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中蝴蝶意象的发展演变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蝴蝶意象的发展演变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蝴蝶意象的发展演变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中蝴蝶意象的发展演变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评书艺术的发展演变及其功用解析的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评书艺术的发展演变及其功用解析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评书,又名讲书、*话、说故事等。评书艺术以其节奏的干净利落、故事与情理的交互融合、情节的跌右起伏和语言的通俗简洁,受到广大评书迷的喜爱,是我国独有的曲艺表演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悠远的历史文明长河中,评书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传播优秀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说书讲义曾对文学艺术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唐传奇、宋元话本以及明清小说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现代的老舍、赵树理等一批作家从评书艺术中汲取营养,创造了杰出的传世作品。
但是,目前对评书的研究却略显薄弱,把评书艺术仅仅局限于下里巴人的大众娱乐通俗文艺,忽略了其在文化史上的价值。事实上,评书作为大众所喜爱的文艺形式,对我国优秀文明和文化起着独特的传承作用。本文欲根据评书的孕育、产生、发展以及兴盛的历程,简要探讨评书艺术与俗讲、变文及说话、话本的渊源,兼谈评书艺术传承文明、文化的功用。
评书的渊源、发展和兴盛
1、说唱和俗讲与评书艺术的渊源
根据出土文物说书俑,评书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晋朝,之后唐出现的说唱文学和俗讲应该说已经孕育了说书形式。
敦煌出土的唐五代说唱古籍文献表明,唐代民问已经有了说唱的艺术形式,但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套路。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佛教事业的兴盛,出现了俗讲和变文,如敦煌遗书中明确标名变文或变的有《破魔变》《降魔变文》《八相变》等。俗讲是相对于僧讲而言的,僧讲是讲给出家弟子听的,而俗讲则是给普通的信徒和广大百姓群众传经布道,变文是俗讲的底本。
在佛事发达、俗讲兴盛的形势下,民问原有的说唱艺术也逐渐强大起来(有论者把这一时期民问创造的艺术叫作说唱文学,产生了大量面向市井百姓的民问故事和传说。很多这样的故事和传说被记载下来,成为说唱的底本,其中一部分说唱故事的底本就是变文。这些说唱底本和变文反过来又刺激了说唱艺术的发展。之后,甚至一些达官贵人也邀一些江湖说唱艺人到府上讲故事,客观上推动了说书艺术的发展。
这种在民问发展起来的说唱文学和俗讲客观上为唐传奇的作者们提供了写作素材。一些文人开始把六朝时期的故事如六朝怪志等用细腻的描写、完整的结构、散韵结合手法改造为传奇,像《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柳毅传》《莺莺传》《霍小玉传》《虫L髯客传》等。说唱艺术在这些志怪神话、才子佳人的传奇中获得了丰富可靠的蓝本,在与文学艺术互动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2、说话流行与评书艺术的产生
唐说唱艺术在宋元时期演变为说话(说话也即说唱,元时也叫*话),说话科目很细,分为讲史、说三分、五代史、说浑话和小说等科目。从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也能了解到,京城汁梁涌现了许多专门表演民问伎艺的勾栏瓦肆,市井常见,规模可观。
说话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宋元话本的发展。这些宋元话本的编写者和说唱者,多是卖艺人、落第书生,他们大都用口语写作话本,比唐传奇更易为人所接受。这些话本无形中为说唱艺术注入了活力。从史料反映的情况来看,这时的说话已经}一分接*后来的评书艺术。宋元说话的兴盛是城市商业繁荣刺激的结果。商业经济发展到宋元时期,旧的坊市制度逐渐崩溃,新的商业格局慢慢形成,城市市民阶层迅速壮大。史料反映北宋时的东京汁梁城市人口逾百万。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刺激了市民阶层对于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在一些繁华的大都市,产生了市民文化表现自我的固定游艺场所瓦舍。说话表演适应社会需求,经常在这些场合中出现,满足民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
此外,为人熟知的*评书四大家将中,有三家出自宋朝《杨家将》《呼家将》《岳家将》,而像《三侠五义》《大小八义》《水浒》等许多说话艺人表演时所依据的底本,其素材也多出自宋朝故事。这也反映了宋代说话艺术的繁盛。一些评书蓝本显示,当时市井社会业已出现了靠说唱维持生计的艺人,他们穿梭于酒家和青楼问,依靠说书度日,实质上可以算作评书艺人。
3、评书艺术的发展与新*成立后的繁盛
宋元之后,评书从明末清初的小说中分离出来说书人不仅要说故事,还要讲解故事,这样,既说又评的评书被看作一门独立的说唱艺术,在市井中广泛流传开来。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兴旺和拟话本小说如三言二拍等故事集的完成,客观上为评书的繁盛提供了基础条件。而才子佳人、袍带讲史、侠义公案等各种俗小说的纷纷出笼,更是刺激了评书艺术兴盛一时。在这一时期,《西游记》《封神榜》等志怪神魔小说为评书艺人提供了非常成功的蓝本,而《东周列国》《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讲史说事小说在把古典小说推向高峰的同时,也推动了评书艺术的.兴盛。明末清初,评书历史上出现了首位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柳敬亭,轰动一时。
之后,评书艺术继续发展并走向成熟,成为城乡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性节目。刘鄂《老残游记》中记载《明湖居听书》一段,充分展示了当时说书场面的壮观,表明评书表演艺术已深深为大众所接受,反映了这个时期评书艺术的发达。新*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借助新的文化传播媒体像广播、电视等途径,涌现了一批颇受听众喜爱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如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等,都在听众当中形成了良好的声誉,扩大了评书艺术在百姓中的影响,把评书说唱艺术推上了顶峰。一批评书名家作品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林海雪原》等,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是评书艺术史上的一大盛况。评书文化一时问蔚为大观。
评书艺术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
评书是一种容量大,故事性强,语言形象,深受不同层次听众喜爱的艺术。评书艺术是我国文化史中少有的主要面向百姓大众的艺术,是我国艺术宝库里的奇葩,同时也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1、繁荣了我国辉煌的文化
评书艺术家们居于话本和听众之问,一方面,他们注意吸收话本的精华,学*典型人物的言行。评书表演者只有用心揣摩才能够说出好的艺术,吸引听众。评书表演者的这一个学*吸收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是对已存在的文本进行吸收、审美、加工、创新的过程,扩展了优秀作品的审美空问。
另一方面,他们要面对听众,接受听众的考验,促使他们考虑听众的喜好和需求,创造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和故事。像刘兰芳《杨家将》的一段:大郎之妻张金定,二郎之妻李翠萍,三郎之妻花似玉,四郎之妻罗赛英,五郎之妻罗刹女,六郎之妻柴郡*,七郎之妻杜金娥,八郎之妻肖金蓉,数人家老六的媳妇最漂亮,出身也好,八贤土的妹子,羡煞其他哥几个。语言整齐,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极易为文化素质不高的人群所接受。评书表演者的这种语言也反过来影响了文本的创作,保持了我国文学创作的创新性。
评书艺术家们这一特殊位置,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另外,为了更好地吸引听众,说唱者非常讲求幽默风趣、插科打浑、穿插头,使评书艺术富有欣赏美感。表演者为了增加表演效果,有时还会在评书演播中插入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常常出现有诗为证、后人有诗赞曰等形式。如在刘兰芳《岳飞传》赞扬高宠的诗:为国捐躯赴战场,丹心可并日争光。滑车未破身先丧,可惜将军马不良。其他评书特别是《三国演义》,像这种运用诗歌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此外,评书表演艺术家为了增强评书的欣赏性,总是推陈出新,补充新血液,促进了口技等表演艺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遗产。
2、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播
评书艺人通过自己的表演,把文字的东西演讲给民众,扩大了优秀文化的受众,一些评书名段如秦琼卖马等成为人们的口头故事,代代相传,保证了传统文化的延续性。这些优秀故事的传播,不仅丰富了民问文化,而且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涵养,保证华夏文明的先进性。这也是悠久的中华文明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书艺术家们把优秀作品通过口头表演形式传播给大众,给普通*民百姓以无穷的精神享受,充实了他们的业余生活。评书家的这一行为客观上维护了中华民族思想上的统一,增进了民族团结,效果显著。
评书表演艺术家们在演播评书的同时传播了佛、道、儒等思想流派的思想。此外,评书艺术所讲述的前朝兴衰争战之事,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小说故事,以及演说佛书等故事,都在不同程度上传承了文化。
3、文明教化的意义
评书所讲蓝本很多都是经过再创作的优秀作品,其中很多已经拥有娱乐和教化的双重功用,可谓说以载道。像我们熟知的四郎探母、岳母刺字等评书故事,就包含了忠孝节义的传统思想,而《三侠五义》等武侠评书则带有浓厚的行侠仗义道德,即见义勇为、除暴安良、路见不*拔刀相助等侠士之风,一直为大众津津乐道。这些优秀思想潜移默化,逐渐成为人们做事原则和为人准则,身体力行,形成了社会良好的文明之风。
在宣扬儒家正统思想方面,评书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综观众多评书底本,名门贵族小姐均能知书达理,正直书生皆能安守本分,这些其实就是儒家仁爱孝梯、谦和好礼、诚信知报、修己慎独等思想的折射与反映。在人们心目中,评书中这些典型故事无形中成了人们效仿的楷模和典范。仁义、忠孝、勤劳等儒家道德得到大范围的弘扬,培养了中华民族的理性色彩以及良好的品格气质。
此外,广大的听众通过听评书,养成了借鉴历史、反思今世的良好*惯,在汉文化圈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增强了汉文明的影响力。
我国古代数学计量的发展演变论文
在学*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国古代数学计量的发展演变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的数学成就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考古发现在甲骨文中就有了“一、十、千、万”等数字刻痕,这些数学符号也说明我国数学思想至少在殷商时期已经建立了。上古记事用结绳,后世才用书契用来记载。班固《汉书·律令志》称“: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皇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由此可见,我国数学在先秦已经取得许多成就,并且具体运用到实用中了。
一、简单刻画和结绳记事
*财计历史源源流长,早在早期氏族公社制度时代,人们已经掌握“刻木记数”和“结绳记事”等方法,用来反映渔猎收获数量和其他收支,这也是可知的最原始的计数行为。《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为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考古也发现,作为仰韶文化遗址之一的西安半坡陶钵中,已经发现二三十种多种多样的符号集,这些符号多集中在陶器的边缘上,这说明仰韶时期先民已经刻制、使用这些符号并用它们表示具体的特殊意义了。这些符号不仅是当时先进记录、计量方法的反映,而且也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原始文字的滥觞。
“刻木记数”、“结绳记事”,被认为我国财会发展史上的原始计量、记录方式产生的标志。原始社会创制的结绳形式是清晰反映数量关系及客观经济活动的记录方式。结绳记事,是先民最先和最广泛采用的记录方式之一。《周易·正义》称引郑玄注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这大概就是“结绳之法”自身进行的具体探索,于情于理都是讲得通的。
二、计量单位的创始
“书契”已经有了数的概念的明确记载,而且有通过数的运算求得结果的记载了。在何种计算中,都不能离开度量衡制以及衡量事物多寡的计量尺度参与。
据传说,我国的度量衡和计量单位与“黄钟秬黍”有关。“黄钟”,创制于黄帝时代,它是用竹子制作的一种吹奏乐器,长度大约九寸左右。后来,黄帝又把它定为度量事物的标准,如《汉书·律令志》中提到“黄钟为天统”。而“黄钟”本身又是靠“秬黍”来量制的,所以“秬黍”和“黄钟”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互度互量的关系。
《律令志》又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这里提到的黄钟长度大概等于中等秬黍九十粒,以一粒为一分,则十分为一寸,剩余的寸、尺、丈、引之间关系皆为十进制。“量这,龠、合、升、斗、斛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十龠为合,十合为升……”这里提到的黄钟容积等于中等秬黍一千二百粒,也称为一龠(即勺子)。十龠是一合,其余的升、斗及斛等单位比例为十。“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本起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这里的黄钟与秬黍具有互量互度关系,其中记载的实物度量制度有寸、尺、合升、斤两等,这些单位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一直延续使用到现在。
三、计数法和位值制的建立
甲骨文时期,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这种文字上的进步,对商代后期的算学和财会的发展都有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早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从一到十等众多数学符号,这些符号是开展数*算及财务核算的基础,也是其他相关活动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承载。不仅如此,甲骨文中的一、十、百、千、万等符号每个单位已经用来指称一个专名了,而且,这些数字符号的排列也具有规律性,个、十、百、千、万从小到大排列、循环增值,共同构成了一个科学的数学系统。这也意味着先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掌握十进位法进行一般的数*算了。
甲骨卜辞中的实物、货币度量单位,与数字相结合,再加上年、月、日、时辰的'限定,便可以用来详细记事了。这些符号和计算是商代“会计”进步的表现,即使从当前的原则看,它们也已经属于最初级的财会记录了。如甲骨卜辞中载有许多殷商王族占卜、经济收支计算相关的记录。其中,有一些属于“记事卜辞”,在此类“计算”中,可以与卜辞无关,也可以和卜辞有关。如记载田猎时收获多少,在战争中的俘虏数量,以及所属方国、臣下进贡物品等。还有一些是在祭祀过程完毕后,把用牲的种类、数量及方法和祭祀的月、日、时辰,一起刻在甲骨上,用来表示对先祖、鬼神的孝敬。这些记录,从总体上可以简单分为“收支记录”“、占卜支出记录”“、货币计量单位记录”三个大类,三类都是商代的财会方法和实践的具体表现,也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财会记录。
四、周秦财计管制规范化
随着封建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的财计管理制度逐渐得到发展和规范。战国至秦汉时期,已初步构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厅财计管理系统。
西周时期,周天子为管理财务和出纳,分别设置了专门负责财会工作的“司会”、“职内”“、职岁”“、职币”等四种官职,并确立了四种官职的职权范围和管理制度。其中,司会是我国最早记载会计职务并负责报表的编审,如《礼记》,即“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职内、职币、职岁三职分掌出纳工作的一个方面,三者间相互参考、相互控制,并且建立了财政收支的分权控制办法:以入制出,以出制入,以出入控制结余之财[1].除此之外,周朝还设置了一系列财计管理制度,如交互考核制度、收支报告制度和宰夫地稽查制度等。
周朝的官厅会计制度,不仅有了陈述性财务报告,比如《周礼》中提到的“日成”、“月要”和“岁会”,而且,还采用了凭证(“书契”、“官契”)、账簿(也称“籍书”)和“三柱结算法”等专门方法。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到秦朝末年已经开始出现了“收-付”为记账符号,以及“上收下付”式的单式收付记账法,除了记账之外,还以钱币为计量单位对一部分收支进行核算,这是我国财计管理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另外,统治者专门设置严刑峻法对官员的计算进行管制,其中包括对不同程度的错误进行分级,分别处以不同程度处罚。比如在土地税收计算中,为规范官员计算准确性,秦代专门设置严厉的法令进行规定,并且还设置官员对计算结果进行仔细检查。张家山汉简《算数书》中有以下记载:邻里有女恶自喜也,织曰:自再五日织五尺。问始织日及其次各几何。曰:始织一寸六十二分寸卅八……不盈寸者,以法命分。
王已雠(《算数书》简40-42)[2].“王已雠”,指的是“一个姓叫王的人对该算题进行了核对”.这也是一个秦代财务会计进行校对工作的真实体现。如果有官员计算失误的话,则按《效律》来处置。“计脱实及出实多于律程,及不当出而出之,值共价,不赢廿二钱,除;廿二钱以到六百六十钱,赀官啬夫一盾;过六百六十钱以上,赀官啬夫一甲,而复贲其也。人户、马牛一以上为大误,误自重也,减罪一等。”(张家山汉简《效律》)总之,无论在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财政历来都被统治者视为国家经济的要害部门,统治阶级建立并完善这些制度而产生的财政理论,自然是极其必要的。
五、数学成就对财务规范的可行性
周代教育制度日渐完备,并在幼儿教学中以算数为必修科目。
与此同时,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传统数学理论在周秦时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将算学知识进行传授和实践应用。如《九章》中所记载的“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类算题[3],这些算题的记载大概在西汉年间,但是算题的形成年代至少要早上百年左右。除此之外,还有张家山汉简《算数书》(下葬年代大约为吕后二年,即前186年)中记载了大量数学计算的算题,其中涉及了“方田、粟米、衰分、盈不足”等几类算题。同时,岳麓书院藏秦简《数》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4].这就足以说明“方田、粟米”等几类算题的产生时代至少是在秦代,并且有可能更早。
周秦之际,诸子百家纷纷着书立说,我国哲学思想空前繁荣。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许多关于算学的著作,代表性的著作有《墨子》、《吕氏春秋》、《管子》等,如《墨子·备城门》“:三十步一突,长九尺,广十尺,高八尺,凿广三尺、长二尺为宁。”这些传世的和出土的数学文献,不仅涉及了专业的数学专门术语和数*算的知识,还关系到了数学知识在具体实践应用的问题,是我国早期数学成就的典型代表。同时也证明,早在周秦时代,我国就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数学水*,这无疑为我国的古代财务计算的开展扫清了障碍。
周秦早期的计量与财会行为,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它不仅涉及了财务计算,而且与数学、统计学还有其他学科都关系密切。而周秦的算学成就,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中催化了我国财务计算萌芽,并且为后期的财会发展形态和发展趋势提供可靠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史稿(上)[M].*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
[2]张家山二四七号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M].文物出版社,2001.
[3]钱宝琮校点.算经十书(九章算术)[M].中华书局,1963.
[4]朱汉民.岳麓书院藏秦简(贰)[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谈西方哲学中理性的发展演变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史的源头和开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谈西方哲学中理性的发展演变,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理性的诞生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哲学从最初的宗教和神话中**出来,成为西方哲学史的源头和开端。“古希腊哲学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两大源流。一是来自古代东方各国文化对古希腊的影响。……二是古希腊神话。”
[1]14-15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和人的认识能力低下,面对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人们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对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也知之甚少,于是,就创造了神话和原始宗教。可以说,西方哲学是从希腊神话和宗教中孕育并分离出来的,人们最早对自然界、对客体的认识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在希腊神话中人们用想象力来认识世界及宇宙万物,用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人格神来解释自己无法认识的自然和现象。尽管原始宗教观念还不是哲学,但已经开始考虑宇宙万物的生成与灭亡的问题,人们已经用宗教信仰和神话探寻世界的本原,通过感性的、表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
将历史回放到古希腊哲学产生的时代,可以发现哲学思想空前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经济的繁荣,此时的希腊正值奴隶制城邦的兴盛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产生了工商业奴隶主同贵族奴隶主之间的斗争,于是也有了反对宗教神话而代之以新思想的要求,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后,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人们的生活比较安定,社会经济也相对繁荣,这些客观的社会条件提供了一个适宜哲学思考的环境。最早开始研究哲学领域问题的是米利都学派。“希腊哲学起源的直接背景是宇宙起源诗,宇宙起源诗以神话的外衣叙述了客观史前的故事,从而利用流行的有关万物恒变的观念叙述宇宙创造的形成。”
[2]42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宇宙间存在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操纵这个世界的运行,想找出一切变化莫测现象背后的永恒关系,于是产生了解释世界本原的哲学思想萌芽。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那样,人们对于哲学的研究就是出于自己对世界的无知和对眼前问题的困惑,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例如宇宙是怎么产生的,日月星辰的各种现象是如何交替产生的等等。
[3]119古希腊是开启理性的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理性思维,即人通过对自身认识理性的能力以及对理性的把握,使这一时期的希腊人开始逐步摆脱原始神话的统治,将理性作为认识宇宙万物、了解人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而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对原始神话的幻想。
之所以将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史的开端,最重要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重视理性思想,并将其奉到神的高度。那时的哲学家在追寻世界本原、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时,并没有完全将理性精神从自然世界中剥离开来,例如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起源,他把数看作神圣;苏格拉底提出对理性的信仰,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他们都宣扬理性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则将思想本身的思想看作是人类灵魂的最高功能。从这些哲学家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古希腊的理性观念都体现着自然性和直接性。
二、理性的最初规定
作为古希腊哲学开端的自然哲学对于什么是万物“本原”提出了各种不同见解,体现出这时的人们力求摆脱对宇宙的神话思维方式,渴望知道世界的本来面目,努力寻求宇宙和自然的构成、本质和规律,由此,神话垄断思维走向了自然主义的理性判断。第一个哲学派别是米利都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用水来解释一切事物,认为万物生成于水而又复归于水。泰勒斯通过对经验加以反思,提出这一哲学命题,概括了以往人们所有对自然界的具体变化进行的一系列的抽象和总结。尽管泰勒斯提出的始基仍停留在感性范围内,但他却将这个具体的、感性的水作为宇宙万物的起源,将水提升到一个普遍适用的、理性的层面。
阿那克西曼德汲取了泰勒斯的思想,提出了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物”,而阿那克西美尼提出的“气”是对他的老师的无定形学说的具体化。在自然万物里,气是最不定形的,它又体现出一种力量,用凝聚和扩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变化。这种解释却遗留了动力源的问题,造成了毕达戈拉斯和赫拉克利特对本原问题的两种不同立场,也导致他们对理性做出不同的规定性。
毕达戈拉斯学派认为,数才是万物的起源,万物都是由数来定形,运动、变化都是不真实的,是感性的。一切感性变化背后的抽象的数才是本原,是不变的、永恒的。这体现毕达戈拉斯非常重视这种超越感官的理性思维,超越具体事物去寻找事物背后的本质。后来,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并提出用“逻各斯”概念来表示万物存在的依据。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在他看来,“逻各斯”是一个普遍性的存在,是理性、规律。它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背后那个常住或保持不变的规律,也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
[4]22但是赫拉克利特所讲的这个“逻各斯”虽然是普遍的“一”,然而如何将“逻各斯”与感性的火的内在原则统一起来,成了赫拉克利特难以解决的困局。
古希腊早期哲学家逐渐开始意识到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思维能够做到超越已有的观念,察觉到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关系,在人通往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推理逐渐开始代替了经验的直观。最终,由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明确地把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陈述出来。
巴门尼德将理性再一次提升,就是对宇宙整体的规定性。他紧紧抓住存在与非存在这一最高对立,提出“真理”与“意见”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巴门尼德把哲学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意见的哲学,一类是关于真理的哲学。”
[3]29指出通向两种不同的哲学之路,两条认识世界的路。一种是真理之路,运用理智、理性思维去认识一切存在的存在,另一种是意见之路。“非存在者存在”,是指从感性的具体事物中去寻找万物本原,以这种方式所得到的知识是不真实的、虚妄的。“巴门尼德坚信理性:凡是同思维有矛盾的,就不可能真实。”
[4]26巴门尼德认为,要认识那个真实的存在,只有通过思维运用理性才能把握真理,相反,意见则不属于任何真理的范畴,意见的对象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有思维和存在同一,思想与思想的目标同一,才能清除意见、获得真理,区别存在与非存在、本质和现象;由此认为思维认识不是感觉认识的更高阶段,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之路,通过理性路径得来的才是真理,感性知识也只能得来意见。巴门尼德主张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他的“存在论”就是摒弃一切不确定性的、感性的事物,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因此,他也成为古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理性主义者。
古希腊多元论哲学的代表阿那克萨戈拉和德谟克利特承袭爱利亚学派思想,又有不同之处。这一阶段的哲学返回到感性世界来阐述自然万物的形成,理性与感性在这里就合并起来。首先是恩培多克勒,他认为构成宇宙整体的“四根”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永恒不灭的。这体现出一种对永恒不变的本原的追求,然而在认识途径上却依靠感性认识。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万物由种子构成,种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它无限小,需要通过理性来认识。
而一个事物的`性质正是由在这一事物中占优势种子的性质所决定的。为了解决种子的运动问题,阿那克萨戈拉提出了“努斯”,他所讲的“努斯”既是心灵,也是理性,是超然于整个宇宙之外的,他也把它当作神,具有能动性。世界万物就是靠“努斯”来推动的。值得注意的是,“努斯”的提出很重要,第一次把精神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做了区分。在此之前的区分是很不严格的。过去的哲学家都是用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世界本原,唯有阿那克萨戈拉用精神性的“努斯”与物质性的本原区别开来。德谟克利特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体系,对前人哲学中的几对矛盾对立的哲学范畴进行重新思考,例如运动与静止,存在与非存在等等,并尝试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别的说法都只是意见。世界有无数个,它们是有生有灭的,没有一样的东西是从无中来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
[3]47德谟克利特认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感觉认知的,而知识则是依靠理性认识获得的。德谟克利特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结合,结果又恢复了巴门尼德的传统理性主义观点。
“逻各斯”和“努斯”的提出构成了古希腊哲学对理性的最初规定性,前者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背后保持不变的秩序和规律,后者是宇宙万物的推动者和原因。二者蕴含着理性的双重意义,即逻辑规范性和自由超越性。但此时的理性观还带有自然哲学的朴素性,没有对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的动因的探寻做出明确区分。
三、理性的发展
苏格拉底提出了对理性的信仰,从“逻各斯”深入到背后的努斯精神。他没有像阿那克萨戈拉那样,在宇宙万物之外设立一个努斯作为外在推动力,而是另辟蹊径,在整个宇宙变化过程中寻找动因。苏格拉底所讲的“努斯”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自然万物的最终目的。把“逻各斯”变成了人自身的一种尺度,他凭借“努斯”自身能动的自我超越性,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逻各斯”。他的理性主义就体现在追求真理的这样一个过程中。苏格拉底又从伦理学的层面思考理性,认为人都拥有一个理性的灵魂,人们只有认识了人先天存在的普遍道德观念才拥有真知,真与善,知识与道德融为一体。他相信有普遍知识的存在,力图在伦理问题中寻求普遍真理,并相信人们通过不停的追问,能够接*甚至掌握事物的一般的、普遍的原则。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通过认识自己的途径来研究客观存在,将真理归结到主体的思维意识,以自身为目的,不断地追求自己、自己实现自己,使人的意识逐渐摆脱其主观性,最终获得最本根的普遍性、客观性,就这样,苏格拉底开始将哲学关注点引向了理性。
即便如此,在西方哲学史上,构建起理念论的框架,并确立理性重要作用的是柏拉图,他赞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认为一切可感觉到的东西都是不断流变的,又继承和发展了从巴门尼德到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特别将苏格拉底伦理学领域的思想延伸到了整个宇宙万物。“理念”就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他将世界二重化为“可见世界”与“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可见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由后者创造前者,个别事物与理念世界相对应。
人的认识过程中存在一种内在的冲动,这个冲动就是理性的冲动,他的这个理性就是“努斯”,而他对“努斯”是这样解释的:“绝对的自动性”,永恒的自动性,是一种主动的能动性,不断地往上攀升,追求更高的境界。柏拉图就这样在现实世界之外构造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并由理念世界决定着现实世界的一切。受苏格拉底伦理学的影响,柏拉图的理念论一直贯穿着伦理价值的因素,从根本上讲,对理念知识的追求即是对关于善的知识的把握。尽管柏拉图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基本范式,但其构建的哲学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古希腊哲学理性主义,最根本的困难在于无法弥补理念与具体事物之间这种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难题。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构建的哲学体系也使古希腊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形成一个宏伟的思辨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更加注重确定的概念,以思辨的方式追寻事物的确定性,并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关于“努斯”本身的定义,但是更进一步强调“努斯”的这种“自动性”是自己思维自己,需要经过一个系统逐步上升到“至善”这个顶点,这就是纯粹的“努斯”,纯粹的精神。亚里士多德以最高形式弥补了柏拉图的不足。他认为上帝是完美的“努斯”,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形式、最高目的,是一切宇宙万物的原因,上帝按照一定的目的,理性地、有秩序地、能动地推动着宇宙万物,而上帝本身是不动的、完满的、无所不能的。但是亚里士多德没有把“努斯”精神贯彻到底,在他的逻辑学中,淡化了努斯精神,与他的本体论与宇宙论产生矛盾。后来的哲学家恰恰针对亚里士多德缺失的这一方面提出“自我意识的哲学”把万物的“努斯”
从自然和宇宙的本体提升到一种人格和人生哲学层次上来。古代希腊哲学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的发展是人们的思维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从研究客体到研究主体的思维发展的结果。
不可否认,亚里士多德发展了古希腊哲学的理性观念,认识到理性的最高规定是思想思维本身,但他却将其看作是客观自在的东西,仅仅把理性局限于理论思辨的层面,缺乏具有实践意义的能动性、精神性,这也是后来西方哲学理性发展需要克服的缺点。
四、结语
追根溯源,西方哲学的理性基因根植于古希腊哲学的沃土之中,这一时期理性的产生及后来理性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精神的基础。尽管这一时期对理性的理解还处在较为粗糙的阶段,而且不同流派的哲学家的对于理性的理解和表述并不相同,但是他们却都把理性提高到了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的最高阶段,也成为人们不断追求和探索的最高原则。在古希腊哲学中,把握其他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是对于理性的揭示和把握,这也成了整个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用感性直观来认识世界,对人的理性思维的探讨及运用理性思维认识世界的能力还尚显脆弱。但是古希腊哲学已经开始揭示理性的内在矛盾,即“努斯”和“逻各斯”构成了理性的两种使命和特征,前者代表着主观能动性的力量,是本源性的冲动,具有不确定性;后者则代表着客观性的规范,具有确定性。从总体上看古希腊哲学的理性观,可以明确地窥探出“努斯”和“逻各斯”的不一致并试图调和,但遗憾的是,这种调和仅仅停留在一种笼统的、原始统一的阶段,并没有将主客对立作为同一事物矛盾的对立面纳入理性之内。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古希腊哲学对这一理性范畴的提出成为后来西方哲学发展的沃土,对后世理性观的发展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保持长久不衰的生命力,这也正是古希腊哲学中理性的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欧洲哲学通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2]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着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拓展:论文:谈*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初步认识
在哲学的文化市场萎靡不振的今天,哲学家越来越被排挤到世界文化发展的边缘地带,早已丧失了昔日的自信,博大和雍容,落魄到要和千百种职业同槽争食的地步,心浮气躁,不得不媚俗以取悦于世。哲学家想做灵魂的生意,然而灵魂没有了,他们何以为生,作为不和适宜的历史沉淀加以藐视和讽刺。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屈尊俯就地问: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这时,哲学家会赔着笑脸,诚惶诚恐地解释一通,可谓“说来话长,一言难尽”;生怕遗漏贻笑大方,到最后总是被人家的逼迫下,下一个简单的结论“一言以蔽之”。
尼采狂呼“上帝死了”的时候,哲学家们暗自欣喜,以为听到了福音,从此哲学家接管了宗教的领地,重新建立一个“人文宗教”,为此,中西哲学以地域文化不同,首先表现在它们在寻求和确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上的超越精神不同。哲学是人生另一种智慧,也就是人对宇宙与人生的反思,是对人的生存状态深切的理性关怀。西方哲学的人生智慧体现了虔诚而深深的宗教情怀,*哲学的人生智慧则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的理性意识。
西方哲学注重于以纯理性的客观态度解释世界的认识和以信神的主观态度看待人生的宗教世界观。西方的基督教就是一种典型的宗教,它主导这西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基督教看来,人生而有罪(原罪),由于人辜负了上帝造人的善意,自甘堕落,才被赶出天国乐园。罪人们痛改前非,克制欲望,救贫济苦,行善积德,把自己全部身心献给上帝,才有希望在世界末日审判获得上帝的垂怜,回归天堂。西方人对有神论的上帝的信仰与西方人对天的理解、对人生生存状态的理解与深深的虚无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如何走出虚无,寻找到人生的意义,这是西方哲学共同所探求的一个永恒的问题。丹麦哲学家说,人若要从虚无的深渊中奋然跃出,那就必须皈依上帝,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给人以精神上永恒的寄托。由此,西方人这种深深的虚无意识,注定了在他们内心深处,会扎根下浓厚的宗教意识,从而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到超越现实的精神家园。
*哲学总的来说缺乏认识论的兴趣和有神论的宗教信仰,而则重于张扬人类理性体认识宇宙与人生本质的直觉智慧。*哲学的人生智慧则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所谓哲学的,也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来反思宇宙人生。*哲学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哲学意识而非宗教精神。*哲学否定了深的存在,但并非不意味着没有超越现象,超越现实的意识。*儒道佛哲学的超越意识,是将超越的对象归属于内在的心源。所以*哲学人生智慧是追求内在的超越而非外在的乞求,并不需要脱离现实的世俗社会。这种人生超越智慧叫“即世的超越”,“即出世又入世”的超越。如果说有彼岸天国的话,那么彼岸就是此岸,天国就在人心中。
如何表述中西哲学的方法,一种是暗示,一种是下定义。
*哲学不可说,以为有些哲学的对象是不能用日常语言表达清楚的,但哲学必须表述,对于不可言传的东西。哲学家只能说它不是什么。或者用其他方法来暗示、烘托。*哲学的这种赋予暗示的特点与*一切艺术理想是相通的,*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换句话,*哲学所表达的东西类似于*诗、*画所表达的含义,都在表达上有相通之处。列如诗人要想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的,而是诗中没有写出来的。好诗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读*文学欣赏*艺术,不能只看表面,不要眼光只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意思,要读出言外之意,读*哲学要细心体会字里行间的弦外之意。
*文学中《老子》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道不可说,只可暗示,不是靠固定的语言。语言一但达到目的就应该忘掉,就不需要了。《庄子》说:“言所以在意,地意而忘言。吾安的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所以*哲学正是明晰不足,暗示无穷,充满诗意。
西方哲学绝大多数派都坚信哲学能够清楚的,用语言表达一切对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就是用下定义的方法来表达哲学观念,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用“我思”这个言语的性质来定义“我存在”,他还认为只有象数学那样清楚明确的观念才是最可靠的知识,并且可以用语言来推导上帝的存在。笛卡尔如此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是完美的,而存在当然比不存在完美,不存在当然不如存在完美,因此,上帝是存在的。西方人用1+1=2的方法来证明世界认识性的一切,用下定义的逻辑论断证明西方哲学。
因此总的来讲,*哲学境界甚高,内涵深刻,而西方哲学则善于逻辑分析,思想表达清晰,但前者缺乏清楚的思想表达,后者则达不到最高最好的哲学境界。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以“残月”写忧愁
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
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仲殊《南柯子·忆旧》
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以“明月”写忧愁
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三、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
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
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初春》
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四、借“新月”写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这一意象,把那在风中伫立,由朝至暮的难以抛却的新愁,写得淋漓尽致。
五、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词人借助缺月这一特有的意象,将晴空幽绝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贬之后,寓居时愁闷难遣的生动体现。
带月的古诗句
1、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2、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4、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5、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王安石《春夜》
6、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7、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8、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10、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11、五月渔郎相忆否。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12、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13、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
14、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15、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16、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诗歌是文学上的一种文体,是人类内心情感所释放的窗口之一。只有细细品味,才会感受到藏在诗歌深处的灵魂的跳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
诗的欣赏起兴于意象。自古以来“飞鸟”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古典诗赋意象。它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而在诗歌中飞鸟不仅化**恨情仇的象征,还寄予着诗人迥异的心境与纷杂的世事。
关键词:
诗歌;飞鸟;意象
纵观*古典诗词就会发现,诗歌与意象的关系紧密相连。“意象是詩人主观情志的具体载体,是诗歌的灵魂,是我们探寻诗人内心世界的桥梁。”在历史的长河中,以“飞鸟”为意象表达自身情感的篇目更是不计其数。
“飞鸟”本身就有深远的渊源。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对飞鸟的崇拜。古时候先民把飞鸟想象成开天辟地的英雄,(载于《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反映了先民们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同时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后世又有“五柳先生”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用以歌颂精卫的精神。诗人常借它展开丰富的想象:无论是喜出望外,还是痛不欲生。不同的心境写出不同的诗歌,不同的诗歌反映不同的人生。这些作品中的“飞鸟”或是带着比兴的色彩,或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或以飞鸟为隐喻表达爱情愁思的邈邈恋歌,或为实现人生理想的远大抱负,或为沉郁悲愤的国仇家恨,更或是闲世隐居的世外桃源。*古典作品本身风格迥异,而以“飞鸟”为意象的作品风格更不是单一的。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飞鸟”意象中的悲欢情爱、壮志难酬、郁愤愁思与归隐田园的四方面特征。
悲欢怨爱的爱情鸟
在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周南·关雎》也曾出现过以“飞鸟”为意象的篇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一种鱼鹰类的水鸟,传说此鸟终生相守。而此诗以雎鸠为隐喻,直率的引出下文,表达青年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并渴望永结为伴侣的憧憬。它是一首恋曲,在此诗句中,以鸟朦胧优美的意象,抒发出对恋人的脉脉情思。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中解释“关关雎鸠”时,仍沿用“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之词,可见一斑。正如《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这种“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特点一直延续到汉乐府民歌。在《乐府诗集》中有一首广为传颂的《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此二句作为全诗的起兴,以喻夫妇二人离别。这在全篇中遣词巧妙,在文首以孔雀作为意象抒发对爱情可悲可叹的情感。而在文末“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鸳鸯双飞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理想色彩的结尾,抒发作者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向往。而“飞鸟”的出现不仅渲染气氛更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能够更加充分的体会到诗人所想要表达的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寄托。同时在传统诗歌中,相爱之人不能相守,我们则称之“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出自《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劳燕分飞”恰恰是这种悲欢怨爱无法聚首的离别典型。
此时的“飞鸟”正是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起兴对象,所兴之物对全诗起到了联想、想象的作用。无论是雎鸠、孔雀还是鸳鸯,无一不是以飞鸟来展现爱情,或凄苦、或幸福、亦或是哀怨的.情感。恰恰正是这一振翅的盘旋,一低头的眼眸,一哀伤的浅叹,才造就无数爱情题材里让人可歌可泣的爱情飞鸟。
满腔抱负的大鹏鸟
不同时代放飞不同的“飞鸟”。早在先秦时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飞鸟”来自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此中的这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身上背负着却是寻常鸟儿无法想象的远大抱负,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对自由与理想有极度的渴望与追求,这一切无疑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生于充满奋勇向上精神的唐朝,满怀抱负的他以大鹏喻己,畅快淋漓的写出:“其辞曰:……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此辞赋中的大鹏源于《庄子·逍遥游》的“鲲鹏”,虽与庄子不同,但却不谋而合同样是理想之情下的产物。
李白深刻描绘了“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大鹏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想要振翅高飞的崇高人生理想与实现自身伟大抱负的宏伟愿望。后来的仕途中,李白在官场失意,受到朝中权贵排挤,即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也没有心灰意冷,在其诗歌中仍运用大鹏展现自身拼搏抗争的精神。最脍炙人口的就是在《上李邕》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时的大鹏鸟虽然已经不再似在《大鹏赋》中的那样目空一切,勇往直前,但是仍然带着希望东山再起的的昂扬斗志。到了晚年,当真是力不从心,但临终之际,他仍在高呼“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辞赋中的大鹏鸟带着壮士未酬的决绝直冲九霄云外,声势浩大,气势磅礴,即使被折断羽翼,仍热报国情深!
从以上辞赋中我们看到,大鹏在诗人眼中是一个充满斗志的英雄,他能感受到大鹏恢弘的翅膀与绝尘而去高飞的背影。大鹏鸟即是李白,他一生的宿命就是功成,名遂,身退。而振翅高飞、神游天外的鹏鸟形象无疑不是李白上下求索最真实的写照。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但是在他的诗歌中大鹏鸟始终是奋勇向上、满腔抱负的最好传达者,代替他用自己的羽翼在历史上化作一曲千古绝唱。
乱世悲歌的惊心鸟
“飞鸟”的意象汇集着古代文人对当时社会、人生、历史、现实丰富而复杂的思考与反映,不仅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更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两方面颇具个人的独特风格,在古典文学创作的大河中仍然闪闪发光。飞鸟一面飞出了当时世人对实现伟大抱负的强烈情感,另一面也飞出了在复杂的历史长河中诗人坎坷的命运与长存的国仇家恨。
在大家所熟知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歌,作者何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杜甫当时所处山河依旧,但长安不在的社会现实里。困于时局,见花开时落泪,听鸟鸣却更加揪心,内心百感交加,以“感时”、“恨别”花鸟更添迷惘忧愁,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怨恨的意境之中,以乐景写哀情来表现自己强烈的国恨家仇。诗中哀怨的飞鸟意象,尖利的鸟鸣使诗人更添悲苦之情,这才道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千古名句!诗者多舛的命运与强烈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使他不由得又陷入无尽的哀怨悲伤中来,埋怨无情的鸟鸣更使人心惊。
这种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飞鸟意象,也深刻体现在阮籍的《咏怀诗》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当时时局动荡不安,深夜辗转反侧无法安睡,诗者内心彷徨幽怨。虽与清风,明月做伴,但孤鸿的哀嚎,翔鸟的尖鸣却更添愁苦。独自彷徨徘徊,更是以孤鸿,翔鸟作为自身真实的写照。是独自徘徊无人可诉的内心的煎熬与痛苦,还是在当时黑暗的统治下,以尖利的鸣声来表达内心的不羁与对虚伪世事的蔑视!又如其《咏怀诗》之四十三首:“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此诗以鸿鹄作为感情强烈的喷发点,道出对现实的不满、孤寂处境的苦闷,而在那动荡不安的天空下徘徊飞翔。阮籍一生写鸟的诗歌数量之多,通常都是以比兴来借“飞鸟”抒发其惊惧苦闷的心境,“借鸟达情”也是他一贯的手法。
杜甫与阮籍二人诗中的“飞鸟”在一鸣一翔中喻己、喻人、喻情、喻景中成为千古绝唱,在诗歌中自成一体。我们在诗人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与世间万物中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乃至身临其境的深处在当时社会的局势中,从中读出了诗人的愤懑,读出了诗人的温度,读出了诗人的生命。
向往自由的田园鸟
“飞鸟”有时也是归隐田园的精神寄托,是一种人生境界,是后来世人所崇仰的一种人生追求。“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早期诗歌中,“飞鸟”意象多用来表达对“大济苍生”的丰功伟绩。在《杂诗四首》其三云:“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就表达了积极入仕的理想追求。当时局势复杂,陶渊明受到官场上的强大冲击,于是将自己比作羁鸟,不禁感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后对官宦生活的无尽矛盾令他开始充满了对田园的向往与依恋,最終壮志难酬的陶渊明写下了心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到了自己的自由王国。其后期作品主要以田园诗歌为主,涉及飞鸟意象的多达三十几首。
隐居后的陶渊明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中此鸟非彼鸟,困于官场的羁鸟化作了自由象征的飞鸟。作者创造出了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悠然自得的精神世界。山林中充斥着朝霞与雨露,在傍晚黄昏时分,鸟儿轻快的结伴回巢,鸟声啁啾,呈现一派生机盎然、远离俗世的田园风光,最终道出诗人“心远地自偏”的心声。而诗中的“归鸟”正是这样一种从容自得的生命归属,更显诗人陶醉其中,田园风光跃然纸上。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都能在天人合一中感悟自由。
总结
在几千年的*古典诗歌史上,以飞鸟意象作为当时诗人所特有的一种思想感情,始终伴随着文学创作。诗歌中有如爱恨情仇的爱情鸟,壮志难酬的大鹏鸟,忧虑不安的乱世鸟,再到向往自由的田园鸟,都是不同的“飞鸟”意象,它们在起兴的同时又承载着诗人本身的情感,无论是以“飞鸟”咏全诗的通体比兴,以鸟喻己,借以言志;还是仅以“飞鸟”作为陪衬,直抒胸怀,点缀全诗;都是在创造着情与鸟的相互融合的鲜明的意境。
诗人的感情与表达的诗意密切相关。愉悦时,看崇山飞鸟万物生机盎然。乱世时,阴山凄雨尖鸣万念俱灰。诗人以“飞鸟”传情,情又反衬“飞鸟”,恰恰是情景契合无间的诗的境界。飞鸟是一种本原的生命,它既是合乎自然法则,又是展现内在之美,独具个性的诗化形态。每一种鸟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鲜明的感情,代表着众生万象的情怀,这无疑不是诗人抒**感最好的诗歌意象。它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我们所看到的,更是其展现的人生意义与人格价值,在史诗中仍然闪现着无尽的光辉。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四百首,占其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写月最多的诗人。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诗人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是完全能够体现出来的。
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来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悟出李白自小便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是童年时期的李白对月亮的幼稚认识,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美丽而又多变的月的确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那颗小小的纯净的心灵以无数想象。两个比喻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移情于景,鲜明生动,意象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随即又把神话拿来,月亮初升,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凡此种种写出了月亮从初升到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如此写法,借助于内涵丰富的月的意象,自然增加了美感,引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怎能让人没有赏心悦目之感呢?之后笔锋一转,“蟾蜍蚀圆影,天明夜已残”,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当时已是玄宗晚年,皇帝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朝纲不振,这首诗即是李白针对当时黑暗的朝政而发的。“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引出后羿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表达对有这样的英雄令天下太*,百姓安居乐业的希望。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通过对月亮的圆缺以及对它的观赏赋予现实意义,这首诗既体现了封建社会专制统治对文学压迫的结果,又在艺术上使诗人的难抒之情、难发之慨,展现得深婉曲折。
分析和探讨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有重要作用。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言“诗歌的意象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最能体现出诗歌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李白看月与常人的审美不同,慧眼独具,别出心裁,成功塑造出彰显自己的艺术风格的月的意象群。月的意象,到了他的手中,不再仅是创作时被利用的工具,更是他终其一生的知己,因此也无怪乎月亮这一意象在他手中的作用总显得更大,对他更服帖。在李白的心里,月已不是月,更不是一个静止的无生命的物象,它与诗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成为具有人格意义的喻象,这时诗人就跳离了一般的背景渲染和情感寄托,通达豁然,心与天齐,超越了时空、距离的物理隔断,进入心无旁骛唯有月在的境界,与月合为一体。
描写春天蝴蝶蜜蜂的古诗
导语:俗话说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在经过冬婆婆刺骨的寒风后,面对人们的埋怨,冬婆婆终于不好意思地离开了。这时,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悄的来到了人间,带着属于春天的.气息,给人们带来了温暖。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描写春天蝴蝶蜜蜂的古诗,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1、《江南春》(唐 杜樊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天净沙春》(元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3、《春夜喜雨》(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清明》(宋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5、《醉桃源》(唐 冯延巳)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归。
6、《玉蝴蝶》(唐 温庭筠)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
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
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
7、《锦瑟》(唐 玉溪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8、《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唐 杜甫)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吹花困癫傍舟楫,水光风力俱相怯。
赤憎轻薄遮入怀,珍重分明不来接。
湿久飞迟半日高,萦沙惹草细于毛。
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百劳。
9、《菩萨蛮》(宋 晏殊)
高梧叶下秋光晚,珍丛化出黄金盏。
还似去年时,傍阑三两枝。
人情须耐久,花面长依旧。
莫学蜜蜂儿,等闲悠扬飞。
10、《临江仙》(宋 刘辰翁)
西曲罥衣迷去路,雪销断岸无痕。
寻花不拟到前村,暖风初转袖,小径忽开门。
却忆临塘桥下马,暗香不是黄昏。
人生南北与谁论。岭梅花树下,闲听蜜蜂喧。
描写春天蝴蝶蜜蜂的古诗
导语:俗话说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在经过冬婆婆刺骨的寒风后,面对人们的埋怨,冬婆婆终于不好意思地离开了。这时,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悄的来到了人间,带着属于春天的.气息,给人们带来了温暖。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描写春天蝴蝶蜜蜂的古诗,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1、《江南春》(唐 杜樊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天净沙春》(元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3、《春夜喜雨》(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清明》(宋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5、《醉桃源》(唐 冯延巳)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归。
6、《玉蝴蝶》(唐 温庭筠)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
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
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
7、《锦瑟》(唐 玉溪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8、《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唐 杜甫)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吹花困癫傍舟楫,水光风力俱相怯。
赤憎轻薄遮入怀,珍重分明不来接。
湿久飞迟半日高,萦沙惹草细于毛。
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百劳。
9、《菩萨蛮》(宋 晏殊)
高梧叶下秋光晚,珍丛化出黄金盏。
还似去年时,傍阑三两枝。
人情须耐久,花面长依旧。
莫学蜜蜂儿,等闲悠扬飞。
10、《临江仙》(宋 刘辰翁)
西曲罥衣迷去路,雪销断岸无痕。
寻花不拟到前村,暖风初转袖,小径忽开门。
却忆临塘桥下马,暗香不是黄昏。
人生南北与谁论。岭梅花树下,闲听蜜蜂喧。
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
唐代:温庭筠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
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
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
译文
凄凄切切的秋风已吹起,天气转凉了,远游的人儿还没有归来,不禁叫人牵肠挂肚,增添离别的感伤。现在塞外应该是衰草遍野,满目枯黄了吧,而飞往江南的北雁还迟迟未到。
嫩脸已经变衰如芙蓉般凋谢,新眉也像杨柳的叶子失去了往日的颜色。她见到秋天里众芳摇落的情景,睹物思人,心中充满了悲伤,可是那柔肠寸断的离愁别情,又有谁知道呢?
赏析
此词上阕以秋景来衬托离别的悲伤。开头二句,一写往日离别,一写今日望归,双起单承。“秋风凄切伤离”,起句便切入题旨:点出“伤离”二字,总起全篇;以“秋风凄切”突出秋景的萧索和凄清,烘托出女主人公无限凄凉的心境。“行客未归时”具体说明伤离的缘由。天凉了,行人还未归来,叫人惦念,牵肠挂肚。由“伤离”到“未归”,可知女主人公其间经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出语看似*淡,而词情酸楚,韵调悲凄。接着二句全由“未归时”展开,写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此二句托物寓情。思妇任由自己的想象,去捕捉“行客”的踪迹:他可能到了遥远的塞外而塞外早寒,现在该是衰草遍野,满目枯黄了。“草先衰”“雁到迟”,足见地远天遥。在时间与空间上回环跳跃,把殷切怀人的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塞外草先衰”,设想远人所在的`地域状貌。此句实则仍从“秋风凄切”而来,因秋风的肃杀,故“草拂之而变色,木遭之而叶脱”“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秋声赋》)。在想象的悲凉秋景烘托下,女主人公伤别离的悲伤情怀,更见哀婉。“江南雁到迟”写思妇急切盼望远人归来的心情。由远及*,由“塞外”而“雁”,由“雁”而连接远人的书信,线条明晰,思远情致描摹深透,一种细腻之情洋溢字里行间。句中“雁”字,语意双关:既是眼前江南雁未来的实景,又有雁书未到的埋怨。“到迟”二字,并非已到,而是还迟迟未到,人未归,书信也不来,更使人感到悲戚。其实,大雁何时北上何时南下,根据气候冷暖向有大致固定的时间,不能以人的愿望而改变,即便这一年,大雁归来的时间也未必真的就晚,完全是因为抒情主人公过于思念行客,才有这种纯属主观的感觉。词人这里写“雁到迟”正是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焦急等待,“写景而情在其中”(况周颐《蕙风词话》),将思妇盼”行客”早早归来的内在情感曲折而又强烈地表达出来。其实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远出的人因种种意外而误了归期,不能按约定时间返家,是很正常的事。思妇盼人未归,便盼雁书报信;可“雁书”也迟迟不到,她只得经受与“行客”长期分离的煎熬,其内心伤离的痛苦自然更深一层。
下阕集中笔墨刻画了思妇伤离而导致的身心之苦。过片二句写女主人公的愁苦形象:“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女子原本白里透红的娇嫩如芙蓉的脸庞,已经像凋败的荷花显得黯淡憔悴;原本弯曲细长的秀眉,也如枯萎的柳叶,失去了其固有的光泽和形状。嫩脸憔悴,愁眉懒画,皆因行客未归。按说“芙蓉如面柳如眉”是古代女子最美的标准,可这位女子的容貌如此不堪。这一方面证明了她的思念之苦,以致损伤精神;另一方面,说明女子因“行客未归”而无心妆奁,不施脂粉,懒画蛾眉,必然容颜憔悴。爱美是女子的天性,不管家境如何贫穷都拦不住女子对美的追求。古诗文中,多有女子借清水映面、采野花簪发的描写。然而这位女子化妆并非为美而美,而是为了取悦心中所爱之人,爱人不在,“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所以这两句就不仅写出了思妇伤离之情,而且写出了她对爱人的忠贞。结拍二句,总揽全章,纵笔写情:“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重又回到首句“秋风凄切伤离”的环境之中,情景交融,更显离情别绪的缠绵强烈。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哀思无限。“摇落”二字状凋残的秋景,如千古悲秋之祖宋玉的名句“悲哉秋之为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九辩》)摇落的秋景,渲染烘托着悲伤的情调,眼前的秋景越是肃杀飘零,思妇的感情越是悲伤,甚至到了肝肠欲断的地步。但是,此中的痛苦与寂寞有谁知道呢?最后三字“谁得知”,仍然是思妇希望她“未归”的“行客”,得知她苦苦期盼的心情,早早归来。但实际上,思妇即便悲苦肠断,也是无人知道,无人同情,无人理解的。这就是女主人公最大的悲哀了。
温庭筠词作最常用的手法,是以绮丽华美的环境,凸显孤独女子的心情。这首词却与温庭筠大多数词作不同,它是以萧索凄楚的秋景衬托离情,将凄切的秋风飘零的草木,都写入词中,情景交融,形成质朴清峻的风格,达到令人神伤的效果,在温词中别具一格。
蝴蝶飞
【唐】李贺
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
蝴蝶
【唐】齐己
何处背繁红,迷芳到槛重。分飞还独出,成队偶相逢。
远害终防雀,争先不避蜂。桃蹊牵往复,兰径引相从。
翠裛丹心冷,香凝粉翅浓。可寻穿树影,难觅宿花踪。
日晚来仍急,春残舞未慵。西风旧池馆,犹得采芙蓉。
玉蝴蝶
【唐】温庭筠
秋风凄切离,行客未归时。
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
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
蝴蝶二首
【唐】徐夤
缥缈青虫脱壳微,不堪烟重雨霏霏。
一枝秾艳留教住,几处春风借与飞。
防患每忧鸡雀口,怜香偏绕绮罗衣。
无情岂解关魂梦,莫信庄周说是非。
拂绿穿红丽日长,一生心事住春光。
最嫌神女来行雨,爱伴西施去采香。
风定只应攒蕊粉,夜寒长是宿花房。
鸣蝉性分殊迂阔,空解三秋噪夕阳。
蝴蝶三首
【唐】徐夤
不并难飞茧里蛾,有花芳处定经过。
天风相送轻飘去,却笑蜘蛛谩织罗。
苒苒双双拂画栏,佳人偷眼再三看。
莫欺翼短飞长*,试就花间扑已难。
栩栩无因系得他,野园荒径一何多。
不闻丝竹谁教舞,应仗流莺为唱歌。
《满江红·点火樱桃》——辛充疾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 归难得。
《青陵台》——李商隐
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绮莫霞,
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
《咏蝴蝶》——谢逸
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
江天春晚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春夕旅怀》——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古诗中蝴蝶意象的发展演变 古诗中蝴蝶意象的演变 古诗的发展演变过程图文 古诗歌的演变发展 古诗中鱼意象的发展 古诗词的演变发展 古诗的发展过程和演变 古诗中鸿雁这个意象的发展 第一章古诗的发展及其演变 柳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发展 古诗中有蝴蝶的 古诗中蝶和鸥的意象 蝴蝶在古诗中的称呼 蝴蝶在古诗中的隐喻 古诗中蝴蝶的代称 古诗中的象棋发展历程 古诗中的演变过程 古诗中三秦指的蝴蝶 白鸥在古诗中意象的转变 蝴蝶花和蝴蝶的古诗 从古诗中看酒的发展 古诗的演变. 古诗中关于蝴蝶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在演唱中的发展 古诗中的有关蝴蝶的情侣名字 蝴蝶跟蝴蝶有关的古诗 描写蝴蝶蜕变前的古诗 古诗的发展变迁 中国古诗的演变史 高中关于蝴蝶的古诗
关于蝴蝶的诗句古诗大全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评书艺术的发展演变及其功用解析的论文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演变、特点及启示 描写春天蝴蝶蜜蜂的古诗 蝴蝶象征意义 我国古代数学计量的发展演变论文 谈西方哲学中理性的发展演变 有关古诗词中的“燕子”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有关蝴蝶的诗句有哪些(蝴蝶的古诗四句简单) 蝴蝶的诗句有哪些(描写蝴蝶的18首古诗词赏析) 关于蝴蝶的诗句古诗(描写蝴蝶的优美诗句) 关于蝴蝶的诗句古诗大全 关于蝴蝶蜕变的句子 蝴蝶,那只花蝴蝶(组诗) 古诗中的月亮意象117句 描写春天蝴蝶蜜蜂的古诗 有春节意象的古诗 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古诗词 原创诗词:梦中蝴蝶 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古诗 关于蝴蝶的诗句古诗大全
描写诗人的句子 描写长白山天池的句子 关于出游的唯美句子 精彩瞬间的句子 心满意足句子 打败挫折的句子 极度讨厌一个人的句子 赞美湖水的句子 悲观失望的句子 长城长的句子 句子赏析大全简短 吻的句子 生日吐槽的句子 形容好父亲的句子 爱情的人生哲理的句子 干净的句子发说说 拽句子简短 描写夜晚开车的句子 旅行经典句子说说心情 奋发的句子 挣钱搞笑句子 英语的好句子 形容父爱最经典的句子 调侃抖音的句子 美丽夜景的句子 形容虎的句子 宽恕他人的句子 写晴天的句子 形容烤肉的句子 形容带小孩辛苦的句子 有关考试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