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句子赏析大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三国演义句子赏析大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三国演义句子赏析大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三国演义句子赏析大全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1、说出吾名,吓汝一跳,
我乃是零陵上将军邢道荣
2、 宁教我负天下,毋教天下人负我。
3、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4、大丈夫生于天地间 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5、 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 吾观文丑 ,如土鸡瓦犬耳。
6、竟然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7、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8、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9、 我部悍将刘三刀,三刀之内必斩吕布于马下!
10、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因得显神威!
12、自吕布死后,我看谁都像插标卖首尔。
13、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14、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15、诸葛村夫!
16、我原本以为吕布,已经天下无敌了,没想到有人比他还勇猛,这是谁的部将。
17、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18、曹贼休走,拿命来
19、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
20、龙困浅滩遭虾戏,虎落*阳被犬欺。
21、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22、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23、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24、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
25、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26、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7、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28、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29、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
30、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31、欲除禽兽必先献身于禽兽。
32、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33、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当降,不能降当死耳。
34、兵不在多,在于精,将不在勇,在于谋。
35、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
36、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37、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38、既生瑜,何生亮。
39、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
40、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41、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42、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43、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44、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45、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三国演义空城计原文及赏析
诸葛孔明的“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诸葛亮智退敌军的智谋。那么到底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什么样的故事情节?结局如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空城计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原文
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延伸:
空城计,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赏析
如果我们用博弈论的眼光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完全是一部记载着许多博弈案例的著作。当然,罗贯中不可能用“博弈”一词。如果我们用一词来概括《三国演义》,这个词就是“计”。计,即计策或策略也。用计,即用策略赢对方。用计算敌,不仅要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策,而且要算准对方用什么计策,这不就是博弈?现在让我们看《三国演义》中著名的空城计博弈。
诸葛亮误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当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五千军士,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士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孔明传令众将旌旗尽皆藏匿,诸军各收城铺。打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而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司马懿自飞马上远远望之,见诸葛亮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司马懿顿然怀疑其中有诈,立即叫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急速退去。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司马懿说:“亮*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孔明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诸葛亮说,司马懿“料吾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我兵只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去,必为之所擒。
这就是为后人广为传颂的空城计。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
在这里,孔明可以选择的策略是“弃城”或“守城”。无论是“弃”还是“守”,只要司马懿明确知道他自己的支付,那么孔明均要被其所擒。孔明惟一的办法就是不让司马懿知道他自己的策略结果。他的空城计是降低司马懿进攻的可能收益,使得司马懿认为,后退比进攻要好。
在孔明――司马懿的博弈中,孔明了解双方的局势,制造空城假象的目的就是让司马懿感到进攻有较大的失败的可能。如果我们用概率论的术语来说,诸葛亮的做法是加大司马懿对进攻失败的主观概率。此时,在司马懿看来,进攻失败的可能性较大,而退兵的期望效用大于进攻的.期望效用。即:司马懿认为进攻的期望效用低于退兵的效用。诸葛亮惟有通过这个办法,才能让司马懿退兵。
司马懿想,诸葛亮一生谨慎,不做险事,只有设定埋伏才可能如此镇定自若,焚香操琴。此时,司马懿觉得“退”比“进攻”更合理,或者说期望效用更大。于是后军变前军,前军变后军,后退而去。结果是诸葛亮得以逃脱。
司马懿对局势的判断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对诸葛亮的判断是基于以前的认识,这就是“归纳法”。
空城计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博弈,曹操与诸葛亮的华容道博弈就是一个完全信息博弈。
曹操亲领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和刘备联合破曹,曹军大败。曹操引兵而逃。经过一路厮杀,来到一处,军士报:前方有两条道路,请问丞相走哪条路?曹操问:哪条路*?军士说:大路稍*,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五十多里。曹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狼烟,大路并无动静。曹操叫走华容道。诸将问: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曹操说:岂不闻兵书有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放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吾已料定,偏不教中他计。诸将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曹兵走华容道。但关羽依着诸葛亮的妙计在华容道等着曹操,于是关羽上演了一场“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的捉放曹的义举。逃过华容道大难,曹操只剩二十七骑?选
在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这一华容道博弈中,曹操的策略是在走华容道还是走大路之间进行选择,而诸葛亮派关羽埋伏时,要在埋伏在大路还是埋伏在通往华容道的小路之间进行选择。
这个博弈如同猜硬币的游戏一样,是一“零和博弈”。双方对博弈有完全的信息,各种策略下的博弈支付是公共知识。但双方无法知道对方的策略选择,而只能进行猜测。曹操要选择走诸葛亮的军队不在的路,这是他的最优的结果。而诸葛亮的最优结果是埋伏在曹操要走的路上。
诸葛亮制造埋伏在大路的假象,其实则派关羽埋伏在小路。这里关键是谁能真正猜到对方的策略,谁就是赢家。诸葛亮胜曹操一筹。博弈结果是:曹操选择了走华容道,结果被抓;关羽在华容道守候,抓住了曹操。
1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对于小说的作者、姓名、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嘉靖元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有“晋*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的字样。后来,清末明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编辑整理,删改点评。我们今天看到的通行版本,一般就是指“毛评本”。应该说,毛评版《三国演义》大体上保持了罗贯中著作的原貌,只是在细枝末节上有所增删。
《三国演义》成书过程久远,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是史料的记载,晋初陈寿撰写《三国志》,南朝裴松之引用众多的野史别传为之作注,使三国故事初具形貌。然后是民间传承,最初的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来文字和口头的流传,尤其是在宋元时代民间艺人的“戏说”之中,变得越来越生动、细致,颇具传奇性和趣味性。最后是文人写定。生活于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经历了*统一、改朝换代的历史变革,将自己对政治、历史、军事、战争的思考,融入到对三国故事的创造性书写之中。应该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为历代积累型的作品,既包含了民间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又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倾向性。而两者在大体上又是一致的,明显的表现是“拥刘抑曹”的基调。
在对三国历史的记载中,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曹魏为正统,而东晋*凿齿的《汉晋春秋》和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以蜀汉为正统。由于史家们受个人所处的时代环境、政治需要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各异,所以对历史的评价和判定有所不同。地域的南北、朝代的承袭,成为他们评判的重要依据。“拥刘抑曹”的基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民众渴望统一稳定,反对分裂战乱;希求仁治,谴责*的美好愿望。据此,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和事件,都带有鲜明的主题色彩。
从一开始,小说就揭示了“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因。“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作者很明确地将“三分”的根源视为“人事”,而不是“天命”。正是因为皇帝昏庸、大臣无能,宦官争权、朝*败,才导致百姓造反、黄巾起义。正是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趁乱崛起,国家陷入四分五裂、战乱不止的状态。
这是一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在作者眼中,真正能力挽狂澜,救民于危难的英雄,要有智、有仁、有勇。在三国的人物之中,诸葛亮的智、刘备的仁、关羽的勇,无疑是最突出的。因此,在全书的一百多个人物中,这三个人是重点描写的正面人物。而与之相对的人三个反面人物,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论智谋,诸葛亮可谓冠绝天下,就连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百万雄兵的东吴都督周瑜,也在嫉妒和愤恨中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可是在小说的中后期,却出现了一位与诸葛亮旗鼓相当的对手司马懿。与仁德的刘备相对立的,是奸诈的曹操。曹操曾对刘备说,乱世群豪并起,可是能称得上真英雄的,就只有你我两人而已。纵观三国历史,主要就是曹刘之争,当魏蜀分出胜负之后,吞并孙吴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在三国的武将中,关羽可谓威震天下,但若单以武艺而论,却稍逊吕布。关羽之所以可以后来居上,成为三国第一名将,是因为他所具有忠勇精神,豪气干云。而吕布具有的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难以望其项背。
整部小说采取的不是以“成败”,而是以“是非”论英雄。或许论智慧、功业、武勇,司马懿、曹操和吕布,比诸葛亮、刘备、关羽并不逊色,甚至犹有过之。可是他们在人格和品行上,却有天壤之别。我们可以在对比中,来发现他们之间的差距。
2
先看诸葛亮与司马懿。在小说中,两人几乎同时出场,不过诸葛亮一上来就大显身手,逐渐成为头戴光环的主角人物。而司马懿却韬光隐晦,一直蛰伏在曹操的身旁。而以曹操的老奸巨猾和疑心之重,居然到临死也没有看透这只潜伏在他身边,伺机而动的豺狼。最终让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落入他人之手。司马懿在曹操面前很少显山露水,可仍像诸葛亮一样,成为托孤重臣。不得不说,论阴险狡诈和伪装能力,他比曹操更胜一筹。刘备与曹操相继死后,蜀魏两国的斗争,基本上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较量。诸葛亮六出祁山,虽然每次在战术上都胜过司马懿,可是在战略大局上,却有所不及。诸葛亮在伐魏之前,曾用反间计使司马懿被革职。司马懿在家中听到诸葛亮收服姜维,大破羌兵,打得曹魏大军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的消息,不禁仰天长叹。他的大儿子司马师以为他“莫非叹魏主不用乎?”司马懿却胸有成竹地说:“早晚必来宣召父亲也。”果然,在形势危急之下,明帝曹睿不得不重新启用他。
纵然赋闲在家,司马懿对当时的形势却了如指掌。复出之后,立即出手,火速*定孟达叛乱,让蜀军失去一大助力。又以重兵抢占街亭要地,逼得诸葛亮不得不全线撤军。唱了一出“空城计”才得以脱险,导致他官阶连降*。在之后的多次交锋中,司马懿尽量避免与诸葛亮正面冲突,用拖延战术最后耗死对手。对待并不信任自己的曹氏君臣,他一再地伪装和示弱,如同一条豺狼一般,潜伏等待,一旦时机到来,就紧紧扑上去咬住对方要害。在高*陵事变中,他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轻易地麻痹了曹爽兄弟。夺得兵权之后,又将曹氏势力连根拔除,从此独揽大权。司马懿先后受曹操、曹丕、曹睿三代魏主托孤,最终却辜负他们的期望,夺去他们的江山。与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鞠躬尽瘁,竭力辅佐幼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演义)法》中评论诸葛亮说:“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千古者莫若孔明。”“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贤相中第一人。”应该说,这样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在小说中,诸葛亮无疑是书中的主角,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写了一百多年的故事。诸葛亮从第三十八回正式出场,到一百零四回五丈原归天,占去了小说的大半篇幅。作为一个战略家,他是当之无愧的。正是他的“隆中决策”,以及之后指挥的一系列战役,尤其是在赤壁之战前后促成孙刘联盟,大败曹军,巧夺荆州,攻取西川的策略成功实施,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正如刘备所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在诸葛亮的相助之下,刘备才摆脱了依附豪强,寄人篱下的日子。在新野之战后逐渐扬眉吐气,最后取得川蜀之地,位登九五。他深知这一点,对诸葛亮充满尊敬和感激。“玄德得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塌,终日共论天下之事。”而诸葛亮时刻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将自己的后半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复兴汉室的大业。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可辅,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当即表明自己的心志:“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死乎?”他是这样说的,也是如此做的。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实际上担负起了蜀国的一切军政事务,虽然位极人臣,但却从来没有欺君擅权的表现。在他四出祁山的时候,后主刘禅中了离间之计,诸葛亮不得不在北伐大好的形势下撤军。而对如此昏庸的幼主,他的忠心却没有丝毫的改变。
正是诸葛亮将心血精力全心投入到忘我的操劳之上,才过早地耗尽了生命。对于这一点不仅他自己,就连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清楚得很:“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他这样鞠躬尽瘁、殚精竭虑,有着可不推却的理由:“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吾尽心也。”魏明帝曹睿非常希望司马懿也像诸葛亮一样尽心辅佐自己的儿子,可是却不能如愿,反而因此失去了祖宗基业。从事功上看,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没有达成,无论是对他自己、对刘备,还是对众多期望延续汉室江山的人来说,这个结局都是沉痛的。尤其是他临终前的情景,尤其令人扼腕叹息。——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毛宗岗称诸葛亮为“智绝”,鲁迅评其“多智而*妖乎”。但论智谋、论功业,司马懿与之相比,犹有过之。可是在人格操守,理想追求上,两人却有天壤之别。
3
曹操在三国中可谓第一枭雄,他一生消灭了无数对手。用他自己在铜雀台前颇为自豪的话来说:“孤本愚陋,始举孝廉。后值天下大乱,筑精舍于谯东五十里,欲春夏读书,秋冬射猎,以待天下清*,方出仕耳。不意朝廷徵孤为典军校尉,遂更其意,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生愿足矣。念自讨董卓,剿黄巾以来,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遂*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的话,说的没有毛病。正是他从行刺和讨伐董卓开始,逐步消灭北方各大诸侯割据势力。为在后来的三分格局中,最终由北方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如果他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孙刘联盟,是否会推进全国统一进程?不过,如果真让小说中描写的曹操实现统一,他又会建立一个怎样的*呢?
毛宗岗称曹操为“奸绝”。他也的确是在当时群豪并起的战乱年代中,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枭雄。小说中善于知人的许劭,对他的评价非常具有概括性:“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而他自己的人生信条:“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让他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心态暴露无遗。正是他抱着这样的态度为人,才做出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宁可错杀,绝不放过的桩桩阴险、凶残之事。曹操经常以小人之心度人,因猜忌杀死世交好友吕伯奢的一家八口,在得知真相后,又将买酒回家的吕伯奢杀害。当陈宫指责他:“知而故杀,大不义也”的时候,他却理直气壮地说出了目中无人,极端自我的人生信条。难怪陈宫宁可追随有勇无谋的吕布,也不愿意与他为伍。至死也不愿意接受他的招降。
曹操身边的*侍出于关心为他盖被,他竟然一剑将其刺杀,并谎称喜欢梦中*。同样,他以醉中*为借口,在铜雀台将扫他诗兴的扬州刺史刘馥当众刺死。明显是在杀一儆百。如果佯装醉梦之中*,说明他对自己的凶残还有所掩饰。那么,在攻打徐州时。“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所到之地,杀戮人民,挖掘坟墓”则*裸地表现了其凶残本性。他用“借刀*”和“借事*”的方法,先后除去了才华横溢的祢衡、杨修。营中缺粮,又演出了向仓管王垕借头的把戏,来稳定军心。曹操对稍微得罪自己的人,睚眦必报,对于反对自己的人,更是斩尽杀绝,毫不留情。荀彧和荀攸两叔侄,曾为他出谋献策,立下大功。可一旦反对他称公、称王,他便立刻翻脸,下毒恐吓,致其死地。他身为臣子,杖杀皇后、*贵妃,鸩杀皇子,并将后、妃的亲族家眷株连处死*千人。害死好心为他治病的神医华佗。试想,如果让这样一个自私自利、不仁不义、奸诈虚伪、凶残狠毒的人坐了天下,将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与残暴的曹操相对的,则以是仁德著称的刘备。可以说,他们在行事为人上,完全不同。刘备曾坦然道:“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两个人在行事为人上的差别对立,在同一件事上表现最为明显。在刘备的早期军事生涯中,一向败多胜少。原因在于他虽然麾下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却没有真正的谋士。而徐庶的到来,让他得以突破困境,同时也为对手曹操带去威胁。为了不使自己的对手做大,曹操采用谋士程昱的计策,先骗徐庶之母到许都,并命人仿照其手迹骗徐庶与母亲相见。孙乾从刘备事业发展的大局考虑,提出建议不让徐庶见母。如果曹操杀死徐母,徐庶便会与曹操结下深仇大恨,死心塌地辅助刘备。可是刘备听后却说:“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曹操虽然赚得徐庶的人,但却没有得到他的心,遂成“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
刘备以仁义行天下,就连徐母都有所闻:“吾久闻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仁声素著,世之黄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当世之英雄也。”刘备之所以在黄童、白叟、牧子、樵夫等黎民百姓中有口皆碑,在于他行事以仁德为准则。也就是他说的“吾宁死,不忍做负义之事。”早在刘备做安喜县尉的时候,就表现出仁民爱物的作风。“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他投奔刘表,驻扎新野后,由于治民有德,受到百姓的称赞:“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在曹操南下,刘备无力抗衡的时候,新野百姓出于对他的信任和爱戴,要和他一起撤离。“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而刘备也不愿意舍弃百姓。“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在遭遇追兵时,看到百姓惨况,不禁放声大哭。“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甚至想投河自尽。撤退之时途径襄阳,本来有魏延相助可以入城,他却以:“本欲保民,反害民也!”为由而不入。
刘备将“以民为本”作为他成事的原则。因此所到之处,深受百姓的欢迎。大事上如此,小事亦如是。他的坐骑“的卢”虽是宝马,却有妨主之说。徐庶为试探他的人品,建议他将马送给有仇之人,等马害过仇人,再骑就没事了。刘备听后,勃然变色,严词拒绝。在群雄相争,刘备如同丧家之犬,没有立锥之地的情况下,徐州太守陶谦、荆州之主刘表,都有意将领地相赠,刘备却不愿乘人之危,失去许多良机。充分显示出面对利和义的抉择时,他宁愿放弃利益,而要践行仁义的态度。因此才成为被百姓爱戴的明主仁君形象。除此之外,刘备还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自从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之后,就一直没有忘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荆州被东吴攻取,关羽兵败身死。刘备大为悲痛,誓要为其报仇。从当时的形势看,这却不是明智之举。赵云曾劝道:“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他却全然不听。就是诸葛亮也无法劝其放弃复仇之念。
在刘备的心中,结义之情已经超过了江山社稷。甚至当众表态:“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出兵伐吴,是刘备一生中做出的最错误决定,夷陵之战的大败,使蜀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难怪诸葛亮感叹道:“汉朝气数休矣!”刘备一生,为行仁义,确实失去了很多争雄占地的机会。而他最后的错误行动,最终让他半生打下的江山根基动摇,他自己也含恨而终。但从个人来说,关羽对他的忠心和付出,也值得他为关羽报仇。
4
关羽在刘备打江山的过程中,曾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又是为他守护疆土而死。关羽的一生,同样践行了“桃园结义”的誓言,毛宗岗称其为“义绝”。并概括为:“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在“千里走单骑”和“义释华容道”两件事上,最能体现关羽的义。关羽在曹操南下攻打徐州时与刘备、张飞失散,被围困于下邳。曹操爱惜关羽的将才,让张辽当说客,在“降汉不降曹”的前提下,答应在朝廷任职。曹操为了笼络其心,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与高爵厚俸,美女宝马、绫锦战袍,但是却丝毫不能打动关羽的心。他一旦探听到刘备的消息,即刻封金挂印,过关斩将,重新回到旧主身边。即使在接受曹操赠与的锦袍、宝马的时候,他想到的还是“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见面矣。”关羽对刘备忠心不二,生死不渝。面对孙权招降,慷慨陈词:“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耳!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在关羽和曹操的关系上,他虽然以斩杀颜良和文丑作为回报。但在华容道上,还是想起往日恩谊,冒着违反军令状的死罪,将其放走。小说写到:“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毛宗岗赞道:“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关羽在三国武将中,单论武艺虽非第一。但其忠义、谋略,单刀赴会的气概、割骨疗毒的风采,确非他人可比。而在三国武将中,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吕布,却因为背信弃义、反复无常而为人所不耻。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既为丁原义子,被董卓以宝马收买,将其杀掉,认贼作父。后来又因为貂蝉挑拨,杀掉董卓。他叛主弑父的原因,都与财宝美色有关。在与曹操、刘备、袁绍、袁术的关系上,完全以利益为导向。在与袁术结亲的事情上,尤其暴露了他毫无信用,反复无常的为人。最后,他在曹操和刘备两军的夹击之下被围困在下邳,众叛亲离。在被围城之时,他还气焰嚣张地说:“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我?”可是被俘之后,却毫无气节地向曹操乞降:“明公所虑,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曹操对其心存顾虑,于是向刘备征求意见。刘备一句话道出吕布的人品不堪信任:“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曹操这时才下决心将其缢死。与其说是刘备落井下石,不如说是吕布自己搬起石头砸死了自己。
5
从诸葛亮、刘备、关羽的身上,我们看到小说作者对信义、仁义、忠义的肯定和赞赏。而情和义是分不开的。我们从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到,他们十分在乎君臣之情、手足之情、朋友之情。而正是因为司马懿、曹操、吕布无情,他们也同时没有对国家的忠义、对百姓的仁义、对他人的信义。在小说开头“桃园结义”的誓词之中,作者已将“义”的时代内涵阐明:“虽然异性,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而结义的精神,由刘备、关羽、张飞开始,后来逐渐扩大,在赵云、诸葛亮、姜维等先后加入到“拥刘抑曹,复兴汉室”阵营之人中越发壮大。汇聚成一条横贯三国百年风云变幻的浩然长虹,散发出撼人心魄的瑰丽光辉。
在史学家的笔下,更多体现出官方以成败论英雄的态度。而在小说家的笔下,体现出的更多是民心的向背。其实《三国演义》小说作者以及更早的说话、戏剧艺术对蜀汉正统的推崇,并非仅仅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帝室之胄。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刘备、关羽代表了贤相、明君、名将所具有的智、仁、勇,以及贯穿三者的义。诸葛亮在小说中一语道出民本天下的思想:“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周仓也说:“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显然,来自社会下层的诸葛亮、刘备等人,被曹操、袁绍等公卿贵族讥嘲为“村夫”、“织*小儿”。他们更能体会民间疾苦,治国理念、政治追求,反映的是广大民众的迫切愿望,因此自然深受他们的爱戴。如苏轼在《东坡志林》里所载:“王彭常云:深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2、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3、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4、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5、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6、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7、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8、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0、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
三国演义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被列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三国演义作者是谁,欢迎大家参考!
作者生*:
作者罗贯中,原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祖籍山西太原。大约生活在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至明惠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这一段元末明初时期。罗贯中所处的元朝末期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而复杂的时代,蒙古王公大臣疯狂兼并土地,民间豪强地主也大量强占民田,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赋役剥削不断加重,元朝*还滥发纸钞,导致物价上涨;由于政治腐败,水利常年失修,经常泛滥成灾,许多地方的百姓被迫逃离家园,流离失所,终于暴发了农民大起义。他曾与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有过交往,传说他曾做过张士诚的幕客。明朝有的野史说罗贯中“有志图王”,表明他是一个具有政治抱负的人。
罗贯中经过了元末大动乱,接触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在农民起义中,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生活知识和斗争经验,为他后来创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国演义》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之后,在文化思想上实行严酷的控制,对知识分子采取笼络和高压的手段。推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网罗天下士子;朱元璋又不断地大兴*,企图使文人屈服于封建淫威之下。罗贯中无意于仕途,不走科举升官之路,也不愿触及严密的'文网,无辜惨遭杀戮,于是拿起笔来,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但现在传世的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只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妖传》等三部小说。现存的戏曲作品只有《宗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他也写过一些词曲,但多未流传。他参与编写的《水浒传》和独立创作的《三国演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
罗贯中的艺术概括力极强,“唯《三国演义》则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正确说出了罗贯中为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所用的“实七虚在”、主宾杂陈的创作方法,对于作家自己来说,则是一种独立的探索和创作。
经典片段:
程普、黄盖、韩当都来寻见孙坚,再收拾军马屯扎。坚为折了祖茂,伤感不已,星夜遣人报知袁绍。绍大惊日:“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便聚众诸侯商议。众人都到,只有公孙瓒后至,绍请入帐列坐。绍曰:“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杀身丧命,折了许多军士;今者孙文台又败于华雄:挫动锐气,为之奈何?”诸侯并皆不语。绍举目遍视,见公孙瓒背后立着三人,容貌异常,都在那里冷笑。绍问曰:“公孙太守背后何人?”瓒呼玄德出日:“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原令刘备是也。”曹操日:“莫非破黄巾刘玄德乎?”瓒日:“然。”即令刘玄德拜见。瓒将玄德功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绍日:“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命坐。备逊谢。绍日:“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玄德乃坐于末位,关、张叉手侍立于后。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大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日:“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
“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日:“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日:“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日:“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日:“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日:“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日:“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日:“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日:“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日:“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日:“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日: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创作背景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一说建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已知仅有的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话。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从*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已知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称为嘉靖本,题“晋*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继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等,内容没有大的改动。
三国演义名句语录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名人语录吧,语录具有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语录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名句语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2、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3、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
4、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5、生子当如孙仲谋。
6、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7、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
8、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9、汉朝无起色,医国有称*;立誓除奸党,捐躯报圣明。极刑词愈烈,惨死气如生。十指淋漓处,千秋仰异名。
10、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11、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12、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
13、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14、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15、立功名兮慰*生。慰*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16、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17、既生瑜,何生亮。
18、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1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差!
21、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22、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23、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24、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25、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著鞭在先。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
26、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27、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28、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2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0、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3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2、前无去路,诸军何不死战?
33、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34、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35、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36、刘备,人中之龙也,生*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
1、诸葛亮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不是真心)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没办法)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办法多)
三国演义名句摘抄
1、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2、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3、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
4、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5、生子当如孙仲谋。
6、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7、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
8、七星坛上卧龙登,一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9、汉朝无起色,医国有称*;立誓除一奸一*一,捐躯报圣明。极刑词愈烈,惨死气如生。十指淋一漓处,千秋仰异名。
10、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11、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12、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
13、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14、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15、立功名兮慰*生。慰*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16、天下英雄,惟使君与一操一耳!
17、既生瑜,何生亮。
18、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1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曹一操一一奸一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差!
21、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22、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23、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24、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25、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著鞭在先。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
26、勉从虎一穴一暂趋身,说破英雄惊*。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27、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28、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一操一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2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0、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3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一奸一雄。
32、前无去路,诸军何不死战?
33、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34、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35、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36、刘备,人中之龙也,生*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
名言名句扩展阅读
1、适欲烹小臣者,乃大王也;今欲使小臣者,亦大王也。大王犹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
2、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3、(袁绍、刘表)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
4、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惆怅人亡书亦绝,*无复见青囊!
5、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6、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7、生获严颜勇绝伦,惟凭义气服军民。至今庙貌留巴蜀,社酒鸡豚日日春。
8、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9、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10、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
12、淮南袁术;江东孙策、冀州袁绍、荆襄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皆狐兔也。
13、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
1、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
2、汉朝无起色,医国有称*;立誓除奸党,捐躯报圣明。极刑词愈烈,惨死气如生。十指淋漓处,千秋仰异名。
3、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4、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5、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差!
6、当时手足似瓜分,信断音稀杳不闻。今日君臣重聚义,正如龙虎会风云。
7、可怜曹操的十万大军被一把大火烧得精光,诸葛亮初出茅庐就立了大功。
8、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
9、亦岂效区区书生,数黄论黑,舞文弄墨而已乎?
10、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11、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12、诸葛亮却显得十分镇定,又说又笑的回去了。周瑜等诸葛亮一走,马上吩咐后军,不许给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他还是不放心,又要鲁肃前去探听动静。
13、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14、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15、周瑜没能杀掉诸葛亮,虽然心里很懊恼,可也无可奈何。现在的头等大事是击败曹操。
16、立功名兮慰终生。慰终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17、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18、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19、曹仁逃回大本营,向曹操汇报了失败的经过。曹操一边安慰曹仁,一边宣誓打败诸葛亮。
20、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1、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22、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
23、军士把奄奄一息的黄盖抬回去养伤。晚上,黄盖的好朋友阚泽前来探望,当他得知黄盖使用的是苦肉计,深受感动,情愿冒死替黄盖去送诈落书。
24、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25、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26、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7、周瑜火烧赤壁,打败曹操以后,召开了庆功大会。会后周瑜决定乘胜打击曹操,夺取南郡、荆州。与此同时,诸葛亮早就精心布置,叫刘备屯兵油江,寻机会攻下南郡、荆州。
28、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29、赤壁大战,刘备、孙权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0、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31、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
32、运筹又遇强中手,斗智还逢意外人。
33、威震天地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34、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35、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著鞭在先。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
36、曹操原想一举*定江东,不想初次交锋,就吃了败仗,心里非常生气,这天,他召集文武百官,商量进兵之策。
37、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
38、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兮心中悲!
39、周玉婷说曹操中了连环机,非常快乐。这天,他来到江边视察,突然一阵西北风刮来,把一面旗刮挂到周瑜脸上,只见周瑜长叹一声,口吐鲜血,昏倒在地。
40、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41、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42、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43、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44、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45、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4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7、前无去路,诸军何不死战?
48、这一夜大火,烧得曹军焦头烂额,几十万军顷刻瓦解,曹操也顾不上收拾残军,在张辽,徐晃等将士的掩护下,好不容易才冲出了包围。
49、血染征袍透红甲,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幼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50、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51、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三国演义句子赏析 三国演义的句子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句子赏析 三国演义句子赏析大全 三国演义摘抄赏析 三国演义摘抄及赏析 三国演义句子摘抄赏析 三国演义摘抄加赏析 三国演义的摘抄加赏析 三国演义好段摘抄赏析 三国演义名句摘抄赏析 三国演义好句摘抄赏析 三国演义佳句摘抄赏析 三国演义每回摘抄赏析 三国演义句子 三国演义的句子 三国演义的好句子 三国演义精彩句子 三国演义好句子 三国演义的名句 三国演义优美句子 三国演义诗句 三国演义名句 三国演义的诗句 三国演义句子摘抄 三国演义的优美句子 三国演义里的好句子 三国演义摘抄 摘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台词
《三国演义》中的诗句整理 儿童版三国演义佳句 三国演义里的短句子 三国演义主要资料 三国演义的诗词鉴赏 三国演义的经典句子 三国演义中的好词好句 三国演义精彩句段 三国演义的名言 《三国演义》好段摘抄 《三国演义》写人的句子 三国演义是哪个朝代的 三国演义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空城计原文及赏析 三国演义名句摘抄 三国演义好句摘抄及赏析 三国演义精彩句段摘抄(三国演义精彩句段) 三国演义好段摘抄赏析(三国演义每回好段赏析) 三国演义原文赏析(三国演义白话文全译版) 三国演义诗词名句大全(三国演义诗句欣赏) 三国演义好段摘抄(三国演义好句摘抄大全) 三国演义的好句摘抄(三国演义的好句好段摘抄) 三国演义好词好句摘抄及赏析(三国演义好词好句好段赏析) 三国演义名人名句赏析 三国演义名句摘抄 三国演义精彩段落 三国演义名句名段 三国演义优美句子摘抄
烧的古诗烧 古诗的注释迁移 和动作有关的古诗词 蝉的古诗75首 郊游看到的景物写成一首古诗 家长重视孩子教育的古诗 带若楠的古诗词 初二的古诗文言文 描述白云阁的古诗 寐的古诗 描写天空或白云的古诗 古代关于山东的古诗 关于月亮的古诗词喜庆 生命力顽强的草的古诗 寒假必读的10首古诗词 含有施食的古诗 中国古诗词是用来唱的吗 含误疑的古诗词 描述雪乡的唯美古诗词 有动态和静态描写的古诗 含苒的古诗 愿余生*安来生再见的古诗词 送朋友生日祝福的古诗词 中秋月古诗齐己写的 有关弱的古诗 村居的古诗王维的拼音 12月来临的古诗 带花的带花字的古诗词 含有信念的古诗 体现心累的文艺的古诗 适合学生的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