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虞世南蝉的积累方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虞世南蝉的积累方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虞世南蝉的积累方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虞世南蝉的积累方式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蝉》虞世南古诗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蝉》虞世南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藉(jiè):凭借、依赖。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赏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延伸阅读:描写蝉的古诗词
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
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
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6、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
7、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9、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10、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蝉
虞世南(唐)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代虞世南这首托物寓意小诗。
首句:
“缕”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缨。蝉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句表面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比兴象征。“垂缕”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身分地位显贵却“饮清露”。
次句:
“流响出疏桐”写蝉声远传。 “流响”写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出”使蝉声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三四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秋风所送,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致远。标榜:立身品格高洁,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呼应,表达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脉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
清施补华《蚬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诗种子:立意高,令诗超凡脱俗。
(郭锦生编品)
这两句诗出自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名作《蝉》。
赏析这首诗和李白的诗有点不同,因为诗仙大家都熟悉,直接讲背景、创作意图、文字结构、内容意境就可以。而对于这些名气稍小的,我们就先来聊聊诗人。
有些朋友可能对虞世南不是很熟悉,《蝉》可能学过,但是诗红人不红,远不如李白、杜甫、王维那么知名。这不是学诗者的问题,因为虞世南的成就重心本来就不在诗文,除了是隋唐名臣之外,我们总结他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他的名号也是在另外一个领域里称雄。
在书法界,如果我们不知道虞世南,那就是个笑话了。
初唐主要是楷书行世,最有名的当属欧阳询,我们*时称“颜体”、“欧体”,那是自成一家的体式。虞世南在书法史上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初唐书法有四大家: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世南,日本学界则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虞世南曾经拜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
虞世南原本是南朝的陈朝人,历隋入唐。他是浙江慈溪人,出身很高,曾求学于大学问家顾野王、徐凌,尽得真髓。这个徐凌,就是和庾信比肩的南朝文人,他们两个再加上各自的父亲,庾肩吾、徐擒共同形成了一种诗文风格,称作“徐庾体”,而这正是“宫体诗”的别称。我们又称作“齐梁宫体诗”,或者直呼“齐梁体”。
所以虞世南的老师是宫体诗大家,那么他的诗文是否继承了宫体诗“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特色呢?是有的,幸运的是他所在的时代发生了巨变,虞世南的个人经历导致了文风的变化。
他的仕途生涯是丰富的,早期在陈朝担任西阳王幕僚。陈朝灭亡后,他和哥哥虞世基一起进入隋朝京师长安,成为“北漂”,其实是灭国之臣。江都事变后,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虞世南跟随到聊城,随后宇文化及兵败被杀,他又被窦建德抓获。两年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虞世南进入秦王府,终于遇到了正主。他个子矮小,但是性格直爽敢言,就像魏征一样敢于直谏,加上文采飞扬,因此深受李世民器重。
李世民对虞世南是非常敬重的,以至于后来修建“凌烟阁”,入阁二十四位大功臣,虞世南是排上了号的。这是非常了不得的荣耀,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开国十大元帅之类的排名。
一生功名,混到凌烟阁,也算是再无高处可去了。
但是对于虞世南个人来说,未必就很爽。为什么呢?因为他老是被灭国。就算在新朝当官,新皇帝对他非常器重,而实际上虞世南在旧主不断灭亡的过程中是遭受了一次次心理打击的。这种感觉就在虞世南的诗文中若隐若现,虽然不能明言,但是整体的风格、气度可以感觉得出来。
我们具体来看这首《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看起来很像五绝,唐诗的味道已经出来了。因为当时虽然没有*仄的概念,但“永明体”已经开始按照四声对格律作出要求。所以诗的音律是清朗通顺的。
我们看内容。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緌,读ruí,因为这个字不常用,左边的绞丝旁没有简化,所以我们在写的时候还是要写原字。古代的官帽垂着两根带子,就叫緌,这里是指蝉头上的两根触须。“饮清露”,我们今天都知道蝉是通过嘴扎入树皮吸取树汁生存,但是古人不清楚,他们认为蝉就是靠饮露水活的。“流响”,就是蝉发出叫声。这两句就是写蝉的形态。
鸣蝉饮用清纯的露水,发出的叫声从稀疏的梧桐叶中传了出来,飘得很远。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藉,在这里念jiè,就是凭借的意思。声音传得远,并不是借助了秋风,而是因为我自己站得高。
我不需要借助别人,凭我自己的能力,就能让声名远播。这是一种独立的人格体现。
蝉这种昆虫,在大自然中来说是一种微弱的生命,一直并不为文人重视。而将蝉写出独立人格,就是从虞世南开始。后来的骆宾王、李商隐都曾经咏蝉,虽然味道各有不同,但是也算是在咏物诗中开出一个类别来。这就得益于虞世南写蝉,写出了一种不凭借他人力量,不巴结谁,全靠自身实力的高傲精神。
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借物自旷,就是咏物诗的存在基础。看起来是在写蝉,实际上句句都是在写自己。这首诗在虞世南,就是写出了文人独立、清高的一面,而这种感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没有。因为这是虞世南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所决定的。
他有实力清高,他也想清高。
《在狱咏蝉》主要是抒发自己被冤枉下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一腔心思,无人可诉,诗意一发不可收拾,纵横而不低垂。正是这裂帛一问,将自我高洁表露无遗,也因此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世文人所喜爱和引用。
而李商隐的《蝉》则偏重于对个人仕途不顺,生活挫折郁闷情绪的抒发:“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本来就因为栖身高枝之上难以饱腹,即使悲鸣不断却无人同情。因为吃不饱而悲鸣,这里是诗人的自身生活的映射,因为志气高洁,不同流合污,导致生活艰难,多方求助却无人关照。
“咏蝉三绝”中,骆宾王、李商隐的书写角度、出发点不一样,所以也很难写出虞世南的“清高之气”。因为虞世南的身份不一样,他的清高之中透着一份自得,就是自视甚高。第四句提到秋风,实际上蝉到了秋天,基本上就没戏了,这也是秋蝉普遍带有悲伤、悲凉之气的原因。但是虞世南的诗一点都没有那种感觉,那是因为他过得不错,虽然三朝之臣,但是三朝的君主都是相当地厚待他。
他只是在心里隐隐有一丝丝寒凉。我们从这首小诗也很明显能感觉出来,“清露”、“疏桐”、“秋风”这些意象的联结,透露出虞世南心境的清冷。他虽然有才而自负,却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文字中自带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在几个朝代更替中,他屡次背离旧主,人生定位上可能自己把自己看作一个投降派,而受到的教育,让他无法完全抽离传统观点而释怀。被抓了两次,国家被灭了两次,都跟着胜利者继续当官,这对正统文人之骨来说,可以算作是耻辱。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很重的“臣为君死气节高”的概念,但总归是不让人愉快的。
我们读懂了虞世南这个人,就会发现这首小诗,不但清高,还有一丝无能为力的自旷在里面。
而这种意在言外、言在诗外的特性正是唐诗的未来。
虞世南的蝉,清高,自负,骨气,却透露出一丝冷清。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以物自况,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清远的志趣。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虞世南的《蝉》,欢迎阅读!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释:
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阅读训练: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状、*性、声音
2、托物言志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6、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7、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8、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9.“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10.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是南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虞世南·蝉》
作者:虞世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1、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4、藉:凭借。
诗意: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
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
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m.ju.51tietu.net)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的确是一语道破之论。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虞世南诗词《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全诗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
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四:
【注释】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藉(jiè):凭借。
1.本诗前两句所写的“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所写的蝉尊贵清高。(2分)它角须下垂,栖于疏桐,饮吸清露,鸣响流播。(3分)
2.托物寓意(2分;答比兴、象征、联想亦可。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寓情于物、融情于物给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蝉”的形态、*性、鸣响,(1分)自然引出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2分)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1分)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赏析: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初中语文古文古诗背诵积累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古文古诗背诵积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册
一、读《论语》回答有关问题。
1、《论语》中阐述学*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常来表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阐述正确的学*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当别人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
10、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
11、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我们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二、《观沧海》
1、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观沧海》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孕星辰的雄浑景象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中描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互文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诗歌正文内容无关的句子: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统领全诗的句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朝)
1、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表明思乡之切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颔联是潮**阔,风正一帆悬;颈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写江上景色的句子是潮**阔,风正一帆悬。运用对偶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出了实景之美,又表现了虚景的壮阔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西江月》辛弃疾(南宋)
1、诗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侧面烘托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句子是(想象丰收景象)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以动写静的词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3、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的词句是:七八颗天外,两三点山前。
五、《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词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六、《钱塘湖春行》中颌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颈联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写西湖花草美景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写初春景象的句子是水面初*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中描写莺歌燕舞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又表达诗人赞美之情的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对偶、拟人写出西湖早春生机蓬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七、《童趣》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的经过。作者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第三段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丛草、虫蚊、凹者。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癞虾蟆。所拔的“山”指的是:土砾凸者,所倒之“树”指的是:丛草。用比喻、夸张手法写蚊子的诗句是夏蚊成雷。
第二册
一、《伤仲永》
有个成语叫“江郎才尽”是说有一个叫江淹的人,少年时极有才华,但后来不注重学*,以致成年后并无过人之处。江淹的结局和仲永的结局泯然众人矣是一样的。
二、《木兰诗》
《木兰诗》夸张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最能概括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回家后,最能体现她女儿情态的句子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衍生出一个成语是“扑朔迷离”。
三、《孙权劝学》
在同学会上,阿明看到昔日表现一般的同学现在已是大有作为,不禁感叹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四、《口技》
“9.11”事件中,世贸大厦处于极度的混乱中,那场景真是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荒原上,夜色中,人群与狼群对峙着,有胆怯者虽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但此时也不得不竭尽全力的克制。
五、《两小儿辩日》
班里有名的“大学问”被同学一个刁钻的问题难住了,出题的.同学戏谑“大学问”说:“孰为汝多知乎”?
第三册
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描绘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文中“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源人祥和的生活景象。
二、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哲理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福楼拜的星期天》文人雅士交往之雅,让我们想起了《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文中列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通过类比突出陋室不陋。《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中用比喻赞美“陋室”、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周敦颐的《爱莲说》:从生长环境歌颂莲的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朱者赤,*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文中从嗅觉角度写莲花可爱之处的四个字是“香远溢清”。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只可欣赏不可抚玩,可引用《爱莲说》中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来表达。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香远益清。
四、魏学伊的《核舟记》:深秋的傍晚,漫步江边,抬头看看对岸的青山,空中的月儿,再看看跌落的江水,想起了《核舟记》中核舟右窗所刻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站在雄伟的大坝前,面对奔腾不羁的江水在这里变得温柔娴静,不禁想起了《核舟记》左窗所刻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自苏轼的《赤壁赋》)文中描写佛印神情的句子是:袒胸**,矫首昂视。表现王叔远精湛技艺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介绍苏黄二人友好关系和相切磋、谈论的神情的句子是: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五、《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的四个字是:天下为公。
虞世南传原文和译文
在年少学*的日子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为了让更多人学*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虞世南传文言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虞世南传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出继叔陈中书侍郎寄之后,故字伯施。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
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时寄陷于陈宝应,世南虽服除,仍衣布饭蔬;寄还,乃释布啖肉。至德初,除西阳王友。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春秋时,梁山崩,晋侯召伯宗问焉。伯宗曰:‘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以礼焉。’梁山,晋所主也,晋侯从之,故得无害。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洽穆,亦不为灾。后汉灵帝时,青蛇见御坐。晋惠帝时,大蛇长三百步,见齐地,经市入庙。蛇宜在草野,而入市,此所以为怪耳。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后星孛虚、危,历氐,余百日,帝访群臣。世南曰:“昔齐景公时,彗见,公问晏婴,婴曰:‘公穿池沼畏不深,起台榭畏不高,行刑罚畏不重,是以天见彗为戒耳。’景公惧而修德,后十六日而灭。臣愿陛下勿以功高而自矜,勿以太*久而自骄,慎终于初,彗虽见,犹未足忧。”帝曰:“诚然,吾良无景公之过,但年十八举义兵,二十四*天下,未三十即大位,自谓三王以来,拨乱之主莫吾若,故负而矜之,轻天下士。上天见变,其为是乎?秦始皇划除六国,隋炀帝有四海之富,卒以骄败,吾何得不戒邪?”
高祖崩,诏山陵一准汉长陵故事,厚送终礼,于是程役峻暴,人力告弊。世南谏曰:古帝王所以薄葬者,非不欲崇大光显以荣其亲,然高坟厚陇,宝具珍物,适所以累之也。圣人深思远虑,安于菲薄,为长久计。昔汉成帝造延、昌二陵,刘向上书曰:“孝文居霸陵,凄怆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纟宁絮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张释之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孝文寤焉,遂以薄葬。”又汉法,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贡赋之一以入山陵。武帝历年长久,比葬,方中不复容物。霍光暗于大体,奢侈过度,其后赤眉入长安,破茂陵取物,犹不能尽。无故聚敛,为盗之用,甚无谓也。
魏文帝为寿陵,作终制曰:“尧葬寿陵,因山为体,无封树、寝殿、园邑,棺?郭足以藏骨,衣衾足以朽肉。吾营此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者,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乃不重痛哉!若违诏妄有变改,吾为戮尸地下,死而重死,不忠不孝,使魂而有知,将不福汝。以为永制,藏之宗庙。”魏文此制,可谓达于事矣。
陛下之德,尧、舜所不逮,而俯与秦、汉君同为奢泰,此臣所以尤戚也。今为丘陇如此,其中虽不藏珍宝,后世岂及信乎?臣愚以为霸陵因山不起坟,自然高显。今所卜地势即*,宜依周制为三仞之坟,明器一不得用金银铜铁,事讫刻石陵左,以明示大小高下之式,一藏宗庙,为子孙万世法,岂不美乎!
书奏,未报。又上疏曰:“汉家即位之初,便营陵墓,*者十余岁,远者五十年。今以数月之程,课数十年之事,其于人力不亦劳矣。汉家大郡,户至五十万,今人众不逮往时,而功役一之,此臣所以致疑也。”时议者颇言宜奉遗诏,于是稍稍裁抑。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十二年,致仕,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如故,禄赐防合视京官职事者。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帝手诏魏王泰曰:“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后帝为诗一篇,述古兴亡,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朕此诗将何所示邪?”敕起居郎褚遂良即其灵坐焚之。后数岁,梦进谠言若*生,翌日,下制厚恤其家。
子昶,终工部侍郎。
译文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是隋代内史侍郎虞世基的弟弟。他的祖父虞检,是梁代始兴王咨议。他的父亲虞荔,是陈代太子中庶子,都有尊贵的名望。他的叔父虞寄,是陈代中书侍郎,没有子嗣,以世南为继嗣的后人,因此世南取字伯施。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年少时与他的哥哥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擅长做文章,曾师法著名文学家徐陵,徐陵也认为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世南同郡的和尚智永擅长王羲之的书法,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
天嘉年间,世南的父亲虞荔去世,当时世南还年幼,他因悲哀过度瘦损得几乎受不住丧服。陈文帝知道虞荔的两个儿子博学,常从宫廷中派出使者到他们家里去扶助卫护他们。世南居丧期满,被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他的叔父虞寄被陈宝应捕获,在闽、越一带,世南虽然已除去丧服,却还是布衣蔬食。到太建末年(582),陈宝应战败,虞寄得以生还,才令世南脱去布衣吃肉食。至德初年(583),除西阳王友。陈朝灭亡,世南与世基一起到京都长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时,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作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那时隋炀帝在做晋王,听到他们的名声,隋炀帝与秦王俊征召的文书一起送到,世南以母亲年老为借口,坚决推辞了,晋王命令使者去追他们。大业初年(605),世南接连被授为秘书郎,升迁为起居舍人。那时世基在当朝非常显贵,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世南虽然同他们住在一起,却清贫节俭,不改变自己的性情。等到隋朝灭亡,宇文化及反叛杀君,世基任内史侍郎,也将被杀,世南抱持着世基痛号悲泣,请求让自己替兄受死,化及不接受他的请求,世南因此悲哀得瘦损异常,形销骨立,当时的人都称赞他的'行为。世南随化及到聊城,又被窦建德抓获,伪授黄门侍郎。
太宗灭了窦建德后,世南被授为秦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参军,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同掌管诏告文翰。太宗曾令世南写《列女传》用来装屏风,当时没有底本,世南默记刻写它没有错一个字。太宗正式封为太子后,升任世南为太子中舍人。到太宗即位,世南转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当时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请求辞官,太宗下诏不许他辞官,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世南坚决推辞不受职,被授任为秘书少监。世南上《圣德论》,文字多无记载。贞观七年(633),世南转任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太宗器重他的博识,常常在处理军政大事的间隙,召世南在一起谈经论史。世南虽然容貌柔弱得像是受不了衣衫,但志性却刚烈,每每谈到古时先代帝王为政的得失,必定诚心以正言相劝诫,对当时的政事多所补益。太宗曾对侍臣说“:朕借闲暇的时间与世南商讨古今政事,有一个字的差错,未尝不惆怅恼恨,他恳切诚挚到这种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这样,天下还愁有什么不能治理。”
贞观八年(634),陇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现,山东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以这事问世南,世南回答说:“春秋时梁山崩,晋侯召伯宗问这件事,伯宗回答说‘:国家主宰山川,所以山崩川竭,君王因此不奏乐,穿素服,乘坐没有花纹的车、撤去音乐、出宫住宿、太祝陈献币帛用来祭祀神灵。’梁山,属晋国主宰,晋侯听从了伯宗的话,所以没有受到危害。汉文帝元年(前179),齐、楚一带二十九座山同一天崩裂,洪水大肆泛滥,汉文帝命令郡国不要来进贡,对天下广施恩惠,远*欢乐和谐,也没有成灾。后汉灵帝时,青蛇出现在御座上。晋惠帝时,大蛇长三百步,出现在齐地,经过市区进入朝廷。蛇应当在草野之中,但它进入市区朝廷,所以可以认为是怪异的。如今蛇在山泽出现,深山大泽自然有龙蛇,也不足为怪。再说山东多雨,虽然合乎常规,然而阴雨连绵过久,恐怕有冤狱,应当审断关押的囚犯,或许可以符合天意。况且妖邪不能制服道德,只有遵循道德可以削减突发的事故。”太宗认为他说得对,因此派使者救济饥民,审理官司辨断冤案,多有赦免宽恕。
后来有一颗彗星出现于虚、危宿之间,经过氏宿,一百多天才消失。太宗对群臣说:“天上出现彗星,是什么妖邪呢?”世南说:“过去齐景公时有彗星出现,景公问晏婴,晏婴回答说‘:凿池沼怕它不深,兴建台榭怕它不高,施用刑罚怕刑罚不重,因此天上出现彗星来警诫您。’景公害怕而遵循道德,过了十六天彗星消失了。我听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不遵循道德义理,即使获得麟凤,终究是于事无补,但政事没有过失,即使有灾星,也于时无损。希望陛下不要因功高而自以为了不起,不要因太*久了而骄傲松懈,始终如一,即使出现彗星,也不足为它忧虑。”太宗神情严肃地对他说:“我治理国家,确实没有齐景公那样的过失。但我才二十岁就发动义兵,二十四岁*定天下,不到三十岁就居于帝位,自认为夏、商、周以来,治理乱世的君主,没有人达到这样的。再拿薛举的骁勇,宋金刚的凶猛,窦建德横跨河北,王世充占据洛阳来说,在那个时候,够得上是劲敌,都被我擒获。到遭逢家难,又决定安定社稷,于是登上帝位,降服北方的异族,我颇有些自傲的意向,以此轻视天下之士,这是我的罪过。上天出现变故,确实是为这吗?秦始皇*定六国,隋炀帝富达四海,骄奢淫逸,一个早上就灭亡了,我又怎么能够自骄呢?想到这里,不觉由此警惕震惊。”四月,康国献来狮子,太宗诏令世南为之做赋,在东观编撰,文字多无记载。
后来高祖去世,太宗诏令高祖的坟墓依照汉长陵的先例,务必要隆重丰厚,安葬期限已经迫*,建筑工程繁劳艰难。世南上密封的奏章规劝说:“我听说古代圣明的帝王所以薄葬的,并不是不想要高贵光耀、准备珍宝物器来厚葬自己的亲人。可是认真想一想,高坟厚垅,珍物齐备,这恰恰会成为亲人的累赘,而不是孝。因此深思远虑,安于菲薄,是为长久万代去考虑,割舍人之常情而决定的。从前汉成帝造延、昌二陵,制度非常优厚,工程费用很多。谏议大夫刘向上书,他的话深刻恳切,都合乎事理,上书大致是说:‘孝文帝在霸陵,凄怆悲怀,看着群臣说:“啊!以北山做棺椁,把麻絮斩断排列涂漆在它的间隙里,难道还可以动它吗?”张释之走上前说:“假若墓中有可贪欲的东西,即使用铜铁铸塞南山也有缝隙,假若墓中没有可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愁的呢!”死去的人没有终极,然而国家有废兴,释之所说的话是为长久打算。孝文帝领悟了其中的意思,于是对汉成帝施行薄葬。’再说汉朝的制度,君主在位,把天下的赋税分为三份,拿一份纳入帝王的坟墓。武帝经历的年代长久,等到入葬时,陵墓中不能再容纳物品,霍光不识大体,奢侈过度。那以后到更始战败,赤眉贼入长安,毁坏汉武帝陵墓茂陵,掠取宝物,还拿不完。无故搜刮百姓,被强盗取用,是很没有意义的。
魏文帝在首阳东建寿陵,做关于丧葬的文告,文告大致是说‘:过去丧葬在寿陵,依山造成墓的形体,没有封树,没有建寝殿园邑,造棺椁足以藏遗骨,做衣服足以裹朽肉。我营造这不食之地,想使更易朝代之后,不知道它的位置,不藏金银铜铁,一律用瓦器。从古到今,没有不亡的国家,没有不掘的坟墓,以至于烧取玉匣金缕,骸骨一起烧尽,还不痛心吗?如果违背诏令妄有改变,我在地下被斩戮尸体,死了一次再死一次,不忠不孝,使鬼魂知道,将不赐福给你。这作为永久的制度,藏在宗庙中。’魏文帝的这个制度,可以说是通达事理啊。
“假如陛下的德行只是如同秦汉的君主,臣就闭口而已,不敢有什么话说。我恭敬地看到陛下圣德高远,尧、舜还有所不及,却屈身与秦汉的君主一样奢霍无度,舍弃尧、舜、殷、周的节俭,这是我所尤其发愁的。现在建造丘垅像这个样子,它里面即使不藏珍宝也是无益的。万代之后,只要看见高坟大墓,人们难道认为里面没有金玉吗?我的愚虑,认为汉文帝的霸陵,既然依着山势,即使不起坟,也自然高显。现在所卜测的墓址,地势接**坦,不能不修起来,应当依照《白虎通》所列举的周代法制,造三仞高的坟,建筑坟墓的制度,事事减少,墓建成之日,刻石碑立在陵墓旁,明确陵墓大小高低的标准,随葬器物,都用瓦木,合乎礼节仪式,一律不准用金银铜铁。让万代子孙,一起都遵守奉行,一起全部藏在宗庙里,难道不好吗?况且臣下除去丧服为三十六天,已经依照霸陵的制度,现在修坟垅,又依照长陵为标准,恐怕不适宜。我恭敬地愿陛下深览古今,为长久考虑。臣的赤子之心,只愿万岁之后,神道长安,陛下的孝名,传扬天下没有尽头而已。”
书奏没有得到回答,世南又上奏疏说“:汉家即位之初,就营造陵墓,*的十多年,远的五十年,才开始建成,现在用几个月的时间而建造几十年规模的陵墓,这对于人力也已经劳乏了。再说汉家大郡五十万户,眼前的人数不及过去,而工程却与它相等,这是导致我疑虑的原因。”当时公卿又上奏请求太宗遵守遗诏,务必要节俭,因此太宗把这事交付主管的人详议,于是殡葬制度很有减省。
太宗后来颇好狩猎,世南上疏规劝说“:我听说秋天打猎,冬天打猎,这是通常的制度;射鹰放禽,都有从前的告诫。我想,陛下用处理政事的余暇,依自然的规律去杀伐,准备亲自抛弃朝中用的障扇,亲自驾驭虎皮装饰的车,捣尽猛兽的窟穴,取尽山林水泽间的良材。削*凶残剪除暴虐,以此保卫百姓,收集皮革拢取羽毛,用来充当武器,举旗颁赐出猎所得,遵照前古的仪式。然而黄屋之尊,金舆之贵,是八方所敬慕的德行,万国关联的中心,先使道路清净再出行,还要提防倾覆之祸,这样看重谨慎、防微杜渐,是为了社稷。因此马卿直言规劝在前,张昭争论变色在后,臣确实低微卑贱,怎敢忘这个道理?况且所射死的鸟兽已经很多了,颁赐所获的猎物,皇恩也广大啊。愿陛下按时停止出猎,姑且掩藏长戟,不拒绝草野小民的请求,俯纳细小的水流,赤身徒手搏斗的人,任他们在自己身边,就会成为遗留后世君王的典范,永光万代。”其中犯颜直谏的话,多是这一类。太宗因此更加亲*、礼待世南。太宗曾经称赞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辞,五曰书翰。
贞观十二年(638),世南又上表请求辞官归居,太宗格外开恩应许他,仍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禄赐、防门合并同京官职事。不久世南去世,时年八十一岁。太宗在别室为他举哀,哭得非常悲恸。赐给棺木,让他陪葬在昭陵,赠礼部尚书,赐谥号文懿。下手令给魏王泰说“:虞世南对于我,像是一个人,纠正帝王的过失,没有一天有片刻的忘记,确实是当代名臣,人伦的准则,我有小的过失,世南必定犯颜直谏。现在他已亡故,石渠、东观之中,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悲痛、惋惜怎么可以说啊!”不久,太宗为他做诗一篇,追述往古兴亡之道,接着感叹说:“钟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这篇诗,将拿给谁看呢?”于是命令起居郎褚遂良拿诗到世南的灵帐边读完后焚烧,希望世南的神灵知道感悟。几年后,太宗夜里梦见世南,像*时活着一样。第二天,太宗下令说:“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朴完备,文章是辞赋的宗师,早晚尽心,志在忠益。忽然去世,转眼过了几年。昨因夜梦,忽见其人,并且进谏直言,有如*生之日。追怀他留下的美德,很增悲叹,应当供给冥钱,申明朕的思旧之情,可在他家设五百僧斋,并为他造天尊像一座。”又命令在凌烟阁上画虞世南的肖像。世南有文集三十卷,太宗令褚亮为集做序。
世南的儿子虞昶,官至工部侍郎。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欧阳修古诗代表作品: 《寄秦州田元均》 《常州张卿养素堂》 《卖油翁》 《丰乐亭小饮》 《寄河阳王宣徽》 《刘禹锡传》 《堂中画像探题得杜子美》 《感事·故园三径久成荒》 《送杨君之任永康》 《夜宿中书东合》
关于荷花的古诗句积累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句了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荷花的古诗句积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荷花
明.徐渭
镜湖八百里何长,中有荷花分外香;
蝴蝶正愁飞不过,鸳鸯拍水自双双。
采莲曲
明.沈野
解道芙蓉胜妾容,故来江上采芙蓉。
檀郎何事偏无赖,不看芙蓉却看侬!
浦口竹枝
明.袁凯
浦上荷花生紫烟,吴姬酒肆*人船。
更将荷叶包鱼蟹,老死江南不怨天。
秋莲
明.文徵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州。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般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摸鱼儿
元.元好问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知是旧家儿女。
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
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渡,无端又被西风误。
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籍卧风雨。
荷
清.费丹旭
一棹西泠路,芰荷开绕塘;
歌声起何处,飞出两鸳鸯。
秋夜作
清.邵晋涵
五月芰荷花,七月芰荷叶。
花叶不相依,云水不相接。
故人万里余,迢迢鸿雁迹。
不感故人怀,怨此清秋节。
自题画册
清.童钰
缚竹编桥自一村,几间茅屋浸云根。
此中便与尘凡隔,只许荷花开到门。
荷花
清.曹寅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蟹爪兰嫁接方式详解!
蟹爪兰的嫁接繁殖,春、秋季均可进行,以春季嫁接为好。一般春季嫁接的植株,养护得好,当年冬季即可开花。
嫁接的具体方法是:砧木常选用仙人掌或三棱剑。首先用消毒刀片水*切去砧木顶端部分,再用刀片削去皮,使其成楔形。削切时,最好是一刀削成,不要重复削切。接切好后,立即插入砧木的V型口内,深度大约2-3厘米。为防止接穗同接口,可用仙人掌刺加以固定。嫁接时,要用手轻轻捏住砧木切口,使其夹紧接穗,并稍停片刻,以使两部分能紧紧粘合,液体互相浸润。之后,最好再用塑料薄膜捆扎一下,置于荫凉避雨处养护。浇水时,使土壤保持湿润即可,不可多浇,水不能浇入接口内。一般半个月即可成活。
嫁接繁殖的蟹爪兰株型比较优美,且砧木的根系发达,生长力强,植株健壮,开花亦多。一般的蟹爪兰,可当年开花。
相关阅读
蟹爪兰孕蕾期间的适宜温度15~20℃,低于15℃就会停止生长,砧木一旦停止生长,养分、水分的供应就受到限制,势必引起枯蕾、落蕾。暮秋夜间温度较低,也会造成落蕾。蟹爪兰现蕾时间一般在10月下旬,此时夜长昼短,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日照大大缩短,人们不得不把兰盆移至屋内,花草失去光合作用,落蕾现象就很难避免了。蟹爪兰现蕾后,应及时增施磷钾肥,应该每个星期向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否则会因磷钾肥不足而落蕾。对蟹爪兰浇水时,应注意水温与当时环境温度一致,落差不能太大,如水温太凉,过于低于环境温度,能引起花蕾大量脱落。浇水过多或过少,也会导致落蕾。
蟹爪兰光鲜艳丽的背后,是根茎忍气吞声,在黑暗中坚强支撑。根是植株生长的最后一道防线,若根都烂了,蟹爪兰该怎么生长?
烂根原因:
1、浇水过多
蟹爪兰烂根主要是因为浇水太勤,盆土未干就浇水。或者土壤的排水性较差,导致土壤中含水量较高,根部缺氧而窒息烂根。尤其夏季时,蟹爪兰进入半休眠的状态,若浇水未控制好,很容易烂根。
2、施肥过浓
蟹爪兰另一个烂根原因是施肥过浓,施肥过浓会烧伤根系。蟹爪兰不喜肥,浓肥、生肥都不能施用,施用化学肥料时要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否则根部难以吸收,留在土中造成肥害。
解决方法:
将蟹爪兰从盆中取出,清除其腐烂部分,在阴凉通风处放置1~2天,重新种植在黄沙盆内。将其放置通风遮阴处,刚开始不要浇水5天之后,浇少量水,保持土壤湿润,10天之后检查是否长出新根。
若是嫁接在仙人掌上的蟹爪兰,用同样的方法将腐烂部分切除,重新栽种。
对于棵株较大、枝叶繁茂的蟹爪兰,除了重新栽种,还要剪去一部分枝叶,减少水分蒸发,生根后转入正常管理。
蟹爪兰烂根是常见问题,有的花友就会觉得蟹爪兰娇贵难养,主要是你没有了解其*性,烂根的处理方法,小编已经告诉大家了,相信其他问题也能轻松解决!
古诗虞世南蝉的积累方式 积累虞世南的古诗 蝉古诗虞世南读的方法 虞世南写的蝉古诗 蝉虞世南的古诗 蝉古诗虞世南的 蝉的古诗是虞世南写的 蝉的古诗虞世南作 虞世南写的蝉的古诗 虞世南的蝉古诗解词 蝉的诗句虞世南 蝉的古诗虞世南赏 古诗虞世南写的蝉 虞世南写到蝉的古诗 关于虞世南的蝉古诗 写到蝉的古诗虞世南 蝉古诗虞世南的节奏 蝉的古诗虞世南朗诵 古诗蝉虞世南的拼音 唐虞世南写的蝉古诗 古诗词虞世南的蝉 蝉虞世南的古诗视频 虞世南与蝉古诗的区别 蝉古诗的含义虞世南 蝉古诗的视频虞世南 古诗虞世南蝉的教案 蝉的古诗虞世南意思 蝉古诗虞世南的易错字 虞世南的蝉古诗歌曲 蝉的古诗虞世南诗意
虞世南的诗句鉴赏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全诗翻译赏析 古诗词中的抒情方式 蟹爪兰嫁接方式详解_咏兰古诗绝句 abb形式的词语积累 《蝉》虞世南古诗赏析 关于清明节的积累古诗 虞世南《咏萤火》古诗翻译赏析 济南公积金退休提取方式 积累描写清明节的古诗 唐诗赏析:虞世南《蝉》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 初中语文古文古诗背诵积累 虞世南传原文和译文 关于荷花的古诗句积累 描写雪的古诗词积累 虞世南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蝉古诗虞世南翻译全文(蝉的翻译文分享) 雨的诗歌有哪些(积累有关雨的古诗文案) 虞世南蝉古诗译文(虞世南蝉的诗意) 虞世南蝉古诗译文(唐诗蝉虞世南解释) 虞世南《蝉》 虞世南蝉的诗意 古诗词中的抒情方式 搜索古诗蝉唐虞世南70句 小升初语文:常考古诗积累 小升初古诗知识积累 小升初语文-古诗知识积累 课外积累的描写秋天的古诗 有关荷花的诗句古诗积累
搬家祝福语大全及图片 青年节幽默祝福 女领导生日祝福语简短 小外甥满月祝福语 生日快乐祝福语视频 我怕祝福太多 新婚祝福微信动态图 教师节祝福gif 大病出院祝福语 对病人的祝福语大全 企业新年祝福视频 周末雨天祝福语 老师祝福卡片制作方法 祝福妹妹的话 一生最美的祝福歌词 祝升官的祝福语 五一假期图片祝福词 不一样的早安祝福语 生日快乐祝福语爱人的 男宝宝生日祝福语大全 给宝宝的祝福语寄语 周四祝福图片 结婚祝福红包 祝男性朋友生日快乐的祝福语 去当兵的祝福语 孩子生日祝福词 祝姐姐订婚的祝福语 祝福母亲生日的古诗 七年恋爱长跑祝福词 放开那三国2半年祝福 自己新车落地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