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 >

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

关于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 文学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这句诗是比喻胡地的雪有如春天到来后遍地的梨花一样白,诗人用梨花来衬托出胡地的.边塞风光。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李白 《春思》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作者描写了人隔两地的不同景色,表达了互相相思之意。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还拟人化地用了一个“裁”字,表现了初春柳树的美态,精心刻画出其形、其色、其神,尤其是“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比喻,新奇、灵动又自然贴切,令人叫绝。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用满江的春水比喻满腹的仇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仇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仇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中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1、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无名氏《西洲曲》)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3、君当作磬石,妾当作蒲苇。(无名氏《孔雀东南飞》)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8、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出自苏轼的《中秋月》

      9、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出自李贺的《马诗》

      10、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出自萨都刺的《上进即事五首》之三

      11、东门沽酒饮我曹,心情万事如鸿毛。出自李颀的《送陈章甫》

      12、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出自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3、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出自李煜的《望江南》

      14、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出自苏轼的《永遇乐》

      1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阅读全文]...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这句诗是比喻胡地的雪有如春天到来后遍地的梨花一样白,诗人用梨花来衬托出胡地的边塞风光。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李白 《春思》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作者描写了人隔两地的不同景色,表达了互相相思之意。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还拟人化地用了一个“裁”字,表现了初春柳树的美态,精心刻画出其形、其色、其神,尤其是“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比喻,新奇、灵动又自然贴切,令人叫绝。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用满江的春水比喻满腹的仇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仇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仇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中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8.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9.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

      10.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11.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1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1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阅读全文]...
  • 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 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青雀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9、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

      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

      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2、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13、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光皎洁”。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4、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

      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5、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阅读全文]...
  • 古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 文学
  • 古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运用白描手法写作的诗词“看似*常却奇崛”,“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诗人以真情挚意专注于其种事物,充分调用所把握的文字挥写诗章,白描手法就会大获成功。

      白描原是*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西洋画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饰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中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一、写景,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情感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支小令是元人散曲中的名篇,被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全曲仅有二十八个字,而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萧瑟凄凉的行旅图景,刻画了一个骑着瘦马在西风残照的古道上艰难跋涉的游子形象,表现了这位天涯游子悲秋怀想的愁苦情怀。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缘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也巧妙地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了江南早春的景象,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中,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二、写人,直逼人物的灵魂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染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拼死拼活地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又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乍看去,此诗的内容之*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很大的效果,显得十分耐读,这又绝不是偶然的。封建时代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形式便是地租。在唐末那样的乱世,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此诗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如果正面从收租事情落笔,所费笔墨必多而实际效果未必就好。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就在于抛开这种正面的描写,而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即农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况。“官家已修仓”一句点到为止,修仓干什么,农夫的.命运将怎样,一应留待读者去想。作者省却许多气力,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这正是白描手法在此诗中彰显的魅力。

      在古诗词中,白描手法常与工笔联合运用,艺术效果奇佳。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候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运用白描手法写作的诗词“看似*常却奇崛”,“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诗人以真情挚意专注于其种事物,充分调用所把握的文字挥写诗章,白描手法就会大获成功。

      拓展:夸张的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夸张是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对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加以扩大或缩小的描写。它往往结合着想象,饱和着诗人的感情,着重从形象的描绘和意境的创造上,去突出事物的特征。

      夸张是使诗歌语言形象化,从而创造出惊人意境和阔大气势的重要途径;是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的有效方法;是使源于生活的诗歌,又高于生活,美于生活的艺术手段。成功的夸张,往往使诗句顿生光辉。

      李白的《横江词六首》(其六):“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首诗中的四句:“海鲸东蹙百川回(海鲸东向,百川倒流)”、“惊波一起三山动”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是采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其诗闪烁出艺术的光彩。王之涣为了强调关外的荒凉,在《凉州词》中也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了。

      这些夸张是诗人用来抒发真挚的感情的,诗句所表达的虽不是生活的真实,却是艺术的真实,所以能获得广大群众的接受和赞赏。

      善于在诗中运用夸张手法的还有:李益在《宫怨》中说:“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这样海水也就可以添进宫漏,水永远滴不完,夜长得无有止期;张说在《蜀道后期》中说:“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这样秋风也就可以先到洛阳城,走到了自己的前面;李白在《劳劳亭》中说:“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也就可以使春风知道离别的痛苦,不遣柳条发青,来阻止离别。诗仙李白最善于在诗中运用夸张手法,他用得熟练、恰当、富于幻想,富有情趣。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必须掌握分寸,不要使人感到太为过火。

      运用了夸张手法的诗句

      1.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

      2.最高的山: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3.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最大的酒量: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5.最长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最多的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7.最险要的地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最吓人的风: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9.最容易衰老的人: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0.最快的船:*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1.最能笑的人: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12.最有力气的人: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13.最难走的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4.最高的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15.最大的风浪: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16.最无奈的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17.最没有价值的诗: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18.最恐怖的鲸: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19.最深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0.最荒凉的地方: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阅读全文]...
  • 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欢迎阅读与收藏。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了蜀帝化鸟,庄周化蝶,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以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样总在悲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四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绵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抒民了诗人的郁愤。

      常见的用典意思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2、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是反衬。

      练*: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如何应用衬托手法的?

      以乐景衬哀情。

      5、渲染

      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又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诸葛亮*所作,抒写诗人对诸葛亮崇敬赞佩之情。前二联写*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黄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表现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

      练*:分析刘禹锡《乌衣巷》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阅读全文]...
  • 古诗词的辩证表现手法分析

  • 古诗词的辩证表现手法分析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让后学者产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

      3、疏密

      诗词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词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词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能给欣赏者带来心理的`愉悦。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阔,一密显出清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富有生活情趣。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山鸟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景物动静的结合,反映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理活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青山相对出”写静,又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又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5、浓淡

      浓淡在绘画中,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后来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

      就作者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则浓淡兼施。浓淡相互映衬,可以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秋景,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等,语言色彩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服务于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又让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

      在诗词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用词典雅,造句精工;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语却极是通俗:这样以俗入雅,突出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和造景都很巧。

      8、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来说,诗人心情*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说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耐人寻味。

      9、隐显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曲就显得隐,而直就显。

      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如朱庆馀的《*试上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期待成功,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又如苏轼《江城子》“……不思量,自难忘”,在明了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

      10、离合

      离合是一种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直写题目,内容就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而离合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侧写、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服务于题目,从而使诗词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

      这种手法在咏物的诗词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因为古人主张咏物要力求“不即不离”、“不沾不滞”。如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开篇摇曳入题,以似花非花、无情有思吟咏杨花,接着由杨花衍生出思妇意象,人与花、物与情,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而不滞于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阅读全文]...
  • 诗歌表现手法描写手法

  • 诗歌
  • 诗歌表现手法描写手法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欢迎大家分享。

      一、诗歌表现手法

      传统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

      诗歌的表现手法

      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大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

      诗歌的表现手法

      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二、高考诗歌鉴赏20种常用表现手法盘点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亓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亓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步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步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将*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

      1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丏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阅读全文]...
  • 调笑令胡马古诗(调笑令胡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唐代: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译文及注释

    译文胡马啊,胡马,被远远地放牧在荒凉的燕支山下。四蹄刨沙刨雪独自奔跑嘶鸥,东望西望茫茫一片迷了来路。迷路啊,迷路,萎萎边草无穷无尽霭霭暮色笼罩着山头。

    注释笑令:词牌名。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曰:“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词调名盖本唐曲。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第四、五句押*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的马。古代马匹在交通运输和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良马往往受人青睐,而西北地区所产的马素以优良著称,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曾从西域引进过大批良马。所以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的优良。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位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山下是水草丰美的牧场。“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的颜料。跑(páo):指兽蹄刨地。边草:边地的野草。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的感情。词中先写放牧地点,次写迷路神态,再写草原景色,把迷路的骏马放在广阔昏暗的背景中。“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两句,刻划了迷路的骏马那种焦躁、彷徨的神态,着墨无多,却生动逼真;“远放燕支山下”、“边草无穷日暮”两句,显示了草原的寥廓、旷远,笔力浑朴苍茫。此词赋物工致,气象开阔,笔意回环,清新而简练。

    词以二言叠语起首。词的前三句写成群的骏马放牧于燕支山下的大草原上,绵延的群山、无边的草原、奔腾的骏马,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气势壮观,境界阔大。

    第四、第五句具体写马,但不是写成群的骏马,而是选取了其中一匹失群迷途的马加以描写。这匹骏马因为跑失了群,此时正独自不安地用马蹄刨着沙土和残雪,并不时地昂首嘶鸣,东张西望地傍徨着,不知该往哪里去。“跑”读作“刨”,用足刨地之意,这两句词将骏马迷路后的神情姿态刻画得十分传神,短短十二个字便将它的焦灼不安和急切烦燥惟妙惟肖地勾勒了出来。同时,通过对迷路骏马的描绘,还将塞外草原的空旷阒寂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六、第七两句又是二言叠语,“迷路”是第五句句末“路迷”二字的倒转,这是《调笑令》的定格,此调又名《转应曲》,即由此而来。在连着两个“迷路”之后,接着是词的结束句:“边草无穷日暮”,既点出了时间,又进一步渲染了空间的旷远,补足了骏马迷路时的环境。夕阳西下,斜晖映照着边草,边草无穷无尽地向四外延伸开去,一眼望不到尽头。这最后一句语淡意远,堪称点睛之笔,在前面绘就的雄伟壮丽的草原图景上又抹上了一层苍凉迷离的色彩。远山、沙雪、边草、斜阳,其间又回荡着骏马的嘶鸣,苍莽壮阔而又略带悲凉,整首词意境浑厚高远,语言简炼淡雅。

    词名义上是写马,并展现了草原风光,但同时也透露了边塞自然环境的严酷和人在这种环境下的迷悯孤独心境。汉代名将李广就是在与匈奴作战时因迷失了道路而获罪自杀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词中描写骏马迷路时焦燥不安的情形也多少反映了征戌边塞的将士在塞外常有的孤寂忧虑的心情。

    纵观来看,词的开始“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表现对边塞失防、胡人入侵的惊讶。接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写失群胡马焦躁不安、迷茫困惑、挣扎无果的神情,形神兼备,是不可多得的名句。“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既从马之望中写边塞晚景,又含象征意象于其中。使情、景融合无痕,使这首小词不仅是生动传神的特写,而且有深含的意境。

    但深含的意象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曹锡彤认为:“此笑北胡难灭之词。”有人认为:“言胡马东西驰突,终至边草路速,犹世人营扰一生,其归宿究在何处”(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如果写在晚年韦应物解职之后,俞说可以讲通;而韦一生积极用世,热爱人民、热爱朝廷和祖国疆土,那么联系开头“远放燕支山下”,笑北胡乘隙入侵。咏大国辽阔边境难犯是可以讲通的。“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艺术上传神的描写与蕴含的意象构成耐人咀嚼寻味的意境,是深可玩味的。

    和韦应物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戴叔伦也有《调笑令》词一首,写的是边塞老兵的愁绝心理,在对边塞风光的描写方面与韦应物此词有某些相似之处,然而戴词明确抒写征人的愁苦心理,意境悲苦低沉,韦词则从一个侧面暗示了边塞的严酷,悲凉中不失雄浑,这在早期涉及边塞的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阅读全文]...
  • 比喻手法的诗句

  •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小编整理的比喻手法的,供参考!

      比喻手法的诗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伤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比喻

      1、那雪,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来到了天界。

      2、原始森林就像是一个性格粗犷骠悍的山野大汉。

      3、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4、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蓝天。

      5、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小巧,娇嫩,就像是一些雏鸡,它们扑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6、弯弯的月亮像1条小船挂在夜空中。

      7、几次渗地雨下过,玉米苗像气吹似的长起来,没多久,一年一度的青纱帐又出现了。

      8、这几天的天气真是太冷,寒风吹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

      9、田垄里的麦苗稀稀拉拉的,像是在翘首苦盼着下雨。

      10、她那张皱纹纵横的脸,舒展得像绸缎一般,光闪闪的。

      11、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

      12、菜园里,韭菜吐芽,菠菜努嘴,黄瓜秧分叶,豆角苗破土,畦畦朝气勃勃。

      13、雨中的桃林,没有尘埃,没有鸣噪,幽静得像是仙境。

      14、美妙的小雪花呀,像只只空灵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翼,初降人间。

      15、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

      16、恋爱就像智力竞赛,规则能够设置无数,但有1条却一向去不掉,那就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高分总是被优先淘汰。

      17、庄稼灰塌塌的全拧成了绳,地上一踩就冒起一股烟。

      18、西湖象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19、石榴的外表像一个球状的小口花瓶,它的皮是黄褐色的,剥开皮一看,一粒粒晶莹透明的果实排得整整齐齐,一层之后一层。

      20、麦子长势差,稀稀拉拉,又细又蔫又黄,像狗尾巴草一样短小干瘪。

      21、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似的高高地挂在蓝天。

      22、雨后的草原野花竞放,就像一块刚浸过水的花头巾,连露珠儿都是五颜六色的了!

      23、生长在剑叶心中的菠萝,从院子里的绿叶丛中好奇地探着头,张望着,窥探着来往的旅客。

      24、仙人掌是黄沙中的碧玉,是枯海中的岛屿,是荒漠上的英雄;它们给炽热如焚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神秘的期望的色彩。

      25、这一路种的都是高粱,已经长得高过人头了,绿油油的像一堵没有止境的围墙。

      26、我像风筝一样,不能远走高飞,痛苦无奈像秋千一般,荡了出去又回来。

      27、天上的朵朵白云就像羊群一样东游西荡。

      28、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就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阅读全文]...
  • 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

  • 艺术
  • 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小编整理的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供参考!

      古典诗词中的点染艺术手法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柳永《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刘熙载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一、正染

      就是“染”的内容与“点”的内容在情感的方向上是一致的,是并列或递进关系。

      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词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全词托物起兴,借古伤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沉郁顿挫,寄托遥深。上片描写抒情主人公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珍惜之情;下片以比喻手法反映全词情调婉转凄恻,柔中寓刚。词中表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词中的“闲愁最苦”是点,升华前文,然后用“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来染,丰富、具象“闲愁最苦”:他有抗金的决心,有杀敌的本领,却没有报国的机会;空耗着自己的生命,虚度着自己的`年华,百无聊赖、闲愁最苦;他无法解脱交织在心中的这种压抑、也最怕在烟柳夕阳中登楼远眺,因为那落日残阳的光景,太像南宋目前江河日下的危弱形势,叫人看了心肠断裂。

      二、反染

      就是“染”的内容与“点”的内容在情感的方向上是相反的,用对比、对照、反衬手法形成巨大反差,更能撼动读者。

      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通篇皆染,最后一句是点。“染”的部分描写了一个报国杀敌忠君国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醉里挑灯看剑”的运筹帷幄,“沙场秋点兵”的壮怀激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冲锋陷阵,“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千古流芳。结句“可怜白发生”如雷霆乍惊,猛地一“点”,将前面“染”的万仗豪情一下子打入万仗深渊,原来前面“染”的只是一场梦,现实中却是失意得一世无成的“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全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代表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三、问答染

      就是点染以问答形式出现,“点”是问、“染”是答。

      高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此诗写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调,委曲婉转,感人肺腑。诗精练含蓄,用语质朴浅*而寓情深微悠远。诗中“客心何事转凄然?”以问的形式来“点”明除夜思乡之情的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以答的形式来“染”:染的部分极妙,不写自己思乡,偏说家人想念自己,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增添新的白发了。作者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

    [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相关文章:

    1.夏季古典诗词名句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 - 句子

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 - 语录

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 - 说说

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 - 名言

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 - 诗词

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 - 祝福

古诗炼句的表现手法 - 心语

推荐词条

赞美秋阳的诗句 写给女朋友的古诗句 形容我行我素的诗句 历尽辛苦终成功的诗句 诗句中带月字的古诗 形容陪小孩成长的诗句 舞翩迁的诗句 关于为梦想奋斗的诗句 感叹物是人非的古诗句 关于琼花最著名的诗句 带有娟字的诗句和成语 遇到知心朋友的诗句 在外想家的诗句 关于命的诗句 赞美兰花草的诗句 儿女孝敬父母的诗句 关于骊山的诗句 以子开头的诗句 雨后荷花的诗句 形容爱情幸福的诗句 张祜描述月夜的诗句 桃花爱情的诗句 泉州的诗句 写荷花的古诗句 形容两个人陌路的诗句 感慨光阴的诗句 形容一个人无能的诗句 形容辛勤劳作的诗句 真诚交友的诗句 形容川藏的美的诗句 怀念当兵的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