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 >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

关于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鉴赏古诗词中的虚与实的方法

  • 方法
  •   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中国的古典,特别是中国的古典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仔细分析,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

      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的诗《黄鹤楼送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这是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言志,是虚。这实际上是我们*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

      二、古典诗词中的虚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中的空白艺术。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更是如此。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三、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

      诗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有时正面描写景物的特征即可以传神,但当有的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例如古人写女人美貌,常说羞花闭月、沉鱼落雁。虽然没有对其美貌作正面的描写,但却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又如《》,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再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用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实)来烘托自己与金陵朋友的深情厚谊(虚),在以上这些中,虚实是从景物隐显的角度而言的,显者为实,隐者为虚。而烘托则是从景物主次、表意目的的角度而言的。再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这首诗通过景物来衬托感情的特点十分突出。“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秋日傍晚,茫茫的天际挂着无边的雨幕,远山传来的寺庙悠扬钟声,这种萧瑟苍凉黯淡的晚景烘托出诗人思念亲友的孤寂、凄怆之情。“独鸟下东南”则更反衬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哀愁。以上虚实结合的三种类型在诗词中的作用与虚实手法在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作用是相同的。即在古典诗词中这三种虚与实的关系与绘画、戏曲艺术形式中的虚与实的关系是相通的。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虚和实的关系在其中还常常有特殊的体现。

      四、虚实与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

      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国亡家破,妻离子散,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难以尽言。词人用一比喻,极言愁苦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象地表达出来。又如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想像女子生活的情景:大概她是在桥上踏月,深院赏花,或者生活在有着雕花窗子的朱阁里面吧。“月桥花院”写室外环境幽美,“琐窗朱户”写居室富丽清雅。虽然这八个字写的是虚境,但璀璨绚烂,给人以恬适惬意的感觉。但接着以“只有春知处”,显出了词人的思念和落寞。晨花夜月,良辰美景更反衬出词人的凄凉寂寞。“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变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伤和愁苦。“一川烟柳”、“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所以更富感染力。

      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已逝之景,或是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

      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中的“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也已迟暮。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景,所以是虚写。“只是”二字以惋惜的口吻传达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的无限悔恨与怅惘。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这首词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前四句叙说的是西晋王濬率大军征服东吴的情景,是虚写。诗人用东吴由兴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作为下边议论的基础。“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四句诗告诉人们:山河依旧,人事已改。

      秉政者若不按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办事,失去民心这个最根本的东西,都会由兴盛走向衰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李唐王朝在“四海为家日”的表面繁荣所掩盖下的危机的深深忧虑:现今江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又有谁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上一页1234下一页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破吴,胜利而归的的往事。诗人极力渲染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王城故址上只剩下鹧鸪乱飞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作者塑造了三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的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时的场景,这是虚写。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歌颂,正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的现状的不满,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有虚实之间相辅相成的。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告诫当权者:如若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

      六、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又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再如《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两句是诗人设想他日与妻子相聚时的情景。劫波度尽,夫妻团聚,情到深处,泪流成行。这种未来团聚的喜悦(虚)正好反衬了分离的悲凉和伤痛。

      七、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适的《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

      诗人想像他们的重阳登高,遍插茱萸时,因少了出门在外的诗人不能欢聚而十分遗憾。《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两句写冬至之夜,诗人羁留他乡的孤独冷清的生活画面。思乡之情,不言而喻。可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人,却想像家人于冬至节之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危阑倚。”作者想像楼上的思妇,柔肠寸断,以泪洗面,凭高眺远,思念旅途中的自己(行人)。“*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行者不但想像到对方登高怀远,而且想像到对方的心一直追踪自己。这种遥想,极写了行人的离愁。这种写法,设想的对方不能是景,只能是人。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与前一种不一样。如贺铸《青玉案》“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表达出来的,只是单方面的思念、伤感和断肠之痛。而用对写法,则沟通了双方的感情,思念是双方的,这种思念有愁苦和感伤,也有温馨和慰藉。上一页1234下一页八、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严格地说,设想未来之景和从对方的角度写的均是主观之景,这里为了阐释的方便,我们用“主观之景”来特指诗词中所描绘的梦境、仙境、誓愿等等。通过写梦境、仙境来抒发感情、表达理想的诗词,最有名的当数李白的《》:“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些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又如的《渔家傲》:“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塑造了一位关心民瘼的温和的天帝形象,反衬了畏惧强敌,一路逃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宋高宗以及昏庸无能朝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虽才华出众,但她却无力挽大厦于既倒。她希望到仙境去过幸福美好的生活,从而反衬了现实世界的苦难和无望。又如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作者与妻子王弗伉俪情深,虽生死殊途而旧情难忘。积思成梦,悲喜交加,这是虚写,接着写梦醒后的悲伤。虚实结合,写出了诗人对亡妻思念之深之切之苦。再如汉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首乐府诗中,设想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景象,而这些景象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的条件,更突出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这种誓愿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不变心。这类诗中,最奇的要数刘过的《》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据《桯史》记载,当年辛弃疾邀请刘过共事,适逢他有事不能如期前往,因推迟行期而写这首词向稼轩致意。“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作者设想他冒着风雨横渡钱塘江奔赴绍兴,到后在稼轩招待他的宴*上大吃狂饮的情景,写出了他和辛弃疾均为当时的似项羽、樊哙一般的豪壮之士,又表达了向往之意。这既用典,也是虚写。更奇的在后边,词人把浙东之行被迫取消的原因归咎于几位文豪勒转了他的车驾。他们分别是与杭州颇有渊源的几位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林逋。此时,白居易过世已350余年,东坡、君复也均已作古。

      词人把这些贤哲请到词中,化用他们描写杭州西湖的名句。想象奇特,浑然天成,掇拾珠玉,成此奇文。最后三句写实。词人把缓期的理由归结为杭州太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扯了他的后腿,给人以清新的审美愉悦。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还可以从诗词的形式、诗词的声律等角度进行解读。但由于本文只是着眼于如何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进行鉴赏,故不一一赘述。

    [鉴赏古诗词中的虚与实的方法]

[阅读全文]...
  • 古茶诗中的“清”之审美意蕴

  • 古茶诗中的“清”之审美意蕴

      我们知道喝茶,但不知道杯小却藏无尽之美,尤其是盛装茶汤后的茶杯,更是光彩照人。茶诗中的茶杯美得让人着迷。下面请一起来欣赏阅读吧!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众多的文人墨客以茶为诗为画,倡导高雅的艺术享受,美化人的精神生活。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如左思《娇女诗等》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多年,据已有资料统计,我国现存茶叶诗词累计达 12600 首,是茶学文化中最为瑰丽的珍宝。古茶诗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题材和精神载体,饱含着历代文人雅士的审美志趣和情操抱负。唐代斐汶在《茶述》中说: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茶作为一种饮品,儒、释、道三家也都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从中达到一种集体认同,即:和、静、清三则。今天,我就着重来谈谈古茶诗中的清这一审美意蕴。那么如何多角度地认识和领悟清这一哲学理念的旨趣和精髓呢?

      一、从诗文的茶道精神中,悟出清乃清正廉明之意

      从现有文字记载中寻溯,茶道一词最早见之于唐诗僧皎然的那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诗*悟饮茶所能渐次达到的涤昏、清神、得道三个境界。历代文人从茶的品饮中感悟到茶之清,由茶汤的清浊升华到为人的清廉,延伸到人的品质清白,由物的清俭深化为人格的象征,由此出现了以茶代酒的清正廉明之风。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认为茶可致清导和,苏东坡赞美茶的品格为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韦应物《喜园中茶》有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清心寡欲、品格清高为君子之风。品茶即品人,谁说醉人唯美酒,清茶一杯也醉人。清茶一杯,是古代清官廉洁的象征,体现了茶道清寂无为的禅味。*年来,*以清茶一杯来招待国内外宾客和同志,既不失礼又体现廉正,为人们所称道。清康熙和乾隆皇帝举行大宴会也只是喝茶吃点心,而不用丰盛酒宴。明李贽写了《茶夹铭》:我无老朋,朝夕唯汝。世间清苦,谁能及子。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代宗曾诏拜为太子文学,又徒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职。《全唐诗》载有他的一首《不羡歌》体现了他鄙夷*,清正不阿的品质。

      二、从古茶诗的字里行间,品味清中的清逸况味

      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擅长烹茶,作有茶诗多篇,是陆羽的好友,他现存的名篇是《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全诗 40 字,清空如话,陆羽之隐士风韵跃然纸上。白居易作有《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诗云:

      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有松数十株,有竹千余竿。松张翠伞盖,竹倚青琅玕。其下无人居,惜哉多岁年。

      有时聚猿鸟,终日空风烟。时有沉冥子,姓白字乐天。*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如获终老地,忽乎不知远。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

      如此结茅而居,辟茶园,听飞泉,赏白莲,饮酒弹琴,仰天长歌,,诗人感到如倦鸟飞返茂林,若涸鱼回归清池,颇为悠然自足。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官清廉刚正,然目睹官场污浊后,他向往的是黄泥小灶茶烹陆,白雨幽窗字学颜(《赠博也上人》)那样一种恬淡自然的生活。王阮的归来世事都忘尽,惟记白云堆里行。孔武仲的我生世味薄,所好唯真茶。这些诗作皆以旷远之笔,造空灵之境,都表现了诗人看破世情、不为尘俗所累的散淡和无欲恬静,超尘脱俗,清幽闲雅的情趣。这时的清与文人、僧家所追求的清闲、清静、清逸是相通的,更揭示了茶与诗文创作、书写性灵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为诗作营造一种清新自然的诗境,表现出简朴淡泊,闲逸修然的隽永境界。

      三、从古茶诗展现的品茗世界中,领受清的清雅之意

      在中国饮茶史上,茶艺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古人是十分讲究品茶的环境的。明代文人徐渭曾说地过: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当然,在现代人看来,品一次茶,要同时具备他说的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陆龟蒙则云: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扫落松枝上的积雪来烹茶,那更是妙不可言。善于饮茶的人,往往在心灵的深处,充满着一种清淡、静雅的意趣。因为茶水为精,茶香为气,茶叶为神,可使饮茶的人多几分雅趣。诗人陆游爱茶嗜茶,会玩当时流行的分茶。这是一种技巧很高的烹茶游艺,不是寻常的品茶。冲泡时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此时茶盏面上会幻变出各式图样来,若山水云雾,状花鸟虫鱼,类画图,如草书,有水丹青之称。古人品茗时的.悠然清雅之气扑面而来。

      白居易有诗云: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鼻香茶熟,操琴伴老是诗人晚年最舒心的享受。弹琴不能没有茶,吟咏更加不可少。白居易十分喜欢边品茶边吟咏。唐代,特别是中唐以来,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或饮瓯画等号,或吟两句诗,茶和诗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大雅趣。唐代以后,禅宗盛行。茶诗也多数都与僧徒有关,僧人清心寡欲的生活和超然世外的心态多能够在茶诗中反映出来。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唐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石脉绽寒光,松根喷晓凉。注瓶云母滑,漱齿茯苓香。(唐若水《题惠山泉》)

      以上两首茶诗为得道高僧所作,寄兴自然,物我两忘。语言浅易朴素,野泉、烟火、白云、青溪、暮潺潺、 松、茯苓香等意象明朗灵动,诗风恬淡空寂,从*淡的字句中显露出深邃高远的禅意。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把对外部存在的茶作为超脱的内心体验,茶禅一味,显现出僧家茶诗的清静淡雅之美。古人比我们更接*自然的人性,于绿水青山之间汲泉支灶,看清烟飘荡,闻茶香袅袅,享受着与自然交融的乐趣,正如朱熹在《茶灶》一诗中说的:饮罢方舟云,茶烟袅细香,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在广博的古茶诗境界里,品茶的功效乃为清心

      古人云:茶心养性,茶以清心。这里不得不谈到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回文诗: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在茶叶专卖店,往往同时备有做工精细的小茶壶,供顾客品茶用或选购,壶身周围还嵌着几个字:可以清心也。这无疑是告诉人们常喝茶可以有心清气爽的感受。下面本人从茶香和茶水两个方面来解析茶是如何达到清心之功效的。

      先来闻茶香。韦应物《喜园中茶》有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法,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道出名茶多出深山幽谷中,最具大自然的清水灵泉之气,外形清秀,香味清幽,最能清人心神。田艺衡在《煮茶小品》中写道:鉴赏茶叶,首重风韵。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被世人誉为茶中极品,品饮时应品其韵味在香之胜。冲泡后便是闻香气,闻香气时将杯盖移上鼻端,深吸嗅香,只吸气不吐气,直至换气为止,盖好杯盖后才能吐气。闻香气后立即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后一一倾注在小瓷杯中供品饮。杯盖掀起未等茶汤入口,茶香就扑鼻而来。如遇上非常高级的茶,更是满屋飘香,花香四溢留齿颊,令人心旷神怡,有神明凌霄汉之感;心中烦倦自然消除,心境顿时宁静下来,令人臻于修身养性的意境中。因茶叶性杂,能醒脑提神,适合消除疲劳,激励精神,阻止瞌睡,从而达到止息杂类、安静沉思之目的。茶香,能给人的心灵注入一种真正的艺术气质。

      再来观茶水。水乃天下至清之物,茶又为水中至清之味,文人追求清雅的人品与情趣,便不可不吃茶,欲入禅体道,便更不可不吃茶。陆羽《茶经》记载的煎茶法,写道: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水。饮茶既是给身体补充水分,更能使心灵达到圆融之境。清指清纯不杂,清快舒适,指香气和茶水的味道,花香清清楚楚,茶水清澈,滋味清爽、清滑。苏轼喝茶、爱茶,基于他深知茶的功用。曾多次在诗作中提到茶能洗气: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陆游也在诗中写道:手碾新茶破睡昏,毫盏雪涛驱滞思。耶律楚材在从军西域时作有《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中写出了诗人饮茶后,了却往昔茶念,西山景色也变得翠烟迷人,两腋生清风。数杯茶后,睡魔卷甲,清兴无涯,思腾八方之外,胸涌诗书千卷。这无疑是茶水有清心之功效的真实写照。

      与火热的酒文化相比,古茶诗中蕴藏的以清为精髓的茶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高雅清心的另一面。让我们透过这丰厚浩瀚的古茶诗卷轴,去领悟茶文化里清这一审美特性的清正、清逸、清雅、清心之意蕴。在纷繁的社会中,静品香茗,修身养性,古人有云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苏轼有一首词这样写道: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路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写的是他与朋友去郊外游玩,感觉到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清欢讲的就是对*静简朴的热爱,品一杯清茶比喧嚣的酒宴更能洗涤心灵。

[阅读全文]...
  • 诗词审美意蕴研究论文

  • 诗词审美意蕴研究论文

      张大千诗词审美经历了人生历程变化的改变,同时,又经历了不同地域对张大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张大千诗词不同的审美心境和审美意蕴,而张大千诗词在古今文化、中外文化寻求到独特的表达意蕴,从而构建了独特而充满人生意味的诗词,诗词极具张力,尤其是诗词与他创作的绘画相配,构成别开生面的、画龙点睛的丰富韵味,起到了很好的让人遐思的作用,提升了诗词的审美境界。

      一、张大千诗词的地域特色

      张大千因为是杰出的画家,对自然山水更有一番独特的偏,他所涉足的地方,都创作了许多画作,他的绘画卓绝于世,而画作上的题画诗词一样精彩绝伦,这与张大千作为画家的对大自然的美的捕捉是如出一辙的。他精细的观察,敏锐的洞察力的确给他的诗词增色不少,很多自然中的细节易被常人忽略,但却被张大千写进诗词,惟妙惟肖,更增添了一份韵味和情趣。而他诗词所体现的地域特色却也显示了张大千诗词审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质,正是因为地域的差异,构成了张大千诗词审美的丰富内涵,同时,因张大千一生所游历的地方广,呈现地域的不同特质,更丰富和提升了张大千诗词的境界,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在现代文学的诗人中独树一帜。

      张大千的题画诗词,处处抒发了对巴山蜀水的深情。张大千因是四川人,故对四川的山川、河流怀有浓厚真挚的感情,一是描写亲自游历四川山水的所见所感,二是出川以后在游览其他地方的时候自然想到的四川美景。前者给人感觉历历在目,动人心魄,而后者给人感觉更朦胧、更有别样的深情的意味和境界,因为表达的心境是很不一样的,一个重描绘,一个更重回味,尤其是离开四川以后的诗词,常常看到一些相关的人和事,难免触景生情,故交交往的往事以及共同旅游的经历,都颇让人陷入无尽的思念,那份萦绕在张大千心中的情使张大千诗词具有更加动人的魅力。前面描写巴蜀山水的诗歌,集中体现在对名胜古迹的赞美,如《川北纪游组诗》《青城山组诗》《峨眉山纪游组诗》《西康游屐组诗》《蜀江秋静》《峨眉海棠》等,对巴蜀的自然美景发自肺腑的喜爱。而离开四川到外奔波的日子,更是思念家乡的美景,如在日本所作的题画诗《题峨眉山图》,在巴西所作《题蜀中四天下》《故乡牡丹》《峨眉山忆游》《题蘑菇图》,在巴黎所作《巴黎题旧作》,在台湾所作《题峨眉佛光图》、《峨眉奇峰》,在敦煌所作的《梦蝶》等诗作,都对故乡的美丽景色描写得栩栩如生,更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情怀,有浓郁的巴蜀文化特色。

      张大千诗词中浸透的对家乡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使作品更具浓郁的情感力度和强度,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是在国内的旅游景点,很多时候也自然让张大千想到四川,如《梦蝶》前句还在描绘黄沙白草的无奈,后面却在写“从知蜂蝶寻常事,梦到青城古洞前”,一种悠悠的情思荡漾开来,对青城山的思念之情彰显无遗,给人带来无穷的回味。在异国他乡,对家乡的美景依然恋恋不忘,更凸显了游子的眷恋故乡的情怀。

      二、张大千诗词因不同时空所彰显的丰富多彩的审美对象

      张大千因一生游历和居住的地方很多,个人人生经历丰富,提升了诗词的审美境界,扩大了诗词的审美范围,使诗词显示了独特的风格,既清新自然,又豪迈多情,有时候又有对生活、人生、社会的独特感悟,展示了多方面的丰富的生活经历。

      足迹所至,张大千去过香港、台湾、巴西、美国、印度、阿根廷、法国等很多地方,所到之处,张大千常去游览,捕捉到各地的名胜古迹,其题画诗词尽情地描写了自己的独特的观感与见闻,如《印度大吉岭组诗》《观尼亚加拉大瀑布》《题所画巴黎模特儿》《瑞士纪游》、《八德园一角》《题印度女子像》《瑞士雪山游屐》《摩诘山园登高》、《日本游诗》《壬寅九日大屋山登高》《题日本女护士画像》《巴西石濑》《移家美国西岸克弥尔》《忆摩诘山园》《喜图》等,对各国的美丽风景、难忘的人物、居住地的留恋都无不充满感情,尤其是对巴西的八德园,因张大千在此居住了长达十七年之久,有更加深厚的感情,那份自在和惬意使张大千对此地有更浓厚的感情,《八德园一角》“不栽栗芋不栽桑,凿个陂塘一顷方。修竹万竿尘隔断,老夫胸次有潇湘。”写出了生活的闲适和内心的宁静,恰似“修竹万竿尘隔断”写出了张大千在八德园的自在而为,不愿受尘世的喧嚣影响,这是张大千在八德园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天地,他充分享受这个地方的宁静,自由作画、快乐写题画诗词,由此可见张大千对八德园的偏爱。

      张大千尽管在外飘荡了几十年,但创作的诗词还是描写国内的山川、人物居多,由此可以看出,张大千的心始终未离开自己的祖国,尤其是在国外游历时的情景,常让张大千想到以前的事,就更加深了张大千诗词审美对象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三、张大千诗词的情感书写

      张大千诗词有很大的情感张力,尤其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对自然万物之热爱,对家人、友人的爱,对国家、民族、家乡之爱,对古代名人的由衷喜欢和赞美,由此,使张大千诗词的情感更丰富多彩,同时,又使张大千诗词具有打动人心的巨大魅力。

      张大千作为一个出色的画家,对自然万物有独特的感悟和偏爱,所到之处,常用绘画和题画诗词表达自己对这些地方的喜欢。而自然的一切,皆能引起他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观察细致入微,情感自然融入景色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如在上海所作《观瀑图》“雾眼前便有千里,思蜀笺幅多山梦”表达了对家乡四川的思念,在自然的景色中寄托着张大千的思乡之情。在《题山水册页》“万里风云一叶舟,武陵春色满枝头。漫言遁世桃源好,流水飞英处处愁。”美景中寄予了张大千无限的惆怅与无奈。而张大千对生活品味的追求却是这般晓畅淋漓,给人感觉充满无穷的意味,如《题萝卜晚菘图》:“闭门学种菜,识得菜根香。撇却荤膻物,澹中滋味长”,一种悠然品味的快乐之情表达得非常充分。在《南岳图》中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破碎的忧愤之情,忧国忧民的意识使题画诗更意境深远。《黄花水仙》借景抒情,写出了张大千对朋友的真挚情感,往事历历在目,而朋友已逝,其落魄的心境与孤寂是失去友人后的写照,生动感人。这些诗词,借景抒情,表达张大千的`丰富复杂的情感,大大提升了诗词的审美境界。

      而有的情感是在素朴的语言中直抒胸臆!表达张大千对亲人、朋友、家乡的刻骨铭心的牵挂和无尽的思念。《念娇儿》表达了对女儿生病的担心和牵挂,字字句句表达了真挚的父爱,纯朴自然。《思家》:“已过中秋*重九,山川信美客思家。寂寥秋色无人赏,今岁芙蓉定不花。”一种落寞、孤寂之情在于对故乡的无尽牵挂,尤其是中秋、重阳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自然容易勾起漂泊在外的张大千的思家之情。《盼友人书不至》表达了无限的惆怅,内心的寂寞与凄凉和诸多牵挂,让张大千难以释怀。《答友人书》中更是以一种难以言说的心情叙述自己归家不得而一切都无太多心情去做,连基本的生活有时候也懒得理,一句“独行宜痛苦,小酌亦沉酣。”表达了多少痛苦与无奈。《怀乡》对故乡四川魂牵梦绕,在梦中见到故乡,才使作者欣喜。《老矣》更多表达张大千年老患病的苦痛以及漂泊之苦,让人感觉心酸。这些诗词,张大千毫不掩饰自己的苦痛、喜悦、无奈、寂寞等各种情感,常常信手拈来,直接表达感情,有时豪情、有时柔情、有时多情的性情中的张大千就通过其诗词得到了很好地表现。自然万物是张大千醉心表现和书写的,而蕴涵的情感也呈现多样特色,使张大千诗词更具情感魅力,具有感染人的魄力。

      四、张大千诗词的深厚文化底蕴

      张大千诗词处处透露出传统文化的根基,其比较工整的句式,比较古朴的语言,诗句中引用的典故、传说、诗词等更使他的诗词具有非常浓厚的传统文学韵味。同时,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也擅长融合中外、古今的文化,使诗词有很浓厚的文化底蕴。

      张大千扎实的古文功底,使他在创作题画诗时,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有很丰富的文化含量,常常是把古代的历史典故、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自然融入诗词的意境中,既巧妙含蓄,又增添了诗词的无穷意味,拓展了诗词的表现力,更能增加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在《题山水图》中“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引用寇准的诗句表示闲适的心境;在《莲花峰》中“韩公殊可笑”就把韩愈所经历的故事自然融入诗中,引人无尽的联想。《夷陵三游洞》中“寻诗问苏黄,扪碑识元白”两句中就包含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黄庭坚,唐代大诗人元稹、白居易。诗词中处处透露出的知识含量使张大千诗词能引人联想和更多思考。

      五、张大千诗词的独特价值

      张大千诗词的独特价值体现在不仅是超越时空的审美,关键的还是诗词中透露的情感、丰富的人生阅历、细致入微的描写、旁征博引所彰显的洒脱及其底蕴深厚的文化,而且他的诗词最为独特的是为他的绘画作品中题诗词,就把画面的丰富的意境表达得更为透彻,与画面结合得非常巧妙,单独欣赏诗词,同样能欣赏到张大千诗词中的细腻和情感的真挚,而与画面结合,那种画面外的点染更是妙不可言,充满一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妙境界,更加提升对画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张大千诗词的魅力在于保留了古代诗词的意境,与他所作的绘画交相辉映,但他又不拘泥于已有的传统,学者李永翘就认为:“张大千在‘以古入诗’上,却是手法灵活,形式多样,往往信手拈来,即成妙语文章,仿佛如鱼得水,浑如自然天成,表现出了他在善于继承与善于创新上的精深功力和精湛艺术才华”[1],同时,他的题画诗词更多表现出对自然万物的喜爱,所以,借古是为了更好地抒怀,古代传说、典故、古代的名人等,无疑为营造优美的有格调的意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是与画面搭配,无尽的意味就油然而生。

      张大千诗词可以有助于大家了解张大千的人生经历,洞察他在游历世界各地的时候,内心复杂多变的情感,而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张大千一辈子心系祖国、情牵故乡的情怀使他的诗词更有一份荡人心魄的魅力,能感染人,打动人,超越了一般诗词的情感力度和强度。而张大千对亲人、朋友的无限的爱,融入到诗词的创作中,更多一份柔情和真性情,其表现得自然真挚浓烈的情感,使他诗词更有个性。

      c

      作为世界闻名的杰出画家,张大千擅长对人和物进行精细观察,同时,善于捕捉有意义的画面,就使他对美的感悟更为独特,也影响了他的诗词创作更具美感,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所以,他诗词中呈现的美就更为独特而丰富,与一般诗词作家的视角也有很大不同,更多一份精细中的惊心动魄之美,而且很多*常的人、事、物,被张大千写进诗词却多了一份情致和韵味,增添了诗词中灵动的美感。显示了张大千驾驭诗词的非凡的才情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注:全文所引诗皆出自李永翘编.张大千诗词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1]李永翘编:《张大千诗词集》,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阅读全文]...
  • 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 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审美吧,那什么样的审美才具有启发意义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时期在*美学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所展现的美学风貌和形成的审美意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世说新语》中总结的魏晋审美意识或许还不够全面,但《世说新语》本身所记载的魏晋士人的审美风貌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也已经受到了后世众多文人学士的顶礼膜拜。《世说新语》所揭示的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学概念的源头

      魏晋时期是*美学史上众多的美学范畴诸如“味”、“韵、” 等的孕育或形成的时期,后世许多审美概念都缘此而发。 《世说新语》中的一些故事记载了魏晋人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对某些美学概念的体认,这些概念在后世蔚为大观。如魏晋人在审美实践中对形而上的追求中体现的就是一种对老庄哲学的美学意味的挖掘,其在琴棋书画等艺术的创作中就已经包含了对“味”、“象外之象”的追求,如顾长康言作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等等。还有在人物品藻中产生的对神明之美的爱好、对形体玉质之美的赏慕。前者在宗白话先生的论著中早就概括为“神韵”之美,后者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人们觉得*的美学是不屑于谈论形的东西的。然而《世说新语》里记载有“掷果潘安”和“看杀卫玠”的故事,他们都是当时肤质玉白的美男子。而后来*人对人物的外貌的欣赏上的这种嗜好似乎依然存在。

      (二)审美体系的引线

      魏晋审美意识还对后世的美学理论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一、“任我”的审美意识,它在本质上属于道家的美学观念。在*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纲领的时代是占绝大多数的。然而“弃彼任我”的道家美学观在历朝历代的文人中都不乏追随者。它代表的是*美学的一条脉络。其二、尚“情”的意识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启发。魏晋时期,文学领域里就有陆机的“诗缘情”的说法。在《世说新语》的审美世界里“情”在多数状况下被赋予了“悲感”的含义,魏晋人对悲情的体验伴随的往往是对生命的伤逝,而宇宙自然的流转是催生一切伤逝的根源。从魏晋时期开始,*人的悲感意识就开始了与时间的联姻,其影响深远。试读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29]一种宇宙洪荒中人生短暂的慨叹由此而生,这种淡淡的却又挥之不去的悲伤如同长江的流水传给了一代又一代的江畔的望月之人。其三、尚“自然”,由于前人在这方面的论述非常之多,本文不再赘述,但它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是不容抹杀的。自然成为了魏晋人精神流连的场所,比如兰亭*,“死生亦大”的感叹在情景交融的审美实践中直接启发了后来山水诗的诞生,对后世意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审美实践的范本

      魏晋时期审美实践活动的最大收获就在于其中诞生了一大批的具有美学符号意义的魏晋名士,《世说新语》中所记约626人,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不下百人。其中有深情的桓子野、通达的谢太傅、痴绝的顾长康、飘逸的王右军、还有任诞的竹林七贤等等。后世的文人把《世说新语》作为案头必备之书,在一次次的翻检中加深着对中朝名士的仰慕。这种直接的影响最为明显地表现在后人做诗作文时对其中典故的运用。如“新亭对泣”、“支公放鹤”、“刘伶病酒”等等典故都是人们耳熟能详并被反复引用的。其直接的影响还表现在后人在为人处世中对魏晋名士行为的效仿。后世不是有个自称“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么?他的归隐就是直接效法魏晋名士而又自得心源。

      总的来说,魏晋人的审美实践活动足以产生一种示范的作用。他们在与黑暗现实的'抗争中内蕴悲情又以自然为介,向前发现了老庄,同老庄一道成为了后世持审美化之人生态度的文人们的不祧之祖。

      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的变动,士人心态的变化,使得这个时期形成了特殊的审美风貌,对古人而言,这些美的实践、美的观念是自然而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情感、精神的需要。对于今人而言,试图从《世说新语》一书中窥其全貌,微其大义又是多么的愚拙啊,因为对于任何一个追求美的人来说美的王冠上的宝石从来都不是可以轻易采撷的。也许,我从中得到的只是盲人摸象似的片面的欢娱,无奈兴趣之下,只能尽我的全力作一点粗疏的分析,也算是在美的历程中一个初涉者的小小探询吧。

      魏晋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论文

      摘要

      我国历史大分裂中的魏晋南北朝阶段统一*的瓦解,使社会陷入长时间的动荡不安与混乱。但是,有动乱的发生就会有新的改革形势出现,少数民族的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族中。这个阶段的文化所具有的特点是不同的,与之前的朝代是不一样的,一般使用文字来记载多元化的文化,还可以利用绘画的方式来记载文化的特点。这个阶段极好地发展了民族的绘画文化,体现出中华绘画的精髓,同时,也发展并且完善了绘画的技巧、理论及形式等。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特点;发展

      以关学、先秦和两汉的哲学为根据,绘画艺术在魏晋南北朝阶段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在这个阶段,曹植的作品《画赞序》确定了绘画的重要性,谢赫因“气韵生动”而出名,顾恺之的“传神论”提升了绘画的独特性,所以魏晋南北朝阶段对绘画的观念就有了明显的定义,就是求传神、法自然、重情感及讲气韵。对于发展*审美观,树立关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魏晋的绘画艺术背景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处于动荡、混乱、分割的阶段,常常发生战争。*交替频繁,人口的迁徙也是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社会具有极为活跃的思维。结合了释、道及儒三家,出现了第二次的思想**阶段,即“百家争鸣”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在修建寺庙时就已经融入佛教的思想,出现大量的壁画来体现宗教的故事。通过道学和儒学的融合,出现了关于人物风度的作品、爱好山林及清单之风,这就是“魏晋风度”。在南京的西善桥发现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壁画,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人,爱好谈论道学,行为不受拘束,有时思考、冥想,有时弹琴、喝酒,非常受别人的尊敬、崇拜。荣启期是春秋时期的一位隐士,对于人生的观念、态度,都极符合壁画的标准。八人之间极具对称性,其具有变化性的线条,既像铁线描又像春蚕叶,简单而不失韵味。

      2、魏晋南北朝阶段的绘画艺术特征

      2.1多样化的绘画形式

      魏晋南北朝阶段,具有多样化的绘画形式,最初一般是在器物、纸及帛上进行绘画。魏晋时期,绘画形式逐渐增多,有砖画、大型的石刻、墓室壁画、漆画、寺院壁画等。特别是寺院壁画以及墓室壁画,将魏晋时期的宗教文化、民间丧葬以及文化遗迹都非常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体现出极高的历史价值。除此之外,长卷形式的绘画是当时主要的绘画方式,而且其绘画体系也是较为完整,绘画的种类不同,就需不一样的绘画技巧、多样的下笔手法、构图方式,最终呈现出多样化的绘画形式。

      2.2浓厚的宗教色彩

      社会的思想以及文化对魏晋南北朝阶段的绘画有一定的影响,其风格较为迥异。因为秦汉时期没有出现关于山水的作品,大部分是关于人物的绘画作品,但是魏晋南北朝阶段,最鼎盛的画作就是关于人物肖像的作品。当时的环境中,传入了佛教的思想,这种思想与统治者的观念极为吻合。与此同时,臣民对于来世抱有极大的希望,很多的原因造成了佛教的快速传入。我国古代自从传入佛教之后,绘画的题材又加入了佛教的元素。佛教画不仅仅将其画在绢帛上,更多的是在石窟壁及寺庙的墙壁上。能够流传到现在的大部分都是石窟壁画,如一乘寺凹凸壁画(张僧蒜)、宗教飞天壁画(位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新疆的克孜尔石窟等。

      2.3明显的文化融合现象

      魏晋南北朝阶段给予了所有民族*等的政治权利,非常迅速地融合了民族间的关系,进行了非常频繁的中外交流。在这个阶段,汉族的文化深入到少数民族中,使绘画的方向更加偏向于中原人物。同时,中原文化也由于其他文化的影响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包含印度、希腊、西域、波斯等。绘画的过程中融入了西域的色彩,在这个阶段的壁画色彩比较严厉,比如敦煌的莫高窟壁画,具有宗教特点的人物造型,同时具有鲜明的色彩,保留到现在的壁画就像真的一样,丝毫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色彩。

      3、对魏晋绘画的艺术审美

      3.1看重情感

      在魏晋南北朝阶段论述对于绘画的审美是以关学以及建安文学作为基础的,代表作是《画赞序》等,但是还有一些儒学的仁政思想以及人道主义包含在其中。曹植认为不同的人观画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比如“切齿、叹息、仰敷、抗首、悲惋、忘食”。首先从审美的含义上说,人类的情感和绘画的情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然而,处于统治阶级的曹植也受到了儒学影响。这种论述绘画的“成教化、助人伦”和梁时之像、孔子对周代名堂的参观是一样的,并且深深地影响了绘画的评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善的观念,《画赞序》中曹植对此也有相应的描述。他的著作《洛神赋》一文用洛神之美形容绘画,对于绘画将“形”与“神”进行了完美的融合,通过“形”的刻画体现出“神”的韵味。曹植将“洛神”的神态进行了绝妙的刻画,将“柔、媚、闲、奇、芳泽、约素、合度、骨相、明眸、皓齿”等均进行了细腻的描绘,然而还是没有办法将曹植心中的女神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其审美标准之高。

      3.2讲究气韵

      《古画品录》是谢赫的著作,他在其中提出六法论,第一法讲的就是生动就是一天的气韵,这也是六法中最精髓的部分,同时也是最高的衡量绘画创作及审美的标准。将“传神写照”转变到“气韵生动”,这就是转化审美感的关键点。这两方面最开始讲的都是人物内在的涵养,然而顾恺之所说的“传神”联系着佛学中所讲的“神明”,重在讲述内在形体以及超越尘世的精神具有的绝对性和永久性。因此,顾恺之将眼睛作为关键的传神部位,并不是只描写形体的外部动作。艺术的境界之高在于“神”,谢赫描述“气韵生动”的时候,形清楚就可以发生变化,谢赫对于“神”的展现没有忽视,更加关注的是描写整体的姿态、动作。所以,“情韵连绵,风趣巧拔,体韵遒举,风彩飘然”是他描绘“画品”的赞美之意。从这方面能够了解到,谢赫对于作品的评价、观赏并不是由眼睛决定的,更多的是对体法、体韵以及姿态的关注。“传神”转表为“气韵”,谢赫通过将“神”用“形”的方式进行描绘,从而体现出审美的观念、趣味以及标准,极大地区别于顾恺之的“神”而无“形”。顾恺之和谢赫不一样的地方恰恰是魏晋绘画和齐梁绘画不一样的地方。审关中对于“气韵生动”的描述又是什么呢?谢赫是第一个在品画中使用气韵的人,但是,作为品鉴的“韵”“气”之词并不是第一次使用。通常使用在审关的词汇中,在玄学盛行的时期是被广为使用的,通常也是用于品赏。

      4、结束语

      魏晋南北朝阶段的绘画最重要的就是将审美与情感相结合,其在理论中的成就不小,在绘画的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画家创作画的时候,技巧的熟练运用不是唯一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体会美,在生活的过程中投入自己的情趣,实现自身的价值。作品中注重形与神的结合,对人的品质要重视,追求的是自然的美,将活力体现出来,展现画家的内在。艺术的评价及审美的标准就是“神”,魏晋南北朝阶段的绘画揭示了创作的规律,展现了审美观念,自我审视绘画艺术,指明了后世的创作方向、绘画标准,对现今的绘画产生的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万建怀.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浅析[J].湘潮(下半月),2013(01):53-54.

      [2]李淑芳.魏晋南北朝的绘画艺术[J].文学教育(下),2009(12):138.

      [3]王大勇.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的审美观念[J].史学月刊,2005(07):123-125.

      [4]冯丽娟.甘肃高台魏晋墓室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J].美与时代,2016(10):112-113.

      [5]王江鹏.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人物图像的配置方式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06):96-103.

      [6]冯芳.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饰艺术研究——以高台县骆驼城遗址为例[J].雕塑,2014(06):46-47.

      [7]周卫华.论嘉峪关魏晋十六国墓壁画题材来源[J].艺术教育,2017(z3):172-173.

      [8]朱智武.试论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对汉画像的新变——以斗鸡、驻马等非典型图像题材为中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03):35-41.

[阅读全文]...
  • 梦中相遇的爱情古诗词

  • 爱情,相遇,写作
  • 梦中相遇的爱情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梦中相遇的爱情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上邪 (汉现代经典爱情诗)乐府民歌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二、《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三、《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四、《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六、《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八、《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九、《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十、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怨情 (唐现代经典爱情诗)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望夫石 (唐现代经典爱情诗)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转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返来石应语

      相思怨 (李冶)

[阅读全文]...
  • 诗名含有审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审字的诗词

  • 怀徐审知王彦博审知之侄彦章

    赵蕃〔宋代〕

    为见山花发,忽思湖柳深。当君散帙坐,著我倚楼吟。别句漫多纸,别觞终欠斟。光阴几尺璧,书疏阙万金。病驹匪恋秣,鸿雁归有心。已后兰亭集,犹能与竹林。

    次韵和审言与孙少述会游审言以病不至

    沈遘〔宋代〕

    三吴高士厌英躔,乘兴南来得暂延。俗役更思抛吏几,胜游还约泛湖船。

    *生慕义如饥渴,自昔论交孰后先。独恨良朋不相对,一吟嘉句重悁悁。

    曾裘父寄二绝并呈审知一再次韵前以寄曾后寄审知四首 其二

    赵蕃〔宋代〕

    纷纷竞说杜陵翁,此老真能数百容。我亦几同叶公好,骇然今日见真龙。

    五月十有八夜与审知同宿塔山次审知韵

    赵蕃〔宋代〕

    初期半山来,已止辄复上。山游更同君,兼取鱼熊掌。向来观极南,屡作此山想。那知有今日,谈笑得纵赏。谢公彼何人,诗声擅霄壤。得非山川行,于以助其长。逐人易浮沈,与物多俯仰。政当恨未立,安曰悟已往。萧萧烟云变,浩浩风雨响。世岂乏此观,身由居苍莽。

    与彦博审知同为问梅之行到溪南仆与审知俱以

    赵蕃〔宋代〕

    惊飙振林梢,落日挂马首。世方功名图,我自饥寒走。萧条政长路,欢喜逢故友。酒酌戒毋多,诗声愧新有。

    与彦博审知同为问梅之行到溪南仆与审知俱以

    赵蕃〔宋代〕

    非为十日留,重此一岁阑。岁去易悲感,日来盛阴寒。今晨已春意,欲出反浩叹。梅事足可惜,病躯良独难。

    与彦博审知同为问梅之行到溪南仆与审知俱以

    赵蕃〔宋代〕

    由梅且翩翩,溪柳向婀娜。群行欲何诣,僧屋惟所可。连朝谩蕲尔,作意终败我。此事且复然,吾生信多坷。

    八月二十四日同审知登塔山用审知前载九日留

    赵蕃〔宋代〕

    郊原莽莽吹黄埃,余暑已去若复来。昨宵一雨为苏洗,晓兴坐觉飞崔嵬。*生诗盟有徐孺,笔力可挽狂澜回。要明两眼费双脚,作计似我何疏哉。兹游只欠王子在,见说归书一纸开。追随正复听君乐,流浪如我空增哀。吾邦此山颇高绝,泛菊况堪临季月。要当相与一杯酒,只恐因之又成别。

    八月二十四日同审知登塔山用审知前载九日留

    赵蕃〔宋代〕

    出门生憎触风埃,故邀幽人山中来。小休危亭带曲折,未尽高塔当崔嵬。目营所到岂有极,脚力尚壮不拟回。旧游久阔空信耳,高处一上何佳哉。是山百年定谁主,一丘新壤手所开。渊明自祭岂非达,杜牧作志夫何哀。如君风流固旷绝,与我论交忘岁月。异时访我入此山,扣牛共唱生生别。

    八月二十四日同审知登塔山用审知前载九日留题之韵作二首时彦博归及常山 其一

    赵蕃〔宋代〕

    郊原莽莽吹黄埃,馀暑已去若复来。昨宵一雨为苏洗,晓兴坐觉飞崔嵬。

    *生诗盟有徐孺,笔力可挽狂澜回。要明两眼费双脚,作计似我何疏哉。

    兹游只欠王子在,见说归书一纸开。追随正复听君乐,流浪如我空增哀。

    吾邦此山颇高绝,泛菊况堪临季月。要当相与一杯酒,只恐因之又成别。

[阅读全文]...
  • 实用中秋节的古诗词

  • 中秋节,文学
  • 实用中秋节的古诗词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1、城中秋作

      作者:*

      已落关东叶,空悬浙右心。

      寒灯随故病,伏雨接秋霖。

      客话曾谁和,虫声少我吟。

      蒹葭半波水,夜夜宿边禽。

      2、荆渚八月十五夜值雨寄同年李屿

      作者:赵以夫

      共待辉光夜,翻成黯澹秋。

      正宜清路望,潜起滴阶愁。

      棹倚袁宏渚,帘垂庾亮楼。

      桂无香实落,兰有露花休。

      玉漏添萧索,金尊阻献酬。

      明年佳景在,相约向神州。

      3、仲秋太常寺观公卿辂车拜陵

      作者:薛能

      南吕初开律,金风已戒凉。

      拜陵将展敬,车辂俨成行。

      士庶观祠礼,公卿*旧章。

      郊原佳气引,园寝瑞烟长。

      卤簿辞丹阙,威仪列太常。

      圣心何所寄,惟德在无忘。

      4、中秋夜对月

      作者:许棠

      月月势皆圆,中秋朗最偏。

      万方期一夕,到晓是经年。

      影蔽星芒尽,光分物状全。

      惟应苦吟者,目断向遥天。

      5、八月十五夜

      作者:徐凝

      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

      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6、和膳部李郎中秋夕

      作者:姚合

      淅淅复修修,凉风似水流。

      此生难免老,举世大同愁。

      萤影明苔藓,鸿声傍斗牛。

      犹分省署直,何日是归休。

      7、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

      作者:元凛

      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

      金凤台前波漾漾,玉钩帘下影沉沉。

      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

      何意枚皋正承诏,瞥然尘念到江阴。

      8、皇帝降诞日集贤殿赐宴

      作者:张说

      仲秋金帝起,五日土行昭。

      瑞表壬寅露,光传甲子宵。

      阴风吹大泽,梦日照昌朝。

[阅读全文]...
  • 有关古诗词中的“燕子”意象

  • 燕子,文学
  • 有关古诗词中的“燕子”意象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中的“燕子”意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燕子这一意象随处可见。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备受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那么燕子究竟在诗词中有哪些意蕴呢?

      一、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作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二、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眷恋旧巢的*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另外还有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四、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郭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五、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漂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六、表现爱情,传达相思

      自古双双对对的燕子引起了许多有情人的情思。看到成双成对的燕子,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他们满怀憧憬,也希望像燕子一样比翼双飞。于是,诗人词人通过描写双飞的燕子表达对爱情的美好愿望。古代词作中这样的燕子意象的词也可谓不少,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写燕子的时候总是用“双双”或“双飞”这两个关键词。如冯时行的《玉楼春》:“杏花微露春犹浅。春浅愁浓愁送远。山拖馀翠断行踪,细雨疏烟迷望眼。暮云浓处轻吹散。往事时时心上见。不禁慵瘦倚东风,燕子双双花片片。”燕子双双的爱情是美好的,然而对于那些孤独的少妇来说,现实又往往是此般无奈。少妇看到双飞的燕子时,往往会联想到自身独处深闺的孤独、空虚的日子是那么的漫长于是一种相思与情愁便寄托在了燕子身上。

      七、表现时事变迁,抒国破家亡感慨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当诗人词人们看到一年又一年的燕子,联想到周围人事的变化,不由得产生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感慨。于是燕子便披上了时事变迁、民族兴亡见证者的外衣,成为了爱国词人慷慨陈词、宣泄情感的载体,以此来表达对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姓家。东晋时宰相王导、谢安等豪族都住在乌衣巷,由于时移世变,王谢世家变得零落,燕子归来,不遇新主,也只好另寻居处。诗中充满怀旧感伤气氛。

      八、表现羁旅情愁、漂泊之苦

      燕子属于候鸟,所以它的寄居人家、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赋予了它表达羁旅乡愁的意象。尤其对于那些去乡离家、漂泊天涯的词人, 当看到春来秋往定巢檐下的燕子时, 便不由得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引起客居他乡的伤感以及思乡之情。所以以燕子表现羁旅情愁、漂泊之苦的诗词主要以它的候鸟特性展开的。如王炎《点绛唇》“雨湿东风,谁家燕子穿庭户。孤村薄暮。花落春归去。浪走天涯,归思萦心绪。家何处。乱山无数。不记来时路。”诗人王炎浪走天涯,想要回到故乡的思绪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家在何处?千山万水之后,已经忘记了来时的路。这是一幅以燕子为代表的晚春乡景图,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景色勾起的是异乡词人浓浓的乡愁。

      九、代人传书,倾诉离人之苦

      南来北往的燕子在古诗词中还扮演着一个比较特殊的角色: 信使。燕子作为信使, 使它具有了诉说离情的意象。“我婿去重湖,临窗泣*。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郭绍兰在《寄夫》这首诗中想要借燕子这个信使来向自己的“薄情夫”传送书信,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欧阳修在《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这首闺怨词中刻画的是一位思念自己爱人的深情女子。她借双燕来表明自己对男子的深情思念。

      总之,在诗词中,诗人借燕子这个意象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他物类所能及。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阅读全文]...
  •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

  •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

      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在大脑里的意思图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希望大家喜欢!

      砧声,也作捣衣声。古时制衣的料子大多是生料,质地较硬,必须捶捣,让它变得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滑的板(一般为石制,称为“砧”)上,用木槌(称为“杵”),均匀地有节奏地逐次捶击,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

      由于妇女白天要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一般只有晚上才有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且往往是在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因而每当秋风吹起,开始缝制寒衣时,妇女们就会趁着“八月九月正夜长”,相约一同去捣衣,于是就形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了。

      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主要有以下两层内涵:

      思妇怀人。为家人缝制衣服,为征人赶制军衣,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出征在外的征人。因此捣衣的动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砧声,不仅只是一种家务劳动,而是最易牵动思妇感情的事,所以,后来也成为古典诗歌中表现思妇怀人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圣泽如垂饵,沙场会息兵。凉风当为我,一一送砧声。(郑准《代寄边人》)

      杵影弄寒月,砧声调夜风。裁缝双泪尽,万里寄云中。(吴大江《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晏几道《少年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贺铸《捣练子》)

      月明之夜,闺妇不辞疲倦地捣制军衣,将要寄往遥远的边塞。这种工作虽然劳累,但对她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让她悲伤的是,飞鸿已逝,远方亲人依然音书渺茫。砧声带走的,是她无尽的思念之情。

      游子思乡。清幽月夜,捣衣砧声,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这种声响也是华夏民族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八首》)

      异乡岁晚怅离怀,游子驱驰愧不才。夜夜砧声催客去,年年雁影带寒来。

      (牟融《客中作》)

      江城向晚西流急,无限乡心闻捣衣。 (杜牧《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 (陆游《感秋》)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生查子》)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旅途风霜渐侵的秋季,听到异乡捣衣砧声,游子的心中怎能不掀起阵阵波澜?异乡的砧声让他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让他向往家庭的温暖,思念捣衣的母亲或妻子,也伤感自己只身漂泊的命运,心中自然涌起无尽的乡愁。

      傍晚,暮钟敲过,月华澹澹,从远远的河滩上或是密林掩映的小溪边传来阵阵砧声,会传递一种怎样凄清而又寂寥的况味!又会唤起多少人无尽的愁思!这哪里仅仅是捣衣之声?它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种意象,是华夏民族一首古老的无词歌,更是一种缠绵深淳的人文音乐。

      拓展:意象分类

      古代诗歌中意象主要种类:

      方式一

      1、树木类

      2、花草类

      3、动物类

      4、风霜雨雪水云类

      5、器物类

      6、颜色类

      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8、地点

      9、其他类

      方式二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的向往)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方式三

      1、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2、人或事意象

[阅读全文]...
  • 含有虚字的古诗词 带虚字的诗词名句

  •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外篇·秋水》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鬼谷子·捭阖》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

    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道经·第十六章》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七十列传·老子韩非列传》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韩非子·主道》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孙子兵法·虚实篇》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说苑·谈丛》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增广贤文·上集》

    矜伪不长,盖虚不久。——《韩非子·难一》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姜夔《*甫见招不欲往》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苏轼《行香子·述怀》

    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汉书·传·叙传上》

    直道事人,虚衷御物。——《格言联璧·接物类》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致虚极;守静篤。——《老子·道经·第十六章》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其十九》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人主为三者发喜怒之色,则金石之士离心焉。——《韩非子·观行》

    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韩非子·安危》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韩非子·主道》

    谈虚语玄,不觉日之将夕; 登涉山水,不知老之将至。——《晋书·载记·第十四章》

    叹流年、又成虚度。——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

    作人无一点真恳的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菜根谭·概论》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格言联璧·存养类》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千金方·备急方·蛇虫等毒第二》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及门徒《秋水(节选)》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红楼梦·第五回》

    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兵法·虚实篇》

    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方干《送从兄郜 / 韦郜 / 途中别孙璐》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安定城楼》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孙子兵法·虚实篇》

    千虚不如一实。——《警世通言·卷三》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格言联璧·存养类》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新五代史·本纪·周本纪第十二》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白玉蟾《黄岩舟中》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六韬·文韬·盈虚》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 - 句子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 - 语录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 - 说说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 - 名言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 - 诗词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 - 祝福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 - 心语

推荐词条

才子佳人的诗句 与酒相关的诗句 带灿字的诗句 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 歌颂花的诗句 林间小道的诗句 吴开头的诗句 关于野草的诗句 愁绪的诗句 *安的诗句古诗词 红颜薄命的诗句 辉字开头的诗句 严于律己的诗句 非常有意境的诗句 有关星的诗句 坚定的诗句 笛子的诗句 空有抱负难施展的诗句 进步的诗句 雷雨的诗句 顽强拼搏的诗句 带美字的诗句 有关思念亲人的诗句 时间短暂的诗句 被辜负的诗句 梅花和雪的诗句 有关坚强的诗句 不负卿的诗句 江南水乡的诗句 有关时间流逝的诗句 带门的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