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 >

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

关于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蒿里行》曹操古诗赏析

  • 曹操
  • 《蒿里行》曹操古诗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蒿里行》曹操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诗

      《蒿里行》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赏析】

      首先这是一首叙事诗,写的是东汉末年群雄联合讨伐董卓,而后又互相争杀的事。诗中描绘了战争之久,百姓死亡之多的惨象。将士们由于连年征战连铠甲都不能解脱,因而生了虱子,由此可见战争的时间之长,死的人就难以记数了。将士都死亡的`如此至多,黎民百姓当然就难以想象死亡的人数了。死后尸体无人埋葬,烂成了白骨,布满了原野。千里之内,连鸡的叫声都听不到,说明到处都是废墟,没有人烟了。战争如此的惨烈,归根到底,还是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诸侯们在争权夺利。至于人民呢?那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做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古代的政治家,处处在为百姓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名利地位照想,这样的一个人,只有曹操才真正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钟嵘的《诗品》说“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读此诗,恰如其分呀!

      《蒿里行》逼真地反映了动乱年代人民的苦难。“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义士”是指讨伐董卓的各位将领,“群凶”是指董卓等朝中乱臣。“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曹操写了两个历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会诸侯于盟津,联合讨伐;另一个故事是说,刘邦、项攻打秦时曾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为王。“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事情不能遂人愿,各路将领心怀鬼胎,不能统一,互相观望,丧失打击董卓的机会。“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看来这各路的将领,目的不是匡扶汉室,而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占领地盘,争权夺利。联军散后就开始互相残杀,闹得天下大乱。“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前一句指袁术,后一句讲袁绍。当时,他们两人颇有实力,一南一北,都想做皇帝。从“铠甲生虮风”到“念之断人肠”,是写军阀大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充分表达了诗人愤怒伤感的心情。《蒿里行》讲述了一个个历史故事,描写了人民的灾难。语言质朴,感情悲凉,表现了曹操诗的独特风格。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对东汉末年的现实社会有他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立场。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人生观,他尊奉汉室,恪守臣节。他爱护百姓,讲究礼让,希望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阅读全文]...
  • 曹操诗歌的代表作品(曹操的诗千古名句)

  • 曹操,诗歌,千古
  •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不得不说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是一个不得不说的文学家、诗人。

    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曹操的诗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南朝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作为政治家、文学家,曹操的诗歌和他的人生经历、雄心壮志息息相关。

    诗词君总结了曹操最经典的10首诗词,一起来了解曹操的志向、人生和悲悯吧!

    1、最气势磅礴的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而归,经过碣石山时写作此诗。

    这首诗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清·沈德潜《古诗源》:“有吞吐宇宙气象。”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2、最大气的求贤诗:《短歌行》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为政治家,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渴求天下的人才来都为自己效劳,实现心中“九合诸侯,一统中国”的政治理想。

    他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求贤若渴的心,在此诗中,也展露无遗。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曹操的渴望,也是曹操的理想。

    曹操深知:以边关将士的生命为长城,远远不如以天下人心为长城更为稳妥。

    3、最慷慨激昂的诗:《龟虽寿》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阅读全文]...
  • 三国曹操和刘备人物性格比较分析

  • 三国,曹操,刘备
  • 三国曹操和刘备人物性格比较分析

      三国曹操和刘备人物性格比较分析曹操和刘备在历史上都是一直充满着争议的两个人物。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三国曹操和刘备人物性格比较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天下人想评曹操为奸雄,莫不提吕伯奢之事。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出自一个误会。大家试想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经过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情之后,任何人都已无法保持冷静的头脑了。这些都是出自于一种求生的本能而已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你不**就要被人杀,试问大家如果身处于当时的情景,各位会作出何种反应?

      另:有人说,陈宫就是因为吕伯奢之事而离开曹操的,此言差矣。《世语》曰: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此时已经是初*三年。而吕伯奢之事是在中*六年,时间上已经过去很久了。

      而我们大仁大义的刘皇叔呢?就没有曹操那么真率了,一张伪善的面具一直戴到临死。让徐州之美谈,自然是大家一场戏,演给天下看罢了:“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借此手段来收买赵云人心,真是委屈阿斗了;白帝托孤时以退为进,可叹临死了还不忘玩弄手段。可叹诸葛亮这个小流氓一直都给刘备这个大流氓玩弄于鼓掌之间。亦犹自感叹遇之明主。为了不让吕布为曹操所用,刘备也玩了一手阴的。“布告玄德曰:”公为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吕布以为找到了救命的稻草,没想到却是催命的阎罗)。

      2、“若无孤,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大家都在说曹操是大奸臣,可惜终其一生都未曾称帝。相反的他都是一直在竭力维持着汉家王室。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公元190年,曹操和各路讨伐董卓大军一共十几万人马,在陈留附*的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集合,组成一支联军,大家推袁绍做盟主。但是,在酸枣附*讨伐董卓的联军却互相观望,按兵不动。大家可一点也不热心。连盟主袁绍都不想动,谁还愿意先动手呢?曹操看出他们只想保存实力,不想打董卓,心里很生气,就决定单独带着五千人马,向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进兵。遂败亦无可奈何。

      曹操二十岁那年,当上了洛阳北部尉。他一上任,就叫工匠做了二十多根五色大棒,悬挂在衙门左右。他立下禁令,谁要是犯了禁,不管他是豪门大族,都用大棒责打。那时候,蹇硕有个叔父,是个出名的恶霸,依仗蹇硕的权势在洛阳横行不法,谁也不敢惹他。有一次,他在夜里带刀乱闹,触犯了曹操的禁令。曹操不管他来头多大,把他抓起来,用五色棒一阵痛打。经受不起,当场就死了。这件事轰动了整个洛阳。大家都赞曹操不怕权势,执法严明。宦官对他又恨又怕,后来,把他调出洛阳,去当一名县令。按理说:曹操是出自宦官世家,结果他背叛了那个腐朽的阵营,昭示了他进步,向往光明,公正严明的一面。

      至于“大忠臣”刘备呢?汉献帝还未被废,他就偷窥大宝。二个儿子。一个刘封,一个刘禅。“封禅”都充斥了他的'大脑!

      刚刚窃取了汉中,就有那帮求功名利禄之人活动开来了。《三国演义》曰:于是众将皆有推荐玄德为帝之心;(为了自己捞好处!)未敢径启,(长耳贼早就等得急了!你们怎么还不来说啊?)却来禀告诸葛军师,孔明曰:“吾意已有定夺了。”遂引法正等入见玄德,曰:“今曹操专权,百姓无主;主公仁义著于天下,今已抚有两川之地,可以应天顺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顺。以讨*。事不宜迟,便请择吉。”……老奸巨滑的刘备当然知道如果篡位称帝,必遭天下人之斥责,向来善于收买人心之人怎么会去当天下人的公敌呢?就假模假样的推辞再三就了汉中王之位。孔明又云:“主公宜从权变,先进位汉中王,然后表奏天子,未为迟也。”(根本就无视天子的存在!)只不过就在当了汉中王之后,再修表一道,差人赍赴许都。先斩后奏的后奏只不过是稍许的给汉献帝一点薄面罢了。

      3、自力更生者与“六姓家奴”

      曹操一生历经坎坷,刚开始之时兵少将寡。《魏武故事》曰:荧阳汴水之战数千(追击董卓被徐荣伏击的那一次),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可惜到了龙亢,士卒多叛,其不叛者五百余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如此艰险,让人无不叹息。为之缅怀。然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还是张邈和陈宫叛迎吕布的时候,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今山东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于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

      不管到了再怎么样困难的时候,曹操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刘备还要骂吕布是“三姓家奴”,他倒不想想自己这个流氓欺软怕硬,专门傍大款。他是几姓家奴呢?他先投靠公孙瓒,这是第一姓;后来曹操征徐州时,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公孙瓒手下田楷,楷和刘备俱前往救之,陶谦以丹阳兵四千赠他,有奶便是娘,刘备遂去楷归谦,此是第二姓;后来他兵败于比他更狠的流氓吕布,无奈之下只好投靠曹操,此是第三姓;因青梅煮酒之事,害怕东窗事发,就厚着脸皮去投奔昔日为敌的袁绍,此是第四姓;官渡之战见袁绍大势已去,关羽也流亡归来,就找好下家刘表,急不可待地跳了过去,此是第五姓;赤壁之战后因为混出了点名气,被刘璋请去,结果看中了四川的地皮,又欺负刘璋软弱。连本家亲戚的地盘也不放过,终于喧宾夺主,得成正果。此是第六姓。刘备这个“六姓家奴”在三国这个叛变是家常便饭的年代,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吧?我想吕布见了刘备也应该说:“我对于你的景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似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又似窗外来来往往的车水马龙,永无休止!

      4、对于人才的任用方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在人才任用方面向来都是求才若渴,知人善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看看三国演义中关于对待许攸的一段描写:“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在*定荆襄时,’入城至府中坐定,即召蒯越*前,抚慰曰:吾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也。‘另外徐晃,张辽,张郃,庞德,贾诩,文聘,韩蒿,王粲等都是降将,但是曹操都能够推心置腹,委以大任,成就大业。

      而刘备在“凤雏”庞统的对待方面呢?作为荆襄名士,早已有水镜先生和诸葛亮介绍过了。但是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就让他去当了一个小小县宰。到头来还是几个月后在张飞面前使出一点手段,才不至于明珠暗投。幸亏‘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否则孔明也会遭庞统之祸了。又岂能出山?可叹刘备竟是此等注重外表之人!

      曹操是以文才和胸襟吸引了其优秀的谋士和猛将;但是刘备则是重武将而轻谋臣,以其不羁更吸引了草莽英雄的心。

      5、军事指挥作战方面

      曹操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他的很多精彩战役在下就不一一累述了。

      至于刘备呢?一直以军事人才自居,自己除了打几个小蟊贼大显威风,碰到正规军的时候,却老是吃瘪。倒是到老了还不忘显其手段,御驾亲征。遇到了一个东吴一个无名小将——陆逊。*曾经说过: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敌人。可惜刘备倒是在两方面都很轻视,结果“连营七百里,包原隰险阻屯兵。”遭到猇亭(湖北枝城市境长江东岸)兵败。一生都已军事家自居,结果到头来还是亡于军事。

      6、个人修为方面

      曹操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蒿里行》)。

      著作有《短歌行》,《观沧海》等篇,《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另外取蔡文姬归汉也可视为他对于*文化的一种保护;嘱铜雀侍妾分香卖履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英雄多情的一面。

      7、关于曹操和刘备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书》说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辱取温,无有缘饰。" 曹操生性节俭,崇尚朴素,不喜欢用色彩华丽的被子,但求能御寒取暧。帐子破了,修补一下,继续用,一点也不铺饰豪华。曹操的家人都不着锦装绣服,侍御之人不穿双彩的鞋,都保持着朴素的作风。曹操这样做,当然不是因为吝啬,更谈不上因为穷。曹操掌一朝军政大权,"封兼四县,食户三万","穷"是与他挂不上边的。曹操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豪爽慷慨,度量宏大。史*载,曹操每攻下一座城池,缴获的战利品都赏赐给手下的有功之臣,所谓"功劳宜赏,不吝千金。"别人进贡来的礼品,他也拿出来与僚属分享。这些举措固然有笼络人心的一面,但也真实反映了曹操对金钱和荣华富贵的不屑。这也正是曹操的杰出之处。古云:"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只有克制自己的物欲,在品德上加强自律,才能不使自己的心志流宕往返。曹操作为一个胸怀韬略的军事家,又兼备这样博大的胸襟,这样杰出的人物在事业上怎么可能不成功呢!由于种种原因,曹操没有能实现统一*的夙愿,但他也刈灭了群雄,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生前亲自耕种籍田,死后的丧葬也是从俭办理。《三国志》载,曹操临终前留下遗言:"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戊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曹操又安排自己的寿衣数量仅四箧。统一了半壁河山的曹操,葬事俭朴如此,即使千年之后,犹令人感奋不已!古代帝王将相历来不惜耗用大量人力物资修筑陵墓,以表"厚葬以明孝。"从西周前的木椁墓葬到垒土为坟、砖石墓,到东汉时,墓葬已发展到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的地下宫殿了。曹操遗言中说其丧葬"未得遵古也",也就是主张不要从俗。曹操的墓葬中虽没有金银玉器充填棺椁,但他的丧葬在将相丧葬史上也不失为突出的一个例子。

      也许有人认为并不能就此认为曹操崇尚节俭,证据何在?曹操讨伐袁术的原因,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也可探知一二。曹操讨伐袁术的借口就是因为袁术"衣被皆为天子之制","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灭袁术后,曹操已用重兵,况且曹操又"性不信天命之事,"于是就有人怀疑曹操将用兵反叛,僭履至尊。曹操为了释疑,当以袁术为戒,外尚节俭,实非本性。其实,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但从曹操对待属下的赏罚分明上显见他的不屑金钱的品性,而且在他的遗嘱中也表达了他俭葬的原因是"天下尚未安定,"人民贫乏,所以要部属各安其职,继续发展生产,实现统一*的夙愿。从这里我们也可以认识到曹操的浓厚忧国意识。史家赞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实不为过!

      曹操之所以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花脸奸臣,祸源首推《三国演义》。罗贯中为了标榜"皇统",不惜歪曲史实,贬曹扬刘,以曹衬刘。当然,这也是封建时代广大百姓的封建意识的反映。假如曹操与罗贯中能同处当代,曹操上诉罗贯中"侵害名誉",那么他一定能赢这场官司的。浅比曹操和刘备(看曹公的伟大,刘备的虚伪)。

[阅读全文]...
  • 中考古诗词:曹操《观沧海》

  • 中考,曹操
  • 中考古诗词:曹操《观沧海》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考古诗词:曹操《观沧海》,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作】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中考古诗词鉴赏 ·曹操的《观沧海》

      【注释】

      ①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②澹澹(dàn):水波摇荡貌。

      ③竦( sǒng )峙(zhì):耸立。

      ④星汉:银河。

      【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鉴赏】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歌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观沧海》通过对于沧海的描绘和歌咏,表现出壮阔的胸怀。

      赏析中华古典诗歌理当知人论世。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借许攸之计,挥鞭北指,以少胜多,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是年九月,曹操在归途中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

      这首诗写景由*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一*的壮志豪情。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稳起头,交代诗人观海的地点、观察的方位,从这个方位正让我们明白诗人是登山俯视大海,这为后文的理解作了铺垫,因为站在不同的方位观海,得到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虽纯为叙事,但言语之间也流露了第一次览观大海时的兴奋而庄严的心情,使人感到沧海不是寻常的景物:“观沧海”也不同于随意登临。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6句的描写是写实,是对大海的直接描写,除了刻画海的博大动荡之外,也写出了有关景物的萧瑟气氛。虽然着墨不多,却使人想见整个海景,并似乎感觉到诗人此时的心情。这几句诗看起来并不是精心刻画,而只是现现成成地说出了目中所见,心中所感,但却更显得质朴自然,错落有致,了无雕琢的痕迹。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个宏伟的境界,是对大海的间接描写。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宇宙间的奇观,创造了一个博大宏伟的境界。这几句是写—个想象的境界。这寥寥16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样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这几句描写使整个海景更有立体性,它不仅是在*面上向远处伸展,而是海与天空浑成一体。同时海中既有“洪波涌起”,天上的日月群星又运行不息,所以那浑然一体的海天之景又始终是处于激荡运转之中,这就是通过眼前景物与活泼想象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极其雄伟的奇观。

      曹操这首《观沧海》生动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沧海的形象,同时也写出了它的性格。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作形似的摹拟,而是力求表现沧海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由于景物不是客观的描写,而着重刻画了诗人对海景的独特感受,所以诗中对于气势雄浑的沧海的歌咏,也正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壮阔胸怀和宏伟气魄。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试题】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答案】

      1、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阅读全文]...
  • 曹操的诗

  • 曹操
  •   1、《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4、《土不同》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艹丰〕〔艹赖〕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昆鸟〕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博改金旁)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阅读全文]...
  • 说曹操曹操就到的典故

  • 语文
  • 说曹操曹操就到的典故

      我国有句老话叫“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指的是对方出其不意的出现在说话者面前,常常给人惊喜。这句俗语来自《三国演义》中,这其中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曹操曹操就到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问题:为什么是曹操,而不用别人的名字?

      解释:说曹操曹操就到意思是正在讲谁,谁就出现在你面前。

      典故:汉献帝在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以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

      戏说曹操:

      生肖属羊的曹操(公元155--220年)已经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人物了,《三国演义》把他的性情刻画得入木三分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也塑造了戏剧中阴狠残酷不仁无义、脸白心的黑的`奸臣形象。乔玄在曹操年少时就当面指称他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识鉴之精,令人赞叹。

      曹操中年时曾立下志愿“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没想到风云际会,“偶然”地封了候拜了相便不愿放下权位,理由是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既为子孙计,又已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江湖未静,不可让位!”后来又很快地蹿升为“魏公”“魏王”,心态上也从“父子相誓终身,灰躯尽命”以报答汉朝“三世厚恩”,转变为“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既然已经说清楚讲明白了,因此在他死后9个月,儿子曹丕就把汉献帝拉下来,自己当了皇帝,哪里还管他厚恩不厚恩的!不过曹操的心愿只实现了一半,他是被尊为“国父”了,他的儿子曹丕却偏偏只肯尊他为“武帝”。根据《谥法》,“武”比“文”略逊一筹而且有“博闻而无德不得为文”的说法曹操想当“文”王的心情,连儿子都认为不切实际他能不遗憾九泉乎!

      曹操当权时,曾经两次下令求才,“唯才是举”,却并不要求德行。于是把东汉以来将*两百年好不容易重整的道德观念完全破坏了。这么样得来的“人才”,司马懿就是个*翘楚;司马懿的为人,史传上说是猜忌多权变“有狼顾之相”,看来与曹操的心性是差不多的。曹操曾梦见“三马食槽”的景象,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然而曹丕对司马懿已经是言听计从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就更

      明目张胆地表露了“天下皆知”的篡夺之心;司马昭死后4个月,儿子司马炎就老实不客气地取代了曹魏。祖孙三代轻易地就把曹操年辛苦经营的“槽”给吞掉了。

      曹操说的可能是“真心”的话,连他儿子都不相信、不肯做;然而他说得很动听的“假话”,天下却有三分之一的人深信不疑。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这岂不是莫大的讽刺吗!

      说起“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话,让人不由想起2008年央视春晚中一个叫做《火炬手》的小品节目。这个小品中有这样一个问答题,问:“谁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答:“曹操,说曹操,曹操就到。”后来,从这个春晚小品中得到启发,河南许昌的几名大学生开了一家名叫“曹操跑腿”的替人跑腿公司。据说,这几名大学生就是要发挥自己年轻力壮“跑得快”的专长,让“曹操”成为公司的一个金字招牌。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说“说曹操,曹操就到”?这个典故究竟有什么来历呢?

      自古以来,民间说法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帝刘协在汉军将领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捕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

      然而,信使未出时,李郭的联军就已经杀到了。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前来救驾,并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就到”之说。

      但是,这种“曹操主动前来救驾”的民间说法显然与《三国演义》的说法稍有不同。《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一章中说,曹操在讨伐董单之后,曾任东郡太守。当时山东黄巾又起,他与济北相鲍信共同讨伐黄巾,招安降兵三十余万。自此曹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董承、杨奉护驾至洛阳后,仍担心李催、郭汜来犯,故奏请献帝,宣曹操入朝,以辅王室。操接旨后,尽起山东之兵,赶来洛阳护驾。刚到洛阳城外,适逢李催、都记领兵来攻洛阳。这种“说曹操,曹操就到”的说法是“曹操被动前来救驾”之说。

      据说,还有两种说法:其一,在《三国演义》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一章中,曹操在濮阳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之计,仓皇败逃,火光中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曹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超过吕布。

      吕布从后面拍马赶来,将戟在曹操头盔上一击,问:“曹操何在?”曹操反指说:“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明末清初文人毛宗岗评说道:“见了曹操,反问曹操,舍却曹操,别赶曹操。谚云:方说曹操,曹操就到。当面错过,岂不好笑?”

      其二,“说曹操,曹操就到”的意思是在形容曹操的耳目众多,动作迅速,无所不在,因此随时都可能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必须小心提防。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呢?这大概与曹操的品性分不开的。曹操虽然是东汉末年的人物,但是,明朝的《三国演义》却把他塑造成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奸臣形象。

      那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更是将他的品性刻画得入木三分。东汉末年,朝中重臣乔玄在曹操年少时就当面指称他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乔玄识鉴之精,看来史上无人能出其右。

[阅读全文]...
  • 曹操的诗词大全

  • 曹操,文学
  • 曹操的诗词大全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操的诗词大全,欢迎阅读与收藏。

      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短歌行》

      曹操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禾巨]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阅读全文]...
  • 曹操诗词

  • 曹操
  •   1、《气出唱(三首)其一》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2、《气出唱(三首)其二》

      华阴山,自以为大。

      高百丈,浮云为之盖。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

      吹我洞箫,鼓瑟琴。

      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

      玉女起,起舞移数时。

      3、《气出唱(三首)其三》

      游君山,甚为真。

      崔嵬砟硌,尔自为神。

      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

      东西厢,客满堂。

      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

      长乐甫始宜孙子。

      4、《对酒》

      对酒歌,太*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5、《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6、《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阅读全文]...
  • 曹操的诗有哪些

  • 曹操
  •   1、《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5、《短歌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6、《步出夏门行》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昆鸟]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7、《步出夏门行》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艹丰][艹赖]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8、《步出夏门行》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豫,

      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9、《董逃歌词》

      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

      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

      郭景图命尽于园桑。

      10、《度关山》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11、《对酒》

      对酒歌,太*时,吏不呼门。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 - 句子

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 - 语录

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 - 说说

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 - 名言

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 - 诗词

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 - 祝福

代表曹操性格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暗示对领导失望的古诗词 编一首小狗的古诗 关于增添生活动力的古诗 50周岁生日的古诗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是谁写的古诗 常见的古诗词注释 为怀亲似友的古诗写开场白 关于元旦的古诗配画大全 关于老师的感人古诗 写精准扶贫的古诗 赞美蔬菜的经典古诗 别人四首其四的古诗 形容小孩要有梦想的古诗词 形容十一岁的女孩古诗词取名 适合集体朗诵的小学古诗 五岁多宝宝学的古诗 含有拟人的的古诗文 痴情难寄的古诗词 幼儿园小班古诗草的教案 戴雪的古诗词 包含祖国山水的古诗词 描写下雪景象的古诗 写雪中梅花的古诗 积极向上的古诗七律长征 赞美金色的盾牌古诗 带剑胆的古诗 雨夜喜雨的古诗 敕勒歌古诗的迷人景色 形容破败景象的古诗 描写小孩学字的古诗词 关于下雨时的古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