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 >

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

关于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

  • 祝福,鲁迅
  •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虽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但是也是当时社会典型的形象,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欢迎查看。

      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一)模样周正,勤劳善良

      小说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时,作品这样写道:“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这个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年轻、健康、温顺的女性形象,虽经历丧夫之痛但对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后,祥林嫂更是表现出了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的本性,“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第二次是两年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一次,祥林嫂装束未变,但是精神已经大不如前,以前嘴角的笑意变化为现在眼角的泪痕,内心的痛苦已经积聚很深了。

      而第三次写道:“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仿佛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个活物……”寥寥数笔,一个濒临死亡的行尸走肉形象就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对一切的伤痛麻木了,所以悲哀的神色也消尽了,祥林嫂彻底的坠入了绝望的深渊。

      小说三次对祥林嫂形象的描写,从表现希望到充满绝望,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

      (二)执着顽强,具有反抗精神

      祥林嫂经卫老婆子介绍初来鲁四老爷家做工原来是逃出来的,这在卫老婆子找四婶解释的话里有所反映。“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祥林嫂不愿改嫁,她固执的坚守着她所谓的贞操观念,不愿屈从于被卖掉的悲惨命运,虽然这样的命运,如卫老婆子说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是,祥林嫂也要拼力反抗,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在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做工的时候,两次丧夫,一次失子,周围的人都认为她浑身上下沾满了晦气,是一个不祥的女人。这给祥林嫂以沉重的精神打击。最后她花费了两年的工钱为自己在庙里捐了份门槛来寻求解脱。这表现了她还有强烈的抗争意识,不甘任由命运摆布,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祥林嫂人物性格

      生活在旧*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 “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祥林嫂的形象简介

      祥林嫂是旧*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拓展:鲁迅祝福梗概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妇女悲剧命运的小说,笔者对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做了深入浅出分析.

      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在封建四权的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直至最后沦为乞丐,冻饿痛苦致死。作品通过最富有表现力的三次打击,塑造了她的悲剧性格.

      当时封建礼教仍在吞噬着人们,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嫁给了十六七岁的祥林,这是一种落后而残酷的畸形婚俗,江浙一带称之为等郎媳,正象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 “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可以看出等郎媳是多么的尴尬和辛酸,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得也不多”,只能用无尽劳动为自己透一口气。当时的人们冷漠、麻木、自私、愚昧。祥林嫂不被鲁镇所接纳,也是由于当时被封建礼教严重毒害的人们的存在,“夫为妻纲,好女不嫁二男”的夫权思想,可容忍贞洁的寡妇,但却不能容忍再嫁的女人。足以看出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酿造了祥林嫂的悲剧。这就是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这种环境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

      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最终沦为乞丐,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是千千万万*母亲悲惨一生的生动写照。她的一生是对*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阅读全文]...
  • 鲁迅的作品祥林嫂

  • 鲁迅
  • 鲁迅的作品祥林嫂

      祥林嫂嫁给了这个只有十六七岁的又已经死去了的丈夫,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是人家的人,死是人家的鬼,所以,她的婆家要把她抓回去,是“天经地义”的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鲁迅的作品祥林嫂,希望对你有帮助。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人公,她是不幸的化身,她虽然勤劳、善良、质朴,但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作为旧*农村妇女的典型,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封建社会所扼杀。作者最后安排祥林嫂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现从“四权”对其悲剧命运进行简单分析:

      一、吃人的社会制度——封建*

      祥林嫂生活在鲁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农村社会中,和旧*许许多多的农村一样,封建势力对农村的统治处于绝对的地位,旧*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在人们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她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

      封建卫道士鲁四爷,他就是封建社会的*代表,是封建势力的化身,他不但对祥林嫂这个廉价劳动者进行残酷的剥削,每天有特别繁重的劳动,从身体上进行摧残,不仅如此,还从精神上进行无情打击。祥林嫂初到鲁家,就受到鲁四爷“皱眉”的冷遇,鲁四老爷心里极不痛快,嫌弃她是寡妇,这就为她的悲剧形象涂上了重重的色彩。第二次来做工时对她更嫌弃,并因为她寡而再嫁,指责她“不干不净”、“败坏风俗”,更被视为是“谬种”,更不可思议的是,为了惩罚她这个不守节的女人,他叮嘱四婶切不可让祥林嫂做出辱没祖宗的事——参加所谓的祭祀活动。这是对祥林嫂精神上的打击,即使她勤劳能干,永远都不能抹去她的污点,她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的宽容。

      祥林嫂,她是这样的纯朴,这样的善良,这样的安分,在她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幻想。她的全部希望是能够过*常人最起码的生活,但就连这个希望也不能实现,终于全部破灭。她在来到鲁四爷家里的时候,她任劳任怨,日夜操劳,

      这种繁重的劳动,便使她感到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在我们*常人看来,是多么渺小的愿望呀!如果这样的要求并不受到破坏,祥林嫂也许便这样安然地度过她的一生,忙忙碌碌,为鲁家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就连这起码的生活要求,封建社会也不满足她,她所属的那个社会,就没有如此可怜的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一*之地,她处处受到压迫,甚至一顶奴隶的桂冠让祥林嫂都不可企及,那么她的生命里还有什么呢,世界之大,竟没有她的立锥之地,于是她的生命中只剩下死。

      鲁镇是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这样冷酷的社会环境势必会孕育祥林嫂的时代悲剧。当时社会笼罩在封建礼教的阴影之下,生活的鲁镇上人们更是如此,同处于社会的最下层,麻木的人们抛给她的只是“鄙薄”、“嘲笑”、“烦厌和唾弃”,一切依旧的鲁镇,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风俗*惯依旧。祥林嫂失望于愚昧冷漠的人群中,她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人们的同情,但变态的社会,人们的心灵都是畸形的,她的遭遇不会博得任何人的同情,她们只是觉得社会就是如此,她们已经*以为常了,就麻木了。在人们的眼中,死了丈夫祥林,她是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并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她仍是祥林嫂——一辈子都是“祥林”的人,在当时的社会,寡而再嫁是整个社会所不能容纳的,“不守节”就是女人的奇耻大辱,她们都会用另类的眼光来看她。阿毛的故事,起初曾赢得些许同情,日子一久,时间便腐蚀了这份浅薄的同情,不久竟成了人们茶前饭后的话题,后又居然成了嘲笑、挖苦祥林嫂的材料,甚至额角的伤痕,也成了人们奚落的内容。拿别人的痛苦,作为自己谈笑的资本,封建社会的畸形是可想而知的。吃斋念佛的柳妈主观上想救祥林嫂跳出苦海,客观上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三从四德”“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封建毒素充斥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浸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许多深受其害的普通群众的心灵深处。封建统治造成了国民的愚昧和冷漠。这么一群愚昧冷漠的看客,他们甚至还无形中成了帮凶,有意无意地将祥林嫂推向深渊。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病态社会中人们麻木的精神状态。面对这样愚昧冷漠的群众,悲剧的发生完全成了可能,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二、惨绝的家庭暴力——封建族权

      祥林嫂挣扎于冷酷的封建制度下,她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祥林嫂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丈夫,做了别人家的童养媳,虽然要不辞辛苦的劳作,遭受婆婆的虐待,还要照顾比自己小的丈夫,但她的心理是踏实的,最起码还有希望。而丈夫又过早地丧命,这已经是一个女人的不幸了,在当时*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要听婆婆的呵斥,她要为死去的丈夫守寡,她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双手活下去,但惨无人道的家庭暴力,严厉婆婆的逼迫使她不得不出逃。这是对生存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出于生存的目的,她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鲁镇,善良的祥林嫂想法还是那样的简单,只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混口饭吃,以为辛勤的劳动能换来安心生存,但寻求一条生路的愿望很快破灭。封建族权向她伸出了魔掌,像捆牲口一样抢回她,这在我们想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然而活生生的现实就是如此,封建族权的力量之所大,我们就可想而知了。婆婆硬让她改嫁,改嫁的原因是为小儿子换取一笔彩礼,被当作商品的祥林嫂卖给了贺老六,多么荒唐的理由,她像牲口一样被卖是一次严重的精神摧残,封建社会的女人根本没有什么人身自由,更谈不上什么尊严。

      按照封建宗法制度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要被剥夺,代表族权的大伯来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坳,可怜的祥林嫂再次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阅读全文]...
  •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

  • 鲁迅,祝福
  •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

      鲁迅《祝福》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一)模样周正,勤劳善良

      小说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时,作品这样写道:“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这个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年轻、健康、温顺的女性形象,虽经历丧夫之痛但对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后,祥林嫂更是表现出了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的本性,“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第二次是两年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一次,祥林嫂装束未变,但是精神已经大不如前,以前嘴角的笑意变化为现在眼角的泪痕,内心的痛苦已经积聚很深了。

      而第三次写道:“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仿佛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个活物……”寥寥数笔,一个濒临死亡的行尸走肉形象就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对一切的伤痛麻木了,所以悲哀的神色也消尽了,祥林嫂彻底的坠入了绝望的深渊。

      小说三次对祥林嫂形象的描写,从表现希望到充满绝望,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

      (二)执着顽强,具有反抗精神

      祥林嫂经卫老婆子介绍初来鲁四老爷家做工原来是逃出来的,这在卫老婆子找四婶解释的话里有所反映。“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祥林嫂不愿改嫁,她固执的坚守着她所谓的贞操观念,不愿屈从于被卖掉的悲惨命运,虽然这样的命运,如卫老婆子说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是,祥林嫂也要拼力反抗,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在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做工的时候,两次丧夫,一次失子,周围的人都认为她浑身上下沾满了晦气,是一个不祥的女人。这给祥林嫂以沉重的精神打击。最后她花费了两年的工钱为自己在庙里捐了份门槛来寻求解脱。这表现了她还有强烈的抗争意识,不甘任由命运摆布,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二、祥林嫂悲剧的成因

      封建礼教造成祥林嫂死亡的根本原因,而周围人的冷漠无情则是逼迫祥林嫂走上绝路重要推手。

      封建礼教“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四德的思想是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根源。因为有了封建礼教的支持,祥林嫂的婆婆才敢肆无忌惮的把她捆绑回家,以八千文的价钱把她卖给贺老六做老婆;因为有了封建礼教的支持,旁人也把这件事看做顺理成章、天经地义,而没有一个人去干涉、去阻止。卫老婆子甚至亲自参与了捆绑祥林嫂回家的行动,对于她婆婆的野蛮行径,她竟由衷的赞叹说是精明强干。完全了颠覆了天理人道,在这样的社会里,祥林嫂注定得不到公*公正的待遇。

      祥林嫂经历了人生重大的苦难,理应得到人们的同情。然而,她却极度缺乏倾诉的对象和情感的依靠。她讲阿毛被狼衔走的故事,一开始人们只是觉得新鲜,偶尔也落下几滴同情的眼泪,到后来讲的多了,大家都觉得厌烦,甚而连那些吃斋念佛的老太太们也再不肯落下一滴泪了。没有人去真正同情祥林嫂的苦难,没有人肯真心去抚慰一下祥林嫂受伤的心灵,甚至,他们还把她的痛苦经历当做一个有趣味的笑料来逗她说话,借以打发无聊。

      封建礼教的荼毒让祥林嫂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贞操观念,封建迷信的戕害让祥林嫂很容易就轻信了别人说的改嫁过的女人死后会被锯成两半的言论,她终日生活在自责和惶恐之中。等到她经历了种种努力终于为庙里捐了门槛才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然而,无情的人们很快又给了她致命的一击。当祥林嫂自认为她和别人一样去整理祭品时,四婶的一句,祥林嫂,你放着吧!转眼之间就将她脆弱的精神世界击的粉粹。祥林嫂努力的去追求做人的权利,她要求获得和他人同等的地位,然而,无论她怎么努力都不能达到。封建礼教是横在她面前那一条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祝福》中祥林嫂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妇在封建礼教下,被迫害,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以至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噬。小说中众多的'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把祥林嫂推向死亡的深渊。在她最终不堪重负在祝福声中死去时,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怜悯和同情,还被鲁四老爷责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情调,发人深省。

      拓展:关于祥林嫂的悲剧的认识

      祥林嫂一生经历了四次打击: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出卖强嫁到贺家,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从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逼她再嫁,将她卖进深山里坳的婆婆,赶她出门的大伯,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又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所有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死都有多少不等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或大或小的打击,从而使她不停地往死路上赶。就是“我”的回答,也多少加速了祥林嫂死亡时刻的到来,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世。以上这些人有的是自觉地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更多的则是不自觉而为之。

      那个时代,尤其是下层女人,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更何况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寡妇。正因如此,鲁四老爷轻视厌恶祥林嫂。鲁镇一些人也嘲笑欺侮祥林嫂。最后,由于那个时代鲁镇的人照例相信鬼,因而柳妈无意恐吓她,甚至连“我”这个根本不信鬼的人在那种具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环境中,回答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时也变得含糊不清,从而加重了末路人的苦痛。以封建的婚姻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不是全部)及迷信思想把祥林嫂推向死路,导致了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遭受到严重摧残、并使她最终沦为乞丐,被活活饿死、冻死、吓死。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丁玲曾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确苦。”

[阅读全文]...
  • 《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论文

  • 祝福
  • 《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论文

      在日常学*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鲁迅是我国的民族作家,与其说鲁迅是在用笔写作,不如说鲁迅是在用生命唤醒民族的灵魂,《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鲁迅作品中的代表人物,本文首先分析《祝福》中相祥林嫂的形象,其次分析《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根源,最后探索时代背景下祥林嫂的形象塑造的意义。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形象分析

      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封建女性的代表,鲁迅对祥林嫂是充满同情的,他甚至认为自己作为读书人却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而悔恨。《祝福》中的作者是鲁迅的化身也充满了对祥林嫂的歉疚,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着祥林嫂的变化,他认为是自己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可见鲁迅的社会觉悟和社会责任的深厚。

      一、《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我国民国时期*妇女的代表,祥林嫂是不幸的,她的丈夫去世,婆婆逼迫她改嫁,改嫁后丈夫又去世,孩子被狼叼走了,这种种的有伤道义的不幸都让祥林嫂品尝了,但是祥林嫂却仍然顽强的生存着,她甚至迷信的认为自己捐了门槛就真的洗脱了罪名,但是祥林嫂的形象仍旧是悲惨的。

      一是祥林嫂是勤劳、善良、和朴素的女性形象。祥林嫂本身是一位合格又称职的女性,她话不多,却像男人一样干活,同时又是恪守本分的,因此在封建社会中祥林嫂理应像正常的女性一样辛苦但是快乐的生活,但是实际上社会环境却并没有因为她的勤劳,给予她更多的生存空间。

      二是祥林嫂是不幸、恪守礼教、和遭受礼教残害的女性形象。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环境下,自己也是恪守礼教的,为了守住贞操她不惜以死来威胁后来的丈夫,为了能够换回清誉,她不惜花费重金去捐门槛。但是她的努力却并没有减少别人对她的嘲笑,因为四婶的一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摧毁了她心中的礼教底线,祥林嫂在别人的冷言冷语中也许可以暂且苟且生存,但是当做祝福的时候,因为不让它接*却让她倒下了,可见她被礼教毒害至深。

      三是祥林嫂是既可怜又可悲的女性形象,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却依然将礼教奉为神明,仿佛没有了礼教就不能生活。祥林嫂的遭遇是十分可怜的,完全的客观原因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但是客观悲剧没有摧毁祥林嫂,封建礼教却将祥林嫂的灵魂和肉体都夺走了,这是祥林嫂的主观愚昧害了自己。因此祥林嫂是既可怜又可悲的女性形象。

      二、《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根源

      《祝福》中的祥林嫂塑造了一个不幸愁苦的封建女性形象,但是究竟是什幺导致了祥林嫂形象的悲剧,对祥林嫂人物进行深层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会环境的根源。祥林嫂究竟是生活在怎样一种环境中,其实祥林嫂的生活环境十分的狭小,但是却存在着这样一些想尽办法去诋毁祥林嫂的人,首先是她的婆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将祥林嫂推向改嫁的深渊,给一个勤劳本分的老实人戴上了有伤教化的帽子,周围的帮工每天讽刺取消祥林嫂的伤疤,让祥林嫂难堪极了,祥林嫂身边的每个人都是诅咒着祥林嫂的。

      二是封建礼教的根源,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是最深的,礼教在这样一个不识字的妇女心中也扎了根,为了不伤礼教她能够去死。为了取得所谓礼教的原谅,她花费重金去捐门槛,最终为了心中的礼教她依然死去了。可见是礼教害死了祥林嫂,铸就了祥林嫂人物形象的悲剧。

      三、《祝福》中祥林嫂形象刻画的意义

      (一)唤醒民族的灵魂

      鲁迅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工程师,鲁迅塑造祥林嫂的形象是为了唤醒人们沉睡的灵魂,读者在阅读祥林嫂的时候,心中是充满悲愤的,可怜祥林嫂的遭遇,又可恨礼教社会的吃人,当一个个的看客走*祥林嫂揭开她的伤疤取笑的时候,当鲁镇的人们年复一年的做祝福,却刻薄的对待一个可怜人的时候,读者真的开始怀疑人的灵魂,我们民族的灵魂真的在那群无知可怕的人心中逐渐的失去了,鲁镇人们的可恨是一种无知的可恨,他们信奉的礼教造就了他们的麻木不仁。因此鲁迅希望通过鲁镇这一*社会的缩影,唤醒人们的灵魂,让人们重新洗涤自己的精神。

      (二)抨击礼教的害人

      封建礼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信仰,但是礼教并不科学,看看那些信奉礼教的人都做出了多幺残忍的行为,他们借用礼教这把匕首杀害了可怜的祥林嫂。更可怕的是祥林嫂作为被害人直到死也对礼教尊崇不疑,最可怕是当那些人们在杀害了祥林嫂之后竟然是咒骂她死的不是时候。封建礼教害人的本质通过祥林嫂暴漏无疑。封建礼教害死的不仅是祥林嫂,还有那些信奉他们的人们,礼教已经盗走了国人的灵魂,让人们变成了行尸走肉。

      四、结语

      《祝福》中塑造了一位勤劳朴素却悲剧重重的*封建女性形象,通过祥林嫂的塑造让我们认清了封建礼教的害人本质,迫切的需要唤醒沉睡的中华民族,拯救民族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杨宇红,白景琦,红洪乐.《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J].*海洋大学学报,2012,12(1):14-15.

      [2]左小青,王名目,中小微.《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2013,12(2):10-12.

      [3]周小琪,梁咏琪,夏永福.《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J].*海洋大学,2013,13(2):12-13.

      [4]孙庆伟,孙家威,孙晓华.《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D].人力资源研究,2012,12(1):14-15.

      拓展阅读

      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一)模样周正,勤劳善良

      小说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时,作品这样写道:“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这个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年轻、健康、温顺的女性形象,虽经历丧夫之痛但对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后,祥林嫂更是表现出了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的本性,“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第二次是两年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一次,祥林嫂装束未变,但是精神已经大不如前,以前嘴角的笑意变化为现在眼角的泪痕,内心的痛苦已经积聚很深了。

      而第三次写道:“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仿佛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个活物……”寥寥数笔,一个濒临死亡的行尸走肉形象就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对一切的伤痛麻木了,所以悲哀的神色也消尽了,祥林嫂彻底的坠入了绝望的深渊。

      小说三次对祥林嫂形象的描写,从表现希望到充满绝望,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

      (二)执着顽强,具有反抗精神

      祥林嫂经卫老婆子介绍初来鲁四老爷家做工原来是逃出来的,这在卫老婆子找四婶解释的话里有所反映。“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祥林嫂不愿改嫁,她固执的坚守着她所谓的贞操观念,不愿屈从于被卖掉的悲惨命运,虽然这样的命运,如卫老婆子说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是,祥林嫂也要拼力反抗,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在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做工的时候,两次丧夫,一次失子,周围的人都认为她浑身上下沾满了晦气,是一个不祥的'女人。这给祥林嫂以沉重的精神打击。最后她花费了两年的工钱为自己在庙里捐了份门槛来寻求解脱。这表现了她还有强烈的抗争意识,不甘任由命运摆布,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祥林嫂人物性格

      生活在旧*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 “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祥林嫂的形象简介

      祥林嫂是旧*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阅读全文]...
  • 祥林嫂原文「鲁迅」

  • 鲁迅,学*,知识
  • 祥林嫂原文「鲁迅」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是旧*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祥林嫂原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虹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勿勿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活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请墩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佯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限,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详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

      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那女人又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其时已经是正午。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

      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掏箩的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一直到河边,才见**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掏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样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于。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中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阅读全文]...
  • 关于祥林嫂之死

  • 关于祥林嫂之死

      林嫂是鲁迅在《祝福》中塑造的一个悲剧式人物,在经历丧夫、失子的痛苦后,她带着伤心、恐惧、忏悔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祥林嫂之死,欢迎阅览。

      鲁迅的小说一向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批评精神的。他的著名小说《祝福》就是这样,对封建文化的贞节思想和迷信思想做了深刻地批判和有力地揭露 。小说的批判和揭露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展示她不幸的人生悲剧进行的。

      祥林嫂本是一个本分温顺、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年轻时就死了丈夫,不堪婆家管束,偷跑到鲁镇打工,被婆家发现后绑回,为了给小叔子娶亲多换几个钱,把她卖给了深山坳里的贺老六。没几年,贺老六得伤寒又死了,随后儿子也被狼吃了,她也被大伯赶出了贺家,走投无路,又流 落到了鲁镇,给鲁四老爷家打工。因为她嫁过两次,鲁四嫌她伤风败俗;鲁镇的人鄙视她,嘲笑她,并以地狱、鬼魂吓唬她;她自己也感到罪孽深重,以“捐门槛”来赎罪。她后来被赶出了鲁家,沦为乞丐,终于在年底祝福一个的晚上,她带着“人死后还有没有魂灵”的疑问死去了。

      是谁害死了祥林嫂?是谁夺去 了她无辜的生命呢?固然是封建社会制度下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造成的,“想做奴隶而不得”,也有封建统治秩序--纲常伦理的因素和自己遭遇不幸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封建文化思想夺去了她的生命,害死了祥林嫂。具体 地说,就是封建妇女的贞节思想和封建迷信夺去了她的生命,害死了她。纵观整个小说情节,尽管祥林嫂没有社会地位,没有追求自己生活的自由,偷跑到鲁镇打工,婆家可以公然绑回;没有做人的权力,为了给小叔子娶亲多换几个钱,可以像卖牲畜一样,把她卖给深山坳里的贺老六;贺老六得伤寒病死后,儿子被狼吃了,大伯也可以把 她赶出贺家。天地之大,竟然没有她容身安命的立锥之地。祥林嫂的命运也很悲惨,年纪轻轻就死了丈夫,再嫁不几年,丈夫得伤寒病又死了,唯一的孩子也被狼吃了,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她的不幸,但都还不能致命,最致命的伤害还是封建妇女的贞节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

      小说里给祥林嫂最致命伤害的情节有三个 :一个是祥林嫂抗婚,把头撞了一个大窟窿,险些要了性命;一个是“捐门槛”赎罪不被承认,精神崩溃;第三个是问“我”“人死后有没有魂灵”,得到了支吾的回答,晚上就死了。祥林嫂再嫁时之所以“闹得利害”,“闹得出格”,“两个男人使劲地檎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最后一头撞向香案角上,把头撞了个窟窿 ,险些要了性命,是封建贞节观念毒害的结果。什么“从一而终”,“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正是这种观念害得她第二次到鲁镇的时候,鲁四骂她不洁,伤风败俗;鲁镇的人鄙视她,嘲笑她,并以地狱、鬼魂的迷信吓唬她;她自己也感到自己真是罪孽深重,害怕到阴司后受地狱分锯之苦。惊恐不安,她才去“捐门槛”来赎罪。捐过门槛后,自以为赎了罪,谁知到了冬至,鲁家祭祖时,四婶还是不让她插手参加,不承认她的赎罪。这个打击,一下把她的精神打垮了: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而且很胆怯,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的小鼠,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这是封建迷信思想害的。封建迷信和贞节思想双重毒害的结果,到后来她不但被赶出了鲁家,沦为乞丐,而且“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已经变得不**形了。之所以还有一口气没有死掉,是因为她还有一个疑问没弄清楚--人死后到底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后一家人会不会团聚?“我”的“也许有罢”,“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我说不清楚”的支吾回答,使祥林嫂当天晚上就死了。祥林嫂是在再也没有丝毫指望摆脱贞节观念带给自己深重的罪恶感,以及由此带来的对鬼神迷信的恐惧,处在万劫不复的境地,惊恐万状,连仅有的一点点希望也破灭后,才走上绝路的。因此说,封建迷信和贞节观念才是造成祥林嫂不幸的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封建迷信和贞节观念才是杀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是它害死了祥林嫂,是它夺去 了祥林嫂无辜的生命!

[阅读全文]...
  • 《祝福》鲁迅

  • 祝福,鲁迅
  • 《祝福》鲁迅

      鲁迅的文章,总是能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我不仅感叹鲁迅那下笔如有神的文采,也仿佛看到了旧社会的动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祝福》鲁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详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

      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那女人又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其时已经是正午。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

      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掏箩的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一直到河边,才见**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掏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老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中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然而……。”四叔说。

      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

      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每当这些时候,她往往自言自语的说,“她现在不知道怎么佯了?”意思是希望她再来。但到第二年的新正,她也就绝了望。

[阅读全文]...
  • 鲁迅《祝福》

  • 祝福,鲁迅,祝福语
  • 鲁迅《祝福》

      鲁迅《祝福》一般指祝福。《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彷徨》。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鲁迅《祝福》,希望对你有帮助。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死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

      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

      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佯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详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

[阅读全文]...
  • 祝福鲁迅赏析

  • 祝福,鲁迅
  • 祝福鲁迅赏析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祝福鲁迅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一、介绍鲁迅杂文《我之节烈观》

      鲁迅在该文中对“节烈”二字作过这样的阐释:“节烈都是专指女子,并无男子在内,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她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她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污辱她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她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从以上的“节烈观”可以看出,这是封建伦理道德对妇女的苛刻要求,是封建统治阶级套在女子头上的精神枷锁。他们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信条,要求女子“从一而终”,做“节妇烈女”,还提出“表彰节烈”的条款。对此,鲁迅在文中尖锐地指出:“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团里,历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不节烈的人便生前也要受随便什么人的唾骂,无主名的虐待。”在这里,鲁迅所说的“无主名无意识的**团”就是指封建礼教的吃人团。祥林嫂就是在这个吃人团中被吃掉的。

      二、分析鲁迅小说《祝福》

      1、第一次丧夫

      祥林嫂丧夫后,只身一人逃到鲁镇帮佣,她对生活没有非分的要求,只是想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争取生存的权力。因此,她“做工毫没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她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在丧夫之后,自觉地恪守封建礼教规定的“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的戒律,心满意足地做一个“节妇”。然而,节妇苦吗?鲁迅答道:“很苦,节妇还要活着,精神上的惨苦也姑且弗论,单是生活一层,已是大宗的痛楚。”祥林嫂只身一人,在鲁镇帮佣,一个人担当那么多的活儿,能说她不苦吗?然而她反满足,脸上也白胖了。祥林嫂就是这样的安分守己,吃苦耐劳,逆来顺受,争得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2、被迫改嫁

      祥林嫂做“节妇”时,哪怕生活再苦,也绝无再嫁之意。然而“*女人是怎样地被压制,有时简直并羊而不如。”祥林嫂就像羊一样任人宰割,她受尽了生活的折磨,人生的灾难。在她丧夫不久,又被凶恶的婆婆和叔子像逃犯一样的抓回,当作一件“贱物”卖到深山野坳里。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女子从一而终”,“烈女不嫁二夫”,祥林嫂再嫁时闹得很厉害,“一路上,只是嚎,骂,喉咙已经喊哑了”,在拜天地时,“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祥林嫂宁可一头撞死也不肯再嫁,其实质是为封建礼教殉葬,做个“烈女”而已。这足以说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迫害。

      3、第二次丧夫丧子

      祥林嫂再嫁后,生了一个男孩,本来日子还过得不错,但好景不长,丈夫不幸死于伤寒,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了。当祥林嫂再次成为寡妇,来到鲁镇帮佣的时候,情形与以前就大不相同了。“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生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的悲哀经大家的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正如鲁迅所说:“不节烈的人,要受随便什么人的唾骂,无主名的虐待。”封建礼教就像紧箍咒,箍住了人们的思想;像吸血鬼,吸取妇女的血肉;像变形金刚,把人们变成“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这是一个“无主名无意识的**团”,是一把“**不见血的软刀子”。

      祥林嫂就是背负着“失节事大”的精神枷锁,生活在这样愚昧而冷漠的社会里,任人宰割。当她听柳妈说“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小鬼的男子还要争。阎罗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时,她的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于是,她用仅有的一点血汗钱到土地庙去捐门槛,让“千人踏,万人跨”,就是为了赎掉所谓“不守节”的罪名。然而,事与愿违,人们对她仍然冷漠、厌烦与唾弃,于是,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惶惶不可终日,有如在白天出穴*的小鼠”,“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终沦为乞丐。临死前,她还带着“人死后究竟有无灵魂”的恐惧,惨死在街头的尘芥堆里。这是多么悲惨的人生啊!徐寿裳先生说:“人生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真是一语中的。祥林嫂凭借自己的勤劳双手,完全可以生存下来,然而,她第二次丧夫(即所谓“失节”)后,却带着别人的唾弃与内心的恐惧走向了坟墓。她就是这样被封建礼教这个“无主名无意识的**团”迫害致死的。

      三、揭示祥林嫂的社会意义

      鲁迅在杂文《我之节烈观》中说:“节烈这事现代既然失去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节烈的女人还有哀悼的价值,她们是可怜人,不幸上了历史和数目的无意识的圈套,做了无主名的牺牲,可以开一个追悼大会。我们追悼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鲁迅在杂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正是我们理解小说《祝福》主旨的一把钥匙,它鲜明地揭示了祥林嫂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即揭露封建礼教这个“无主名无意识的**团”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除去这种“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希望“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仅以《祝福》一文教学为例,试图探索鲁迅作品教学的新路子,即用鲁迅的杂文分析鲁迅的小说。这只是一种尝试,我把它提出来,意在“引玉”。

      细节描写:

      1、鲁四老爷书房里的对联有没有上联?

      《祝福》第二段中这样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里留下了许多疑问:鲁迅先生为什么没有写出全副对联?有没有上联?如果有,上联是什么?

      我查阅了《四书集注》,认为其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之所以不写上联,一是暗示鲁四老爷思想的陈腐,二是暗示鲁四老爷品节和德性并不怎么样。留下的下联,讽刺了鲁四老爷处事并非“事理通达心气和*”,而是一个脾气粗暴的人。他和“我”一见面就大骂其*,在祥林嫂死的时候骂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在卫老婆子合伙抢劫祥林嫂时,大怒说:“可恶!”如此等等,足见其心浮气躁也。

      2、祥林嫂死的时候到底多少岁?

      小说里,祥林嫂死之前的最后一次肖像描写写她四十上下,但究竟是四十以上,还是以下呢?通过细读小说,可以拟出祥林嫂的“大事年表”:

      二十六~二十七岁第一次到鲁镇

      二十七~二十八岁再嫁(做了三个多月的工,被抢回家)

      三十~三十一岁第二次道鲁镇(生了阿毛,两岁被狼叼去)

      三十一~三十二岁捐门槛

      三十二~三十三岁头发花白起来(捐门槛后不到半年)

      三十七~三十八岁死在祝福声中(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

      所以,祥林嫂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七八岁。

      3、鲁四老爷的两次皱眉和两个“可恶,然而……”

      鲁四老爷在文中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且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的肖像描写很传神,其中写他的两次皱眉颇有意思。

      第一次皱眉是在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文章写道:“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第二次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文章又写道:“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可见鲁四老爷的皱眉都是因为嫌弃祥林嫂是寡妇,认为她有不好的命,伤风败俗,联系到祥林嫂死时四叔的话:“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一个封建卫道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其语言“可恶,然而……”话中有话,耐人寻味。

      第一次说“可恶,然而……”是在知道卫婆婆带人来抢走祥林嫂时说的。其中的“可恶”是骂卫婆婆,意思是你竟敢到我这里来抢人!鲁四老爷认为这是有辱他的尊严的,所以说她可恶,但他马上话语一转:“然而……”,其意思是说:“你祥林嫂不该逃出来,既然婆婆来了,你是应该回去的。”显然,他是维护封建道德观念的。

      第二次说“可恶”是骂卫老婆子。正如四婶责怪她:“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待到老婆子道了歉,陪了罪,作出了解释后,四叔又说:“然而……”意思是“不知者不为罪,你既然不知道她是瞒着婆婆,那就算了。问题严重的是祥林嫂怎么能瞒着婆婆擅作主张跑出来呢?”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封建卫道者。

      4、为什么要写祥林嫂两次将阿毛的故事?

      阿毛的故事非常凄惨,对祥林嫂来说,可谓刻骨铭心。小说写她两次全过程叙述阿毛的悲惨故事,意在强化这一点。鲁迅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两次叙述内容完全相同,但叙述的词语有小小的变化。

      第一次叙述如下: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第二次叙述如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向,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两次叙述处理是极有难度的。既不能简单重复,也不能在情节上有丝毫出入。简单重复,即一字不差的粘贴,给人的感觉是失真:“这么长的故事,祥林嫂怎么会背诵似的一字不漏?”情节上有出入,又不能生动地反映这件事在祥林嫂内心烙下的深深的印迹。要兼顾这两点,鲁迅先生给我们极好的典范。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艺术匠心。

      (一)小说《祝福》中悲剧性因素的解剖

      亚里士多德十分强调悲剧情节在作品中的主要作用,他认为情节是基础,也是悲剧的灵魂,只要把情节安排好,那么就能达到悲剧的效果。《祝福》是鲁迅作品小说集《彷徨》的开篇之作,主要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角度开展的,而在此小说中主要是以祥林嫂的悲剧人生展开叙述的。纵观整篇小说可以发现,形成小说悲剧性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个人因素。作为小说中的核心人物,她的人生悲剧主要还是由自身的性格而造成的,祥林嫂和*当时的众多传统妇女一样,有着质朴善良、吃苦耐劳、安分守己、顽强不屈的良好品格,但是在旧*社会环境以及制度的影响下,也存在着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中愚昧、麻木等不良的一面。在小说中,她为了保持自己的贞洁观,宁愿撞破头;为了赎罪,宁愿不吃不喝也要攒钱对土地庙捐门槛,心甘情愿地接受神鬼地狱的说辞。也正是这些因素,更加体现出她为了愿望、追求而下定的决心,这种表现进一步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社会、封建迷信以及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同时也构成小说悲剧的内因。第二,小说主人公祥林嫂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社会背景体现在时代的思想、制度、观念、文化等等方面。小说中的`鲁镇,是基于特定社会形态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认识所构建的生存空间,而小说中特定的伦理价值观、人性力量的缺失、心理的麻木都是由人们受到封建观念的毒害而造成的;另外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控制着生产资料,对祥林嫂等劳苦大众进行压迫,这些都是构成小说悲剧的重要体现。此外,如柳妈、中人卫老妈子、祥林嫂的婆婆、堂伯、赶她的夫家大伯等等,他们都是受到当时传统封建礼教以及传统迷信和地主阶级、官僚阶级毒害的人,但是这些人物却进一步推动了悲剧的发生。

      (二)小说《祝福》中悲剧性矛盾的解剖

      在小说中,祥林嫂自身因素的矛盾以及她所生存环境的矛盾,都是小说中悲剧性矛盾的重要体现。而悲剧性因素在当今社会环境中不断地变化,随着双方不停地对抗,最终将悲剧冲突逐渐推向高潮。小说中,祥林嫂的性格是直率任性且愚昧无知的;是向往未来且留恋人世的;是倔强出格且善良质朴的;信奉礼教而又蔑视神灵的……正是由于祥林嫂复杂且又矛盾的性格,更深层次地反映出当时的旧社会、旧封建体制下的矛盾冲突。在小说中,祥林嫂想要慢慢将封建社会对自己的毒害摆脱掉,但她逃脱婚姻时的自残、为洗脱心灵的“捐门槛”以及拷问灵魂等一系列的事件又充分展现出其受封建礼教的摆布。另外,与祥林嫂作为阶级对立的鲁四老爷与她之间的矛盾也是必然存在的,鲁四老爷不仅从道德上鄙视祥林嫂,而且直接剥夺她祭祀的权利更是对其做人权利的否认。小说中祥林嫂的婆婆、柳妈等一行人,虽然都是当时社会的受害者,但是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使得他们也成为相互对立的人,最终酝酿成祥林嫂的悲剧。

      (三)小说《祝福》中悲剧性冲突的解剖

      悲剧性冲突不仅是悲剧性矛盾在发展中的结果,同时也是悲剧性内涵的重要体现。纵观《祝福》中的悲剧可以发现,主人公祥林嫂失去丈夫逃婚属于小说中第一次出现的悲剧性冲突。由于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她婆婆掌管家里的所有权力,受到封建宗族制度的影响,她独断专行地逼迫祥林嫂改嫁,这次悲剧性冲突主要是祥林嫂与外在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出乎意料的是,她用顽强的反抗获得了冲突的主动权。不幸的是,她刚刚在鲁四老爷家立住脚跟,她的婆婆就找了一群彪悍的人把她抢走,强迫她嫁给贺老六,这是悲剧性冲突的第二次。世事难料,祥林嫂第二次结婚后,没过多久,又连着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然而这并不是小说中的真正的悲剧冲突,小说中真正的悲剧性冲突是祥林嫂又来到鲁四老爷家,接连着鲁四老爷对祥林嫂进行罪人般的待遇:剥夺祭祀权利、攒钱捐门槛等,这些事件将其一步一步地引领到悲剧性冲突的高潮,最终导致她的精神崩溃。这种局面不仅是祥林嫂自身精神境界的矛盾升级,也是祥林嫂与传统旧社会以及封建体制矛盾冲突的极端体现。

      叙事结构是一部小说布局的纲领,叙事结构的形式对于小说情节的思想主题与展开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在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下面就针对《祝福》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艺术进行深刻的分析。

      一、“归乡”模式的应用

      “归乡”模式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常用的一个叙事模式,在《祝福》中,以主人公回到鲁镇的角度来描写小说的主体时间。在文章的开篇中,写到了“我”回到了鲁镇,这次回来并非是为了《故乡》中提到的“寻梦”,而是“早已决计要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故乡对于“我”而言,是如此的陌生,“我”无法融入其中。在鲁四老爷的眼神里,“我”看得到了自己的不合时宜,因此,不会在这里久留,在决心要走的时候,却意外的遇到了祥林嫂。在接下来,作品通过两条主线来为读者呈现出旧社会的农村,一方面,祥林嫂的发问激起了“我”精神世界的波澜,另一方面,文章通过“我”旧时的回忆串联起了祥林嫂的一生。

[阅读全文]...
  • 鲁迅《祝福》解读

  • 鲁迅,祝福
  • 鲁迅《祝福》解读

      读鲁迅的小说,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总会纠结着我们的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祝福》解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鲁迅在小说中以“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应让学生从这几处分析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

      如果一直做童养媳,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在当时的*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

      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壮如牛的丈夫因伤寒而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寡而再嫁,本来就要无辜地背上不贞的罪名,再加上一寡再寡更无辜地要让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们加上"不祥"的罪名。没有了丈夫,祥林嫂还可以有做母亲的权利,但是祥林嫂的不幸仍在春天里延续,狼叼走了儿子,也叼走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和生命力,甚至封建族权这条豺狼还叼走了祥林嫂夫妻二人苦心经营的家--大伯把她赶出了家门。

      最后再看祥林嫂在新春的祝福中倒毙。

      一寡再寡,失去青春的祥林嫂,在给鲁家付出青春血汗之后,被鲁四老爷借助于封建的*逐出了家门。流落街头的祥林嫂由于受到封建神权的毒害,在新春到来之时,又惶惶恐恐,瑟瑟缩缩地承受鬼神思想的折磨。春天本是让人充满希望的季节,鲁镇的人们在祝福的声声祈祷中盼望着幸福降临。然而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却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带着被**的惊惧寂然逝去,为自己凄惨悲凉的命运划上了句号。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祥林嫂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春天里发生,作者这一匠心的构思,真正用意不外乎有两点:

      一、让读者更深刻地把握祥林嫂的悲剧性;

      二、让读者明白在封建四权的统治下,像祥林嫂这样的旧*农村的劳动妇女生命中没有"春天"可言的,封建四权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网罗着祥林嫂这样的女子生命中的一个个春天,直到吞噬她们的灵魂。

      可以说祥林嫂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蛊惑之下的牺牲品。在鲁镇,她是以劳动工具的身份出现的。她希望以自己全部诚实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此外,她对生活没有什么所谓的非分要求。她出身卑微,她没有姓名,也没有人去关心她的姓氏。她从来没有怀疑过她自己为什么满足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她只想维持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之一的封建礼教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在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无孔不入。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她尽力维持这个奴隶地位,也正是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她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她很满足于付出很多得到很少的生活。

      封建礼教如同一把无形的枷锁死死的缠着她,慢慢的侵蚀着她的灵魂。对她这个寡妇的到来,鲁四老爷第一个感觉就是“皱眉”,因为她是一个寡妇。按当地的*俗,福礼由她做,会给他带来不祥的征兆,封建礼教之网己经悄悄的散开了。她在鲁四老爷那里感到满意的生活很快因她婆婆的到来被打破了。她被她的婆婆“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强迫嫁到山坳里去了,抬到男方家后,她拼命反抗,以致使她的头“撞香案角上”,留下一个永远消灭不了的伤疤。但只要能够不受侵扰的依靠自己的劳动*静生活下去,祥林嫂也还是能够感到满足的生活下去的。她对生活的要求,始终不过是要过一种*凡的起码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种*凡的起码的生活随着她的男人的死亡而终止。封建的族权制度又一次抢起大棒,施加在她的身上,丈夫死了,儿子又被狼叼吃了,遭受灭顶之灾的她,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里,已经让他感到她是“败坏风俗”、“不干不净”。这一次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祭祀时干这干那,担当一切了。她已经失去了主人对她的信任,祭祀时不让她沾手。因为封建礼教的歧视,她想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得到主人信任的希望破灭了,对她是沉重一击。在封建礼教下的祥林嫂想做奴隶而不得。

      禁锢祥林嫂的另一条枷锁就是神权思想。根据封建的宗教观念,一个再嫁女人死后阎王爷也要把她锯成两半,分给两个丈夫。这对林嫂来说,比她在现实生活所受的丧夫失子的痛苦还要使她感到悲哀和恐惧,但她并没有因此感到绝望。她听从柳妈的建议,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祥林嫂为了摆脱这个来自阴间的惩罚,她忍着别人的讥讽和嘲笑,整日紧团着嘴,诚实的劳动着,最后,把一年积聚起来的工钱用到捐门槛上,为的是找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来赎罪,当她从镇的西头回来的时候,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好像她已经拿到了赦免证一样。诚实的善良的祥林嫂哪能明白,这种封建迷信的精神愚弄,也渗透着血腥的内容,它永远保持着对卑贱者的精神威压。等到祭祖时她再次遭到拒绝。“你放着,祥林嫂!”四嫂慌忙大声说。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没有比这更沉重的打击,捐门槛所带来的希望随着四婶的斥责顿时化为泡影。她的精神大厦完全坍塌,最后在一片“祝福”的鞭炮声中死去。

      从祥林嫂的身上,我们看不到过分的要求,除了要求过着奴隶式的生活;我们看不到她对封建迷信的反对,她的这些麻木就是封建文化禁锢的结果。

      封建迷信思想强加给她的莫须有的罪责与痛苦——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经历了几起几落的生活磨难之后的祥林嫂,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不幸的根源,反而在封建礼教、宗教迷信的毒害中愈陷愈深。

      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除祥林嫂之外有柳妈、四婶、鲁四老爷和“我”。继续概括后分别从女人、老人和青年的角度分析。先说女人。鲁镇上的女人们在对待祥林嫂(以下简称祥)时是充满了耐人的诡异,从她们的语言和行为上丝毫看不到同情与怜悯,更别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触了,拥有的只是排斥、歧视和取笑。就如鲁迅这样写道:

      (1)这故事倒颇有效,……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该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他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2)……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3)“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女人们无法意识到大家都一样,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都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都看不到自己原来与祥一样被封建势力压迫者、迫害者,却像个“看客”一般“把玩”着祥的不幸,同时也在“啃噬”着自己的麻木。实在是可恨、可悲、更可怜。

      鲁四老爷这般极端冷酷的人的存在,才让祥无处藏身、悲惨死去。

      (1)初到鲁镇:鲁四老爷“皱了皱眉,”后又有“暗暗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2)祥被绑改嫁时:“可恶,然而……”

      (3)祥死时:“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反对一切变化。已经是共和国时代了,而他还停留在封建时代。对于祥,起初只是因她是寡妇,觉得很不吉利罢了,还能容忍。后来祥改嫁回来,他实在无法容忍,因为在他的封建伦理观念上,改嫁是女子最大的罪恶,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为这种歧视,才彻底的毁灭了祥想要活下去的希望。被扫地处出门,悲惨而死,还要被骂一句“谬种”!

      “我”是“自诩”为*的新青年。但我的表现实在“不堪入目”。

      (1)当我看到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时,“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2)祥问了“我”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也许有罢,—我想。”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也未必,……”

      C:“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其实,“我”是完全知道那些所谓的“魂灵”、“地狱”之类,实属封建迷信的谎言。“我”始终没有彻底否定,“我”是拥有同情心的,但更多的是软弱,是妥协。就像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一样。“我”虽沐浴了新世界的阳光,可惜“我”仍保留着封建时代的心。文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鲁迅曾说过,“青年们先可以将*变成一个有声的*。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我为何“说不清”?自以为是慰藉、却不曾想增添了祥的烦恼,想要含糊对付过去,却不曾在祥的死寂的心灵上掀起了波澜,加剧了她的恐惧。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在鉴赏小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和鉴赏,学会品味小说的语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思想和主题,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探究了《祝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中的主要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好小说的情节和发展脉络。通过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分析,学生会了解到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几个部分构成。在《祝福》中,主要对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进行了叙述,通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作为小说的序幕,接着讲诉了祥林嫂的悲惨死去作为故事的结局。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首先向读者介绍了祥林嫂初到鲁镇,接着讲述了祥林嫂被卖改嫁,而祥林嫂再到鲁镇则是故事的高潮,作者描写的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则是故事的尾声。在分析故事情节中,鲁迅先生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生活情境很多都是发生在春天,“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孟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在分析故事情节时,学生要把握好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关键时间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构建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鉴赏来了解故事的情境,知道小说发展的过程和其中的事件,从而在探究中在大脑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故事情节,了解祥林嫂的命运和生活。

      二、探究人物形象,深刻理解人物性格

      在《祝福》中有很多的人物,祥林嫂当然是最为关键的一个人物。其次还有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等。每一个都有不同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使小说变得生动形象,表现了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他们每一个人都对祥林嫂的命运有着直接影响。当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时,作者关注了祥林嫂的“眼睛”的刻画,第一次到鲁镇时描写祥林嫂时,鲁迅写到“顺着眼”表明了祥林嫂的善良温顺。第二次到达鲁镇时写到了祥林嫂“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但到了临终前,她“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不同的眼神清晰地表达了祥林嫂从年轻善良到由于受到生活的影响而慢慢变得呆滞、没有了生机和活力。不同的眼神表达了她不同的生活环境,展现出了她不同的生活状态,也反映出了她的精神状态。

      在分析人物语言时通过与我对话展现的是祥林嫂在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矛盾心理;在对四婶讲阿毛时的语言,表达的是祥林嫂内心的痛苦和深深的自责,后悔自己没有看好阿毛;在对大家讲阿毛时,展现了祥林嫂的麻木和空虚;在与柳妈的对话时表达的是精神重压和恐惧。与不同的人进行对话表达的是不同的精神状态和心理,但从总体上表达的都是她的一种悲惨生活状态,一种痛苦的境遇。

      三、了解写作手法,提高学生写作构思能力

      在写《祝福》时,鲁迅先生用到了倒序的写作手法。小说一开头就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祥林嫂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使读者可以积极地进行探究,从而了解到封建社会*农村的真实精神面貌,了解封建社会中封建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影响和精神上的束缚。通过倒序的写作手法给读者形成了一个探究的动力和源泉,促进了小说故事的发展和顺利进行,使文章的构思和文章结构在读者脑海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帮助了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掌握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祝福》的写作手法激发了学生阅读小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学生探究积极性的提高。

      总之,《祝福》从不同角度表达出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制约,导致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出现。通过祥林嫂和富人们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富人的生活热闹忙碌来烘托祥林嫂的悲惨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妇女悲剧命运的小说,笔者对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做了深入浅出分析。

      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在封建四权的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直至最后沦为乞丐,冻饿痛苦致死。作品通过最富有表现力的三次打击,塑造了她的悲剧性格。

      当时封建礼教仍在吞噬着人们,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嫁给了十六七岁的祥林,这是一种落后而残酷的畸形婚俗,江浙一带称之为等郎媳,正象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 “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可以看出等郎媳是多么的尴尬和辛酸,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得也不多”,只能用无尽劳动为自己透一口气。当时的人们冷漠、麻木、自私、愚昧。祥林嫂不被鲁镇所接纳,也是由于当时被封建礼教严重毒害的人们的存在,“夫为妻纲,好女不嫁二男”的夫权思想,可容忍贞洁的寡妇,但却不能容忍再嫁的女人。足以看出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酿造了祥林嫂的悲剧。这就是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这种环境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

      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最终沦为乞丐,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是千千万万*母亲悲惨一生的生动写照。她的一生是对*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农村的真实面貌。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 - 句子

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 - 语录

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 - 说说

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 - 名言

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 - 诗词

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 - 祝福

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 - 心语

推荐词条

形容绵绵情意的古诗 赞美长江的古诗大全 写园博园的古诗 相关联想的古诗 体现师德的古诗 唐代描写景观的古诗 是对联的古诗 描写胸的古诗 我和古诗的有趣故事 在外求学思家的古诗 古诗文对现代人的影响 关于随州的古诗文 表达拼搏的古诗 关于古诗词的优美开场词 关于校园艺术节的古诗 有悲秋场景的古诗词 执子之手的古诗 回归相关的古诗 果园的古诗 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古诗 以萧瑟表凄凉的古诗 形容风景名胜的古诗词 丁香在古诗词中的意想 古诗词中的节气美 有才的古诗词 冉的古诗 有关沙洲的古诗 深秋游玩的古诗 形容很想死的古诗 唐朝中秋节的古诗 xiatian写景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