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秧歌词七字祝福 >

秧歌词七字祝福

关于秧歌词七字祝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秧歌词七字祝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秧歌词七字祝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秧歌词七字祝福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秧歌词七字祝福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秧歌词七字祝福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秧歌词七字祝福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秧歌词七字祝福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秧歌词七字祝福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秧歌词七字祝福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秧歌词七字祝福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秧歌的表演形式

  • 舞蹈
  • 秧歌的表演形式

      秧歌是*(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秧歌的表演形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秧歌的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这种风格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不管春夏秋冬都有自发的秧歌队伍在路边或活动中心翩翩起舞,如果不同秧歌队伍相逢时,就会鼓乐齐鸣,以礼相拜,接着就是一通各显高低的竞技性表演。观者为之叫好,表演者自娱其中,忘我投入,情趣万千。同时它的表演形式一共有三种:“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地秧歌

      (一)大鼓秧歌

      大鼓秧歌在三种形式中流传最广,尤其以辽南地区的营口、海城及盖县等地更为盛行。主要通过使用的道具来与小鼓秧歌区分。

      (二)小鼓秧歌

      小鼓秧歌分“天津高跷”和“小鼓高跷”两种。表演者脚踩一尺六寸左右的木制跷腿,因为两者都以腰鼓和手锣伴奏,所以统称小鼓秧歌。

      (三)地秧歌

      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都属于地秧歌。地秧歌又叫“地蹦子”,主要流传于沈阳、抚顺一带。

      秧歌的韵律特点

      人们的思想、审美、情感、观念都随着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进步。*有五十六个民族,汉、蒙、藏、鲜、维等等,可想而知民间舞的丰富多彩,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舞蹈风格。而这个风格恰恰就是跳好民间舞的关键所在。东北秧歌也一样,有其特定的风格,失去了这种风格就不再是秧歌舞。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这些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艮、俏、浪”在东北秧歌的含义。只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著作中对于 “艮”的介绍,少之又少,而且据我了解这个“艮”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我查阅了很多关于东北秧歌的资料但是释义很少。所以我凭自己在学*和实践当中的不断总结我觉得应该是膝盖规律性的“顿劲”和舞动翻转时的“利索劲”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动律,称为“艮(gen)劲”。动作中最能体现东北秧歌特点的是前踢步、后踢步和手绢花。

      东北秧歌的前踢步,蕴含了许多特有的风格特征,比如:收回正步移中心的那一瞬间,体现出了女孩特有的细腻与体态表现了柔情似水的美感。其实舞蹈就像一道菜,同样的一道菜,不同的人炒就会炒出不同的味道。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所以表达出的情感各不相同!

      原来的东北秧歌以“小”为美。但是随着东北秧歌现代发展趋势,对于东北秧歌的动作训练在课堂就已经按照舞台的感觉、人们的审美观和发展趋势来要求。比如:以前东北秧歌有很多幅度大的动作和幅度小的动作,但现在要求幅度“大”的`动作要更大。而幅度“小”的动作要更小。使其更能适应现代舞蹈者的内心体验和意境追求。舞蹈是人类心灵的表达,我觉得只有了解东北秧歌才能从内心真正感受到风格。才能将风格展现出来。

      秧歌的角色

      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所扮演的人物有:

      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40多岁的中年人,有如戏曲的老生。

      棒槌:持双棒表演为年青人,扮如戏曲中的小生、武生。

      翠花:持折扇,舞时并不打开,扮如青衣。

      扇女:持折扇,舞时打开,年青妇女形象,扮如花旦,舞姿优美。 小谩 (小姑娘)持团扇表演,伶俐活泼。

      膏药客:穿大褂、戴礼帽,持伞与虎撑。此人不跑大场,多是戏班的负责人,说些插科打浑的话,引人发笑,犹如丑角。

      扮演人物的服饰、打扮完全是为了后面的小戏,并有了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在伴奏乐器上,除唢呐、锣鼓外,还加了演出戏曲用的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演出场地可在广场,也可搭台,因地而异。

      秧歌的起源

      秧歌在*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4]、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秧歌的发展

      *广泛流传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主要在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于广场表演。这个舞蹈与农业劳动密切相关。由劳动的步法,作为舞蹈步法的基础,在艺术上加工,并且使群众的队伍整齐化,形成了完整的秧歌舞,其后逐渐成为祝贺性、娱乐性的新年社火队舞,表演内容多为汉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秧歌舞在清代就已盛行,清朝学者吴锡麒在其《新年杂咏抄》一书中认为宋朝流行的汉族民间舞蹈《村田乐》是秧歌舞前身。

      形式

      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2]

      构成

      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是一种用锣鼓等伴奏,将舞蹈,歌唱等融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汉族民间主要流传着唱秧歌、扭秧歌、戏曲秧歌、戏剧秧歌四种型式。

[阅读全文]...
  • 秧歌的表演形式

  • 舞蹈
  • 秧歌的表演形式

      东北大秧歌,总是给人们的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很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民间歌舞。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这种风格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不管春夏秋冬都有自发的秧歌队伍在路边或活动中心翩翩起舞,如果不同秧歌队伍相逢时,就会鼓乐齐鸣,以礼相拜,接着就是一通各显高低的竞技性表演。观者为之叫好,表演者自娱其中,忘我投入,情趣万千。同时它的表演形式一共有三种:“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地秧歌。

      (一)大鼓秧歌

      大鼓秧歌在三种形式中流传最广,尤其以辽南地区的营口、海城及盖县等地更为盛行。主要通过使用的道具来与小鼓秧歌区分。

      (二)小鼓秧歌

      小鼓秧歌分“天津高跷”和“小鼓高跷”两种。表演者脚踩一尺六寸左右的木制跷腿,因为两者都以腰鼓和手锣伴奏,所以统称小鼓秧歌。

      (三)地秧歌

      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都属于地秧歌。地秧歌又叫“地蹦子”,主要流传于沈阳、抚顺一带。

      人们的思想、审美、情感、观念都随着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进步。*有五十六个民族,汉、蒙、藏、鲜、维等等,可想而知民间舞的丰富多彩,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舞蹈风格。而这个风格恰恰就是跳好民间舞的关键所在。东北秧歌也一样,有其特定的风格,失去了这种风格就不再是秧歌舞。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这些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艮、俏、浪”在东北秧歌的含义。只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著作中对于“艮”的介绍,少之又少,而且据我了解这个“艮”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我查阅了很多关于东北秧歌的资料但是释义很少。所以我凭自己在学*和实践当中的不断总结我觉得应该是膝盖规律性的“顿劲”和舞动翻转时的“利索劲”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动律,称为“艮(gen)劲”。动作中最能体现东北秧歌特点的是前踢步、后踢步和手绢花。

      东北秧歌的前踢步,蕴含了许多特有的风格特征,比如:收回正步移中心的那一瞬间,体现出了女孩特有的细腻与体态表现了柔情似水的美感。其实舞蹈就像一道菜,同样的一道菜,不同的人炒就会炒出不同的味道。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所以表达出的情感各不相同!

      原来的东北秧歌以“小”为美。但是随着东北秧歌现代发展趋势,对于东北秧歌的动作训练在课堂就已经按照舞台的感觉、人们的审美观和发展趋势来要求。比如:以前东北秧歌有很多幅度大的动作和幅度小的动作,但现在要求幅度“大”的动作要更大。而幅度“小”的动作要更小。使其更能适应现代舞蹈者的内心体验和意境追求。舞蹈是人类心灵的表达,我觉得只有了解东北秧歌才能从内心真正感受到风格。才能将风格展现出来。

[阅读全文]...
  • 秧歌有哪些分类

  • 舞蹈
  • 秧歌有哪些分类

      导语: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那么秧歌有哪些分类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而热闹非凡。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特点

      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秧歌益处

      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为大型群众性娱乐,欢庆,宣传的主要形式。因为秧歌内容包含量大,多姿多  大型秧歌

      彩,形式多样又富于变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动态丰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也给林区人民、广大民众带来了快活和欢乐,舒缓身心疲卷的好方法。

      秧歌起源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为示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

      闹秧歌

      陕北地区把灯节活动称作"闹秧歌",各村的秧歌队在一名持伞的"伞头"带领下,和着锣鼓声的节拍起舞,跑"大场"(群舞)、演"小场"(双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贺新春,祈丰年。领舞的伞头要善于领唱传统的歌词以及因地制宜即兴编唱新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后舞,演唱时,众队员重复他所唱的最后一句,形式简便,生动热闹。灯节期间,当地还要设置名为"九曲黄河灯"(俗称"转九曲")的灯阵,群众随着秧歌队进入其内,观赏各种秧歌表演,此活动具有消灾驱邪的含义。

      东北秧歌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前的秧歌

      **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前的秧歌队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组,一个“上装”(扮女的,又叫“包头的”),一个“下装”(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组(两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队中“头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头棒鼓”是全队扭唱技艺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队的领头带队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折扇,只他一人没有“上装”搭配,故称“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队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装”是一个扮相刁泼的老太太,手拿两根棒棰,耳戴红辣椒;“下装”是一个扮相滑稽的老头,驼背,拄拐杖。秧歌队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猪八戒、孙悟空等。秧歌队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后的秧歌

      **后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装,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无论城乡都是只扭不唱。

      芫莛里的秧歌

      芫莛补注:秧歌,是从乡人傩到地方戏的中间形态,它一头连接着驱傩者(傩神,其实就是巫),另一头连接着戏曲演员。本章拟具体介绍秧歌的名称来源、形式特征,秧歌与乡人傩、戏曲、傀儡戏的关系等问题。流行于各地的秧歌,均与上古乡人傩——沿门逐疫活动有血缘关系。这种轨迹,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仍不难找到。

      陕西的“神会秧歌”

      陕西榆林保宁堡乡和米脂县郭辛庄的老秧歌,称“神会秧歌”,“每年春节活动前,秧歌队在神会会长率领下进行敬神谒庙,第二天才开始挨户依门的进院入户拜年,群众称为‘沿门子’,以求消灾免难、吉祥*安。”显然,“沿门子”就是沿门逐疫活动, 只不过傩人摘下了鬼脸壳。

      伞头秧歌

      在晋西和陕北,流行着一种“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歌手,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俗称伞头。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民间传说,伞和响环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见秧歌与古代傩仪的联系。

      华北秧歌

      关于华北秧歌,李炳卫等《民社北*指南》所记北京“鞅哥会”:“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戏,并踩高跷,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头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渔翁、卖膏药、渔婆、俊锣、丑鼓。以上十部,因锣鼓作对,共为十二单个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极尽贡献艺术之天职。” .显然,北京的秧歌与辽宁更相*些。所谓“傻公子”,即东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沧县志》中的“公子”;沧县没有的“卖膏药”,东北和北京都有。

      西北地区的秧歌

      西北地区的秧歌表演,有所谓“白髯、花面、红缨帽,白皮短褂反穿,手执伞灯领队”者,相当于东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导者、华北秧歌中“长袍短褂、皂靴羽缨、持红罗伞者”。所谓“浪子”与“娼妓”,大概相当于华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他们“且歌且舞”,互相调笑,并且演出具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借以引起观众的注目。

      秧歌的特征

      我们姑且这样来概括秧歌的特征:通常在元宵灯节前后演出于北方农村的一种具有戏剧因素的化装表演;一般呈舞队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数舞队要挨门演出,保留着从沿门逐疫向沿门卖艺、乞讨发展的痕迹;舞队中角色的名称和人数多少不尽相同,但总有官员、武生、老人、和尚、妇女等(大体相当于戏曲中的生旦净丑),总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调笑的内容,男青年称“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妆、女扮男装的情况;舞队中有领队、殿后之分,领队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伞灯,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扮,有时称他为“卖膏药者”;有时官员(参军)也为少数民族装束。有的舞者手持两根短木棒;演出时锣鼓齐鸣,而以鼓较为重要。

      用这个特征去衡量,长江流域甚至华南地区,也有类似的表演,不过多数不叫秧歌,而称秧歌灯、花鼓灯,或打花鼓、花灯、采茶等。

      湖北的秧歌灯

      湖北房县元宵上演的秧歌灯,云南姚安花灯戏十百为群,民国湖南《嘉禾县图志》:“秧歌,一谓之‘花灯’,饰童男女相对唱跳,金鼓喇叭与身手相凑,类于衡州马灯矣。其风至十五日止,谓之‘耍元宵’。”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所记江苏仪征的“花鼓灯”,是典型的秧歌。广东普宁、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写作莺歌、秧歌、因歌,不仅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征,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称。

      因此,我们不仅有理由否定北方秧歌“南来”说,甚至可以说:南方的英歌、花灯、采茶、花鼓等,是从北方传入的,起码是受了北方秧歌的影响而形成的。

[阅读全文]...
  • 东北秧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 艺术,东北,舞蹈
  • 东北秧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东北大秧歌,展现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小编整理了东北秧歌的艺术特色,欢迎欣赏与借鉴。

      艺术特色: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 《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曲调进行表演。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

      文化涵义:

      东北大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

      东北大秧歌的历史秧歌源于汉民族宵节庆时的*表演,至今已有千年。秧歌队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的人物或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传统花样的二龙吐须,卷白菜心,基本动作较简答,仿造民间劳作的基本动作,比如挥臂跳跃、扭腰甩肩,4拍一小节,前3拍向后,后一拍退回,为增加场面的生动和演出效果,秧歌队一般要配备如扇、帕、伞、棒之类的简单道具。演唱基本是从流行的民间小调中借鉴,与专业演出团体常为某主题单独创作主题曲就很不一样。有的秧歌本身也发展成了戏曲。

      史*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办秧歌”的发起组织者,或是商家富户,或是行政机构,或是民间组织,负责如集本地擅长于此道者,并置办服装道具、聘请鼓乐班子、组织排练、筹划演出安排等,具体事项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

      表演形式:

      地秧歌,也称地蹦子,包括"要龙”、 "旱船”、 "老汉推车”、 "斗狮子”等。有时还加一些喜剧人物形象来渲染气氛,如"傻柱子”和"大家老婆”等。

      踩高跷,踩高跷它也分高、低两种:高的为"高跣”,低的叫"踩寸子”。高跷的扮演者所扮演的人物为:头跷:武丑打扮,手持马鞭,是全队的指挥。二跷:武旦打扮,亦持马鞭。老蒯、彩婆子,穿农村中生活服装,持长烟袋锅子或棒槌。上装:梳大辫扎彩球,彩色大襟上衣、长裙,手持扇子或手巾,一般为两三名。下装:穿带短水袖大襟上衣,长裤,腰扎彩带。一般为两三名。渔翁、渔女,戏曲打扮。其他还有傻柱子、白蛇、许仙、青蛇等戏曲人物。互相扭逗,双人对舞。由上、下装为一组,称作“一幅架”。最好的一幅架排在队列的最后,叫作“底鼓”或“压鼓的”,集体表演时,伴奏乐队的鼓手,根据他俩的示意变换鼓点,全队行进由头跷率领并指挥。东北大秧歌具有扭、扮、唱、逗、耍、杂等多种技巧,具有有各种不同人物的形象,取材大都来源于《西游记》、《白蛇传》、《梁祝》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东北秧歌历史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杨宾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写的《柳边纪略》中,对当地人民的秧歌活动有过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又说:“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繖镫(伞灯)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地蹦子又称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高跷盛行于辽南,特别是营口(大石桥)、海城和盖县一带。说的是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田歌,叫秧歌。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也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东北秧歌特点

      概述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东北秧歌音乐的传统乐曲十分丰富。其美学原则可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顺”、“活”、“韵”。“顺”意为通顺。旋律的各种变化,乐曲的连接,调性、调式的变换都要“顺”。“活”即要具有高度的即兴演奏的能力,使音乐灵活多变。“韵”即韵律感及风格味道。

      当地的民间乐队一般有高音唢呐2人及打击乐器若干人组成。唢呐以七寸五(指唢呐杆长)简音为a’的高音唢呐最常用。

      东北秧歌音乐有以下一些特点:

      音阶调式

      音乐以五声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六声性乐曲。六声性乐曲可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变宫音si,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多数;另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清角音fa,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少数。si和fa两个偏音并不是经过性或辅助性的装饰音,它们出现的次数较多,位置亦相当重要,对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所以,把它们看成六声性的乐曲是必要的。七声性的乐曲仅占一小部分。

      东北秧歌音乐的调式以宫调式、徵调式较多,羽调式、商调式次之,角调式的乐曲较为少见。宫调式、徵调式较为明亮,这两种调式较多的原因与东北秧歌音乐中很多乐曲的情绪热烈、欢快有关。此外,在同一首乐曲(曲牌)中还常出现调式交替现象,这种交替主要是在同宫系统内的交替。

      旋律

      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如此丰富,与这些乐曲的旋律十分动听有着密切的关系。东北秧歌的音乐既有火爆、热烈的特点,又有欢快、俏皮、风趣和优美抒情的特点。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其音程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级进与不超过五度的跳进相结合,如《逗蛐蛐》、《反磨房》等乐曲,旋律流畅、连贯、容易上口。

      b.级进与八度以内的跳进相结合。

      旋律作较大的跳进后,一般都向反方向迂回级进解决。这一类乐曲活泼、华丽;有时亦有幽默、风趣的效果。

      c.超过八度的跳进较少,大多在唢呐演奏旋律翻高或翻低八度后出现。这种超过八度的音程的跳进,使乐曲的音区,音色形成对比,很有特色。

      节拍节奏

      节奏在舞蹈音乐的诸要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把它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或舞蹈的骨架也是不无道理的。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多为2/4拍,亦有4/4拍或1/4拍(流水板)。节拍重音不一定在每小节的第一拍,有时出现在小节中间(4/4拍子的第三拍)或最后一拍。

      节奏富有变化,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这样的.音乐与舞蹈“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的韵律特点十分协调。

      还有一种节奏处理也很有特色,唢呐慢吹与打击乐器紧打相结合。唢呐吹“浪头”长音(常用“破工”技巧演奏),用传统换气方法边演奏边换气,而同时打击乐器配以各种鼓点或即兴演奏,这种紧打与慢吹的结合,使秧歌表演的气氛热烈,情绪激动,很有艺术效果。

      其节奏特点在于体动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它具体表现在东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的节奏差异,形成了民间舞韵律特点—哏俏劲。

      对句

      由于舞蹈动作有“上装”(女角)、“下装”(男角)及各种人物之间的互相对答,在音乐中亦常出现对句。东北秧歌音乐的结构比较方整,多为上下句结构或采用同一乐句反复一次的手法使其成双。对句的应用使这种均衡、对称的音乐更加生动活泼,更加亲切和更富有生活气息;并使音乐更为火热、激动,从而达到渲染气氛,使舞蹈进入高潮的目的。

      对句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a.甲吹第一乐句,乙吹第二乐句(上下句对句)。或甲吹上半句,乙吹下半句。

      b.同乐句反复时,甲先吹一次,乙重复演奏一次(民间称学舌)。

      c.几小节学舌:即同样的小节数,起落音相同,甲演奏后,乙自由模仿,即兴变奏。

      d.更小范围内的对奏:甲吹前半拍,乙吹后半拍。在由四个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一拍中,甲吹一、三两音,乙吹二、四两音。

      这种对句的方法,民间称“整学乱使”或“整学拆着使”。

      对句的形式

      对句的形式有下列几种:

      a.两支相同规格的高音唢呐对句。

      b.高音唢呐与中音唢呐对句。

      c.唢呐与打击乐器对句(俗称“出鼓”)。

      民间艺人对变奏手法的普遍运用是使东北秧歌音乐富有生活气息的重要原因之一。变奏手法的运用使一曲多变,在变化中有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

[阅读全文]...
  •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 东北,舞蹈
  •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秧歌是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百姓参与广泛的文化活动。小编整理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欢迎欣赏与借鉴。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1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具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北方特色的舞蹈,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与*俗,东北秧歌行成了稳中带艮,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

      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

      而音乐的特殊性又使舞蹈动作突出“点”,延伸“线”,动静相宜。节奏明快富有弹性鼓点,则激发出泼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稳中艮”得以更充分的表现。花样繁多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地刻画出女性性格的不同侧面。“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出手花”的抛接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

      秧歌的核心动作“扭”,有扭腰之意,即扭在腰眼上,扭,最能反映出东北人的奔放、欢快、乐观、豁达、浪俏、幽默的性格。扭之稳,是指流动的稳,即流动中的动作突然静止,它不是绝对的静止,应是这一动作的延续和下一动作的起式;是流动中的动作的戛然停顿,它应是这一动态中的情感延续和下一动态的情感转换。

      至于稳也是应踩在稳上。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风格及脚快、落脚稳、膝盖关节屈伸、富有弹性等,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风格及动作特点。如在手巾花的训练中,为强化和烘托出东北秧歌火爆热烈的艺术气质,在基本动态恒定的前提下,加强手巾花的技巧训练,从而扩大这一道具的使用范围,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强了表现力。

      另外,东北秧歌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社会变迁直接影响的。由于历史时期不同,秧歌的表演内容、形式和伴奏音乐也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其表演形式来表现不同的内容,在不失去原有风格和艺术魅力的前提下,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秧歌的风格特点2

      概述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东北秧歌音乐的传统乐曲十分丰富。其美学原则可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顺”、“活”、“韵”。“顺”意为通顺。旋律的各种变化,乐曲的连接,调性、调式的变换都要“顺”。“活”即要具有高度的即兴演奏的能力,使音乐灵活多变。“韵”即韵律感及风格味道。

      当地的民间乐队一般有高音唢呐2人及打击乐器若干人组成。唢呐以七寸五(指唢呐杆长)简音为a’的高音唢呐最常用。

      东北秧歌音乐有以下一些特点:

      音阶调式

      音乐以五声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六声性乐曲。六声性乐曲可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变宫音si,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多数;另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清角音fa,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少数。si和fa两个偏音并不是经过性或辅助性的装饰音,它们出现的次数较多,位置亦相当重要,对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所以,把它们看成六声性的乐曲是必要的。七声性的'乐曲仅占一小部分。

      东北秧歌音乐的调式以宫调式、徵调式较多,羽调式、商调式次之,角调式的乐曲较为少见。宫调式、徵调式较为明亮,这两种调式较多的原因与东北秧歌音乐中很多乐曲的情绪热烈、欢快有关。此外,在同一首乐曲(曲牌)中还常出现调式交替现象,这种交替主要是在同宫系统内的交替。

      旋律

      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如此丰富,与这些乐曲的旋律十分动听有着密切的关系。东北秧歌的音乐既有火爆、热烈的特点,又有欢快、俏皮、风趣和优美抒情的特点。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其音程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级进与不超过五度的跳进相结合,如《逗蛐蛐》、《反磨房》等乐曲,旋律流畅、连贯、容易上口。

      b.级进与八度以内的跳进相结合。

      旋律作较大的跳进后,一般都向反方向迂回级进解决。这一类乐曲活泼、华丽;有时亦有幽默、风趣的效果。

      c.超过八度的跳进较少,大多在唢呐演奏旋律翻高或翻低八度后出现。这种超过八度的音程的跳进,使乐曲的音区,音色形成对比,很有特色。

      节拍节奏

      节奏在舞蹈音乐的诸要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把它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或舞蹈的骨架也是不无道理的。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多为2/4拍,亦有4/4拍或1/4拍(流水板)。节拍重音不一定在每小节的第一拍,有时出现在小节中间(4/4拍子的第三拍)或最后一拍。

      节奏富有变化,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这样的音乐与舞蹈“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的韵律特点十分协调。

      还有一种节奏处理也很有特色,唢呐慢吹与打击乐器紧打相结合。唢呐吹“浪头”长音(常用“破工”技巧演奏),用传统换气方法边演奏边换气,而同时打击乐器配以各种鼓点或即兴演奏,这种紧打与慢吹的结合,使秧歌表演的气氛热烈,情绪激动,很有艺术效果。

      其节奏特点在于体动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它具体表现在东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的节奏差异,形成了民间舞韵律特点—哏俏劲。

      对句

      由于舞蹈动作有“上装”(女角)、“下装”(男角)及各种人物之间的互相对答,在音乐中亦常出现对句。东北秧歌音乐的结构比较方整,多为上下句结构或采用同一乐句反复一次的手法使其成双。对句的应用使这种均衡、对称的音乐更加生动活泼,更加亲切和更富有生活气息;并使音乐更为火热、激动,从而达到渲染气氛,使舞蹈进入高潮的目的。

      对句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a.甲吹第一乐句,乙吹第二乐句(上下句对句)。或甲吹上半句,乙吹下半句。

      b.同乐句反复时,甲先吹一次,乙重复演奏一次(民间称学舌)。

      c.几小节学舌:即同样的小节数,起落音相同,甲演奏后,乙自由模仿,即兴变奏。

      d.更小范围内的对奏:甲吹前半拍,乙吹后半拍。在由四个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一拍中,甲吹一、三两音,乙吹二、四两音。

      这种对句的方法,民间称“整学乱使”或“整学拆着使”。

      对句的形式

      对句的形式有下列几种:

      a.两支相同规格的高音唢呐对句。

      b.高音唢呐与中音唢呐对句。

      c.唢呐与打击乐器对句(俗称“出鼓”)。

      民间艺人对变奏手法的普遍运用是使东北秧歌音乐富有生活气息的重要原因之一。变奏手法的运用使一曲多变,在变化中有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

      变奏手法

      常用的变奏手法有:

      a.旋律加花或简化:以原始曲谱为骨干音,对旋律进行加花装饰,使旋律流畅、华丽或幽默、风趣。另有一些乐曲,开始部分为旋律加花的乐谱,速度较慢,随着乐曲速度的加快而逐渐简化,速度愈快,旋律愈简化,这是一种倒装的变奏曲。

      b.演奏技术的变化:在每一个变奏中运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演奏技巧。

      c.特性音调的运用:在某些变奏中,运用有特点的音调,使变奏具有特色。

      d.“借字”手法的运用:“借字”即借用某一个音或某几个音来代替乐曲中的某一个音或某几个音,用以改变乐曲的调式、调性,进而衍变和发展旋律。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借字”,还可实现“五调朝阳”、“三十五调朝阳”。《鹁鸪》尾音比首音低纯五度,《句句双》尾音与首音相同,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朝阳模式。对于母曲朝阳谱,实际演奏时要对乐曲进行加花并调整个别不顺的音。

[阅读全文]...
  •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

  • 东北,舞蹈
  •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

      提到东北的民间风俗,你一定会想到东北的秧歌吧。扭秧歌是东北农村逢年过节时必有的民间娱乐活动。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

      1、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如提压韵:正步位,双手叉腰。腰部为轴,身体一肋带动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动律,重拍在下;划圆韵:正步位,双手叉腰。腰部为轴,左右两肩交替由1点向后面8字立圆,胯保持不动,重拍在下。(此动作在东北秧歌中即常用的“稳相”动律.);前后韵:正步位,双手叉腰。头有节奏、干净、利索地向斜上方甩头,要求有停顿,眼神先到。同时,压脚跟随动。(前后韵也称向阳式,表示迎着太阳)。

      2、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艮、俏特点。如快屈快直: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快屈慢直:快屈,有韧性的慢直,重拍在下;慢屈快直: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性,音乐重拍重心向下,双膝快直。

      3、 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所以,在进行压脚跟的训练中,脚跟要抬得低,压得快,压在正拍上,要有艮劲,即“踩在拍上,扭在腰上”。

      二、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具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北方特色的舞蹈,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与*俗,东北秧歌行成了稳中带艮,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而音乐的特殊性又使舞蹈动作突出“点”,延伸“线”,动静相宜。节奏明快富有弹性鼓点,则激发出泼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稳中艮”得以更充分的表现。花样繁多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地刻画出女性性格的不同侧面。“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出手花”的抛接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秧歌的核心动作“扭”,有扭腰之意,即扭在腰眼上,扭,最能反映出东北人的奔放、欢快、乐观、豁达、浪俏、幽默的性格。扭之稳,是指流动的稳,即流动中的动作突然静止,它不是绝对的静止,应是这一动作的延续和下一动作的起式;是流动中的动作的戛然停顿,它应是这一动态中的情感延续和下一动态的情感转换。至于稳也是应踩在稳上。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风格及脚快、落脚稳、膝盖关节屈伸、富有弹性等,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风格及动作特点。如在手巾花的训练中,为强化和烘托出东北秧歌火爆热烈的艺术气质,在基本动态恒定的前提下,加强手巾花的技巧训练,从而扩大这一道具的使用范围,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强了表现力。

      我们的女班教学就是以“风格”为基础,围绕基本动律、手巾花、步法,鼓相四个重点部分作为训练脉络加以展开。从基本步伐出发,借助动态素材的背景提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便有了较为可靠的依据。要求从最基本的体态开始,进入心理暗示,通过具体化,物质化的精神力量,去体会基本体态,节凑特点 并延伸至动律之间的点线关系。发力点,运动轨迹等诸多动态特征处理方法,在进入“以情带动”的诱导训练中,只有做到“动中有静”,才能把握东北女性的心理,从而表现出其舞蹈的风格特点。

      另外,东北秧歌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社会变迁直接影响的。由于历史时期不同,秧歌的表演内容、形式和伴奏音乐也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其表演形式来表现不同的内容,在不失去原有风格和艺术魅力的前提下,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东北秧歌舞蹈表演风格

      1、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研究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相传在康熙三十年,现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中记载的“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镫(伞灯)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说的就是当时当地人民扭秧歌的情景。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诙谐、柔美、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绚丽的手绢花融合秧歌本身带有的节奏使舞蹈更加有味道,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北秧歌哏、俏、幽、稳等特点。在原生心态的制约下,对于体态、韵律、节奏与步法进行调整,积极地表达内心情感是东北秧歌的主要特征。

      1.1、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

      东北秧歌在表演过程中对体态具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身体必须保持微微前倾的状态,下颚向里收,进而保证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以此展现出女性身体上的三道弯,更好地表达出情绪的变化,每一个动作都应当蕴含充沛的情感。因此,东北秧歌的表演应当准确把握东北女性的心理活动特点;而东北男人则应当强调“逗哏”,也就是洒脱和情趣性,释放男性的阳刚之气。东北秧歌在很多情况也被称之为“扭秧歌”,根据这一词汇可知,在秧歌表演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腰部的扭动,通过“扭”这一体态充分展现出东北人民奔放、欢乐、热情和幽默的性格特征。

      1.2、东北秧歌的节奏特征

      通过分析发现,东北秧歌的传统节奏以2/4拍尾数,混合有少量的1/4拍以及4/4拍。且节拍的重音并不是一定存在于每一节的第一拍,偶尔会在小节的中间或是最后部分出现。这就意味着东北秧歌的节奏变化较大,尤其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使表演中的节奏韵律非常丰富。在慢速或者中速的乐曲中应用较多。受到这种节奏特征的影响,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特征表现出“落脚稳、出脚快”的特点,旋律和韵味协调,具有非常独特的味道。

      1.3、东北秧歌的步法特征

      东北秧歌的基本步法有前后踢步、顿步、侧踢步、颤不、跳踢步等,并且在做踢步动作的过程中,表演者膝盖部分的全身动作必须要有弹性,这一过程非常短促,要求踢腿的动作小、速度快,两腿的交换力度集中、身体稳健,在踢步过程中保持体态不变,也就是上身要微微前倾,将腰胯适当上提,真显出“重心慢移”,但是落脚稳和出较快的反差,从而体现出东北秧歌的“稳中浪”以及“浪中哏”。这一系列特征都与东北踩高跷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强烈的收放、动静和强弱的对比也能够展现出东北人民心理活动的起伏特点。

      1.4、东北秧歌的动律特点

      东北秧歌的动律通常分为前后动率、上下动律以及划圆动律,这三种动律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每两个动律的连接都应当通过腰部下弧线的缓慢移动而完成,进而形成快速、稳健的舞姿。有人总结,东北秧歌最为基本的动律是走相、稳相以及鼓相。首先是“走相”,指的是流畅的步伐,在走动的过程中保持膝盖松弛,后位的脚腕微微向上勾起。在落地的时候对力度进行控制,产生有劲的感觉,而步伐的大小不受到拘束;二是“稳相”,具体指的是静态动作,但是强调静而不止,意思是稳相并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连接前后动作的相对状态,强调延续和开端;三是“鼓相”,主要构成部分有连鼓、叫鼓、鼓相和翻身,需要对每一个层次进行精细的处理,保持利落、一气呵成、层层递进。

      2、东北秧歌表演形式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统东北秧歌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改造,前后最大的不同就是现代秧歌的动作幅度较大。动作幅度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舞蹈的表现能力,尤其是展现在舞台上的时候,新鲜元素的融入促使东北秧歌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舞者的内心,整体上增强了观赏性与艺术性。例如在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增加原有步伐的动作幅度,表演者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最大化动作幅度,进一步体现出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以及东北人的热情与奔放。

      3、结论

      根本秧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东北人民的审美心态及艺术情趣,是情感、信仰和文化的综合体。通过本文分析,东北秧歌的主要特征有“逗”和“哏”,舞者在表演之前应当充分了解这些特征,感受东北人们的生活气息,才能够表达出东北秧歌蕴含的文化内涵。

[阅读全文]...
  • 澳门回归经典歌曲《七子之歌》歌词

  • 澳门回归经典歌曲《七子之歌》歌词

      今年是澳门回归21年,再唱起这首七子之歌会有怎样的心情。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澳门回归经典歌曲《七子之歌》歌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歌词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拓展阅读:

      文学赏析

      此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当时被列强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处“失地”比做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这种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不但让人感到亲切,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归属感,使每一首诗都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强烈表达了对祖*亲深沉的眷恋。

      首篇《澳门》中开篇两句,游子就向母亲倾诉了自己被掳去的痛苦。在儿子心中,“妈港”不是他的真名姓,儿子澳门与祖*亲血肉相连。儿子被侵略者从“襁褓”中掳走,一去就是几百年,非常之辛酸与痛苦。“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掳走肉体,灵魂却不灭,向着母亲的心忠贞不渝。一个“掳”字活画出殖民帝国对澳门的占领、蹂躏与摧残。诗人在这里运用对比,强烈突出了澳门赤子之心系祖国、至死不变的炽热情怀。“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三百年”,对于一个须臾不能离开母亲的孩童来说是漫长的。然而,就是“三百年”,仍“梦寐不忘”,时时刻刻想念着自己的亲生母亲;三百年的风雨历程,自己可能变得苍老了,然而还要请母亲叫一声自己的乳名,表达了痛彻心扉的思念。“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显示出强烈的赤子情怀。

      失“子”之痛,是悲愤痛苦、失望绝望的凝聚,旷日持久的煎熬无疑会激发诗人的满腔怒火,而烈火在心,忧心如焚,当然会增加诗人的挣扎和抗争的痛苦。《香港》在冷峻严酷中充溢着不可遏止的烈火:“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将祖国视为深居皇宫的女王,凸显祖国在“我”心中的高贵。为了保护祖*亲的安宁,我甘愿做阶前的黄豹,彻夜不眠,逡巡守护“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啖”、“咽”二字把殖民者对香港的掠夺与剥削描绘得入木三分。

      悲歌《台湾》一曲时,台湾正遭受着日本的践踏:“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岛上横行的日本侵略者给台湾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的台湾”,不堪蹂躏,主动请缨,向母亲发出了呼喊:“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台湾”太苦了,**本侵略者强占了50年,抗争了50年,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60多年了,隔着一条窄窄的海峡,现在该轮到母亲呼喊了:“孩子!快些回来,孩子!”

      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深沉、热烈的爱国情感使得先生身处海外仍心忧祖国。《广州湾》是这样充满着深情:“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儿子渴盼团聚、迫切希望早日回到祖*亲怀抱的心愿让人动容。《威海卫》中“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一个“尽”字,细腻地道出了诗人对品格高尚、智慧卓绝、忠勇无比的人死去的伤悼和痛惜。

      《七子之歌》每首诗的结尾都发出了“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的呼号,这是闻一多诗歌精神的一种力量,一种神圣的呐喊,一种苦厄中怀着希望的情绪,一种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正是这种深沉的赤子情怀,使得人类能够承受一切困厄与磨难,永远保持生命的坚韧、执著与激情。无论多么贫穷、落后,祖国永远是自己血脉相连的母亲,即使浪迹天涯,儿女们的心也永远向着她。

      全诗整体构架是均齐的,各节匀称,基本一致,体现了闻一多所追求的建筑美。叠韵手法的运用,每首诗都用同样的韵来闭合,且节奏感很强,从而体现了诗的韵律美。每一首都是七句,前六句是整齐的长句,最后则以短句收尾,使前六句蕴集的力量冲击到最后,产生一个小小的情绪高潮,“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样一声呼唤,使得语调铿错有力。尤其是每首诗的卒句相同,形成了一个大的复沓,这种反复的运用,使诗的.韵律回旋起伏,变化和交替中又见出精严和齐整,真是一唱三叹,饶有深致。

      名家点评

      *代学者吴嚷:读《出师表》不感动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古人言之屡矣。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陈情》时,固未有如是之感动也。今录出之聊使读者一沥同情之泪,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

      现代作家闻立雕:《七子之歌》是一首拟人诗,它仿照《诗经·凯风》中因故和母亲失散的七个儿女,哭喊着渴望回到母亲身旁的故事,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被帝国主义侵占的七块土地,比作祖*亲的七个儿女,他们不堪忍受侵略者残暴的虐待,纷纷向母亲发出悲哀的呼唤:“母亲,我要回来!”这首诗的比喻精确恰当,情感真挚,感染力极强,沁人肺腑,催人泪下,是一篇控诉帝国主义罪状的血泪书,是启迪人们爱国意识、唤起民众讨伐帝国主义的檄文,不仅在当时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群众,而且几十年后仍令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当代作家李朝全:诗人把被西方列强割据的澳门、香港等七块国土比作祖国失散多年的七个游子,以游子苦苦吟唱传达游子回归和团聚的热切希望。这是一首渴望祖国富强、完成领土统一的爱国诗作。这首诗传唱了半个世纪,诗人的吟唱如杜鹃涕泣,声声泪,声声血,情感饱满,感人至深。(《诗歌百年经典·1917—2015》)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顾农:每一个*人读这样质朴而热烈的诗篇,当无不为之感动,为之热血沸腾;今天澳门终于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人们欢呼振奋,这确实是一个旷世的盛典,是我们伟大祖国在跨进新世纪前夜一个盛大的节日。人们前不久刚刚为闻先生做过诞辰一百年的纪念活动,先生的在天之灵听到澳门回归的喜讯,当如何诗兴大发,豪情满怀!

      作品影响

      1999年,为迎接澳门回归,作曲家李海鹰特地将闻一多《七子之歌》中的首篇谱上了曲,先是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作为主题曲播放,后来在澳门回归的文艺晚会上再度响起。

      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发表《二月庐漫记》。五四运动中参加*,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的经典之作。

[阅读全文]...
  • 七号公园歌词-许嵩

  • 许嵩,公园,知识
  • 七号公园歌词-许嵩

      《七号公园》是由许嵩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专辑《Vae新歌+精选珍藏合辑》中。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七号公园歌词-许嵩,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号公园

      樱花飞舞的初春 半空中落英缤纷

      蓝紫色桔梗 似将画面停顿

      树林间遗失茂盛 风夹杂着寒冷

      静静的石凳 挥散不去余温

      傍晚时分 灯灭的悄然无声

      无色的泪水 坠落的精准

      砸破纯真 不留一丝分寸

      当我发现 那伤口很深

      七号公园的街灯 熄灭的有些残忍

      空虚人生 开始在你我之间分隔

      七号公园的街灯 闪烁着将尽的缘分

      重复设问 当你变成第三人称

      傍晚时分 灯灭的悄然无声

      无色的泪水 坠落的精准

      砸破纯真 不留一丝分寸

      当我发现 那伤口很深

      七号公园的街灯 熄灭的有些残忍

      空虚人生 开始在你我之间分隔

      七号公园的街灯 闪烁着将尽的缘分

      重复设问 当你变成第三人称

      我们的爱 落幕在那个深秋的黄昏

      公园里桔梗花的香味 我不忍心再闻

      当这所有的一切 变成一组无解的方程

      那场没有剧本的戏 如何持续永恒

      我发着呆用思绪 绕过那一秒的深沉

      终于明白 或许有些事情没有必要再等

      沉默的我们 分隔在十字路口的那一瞬

      北去的候鸟在即将破晓的天空 划满伤痕

      扩展:灰色头像歌词许嵩

      昨夜做了一个梦

      梦里我们回到手牵着手

      醒来的失落

      无法言说

      打开了OICQ

      聊天记录停步去年的深秋

      最后的挽留

      没有说出口

      我们还是朋友

      是那种最遥远的朋友

      你给过的温柔

      在记录之中

      全部都保有

      你灰色头像不会再跳动

      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

      心贴心的交流一页页翻阅 多难过

      是什么 坠落 升空

      又想起你曾说的陪我到最后

      暖色的梦变冰凉的枷锁

[阅读全文]...
  • 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歌词

  • 祝福
  •   《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串词;

      有一种情缘 不用来诉说 提起来总是让人难以放下 ,有一种牵挂不用你来叮咛,说起来总是让人滴泪花。滚滚红尘,茫茫人海,我的祝福永远陪伴着你。请欣赏:歌曲:《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

      《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歌词;

      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

      祝福你听见了吗

      我的思念你感觉到了吗

      思念你感觉到了吗

      有一种情缘不用来诉说

      提起来总是难以放下

      有一种牵挂不用你来叮咛

      说起来总是让人淌泪花

      想起你的祝福

      就像彩信捎来的情话

      想起你的问候

      就像彩铃深情的`表达

      你的身体还好吗

      像你说的那样吗

      你的生活幸福吗

      像我想的那样吗

      也许你现在过得不错

      我对你还是放心不下

      有一种爱恋不用你来报答

      守望着你一生青丝变白发

      我的思念 思念你感觉到了吗

      我的祝福 祝福你听见了吗

      我的思念 思念你感觉到了吗

      我的祝福 祝福你听见了吗

      祝福你听见了吗

[阅读全文]...
  • 张学友-祝福歌词

  • 祝福
  •   祝福

      演唱:张学友

      朋友 我永远祝福你

      朋友 我永远祝福你

      啊

      朋友 我永远祝福你

      不要问

      不要说

      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一刻

      偎着烛光

      让我们静静地度过

      莫挥手

      莫回头

      当我唱起这首歌

      怕只怕

      泪水轻轻地滑落

      愿心中

      永远留着我的笑容

      伴你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几许愁

      几许忧

      人生难免苦与痛

      失去过

      才能真正懂得去珍惜和拥有

      情难舍

      人难留

      今朝一别各西东

      冷和热

      点点滴滴在心头

      愿心中

      永远留着我的笑容

      伴你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伤离别

      离别虽然在眼前

      说再见

      再见不会太遥远

      若有缘

      有缘就能期待明天

      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伤离别

      离别虽然在眼前

      说再见

      再见不会太遥远

      若有缘

      有缘就能期待明天

      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伤离别)

      (离别虽然在眼前)

      (说再见)

      (再见不会太遥远)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秧歌词七字祝福 - 句子

秧歌词七字祝福 - 语录

秧歌词七字祝福 - 说说

秧歌词七字祝福 - 名言

秧歌词七字祝福 - 诗词

秧歌词七字祝福 - 祝福

秧歌词七字祝福 - 心语

推荐词条

柳开头的古诗成语 高一的语文古诗全集 感觉时光飞逝的古诗词 带有古诗文的语段40字 古诗《冬日》的配画 关与春夏秋冬的古诗 关于咏怀的古诗大全 情人即将分手的古诗 明月照我心中的古诗 感慨四季轮换的古诗 赞美马尔代夫的古诗 跟中秋有关的中秋节的古诗 娥眉婉转的古诗 庚子的秋月古诗词 疫情宅家的古诗 已经开始无法结束的古诗 杜甫的古诗夜书所见 劝学的古诗朗诵 最*出的古诗词歌曲 古诗词中最有趣的诗 古诗的作者是唐代人 带纷争的古诗词 含晗字的古诗 十首关于康乃馨花的古诗 古诗中抑扬的手法 营养有关的古诗 谢谢女朋友送东西的古诗 惜时的古诗全文 歪改古诗的搞笑诗 再至长安的古诗 接风洗尘古诗的典故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