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 >

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

关于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诗鉴赏原文赏析(经典古诗鉴赏)

  • 经典
  • 常建,唐代诗人,河北邢台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但由于生性耿直,不愿和光同尘,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堕落,随挂冠而去,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他一生沉沦失意,交游无显贵,仅仅与王昌龄交往相对密切,有诗作酬赠。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在盛唐诗人里,常建的诗多不被*注意,现在流传下来的诗也不多。但据历史记载,至少在山水诗这方面,盛唐是有“王孟储常”并称的说法的,可见,常建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是有相抗衡的诗歌创作能力和水*的。其代表作主要有 《塞下曲》 、《题破山寺后禅院》、 《宿王昌龄隐居》 、《岭猿》 、《送李大都护》 等。

    今天复*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如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漫步走进这古老的破山寺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高山处的树林。小路弯弯,竹林掩映,一直通向幽静深处。禅房肃穆,前前后后,花木繁茂,缤纷森然。山光明媚,使得鸟儿更加欢悦。潭水清澈,倒影如画,临潭照影,令人神爽心静,欲念全消。此时此刻,各种声音都沉默静寂下来了,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这首诗是一首著名的题壁诗,描绘了一幅景色迷人、幽深寂静的画面,抒发了常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全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炼,“意境”精绝,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具有很好的美感享受,是唐诗中独具一格的山水名篇。而且,还为*留下了两个著名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整首诗始终突出了一个“静”字,从幽静的景物,到宁静的心境,诗人在静中感悟,在静中升华,从俗世的烦忧中解脱出来,走向*和与豁达。通过这首诗,我们也应有所感悟。世事沧桑,无论忙与不忙,都要经常抽出时间,经常静下心来,去观一场花事,去赏一场风月,不为消遣,不为风雅,不为诗意,不为禅定,只为将日子过得简单一些,把颜色还给岁月,让自己保有一份纯真。

    2021年2月12号晚

    “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于唐朝大历时期的一个诗歌群体,他们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流派。以前介绍过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今天介绍一下同样是“大历十才子”的钱起。钱起,今浙江湖州人。唐玄宗天宝十年参加科举考试,如有神助地创作了一首《省试湘灵鼓瑟》,成功登科及第,并一举成名,可惜只担任了一个叫校书郎的小官。四年后,他被派到蓝田县担任县尉,也就是负责治安的官吏。不久,就赶上了安史之乱,县尉当了八年,一直无法升迁,头发都愁白了。其诗技巧纯熟,风格清奇。他与刘长卿并称“钱刘”,与郎士元并称“钱郎”。

    今天复*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原文如下: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的大意是:人世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常常听说,尧帝的女儿,也就是舜帝的妻子,她被封为湘水神灵。而且,她擅于弹奏一种名为“云和”的古瑟。河神冯夷不懂瑟声中的悲凉,听到乐曲,开心得翩然起舞。但是,像屈原、贾谊等楚地忠义之士的魂魄,却闻瑟而伤心,不忍卒听。袅袅曲声,哀婉深沉,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清音嘹亮,响遏行云,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优美的乐曲飘到了苍梧之野,九嶷山舜帝的墓旁。舜帝的魂魄听到爱妻鼓瑟的声音,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禁不住赶到湘水的上空,侧耳倾听,重温他们往日的旧情。清音传到了屈原投水的汨罗河,河岸上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露出更多的芬芳。乐声随着流水,回荡在辽阔的湘江水面上空,以及湘江的*。最后,乐声化作一股悲风,拂过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湘灵早已不知所踪。烟气消散,湘江的尽头,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这首诗诗题“湘灵鼓瑟”,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不已,而投湘水殉情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钱起紧紧围绕“湘灵鼓瑟”这一命题,用典颇多,想象丰富,极力渲染湘灵瑟声的悲怆,充分展示了其高超的诗作技巧,在会试考场上写了一首“试帖诗”,深深地打动了主考官,并一举夺魁。后来这一首诗成为历代科考场上诗作的范本,走红了一千二百余年。这首诗最为出彩的就是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画面唯美,意境高远,意味悠长,言虽尽,而意未尽,带给人们无限的幽思和遐想,可谓千古绝唱。

    2021年2月13号晚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安徽省祁门县人,祖籍浙江金华。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就得到太子李亨器重,曾和舅舅李泌献计于唐肃宗,大败安禄山,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但在父母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有感于宦海浮沉和人生无常,遂辞官归隐,浪迹江湖,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42岁那年,张志和应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望驿时,不慎在*望莺脰湖落水身亡。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今天复*张志和的《渔歌子》,原文如下: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的大意是:浙江湖州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或高或低,盘旋上下,飞来飞去。时值桃花汛期,江水在不停地流淌,上面漂浮着鲜艳而饱满的桃花,肥美的鳜鱼伴着桃花欢快地畅游。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竹制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他迎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依然故我地垂钓。他沉迷于眼前美丽的春景,就算下了雨,都不回家。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唐代宗大历七年,颜真卿时任湖州刺史,受其邀请,张志和驾舟前往拜访。二人一同出游,恰好赶上暮春季节,春光尚好,白鹭翻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美,两人都是非常有才华的文人墨客,面对大好春光,不禁兴致盎然,即兴唱和。这首词便是其中的唱和之一。

    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的情景,有春水碧于天,有山青花欲燃,有白鹭自在飞,有鳜鱼逐流水,有明丽秀朗的山光水色,有怡然自得的渔翁形象,宛如一幅神仙居住的山水画卷,简直就是人间仙境,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既体现了张志和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力,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超脱的人生意趣和生活追求。毫无疑问,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词坛绝响。

    据资料介绍,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个词牌名——《渔歌子》,最早就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是首创。历史上作此调者甚众,除欧阳炯、李煜等,连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亦有《渔父词》十八首。只是在众多《渔歌子》中,以张志和的《渔歌子》最为著名,连苏东坡和黄庭坚也纷纷效仿,但与该词相比,都差了些韵味,失了些颜色。

    历史上,尤其是古代史,每个文人心中,都坐着一个钓一竿风月的渔父,都有在烟波浩渺之中泛舟的梦想。古代文人,从来就存在着两面性,做两手打算。始终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得意之时希望居庙堂之高,失意之时则向往江湖之远。做自由快乐的渔父,也算是文人的一种理想。

    2021年4月17号

    刘方*,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今河南洛阳人。据资料记载,刘方*是当时名噪一时的美男子,才华横溢,才貌双全。妻子出身书香门第,有些才华,年轻时,生活还算幸福,随后,他热衷于四处游玩,其妻不甘寂寞,生活出轨,以至于私会期间冻死雪中。他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终生未仕。他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诗风清新自然,手法甚是高妙。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性较弱,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代表作《采莲曲》、《月夜》 、《春怨》 、《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今天复*刘方*的《月夜》,原文如下: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阅读全文]...
  • 夏至古诗词赏析(夏至诗句鉴赏大全)

  • 夏至
  • 《夏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译文

    大人们腰间挂着李核敬祖先,粽丝系在手臂上求安康。

    应节的物品竞相随着风俗呈现,老人家慈祥地看着孩子们在祭祀现场打闹。

    注释

    祝饐:即“祝哽祝饐”的简写,古代敬老、养老的表示:请年老致仕者饮酒吃饭,设置专人祷祝他们不哽不噎。

    扶羸:祈祷体弱多病身安康。

    节物:应节的物品。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一首夏至诗。夏至诗,范成大还写了一首: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踰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都与祭祀有关。

    据汉《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作为“四时八节”之一,夏至日,自古以来都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风俗。在这首诗中,范成大勾勒出一幅乡村夏至祭祀的画卷。

    一、二句,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是说,大人们腰间挂着李核敬祖先,粽丝系在手臂上求安康。

    这两句交代了夏至大人们祭祀的具体内容,即,“李核垂腰,粽丝系臂”。祝饐,是对老人身体健康的一种祷祝。扶羸,则是求得身体的安康。都有祈祷祭祀的意思。

    三、四句,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是说,应节的物品竞相随着风俗呈现,老人家慈祥地看着孩子们在祭祀现场打闹。

    这两句交代了夏至老人孩子们欢快的场景。“节物”二字也透露出一丝收获的意味。乡风*俗,都沉浸在这一片夏至时光里。与大人们恭恭敬敬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不同,老人孩子则更加自由欢快,享受着夏至带来的节日快乐。

    任何节日都应该有仪式感,夏至在古人的眼中,俨然节日氛围浓厚。虽时过境迁,但如今的夏至仍然保留着祭神祀祖、凉食避暑、食“麦粽”、吃馄饨、赏荷花、消夏避伏等*俗。

    又是一年夏至至,祝愿大家诸事顺遂,身体安康!

    作者:严勇,文学硕士。*学**台“每日鉴赏”专栏作家。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散文集《读书旅行》、随笔集《风韵泰州》。发表文章五百余篇。现为报社编辑。

[阅读全文]...
  • 《赠汪伦》李白古诗原文鉴赏及诗意赏析

  • 诗意,李白,阅读
  • 《赠汪伦》李白古诗原文鉴赏及诗意赏析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赠汪伦》李白古诗原文鉴赏及诗意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鉴赏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阅读全文]...
  • 古诗摘抄加赏析大全(诗歌鉴赏摘抄加赏析)

  • 诗歌
  • 古诗摘抄加赏析大全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注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罢了。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而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作者叹息的内容有三:1.自己的苦;2.周围人的苦;3.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阅读全文]...
  • 精妙的语言句子并赏析25条

  • 语言,经典
  • 1.事故出于麻痹,安全来于警惕。

    2.。我可以把我的友谊在水彩画幅创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义。也许有一天,当时间流逝,早已不小心掉进了遗忘的心湖。记忆的湖水冲淡了美丽的色彩,淡却了当年的铁胆铮铮之情,笑傲江湖,乘风破浪。那幅画早已变的却是龌龊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

    3.赏析词语。主要从“炼字”角度入手。格式: “解词” 这里用了……用法”(贬词褒用使动用法叠词拟声词色彩的词等) 赏析表达效果总格式。 注意比较删除题。

    4.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非常贴切,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5.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6.每当闭上双眼,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放出那一福福幸福的画面,只是我仅仅接触过的亲眼目睹的所有画面,全在这一念之间,绽放出晶莹的一生难忘的这一幕!我呼唤我去跑去抓那虚幻的手,不相信她已离开了这个世上,去了那美好的另一个世界!

    7..赏析景物描写。熟悉位置:开头或结尾。熟悉景物描写的正常作用:

    8..赏标题的妙处。()新颖独特(引用/化用诗句,富有诗意),设下悬念,吸引读者(疑问/设问)。()含义深刻,点明主旨,表达……感情。()用……(修辞/表现手法—双关象征),形象生动。()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内容) ()交代写景/写作对象。

    9.文章开头从“ 立春 ”写起,以文学语言拟人的手法叙述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的生育成长和鸟虫的活动出没,这些就是物候现象。文章写春天,“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这里按时序选取了一些具有特征的自然现象,说明了问题。接着写夏天,强调气候是“炎热的”,又是“ 植物 孕育 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季,主要选取“果实成熟”,树叶黄落,“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等特征来写。而写冬天,则是从深秋“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过渡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一句话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 成语 ,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在普及科学的读物里,这种写法很重要。在这一段末了,总结了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0.课文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使人感到突兀不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细心推敲“苏醒”一词,就会略知端倪。紧接着读下去,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彩笔描绘了花草鸟虫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显现四季时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模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这样开头,仿佛游离于

    11.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英雄”一词赋予黄河以人的精丹风貌,写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情基调。)

    12.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在寂寞的冬天里,老槐树就是一首歌。

    13..赏析表达方式。熟悉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 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 。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表达方式来进行。

    14..赏析句式。大致格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句式整齐,有音韵美和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注意聚焦:叠词对偶排比

    15.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16.安全是生命之本,违章是事故之源。

    17.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18.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运用的正确与否误。

    19.伟大而又坚强!(指出黄河的象征意义,明确了歌颂黄河的原因——它代表我们民族坚忍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0.劈成东南两面。(诗人着重写黄河的额动态,把黄河的气势表现得十分充分。)

    21.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 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梦", "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22..赏析表现手法。能准确判断文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烘托对比衬托类比象征夸张用典白描联想想象借物抒情寓理于物情景交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时空交错叙议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等。注意高频手法:象征

    23.定义: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24.望黄河滚滚。(此句中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东南两面”。同时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

    25.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阅读全文]...
  • 古诗句赏析

  • 古诗句赏析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喜韩少府见访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赏析】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的生活气息很浓。题目中的喜字就透出了作者当时的欣喜心情,是全诗的文眼,为全诗定了基调。 诗的第一句,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一方面写出了*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虽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两句诗从侧面来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赏析】这首七绝又名《咏绣障》,写妇女绣品巧夺天工。前两句写诸妇女绣花时的情景,她们坐在堂前凳上拈笔绣描,花蕊鲜艳,栩栩如生;当日暮降临,背景渐暗,所绣花品更加夺目。后两句通过想象、衬托从侧面生动含蓄地写所绣的巧夺天工。如果把这些绣花放到春天的花园里,就会把柳树上的黄莺吸引下来。不似春花胜似春花。用语巧妙,生动形象;诗的造诣工深,可见一斑。

      王昭君胡令能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赏析】开头两句对偶写出王昭君来到漠北的感受和心理:胡风似剑镂人骨,是写环境,是写感受,也是写王昭君来到异地他乡的心情;汉月如钩钓胃肠也用比的手法写王昭君对长安的思念,对故乡的撕心裂肺的怀想。第三句魂梦不知身在路就直接点出身在漠北路上,魂梦却在故乡;第四句夜来犹自到昭阳承着三句进一步写夜夜梦回长安,梦回昭阳宫,从而表达了王昭君的强烈爱家乡爱长安爱故国的思想。这是一首诗人借咏王昭君而表达爱国思想的诗。艺术上用比借代虽显露而不直白。

[阅读全文]...
  • 《约客》古诗鉴赏

  • 文学
  • 《约客》古诗鉴赏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约客》古诗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

      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成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④处处蛙:到处是青蛙。

      ⑤有约:即邀约友人。

      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约客选自《清苑斋集》(《南宋群贤小集》本)。

      译文

      黄梅时节一个梅雨绵绵的夜晚,乡村的青草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这时已经是半夜了,朋友却没有如约到来,无聊地敲着棋子,灯灰震落在棋盘上。

      赏析

      首句“黄梅时节家家雨”,交待了当时的环境。黄梅时节乃是立夏后数日梅子由青转黄之时,江南多雨,俗称黄梅天。其时细雨绵绵,正所谓“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泄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仿佛“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心情异常恬静安祥。

      “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人的注意力从霏霏淫雨,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远远**,此起彼伏的片片蛙声,正是这处处蛙声,烘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试想,如非心如止水,神游物外,而是焦灼烦躁,何以知微渺“虫声”今夜“新透绿窗纱”?

      再看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我猜想,书中之所以得出“焦灼”结论,多半便依了这句。朋友过了夜半还不来,倘是你我,当然不免焦灼。但这是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之一,人称“鬼才”的赵师秀。赵师秀,字紫芝,又字灵秀,光宗绍熙元年进士,曾任上元县主薄,筠州推官。他虽寄身仕宦,但失意消沉,常与僧道同游山水之间,向往恬静淡泊的生活,甚至还想与陶渊明一样“归寻故园”(《九客一羽衣泛舟,分韵得尊字,就送朱几仲》)。他死后,江湖派巨子戴复古作《哭赵紫芝》,说他是“东晋时人物”。当不致于“有约不来过夜半”便焦灼不安吧?

      最后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我不知道前人是怎么理解“闲”字的。我是这样想,“闲敲”之“闲”,应当仿佛我们偶凭小几,百无聊赖,适见案头笔墨,于是顺手拿过,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笔涂去,一如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之意趣。赵师秀也便这样坐于灯前,遥等客人不至,百无聊赖,适见局中棋子,于是顺手拈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手敲去,何来焦灼之感?

[阅读全文]...
  • 越中览古李白古诗鉴赏(越中览古赏析表现手法)

  • 李白
  •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

    越中即唐代的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市,城中卧龙山有越王台遗址。天宝六载(747年)诗人南游至此。怀古而作此诗。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于公元前482年、公元前473年两次袭吴,终灭之。诗人选取了越王勾践破吴归国后的两个镜头加以描绘,今昔对比,感慨人事变化无常。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首句是总写,点出诗人所选取的历史事件;第二句写战士凯旋而归。越王勾践一雪前耻,大灭吴国,战士们都得到了赏赐,加官进爵,衣锦还乡,战士们心中充满着喜悦和骄傲。“尽”字写出胜利归家满城热闹的景象。

    “宫女如花满春殿,”这句写的是胜利灭吴后越王勾践开始在宫殿中终日享乐。如花似玉的美女簇拥着胜利的君王,宫殿中一派繁花似锦、欣欣向荣、欢乐祥和的气氛。“卧薪尝胆”时的勾践居易行俭,生活条件十分简陋,报仇雪恨后,却将之前的惨淡经营忘得一干二净,立刻讲究排场、贪图享乐。

    前三句中二、三句各为一个镜头,分别描写了凯旋归国的战士、君王,突出了举国欢庆的场面。第四句诗人抚今伤怀,感慨历史变迁,盛衰无常。一次的胜利并非子孙万业,昔日的热闹和欢庆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而今看到的唯有几只鹧鸪盘旋在故址上空。“鹧鸪”是一种彩翼斑驳的鸟,向日而飞,叫声凄厉,好像在哀叹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阅读全文]...
  • 宿府杜甫古诗文鉴赏(宿府原文赏析及解释)

  • 杜甫,古诗文,解释
  • 在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诗人杜甫因为战乱和家人分散了,自己也颠沛流离,一家人都在躲避战乱。他在成都的时候得到了节度使严武的赏识,做了一段时间严武的参谋,但是后来因为和严武的意见不合,他在仕途生涯中也并没有太好的发展。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 - 句子

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 - 语录

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 - 说说

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 - 名言

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 - 诗词

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 - 祝福

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 - 心语

推荐词条

思乡的古诗故事50字 含有想念家乡的古诗 和夜书所见相似感情的古诗 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古诗 古诗鸟鸣涧的好词 热爱大海的古诗 古诗除日的释义 蝶恋花欧阳修的古诗 表达姐妹情深的古诗词 寓意坚持的古诗 60个字的古诗词繁体字 描绘济南的古诗 小学到初中的课外古诗50首 苏轼的古诗四言 形容建筑恢弘和庄严的古诗 金庸最喜欢的古诗 含有子栋的古诗 古诗带有荷花菊花的古诗 写灯展的古诗词 描写农家秋收的古诗 古诗对战的综艺 最好背的小学生古诗 关于雨的5个字的古诗词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优美古诗词 古诗写坐吃山空的生肖 抒发思乡情怀的古诗词 秋天的古诗群文阅读 带晓和庆的古诗词 回忆好友的古诗词 2018年描写秋天的古诗 写花的六字古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