有关。

      4、应用交流发电机

      5、交流电和直流电: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 电流方向 和 磁场方向 有关。

      2、应用直流电动机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阅读全文]...
  • 化学初三上册重要知识点3篇

  • 初三,化学
  •   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知识导学

      化学和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以从化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水、钢铁、空气、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我们生活中主要的资源。资源的有限性决定我们必须节约资源、保护资源。钢铁的腐蚀,水源、大气的污染、矿石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危机、资源匮乏等严重问题。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环境的污染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灾难性后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化学与前沿科学密不可分。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知识导学

      物理性质是从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硬度等角度描述物质的基本性质;而化学性质则从物质生成新物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中描述物质的基本性质的。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变化前后的物质是否是同一物质,即变化过程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有些物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有些物质不同但组成元素却相同,多数物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

      如果我们只把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作为燃料使用,会使得有限的宝贵的石油资源白白浪费掉,因为经过石油化工,煤炭、石油能够综合利用,制造与合成出价值更高的化工产品。能够更有效利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知识导学

      本实验的原理是在一定量的空气中,利用过量红磷的燃烧完全消耗其中的氧气而又不产生其他气体,导致压强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即上升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装置不漏气。因为若装置漏气,虽然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但是从外界又进入一些气体,并不能使压强减小很明显,因而水并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中。

      ②燃烧匙里要放入过量的红磷,目的是使红磷燃烧,尽可能消耗尽钟罩内的氧气。 ③应该到温度冷却到室温时才可以观察,因为如果温度较高时,虽然气体减少,但是压强并不能减少很明显,因而也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

      红磷燃烧时生成无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因此描述为白烟。烟指的是固体小颗粒。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该数值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

      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纯净物是相对而言的。 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质。

      根据氮气的性质得知其用途广泛,有:

      a.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b.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里充氮气用来防腐;

      c.医疗上用液氮治疗一些皮肤病和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

      d.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稀有气体的用途有:

      a.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是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以使灯泡经久耐用。

      b.电光源,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的光。灯管里充入氩气,通电时发出蓝紫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粉红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红光。

      c.用于激光技术。

      d.氦气可作冷却剂。

      e.氙气可作麻醉剂。

      当进入大气中的某些有害成分的量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对人类和生物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就是大气污染。利用压强差,使水进入,测出氧气的体积,或利用压强差,使密闭系统的活塞移动,根据活塞移动的体积测出氧气的体积。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知识导学

      学*氧气时注意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氧气在收集时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

      水中的生物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氧气在气态时是无色的,在固态和液态时是淡蓝色。

      重点会描述木炭、硫、铝、磷、铁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知道做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并会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一般从四方面来描述:①物质原来的颜色;②对产生的光(火焰或火星)加以描述;③放出热量;④对生成物加以描述。

      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如果很早伸入集气瓶的底部,集气瓶中的氧气被热的气体赶出来,木炭燃烧会不旺。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实验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光一般指固体燃烧产生的现象,如镁条燃烧、木炭燃烧等只产生光,不产生火焰;火焰是指气体燃烧或达到沸点的固体或液体的蒸气燃烧产生的现象,如硫、酒精、气体燃烧等产生的现象。

      无氧化二磷是固体,现象应描述为产生白烟。烟是指固体小颗粒,雾是指液体小液滴。

      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时,把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

      为了防止生成物把集气瓶炸裂,在集气瓶底部先放一些沙子,放少量凉水。 细铁丝绕成螺旋状;铁丝一端系一根火柴;集气瓶内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 蜡烛燃烧时盛氧气的集气瓶要干燥,可观察到水雾。

      缓慢氧化是指进行很缓慢的氧化反应,也要放出热量。如果放出的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可以引起自发燃烧,也就是自燃。缓慢氧化也可以向剧烈氧化反应转化。

      供给呼吸主要用于:医疗、登山、潜水、宇航。

      支持燃烧主要用于氧炔焰用于焊接和切割,炼钢,作火箭助燃剂。

      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工业上根据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分离出氧气。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 重点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和仪器装置,能够按照操作步骤制取氧气。

[阅读全文]...
  • 初三上册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3篇

  • 知识点总结,化学,初三
  •   金属和金属材料

      1. 物理性质

      (1)金属的物理性质:

      a. 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b. 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c. 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2)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铁合金——生铁和钢:主要成份都是铁,但含碳量不同

      钛合金:熔点高、密度、机械性能好、耐腐蚀性强、“相溶性”等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 → 盐 + H2↑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

      (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3. 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①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② 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③ 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4. 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a. 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 + Fe2O3 ═ 2Fe + 3CO2

      b. 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c. 常见的铁矿石: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

      (2)铁的锈蚀

      a. 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

      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b. 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 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 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等;

      ③ 制成不锈钢。

      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4)、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

      生物体中元素居前三位:氧、碳、氢。(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5)、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有时表示一种物质:(金属元素、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

      微观:表示一个原子

      例如: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He:表示氦元素;氦气;一个氦原子

      C:表示碳元素;碳;一个碳原子

      Al:表示铝元素;铝;一个铝原子

      当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符号前是几就表示几个原子

      例如:3H:3个氢原子 4C:4个碳原子

      nFe: n个铁原子 2Ar:2个氩原子

      (3)原子和元素的比较

[阅读全文]...
  • 初三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3篇

  • 历史,初三
  •   殖民的人民的抗争

      一、“南美的**者”——玻利瓦尔

      1、背景:①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除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其余地区基本上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开采金银,经营种植园,役使印第安人和黑人劳动 。

      ②当地土生白人对殖民统治深为不满。 ③受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独立概况:①1816年以后十年间,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由北向南,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者” ②葡萄牙殖民地巴西宣布独立。

      二、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1、背景:①19世纪中期,印度2/3的土地已经被英国侵占。②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印度人民民不聊生,反抗情绪高涨。

      2、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年,封建王公成为起义的领导者,章西女王是这次印度民族起义中的杰出女英雄。

      3、影响: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的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4、殖民地人民抗争的根本原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欧洲工人运动

      1、 主要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阶级矛盾激化。

      2、 工人运动的时间: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

      3、 工人运动目的:广大工人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进行斗争。

      二、英国宪章运动

      1、时间:1836—1848年 2、特点:规模大、时间长。

      3、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4、核心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

      5、性质或意义: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6、失败原因: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

      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诞生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暴露。2、马克思、*初次相会于1844年。巴黎。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诞生时间:1848年。人物:马克思、*为*者同盟起草纲领。

      5、诞生的标志:1848年《*宣言》的发表

      6、《*宣言》内容:①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③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而斗争。

      7、意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8、材料解析题:“让统治阶级在*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

      得将是整个世界。”请回答:①上述材料出自哪一文献?该文献是由谁起草的`?

      ②该文献的发表有什么重大意义?③上述材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对*事业充满了必胜信心)

      四、巴黎公社:

      1、背景:①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 ②资产阶级*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1871年3月*军同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阅读全文]...
  • 政治初三上册知识点的 (菁选2篇)

  • 初三,政治
  •   一、责任与角色

      责任的含义(什么是责任):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是不应该做某些事情。

      1. 责任的来源有哪些?

      责任可以来自: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二、对自己负责

      1. 对自己负责的意义:

      ①如果不能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负责,你就永远无法长大**。

      ② 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2. 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① 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

      ② 小到为自己的一次约定守时,大到终身信守诚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③ 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是我们负责任的表现。

      ④ 当我们做错事时,承认错误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三、不言代价与回报

      3. 承担责任的回报有哪些?

      承担责任的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等。

      4. 承担责任的代价有哪些:

      ① 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

      ② 可能因为做的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5. 承担责任的意义: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6. 当我们无法推卸某些责任时,应怎么做?

      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如果采取抱怨、懈怠等消极态度,同样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7.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我们应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正确的评估,做出最合理的选择。但是,一旦我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我们应负的责任。

      1、依法治国

      (1)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

      (2)意义:①依法治国是党和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③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④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核心和主体、依据:①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

      ②主体是人民。

      ③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有法可依是(指立法)依法治国的前提。

      (2)有法必依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3)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严肃执法、严格执法,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4)违法必究要求对一切违法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3、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2)**能否自觉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

      (3)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能否实现。

      4、我国在实施依法治国中存在的问题

      (1)法制不健全;(2)行政执法效力有待提高;(3)司法公正有待提高;(4)公民的法律意识有待增强。

      5、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国家:①要坚持依法行政,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办事。**只有依法行政,才能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③实施依法治国,要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2)公民:①要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

      ②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惯。

      ③掌握法律武器,同违反法律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行为作斗争。

      ④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阅读全文]...
  • 初三物理总复*知识点总结3篇

  • 知识点总结,物理,初三
  •   牛顿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它包含两层含义

      ①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②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

      (3)物体不受力,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一定不受力。

      另: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1.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c=3×105Km/s=3×108m /s。光在其它透明物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都要慢

      2.15℃的空气中声速:340m/s,振动发声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水的密度:1.0×103Kg/m3=1g/cm3=1.0Kg/dm3。

      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100℃,冰的熔点O℃,水的比热容4.2×103J/(Kg·℃)。

      4.g=9.8N/Kg,特殊说明时可取10 N/Kg

      5.一个标准大气压=76cmHg==760mmHg=1.01×105Pa=10.3m高水柱。

      6.几个电压值:1节干电池1.5V,一只铅蓄电池2V。 照明电路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7.1度=1千瓦·时(kwh)=3.6×106J。

      8.常见小功率用电器:电灯、电视、冰箱、电风扇;

      常见大功率用电器:空调、电磁炉、电饭堡、微波炉、电烙铁。

      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视镜片;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阅读全文]...
  • 初三下物理知识点总结3篇

  • 知识点总结,物理,初三
  •   一、 电荷

      1、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2、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

      5、 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二、 电流和电路

      1、 电路的组成:

      1)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

      2)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连接电路

      2、 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三、 串联和并联

      1、 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只有一条通路,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后,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切断任何一处电路,整个电路均断开;开关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响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并联电路的分支点。从电源两级到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个条电路叫支路。切断一条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

      1、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 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

      1)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负接线柱流出。

      3)估测、试触,选择合适量程

      五、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

      进户线:火线、零线

      2)电能表:测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3)总开关(闸刀开关):控制户内与户外的通与断

      4)保险丝:当电路中又过大电流,保险丝熔化,自动切断电路(其保护作用)

      2、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火线。

      六、比热容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为:c

      2、比热容的单位:符在物理学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焦耳。

      3、应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现象:Q吸=cm(t-t0),Q放=cm(t0-t),其中Q为热量,单位是J;c是比热容,单位是J/(kg·℃);m为物体质量,单位为kg;t0为物体初温,t为物体末温,单位是℃

      4、从比热容表中可知,水的比热容很大。水和干泥土相比,在同样受热的情况下,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很少,而干泥土的温度升高较多。因此,同在阳光照射下,内陆地区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形成了一年四季温差大,一日之中昼夜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沿海地区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也小。正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室温比较稳定。有些机器工作时变热,也多用水来冷却。

      一、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1×103kg/m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二、质量知识点总结归纳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等。实验室常用托盘天*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阅读全文]...
  • 初三的物理知识点总结3篇

  • 知识点总结,物理,初三
  •   电学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

      3、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安全电压应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220V。

      4、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5、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错,“容易”,“不容易”)。

      6、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8、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9、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0、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1、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反比。

      12、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高压带电体。

      13、开关应连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两孔插座(左零右火),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地)。

      14、“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5、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多并一个用电器,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总功率增大。

      16、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丝熔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①短路②总功率过大。

      17、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南极(S极),指北的一段是北极(N极)。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18、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9、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

      20、磁场的方向: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21、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发电机)。

      22、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有铁心比无铁心磁性要强的多)。

      23、电磁继电器的特点: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自动控制)。

      24、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法拉第)。

      25、电动机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这一现象制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6、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②切割磁感线。

      27、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28、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光学

      29、白光是复色光,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30、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1、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光速:c=3×108m/s=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

      32、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手影)。

      33、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3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中的物体、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色散)。

      35、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

      36、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37、*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像与物大小相等。

      38、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物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外能成实像,小孔成像成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能用眼睛直接看,也能呈现在光屏上。

      39、放大镜、*面镜、水中倒影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只能用眼睛看,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40、凸透镜(远视眼镜、老花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42、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43、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44、眼睛的结构和照相机的结构类似。

      45、凸透镜成像实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凸透镜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

      热学

      46、熔化、汽化、升华过程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过程放热。

      47、晶体和非晶体主要区别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48、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放热温度不一定降低(晶体凝固)。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推荐词条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