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秋夜句子赏析 >

秋夜句子赏析

关于秋夜句子赏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秋夜句子赏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秋夜句子赏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秋夜句子赏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秋夜句子赏析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秋夜句子赏析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秋夜句子赏析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秋夜句子赏析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秋夜句子赏析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秋夜句子赏析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秋夜句子赏析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晚秋夜》赏析

  •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

      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

      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

      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

      风吹白露衣裳冷!

      白居易诗鉴赏

      月光如水,残菊傍疏篱,落叶飘零,塞鸿急飞,秋深夜静,寒气袭人,惟见诗人凝神遐思。此诗氛围清冷寂静,色彩皎洁幽丽,韵味清新隽永,通俗浅显,*易*人。

      历代诗家惯将白居易、元稹看成一个诗派,而以通俗归结。其实,元、白虽以通俗而驰誉诗坛,但他俩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惯、出身、经历不同,其诗风亦迥然有别。苏轼曾说:“元轻白俗。”

    整理:zhl201704

[阅读全文]...
  • 《秋夜曲》赏析

  • 秋夜
  • 这首诗虽然不像《秋思》等诗那样委婉含蓄,但闺思之情也暗藏景中,且在对丈夫的思念中,更添一层关怀温润之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下面有比较详细的注释哦。

      秋夜曲

      张仲素

      *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张仲素诗鉴赏

      张仲素可以说是唐代写闺情诗的好手。他在这方面的佳作相当多,每一首几乎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就拿这一首来说,虽然也是描写闺中女子思念戍边丈夫的,却与他的《秋思》、《春闺思》等同类诗作判然有别。

      一般说来,绝句讲究精炼,不提倡用叠字,至少不象七律用得那么多。而这首七绝的开头两句中,却分别连用了“*”、“漫漫”两个叠词。句中使用叠字,往往都有两个特点:第一、多以形容词的身份出现;第二、总是为了强调或特别说明一种事物或现象时才用。就拿此诗中的“*”和“漫漫”来说,它们也都是形容词,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但无论是形容漏水声音,或是形容轻云形状变幻,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这就是描写秋夜的时间之长。而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所以“*”、“漫漫”虽然多费了一些笔墨,但它们在表现女子思夫的时间之长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如果再深入分析,这两句诗似乎还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启示:*漏水固然可以暗示时间的消逝和漫长,而月光从被漫漫的轻云遮挡至渐渐露出,则可以更进一步说明秋夜的漫长,并且通过这样的描写,烘染出了一种朦胧幽静的氛围,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在这种氛围中去找寻或设想那位孤枕难眠的思妇形象。

      随着月光的露出,诗人又把笔转到了对秋虫的描写。这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极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同时也为末句的“莫飞霜”作了铺垫。这里的“暗虫”虽然很难说是对戍夫的一种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号的声音,却的确使这位少妇感到天气凉了,联想到了远在边塞戍守的丈夫身上衣裳还很单薄,该赶快寄衣服给他了。所以末句才发出了“征衣未寄莫飞霜”的乞求。如果没有第三句中的“逼”字和秋虫的哀鸣,那么末句的“征衣”、“莫飞霜”等也就无从谈起了。

    整理:zhl201703

[阅读全文]...
  • 《秋夜寄丘员外》赏析

  • 秋夜
  • 秋夜寄丘员外

      作者: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秋夜寄丘员外【诗文解释】

      怀念你在这秋天的夜晚,在清凉的夜里散步吟咏。空山中不时落下松子,幽居的人应该还没有入睡。

      秋夜寄丘员外【词语注释】

      君:指丘丹。丹曾官仓部、祠部员外郎。

      属:适,正值。

      幽人:隐士。此时丘丹隐临*山学道。

      秋夜寄丘员外【诗文赏析】

      清凉的秋夜中诗人怀念友人,徘徊吟咏,推想友人也一定没有安眠,把两地相思连在了一起。这首诗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语言浅显,情意深厚,回味无穷。

    整理:zhl201611

[阅读全文]...
  • 秋夜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 秋夜,学生
  • 秋夜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夜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翻译

      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

      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注释

      桂魄:即月亮。相传月中有桂树,又月初生时的微光曰魄,故称初生之月为桂魄。

      轻罗:轻盈的丝织品,宜做夏装,在此代指夏装。

      已薄:已觉单薄。

      筝:拨弦乐器,十三弦。

      殷勤弄:频频弹拨。

      空房:谓独宿无伴。

      赏析

      首句点明时间,夜幕初临,月充刚刚从东方升起,秋露虽生,却还微薄稀少,说明天气已经凉爽,但还不觉寒冷,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这与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应,由于天气已凉,所穿的轻盈细软的罗衣,已感到单薄了。但还不觉得寒冷难忍,所以还没更换衣服。字里间隐隐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讲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弹筝,从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频频弹拨,丝毫没有回房的意思。实写女主人公迷恋弹筝,以至废寝忘餐。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并不是因为爱弹筝爱得入迷才这样,而是“心怯空房不忍归”,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内心处的秘密。

      末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写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寂寞的情怀。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

      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诗人描写了一种清冷的景象,以此为“背景”,再写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衬托其孤寂。末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接写“弹筝”的行动,似迷恋乐曲,实际上以乐曲寄情。末句画龙点睛,通过正面抒情,对思妇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生动深刻的刻划,顿觉无限幽怨之情跃然于纸上。

      此诗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流露出女主人公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现出诗人诗艺的功力。

      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纤云激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

      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

      声长声短鸡续呜,曙色冷光相激射。

      翻译

      在夜色苍茫之际,稀疏的梧桐树上笼罩着迷漾的烟雾,络纬的鸣声时断时续地啼着,一阵阵凉意沁人心肺,白露为霸,寒彻无边的大地。

      轻云飘荡,明月已沉向海中,满天星宿闪烁,令人感受到阵阵秋风在天际吹拂。

      在万籁俱寂的秋夜中,络纬的唧唧声已经显得格外清晰,而歌声更是冲破静谧的夜空,回荡在亭台楼榭之间。

      雄鸡连续不断地报晓,熹微的曙色与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

      注释

      络纬:鸟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子夜:即《子夜歌》,为南朝时流行在江南的民间歌曲,曲调菱怨。

      冷光:月光。

      赏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秋天,黄景仁仍在安徽学政朱筠的官署中。此时,他随着朱筠来到六安,于某夜心有所感,写作此诗。 该诗开头两句,诗人描绘秋风萧瑟的景象,形象化地写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天景象。“纤云微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写秋高气爽、轻云飘荡的天空景色,天空与大地的秋色相互呼应,极力渲染秋夜幽静的`气氛。“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写空寂的楼台亭榭回荡着《子夜歌》的哀苦声音,《子夜歌》是南朝时流行在江南的民间歌曲,曲调多哀怨。在万籁俱寂的秋夜中,络纬的唧唧声已经显得格外清晰,而歌声更是冲破静谧的夜空,回荡在亭台楼榭之间,撩人情思,使人难以入眠。歌声冲破静谧的夜空,更增添一种悲秋的气氛。诗用“声长声短鸡续鸣,曙色冷光相激射”两句作结,描写雄鸡连续不断地报晓,熹微的曙色与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夜幕逐渐隐退的景象,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

      秋夜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窓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翻译

      寂静的秋夜,蟋蟀在尽情鸣叫。天气渐凉,南边邻家发出急促的砧杵声,正在赶紧敲打新织好的布帛,以制寒衣。

      亲爱的人啊!与你相隔千里却惹我每晚独自空立想念。

      凝望北方只有静静的垂帘,不经不觉月已西沉、长夜过半,却无睡意。

      透过窗纱,清幽的露水早已湿漉了天井边的台阶。

      问世间,有哪一对恩爱夫妻能承受这年复一年的分隔远离呢?

      注释

      促织:蟋蟀。

      捣衣:*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阅读全文]...
  • 秋夜与江上秋夜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 秋夜,阅读
  • 秋夜与江上秋夜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在学*、工作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夜与江上秋夜的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江上秋夜

      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①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注】①井梧,即井边梧桐。

      *题:

      (1)两首诗中诗人都深夜未眠,其原因各是什么?

      (2)两诗的最后一句有相似之处,但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第一首:诗人因孤寂伤感而无眠。第二首:诗人因夜雨风急而难眠。

      (2)第一首:“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梧桐萧萧、秋月悬挂的高远、疏朗秋夜月色图,衬托了诗人孤寂落寞之情。

      第二首:“月在浮云浅处明”展现了风停雨驻、月出浮云的清新、宁静秋夜月色图,表达了作者宁静、愉悦的心境。

      诗歌赏析:

      《秋夜》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如何打发漫漫长夜呢?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

      《江上秋夜》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

      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

[阅读全文]...
  • 中秋夜潮古诗翻译及赏析

  • 秋夜
  •   原文:

      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

      创作背景

      中秋海潮,是大自然的壮观景象。早在北宋,苏轼就写过《八月十五看潮五绝》,其首绝曰:“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南宋辛弃疾也写过《摸鱼儿·上叶丞相》等上乘之作。史达祖这首题为“中秋夜潮”的《满江红》,在某种程度上看,就正是继承苏...查看全文...

      赏析

      史达祖本来是一位“婉约派”的词人。前人之所以盛赞他,主要是因为他具有那种婉丽细腻的词风。其实,他的词风并不局限于“婉约”一路。像这首词,就抒发了他胸中不常被人看见的豪气激情,在风格上也显得沉郁顿挫、激昂慷慨,这就可以大大帮助读者加深对其人、其词的全面了解。因为是写“中秋夜潮”,所...查看全文...

      史达祖

      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牵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查看全文...

    [中秋夜潮翻译及赏析]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古诗《朝天子·秋夜客怀》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 阅读,秋夜,写作
  • 古诗《朝天子·秋夜客怀》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朝天子·秋夜客怀》的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吕】朝天子·清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叫起离情,敲残愁况”一句中“敲残”二字有何妙处?

      答:“敲残”二字极为凝练,化无形为有形,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意对即可)

      (2)本曲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本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构筑了令人思乡断肠的秋夜氛围,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意对即可)

      (3)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答:雁叫声嘹亮,一声声牵动词人的“离情”,敲打词人的“愁况”。雁鸣可以敲打愁绪,“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心中漂泊思家的愁苦情怀。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炼句的考查。抒发主人公客中思乡,夜不能寐,耳闻“雁声”,心系“离情”,内心的愁苦可想而知。

      二:

      1.“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参考答案

      1.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随风飘香的清幽静寂又带着温情的一幅画面;营造了秋夜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

      2.在诗人笔下,雁鸣可以唤起离情,敲打愁绪。“叫起”“敲残”两个词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游子内心的极度愁苦。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小令,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等意象体现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

      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月夜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此曲特点是用凝练的语言,浓缩的典型意象,构筑了令人思乡断肠的秋夜氛围。全曲情景一体,清丽秀美,口语自然而又有韵律感。

      作者先精心营造了清幽、寂静、凄凉的氛围。所见到的清冷月光、所听到的鸿雁悲呜,所嗅到的桂花芳香,莫不带有秋夜的气息,莫不触动游子的思乡情怀。曲中的景物描写富于动感,“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写金风吹拂,树影婆娑,月光中的一切显得摇曳飘忽,若即若离,若有若无,衬托出思乡愁绪的绵长,难以排遣。“桂花”在古代多容易引起人的思乡之情,因为“桂”音同“归”*,在这里作用是巧妙的衬托出诗人思乡的情绪,于自然中入景入情,就好像把那愁绪写活了,自己飘到了诗人的眼前。“砧声催动一天霜”一句中,单调而有节奏的捣衣声,对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具有特殊的冲击力。因为越是普通的生活场景,越能勾起对往事、对家乡的怀念,因此秋夜里的捣衣声,声声撞击着远行人的心扉。“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在古代大雁是用来传书的,采用了“大雁”这个意象,用在这里是写归感。大雁的鸣叫本身是不带任何感情的,但是落在诗人耳里就带了离愁别绪,叫得人心震荡,一声声敲打着诗人脆弱的心,引动带着离愁况味的情,作者对情的打磨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首小令的高妙之处还在于他的结尾。“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游子有心要外出开创一番事业,又时时被乡情所缠绕,内心深处时常激起感情和理性的矛盾。这样,曲中所抒发的情感更显得波澜起伏,所创造的意境有更丰富的内涵。

      赏析二

      “月光,桂香”,是秋夜最典型的性征,所谓“何夜无月”(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香满自然秋”(李峤《咏桂》),作者也先从这最常见的秋景入手擒题。妙在紧接而至的“趁着风飘荡”,化静为动,不仅将秋意向空间弥散,也见出了秋夜之中作者心旌的动荡,为过渡到“客怀”创造了条件。以下作品就由秋夜的色、香,转入更为触目惊心的“声”上。着重写了两种秋声,一是砧声,二是雁声。秋日捣衣通常是妇女为外出的游子准备冬衣,对于离家的旅人来说自然是不堪卒听;而秋雁本身属“过雁”,夜空的雁鸣最易引起游子天涯漂泊的羁旅感与岁聿云暮的悲秋感。前者“催动一天霜”,见其声繁;后者仅用“嘹亮”二字形容,又使人感觉刺耳。“叫起离情”应雁声,“敲残愁况”应砧声,“起”字见离情之不可已,“残”字见愁况之不可耐,各为句眼。这“离情”与“愁况”就构成了“客怀”的内容,具体说来,就是使作者意识到愿望(“梦家山”)与现实(“身异乡”)的巨大反差。这种心态,便自然而然地带出了结尾三句的主观感受。“夜凉,枕凉”,两个“凉”字,与其说是生理感觉,毋宁说是心理感受;与其说是记录秋夜凉意的表象,毋宁说是寓示环境氛围与人生遭际的惨淡凄凉。而“不许愁人强”的“不许”二字,同李清照《念奴娇》“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朱淑真《闺恨》“梨花细雨黄昏后,不许愁人不断肠”的用法一样,表现了秋夜客怀的沉重与无奈。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通过色、香、声、感,将“秋夜”与“客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周德清

      (1277—1365)元代散曲作家。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工乐府,善音律。终身不仕。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录鬼簿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德清三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三十一首,套数三套

[阅读全文]...
  • 齐己《秋夜听业上人弹琴》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秋夜
  •   【秋夜听业上人弹琴】

      齐己

      万物都寂寂,堪闻弹正声。

      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

      湘水泻寒碧,古风吹太清。

      往年庐岳奏,今夕更分明。

      【鉴赏】唐人咏听琴的诗很多,但像这首诗从裨补世道人心的角度立意的作品却并不多见。所以沈德潜评曰:“太和之气,从来咏琴诗俱未写到。”(《唐诗别裁》)。

      首联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万物都寂寂”,写秋夜之静,没有一点声息,显见是一个天气晴好无风的夜晚。“堪闻弹正声”,点出诗人听到业上人弹的琴声。一个“堪”字,不仅突出了静中闻琴的听觉效果,而且也强调静夜有助于听琴者屏气入神,仔细品味弹琴人所弹的乐调的高下优劣,及其所表达的情志所在。接着的“弹正声”三字,就写出了诗人品味的结果。所谓“正声”,指声音纯正。“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荀子·乐论》)“姑洗生应钟,比于音,故为和。”(《淮南子·天文训》)所谓“顺气”,所谓“和”,都是指冲和纯正之气,可见纯正的乐调具有冲和纯正之气,使人听了身心能进入冲和纯正的境界。业上人弹出的即这种正声。

      颔联就上面的意思发出议论:“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世上之人,如果他们的心地都像业上人弹的琴声那样纯正,那么天下就不会再有烦扰和纷争,就会呈现清*的政治局面。这里,诗人首先是赞扬业上人能以纯正之心传纯正的琴声;其次也明显带有劝诫世人之意。唐末社会矛盾激化,兵连祸结,李唐王朝大厦将倾。诗人虽然身入空门,但从这首诗看,他并没有忘记世事,并且可以说其诗意正是对当时倾危的世道人心而下针砭的。诗人认为导致“天下和*”的途径在于个人心性的修持。

      颈联正面描写琴声。诗人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湘水泻寒碧”,以秋季湘水的奔流及清澈生寒,暗示琴声的流畅凄凉;十分形象。昔人俞伯牙弹琴,志在流水,他的知音者钟子期听了便赞扬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这里,诗人同样进入了类似的音乐境界。他特意拈出“湘水”来,则因湘水素以清澈著称,所谓“湘川清照五六丈”(《湘中记》),故而古代诗文中多称湘水为潇湘,“潇者,水清深也。”(《水经注》)这样,才更符合“泻寒碧”的特点。“古风吹太清”,是说琴声明朗飘洒,像亘古即有的天风飘过太空。“古风”在这里又似有双关之意。诗人似乎从琴声中听出上古淳朴清正的古调遗风。作者在另一首诗中说:“此声含太古,谁听到无心。”(《听赵师尊弹琴》)可以参证。

      尾联回忆昔日与业上人在庐山相会,曾听到过他弹琴的事,赞颂业上人“今夕”所弹的“正声”听而“更分明”。这不仅是业上人琴技的更加精进,而且体现出他心性修持的更臻纯正之境。

[阅读全文]...
  •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的全诗翻译赏析

  • 秋夜
  •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的全诗翻译赏析

      皎皎白林秋⑵,微微翠山静⑶。

      禅居感物变⑷,独坐开轩屏⑸。

      风泉夜声杂⑹,月露宵光冷⑺。

      多谢忘机人⑻,尘忧未能整⑼。

      注释

      ⑴晖上人:大云寺僧人圆晖。赞宁《高僧传》称他“精研性相,善达诸宗”。陈子昂中进士之前与之结识。

      ⑵皎皎:洁白貌;清白貌。形容月光。《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⑶微微:隐约,淡远,幽静的样子。 南朝梁沈约《刘真人东山还》诗:“连峰竟无已,积翠远微微。”

      ⑷禅居:僧人居住修行的处所。指寺院。

      ⑸轩屏:窗户和门屏。

      ⑹杂:一作“绝”。

      ⑺月露:月光下的露滴。宵光:夜光;月光。

      ⑻忘机:消除机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忘机人,是赞美晖上人与世无争、忘却巧诈的.高洁情怀。

      ⑼整:理。

      译文

      月光照耀山林一片秋色,青翠山峦多么安谧幽静。

      身居禅房感受万物变化,一人独坐不由打开窗门。

      风响泉鸣夜声显得嘈杂,月下的寒露使夜光清冷。

      向您忘机的人多多致意,尘世烦忧愧未清理干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为酬答晖上人的赠诗而作,当作于陈子昂中进士之前,陈子昂中进士的时间是唐高宗开耀二年(682年)。

      赏析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诗作。此诗描绘了明净如画的山林秋夜景色,表现了作者希望自己的心情能入景清明,达到晖上人那样的境界。全诗结构精巧,浑融一体,起承转合,自然从容。

      晖上人的赠诗内容不明,从此诗意推测应是与秋夜禅坐有关。因此,这首回赠诗开头从山林的幽静写起。“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秋夜的山林禅院充满了幽寂的禅意。此诗中间两联写景咏物。颔联“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住在这僧房里感到了景色的变化和季令的推移,由于心绪无比烦乱,不禁打开门扇,独坐沉思幻想起来。这里点出了晖上人的禅悟境界。禅定使人心情*静,从而智慧现前。颈联“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描绘出一片清幽冷寂的境界,极具诗情画意,也颇具禅意。最后“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二句,感叹世人不能如晖上人般忘却机心,饱受尘世烦扰,实在是无奈又可怜,表达了诗人对晖上人入景清明那种境界的追求。

      此诗结构极其精巧。起承转合,自然从容。写景写人,浑融一体。陈子昂还有一首诗《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内容与此诗相关,可以互相参照。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秋夜句子赏析 - 句子

秋夜句子赏析 - 语录

秋夜句子赏析 - 说说

秋夜句子赏析 - 名言

秋夜句子赏析 - 诗词

秋夜句子赏析 - 祝福

秋夜句子赏析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写古代军队出征的古诗 古诗宋词中的韵味 古诗里面好听的女孩名 意林境界深远的古诗 李商隐和杜牧咏史怀古诗的比较 关于安乐的古诗 古诗骆宾王的易水送人一绝 表达喜悦之情带鸟的古诗 关于爱情的说说古诗词 带金果的古诗 夸赞小女孩的古诗 古诗雪梅的导入 最简单带数字的自编古诗 飞逝的岁月古诗 120首古诗中的第30首古诗 形容廖的古诗词 走和跑的区别古诗 雪花漫舞的古诗 乾隆飞雪的古诗 十九首古诗是汉朝的吗 关于议论幸福的古诗 带潮字的诗词古诗初中 惦念老师的古诗词 表示玉的古诗词 形容不矛盾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愁与欢含义 田园和梅花合在一起的古诗 古诗里的词指的是字吗 描写心里不服气的古诗 带茹芸的古诗词 登鹳雀楼的画法加上古诗文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