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白话文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白话文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白话文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描写白话文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心经白话文
《心经》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里节选出来的。所以一开始不用序分,佛就直呼大菩萨之名——“观自在菩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经白话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经白话文 第一章 总持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开头的四句经文就是《心经》的总纲。仿照昭明太子把《金刚经》划为三十二分那样,把这四句划为总持分——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心经》的一切义理,乃至整个佛法的义理,都包括在这四句之内了。下面的经文都是阐述、描绘、分解这四句的无量含义。而第一句“观自在菩萨”更是这四句的纲中之纲,单单这一句就能包括六百卷《大般若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观就是观照。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做一切功夫都离不开观照,三藏十二部经文也都离不开观照。所以,它能够总赅一切法。
观自在菩萨,佛举出观自在菩萨作为我们修行人的典范,要我们向观自在菩萨学*。这部经为什么用“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字,而不用“观世音菩萨”呢?这是两位菩萨吗?不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是以果地功德为名,观世音是以因地法行为名。因为观世音初期修行,是从耳根圆通修起的。他在大海岛上听涨潮落潮的声音,追问自己这听见声音的是谁?听不见声音的又是谁?这即是用耳根听海潮音而圆证菩提的修法。
讲到海潮音,整个佛法都可以说是海潮音。一因佛对众生说法是根据众生的机缘、众生的根基而说的,能深能浅、可高可低,就像海潮有涨落一样;二因佛法如大海,汪洋浩瀚,波澜壮阔,势不可当。涨潮时,雷霆万钧,闻者丧胆;落潮时,风*浪静,声息毫无。
人们往往认为听到了声音是有闻,没有声音的时候是无闻。其实,有声音时你听到了声音,没有声音时,你同样也听到了,你听到的是没有声音。如果你没有听到,你怎么会知道没有声音呢?就象我们的眼睛,看见东西了,就说是见到了。瞎子看不见东西,就说是看不见。其实,他不是不见,还是见了,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见到了黑暗也是见。这就是我们的见性和闻性的作用,它是永远不坏的。至于有光无光、有声无声,那是色尘和声尘,不关见性和闻性的事。尘有生灭而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能够见色是我们的眼根——眼球完好无缺、能起作用之故。眼球坏了,虽不能照见色尘,但见性还在。犹如电灯泡,灯丝断了,灯泡不亮,但还是有电,不能说没电,只是电灯泡坏了。如果换个好的灯泡,它还是亮的。所以,不能住在相上。见光是见,见黑还是见。听到声音是听,听到没有声音还是听。
观世音菩萨就从耳根听闻上悟了道。海水涨潮时,潮声生;落潮时,潮声灭。潮声是有生有灭的,但能听闻的自性无生灭。正因为它不灭,所以才听到有声和无声。能听声音的闻性是不生不灭的,它是亘古常存的。反闻闻自性,不跟着声音跑,叫作回光返照,即观照。用观照世间的声音,参究听见声音者是谁?听不见声音者又是谁?就象禅宗所参的一句话头:“念佛者是谁?”究竟是谁呢?就是自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性,一切处都是它的作用。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性在何处?”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所以“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见性并不难,当下一觉悟。噢!原来这一切作用就是我们的灵明觉性!这就是佛性!然后就保护这个佛性,时时刻刻地观照,除尽*气,方能究竟成佛。观世音菩萨在因行之中,由反闻自性,从耳根下手用功,圆成了无上道。同时,在因中发大愿,凡有众生受苦时,闻其苦声,即以相应之法缘解脱其苦恼,即世间所谓“闻声救苦”。“观世音菩萨”是由观照这个娑婆世界上的声音而命名的。
“观自在菩萨”是以果号命名的。“观”,我们刚刚说过,一切现象都是佛性的作用。我们明见了佛性,就时时刻刻地观照。“自”,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自性、佛性。我们明白了一切作用都是佛性,而且认识它,真实不疑了,这就是见性,就是我们的本命元辰,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在”,见到性后,不迷了,晓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的、不可得的。《圆觉经》曰:“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时才算是真修。你时时刻刻绵密保护这个性体,时时刻刻观照这个本来,令它在本位上不动摇,不为客观环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牵引,不随环境转,时时刻刻长养圣胎,勤除*气。待*气消尽,我执、法执也都了了,分段、变易二死也就了了,就得大自在了。
见性以后的修行主要是除*气。所谓*气主要是五盖,五种遮盖自性光明的乌云,即:财、色、名、食、睡。
财,就是要发财,要钞票,贪得无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小至投机取巧,贪占便宜。大到贪贿,牟取暴利,坑蒙拐骗,不择手段,无视法律,不惜牺牲别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以满足自己。
色,就是一切色相,不仅是男女之色,其他一切饮食起居,乃至声色犬马之好、穿着打扮等等,都包括在内了。
名,就是喜好名誉。人家拍你的马屁,给你说好听顺耳的话,你心里就美滋滋的,高兴欢喜,哈哈而笑。如若指出你某种缺点过错,说你某些做法不对,说法不妥,影响不好等等,你就不乐意了,就坐不住了,就光火、发脾气。有很多已成名的人,还是这个样子。更有沽名钓誉,假作伪善的恶劣行为,这都是*气。
食,就是饮食。嘴巴馋,贪求美味佳肴。猪、牛、羊肉吃够了,还要吃海鲜;家禽味吃腻了,还要吃野味。为了满足自己的口味食欲,不惜杀生害命,造业受报。
睡,就是睡眠,其实这是昏迷。一个人如果每天睡眠八小时,一天时间就睡去了三分之一。有人还午睡,又睡去了两小时,合起来是十小时。若一个人能活一百岁,四、五十年就被睡过去了。所以说,睡眠也是一道障碍。但我们做功夫的人,要想除去睡眠这个障碍,是不能蛮干硬来的。如果你功夫还没到,定功还不深邃,若不睡眠,身体就会吃不消、支持不住的。我们做功夫,要随着定功的增长,于无形之中将睡眠逐渐抵消,这叫做此长彼消。随着定功的增长,精神逐渐充足,睡眠自然就减少了。慢慢地,定功越来越深,睡眠则会越来越少,乃至睡着的时候也是入定。
说到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四祖道信禅师度懒融禅师。懒融禅师是练“不倒单”的,夜里在石凳上打座,不睡眠。而道信禅师是睡觉的。天亮后,懒融对道信禅师说:“昨夜你睡得很好,呼呼酣声大震,吵得我坐也坐不稳。”道信禅师说:“你还说我睡得好呢,我一夜都没睡着。”“啊!你打妄语。酣声那么大,呼呼响,怎么说没睡着呢?”“假如我睡着了,我怎么会听到你身上有两个跳蚤打架呢?其中一个跌在地上,大腿都断了,喊‘痛呀!痛呀!’吵得我睡不成觉。”懒融禅师说:“哪里有这种事!我坐在这里一点都没听到,你睡得呼呼响还听到了?”“不信你看嘛!”果然,懒融禅师在石凳下面捡起一只跳蚤,大腿也果真是断的。你们看,一个是坐着不睡,一个是躺在那里呼呼大睡。可是,睡着的竟听到了跳蚤打架,跳蚤大腿跌断,跳蚤喊痛,而没睡觉的却什么也没听到。所以定功和睡眠并不在外相上。有些人执着在外相上,通夜打坐,不睡觉,不倒单。实际上,他并不是没睡觉,他坐着睡,还是睡着了。有的人功夫很好,虽然睡在那儿,外相上是睡眠,但是深入禅定了,了了分明,清楚得很,连跳蚤打架都能听得见。真功夫并不是在外相上好看,而在于心地上是否清净。
因此,我们修行不要住相,而要在心地上真正用功夫。我们要真正认清楚这个能起作用的万能体就是佛性,就是我们的本命元辰,就是我们的主人翁。唯有它是真实不虚的,是永恒不变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其它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假的。身体犹如一间房子、一件家具。好的时候用用它,一旦坏了,就要舍弃它。真假认清了,就须时时刻刻保护这个真实不虚的性,在这个本位上不动,对境不迷惑,对境不动摇,对境能起用,这个功夫就是观照。
我们时时用观照功夫,除掉我们住相的*气(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五盖)。睡觉是*气,吃饭也是*气,但除*气不能硬除,要善除,就是用方便的方法转移,深入定境,时时常摄在定。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不要会错了意,以为坐在那里不动就是定,于是拼命打座。岂不知坐在那里不动是死定。死定有出有入,即是有生有灭,有生灭就不能“常摄”。所谓“常摄在定”者,是对境不迷惑、不动摇,这是没有出没有入的大定。若功夫未到这一步,那就还须时时观照,使自性安住本位,不随念转,不随境迁,这就叫做“观自在”。
功夫再进一步,圆熟了,这“观”也不要了,须舍弃掉。有个禅师说过:“无觉无照固是生死,有觉有照也是生死。”如果你痴迷糊涂,随境迁移、流浪造业,当然是生死。为什么有觉有照也是生死呢?因为执着在法见、法用上,还有法在,所以还有生死。不过这个生死进一步了,是变易生死。因此,功夫圆熟了,法也要舍掉。即使不观照,也能牢牢地在本位上不动,这就是“自在”。
功夫再进一步,“自”也不要了。自性天真,本来如此,无须常常顾念它。比如,我叫什么名字,并不需自己常常提醒,不提醒也不会忘掉。这时,自也不要了,佛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时处处都在,这就是“在”。
更进一步,究竟到家,“在”也不要了,无在无不在。触目遇缘,无非真心显现;举手投足,皆是佛性妙用。这样就完全圆熟了。我们就是要这样一步步地、时时刻刻地做功夫。所以,观自在菩萨的“观自在”三个字,实实在在是我们修行人用功夫的典范。
现在有些人功夫做不上去,就是因为他们用功的方法有问题。
第一,在做功夫的时候,他们不晓得观照。无论是念佛、参禅,还是修密,都是有口无心。口里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却是妄想纷飞。嘴里叨念着:“念佛是谁?念佛是谁?……”但心里提不起疑情。咒不停地持着“嗡嘛呢呗弥吽、嗡嘛呢呗弥吽……”但有口无心,不能心念耳闻、时时观照。这样用功是不行的!
第二,修法打坐的时候,座上能够心口相应,用心观照。但下座之后,就和普通世俗人一样,随境流浪,放野马了,在境界上颠颠倒倒。座下不观照,这是个大错误!座上做功夫,随便你怎么认真,都是助行而不是正行,都是助修而不是正修。正修还是要靠座下用功。为什么这样说呢?从时间上来看,你一天能修几座?能修几个钟头?就算能连续坐四个钟头,或者多一点,六个钟头吧,和一天的时间比起来,所占的比例也太少了,只占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时间放野马、糊涂、着相,那怎么能成就呢?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修法就是转换你的心,把你的痴迷之心转换成觉悟之心,把妄心转换成佛心。上座的时候,不接触外境,没有人考验你,这是最方便的时候。而下座是接触外境,是考验你的时候,看你能否不随境转。下座用功才是真正的用功。上座犹如磨刀,这把刀钝了,就要磨磨它。下座是用刀,要切切东西,看看这把刀快不快,能否透得过境界。你若不用它,怎么能知道这把刀快不快呢?怎么能知道座上修法得力不得力呢?只有用了它,发现在境界上还透不过,“哎呀!我这把刀还是不快,还要再好好地用心磨磨!”这样才能够更促进你用功。
我们修行,就是要了生死、成佛。所谓生死者,就是着境生心。你着了境,跟着境界跑,就有了生死。若在任何境界面前不动摇,不入这个境,就没有生死。你不在境界中锻炼,又在什么地方锻炼呢?在空无所有的地方锻炼是不行的,必须在事境上锻炼。《华严经》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四个法界,是修行的四个阶段。功夫要做到最后一步——事事无碍法界,任何境界、样样事情都透得过,毫无挂碍,才算得上成佛。光是懂点理,理上说得到,事上做不到,那是空口说大话,毫无效果。如果只在座上用功夫,下座不在事上磨练,就不能成就。我们如果真会用功夫,就须在事上锻炼,要时时刻刻观照,观照我们自己的本命元辰,在本位上不动摇,做功夫要时时刻刻这样做。这就是观自在。所以说,“观自在”三个字,是千经万论之总纲也。
第三,我们作功夫首先是为了明心见性。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又重复讲。一是因为它非常重要。二是修行人往往对它认识不清。所以,有必要再强调一下: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这个作用处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听了之后,确信无疑、真实肯定,一点不走作,这就是见性!不是除此之外,另有性可见。见性并不神秘、玄妙。
有些人总是把见性和发神通联系在一起,可叹啊!他实在不知道什么叫性,他自己不明白,自以为性是另外一个神奇的东西,而这个实实在在能起作用的太普通、太一般了,他不以为是性,自己胡弄自己,还去胡弄别人,这叫自欺欺人。自己上了当,也叫别人上当。这种人几时才能出头,几时才能了生死呵?!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明心见性和发神通的关系,是先后关系、根本与枝末的关系。先见性,见性之后不迷了,真假认清了,晓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虚假不可得。时时刻刻观照、保护这个唯一真实不虚的本性,在本位上不动摇,时时刻刻长养圣胎,功夫做到*气都消尽了,神通便不求而自得。所以说,但得本,不愁末。明心见性是根本,在修法中最关键、最要紧的。有些人错把发神通作为明心见性的标准,从而追求神通,正是本末倒置。他们不晓得什么是根本,只追求枝末,无有是处呵!这些人就是佛说的最可怜悯者。所以,我们修行做功夫,首先就是要明心见性,不要妄求神通。
复次,我们须明白:性不在别处,就在当下,不要向别处去求。因为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性时时刻刻都在当人六根门头放光。我们苟能于前念已断、后念未起的一瞬间,回光返照,认取这离念的灵知就是我们的佛性,则当下亲见阿爹,何须再向外追求?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今天大家听到这个说法,能够深信不疑,就是无上大福报呵!假如还是咬不定,还是信不真,那就要从头修起。“观自在”三个字,我们就解释到这里。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取了其中的两个字。“菩提萨埵”是梵文的音译,中文意思是“觉有情”。
众生都有感情、有情见。感情、情见都是私情,不是大情。比如,父母都爱子女,但是他只爱自己生的子女,别人生的子女他一般就没有什么感情了。最*,发生了一桩这样的事情。一个托儿所的阿姨嫌一个小孩爱哭,于是把他的手脚绑起来,并用个被子压在他身上,结果,孩子活活给闷死了。如果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她会忍心这样做吗?所以感情、情见都是私情,都是坏东西。
“觉”就是觉悟,要觉破这个私情。情见破除了,私情觉破了,就成为“大情”。私情是有情,大情是无情。觉破私情就是“觉有情”,就是“菩萨”。象观世音菩萨,把世上一切众生都看作是他的子女,就象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慈悲,闻声救苦。
菩萨除“自觉”外,还须“觉他”——令他人也觉破迷情,这就是经中所说的“大乘”。乘是量词,也含骑坐之意。大乘就象公共汽车、火车、飞机一样,能载很多人。菩萨于觉破自己的私情之后,进一步帮助他人,使他人也觉破世间一切妄情,而超越世间、共证大道。“小乘”就是小坐骑,只能乘他一个人。如声闻、缘觉,他只愿自度,不愿度人。不过,等证成四果罗汉,或证成辟支佛时,他也就自惭羞愧,转小为大,发心救度他人了。犹如我们现在在单位里工作,自己总是自私懒惰,遇事总是退到后面,不肯出力做事。眼看别人竭力在前面做,为大家服务,自己却不动,难道不感到惭愧、不觉得难为情吗?所以,小乘修到了四果的时候,自己觉得不对头,也会向菩萨学*,也会发大乘心,即非但自度,还要度他了。
这里我们要强调指出:菩萨和大乘行者,在初发心时,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度众生才学佛修道的。比如,我们看见有人落在海里或江里,一心想救他上来,但是自己却不会游泳,不懂救生术。即使你跳入水中,也不能把落水者救上来,而且自身难保。所以,只有自己学会游泳术、救生术之后,才能去救人。菩萨和大乘行者在初发心时,就是以发菩提心为务,修大乘法,行菩萨道,以“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为准则,而不是以自了为目的。“菩萨”二字并非指小乘罗汉、辟支佛。天神、鬼道、外道更沾不上边。
“观自在菩萨”五个字连起来,是说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法门,返闻闻自性,证到自己不生不灭的闻性,了知一切法皆不出本心,证成了涅槃妙果。《楞严经》把这个修道的过程说得很清楚:先是“入流亡所”,次是“尽闻不住,觉、所觉空”,最后“空、所空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就证得大自在了。所谓大自在者,就是了脱了分段、变易两种生死。这两种生死,在前面讲“有余涅槃”时已经讲过,现在就不再多说了。
观自在菩萨的“观”是果地圆成的观,是没有能观、没有所观的妙观,是大自在的观。亦即了脱了分段、变易二死后,真正得大自在了。所以,佛用“观自在菩萨”这个果号来启迪、教育我们:要想真正修成佛,既不能向小乘(声闻、缘觉)学*,也不是向小菩萨(权乘菩萨)学*。菩萨有很多阶位:十信位菩萨、十住位菩萨、十行位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妙觉菩萨等等,有这么多层次的菩萨,而观自在菩萨是已经证成妙果的大菩萨。佛要我们向观自在菩萨学*,时时刻刻用观照功夫,以此下手用功修行。
为此,我们先要了悟。了悟什么呢?了悟能起一切作用的万能体就是我们的自性,一切法相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我们要透过这些法相,透过这些作用,而见到我们的性体,这就是明心见性!所谓明心者,明了心不可得,明了心是法体的妙用;所谓见性者,明悟并确信性是一切妙用的主人,性是一切法相生起的万能体。然后,我们就时时刻刻地观照这个妙体,在本位上不动摇,不被物境所转换。《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说的就是理悟后保任除*的修行次第。
古代禅宗大德有一首诗,说得很好:“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心随万物转”,意思是说,我们的心随着万物生起种种的妙用,这就是应缘接物。事情来了怎么解决,工作来了怎么完成,我们心里都明白,丝毫也不糊涂。但是,大家要注意,不要把这句话误解了,这里不是指心有所住。
“转处实能幽”,幽者,幽静不动也。转虽转了,虽然起念应付种种的事情,但内心却是不动的——心里并没放着这个事情,就象不是自己在应付,而是别人在应付一样。孔老夫子讲:“废心劳形。”意思是,虽然形体在劳动,但心并没着在上面。这句话非常重要,真要做到,非精勤观照不可。如果没有观照,这个心就会随着物境转,心就被物境所吸引而牵制住了。我们修行就是要不为物境所转,相反,还要转物。我们有了某个东西,就利用它,而不要为它所用。譬如,有杯子就用来喝水,有热水瓶即用来保暖,但不为它的得失所转,不因它而生喜、爱、忧、恼之情。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也不要费尽心力去追逐搏取,更或为了取得这些东西而损害他人或是犯法,那就是为物所用了。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是不生,念不是不起,要起妙用怎么能不生心呢?而是要生“无所住”心,这个心不要停留在什么事物上。正起念时也不见有念可起,起念之后,如鸟过长空,毫无痕迹。尽管在做事,尽管应缘接物,内心一无所住,毫无患得患失之心。做事成功了,不沾沾自喜,本应如斯尽责地做,有什么骄傲夸耀的;失败了,也不忧恼,因为自己并没有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而是竭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了,以后只要改正错误即是。做事不可能都很顺利地圆满成就,总会有失败的时候,失败了也不要烦恼忧愁。应该仔细、耐心地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接受教训,改正错误,争取下一次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嘛。心里总是坦坦荡荡、清净无染,这就是“转处实能幽”的精义。
“随缘识得性”,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随缘,随缘则起妙用,反之则会起种种烦恼。比如,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一时得不到适当的工作,不能发挥其才能,此时也毋须怨天尤人,只要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了。日久,他的才能自会被大家赏识,而迁任更适当的工作,发挥其才能。假如因不满本职工作而烦恼,则乌云遮住了光明,真性就显现不出来了。又譬如,工作职位升高,就高兴欢喜;职位下降,就忧伤烦恼,这都是凡夫俗子的见地与心态。我们学佛的佛子就不应该有这样的见解,一切都要随缘,因为升、降都是为大众服务,不可为个人的利益考虑。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假相,都不可得。只有性是真实不虚的。我们只有随缘起用,无所执着,才得真实受用。
前面已反复讲述,性不在别处,即在当下作用处。它没有隐蔽,没有遮藏,也没有隔断。只因你追逐外境,而迷失了真性。*时妄念纷飞,固不识它,即当无念的千钧一发之机,也往往被滑过去了。在你随缘做事起作用之时,如能回光一瞥,“这起妙用的是谁?”当下猛着精彩,一把抓住,则参学事毕了。因为性无间隔、断续,而事有间隔,念有断续。学人苟能于前念已断、后念未起时,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个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不是当人的佛性又是什么?!一旦认识了本性,不再着相,随缘起用,则大事毕矣。这就是“随缘识得性”。刚才解释第二句时,我们说了心无所住。大家当明白,只有念起不住,不停留,心念不随前念、物境跑,才谈得上无念功夫。倘若你果真能够念起而不住,就可大放光明了。但是,学者往往是念起就住,就停留,就在物境上盘旋不停,住在上面了。这是修行的一个大障碍。怎么办呢?那就须时时刻刻观照,在事境中锻炼,随缘起种种妙用,将住境、着相的恶*渐渐除光,才能使本性安住本位不动,而究竟成佛。
第四句是“无喜亦无忧”。就是说,如果因缘很顺,事情做得很圆满,我们也不喜;如果因缘不合,事情没做好,我们也不忧。因为一切事情都是假相,本来无有得失。而且所做之事都是随缘起用、恒顺众生、利益群伦的,非为私利。复次,我们作事已竭尽全力,没有丝毫马虎,成不居功,败也于心无愧,坦坦荡荡,大机大用,不喜不忧,不取不舍。观照功夫做到这种地步,观照就不要了,从而更上一层楼,进入无功之用,到达无为之地了。这时真性时时刻刻现前。《六祖坛经》云:“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抡刀上阵,亦得见之。”抡刀上阵之时,性命在呼吸之间,也无丝毫慌乱,但明见真性在起作用;纵或为国捐躯,杀身成仁,亦无所谓,因真性是不生不灭的。小乘圣人则不理解这一点,他们认为:哎呀!这不又进入生死轮回了吗?他们不晓得,要成佛,须到六道中度众生。你不入生死,六道里的众生怎么度啊?而且,入六道实无六道可入,身相有生灭,而性无生灭。所以,我们无须妄念纷纷,烦恼重重,只要胸怀坦荡,随缘任运,逍遥自在就是了。我们若能照这四句诗做去,就得大受用、得大自在了。
我们还要强调说明一下:从观照而证到自己本来面目后,还要常常保护它,即宗下所谓“牧牛”的功夫,把其野性去掉,直至调养得温驯,毫无走作了,就不再看住它,而放任其自由了。保任功夫是两个阶段,保是保守,任是放任。保守功夫圆熟之后,才能放任。功夫不圆熟,还是要保,还不能放。我们要弄清楚,保和任是两回事。
综上所述,佛教无论任何宗、任何法门的修持,都离不开观照。可以说,观照是学佛成道的唯一途径,是能否明心见性、能否修持成就的关键。但是,初修者往往理解不了观照,不知从何下手,往往是以肉眼观看一切,以妄想分别一切。结果是认妄为真,被境所迷,随境而转,堕于烦恼流中而不得自在。观世音菩萨由于修耳根返闻功夫,照破物、我、法皆空,了悟了本来面目,亲证了实相,断除了我执、法执,了却了分段、变易二死,从而得大自在。故《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种用耳根入观的方法是修道最易成就的妙法。佛在《楞严经》上也说,观世音菩萨由耳根修起,观于闻性,启观照般若之用的修行方法,是最适合我们娑婆世界众生修行的法门。我们若能明白观世音菩萨修行方法的义理,依之实行,是极容易收效的。所以,我们在讲“观自在菩萨”这句经文时,对观世音菩萨的修证方法,特别是观照功夫讲得比较详细。大家若能把“观自在菩萨”这句话的义理弄清楚,就等于明白了《心经》的真正意旨所在,就真正得到《心经》的胜义,从而受持《心经》,得大受用、大利益了。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行,读作heng(横)音,这里是作名词用,意思为功行,道行。深,不是深浅的深,因为深浅是相对的,是有限量、有边际、有分别的。这里的深,是甚深广大之意,连深也不可得,因遍果满,一切无碍。“行深”意思是说,观自在菩萨道行甚深广大、圆满无碍。“般若波罗蜜多”,在讲解经题时已讲过了,意思是观自在菩萨启用众生皆具有的无上般若妙智,照破了无明,以通世法、出世法圆融无碍的'真智与真理契合,消尽我执、法执,了却分段、变易二死,到达了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真正大自在了。小乘圣人虽然有智慧,但不是究竟的大智慧,般若不圆,他们只了了分段生死,而未了变易生死,不能说是般若波罗蜜多。
时照见五蕴皆空。
对于佛经,可以各抒己见。《心经》一直被读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为什么我要把“时”字和“照见五蕴皆空”放在一起呢?这里需要详细地说明一下。
木兰诗白话文400字
早晨,我准备好了一切,辞别了爹娘。到了傍晚,我住宿在寒冷的黄河边,只听见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从远处偶尔传来野兽的声音;北风呼呼地吹着,听不见爹娘的呼唤声。这里两边都是山,河水很急,一不小心,就会被河水冲走。
终于,太阳从东边爬了出来,我辞别了黄河,一直走呀走呀,不知不觉到了晌午。这时,我带的粮食,也不多了,只能摘几个山果子吃。随便吃了几个山果,我又开始出发了,到了傍晚,我住在黑山头,四处黑乎乎的,我只能默默地等待等着光明到来。突然,几声胡马叫声,吓了我一跳,我心想:还是家温暖啊!在家时,爹娘一定正在呼唤我的名字呢。
过了十多天,我终于到了军营,做了一名战士,此时此刻,我有了光荣的任务:保家卫国木兰诗改写作文400字木兰诗改写作文400字。
又过了二十多天,战争暴发了,我和许多战友都走上了无情地战场,每一次战斗,血流成河,不知死了多少将军和战士。这战争一打,就是十多年,这十多年里,每天都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
战争最终结束了,我还没有战死沙场,可汗赏了我很多的钱,并封我官,这一切,我都不要;我只要了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到了村口,爹娘早就坐在村前的大树下等我,还有许多的乡亲们也都来了。我走到了爹娘面前,跪下来说:“爹娘,我这十二年没有尽孝心照顾你们,如今我来照顾你们来啦!”我搀着二老,往回走,小弟正在杀猪宰羊,妹妹特意打扮得漂漂亮亮等我。不一会儿,一桌好菜都准备好了,我们一家子欢悦地坐下吃团圆饭。现在,我早已穿上旧时的女儿妆,和大家一起吃起来,感受家的温暖,真好。
天灰蒙蒙的,乌云替代了白云,风婆婆使劲地吹打着树枝,看样子要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了。听,“唧唧唧……“的声音从不远处阵阵传来。哦,是勤劳的木兰正对着大门织布。可是,她的叹息声却要掩盖了织布机的声音,她为何如此心烦?是为天气而烦恼,还是……母亲见女儿心事重重,边走过来问道:“女儿啊,你如此心烦意乱,是为何啊?”孝顺的木兰不想让母亲担心,说:“母亲,没什么,只不过这种天气扰乱了心情。”然后她勉强一笑。
睡觉时,她翻来覆去睡不着。她心里总是挂念着一件事:昨夜看见军队的文告,皇上要大规模的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虽然有战斗经验,可他已年老体弱,弟弟年幼不能参军。怎么办呢?不参军吧,可皇上的话是圣旨。木兰最后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天,木兰做了出征前的准备“去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骏马、垫子、马笼头和长鞭。早上去告别父母,可父母一万个不答应,因为她还没上过战场,不知道战斗经验。可木兰去意已决,为了父亲,她毫无怨言。木兰头也不回地走了,她怕回头看见父母悲伤的眼神,骑啊骑,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黄河边,她听不见父母呼唤她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此时,木兰感到无比的孤独,她只能向黄河倾诉思乡之情。
战场上,木兰带领军队冲锋陷阵,可敌人的实力也不分上下,所以许多回合以后都分不出胜负。木兰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战友们总有一天会疲惫,那时,敌军来袭,我们一定会败得很惨。”以后的那几天,木兰茶不思饭不想,一心想怎样才能打败敌军。不久,木兰向将军献了以计:让我军的一人去当内应,那时我们拿下敌军,岂不是轻而易举吗?这个想法被采纳了,而且那个人马上被敌方重用,之后不久,木兰便战胜了敌军,那个人,便是木兰。
凯旋归来后拜见皇上,皇上欣喜若狂。颁发了许多的奖赏给木兰,还问她要不要做官。木兰回答说:“谢谢皇上的好意,我心领了。保卫国家是我的责任,我不想要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回到故乡和家人团聚。太多年的分开,不知家人怎样。”皇上一口答应,他亲手挑了一匹皇宫里最好的千里马,送给木兰。木兰写过皇上后,便骑上千里马,飞奔回家。
再说木兰的父母,听说女儿今天回来,早早地在城外准备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对着大门化妆,也准备迎接木兰回来。弟弟呢,杀猪宰羊,准备和姐姐吃一顿团圆饭。一会儿,从远处传来马蹄声。*了,*了,啊!木兰终于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看见父母和家人,不禁流下相思泪。吃了团圆饭后,木兰恢复女儿身,去看战友。战友都很吃惊:在一起并肩作战那么多年,却不知道木兰是个女孩子。
《木兰诗》改写白话文
《木兰诗》是中国北朝长篇叙事乐府民歌。提供了《木兰诗》改写白话文范文,欢迎阅读!
木兰对着门口织布,他的布老是织错,织错了拆开再织。如此反反复复,被他的爸爸看见了,便问木兰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木兰答:“哦,没什么,我没什么心事,只是昨天见到可汗征兵的名册上,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如果您去参战的话,家里的重担不都要落在母亲身上了吗?所以我想代替您去战场上打仗。”父亲惊异,忙说:“怎么可以,你一个小女子怎能去打仗呢?更何况那些官员们又怎会同意呢?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唉——”木兰激动地说:“我何不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呢?”“可是这样迟早会被人发现的呀!”父亲焦虑的说,“父亲这个就不用你担心了,女儿自有办法。”“可……可……可是……”“父亲你就别可是不可是啦,这事就这么定了,我去准备了。”“那……好吧。”
于是木兰女扮男装买了马匹、马具,不远万里来到了战场。
数年后,木兰立下了战功多次,可汗赏赐了许多金银财宝,问木兰还有什么请求,木兰只希望能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可汗答应了她的请求,并给了他最好的千里马。
当木兰家人知道木兰回来了个个激动不已。爹娘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她;木兰的姐姐也画上最好的妆,戴上最好的首饰准备迎接木兰;木兰的弟弟已经开始飞快地磨起刀来,准备杀猪宰羊,做一餐丰盛的饭菜为姐姐接风洗尘。木兰进了自己的房间,穿上以前的衣裙,贴上装饰,出门迎接战友们,战友们一见木兰是女的,都慌了神说道:“与你一起作战了这么多年,到今天才知道你是女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秋天。很冷。
风不是很大。
叹息声,一阵、一阵的从院子里传出。其中,还夹杂着几声机杼的声音。走进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位少女在叹息。秋风吹过他两鬓的头发,两片红落下,飘在她的头发上,落在她的肩上。她仍在叹息,她在沉思,她很忧伤,她仍在想着昨日的那一幕。
她叫花木兰,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昨夜路过父亲的房间时,看见征兵文书,得知单于大犯边疆,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的儿子,木兰没有什么兄弟,她隔着窗子,看着父亲脸上那股神情,木兰仿佛随时都感觉到,她会随时失去她的父亲,她的心在痛。
“不,我不想失去父亲,我要待父从军。”木兰在心里默默叹道。
自从有了这个信念,她就从没有放弃过。她站了起来,跑到各个市集去买了一些必要的装备,她买了马,买了马鞍,买了辔头,买了长鞭。回到家,盘起自己的长发,换上男装,留下了一份信,又悄悄地拿走了那把,昨晚父亲擦拭了好久的陪伴了他多年的宝剑。
这时,天色已经晚了,谁知又下起了大雨,但她什么也不顾,骑着马,冒雨冲了出去。
风很大,雨点就像石子一样,打落在她的脸上,身上。但他的脸庞,总会露出那份毅然的面孔。她可以想象到,想象着父亲看到那封信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那是一股悲伤。可以想象到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含着泪,呼唤自己的。但她也是为了自己的父亲。为了整个家庭。一想到这些,她便会抬起头来,毅然向前。
大约奔了两天,她抵达了军营。在这军营里,可能有人是为了国家而战,可能有人是为了自己的荣耀而战,但她却是为了自己的父亲。
时间很快。
十年过去了。
花木兰已经打了大大小小上百场战役,她也真正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回想起与敌人交战的场面,回想起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的劳累,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有时晚上还会做恶梦。但是,一切都过去了,她都挺过去了。因为他们胜利了。现在的花木兰,正率领着全军,前去面见*。她现在可不再是什么无名小卒,她已经是鼎鼎大名的花将军。
皇上给人的感觉,都是威严,肃穆的。但是这一位,说话间,却带着几分激动,因为他实在是太感谢花木兰了。“你说,你想要什么?只要是朕有的,统统都给你。”花木兰笑了笑,说道:“下官一无所求,只因辞乡多年,劳家中父母挂念,甚是不孝,故欲辞官回乡。”虽然皇上再三恳求,但还是被木兰婉谢了。
风吹过,红叶落下。此刻木兰以站在家门口。望着家园中的那棵树,已经变红了,又是秋天吗?又是十年前的那个离走时的那个秋天吗?她有点感伤,但是她不会落泪,因为军旅生涯,让她变得坚强了。
此刻她已换完女装,她推开院门,看见父母亲正坐在院中,个个深思熟虑,低着头。似乎自从她走的那天起,就在这里等,等她回来。她再也忍不住了,扑上去紧紧地搂住爹娘,两行泪不知何时已经流到了嘴角。在坚强的人,也无法忍受青亲情带给他们的折磨。此时,三个人互相看着,离别了十年,此时见了面,什么也没说。自然,他们也不知从何说起好,只有默默的泪水。
但这样就足够了。
让大幕落下,让这一家人去享受离别后的欢聚吧!
《狼》 改写白话文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狼》 改写白话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在一个夜幕降临的傍晚,家家户户灯火已熄,马路上只能看见隐隐约约的灯火。一位屠夫很晚回家,那时已荒无人烟了,不像大明天一样人声鼎沸。挑着担子迈着大步大步的走回家,可见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光光了,只剩下一些骨头。屠夫听见一阵可怕而凉飕飕的风刮来,屠夫觉得一路上都不对劲,总觉得有人跟踪他,屠夫慢慢地转移方向看,竟然看到的是两只狼,而不是人。那两只狼已经紧跟着屠夫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狼吃了他,就用骨头拖延时间。两只狼一直在抢屠夫仍的那个骨头。两只狼的斗争很激烈,一只狼不管是自己兄弟姐妹,为了食物而不顾兄弟姐妹之情。另外一只狼看着一只狼不顾兄弟姐妹之情,自己也对一只狼无情无义。最后,一只狼对另外一只狼说:“我们不要为了食物而伤和气,我们把这个骨头分给我们其中一个,然后再向那愚蠢的人类索要无数条骨头。”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来去吃那根骨头,而另外一只狼遵照这一只狼的话去向那愚蠢的人类去索要那个骨头。屠夫再次害怕狼那尖锐的牙齿撕咬他,又拿着另外一根骨头给那只狼,可是当那只狼准备要吃的时候另外一只狼却吃完了,又去跟着那位屠夫,屠夫也想把骨头扔给那只吃完的狼,可是担子中已经空空如也,没有一根骨头。可是那两只狼知道担子里没肉,却还是像原来那样一起追赶。
屠夫非常困窘,特害怕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突然眼一亮看见有个主意,就是看见到有一个田野中有一个麦场,场主堆积柴草在麦场中间,像丘陵一样有高有低,覆盖成小山似得。屠夫为了不让狼来攻击他就奔跑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慢慢地放下担子不激起狼的残暴拿起屠刀。路灯的光线照在刀面上,一闪,亮瞎了狼的眼睛,让狼像之前的屠夫一样害怕的心理不敢对屠夫起非分之想,瞪着眼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害怕屠夫就像狗似得蹲坐在前面,又像大户人家门口蹲坐的石狮一样。过了很久,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一点也不害怕屠夫会一刀砍它,反而很悠闲。可是屠夫的动作不如狼所料,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首级,屠夫为了不让狼伤害他一丝一毫,就又连砍几刀杀死了它。就如我不杀死你,你也会杀我。当屠夫正要走时,却还想到还有另外一只狼还在,屠夫在想:那只狼没死,会不会为了死的那只狼报仇呢?那不怕一万,只怕万一,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要说害人,那狼的实际本性是个恶人。那还一个恶人,这叫为民除害。屠夫转身,看到那只狼在打洞,屠夫一看就知道是缓兵之策,狼打算要从洞里进去来攻击屠夫的背后。狼的身子已经进入一半了,可狼太不谨慎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趁狼不注意,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手里充满了狼血。才知道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屠夫。
狼太狡猾了,可是就在这么一点时间内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从今天开始,为各位朋友分享一个新的专辑,叫做《山海经》。
很多朋友,应该都听说过这套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巨著。
不仅仅是因为山海经中有大量的图画,生僻字,简短精炼的语言描述,还在于《山海经》里面丰富、神奇的内容,只要是当时人能听到的、能见到的、能认识到的、能想象到的一切事物,都一一记载在内。
比如说大大小小的山丘河流,形形*的花草树木,神里神气的半人半神,怪里怪气的半人半兽,瑰丽多彩的金石矿物,奇形怪状的禽鸟野兽,变化莫
测的神话传说,各种各样的国家,各种各样的人,神秘的祭祀,古怪的装束,奇异的病 症,灵验的药物,味美的食物,有毒的野味,超乎常理的日月,高出常情的 工艺,以及上古帝王的世系,传闻不一的古史……这根本就是一部古代的大百科全书。
就因为《山海经》是一部综合各种知识,显得非常庞杂的古代书籍,所以,到现在为止,对于古代书籍的性质也就说不清楚,这套书籍目录的分类也没办法统一。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年代,历来争议较多,现在已经没办法说清楚了,目前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来看,只能粗略估计是在西汉以前,而且应该不是一个作者写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主要是由西汉时的刘歆(xīn)整理完成的。
曾经有个这样的记载: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人给皇帝贡献了一只奇异的鸟,拿各种食物喂它, 但它都不肯吃。
著名文人东方朔看见这只鸟,就说出了它的名字,又说它应 当吃什么。一试验,果然就像东方朔说的。皇帝就问东方朔,你怎么知道的,他说 《山海经》中有记载,只要看了就能知道。
到了汉宣帝时,上郡某地的一个石室 塌陷,有人发现里面的石壁上刻画着“反缚盗械人”的图像,传说开来,但 无人知晓何意。大学者刘向却指出这是“贰负之臣”。皇帝问他怎么知道的, 刘向也回答是从《山海经》上看到的。
皇帝大惊,朝臣哄动,于是出现了一 股阅读《山海经》的小热潮。到了东汉明帝时,有一位水土工程专家叫王景, 因治理河渠有功绩,得到皇帝的赏赐,礼物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经》。
明代的章回小说《封神演义》和清代的长篇小说《镜花缘》,应该很多朋友都知道的,这些小说中的神奇故事非常吸引人,小说作者想象力也真的丰富。
其实你不知道的是,小说中的故事素材和构思,有很多是来自于《山海经》的,而且小说的作者也是受到了《山海经》的启发。
可想而知,《山海经》的魅力真是非凡呢。
《山海经》整篇文章文大约是三万一千字多字,一共分为十八篇,其中“山经”五篇,“海经”十三篇(这里的“海”,指僻远之地),主要记述了自上古到秦汉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动物、植物、矿物、历史、风俗、神话传说等等内容。
《山海经》问世后,因书中有不少内容荒诞无稽,因此,历代对它作认真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如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就曾说过:“故言九州山川,《尚书》*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连司马迁对《山海经》都“不敢言之”,普通学者当然更不敢去碰了。
《山海经》里面最不好解决的问题,就是你不知道该怎么看待书中提到的大量的怪物、怪人和怪神,如九首人面的九凤、一首十身的茈(zǐ)鱼、长满珍珠的珍珠树、吃了果实能让人长生的不死树、胸口有洞的穿匈国人、身生羽毛的羽民国人、能带来怪风雨的天愚神、睁眼闭眼就是白昼黑夜的烛阴神,等等。
如果你要是把这些都看成为杜撰,或是认为是荒诞,那么《山海经》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
但是,如果你真的把这些内容当作是真正的历史,觉得是真实存在的,也很难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所以,你在收听的时候,可以把这套书籍当作是一部神话性质的地理书。
《山海经》中记述的大量怪物、怪人和怪神,你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认识:
一、书籍的内容就是原始宗教或巫术的记录,比如说:书中提到的各种山神、以及祭祀这些山神的具体仪式,即属此类内容。
二、可以看作是古代人图腾崇拜的形式,如前后有首、猪身的并封,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的帝江,等等,很有可能就是古代氏族的图腾。
其实,在远古时代,原始宗教、巫术与图腾崇拜往往结合在一起,也不需具体明确的区分。
三、书籍的内容可以算是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gǔn腹生禹、形天无首持干戚而舞等等,当属古代神话无疑。
四、书籍的内容是古人因错觉或凭借想象创造出来,比如说六首蛟、穿匈国、三首国之类,此正与现代有人认为神农架有野人、尼斯湖有怪兽、火星上有怪人相似。
总之,这就是一部充满智慧、创意无限的古代经典,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天书”
但是,到现在为止,很多朋友一听见山海经这个词,就是觉得根本看不懂这本“天书”。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主要是有三个原因:
一是《山海经》中涉及大量的山、水、动物、植物、人物等,但或因山川变迁、地名沿革,都因为年代久远、以讹传讹,或者是本来就是古代人凭空想象的,所以,书籍中最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山川、动植物名及人名已无法确认了。
二是《山海经》中有不少山川、动物、植物、人物等的名字经常在文中反复出现,而且有时同样的名称,但说法的又不一样,加上《山海经》中不少地方的文字编辑的比较混乱。
所以,除非你记性特别好,非常有耐心,从头至尾细细阅读,还有经常做笔记,否则是很难读懂《山海经》的。
三是《山海经》中有不少内容根据古代图片而记录的,如果要抛开图片来注解《山海经》,对内容的理解就非常困难。
《山海经》的版本很多,其中注释本也有数种,如晋人郭璞所撰《山海 经传》、明人王崇庆所撰《山海经释义》、清人吴任臣所撰《山海经广注》、清人郝懿行所撰《山海经笺疏》等,都是较重要的。其中尤以郝懿行注本为集大成之作。
我这次录制的《山海经》,就是用郝懿行注本作为参考。
不管怎么说,咱们也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也用不着把这套古籍研究明白。
我是姑且说之,您就姑且听之。。。就当成是故事或者是趣闻听就好了,在节目当中,如果有一些不符合逻辑,或顺序的问题。也请您多多包涵。。。毕竟套远古书籍,没多少人能真正整明白。
叙述木兰诗白话文450字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整理了叙述木兰诗白话文,欢迎阅读!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在寂静的夜里,唯独木兰家的灯还亮着。从屋子里传出一遍又一遍的叹息声。猜想肯定是木兰有心事。娘走过来看了看木兰说:“孩子,你在想什么呢?”木兰摇摇头答道:“没什么,只是昨夜见到军队的文稿,征兵栏上有爹的名字。爹爹年迈,又体弱多病,我们家里没有成年的男子,这可如何是好呀……”忽然,她眼里闪过一道兴奋的光芒。木兰看着娘说:“娘,女儿愿意替父从军!”娘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和木兰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出征这天,木兰把自己的头发盘了起来,穿上了男儿装,再望望远处,心中不免有些留念。
与爹娘分手后,木兰没回头望一眼。直至渡过黄河,翻过黑山,才回头,此时早已听不见爹娘的呼唤,也看不到故乡了,战马的嘶鸣却在耳边回荡。
战场十年的厮杀,对于木兰是那么漫长。战争终于结束了,一切又恢复和*。对立大功的木兰,皇上欲封她为尚书郎。木兰对着皇上说:“木兰不要当什么官,只要还乡见爹娘,请皇上恩准。”皇上说了一句:“朕答应你,让你还乡见爹娘。”
木兰骑着马回到了家乡,只见到爹娘和乡亲们都出来纷纷欢迎木兰还乡。木兰一见爹娘,姐姐仔细打扮一番,木兰的弟弟磨着刀,准备杀猪羊呢。木兰笑笑,走进了闺房。
脱去战袍,穿上了旧衣裙,拉下头巾,披起了长发,木兰细心梳理着长发,戴上发饰,出去见她的伙伴。伙伴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注: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原来木兰是女郎。
当木兰在回家的途中,看见街道上人来人往,不时想起几十年未见面的亲人,迫不及待的加快了矫健的步伐。
木兰兴高采烈地哼歌高昂。父母听到女儿要回来了,便急忙去迎接,穿上了节日的服装,带着精美的饰品。姐姐听到妹妹回来的消息,急忙穿上轻纱的服装,脸上涂上了一层淡妆,把自己大阪城美貌如仙的天女。弟弟听到姐姐回来,穿上帅气的服装,还宰猪杀羊,庆祝木兰回家。木兰见了这个场景激动地泪流满面。
含有亲情味的团圆饭开始了,餐桌上鸡鸭、鹅、虾、蟹、羊等等,木兰便认为这像是出除夕晚的一幕,因为只有过年过节才有大鱼大肉,如此丰盛。
吃完团圆饭后,木兰一家人一同出门逛街,木兰一肚子的疑问,便说道:“店铺何时变得如此美丽,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红灯酒绿,街道上挂满了喜庆的灯笼?”父母亲喜笑颜开地说道:“是为了庆祝你胜利归来而设计的。”
回家后,木兰把所有精美的饰品赠送给同县的人。
木兰打开东屋的阁门,坐在西边的床上,脱掉打仗的袍子,穿上晚日的裙子,对着窗户,看着镜子梳理美丽的鬓发,贴上漂亮的花黄。出门去看战友,伙伴们惊呆了:一起征战十二年,尽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女儿身。
古道上空传来阵阵战马的嘶鸣。最前方依稀看见一位身着盔甲、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她正用劲挥舞着马鞭,奔跑在这崎岖的古道上。
这位归心似箭的女将军就是远*闻名的花木兰。话说十几年前,木兰家中接到可汗征兵作战的军贴。善良、孝顺的木兰为了不让年迈的父亲承受征战之苦。木兰——一纤弱的女子,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斗中,她奋勇拼杀,战功赫赫地凯旋归来。面对诱人的功名利禄,木兰不为所动,义无返顾地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
木兰衣锦还乡的消息传到了她所在村庄,整个村子就沸腾了。村民们脸上都流露出从未有过的喜庆,木兰的家人更是喜上眉梢。
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木兰的双亲互相挽扶着去迎接闺女的到来,村民也簇拥着去迎接远到而来的`军队,凛冽的寒风呼啸着,而两位老人和村民们的心却比什么时候都烫。听!一阵马啼声由远及*地传来。顿时,道路飞扬起漫天尘埃。突然,这片迷茫中飞出一匹矫健的烈马,花木兰从马背上一跃而下,扑进母亲的怀抱里。动情地呼唤着:“娘,兰儿回来了,您的兰儿回来了!”母亲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爱女的面颊,片言未吐,却已泣不成声。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在场的人,无一不被这一场景所感动。小小村庄到处彩灯高悬,爆竹声声。木兰的姐姐妆扮一新地迎出来,望着眼前的这位威武的将军,真是又惊又喜。“小妹!”“姐姐!”久别的姐妹紧紧地握住双手。“姐,怎么不见小弟?”“他呀,在忙着呢!”姐姐神秘地指指后院。木兰听到了霍霍的磨刀声,来到后院。阔别10余载,往日的小淘气已长成一个英俊强壮的大小伙子。为了给姐姐洗尘,他正在杀猪宰羊:“报告花将军,一切准备就绪!”木兰望着小弟,脸上笑开了花。
堂屋而砂时传来大伙开怀畅饮的笑谈声。木兰却来到了她少女时代的闺房。屋里的摆设一切如往昔,角落里那台织布机仿佛在述说以往的故事。木兰脱下战袍,换上了美丽的红装,满怀柔情地端坐在镜前,细心地梳妆打扮起来……梳理完毕,木兰轻移莲步,娇羞地来到堂屋。一刹那,大伙儿都被这位妩媚的佳人惊呆了。一位旧时的伙伴惊喜地对木兰的父亲说:“老爹,没想到您还有一位如此俊俏的闺女!”木兰的父亲爽朗地笑了,对众人道:“你们好好看看,她就是木兰呀!”“什么?”大伙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与他们同甘共苦十余年的花木兰竟是一个妙龄女郎!木兰见状,挥起宝剑,自如地舞起来,令人眼花缭乱,拍案叫绝。惊叹之余,众人无不感慨:木兰!木兰啊!真乃一个盖世奇女子也!
从此,木兰代父出征的故事便传为佳话,流芳百世。
凡是弱的,会变强;凡是强的,会变弱。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600字,深度阅读需12分钟,受益终生|
北宋大臣吕蒙正写过一篇被称为千古奇文的《寒窑赋》。相传此赋是作者为了劝诫太子而创作的。
作者以自己从贫苦到富贵的经历,并列举了历史上诸多名人的起伏命运,来说明一种自然循环的人生思想。
也有人说,吕蒙正出身贫寒,深刻体会过底层民众的苦难,所以读书勤奋、工作勤奋、爱民勤奋。
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寇准一起在破窑读书,体会了人间冷暖,后来,做了宰相,更体会到人世宠辱。所以写了《窑赋》。
《寒窑赋》以史事为例,结合作者切身感悟,逻辑严密,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给时运不济,身处深沟的人以希望;给富贵权重,飞黄腾达之人以警醒。
让人无不深切感触,幡然醒悟。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它所揭示的三条人生之道,助你通达整个人生。
1
千古奇文《寒窑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
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
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
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
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
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时来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
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
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
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
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
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2
君子固穷,小人斯烂矣
《寒窑赋》: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人生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事物上升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困境。
孔子说:困,德之辨也。一个人处于困境之中,马上就能分辨出他的品德修养怎么样。
《易经》中困卦说: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困”,怎么会“亨”呢?因为在困境中处之泰然,自然就亨了。
“贞”,即问心无愧。坦然面对困境,怎么能不吉祥呢?
如果一碰到困境,就愁眉苦脸,怨天尤人,进而自暴自弃,那当然不是大人了。
“大人吉”,另外一层意思,如果是小人的话,一定凶。而对大人而言,不但吉,而且还无咎,即没有后遗症,可这是有条件的。
“有言不信”,是什么意思?言跟信之差就一个“人”字,说的是当一个人处在困境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讲的话。
这个时候只有用德行来表现,人家自然能体会到这个人到底是大人,还是小人。
《论语》: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是说君子穷困时固守着原则,小人穷困时就不守本分乱来了。
穷困是老天爷给人的一道关卡,考验人们因应的态度,促使人们了解自己,是君子还是小人。
若能不惧困难,守得住原则底线,不欺人,不自欺,诚心不妄,终会吉祥。
3
反者,道之动
《寒窑赋》: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犹龙《谭概》成,梅子读未终卷,叹曰:“士君子得志,则见诸行事;不得志,则托诸空言。老氏云:谈言微中,可以解纷。然则谈何容易!不有学也,不足谈,不有识也,不能谈,不有胆也,不敢谈,不有牢骚郁积于中而无路发摅也,亦不欲谈。夫罗古今于掌上,寄《春秋》于舌端,美可以代舆人之诵,而刺亦不违乡校之公,此诚士君子不得志于时者之快事也!”犹龙曰:“不然。于不见夫鸜鹆乎?学语不成,亦足自娱。吾无学无识,且胆销而志冷矣!世何可深谈!谈其一二无害者,是谓概。”梅子曰:“有是哉?吾将以子之谈,概子之所未谈。”犹龙曰:“若是,是旌余罪也!”梅子笑曰,“何伤乎?君子不以言举人,圣朝宁以言罪人?知我罪我,吾直为子任之。”于是乎此书遂行于世。
古亭社弟梅之熉惠连述
韵社诸兄弟抑郁无聊,不堪复读《离骚》,计唯一笑足以自娱,于是争以笑尚,推社长子犹为笑宗焉。子犹固博物者,至稗编丛说,流览无不遍,凡挥麈而谈,杂以*闻,诸兄弟辄放声狂笑。粲风起而郁云开,夕鸟惊而寒鳞跃,山花为之遍放,林叶为之振落。日夕相聚,抚掌掀髯,不复知有南面王乐矣。一日野步既倦,散憩篱薄间,无可语,复纵谈笑。村塾中忽出腐儒贸贸而前,闻笑声也,揖而丐所以笑者。子犹无已,为举显浅一端,儒亦恍悟,划然长噱。余私与子犹曰:“笑能疗腐邪?”子犹曰:“固也。夫雷霆不能夺我之笑声,鬼神不能定我之笑局,混沌不能息我之笑机。眼孔小者,吾将笑之使大,心孔塞者,吾将笑之使达。方且破烦蠲忿,夷难解惑,岂特疗腐而已哉!”诸兄弟前曰:“吾兄无以笑为社中私,请辑一部鼓吹,以开当世之眉宇。”子犹曰:“可。”乃授简小青衣,无问杯余茶罢,有暇,辄疏所睹记,错综成帙,颜曰“古今笑”。不分古今,笑同也,分部三十六,笑不同也。笑同而一笑足满古今,笑不同而古今不足满一笑。倘天不摧,地不塌,方今方古,笑亦无穷,即以子犹为千秋笑宗,胡不可?世有三年不开口如杨子者,请先以一编为之疗腐。
韵社第五人题于萧林之碧泓
予友石钟朱子,卓荦魁奇,性无杂嗜,惟嗜饮酒读书,饮中狂兴,可继七贤而八、八仙而九;书则其下酒物也。仲姜玉,季宫声,亦具饮癖,而量稍杀。皆好读书,读之不已,又从而笔削之,笔削之不已,又从而剞劂之。虑其间或有读而不快,快而不甚快着,是何异于旨酒既设,肴核杂陈,而忽有俗客冲筵,腐儒骂坐,使饮兴为中阻,不可谓非酒厄,势必扶而去之,以俟洗盏更酌:此古今笑之不得不删,删而不得不重谋剞劂也。人谓石钟昆季于此为读书计,乌知其为饮酒计乎?是编之辑,出于冯子犹龙,其初名为《谭概》,*谓其网罗之事,尽属诙谐,求为正色而谈者,百不得一,名为谭概,而实则笑府,亦何浑朴其貌而艳冶其中乎?遂以《古今笑》易名,从时好也。噫!谈笑两端,固若是其异乎!吾谓谈锋一辍,笑柄不生,是谈为笑之母。无如世之善谈者寡,喜笑者众,咸谓以我之谈,博人之笑,是我为人役,苦在我而乐在人也。试问伶人演剧,座客观场,观场者乐乎?抑演剧者乐乎?同一书也,始名谭概,而问者寥寥,易名古今笑,而雅俗并嗜,购之唯恨不早,是人情畏谈而喜笑也明矣。不投以所喜,悬之国门,奚裨乎?石钟昆季,笔削既竣,而问序于予。予请所以命名者:“仍旧贯乎?从时尚乎?”石钟曰:“予酒人也,左手持蟹螯,右手持酒杯,无暇为晋人清谈,知有笑而已矣。但冯子犹龙之辑是编,述也,非作也;予虽稍有撙节,然不敢旁赘一词,又述其所述者也。述而不作,仍古史也,试增一词为《古今笑史》,能免蛇足之讥否乎?”予曰:“善,古不云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集非他皆古今绝妙文章,但去其怒骂者而已,命曰《笑史》,谁曰不宜?”
李渔
龙子犹曰:人但知天下事不认真做不得,而不知人心风俗皆以太认真而至于大坏。何以故?胥庭之世,摽枝野鹿,其人安所得真而认之?尧、舜无所用其让,汤、武无所用其争,孔、墨无所用其教,管、商无所用其术,苏、张无所用其辩,蹻、跖无所用其贼。知此,虽亿万世而泰阶不欹可矣。后世凡认真者,无非认作一件美事。既有一美,便有一不美者为之对,而况所谓美者又未必真美乎!姑浅言之,即知富贵一节,锦褥飘花,本非实在,而每见世俗辈*心自反,庸碌犹人,才顶却进贤冠,便尔面目顿改,肺肠俱变,谄夫媚子又从而逢其不德。此无他,彼自以为真富贵,而旁观者亦遂以彼为真富贵,孰知荧光石火,不足当高人之一笑也。一笑而富贵假,而骄吝忮求之路绝;一笑而功名假,而贪妒毁誉之路绝;一笑而道德亦假,而标榜倡狂之路绝;推之一笑而子孙眷属亦假,而经营顾虑之路绝;一笑而山河大地皆假,而背叛侵凌之路绝。即挽末世而胥庭之,何不可哉,则又安见夫认真之必是,而取笑之必非乎?非谓认真不如取笑也,古今来原无真可认也。无真可认,吾但有笑而已矣。无真可认而强欲认真,吾益有笑而已矣。野菌有异种,曰“笑矣乎”,误食者辄笑不止,人以为毒。吾愿人人得笑矣乎而食之,大家笑过日子,岂不太*无事亿万世?于是乎集《古今笑》三十六卷。
庚申春朝书于墨憨斋
子犹曰:天下事被豪爽人决裂者尚少,被迂腐人担误者最多。何也?豪爽人纵有疏略,譬诸铅刀虽钝,尚赖一割。迂腐则尘饭土羹而己,而彼且自以为有学、有守、有识、有体,背之者为邪,斥之者为谤,养成一个怯病天下,以至于不可复而犹不悟。哀哉!虽然,丙相、温公自是大贤,特摘其一事之迂耳。至如梁伯鸾、程伊川所为,未免已甚,吾并及之,正欲后学大开眼孔,好做事业,非敢为邪为谤也。集《迂腐》第一。
问牛
丙吉为丞相,尝出,逢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已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吏谓丞相前后失问。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间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太热,恐牛*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伤害。三公典调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
死伤横道,反不干阴阳之和,而专讨畜生口气,迂腐莫甚于此。友人诘余曰:“诚如子言,*何以吉为知大体?”余应曰:“牛体不大于人耶?”友人大笑。
驱驴宰相
王及善才行庸鄙,为内史,时谓“鸠集凤池”。俄迁右相,无他施设,唯不许令史辈将驴入台,终日驱逐。时号“驱驴宰相”。
驱驴出堂,正存相体。
弹发御史
宋御史台仪:凡御史上事,一百日不言,罢为外官。有王*,拜命垂满百日,而未言事。同僚讶之,或曰:“王端公有待而发,必大事也。”一日闻进札子,众共侦之,乃弹御膳中有发。其弹词曰:“是何穆若之容,忽睹鬈如之状。”
王躬是保,忠孰大焉,是学丙吉样子。
鹅鸭谏议
高宗朝,黄门建言:“*来禁屠,止禁猪羊,圣德好生,宜并禁鹅鸭。”适报金虏南侵,贼中有“龙虎大王”者甚勇。胡侍郎云:“不足虑!此有‘鹅鸭谏议’,足以当之。”
我朝亦有号“虾蟆给事”者,大类此。
成、弘、嘉三朝建言
成化间,一御史建言顺适物情,云:“*京地方,行役车辆骡驴相杂。骡性快力强,驴性缓力小。今并一处驱驰,物情不便,乞要分别改正。”弘治初,一给事建言处置*事,云:“京中士人好着马尾衬裙,因此官马被人偷拔鬃尾,有误*大计,乞要禁革。”嘉靖初,一员外建言崇节俭以变风俗,专论各处茶食铺店所造看桌糖饼:“大者省功而费料,小者料小而费功,乞要擘画定式,功料之间,务在减省,使风俗归厚。”
极小文章,生扭在极大题目上。“肉食者鄙”,信然!
宋罗江
庆历中,卫士震惊宫掖,寻捕杀之。时台官宋禧上言:“此失守于防闲故耳。闻蜀罗江狗赤而尾小者,其儆如神。须诏索此狗,豢于掖庭,以备仓卒。”时号为“宋罗江”。
凡乱吠不止者,皆罗江也,何必曰“无若宋人然”?
罗擒虎、张寻龙
嘉靖中,察院罗相上言:“越州多虎,乞行下措置多方捕杀。”正言张次贤上言:“人盘岭乃禁中来龙,乞禁行人。”太学诸生遂有“罗擒虎”、“张寻龙”之对。
引《月令》
甘延寿、陈汤既斩郅支单于首,请悬头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丞相匡衡议:“《月令》:春,掩骼埋胔之时。宜勿悬。”
还问他斩郅支首是何时?恐不合秋后行刑之律。
谏折柳
程颐为讲官。一日讲罢,未退,上偶起凭栏,戏折柳枝。颐进曰:“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拆。”上掷枝于地,不乐而罢。
遇了孟夫子,好货、好色都自不妨。遇了程夫子,柳条也动一些不得。苦哉,苦哉!
贤良相面
唐肃宗时初诏贤良,一征君首应。上极喜,召对。无他词,但再三瞻望上颜,遽奏曰:“微臣有所见,陛下知不?”上曰:“不知。”对曰:“臣见圣颜瘦于在灵武时。”上曰:“宵旰所致耳。”举朝大笑。帝亦知其为妄人,恐塞贤路,乃除授一令。
举朝官员,还有不管皇帝肥瘦的。此贤良较胜,只怕作令后,反不管百姓肥瘦耳。
京兆尹祷雨
唐代宗朝。京兆尹黎干以久旱祈雨,于朱雀门街造土龙一具,悉召城中巫觋,以身杂入,共舞于龙所。观者嗤笑。弥月不雨,又请祷于文宣王庙。上闻之,戏曰:“丘之祷久矣。”
请禅天下
孝昭时,泰山莱芜山南洶洶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又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眭孟推《春秋》之意,以为“石立柳生,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即说曰:“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使友内官长赐上此书。霍光恶其妖言惑众,诛之。
此等建言,非*不敢,然迂亦甚矣!
卦宜娱乐
宋侍读林瑀,自谓洞于《周易》,尝以仁宗时合《易》之《需》:“《需》之象曰:‘君子以饮食宴乐’。须频宴游,务娱乐,始合卦体,而天下治。”仁宗骇其说,斥之。
饮食宴乐,人主自会,不须相劝。
哭天
汉兵盛,莽忧甚,不知所出。崔发言:“《周礼》及《春秋》: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故《易》称‘先号咷而后笑’。宜哭天求救。”莽乃率群臣至南郊,陈其符命本末,因搏心大哭,气尽,伏而叩头。又作告天策千余言。诸生小民令旦夕哭,为设餐粥,凡能诵策文者,除以为郎,至五千余人。汉兵入都门,宫中火,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宫人号呼。时莽绀袀服带玺韨,持虞帝匕首,天文郎按栻于前,时日加某,莽旋*随斗柄而坐,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
《孝经》可退贼、息讼、却病
张角作乱,向栩上便宜:“不须兴兵,但遣将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自消灭。”
赵韩王以半部《论语》定天下,《孝经》何不可破贼?
《越绝书》是有关吴越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一部奇书,这部书围绕吴越地区的人、事、物展开,反映了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争霸的史实。
《越绝书》
《越绝书》的奇,奇在迄今不清楚它的作者、成书年代、卷帙,甚至对其书名含义、文体归属等也存在争议。就作者而言,有人说它的作者是子贡,有人说是伍子胥,还有人根据析隐语的方式推测出其作者是东汉的袁康、吴*。其内容及思想内涵庞杂,涉及历史、方志、权谋、兵法、经世致用等多方面,因此对于该书的性质也是众说纷纭,有史书、复仇之书、兵家之书、经世致用之书、地方志甚至小说等多种说法。
该书文辞奥衍古拙,叙事诡谲雄奇,《四库全书总目》说“其文纵横漫衍,与《吴越春秋》相类,而博丽奥衍则过之”。其中对于一些奇人奇事的记载,尤其波澜壮阔,扣人心弦。如《荆*王内传》对伍子胥逃亡及复仇的记载,《外传记宝剑》对宝剑铸造场面及宝剑之神奇的描写,不但开六朝志怪小说的先河,也开启了后世武侠江湖的滥觞。
伍子胥一夜白头,《东周列国·春秋》剧照
《荆*王内传》记述了楚*王听信谗言杀害忠臣、伍子胥出逃及复仇的故事。不论是于斧渔人、击絮女对伍子胥的舍生相救,还是伍子胥的复仇鞭*王墓,都有着快意恩仇的江湖色彩。后文吴军攻入楚都,于斧渔人之子能成功劝伍子胥退兵,虽说背后有秦出兵伐吴的原因,但仍凸显了报恩色彩。
忠孝智勇如伍子胥,最终却不免被杀戮的结局,这些基本史实《越绝书》与《史记》《左传》的记载大体上一致,但《越绝书》的叙述更加细致具体,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荆*王内传》的结尾,讲述伍子胥遇害后,被抛尸钱塘江而化身水神,“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把伍子胥的风骨融入咆哮奔腾的钱塘大潮,竟是无比的形象恰切,荒诞无稽之言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吴越地区多江河湖泊。《计倪内经》说越国“西则迫江,东则薄海”,但先民们的生活环境并不是如今的富庶秀美温婉,水也深刻影响着该地区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安全:“浩浩之水,朝夕既有时,动作若惊骇,声音若雷霆。波涛援而起,船失不能救,未知命之所维。”因此人们敬畏水神,吴越地区的人们至今敬奉着一些护佑舟楫的神仙们,对伍子胥的神化正是这一民间信仰的反映。
对剑的推崇和信仰也是古代武侠江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传记宝剑》就描写了越国宝剑的神奇:
王取纯钧,薛烛闻之,忽如败。有顷,惧如悟。下阶而深惟,简衣而坐望之。手振拂扬,其华捽如芙蓉始出。观其釽,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
撰者还通过薛烛之口,展现了铸剑场面的壮观:
当造此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扫洒,雷公击橐;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天精下之。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之后的故事更显示了宝剑的神性与灵性。吴王阖庐的时候,得到了胜邪、鱼肠、湛卢三剑。阖庐无道,以无辜的百姓为女儿殉葬,湛卢剑于是“去之如水”,行秦过楚,被楚王收藏起来。秦王听说楚国有这么神奇的剑,讨要不得就兴师击楚。晋郑王也来讨要宝剑,为此兴师围楚国都城,三年不退兵。楚国供给困难,楚王为改变困境,“引泰阿之剑,登城而麾之,三军破败,士卒迷惑,流血千里,猛兽欧瞻,江水折扬,晋郑之头毕白”。
《越绝书》对于宝剑的描述与神化,对现当代武侠小说的写作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金庸就以勾践向越女问剑为题材写作了《越女剑》,除此之外他笔下还有《倚天屠龙记》《碧血剑》《书剑恩仇录》,等等。古龙也著有《剑花·烟雨·江南》。但这种描述与神化又不是空泛无实的,自古吴越地区多山河的地理面貌为铸剑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该地区盛产宝剑。今天还保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以及吴王夫差剑、姑苏名胜剑池等呈现该地区与剑之渊源的文物与名胜古迹。
这一切都表明了《越绝书》是依托于吴越地区历史文化的神来之作。它不仅有史实依据,还大量采用了流传于民间的逸闻轶事及传说,才形成了这部虚实相间而又虚中有实、瑰丽奇谲的千古名著。
三垢就是贪瞋痴,人之所以造罪造业。三垢消灭就是止恶。“欢喜踊跃”,这种欢喜,是佛性本身所具足的欢喜,而不是发财等等世间染污的情绪。
人有贪嗔痴恨,之所以造罪造业,就是因为有杂念,心有杂念,就会有烦恼,有了烦恼就会有欲望。
人大部分的欲望都是求而不得的,每个人都想得到,殊不知得到与失去往往都在一瞬间。
表面的东西虽然美好,但是终是表面,什么也没有,人生不应该拘泥于表面,我们应当有一个长远的目光。
红尘中,若想解脱,三垢消灭,要心存善意,不被世俗所染。
有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止住,或者打消我们的恶念,不要想一些不好的事情,演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佛性里所具备的欢喜,不是因为身外之物而感到欢喜,而是你内在真正的欢喜。
快乐是自己的,是别人替代不了的,真正的快乐就是活在当下,走好眼前的每一步。
人不管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心态取决一切,更取决你的人生方向。
古诗的白话文100字 古诗的白话文雪梅 蒹葭的白话文古诗 关于白话文的古诗 咏柳古诗的白话文 描写白话文的古诗 白话文句子 古诗词上的白话文 元日古诗的白话文 相思的古诗白话文 古诗的白话文4百字 题临安邸古诗的白话文 相思古诗的白话文 古诗词中的白话文 白话文能比拟的古诗 古诗词白话文的书 关于诚信的古诗白话文 带有颜色的白话文与古诗 昔笑聪秃首古诗的白话文 陶渊明的古诗以及白话文 古诗文和白话文的区别 古诗师旷论学的白话文加50 古诗与白话文的主要区别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的白话文 古诗与白话文的相同点 古诗绝句的白话文改写 与白话文结合的励志古诗 雪梅古诗的白话文二百字 古诗和白话文的无缝衔接 古诗送友人入蜀的白话文
《狼》白话文章 寒窑赋白话文翻译 心经白话文 《狼》 改写白话文 胡适白话文体影响探析论文 心经原文+白话文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赏析(与妻书白话文版) 云笈七签白话文解释(云笈七签白话翻译赏析) 寒窑赋全文及译文(寒窑赋的全文及白话文) 魏都赋白话文翻译(魏都赋白话文翻译赏析) 古今谭概文言文翻译(古今谭概白话文阅读) 楞伽经原文及白话文(楞严经白话文全文阅读) 越绝书的原文及翻译(越绝书白话文翻译) 圆觉经原文白话文(圆觉经原文及译文) 山海经白话文(山海经全文翻译及配图) 无量寿经白话文翻译(无量寿经白话文全文讲解) 楞伽经原文及白话文(楞伽经白话全文读诵完整版) 悟真篇全文及译文(悟真篇全文注解白话文) 辽史白话文阅读(辽史全文翻译) 医学源流论白话文翻译(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全文) 六韬原文及翻译(六韬全文及译文白话文) 白话文翻译文言文(译成古文的唯美句子) 了凡四训白话文翻译(了凡四训原文及白话文) 甲乙经序原文及译文(甲乙经白话文注释) 山海经白话文全解(白话文在线阅读) 鬼谷子37句名言白话文 诗经月出白话文赏析 木兰诗白话文400字 《木兰诗》改写白话文 叙述木兰诗白话文450字
有关爱情的古诗词知乎 赞美唱歌好听的古诗 珍惜生活的古诗词 赞美武当山的古诗 有余生的古诗 关于清明的古诗简单 以露开头的古诗词 牵挂亲人的古诗 含通和幽的古诗 有语字的古诗 有关春山的古诗整首 赞美追求梦想的古诗 有关雪景的古诗 描写雪景的课外古诗词 古诗中形容梦想的词语 关于动物或昆虫的古诗 描写挑山工的古诗 特点韵味无穷的古诗 张志和的古诗关于乡村 纪念妈妈的古诗 家乡的山野菜古诗配画 一字歌古诗的作者是谁 描写父母老了的古诗 清明古诗的(清明节) 餐饮之礼的古诗 带有雪松的古诗 带凤字的古诗 描写世俗的古诗 耕的古诗 直戳人心的古诗 春晓古诗让孩子会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