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和风俗有关的古诗 >

和风俗有关的古诗

关于和风俗有关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和风俗有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和风俗有关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和风俗有关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和风俗有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和风俗有关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和风俗有关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和风俗有关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和风俗有关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和风俗有关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和风俗有关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句

  • 节日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句

      1、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3、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4、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5、记前度、刘郎曾赋。——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6、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7、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8、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9、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0、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11、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2、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13、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鸿北去,日西匿。——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1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7、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8、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9、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20、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1、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22、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3、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寒食》

      24、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5、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6、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7、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8、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0、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31、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32、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3、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34、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5、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36、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7、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3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9、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40、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41、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42、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43、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44、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45、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47、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48、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9、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温庭筠《寒食日作》

      50、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阅读全文]...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

  • 节日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迎春歌》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2、《春节看花市》

      *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3、《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4、《新年有感》

      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5、《迎春》

      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6、《卖痴呆词》

      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1、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阅读全文]...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

  • 节日
  •   1、《已酉新正》

      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2、《除夜》

      高适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3、《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

      4、《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5、《迎春歌》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6、《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7、《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阅读全文]...
  • 描写节日风俗的著名古诗句

  • 节日,著名
  • 描写节日风俗的著名古诗句

      1、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3、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4、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5、记前度、刘郎曾赋。——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6、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7、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8、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9、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0、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11、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2、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13、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鸿北去,日西匿。——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1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7、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8、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9、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20、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1、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22、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3、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寒食》

      24、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5、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6、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7、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8、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0、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31、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32、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3、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34、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5、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36、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7、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3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9、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40、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41、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42、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43、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44、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45、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47、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48、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9、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温庭筠《寒食日作》

      50、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阅读全文]...
  • 关于风俗的诗句

  •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李颀《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王昌龄《寒食即事》

    清明寒食山头哭,到处犹传旧风俗。——程嘉燧《清明舟中》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李绅《宿扬州》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欧阳修《丰乐亭记》

    能文变风俗,好客留轩盖。——李白《赠从孙义兴宰铭》

    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李白《东海有勇妇》

    心和得天真,风俗由太古。——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

    风俗登淳古,君臣挹大庭。——高适《留上李右相》

    民间风俗疑当共,天上清高定尔无。——苏辙《学士院端午贴子二十七首·皇太后阁六首》

    风俗可怪亦可怜,食无匕箸但用手。——方回《为张都目益题爪哇王后将相图》

    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薛逢《醉春风》

    南方异风俗,强食鱼尾莘。——苏辙《次韵子瞻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刘莘老》

    风俗昔忠厚,文物当承*。——方回《西斋秋感二十首·蛇鼠必夜出》

    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材兼南北,议论忘彼此。——陆游《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在昔祖宗时》

    时时慰风俗,往往出东田。——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阴阳无疾疠,风俗尽箕颍。——张耒《次韵渊明饮酒诗》

    帝途高荡荡,风俗厚誾誾.暇日耕耘足,丰年雨露频。——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

    君臣恣淫惑,风俗日凋衰。——吴筠《览古十四首》

    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

    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

    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宋之问《桂州三月三日》

    城池春足雨,风俗夜迎神。——皇甫冉《送李使君赴邵州》

    一人调风俗,万国和且*。——李华《咏史十一首》

    吁嗟风俗日颓败,废尽大义贪黄金。——金华宋氏《题邮亭壁歌》

    重华政垂衣,化俾风俗美。——袁桷《善之佥事兄南归述怀百韵》

    竟岁厌往还,行堤乐风俗。——梅尧臣《寄光化退居李晋卿》

    千里长江旦暮潮,吴都风俗尚纤腰。——罗虬《比红儿诗(并序)》

    况乃唐昌风俗淳,山深岁稔少争讼。——方回《闽中郑君炎南仲两魁乡赋比自霅教为昌化簿》

    此行收遗甿,风俗方再造。——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吴地虽饶民鲜朴,江北江南异风俗。——于成龙《忍字歌》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杜甫《冬至》

    闾阎随地胜,风俗与华殊。——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

    至今风俗含古意,柔桑渌水招行人。——苏轼《送王伯守虢》

    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李隆基《途次陕州》

    异方不见古风俗,但向陌上闻吹笙。——苏辙《蚕市》

    劳生共乾坤,何处异风俗。——杜甫《写怀二首》

    西河偃风俗,东壁挂星躔。——杜审言《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

    悠然万方静,风俗揖华胥。——杨巨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

    已讶殊岁时,仍嗟异风俗。——白居易《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王昌龄《山行入泾州》

    传闻共国居大岛,土壤活饶风俗好。——司马光《和君倚日本刀歌》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欧阳修《日本刀歌》

    万古斥卤地,能令风俗淳。——卢楠《闻张鹅山侍御巡按甘肃比岁当还敬以此寄上》

    黄章白叟息愁叹,自言重见风俗淳。——王洋《赠向扬州》

    欲知风俗家家厚,看取耕桑处处同。——赵蕃《同谢丈签判送赵台州至灵鹫签判丈道中有诗蕃》

    归风俗於醇厚兮,又何西门卓鲁之足为。——司马光《送伊阙王大夫歌》

    省风俗,绵宇县。——曹勋《登山曲》

    况今世道丧,风俗已浇淳。——郭印《次杨拱辰韵兼简冯当可刘韶美》

    风俗简介

[阅读全文]...
  • 关于清明节的风俗古诗(精选10首)

  • 清明节
  • 关于清明节的风俗古诗(精选10首)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风俗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2、《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3、《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4、《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5、《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6、《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7、《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8、《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9、《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10、清明日对酒

[阅读全文]...
  • 春龙节的风俗

  • 语文
  • 春龙节的风俗

      在*北方,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龙节的风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龙节的风俗

      吃龙食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当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可吃春饼却是普遍*俗,明《酌中志》一书中就有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理发

      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有“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会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

      人们为什么都要在“二月二”这天理发呢?传说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似乎这一天理了发,便讨了好彩头,一年都顺风顺水呢。

      接“姑娘”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俗在我国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区也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引龙

      在山西,最重要的*俗是“引龙”,在晋西北叫“司钱龙”,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汲水时桶里放着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就把“钱龙”引回来了。引钱龙时不准说话,以免吓走钱龙。

      在豫东一带,农历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炉膛里的灰在院子里及大门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长柄铁锨上散落成圆圈,然后圆心处放上不同的粮食,这实际上是庄稼人对粮食丰收的一种祈愿。

      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俗,又以祭社*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不能做针线活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各地龙抬头节的民俗活动

      祭龙

      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

      这一节俗,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体做法,各地不同,大致为: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熏虫

      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

      击房梁

      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击房梁,以惊走蛇、蝎等毒虫,毋使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击炕沿,目的与敲击房梁相同。

      理发

      汉族民间有种说法,曰:正月剃头(理发)死舅舅。此说虽无根据,也很荒谬,但影响却极深,因此,在春节前无论多忙,人们都要抽出空来理一次发,然后就要一直等到 “龙抬头”的日子了。二月二理发,俗称“剃龙头”,据说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因此,“是日,多剃发”。

      炒蝎豆

      这天比较盛行的风俗是炒蝎豆。潍县、莱州等地称作“报捷”,谐音爆蜇,据说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郓城等地称作“炒蝎子爪”,孩子们边吃边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可口,还有的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块炒,花样甚多。吃蝎豆不仅可以辟蝎,还有人说谁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谁就能长命百岁。除胶东部分地区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过,在蝎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豆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二月二日,俗谓龙抬头,原济南府所属地区,称为青龙节或春龙节、龙头节。山东其他地区多称为二月二,梁山称龙头节。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节,中唐时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动在川陕之地流行,时称“挑菜节”、“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联系惊蛰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以驱虫害和祈丰收风俗为主的节日。明清以来,山东此日有引龙、打囤、煎饼熏虫、击梁辟鼠、炒豆报捷等风俗活动,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见。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又叫“春龙节”,恐怕现在有不少年轻人不知道。二月初二快到了,我来说说“春龙节”及其*俗。

      一、“春龙节”的传说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叫“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说起“二月二龙抬头”,还与我国古代天文学有关。据专家讲,*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且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分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在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慢慢来到人间,雨水也多起来。从此,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民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之说,是人们祈龙赐福,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关于“春龙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人间皇帝是真龙天子,只有男人才能当皇帝,而唐朝皇后武则天居然当了皇帝,成何体统,于是玉皇大帝大怒,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之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于是中原大地饿殍遍野,鬼哭狼嚎。司管天河的龙王不忍看到百姓无辜遭难,便违抗玉帝旨意,向人间降了一场倾盆大雨。玉皇大帝得知后,便把司水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还在山上立碑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感谢龙王的救命之恩,千方百计想法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人们在翻晒玉米种子之时,突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且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此时龙王抬头一看,原来是百姓在设法救它,于是便向玉皇大帝呼喊:“金豆开花了,您快把我放出去吧!”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子里金豆开花,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每到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称“二月二龙抬头”,又叫“春龙节”,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

      二、“春龙节”*俗

      二月初二早晨,农家人起来后,找来长竿敲击房梁,这叫把“龙”唤醒;然后用草木灰向井台引一条“灰龙”,再用谷糠从井台向水缸引回一条“金龙”;早餐吃年糕和猪头肉,午餐吃春饼,还要吃炒豆子;天*黄昏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灶膛里的灰围绕房子撒一圈,叫围社,为的是把所有的邪祟灾祸都挡在外面,凡是有亲人远在他乡的,这个圈一定要留一个口,意为盼其早回家乡。

      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缸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农家人对年景充满祈盼,他们祈求传说中的“龙”此时龙抬头,抖动身子下一场透雨,以滋润土壤。二月初二这天,人们还用许多美食来祭拜龙王,希望它及时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普通人家在二月二,还要吃面条、春饼、玉米花、猪头肉等,各地吃法虽然不同,但都与龙有关,普遍在食品名称上加“龙”字,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是其中之一。宋代“仇池笔记”中记录一个故事:王中令*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一盘“蒸猪头”,并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为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由此看起来,猪头肉不但是一道佳肴,而且还是转危为安、*步青云的吉祥标志。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礼仪之邦,民间传统节日和*俗很多,如今有的忘却,有些节日观念淡薄甚至现代人也不怎么过了。不过,现在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再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还有三种吃法: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在“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享受。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民俗风俗接春

  • 民俗风俗接春

      立春是一年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每年立春这天,普天同庆,接春的各种仪式比欢度新春佳节还要隆重。 民间流传着接春或接春牛的风俗。 在那经济不发达的远古时代,牛是人类最好的劳动力。接春的人家如果家境好一点,会挂上一挂花炮,隆重地把春牛接回家,然后给送春的人一个红包。如果家境差一点的,接春的人家简单地付给送春人五分钱或者一角钱,那送春人也不介意,仍会道一声:春来了!

      各地*俗

      闽西三明市客家的拜春神*俗名曰“接春”。交春之时,耕读之家在大门上张贴“迎春接福”、“春到家兴”、“春到福临”等红纸条幅以表迎接春神。立春时节在每年公历(亦称“西历”)2月4日或2月5日,也就是在闽西客家人“老历年”的前后。立春在过年之后称作“年里春”,立春在过年之前称作“年外春”。

      三明境内各地均有历史悠久的“接春”*俗,如永安的“插春柴”、“竖春树”,沙县的“插春幡”,泰宁的“砍春柴”等形式,其用意都是祈丰年。共同的接春*俗是“打春牛”、“鞭春牛”、“送春牛”,由县官牵着身披红绣球的春牛,扛着挂红的犁耙到郊外田地里,象征性地犁几下田,以示官府对农事活动的重视,并藉以催促该县百姓早做春耕准备。民间艺人则三五一伙、八九一群地吹着唢呐,拉着丝弦,走家串巷,挨家挨户地送上一对泥塑牛,或送上一张写着“捷报春魁”的红纸,预告春耕开始,并向主人表示节日祝福。也有人沿袭古规,在这个时候进香后,于每根屋柱上用斧头或镰刀鼓几下,边鼓边说道:“立春之日鼓几下,一年到头不用怕;合家老少皆*安,财源广进滚滚来!”

      永安客家年年交春之际,都要在家门前遍插“春柴”、竖立“春树”以迎接春神到来。永安克家妹则准备好红萝卜、白萝卜、芹菜和油炸豆腐条炒食或凉拌,名之曰“嗑春菜”。而交春时刻,家家设香案、陈果品,用红纸书写“万象回春”、“春随福至”之类的条幅压在香炉下,焚香点烛,鸣炮礼拜。

      所谓“春幡”,就是长长的竹竿上高挂着的长条形旗帜。上古之时,春幡单纯用青色。后来虽然五颜六色,但绝不用黑色和白色。春幡猎猎,和风徐徐,拜祭春神句芒的人群络绎不绝、喜形于色,这就是沙县客家传统接春*俗的特色。

      “竖春幡”风俗已实在罕见,但在宋代却连边鄙的海南也随处可见。苏轼《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云:“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写的是儋州(今海南省)“鞭牛掷豆”的'迎春传统风俗。这种古老的劝农的风俗《儋县志》有详细的记载:“立春之日,长官迎春,坊里各铺,行装办杂剧,城厢内外,男妇各携负**女竞看,以豆谷洒土牛。”“立春日,有司迎勾芒、土牛。勾芒名‘拗春童’,著帽则春暖,否则春寒;土牛色红则旱,黑则水,竞以红豆、五色米洒之,以消一岁之疾疹。及鞭春,厢民分左右推仆以占凶吉。”其实这种风俗在《隋书·礼仪志》早有记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于门外,以示兆民。”

      春花接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大地充满了生机。春,在将乐人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城乡各地的接春风俗,寓意深刻,颇为有趣。

      立春前夕,各家从菜地寻一株上好的油菜,或花瓶菜、芥菜等,带回家中,栽入花盆,名曰“春花”。然后用大红纸做成长形条幅,写上“新春大发”、“春到财来”、“迎春接福”之类的吉利话,插到“春花”旁边。立春来临,把“春花”端出来,放到大门前或窗台上,同时摆上清茶、甜酒,点燃线香,待立春时刻一到,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迎接春天的到来。这就叫“春花接春”。

      “开大门”接春,指大年三十夜半子时,这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辰。人们把大门打开,在门两侧帖上“开门大吉,万事如意”之类的对联,燃放鞭炮,这叫“开大门接春”。

[阅读全文]...
  • 端午节的风俗的诗句

  • 端午节
  • 端午节的风俗的诗句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风俗诗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身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又一传统*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4端午鸭蛋

      高邮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络子中,挂在胸前。

      5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与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功能。将艾叶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与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节日。

      端午节诗句:

      No1条脱闲揎系五丝。——李清照《端午》

      No2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No3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十五夜观灯》

      No4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No5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No6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No7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No8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No9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京都元夕》

      No10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汴京元夕》

      No11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No12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No1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No14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

      No15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No1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No1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No1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No19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No20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No21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No22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与。——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No23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No24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No25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No2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No27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

      No28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No29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No30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和风俗有关的古诗 - 句子

和风俗有关的古诗 - 语录

和风俗有关的古诗 - 说说

和风俗有关的古诗 - 名言

和风俗有关的古诗 - 诗词

和风俗有关的古诗 - 祝福

和风俗有关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学生励志语录 学*励志语录 陈丹青经典语录 早晨励志语录正能量 许三多经典语录 紫罗兰永恒花园经典语录 狂放豪迈的霸气语录 情感语录长篇500字 我的前半生励志语录 渡边淳一语录 2017晚安语录温馨简短 江小白48个经典语录 计较的太多经典语录 伤心语录 美好的一天经典语录 偷影子的人经典语录 小丑语录扎心语录 曹操经典语录 树上春树的经典语录 爱笑的女孩经典语录 心与心的距离经典语录 张爱玲爱情经典语录 一杯清茶的经典语录 涂磊经典语录 张小娴经典爱情语录 书中的经典语录 朱生豪情书经典语录 宫崎骏语录 海王语录 郭德纲语录 男生撒娇卖萌语录大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