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话文句子 >

白话文句子

关于白话文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白话文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白话文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白话文句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白话文句子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白话文句子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白话文句子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白话文句子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白话文句子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白话文句子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白话文句子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狼》白话文章

  • 初一
  • 《狼》白话文章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狼》白话文章

      在一个漆黑黑的夜晚,偶尔飞出三两只蝙蝠的夜晚,老屠夫走在已经走了30~40年的小路上。老屠夫觉得背后凉凉的不禁打起寒颤来,他觉得好像有人跟着他似的,当他回头看时,他看到了四道绿光,其中的两道绿光向他扑来,抢去了一根骨头,老屠夫看清了绿光的“庐山真面目”。这不是普通的光,而是两只凶狠、残暴、狡猾的狼。

      屠夫惊恐万分,忽然屠夫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朝两只狼丢了一根骨头,愿意为两只狼会为了一根骨头拼得你死我活,而这两只狼却狡猾无比,他们没有为此而你死我活的争抢,而是其中一只狼吃骨头,另一只狼继续跟着,屠夫没有办法,只好迁就它们——又扔了一根骨头,这只狼停止了“跟踪”,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来了,继续跟着屠夫,一直这样反反复复直到屠夫扔尽了骨头。但是两只狼太贪婪了,想一开始那样跟着屠夫。

      屠夫现在情形危急,他在原野上往旁边看,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他看到一片麦场,场主把杂草堆积像小山丘似的,屠夫于是就跑过去背靠着杂草堆,放下担子拿出刀,要和两只狼对抗。两只狼看到屠夫拿着刀,不敢向前去,瞪眼朝着屠夫看,过了一会儿,一只狼走了,一只狼像狗一样坐着,又过了一会儿,狼好像睡着了,屠夫突然起来,用刀劈狼的头,又几刀劈死狼,屠夫刚要走,看到了柴堆后面有半个身体,仔细一看,原来是另一只狼他一定是想重后面攻击屠夫,屠夫不管这些上去就把这只狼乱刀劈死。

      屠夫回去后告诉了同县的人,同县的人给了他一个好听又有气魄的称号“杀狼大侠”,简称“狼侠”。

      第一则原文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机,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竟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可笑矣。

      译文

      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地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跑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屠夫因为害怕)小心地(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等走到*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金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

      第二则原文

      一屠(tú)晚归,担(dàn)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齐追赶屠户。

      屠户十分窘迫,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于是屠户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跃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他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堆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也真狡猾啊,而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第三则原文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暴,杀狼亦可用也。

      译文

      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晚上留下的搭建在野外的临时房子,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户)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绑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

      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户身上;那么屠户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阅读全文]...
  • 心经白话文

  • 心经白话文

      《心经》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里节选出来的。所以一开始不用序分,佛就直呼大菩萨之名——“观自在菩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经白话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经白话文 第一章 总持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开头的四句经文就是《心经》的总纲。仿照昭明太子把《金刚经》划为三十二分那样,把这四句划为总持分——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心经》的一切义理,乃至整个佛法的义理,都包括在这四句之内了。下面的经文都是阐述、描绘、分解这四句的无量含义。而第一句“观自在菩萨”更是这四句的纲中之纲,单单这一句就能包括六百卷《大般若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观就是观照。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做一切功夫都离不开观照,三藏十二部经文也都离不开观照。所以,它能够总赅一切法。

      观自在菩萨,佛举出观自在菩萨作为我们修行人的典范,要我们向观自在菩萨学*。这部经为什么用“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字,而不用“观世音菩萨”呢?这是两位菩萨吗?不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是以果地功德为名,观世音是以因地法行为名。因为观世音初期修行,是从耳根圆通修起的。他在大海岛上听涨潮落潮的声音,追问自己这听见声音的是谁?听不见声音的又是谁?这即是用耳根听海潮音而圆证菩提的修法。

      讲到海潮音,整个佛法都可以说是海潮音。一因佛对众生说法是根据众生的机缘、众生的根基而说的,能深能浅、可高可低,就像海潮有涨落一样;二因佛法如大海,汪洋浩瀚,波澜壮阔,势不可当。涨潮时,雷霆万钧,闻者丧胆;落潮时,风*浪静,声息毫无。

      人们往往认为听到了声音是有闻,没有声音的时候是无闻。其实,有声音时你听到了声音,没有声音时,你同样也听到了,你听到的是没有声音。如果你没有听到,你怎么会知道没有声音呢?就象我们的眼睛,看见东西了,就说是见到了。瞎子看不见东西,就说是看不见。其实,他不是不见,还是见了,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见到了黑暗也是见。这就是我们的见性和闻性的作用,它是永远不坏的。至于有光无光、有声无声,那是色尘和声尘,不关见性和闻性的事。尘有生灭而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能够见色是我们的眼根——眼球完好无缺、能起作用之故。眼球坏了,虽不能照见色尘,但见性还在。犹如电灯泡,灯丝断了,灯泡不亮,但还是有电,不能说没电,只是电灯泡坏了。如果换个好的灯泡,它还是亮的。所以,不能住在相上。见光是见,见黑还是见。听到声音是听,听到没有声音还是听。

      观世音菩萨就从耳根听闻上悟了道。海水涨潮时,潮声生;落潮时,潮声灭。潮声是有生有灭的,但能听闻的自性无生灭。正因为它不灭,所以才听到有声和无声。能听声音的闻性是不生不灭的,它是亘古常存的。反闻闻自性,不跟着声音跑,叫作回光返照,即观照。用观照世间的声音,参究听见声音者是谁?听不见声音者又是谁?就象禅宗所参的一句话头:“念佛者是谁?”究竟是谁呢?就是自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性,一切处都是它的作用。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性在何处?”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所以“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见性并不难,当下一觉悟。噢!原来这一切作用就是我们的灵明觉性!这就是佛性!然后就保护这个佛性,时时刻刻地观照,除尽*气,方能究竟成佛。观世音菩萨在因行之中,由反闻自性,从耳根下手用功,圆成了无上道。同时,在因中发大愿,凡有众生受苦时,闻其苦声,即以相应之法缘解脱其苦恼,即世间所谓“闻声救苦”。“观世音菩萨”是由观照这个娑婆世界上的声音而命名的。

      “观自在菩萨”是以果号命名的。“观”,我们刚刚说过,一切现象都是佛性的作用。我们明见了佛性,就时时刻刻地观照。“自”,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自性、佛性。我们明白了一切作用都是佛性,而且认识它,真实不疑了,这就是见性,就是我们的本命元辰,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在”,见到性后,不迷了,晓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的、不可得的。《圆觉经》曰:“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时才算是真修。你时时刻刻绵密保护这个性体,时时刻刻观照这个本来,令它在本位上不动摇,不为客观环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牵引,不随环境转,时时刻刻长养圣胎,勤除*气。待*气消尽,我执、法执也都了了,分段、变易二死也就了了,就得大自在了。

      见性以后的修行主要是除*气。所谓*气主要是五盖,五种遮盖自性光明的乌云,即:财、色、名、食、睡。

      财,就是要发财,要钞票,贪得无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小至投机取巧,贪占便宜。大到贪贿,牟取暴利,坑蒙拐骗,不择手段,无视法律,不惜牺牲别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以满足自己。

      色,就是一切色相,不仅是男女之色,其他一切饮食起居,乃至声色犬马之好、穿着打扮等等,都包括在内了。

      名,就是喜好名誉。人家拍你的马屁,给你说好听顺耳的话,你心里就美滋滋的,高兴欢喜,哈哈而笑。如若指出你某种缺点过错,说你某些做法不对,说法不妥,影响不好等等,你就不乐意了,就坐不住了,就光火、发脾气。有很多已成名的人,还是这个样子。更有沽名钓誉,假作伪善的恶劣行为,这都是*气。

      食,就是饮食。嘴巴馋,贪求美味佳肴。猪、牛、羊肉吃够了,还要吃海鲜;家禽味吃腻了,还要吃野味。为了满足自己的口味食欲,不惜杀生害命,造业受报。

      睡,就是睡眠,其实这是昏迷。一个人如果每天睡眠八小时,一天时间就睡去了三分之一。有人还午睡,又睡去了两小时,合起来是十小时。若一个人能活一百岁,四、五十年就被睡过去了。所以说,睡眠也是一道障碍。但我们做功夫的人,要想除去睡眠这个障碍,是不能蛮干硬来的。如果你功夫还没到,定功还不深邃,若不睡眠,身体就会吃不消、支持不住的。我们做功夫,要随着定功的增长,于无形之中将睡眠逐渐抵消,这叫做此长彼消。随着定功的增长,精神逐渐充足,睡眠自然就减少了。慢慢地,定功越来越深,睡眠则会越来越少,乃至睡着的时候也是入定。

      说到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四祖道信禅师度懒融禅师。懒融禅师是练“不倒单”的,夜里在石凳上打座,不睡眠。而道信禅师是睡觉的。天亮后,懒融对道信禅师说:“昨夜你睡得很好,呼呼酣声大震,吵得我坐也坐不稳。”道信禅师说:“你还说我睡得好呢,我一夜都没睡着。”“啊!你打妄语。酣声那么大,呼呼响,怎么说没睡着呢?”“假如我睡着了,我怎么会听到你身上有两个跳蚤打架呢?其中一个跌在地上,大腿都断了,喊‘痛呀!痛呀!’吵得我睡不成觉。”懒融禅师说:“哪里有这种事!我坐在这里一点都没听到,你睡得呼呼响还听到了?”“不信你看嘛!”果然,懒融禅师在石凳下面捡起一只跳蚤,大腿也果真是断的。你们看,一个是坐着不睡,一个是躺在那里呼呼大睡。可是,睡着的竟听到了跳蚤打架,跳蚤大腿跌断,跳蚤喊痛,而没睡觉的却什么也没听到。所以定功和睡眠并不在外相上。有些人执着在外相上,通夜打坐,不睡觉,不倒单。实际上,他并不是没睡觉,他坐着睡,还是睡着了。有的人功夫很好,虽然睡在那儿,外相上是睡眠,但是深入禅定了,了了分明,清楚得很,连跳蚤打架都能听得见。真功夫并不是在外相上好看,而在于心地上是否清净。

      因此,我们修行不要住相,而要在心地上真正用功夫。我们要真正认清楚这个能起作用的万能体就是佛性,就是我们的本命元辰,就是我们的主人翁。唯有它是真实不虚的,是永恒不变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其它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假的。身体犹如一间房子、一件家具。好的时候用用它,一旦坏了,就要舍弃它。真假认清了,就须时时刻刻保护这个真实不虚的性,在这个本位上不动,对境不迷惑,对境不动摇,对境能起用,这个功夫就是观照。

      我们时时用观照功夫,除掉我们住相的*气(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五盖)。睡觉是*气,吃饭也是*气,但除*气不能硬除,要善除,就是用方便的方法转移,深入定境,时时常摄在定。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不要会错了意,以为坐在那里不动就是定,于是拼命打座。岂不知坐在那里不动是死定。死定有出有入,即是有生有灭,有生灭就不能“常摄”。所谓“常摄在定”者,是对境不迷惑、不动摇,这是没有出没有入的大定。若功夫未到这一步,那就还须时时观照,使自性安住本位,不随念转,不随境迁,这就叫做“观自在”。

      功夫再进一步,圆熟了,这“观”也不要了,须舍弃掉。有个禅师说过:“无觉无照固是生死,有觉有照也是生死。”如果你痴迷糊涂,随境迁移、流浪造业,当然是生死。为什么有觉有照也是生死呢?因为执着在法见、法用上,还有法在,所以还有生死。不过这个生死进一步了,是变易生死。因此,功夫圆熟了,法也要舍掉。即使不观照,也能牢牢地在本位上不动,这就是“自在”。

      功夫再进一步,“自”也不要了。自性天真,本来如此,无须常常顾念它。比如,我叫什么名字,并不需自己常常提醒,不提醒也不会忘掉。这时,自也不要了,佛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时处处都在,这就是“在”。

      更进一步,究竟到家,“在”也不要了,无在无不在。触目遇缘,无非真心显现;举手投足,皆是佛性妙用。这样就完全圆熟了。我们就是要这样一步步地、时时刻刻地做功夫。所以,观自在菩萨的“观自在”三个字,实实在在是我们修行人用功夫的典范。

      现在有些人功夫做不上去,就是因为他们用功的方法有问题。

      第一,在做功夫的时候,他们不晓得观照。无论是念佛、参禅,还是修密,都是有口无心。口里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却是妄想纷飞。嘴里叨念着:“念佛是谁?念佛是谁?……”但心里提不起疑情。咒不停地持着“嗡嘛呢呗弥吽、嗡嘛呢呗弥吽……”但有口无心,不能心念耳闻、时时观照。这样用功是不行的!

      第二,修法打坐的时候,座上能够心口相应,用心观照。但下座之后,就和普通世俗人一样,随境流浪,放野马了,在境界上颠颠倒倒。座下不观照,这是个大错误!座上做功夫,随便你怎么认真,都是助行而不是正行,都是助修而不是正修。正修还是要靠座下用功。为什么这样说呢?从时间上来看,你一天能修几座?能修几个钟头?就算能连续坐四个钟头,或者多一点,六个钟头吧,和一天的时间比起来,所占的比例也太少了,只占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时间放野马、糊涂、着相,那怎么能成就呢?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修法就是转换你的心,把你的痴迷之心转换成觉悟之心,把妄心转换成佛心。上座的时候,不接触外境,没有人考验你,这是最方便的时候。而下座是接触外境,是考验你的时候,看你能否不随境转。下座用功才是真正的用功。上座犹如磨刀,这把刀钝了,就要磨磨它。下座是用刀,要切切东西,看看这把刀快不快,能否透得过境界。你若不用它,怎么能知道这把刀快不快呢?怎么能知道座上修法得力不得力呢?只有用了它,发现在境界上还透不过,“哎呀!我这把刀还是不快,还要再好好地用心磨磨!”这样才能够更促进你用功。

      我们修行,就是要了生死、成佛。所谓生死者,就是着境生心。你着了境,跟着境界跑,就有了生死。若在任何境界面前不动摇,不入这个境,就没有生死。你不在境界中锻炼,又在什么地方锻炼呢?在空无所有的地方锻炼是不行的,必须在事境上锻炼。《华严经》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四个法界,是修行的四个阶段。功夫要做到最后一步——事事无碍法界,任何境界、样样事情都透得过,毫无挂碍,才算得上成佛。光是懂点理,理上说得到,事上做不到,那是空口说大话,毫无效果。如果只在座上用功夫,下座不在事上磨练,就不能成就。我们如果真会用功夫,就须在事上锻炼,要时时刻刻观照,观照我们自己的本命元辰,在本位上不动摇,做功夫要时时刻刻这样做。这就是观自在。所以说,“观自在”三个字,是千经万论之总纲也。

      第三,我们作功夫首先是为了明心见性。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又重复讲。一是因为它非常重要。二是修行人往往对它认识不清。所以,有必要再强调一下: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这个作用处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听了之后,确信无疑、真实肯定,一点不走作,这就是见性!不是除此之外,另有性可见。见性并不神秘、玄妙。

      有些人总是把见性和发神通联系在一起,可叹啊!他实在不知道什么叫性,他自己不明白,自以为性是另外一个神奇的东西,而这个实实在在能起作用的太普通、太一般了,他不以为是性,自己胡弄自己,还去胡弄别人,这叫自欺欺人。自己上了当,也叫别人上当。这种人几时才能出头,几时才能了生死呵?!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明心见性和发神通的关系,是先后关系、根本与枝末的关系。先见性,见性之后不迷了,真假认清了,晓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虚假不可得。时时刻刻观照、保护这个唯一真实不虚的本性,在本位上不动摇,时时刻刻长养圣胎,功夫做到*气都消尽了,神通便不求而自得。所以说,但得本,不愁末。明心见性是根本,在修法中最关键、最要紧的。有些人错把发神通作为明心见性的标准,从而追求神通,正是本末倒置。他们不晓得什么是根本,只追求枝末,无有是处呵!这些人就是佛说的最可怜悯者。所以,我们修行做功夫,首先就是要明心见性,不要妄求神通。

      复次,我们须明白:性不在别处,就在当下,不要向别处去求。因为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性时时刻刻都在当人六根门头放光。我们苟能于前念已断、后念未起的一瞬间,回光返照,认取这离念的灵知就是我们的佛性,则当下亲见阿爹,何须再向外追求?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今天大家听到这个说法,能够深信不疑,就是无上大福报呵!假如还是咬不定,还是信不真,那就要从头修起。“观自在”三个字,我们就解释到这里。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取了其中的两个字。“菩提萨埵”是梵文的音译,中文意思是“觉有情”。

      众生都有感情、有情见。感情、情见都是私情,不是大情。比如,父母都爱子女,但是他只爱自己生的子女,别人生的子女他一般就没有什么感情了。最*,发生了一桩这样的事情。一个托儿所的阿姨嫌一个小孩爱哭,于是把他的手脚绑起来,并用个被子压在他身上,结果,孩子活活给闷死了。如果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她会忍心这样做吗?所以感情、情见都是私情,都是坏东西。

      “觉”就是觉悟,要觉破这个私情。情见破除了,私情觉破了,就成为“大情”。私情是有情,大情是无情。觉破私情就是“觉有情”,就是“菩萨”。象观世音菩萨,把世上一切众生都看作是他的子女,就象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慈悲,闻声救苦。

      菩萨除“自觉”外,还须“觉他”——令他人也觉破迷情,这就是经中所说的“大乘”。乘是量词,也含骑坐之意。大乘就象公共汽车、火车、飞机一样,能载很多人。菩萨于觉破自己的私情之后,进一步帮助他人,使他人也觉破世间一切妄情,而超越世间、共证大道。“小乘”就是小坐骑,只能乘他一个人。如声闻、缘觉,他只愿自度,不愿度人。不过,等证成四果罗汉,或证成辟支佛时,他也就自惭羞愧,转小为大,发心救度他人了。犹如我们现在在单位里工作,自己总是自私懒惰,遇事总是退到后面,不肯出力做事。眼看别人竭力在前面做,为大家服务,自己却不动,难道不感到惭愧、不觉得难为情吗?所以,小乘修到了四果的时候,自己觉得不对头,也会向菩萨学*,也会发大乘心,即非但自度,还要度他了。

      这里我们要强调指出:菩萨和大乘行者,在初发心时,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度众生才学佛修道的。比如,我们看见有人落在海里或江里,一心想救他上来,但是自己却不会游泳,不懂救生术。即使你跳入水中,也不能把落水者救上来,而且自身难保。所以,只有自己学会游泳术、救生术之后,才能去救人。菩萨和大乘行者在初发心时,就是以发菩提心为务,修大乘法,行菩萨道,以“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为准则,而不是以自了为目的。“菩萨”二字并非指小乘罗汉、辟支佛。天神、鬼道、外道更沾不上边。

      “观自在菩萨”五个字连起来,是说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法门,返闻闻自性,证到自己不生不灭的闻性,了知一切法皆不出本心,证成了涅槃妙果。《楞严经》把这个修道的过程说得很清楚:先是“入流亡所”,次是“尽闻不住,觉、所觉空”,最后“空、所空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就证得大自在了。所谓大自在者,就是了脱了分段、变易两种生死。这两种生死,在前面讲“有余涅槃”时已经讲过,现在就不再多说了。

      观自在菩萨的“观”是果地圆成的观,是没有能观、没有所观的妙观,是大自在的观。亦即了脱了分段、变易二死后,真正得大自在了。所以,佛用“观自在菩萨”这个果号来启迪、教育我们:要想真正修成佛,既不能向小乘(声闻、缘觉)学*,也不是向小菩萨(权乘菩萨)学*。菩萨有很多阶位:十信位菩萨、十住位菩萨、十行位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妙觉菩萨等等,有这么多层次的菩萨,而观自在菩萨是已经证成妙果的大菩萨。佛要我们向观自在菩萨学*,时时刻刻用观照功夫,以此下手用功修行。

      为此,我们先要了悟。了悟什么呢?了悟能起一切作用的万能体就是我们的自性,一切法相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我们要透过这些法相,透过这些作用,而见到我们的性体,这就是明心见性!所谓明心者,明了心不可得,明了心是法体的妙用;所谓见性者,明悟并确信性是一切妙用的主人,性是一切法相生起的万能体。然后,我们就时时刻刻地观照这个妙体,在本位上不动摇,不被物境所转换。《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说的就是理悟后保任除*的修行次第。

      古代禅宗大德有一首诗,说得很好:“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心随万物转”,意思是说,我们的心随着万物生起种种的妙用,这就是应缘接物。事情来了怎么解决,工作来了怎么完成,我们心里都明白,丝毫也不糊涂。但是,大家要注意,不要把这句话误解了,这里不是指心有所住。

      “转处实能幽”,幽者,幽静不动也。转虽转了,虽然起念应付种种的事情,但内心却是不动的——心里并没放着这个事情,就象不是自己在应付,而是别人在应付一样。孔老夫子讲:“废心劳形。”意思是,虽然形体在劳动,但心并没着在上面。这句话非常重要,真要做到,非精勤观照不可。如果没有观照,这个心就会随着物境转,心就被物境所吸引而牵制住了。我们修行就是要不为物境所转,相反,还要转物。我们有了某个东西,就利用它,而不要为它所用。譬如,有杯子就用来喝水,有热水瓶即用来保暖,但不为它的得失所转,不因它而生喜、爱、忧、恼之情。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也不要费尽心力去追逐搏取,更或为了取得这些东西而损害他人或是犯法,那就是为物所用了。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是不生,念不是不起,要起妙用怎么能不生心呢?而是要生“无所住”心,这个心不要停留在什么事物上。正起念时也不见有念可起,起念之后,如鸟过长空,毫无痕迹。尽管在做事,尽管应缘接物,内心一无所住,毫无患得患失之心。做事成功了,不沾沾自喜,本应如斯尽责地做,有什么骄傲夸耀的;失败了,也不忧恼,因为自己并没有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而是竭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了,以后只要改正错误即是。做事不可能都很顺利地圆满成就,总会有失败的时候,失败了也不要烦恼忧愁。应该仔细、耐心地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接受教训,改正错误,争取下一次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嘛。心里总是坦坦荡荡、清净无染,这就是“转处实能幽”的精义。

      “随缘识得性”,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随缘,随缘则起妙用,反之则会起种种烦恼。比如,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一时得不到适当的工作,不能发挥其才能,此时也毋须怨天尤人,只要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了。日久,他的才能自会被大家赏识,而迁任更适当的工作,发挥其才能。假如因不满本职工作而烦恼,则乌云遮住了光明,真性就显现不出来了。又譬如,工作职位升高,就高兴欢喜;职位下降,就忧伤烦恼,这都是凡夫俗子的见地与心态。我们学佛的佛子就不应该有这样的见解,一切都要随缘,因为升、降都是为大众服务,不可为个人的利益考虑。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假相,都不可得。只有性是真实不虚的。我们只有随缘起用,无所执着,才得真实受用。

      前面已反复讲述,性不在别处,即在当下作用处。它没有隐蔽,没有遮藏,也没有隔断。只因你追逐外境,而迷失了真性。*时妄念纷飞,固不识它,即当无念的千钧一发之机,也往往被滑过去了。在你随缘做事起作用之时,如能回光一瞥,“这起妙用的是谁?”当下猛着精彩,一把抓住,则参学事毕了。因为性无间隔、断续,而事有间隔,念有断续。学人苟能于前念已断、后念未起时,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个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不是当人的佛性又是什么?!一旦认识了本性,不再着相,随缘起用,则大事毕矣。这就是“随缘识得性”。刚才解释第二句时,我们说了心无所住。大家当明白,只有念起不住,不停留,心念不随前念、物境跑,才谈得上无念功夫。倘若你果真能够念起而不住,就可大放光明了。但是,学者往往是念起就住,就停留,就在物境上盘旋不停,住在上面了。这是修行的一个大障碍。怎么办呢?那就须时时刻刻观照,在事境中锻炼,随缘起种种妙用,将住境、着相的恶*渐渐除光,才能使本性安住本位不动,而究竟成佛。

      第四句是“无喜亦无忧”。就是说,如果因缘很顺,事情做得很圆满,我们也不喜;如果因缘不合,事情没做好,我们也不忧。因为一切事情都是假相,本来无有得失。而且所做之事都是随缘起用、恒顺众生、利益群伦的,非为私利。复次,我们作事已竭尽全力,没有丝毫马虎,成不居功,败也于心无愧,坦坦荡荡,大机大用,不喜不忧,不取不舍。观照功夫做到这种地步,观照就不要了,从而更上一层楼,进入无功之用,到达无为之地了。这时真性时时刻刻现前。《六祖坛经》云:“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抡刀上阵,亦得见之。”抡刀上阵之时,性命在呼吸之间,也无丝毫慌乱,但明见真性在起作用;纵或为国捐躯,杀身成仁,亦无所谓,因真性是不生不灭的。小乘圣人则不理解这一点,他们认为:哎呀!这不又进入生死轮回了吗?他们不晓得,要成佛,须到六道中度众生。你不入生死,六道里的众生怎么度啊?而且,入六道实无六道可入,身相有生灭,而性无生灭。所以,我们无须妄念纷纷,烦恼重重,只要胸怀坦荡,随缘任运,逍遥自在就是了。我们若能照这四句诗做去,就得大受用、得大自在了。

      我们还要强调说明一下:从观照而证到自己本来面目后,还要常常保护它,即宗下所谓“牧牛”的功夫,把其野性去掉,直至调养得温驯,毫无走作了,就不再看住它,而放任其自由了。保任功夫是两个阶段,保是保守,任是放任。保守功夫圆熟之后,才能放任。功夫不圆熟,还是要保,还不能放。我们要弄清楚,保和任是两回事。

      综上所述,佛教无论任何宗、任何法门的修持,都离不开观照。可以说,观照是学佛成道的唯一途径,是能否明心见性、能否修持成就的关键。但是,初修者往往理解不了观照,不知从何下手,往往是以肉眼观看一切,以妄想分别一切。结果是认妄为真,被境所迷,随境而转,堕于烦恼流中而不得自在。观世音菩萨由于修耳根返闻功夫,照破物、我、法皆空,了悟了本来面目,亲证了实相,断除了我执、法执,了却了分段、变易二死,从而得大自在。故《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种用耳根入观的方法是修道最易成就的妙法。佛在《楞严经》上也说,观世音菩萨由耳根修起,观于闻性,启观照般若之用的修行方法,是最适合我们娑婆世界众生修行的法门。我们若能明白观世音菩萨修行方法的义理,依之实行,是极容易收效的。所以,我们在讲“观自在菩萨”这句经文时,对观世音菩萨的修证方法,特别是观照功夫讲得比较详细。大家若能把“观自在菩萨”这句话的义理弄清楚,就等于明白了《心经》的真正意旨所在,就真正得到《心经》的胜义,从而受持《心经》,得大受用、大利益了。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行,读作heng(横)音,这里是作名词用,意思为功行,道行。深,不是深浅的深,因为深浅是相对的,是有限量、有边际、有分别的。这里的深,是甚深广大之意,连深也不可得,因遍果满,一切无碍。“行深”意思是说,观自在菩萨道行甚深广大、圆满无碍。“般若波罗蜜多”,在讲解经题时已讲过了,意思是观自在菩萨启用众生皆具有的无上般若妙智,照破了无明,以通世法、出世法圆融无碍的'真智与真理契合,消尽我执、法执,了却分段、变易二死,到达了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真正大自在了。小乘圣人虽然有智慧,但不是究竟的大智慧,般若不圆,他们只了了分段生死,而未了变易生死,不能说是般若波罗蜜多。

      时照见五蕴皆空。

      对于佛经,可以各抒己见。《心经》一直被读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为什么我要把“时”字和“照见五蕴皆空”放在一起呢?这里需要详细地说明一下。

[阅读全文]...
  • 《狼》 改写白话文

  • 《狼》 改写白话文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狼》 改写白话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在一个夜幕降临的傍晚,家家户户灯火已熄,马路上只能看见隐隐约约的灯火。一位屠夫很晚回家,那时已荒无人烟了,不像大明天一样人声鼎沸。挑着担子迈着大步大步的走回家,可见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光光了,只剩下一些骨头。屠夫听见一阵可怕而凉飕飕的风刮来,屠夫觉得一路上都不对劲,总觉得有人跟踪他,屠夫慢慢地转移方向看,竟然看到的是两只狼,而不是人。那两只狼已经紧跟着屠夫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狼吃了他,就用骨头拖延时间。两只狼一直在抢屠夫仍的那个骨头。两只狼的斗争很激烈,一只狼不管是自己兄弟姐妹,为了食物而不顾兄弟姐妹之情。另外一只狼看着一只狼不顾兄弟姐妹之情,自己也对一只狼无情无义。最后,一只狼对另外一只狼说:“我们不要为了食物而伤和气,我们把这个骨头分给我们其中一个,然后再向那愚蠢的人类索要无数条骨头。”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来去吃那根骨头,而另外一只狼遵照这一只狼的话去向那愚蠢的人类去索要那个骨头。屠夫再次害怕狼那尖锐的牙齿撕咬他,又拿着另外一根骨头给那只狼,可是当那只狼准备要吃的时候另外一只狼却吃完了,又去跟着那位屠夫,屠夫也想把骨头扔给那只吃完的狼,可是担子中已经空空如也,没有一根骨头。可是那两只狼知道担子里没肉,却还是像原来那样一起追赶。

      屠夫非常困窘,特害怕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突然眼一亮看见有个主意,就是看见到有一个田野中有一个麦场,场主堆积柴草在麦场中间,像丘陵一样有高有低,覆盖成小山似得。屠夫为了不让狼来攻击他就奔跑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慢慢地放下担子不激起狼的残暴拿起屠刀。路灯的光线照在刀面上,一闪,亮瞎了狼的眼睛,让狼像之前的屠夫一样害怕的心理不敢对屠夫起非分之想,瞪着眼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害怕屠夫就像狗似得蹲坐在前面,又像大户人家门口蹲坐的石狮一样。过了很久,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一点也不害怕屠夫会一刀砍它,反而很悠闲。可是屠夫的动作不如狼所料,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首级,屠夫为了不让狼伤害他一丝一毫,就又连砍几刀杀死了它。就如我不杀死你,你也会杀我。当屠夫正要走时,却还想到还有另外一只狼还在,屠夫在想:那只狼没死,会不会为了死的那只狼报仇呢?那不怕一万,只怕万一,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要说害人,那狼的实际本性是个恶人。那还一个恶人,这叫为民除害。屠夫转身,看到那只狼在打洞,屠夫一看就知道是缓兵之策,狼打算要从洞里进去来攻击屠夫的背后。狼的身子已经进入一半了,可狼太不谨慎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趁狼不注意,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手里充满了狼血。才知道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屠夫。

      狼太狡猾了,可是就在这么一点时间内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阅读全文]...
  • 心经原文+白话文

  • 心经原文+白话文

      菩萨所证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证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证得的境界,因為菩萨彻见一切是缘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 的,心不执著於一切。

      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羐碍,无羐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謆揭謆,波罗揭謆,波罗僧揭謆,菩提娑婆呵。

      白话译文: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 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舍利弗啊!肉体以及一切的物质现象,不是真实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缘相互依存的生灭关系,所以物质和空并无差别;而空和 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因此空不异於物质。 有人认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犹如水和水波的关系,二者既是各别的,也是一体的。感受,思想,意志, 心识,同样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这五种集聚的要素,从它缘起性空的本质来说,它既没有生起或灭失,也没有所谓污垢或清净,更不会增多或减少。所以,在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物质,感受,思想,意志,心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对外界的认识,需透过眼,耳,鼻,舌,身体,意识六种感官与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种外境,分别相对应而认知一切,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的一切认识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甚至於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的识别作用共十八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不经由佛教导而独自开悟的缘觉圣者,因观照十二因缘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照见十二因缘是缘起性空的,所以不论是导致生死轮回的主因无明;或是灭尽无明, 甚至於生,老,病,死,或是因灭尽无明而脱离甚至於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 亲自听闻佛说法而证悟得声闻圣者,因观照四謆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见苦,苦的原因,灭苦而解脱,灭苦的方法这四謆是缘起性空的,不是实体的存在。

      菩萨所证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证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证得的境界,因為菩萨彻见一切是缘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 的,心不执著於一切。 使自己及一眾生都获得开悟的菩萨,由於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达空得真理,所以心中没有一丝牵掛及烦恼障碍;因而不恐惧生死,远离一切错误,不合理的思想,行為,妄想等等,终於达到寂灭无為的最高境界。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 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达成涅磐妙果无与伦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 苦,灾厄,是真实不变的真议真议。因此,宣说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与眾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正觉,获得大成就!

      【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译文】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磐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因此而最终达到涅磐。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所以,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咒说: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详细注释:

      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色不异空 (形相不异乎空间)

      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诸法空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不生不灭(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 )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无眼界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无明 (没有不能了解的)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至无老死 (直到没有老和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阅读全文]...
  • 山海经白话文全解(白话文在线阅读)

  • 从今天开始,为各位朋友分享一个新的专辑,叫做《山海经》。

    很多朋友,应该都听说过这套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巨著。

    不仅仅是因为山海经中有大量的图画,生僻字,简短精炼的语言描述,还在于《山海经》里面丰富、神奇的内容,只要是当时人能听到的、能见到的、能认识到的、能想象到的一切事物,都一一记载在内。

    比如说大大小小的山丘河流,形形*的花草树木,神里神气的半人半神,怪里怪气的半人半兽,瑰丽多彩的金石矿物,奇形怪状的禽鸟野兽,变化莫

    测的神话传说,各种各样的国家,各种各样的人,神秘的祭祀,古怪的装束,奇异的病 症,灵验的药物,味美的食物,有毒的野味,超乎常理的日月,高出常情的 工艺,以及上古帝王的世系,传闻不一的古史……这根本就是一部古代的大百科全书。

    就因为《山海经》是一部综合各种知识,显得非常庞杂的古代书籍,所以,到现在为止,对于古代书籍的性质也就说不清楚,这套书籍目录的分类也没办法统一。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年代,历来争议较多,现在已经没办法说清楚了,目前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来看,只能粗略估计是在西汉以前,而且应该不是一个作者写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主要是由西汉时的刘歆(xīn)整理完成的。

    曾经有个这样的记载: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人给皇帝贡献了一只奇异的鸟,拿各种食物喂它, 但它都不肯吃。

    著名文人东方朔看见这只鸟,就说出了它的名字,又说它应 当吃什么。一试验,果然就像东方朔说的。皇帝就问东方朔,你怎么知道的,他说 《山海经》中有记载,只要看了就能知道。

    到了汉宣帝时,上郡某地的一个石室 塌陷,有人发现里面的石壁上刻画着“反缚盗械人”的图像,传说开来,但 无人知晓何意。大学者刘向却指出这是“贰负之臣”。皇帝问他怎么知道的, 刘向也回答是从《山海经》上看到的。

    皇帝大惊,朝臣哄动,于是出现了一 股阅读《山海经》的小热潮。到了东汉明帝时,有一位水土工程专家叫王景, 因治理河渠有功绩,得到皇帝的赏赐,礼物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经》。

    明代的章回小说《封神演义》和清代的长篇小说《镜花缘》,应该很多朋友都知道的,这些小说中的神奇故事非常吸引人,小说作者想象力也真的丰富。

    其实你不知道的是,小说中的故事素材和构思,有很多是来自于《山海经》的,而且小说的作者也是受到了《山海经》的启发。

    可想而知,《山海经》的魅力真是非凡呢。

    《山海经》整篇文章文大约是三万一千字多字,一共分为十八篇,其中“山经”五篇,“海经”十三篇(这里的“海”,指僻远之地),主要记述了自上古到秦汉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动物、植物、矿物、历史、风俗、神话传说等等内容。

    《山海经》问世后,因书中有不少内容荒诞无稽,因此,历代对它作认真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如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就曾说过:“故言九州山川,《尚书》*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连司马迁对《山海经》都“不敢言之”,普通学者当然更不敢去碰了。

    《山海经》里面最不好解决的问题,就是你不知道该怎么看待书中提到的大量的怪物、怪人和怪神,如九首人面的九凤、一首十身的茈(zǐ)鱼、长满珍珠的珍珠树、吃了果实能让人长生的不死树、胸口有洞的穿匈国人、身生羽毛的羽民国人、能带来怪风雨的天愚神、睁眼闭眼就是白昼黑夜的烛阴神,等等。

    如果你要是把这些都看成为杜撰,或是认为是荒诞,那么《山海经》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

    但是,如果你真的把这些内容当作是真正的历史,觉得是真实存在的,也很难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所以,你在收听的时候,可以把这套书籍当作是一部神话性质的地理书。

    《山海经》中记述的大量怪物、怪人和怪神,你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认识:

    一、书籍的内容就是原始宗教或巫术的记录,比如说:书中提到的各种山神、以及祭祀这些山神的具体仪式,即属此类内容。

    二、可以看作是古代人图腾崇拜的形式,如前后有首、猪身的并封,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的帝江,等等,很有可能就是古代氏族的图腾。

    其实,在远古时代,原始宗教、巫术与图腾崇拜往往结合在一起,也不需具体明确的区分。

    三、书籍的内容可以算是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gǔn腹生禹、形天无首持干戚而舞等等,当属古代神话无疑。

    四、书籍的内容是古人因错觉或凭借想象创造出来,比如说六首蛟、穿匈国、三首国之类,此正与现代有人认为神农架有野人、尼斯湖有怪兽、火星上有怪人相似。

    总之,这就是一部充满智慧、创意无限的古代经典,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天书”

    但是,到现在为止,很多朋友一听见山海经这个词,就是觉得根本看不懂这本“天书”。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主要是有三个原因:

    一是《山海经》中涉及大量的山、水、动物、植物、人物等,但或因山川变迁、地名沿革,都因为年代久远、以讹传讹,或者是本来就是古代人凭空想象的,所以,书籍中最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山川、动植物名及人名已无法确认了。

    二是《山海经》中有不少山川、动物、植物、人物等的名字经常在文中反复出现,而且有时同样的名称,但说法的又不一样,加上《山海经》中不少地方的文字编辑的比较混乱。

    所以,除非你记性特别好,非常有耐心,从头至尾细细阅读,还有经常做笔记,否则是很难读懂《山海经》的。

    三是《山海经》中有不少内容根据古代图片而记录的,如果要抛开图片来注解《山海经》,对内容的理解就非常困难。

    《山海经》的版本很多,其中注释本也有数种,如晋人郭璞所撰《山海 经传》、明人王崇庆所撰《山海经释义》、清人吴任臣所撰《山海经广注》、清人郝懿行所撰《山海经笺疏》等,都是较重要的。其中尤以郝懿行注本为集大成之作。

    我这次录制的《山海经》,就是用郝懿行注本作为参考。

    不管怎么说,咱们也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也用不着把这套古籍研究明白。

    我是姑且说之,您就姑且听之。。。就当成是故事或者是趣闻听就好了,在节目当中,如果有一些不符合逻辑,或顺序的问题。也请您多多包涵。。。毕竟套远古书籍,没多少人能真正整明白。

[阅读全文]...
  • 木兰诗白话文400字

  • 木兰诗白话文400字

      早晨,我准备好了一切,辞别了爹娘。到了傍晚,我住宿在寒冷的黄河边,只听见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从远处偶尔传来野兽的声音;北风呼呼地吹着,听不见爹娘的呼唤声。这里两边都是山,河水很急,一不小心,就会被河水冲走。

      终于,太阳从东边爬了出来,我辞别了黄河,一直走呀走呀,不知不觉到了晌午。这时,我带的粮食,也不多了,只能摘几个山果子吃。随便吃了几个山果,我又开始出发了,到了傍晚,我住在黑山头,四处黑乎乎的,我只能默默地等待等着光明到来。突然,几声胡马叫声,吓了我一跳,我心想:还是家温暖啊!在家时,爹娘一定正在呼唤我的名字呢。

      过了十多天,我终于到了军营,做了一名战士,此时此刻,我有了光荣的任务:保家卫国木兰诗改写作文400字木兰诗改写作文400字。

      又过了二十多天,战争暴发了,我和许多战友都走上了无情地战场,每一次战斗,血流成河,不知死了多少将军和战士。这战争一打,就是十多年,这十多年里,每天都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

      战争最终结束了,我还没有战死沙场,可汗赏了我很多的钱,并封我官,这一切,我都不要;我只要了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到了村口,爹娘早就坐在村前的大树下等我,还有许多的乡亲们也都来了。我走到了爹娘面前,跪下来说:“爹娘,我这十二年没有尽孝心照顾你们,如今我来照顾你们来啦!”我搀着二老,往回走,小弟正在杀猪宰羊,妹妹特意打扮得漂漂亮亮等我。不一会儿,一桌好菜都准备好了,我们一家子欢悦地坐下吃团圆饭。现在,我早已穿上旧时的女儿妆,和大家一起吃起来,感受家的温暖,真好。

      天灰蒙蒙的,乌云替代了白云,风婆婆使劲地吹打着树枝,看样子要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了。听,“唧唧唧……“的声音从不远处阵阵传来。哦,是勤劳的木兰正对着大门织布。可是,她的叹息声却要掩盖了织布机的声音,她为何如此心烦?是为天气而烦恼,还是……母亲见女儿心事重重,边走过来问道:“女儿啊,你如此心烦意乱,是为何啊?”孝顺的木兰不想让母亲担心,说:“母亲,没什么,只不过这种天气扰乱了心情。”然后她勉强一笑。

      睡觉时,她翻来覆去睡不着。她心里总是挂念着一件事:昨夜看见军队的文告,皇上要大规模的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虽然有战斗经验,可他已年老体弱,弟弟年幼不能参军。怎么办呢?不参军吧,可皇上的话是圣旨。木兰最后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天,木兰做了出征前的准备“去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骏马、垫子、马笼头和长鞭。早上去告别父母,可父母一万个不答应,因为她还没上过战场,不知道战斗经验。可木兰去意已决,为了父亲,她毫无怨言。木兰头也不回地走了,她怕回头看见父母悲伤的眼神,骑啊骑,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黄河边,她听不见父母呼唤她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此时,木兰感到无比的孤独,她只能向黄河倾诉思乡之情。

      战场上,木兰带领军队冲锋陷阵,可敌人的实力也不分上下,所以许多回合以后都分不出胜负。木兰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战友们总有一天会疲惫,那时,敌军来袭,我们一定会败得很惨。”以后的那几天,木兰茶不思饭不想,一心想怎样才能打败敌军。不久,木兰向将军献了以计:让我军的一人去当内应,那时我们拿下敌军,岂不是轻而易举吗?这个想法被采纳了,而且那个人马上被敌方重用,之后不久,木兰便战胜了敌军,那个人,便是木兰。

      凯旋归来后拜见皇上,皇上欣喜若狂。颁发了许多的奖赏给木兰,还问她要不要做官。木兰回答说:“谢谢皇上的好意,我心领了。保卫国家是我的责任,我不想要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回到故乡和家人团聚。太多年的分开,不知家人怎样。”皇上一口答应,他亲手挑了一匹皇宫里最好的千里马,送给木兰。木兰写过皇上后,便骑上千里马,飞奔回家。

      再说木兰的父母,听说女儿今天回来,早早地在城外准备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对着大门化妆,也准备迎接木兰回来。弟弟呢,杀猪宰羊,准备和姐姐吃一顿团圆饭。一会儿,从远处传来马蹄声。*了,*了,啊!木兰终于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看见父母和家人,不禁流下相思泪。吃了团圆饭后,木兰恢复女儿身,去看战友。战友都很吃惊:在一起并肩作战那么多年,却不知道木兰是个女孩子。

[阅读全文]...
  • 西游记好词好句白话文汇总

  • 西游记,语录
  • 西游记好词好句白话文汇总

      《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为*“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游记好词好句白话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好词摘抄:

      翻波跃浪 吐雾喷风 寻蛇拨草 扑鹞分松 星辰灿烂

      洗心涤虑 芥纳须弥 曹溪路险 鹫岭云深 千丈冰崖

      五叶莲开 帘垂香袅 抖擞神威 磨砖作镜 积雪为粮

      天龙围绕 花雨缤纷 理圆四德 指解源流 三乘妙典

      五蕴楞严 共乐天真 智满金身 恶气遮漫 曹溪路险

      鹫岭云深 千丈冰崖 五叶莲开 帘垂香袅 抖擞神威

      扑鹞分松 星辰灿烂 天龙围绕 花雨缤纷 理圆四德

      指解源流 五蕴楞严 共乐天真 智满金身 恶气遮漫

      翻波跃浪 积雪为粮

      好句摘抄:

      1、高的是山,峻的是岭;陡的是崖,深的是壑;响的是泉,鲜的是花。那山高不高,顶上接青霄;这涧深不深,底中见地府。

      2、因感这月清光皎洁,玉宇深沉,真是一轮高照,大地分明,对月怀归,口占一首古风长篇。

      3、石径重漫苔藓,柴门蓬路藤花。四面山光连接,一林鸟雀喧哗。密密松篁交翠,纷纷异卉奇葩。地僻云深之处,竹篱茅舍人家。

      4、说甚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柳腰微展鸣金佩,莲步轻移动玉肢。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

      5、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好猴精!

      6、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7、水痕收,山骨瘦。红叶纷飞,黄花时候。霜晴觉夜长,月白穿窗透。家家烟火夕阳多,处处湖光寒水溜。白苹香,红蓼茂。桔绿橙黄,柳衰谷秀。荒村雁落碎芦花,野店鸡声收菽豆。

      8、褪放纽扣儿,解开罗带结。酥胸白似银,玉体浑如雪。肘膊赛冰铺,香肩欺粉贴。肚皮软又绵,脊背光还洁。膝腕半围团,金莲三寸窄。中间一段情,露出风流穴。

      9、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10、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深树幽禽宿,源头水溜汾。飞萤光散影,过雁字排云。正直三更候,应该访道真。

      好段摘抄:

      1、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象个人家。

      2、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3、只听得那路南山坡下,有犬吠之声。但见:紫芝翳翳,白石苍苍。紫芝翳翳多青草,白石苍苍半绿苔。数点小萤光灼灼,一林野树密排排。香兰馥郁,嫩竹新栽。清泉流曲涧,古柏倚深崖。地僻更无游客到,门前惟有野花开。

      4、师徒们过了黑水河,找大路一直西来。真个是迎风冒雪,戴月披星。行彀多时,又值早春天气。但见:三阳转运,万物生辉。三阳转运,满天明媚开图画;万物生辉,遍地芳菲设绣茵。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渐开冰解山泉溜,尽放萌芽没烧痕。正是那:太昊乘震,勾芒御辰;花香风气暖,云淡日光新。道旁杨柳舒青眼,膏雨滋生万象春。

      5、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好词:

      飘扬翠袖,摇拽缃裙:飘扬翠袖,低笼着玉笋纤纤;摇拽缃裙,半露出金莲窄窄。

      形容体势十分全,动静脚跟千样。拿头过论有高低,张泛送来真又楷。转身踢个出墙花。

      退步翻成大过海。轻接一团泥,单枪急对拐。明珠上佛头,实捏来尖。

      窄砖偏会拿,卧鱼将脚。*腰折膝蹲,扭顶翘跟。扳凳能喧泛,披肩甚脱洒。

      绞裆任往来,锁项随摇摆。踢的是黄河水倒流,金鱼滩上买。那个错认是头儿。

      这个转身就打拐。端然捧上臁,周正尖来。提跟草鞋,倒插回头采。退步泛肩妆。

      钩儿只一歹。版篓下来长,便把夺门揣。踢到美心时,佳人齐喝采。

      好句:

      1、金丸珠弹,红绽黄肥:金丸珠弹腊樱桃,色真甘美;红绽黄肥熟梅子,味果香酸。鲜龙眼,肉甜皮薄;火荔枝,核小囊红。林檎碧实连枝献,枇杷缃苞带叶擎。兔头梨子鸡心枣,消渴除烦更解酲。香桃烂杏,美甘甘似玉液琼浆;脆李杨梅,酸荫荫如脂酥膏酪。红囊黑子熟西瓜,四瓣黄皮大柿子。石榴裂破,丹砂粒现火晶珠;芋栗剖开,坚硬肉团金玛瑙。胡桃银杏可传茶,椰子葡萄能做酒。榛松榧柰满盘盛,桔蔗柑橙盈案摆。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炊羹。人间纵有珍羞味,怎比山猴乐更宁

      2、木叉浑铁棒,护法显神通;怪物降妖杖,努力逞英雄。双条银蟒河边舞,一对神僧岸上冲。那一个威镇流沙施本事,这一个力保观音建大功。那一个翻波跃浪,这一个吐雾喷风。翻波跃浪乾坤暗,吐雾喷风日月昏。那个降妖杖,好便似出山的白虎;这个浑铁棒,却就如卧道的黄龙。那个使将来,寻蛇拨草;这个丢开去,扑鹞分松。只杀得昏漠漠,星辰灿烂;雾腾腾,天地朦胧。那个久住弱水惟他狠,这个初出灵山第一功。

      3、却说那花果山大小儿猴,正在那洞门外顽耍,忽听得风声响处,见半空中,丫丫叉叉,无边无岸的猴精,唬得都乱跑乱躲。少时,美猴王按落云头,收了云雾,将身一抖,收了毫毛,将兵器都乱堆在山前,叫道:“小的们!都来领兵器!”众猴看时,只见悟空独立在*阳之地,俱跑来叩头问故。悟空将前使狂风、搬兵器一应事说了一遍。众猴称谢毕,都去抢刀夺剑,挝斧争枪,扯弓扳弩,吆吆喝喝,耍了一日。

      4、笔峰挺立,曲涧深沉。笔峰挺立透空霄,曲涧深沉通地户。两崖花木争奇,几处松篁斗翠。左边龙,熟熟驯驯;右边虎,**伏伏。每见铁牛耕,常有金钱种。幽禽声,丹凤朝阳立。石磷磷,波净净,古怪跷蹊真恶狞。世上名山无数多,花开花谢蘩还众。争如此景永长存,八节四时浑不动。诚为三界坎源山,滋养五行水脏洞。

      5、这大圣与惠岸战经五六十合,惠岸臂膊酸麻,不能迎敌,虚幌一幌,败阵而走。大圣也收了猴兵,安扎在洞门之外。只见天王营门外,大小天兵,接住了太子,让开大路,径入辕门,对四天王、李托塔、哪吒,气哈哈的,喘息未定:“好大圣!好大圣!着实神通广大!孩儿战不过,又败阵而来也!”李天王见了心惊,即命写表求助,便差大力鬼王与木叉太子上天启奏。

      6、寒风飒飒,怪雾阴阴。那壁厢旌旗飞彩,这壁厢戈戟生辉。滚滚盔明,层层甲亮:滚滚盔明映太阳,如撞天的.银磬;层层甲亮砌岩崖,似压地的冰山。大捍刀,飞云掣电,楮白枪,度雾穿云。方天戟,虎眼鞭,麻林摆列;青铜剑,四明铲,密树排阵。弯弓硬弩雕翎箭,短棍蛇矛挟了魂。大圣一条如意棒,翻来覆去战天神。杀得那空中无鸟过,山内虎狼奔;扬砂走石乾坤黑,播土飞尘宇宙昏。只听兵兵扑扑惊天地,煞煞威威振鬼神。

      7、东连沙碛,西抵诸番;南达乌戈,北通鞑靼。径过有八百里遥,上下有千万里远。水流一似地翻身,浪滚却如山耸背,洋洋浩浩,漠漠茫茫,十里遥闻万丈洪。仙槎难到此,莲叶莫能浮。衰草斜阳流曲浦,黄云影日暗长堤。那里得客商来往?何曾有渔叟依栖?*沙无雁落,远岸有猿啼。只是红蓼花蘩知景色,白香细任依依。

      8、风月佯狂山野汉,江湖寄傲老余丁。清闲有分随潇洒,口舌无闻喜太*。月夜身眠茅屋稳,天昏体盖箬蓑轻。忘情结识松梅友,乐意相交鸥鹭盟。名利心头无算计,干戈耳畔不闻声。随时一酌香醪酒,度日三餐野菜羹。两束柴薪为活计,一竿钓线是营生。闲呼稚子磨钢斧,静唤憨儿补旧缯。春到爱观杨柳绿,时融喜看荻芦青。夏天避暑修新竹,六月乘凉摘嫩菱。霜降鸡肥常日宰,重阳蟹壮及时烹。冬来日上还沉睡,数九天高自不蒸。八节山中随放性,四时湖里任陶情。采薪自有仙家兴,垂钓全无世俗形。门外野花香艳艳,船头绿水浪**。身安不说三公位,性定强如十里城。十里城高防阃令,三公位显听宣声。乐山乐水真是罕,谢天谢地谢神明。

      9、苍径秋高拽斧去,晚凉抬担回来。野花插鬓更奇哉,拨云寻路出,待月叫门开。稚子山妻欣笑接,草床木枕?捱。蒸梨炊黍旋铺排,瓮中新酿熟,真个壮幽怀!渔翁道:“这都是我两个生意,赡身的勾当,你却没有我闲时节的好处。”

      10、他与木叉离了此处,一直东来,不一日就到了长安大唐国。敛雾收云,师徒们变作两个疥癞游僧,入长安城里,早不觉天晚。行至大市街旁,见一座土地神祠,二人径入,唬得那土地心慌,鬼兵胆战。知是菩萨,叩头接入。那土地又急跑报与城隍、社令及满长安各庙神?,都知是菩萨,参见告道:“菩萨,恕众神接迟之罪。”菩萨道:“汝等切不可走漏一毫消息。我奉佛旨,特来此处寻访取经人。借你庙宇,权住几日,待访着真僧即回。”众神各归本处,把个土地赶在城隍庙里暂住,他师徒们隐遁真形。

      11、感*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真个好山。

      12、众僧们灯下议论佛门定旨,上西天取经的原由。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几度。众僧们莫解其意,合掌请问道:“法师指心点头者,何也?”三藏答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设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众僧闻得此言,人人称羡,个个宣扬,都叫一声”忠心赤胆大阐法师!“夸赞不尽,请师入榻安寐。

      13、琼香缭绕,瑞霭缤纷。瑶台铺彩结,宝阁散氤氲。凤翥鸾翔形缥缈,金花玉萼影浮沉。上排着九凤丹霞,八宝紫霓墩。五彩描金桌,千花碧玉盆。桌上有龙肝和凤髓,熊掌与猩唇。珍馐百味般般美,异果嘉肴色色新。

      14、灵官领旨,即出殿遍访,尽得其详细。回奏道:“搅乱天宫者,乃齐天大圣也。”又将前事尽诉一番。玉帝大恼。即差四大天王,协同李天王并哪吒太子,点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东西星斗、南北二神、五岳四渎、普天星相,共十万天兵,布一十八架天罗地网下界,去花果山围困,定捉获那厮处治。众神即时兴师,离了天宫。

[阅读全文]...
  • 寒窑赋全文及译文(寒窑赋的全文及白话文)

  • 凡是弱的,会变强;凡是强的,会变弱。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600字,深度阅读需12分钟,受益终生|

    北宋大臣吕蒙正写过一篇被称为千古奇文的《寒窑赋》。相传此赋是作者为了劝诫太子而创作的。

    作者以自己从贫苦到富贵的经历,并列举了历史上诸多名人的起伏命运,来说明一种自然循环的人生思想。

    也有人说,吕蒙正出身贫寒,深刻体会过底层民众的苦难,所以读书勤奋、工作勤奋、爱民勤奋。

    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寇准一起在破窑读书,体会了人间冷暖,后来,做了宰相,更体会到人世宠辱。所以写了《窑赋》。

    《寒窑赋》以史事为例,结合作者切身感悟,逻辑严密,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给时运不济,身处深沟的人以希望;给富贵权重,飞黄腾达之人以警醒。

    让人无不深切感触,幡然醒悟。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它所揭示的三条人生之道,助你通达整个人生。

    1

    千古奇文《寒窑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

    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

    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

    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

    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

    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时来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

    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

    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

    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

    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

    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2

    君子固穷,小人斯烂矣

    《寒窑赋》: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人生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事物上升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困境。

    孔子说:困,德之辨也。一个人处于困境之中,马上就能分辨出他的品德修养怎么样。

    《易经》中困卦说: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困”,怎么会“亨”呢?因为在困境中处之泰然,自然就亨了。

    “贞”,即问心无愧。坦然面对困境,怎么能不吉祥呢?

    如果一碰到困境,就愁眉苦脸,怨天尤人,进而自暴自弃,那当然不是大人了。

    “大人吉”,另外一层意思,如果是小人的话,一定凶。而对大人而言,不但吉,而且还无咎,即没有后遗症,可这是有条件的。

    “有言不信”,是什么意思?言跟信之差就一个“人”字,说的是当一个人处在困境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讲的话。

    这个时候只有用德行来表现,人家自然能体会到这个人到底是大人,还是小人。

    《论语》: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是说君子穷困时固守着原则,小人穷困时就不守本分乱来了。

    穷困是老天爷给人的一道关卡,考验人们因应的态度,促使人们了解自己,是君子还是小人。

    若能不惧困难,守得住原则底线,不欺人,不自欺,诚心不妄,终会吉祥。

    3

    反者,道之动

    《寒窑赋》: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阅读全文]...
  • 医学源流论白话文翻译(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全文)

  • 脉学经历代演变都不曾真正统一,其中不乏真知者,也不乏歧途者。谁真正掌握了脉法,谁又在信口开河迷误*?或许在您持脉之后方能真正清楚了。

    1 岐黄之学

    有三法:一者分全体为三部九候,验独大与独小,相失与相调。二者取两手寸口,以验脏气,喉边人迎以验腑气。三者独取寸口,以验全体脏腑之气。

    2 越人之学

    《素问》诊脉分三部,即头、手、足,九候即三部各有天地人,三三为九。《难经》则三部九候统诊于寸口,分寸口之寸关尺三部,分三部之浮中沉为九候。

    3 仲景之学

    其诊脉,单寸口,或兼趺阳,或兼少阳、少阳各部,对脉象的解释与《内》《难》皆不同。

    单寸口者,取《难经》法,三部同等,统言寸口,三部不等,则分寸口、关上、尺中。

    兼趺阳者,取《内经》中部诊法,寸口候脏,人迎候腑,趺阳为胃脉。少阳脉、少阴脉则少见,散见书中。

    4 晋代之学

    王叔和《脉经》采《内》《难》仲景之说而剪裁之,并时出己见,如神门命门在关后,人迎气口在关前(古诊法中人迎为颈动脉,气口即寸口脉),辨诸脉形状于指下,分配脏腑于左右寸口。其分配之法与《素问》多有不同,为*所从,也为*诟病。

    皇甫谧《甲乙经》所载脉学皆袭《素问》《针经》《明堂》,而无自作,故世称黄帝《甲乙经》。

    5 南北朝之学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将女人心肺诊于尺,倒装五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本于《内经》。

    6 唐代之学

    孙思邈《千金方》纯取寸关尺,盖叔和以来已从《难经》独取寸口之说。主病脉象,生死脉法,尚为详备。

    6 五代之学

    高阳生《脉诀》一书假托王叔和之名而撰。其亦同褚氏将女人脉法倒装,立七表八里九道名目。因其书易读,盛行一时。但被后世戴启宗辈力诋之,认为脉学之坏由此而起。

    7 宋代之学

    朱肱《活人书》引《中藏经》,用寸关尺,列五色脉病,脉内外证诀,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从,多主五行生克。

    而本书则专发挥仲景之学,首一卷论切脉,专为伤寒而设,且先之以人迎气口,谓天地要会终始之门户,另袭高阳生七表八里之说。

    崔紫虚《四言脉诀》是先引《千金方》“脉法赞”,后则加入自创脉诀。其诊法以浮沉迟数为四纲,以其易诵,后世医家多载之。

    储泳《祛疑说》赞《脉诀》脏腑部位,女子脉背看二事。

    陈无择《三因方》采集《脉经》诸说,而略仲景之学。如论浮脉主病二十六,而仲景“浮则为虚”之文刚略去,弦脉主病十五,而仲景“弦则卫气不行”之文则略之。

    王贶《全生指迷方》有《脉论》《辨脉法》明白晓畅,并论脉与病相应不相应之故,剖析其理,可谓诊家枢要。

    庞安常谓《脉诀》鄙俚,著《论脉》穷究《内》《难》之脉法,谓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气口,二脉相应,然后知尺寸阴阳关格之所起。

    8 金代之学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有“原脉”一篇,不单论主病之脉,又杂引道、儒二家之说,又谓脉有五常,仁义礼智信,逐条诠解,发前人未发,名虽异而理纯正。

    9 元代之学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辨脉”一段,将人迎气口分属左右两寸口,是后世叔和法,非《内经》之人迎气口,却引《内经》之语,实在有误。又曰外感见左大,内伤见右大,以左右二脉大小验内外。

    王好古《此事难知》亦左手诊外感右手诊内伤,谓仲景言外感,《难经》《脉经》言杂病,外感以弦为阴,杂病以弦为阳。

    陶九成《辍耕录》“论脉篇”推重《脉诀》。

    朱震亨《丹溪心法》《格致余论》论脉,本前人男子寸盛女子尺盛之说,解之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谓弦坚之脉为脉无水不软之意,最难调治。

    涩脉有虚实寒热,忧郁怒气,老痰凝血,所因不同最难体认。

    败散残贼之脉,又以弦为首,涩为中。脉大病进,为阴虚阳乘,当从虚治;加得之外伤,为邪客于经脉,当作邪治。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言十怪脉。

    滑寿《诊家枢要》语简而要,尤以论持脉诸法数条为最,如凡诊脉要先识时脉、胃脉与脏腑*脉,然后及于病脉。

    齐德之《外科精义》载脉证名状二十六种,三部脉证所主证候杂病甚悉,皆宗古法。

    戴启宗《脉诀刊误》考证《脉诀》旧文,为之辨正,一一核实《脉诀》之误。

    10 明代之学

    李时珍《濒湖脉学》列二十七脉,编为体状相类主病诸诗,载《脉诀》亦有删改,并辨高阳生七表八里九道之非,男女反看之谬。其分配脏腑之法,大肠诊于右尺,小肠诊于左尺,与叔和异。

    李中梓《诊家正眼》、《医宗必读》其两手分配脏腑从于《内经》与滑寿,以左尺兼诊小肠膀胱,右尺兼诊大肠,与叔和异。

    三焦统司一身,分诊于左右寸关尺,心包络诊于左寸,命门无经络,不诊于右尺。

    又谓人迎气口在左右两手分之,又谓在右手一部分之,肺在寸为人迎,脾在关为气口。

    李梴《医学入门》谓上古诊法有三:一为三部候各脏,二为气口人迎决内外因,三为独取寸口,以内外分脏腑,以高下定形身。

    而其据王叔和、孙思邈、李东垣等说,将左关上为人迎,右关上为气口,却以上古诊法名之,未免失考。

    故书中有自乱者,如曰经言人迎亦胃脉候饮食又曰人迎候外感,如此等等,是自取其乱。

    李瀠《身经通考》谓上古诊法精详,故取十二经,后世诊法简约,故独取寸口。并曰女子取太冲尤不可行,并论从证不从脉。

    徐春圃《古今医统》“脉诀辩妄”,详论《脉诀》之误。两手脉候部位与李中梓同,言古人诊法有三,详明于李梴,而本庞安常之论。

    辨人迎为颈动脉,本其师汪心谷质疑之论,辨神门命门人迎皆各有经,不能牵合于气口,盖力崇《内经》,将叔和以下之谬说一扫而尽,不留余地。其诊法分统候属候,亦为创例。

[阅读全文]...
  • 白话文翻译文言文(译成古文的唯美句子)

  • 古文,唯美
  • 诗、词、曲都是优美而动听的,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不少优美动听的句子,我们现在网上流行的爆款网络语言其实老祖宗早就说过了。看看网络流行语都有哪些古文可以对应吧。

    白话文:你不仅长的好看有气质,声音还好听。

    古义: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酒容红嫩,歌喉清丽,百媚坐中生。

    白话文:你离开后,我很难过

    古文: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白话文:我喜欢你,你却不知道

    古文: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白话文:还有多久,才能见到你

    古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白话文: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古文:尽美尽善,不忍卒观。

    白话文:我只想安静的做一个美男子。

    古文:北方有璧人,玉容难自弃。厌彼尘俗众,绝世而独立。

    白话文:*丝终有逆袭日

    古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白话文:长发及腰,娶我可好?

    古文:长鬟已成妆,与君结鸳鸯?

    白话文: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呢?

    古文: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

    白话文:秀恩爱,死的快。

    古文:爱而不藏,自取其亡。

    白话文:吓死宝宝了。

    古文:堪惊小儿啼,能开长者颐。

    白话文:沉默不都是金子,有时候还是孙子。

    古文:圣人不言如桃李,小民不言若木鸡。

    白话文: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古文:斯言甚善,余不得赞一词。

    白话文:不作死就不会死,为什么不明白。

    古文:幸无白刃驱向前,何用将身自弃捐。

    白话文: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古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白话文:重要的事说三遍。

    古文: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

    白话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古文:天高地阔,欲往观之。

    白话文: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古文: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才智。

    白话文: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古文:方寸淆乱,灵台崩摧。

    白话文: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古文:城中戏一场,山民笑断肠。

    白话文:你这么牛,家里人知道么。

    古文:腰中雄剑长三尺,君家严慈知不知。

    白话文:人要是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古文:涸辙遗鲋,旦暮成枯;人而无志,与彼何殊。

    白话文:别睡了起来嗨。

    古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白话文: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

    古文: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

    白话文:有钱,任性。

    古文: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白话文句子 - 句子

白话文句子 - 语录

白话文句子 - 说说

白话文句子 - 名言

白话文句子 - 诗词

白话文句子 - 祝福

白话文句子 - 心语

推荐词条

怀念过去爱情的诗句 形容有孩子幸福的诗句 想某个人夜难眠的诗句 后会无期的诗句 与教育有关的诗句 表示迷茫的诗句 有关香的诗句 很惬意的诗句 形容人心胸宽广的诗句 形容青春少女的诗句 秋天来了的诗句 形容雷声的诗句 关于父母的爱的诗句 带车字的诗句 菊花的诗句大全 老有所乐的诗句 忆当年的诗句 形容乡村美景的诗句 李白积极乐观的诗句 带宣字的诗句 关于辛苦的诗句 珍惜回忆的诗句 祸兮福兮祸所依的诗句 形容白衣女子的诗句 励志从头再来的诗句 关于登山感受的诗句 夏日傍晚的夕阳诗句 形容北大校园的诗句 形容民国女子的诗句 形容发展的诗句 形容想念爱人的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