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 >

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

关于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逍遥游》赏析

  • 学生
  •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逍遥游》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方。先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为了证明:大鹏的高飞南迁,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这还是“有所待”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接着,作者又童话般地叙述了蜩(即蝉)和学鸠(小鸟名)对大鹏的嘲笑。蜩和学鸠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见识,自鸣得意的口吻,以及它们毫无自知之明的对大鹏的奚落和嘲笑,本身就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下文的`朝菌、蛄与冥灵(大乌龟)、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等,自然就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作了这一系列的比喻,是为了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文章的第二段,从“汤之问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辩也”止,大意是说:商汤王问他的臣子棘:“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回答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那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个广漠无边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水池。那里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遮天盖地的云,它乘着羊角旋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越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飞往南海。沼泽里的小麻雀讥笑它说:‘它要到哪儿去呢?我腾跃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算是我最好的飞翔了。而它究竟要飞到哪儿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啊!”

      这一段,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这段描写,内容上与上文有明显重复之处。这种写法在一般散文家笔下很少见到。其实这正是庄子的有意之笔。《庄子》的《寓言》篇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是有所寄寓之言,重言是重复之言,卮言是随意变化之言。庄子说他的文章中寓言和重言所占的比重很大,随意变化的“卮言”则日出不穷,这很合于自然之道。这四句话实际概括了庄子散文的特点。“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在本文中的运用,正是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通过这一段与开头部分那一段的呼应和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了“小知(智)”不及“大知(智)”。

      第三段从“故夫知效一官”至“圣人无名”,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庄子告诉我们:有些人智慧能胜任一个官职,行动能庇护一乡之众,道德能符合一个国君的要求,而才能得到全国的信任,他们虽然自我感觉都不错,但也只不过像仅仅能腾跃几丈的小麻雀罢了。宋荣子禁不住要嘲笑他们。宋荣子能做到让全社会都赞誉他,却不会因此更加努力;整个社会都批评他,也不因此而沮丧。能认清自身和外界的区别,明白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但也不过如此罢了,虽然他对于社会不去计较什么,但仍有未达到的境界。庄子接着又告诉我们:列御寇这个人能够驾风而行,轻巧极了,他飞行一次,十五天以后能回来。他对于求福的事,并没有专心专意去追求。但他虽然可以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靠和凭借的。庄子设想:如果能够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好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那么他还要依靠和凭借什么呢?所以他的最后结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句翻成现代汉语就是:修养高的人,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不再去建功立业;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更连任何名位都不追求了。到这里,全篇的中心思想和盘托出,使人豁然开朗。原来,按照庄子的看法,不但蝉、小鸟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只是小知小见,没有达到“逍遥游”,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大鹏和能驾风远行的仙人列御寇,由于仍不得不有所依靠和凭借,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即绝对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他这篇文章却写得十分漂亮,代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这些寓言故事性很强,而且穷形尽相,煞有介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成为论说事理的有力手段。除了想像丰富、形象逼真之外,文章的大开大合的写法,纵横跌宕、浩荡奇警的风格也是非常突出的。这篇千古妙文,不讲究一般文章那些起承转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挥洒,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清人林云铭评论《逍遥游》说:“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逍遥游》的确是古代散文中突破常规艺术格局的一道“异观”。

[阅读全文]...
  • 逍遥游(节选)

  • 高中
  • 逍遥游(节选)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逍遥游节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波及千里远,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青,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它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像人抬头看天空一样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浮在上面就成为一只小船;而搁置杯子就沉落在地上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鹏鸟飞九万里,其下有巨风的承载,然后才乘风而飞,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想准备飞到南方去。

      蝉与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到树枝就停下来,有时飞不到树上去,就落在地上,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到*郊野林去,带上一日之粮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一日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这就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边有叫冥灵的大树,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寿命长的。但是彭祖现在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相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名叫棘的大夫就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荒原之地,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是天然形成的。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宽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泰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了。

      所以,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顺应一乡群众,道德合乎一国之君的要求,才能可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如同斥鷃一样(所见甚小)。而宋荣子嗤笑这四种人。而且世人都赞誉他,他却并不会因此而更加奋勉,世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自身与物的区别,辨明荣誉与耻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即使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没有拼命追求。他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还是有所依靠。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真实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不求声名。

      注释

      (1)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北冥”,北海。下文“南冥”,指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表推测。

      (3)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4)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5)垂:同“陲”,边际。

      (6)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徙:迁移。

      (7)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8)《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一说人名。

      (9)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10)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

      (11)抟(tuán):回旋而上。一作“搏”(bó),拍。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以:凭借。息:风。

      (13)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相:互相。吹:吹拂。

      (16)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极:尽。下:向下。亦:也。是:这样。已:罢了。

      (17)覆:倾倒。坳(ào):凹陷不*,“坳堂”指堂中低凹处。

      (18)芥:小草。置杯焉则胶:将杯子放于其中则胶着搁浅。置,放。焉,于此。胶,指着地。

      (19)斯:则,就。

      (20)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文,意为“这样,然后才……”。培:凭。

      (21)莫之夭阏(yāoè):无所滞碍。夭,挫折。阏,遏制,阻止。“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图南:计划向南飞。

      (22)蜩(tiáo):蝉。学鸠:斑鸠之类的小鸟名。

      (23)决(xuè):疾速的样子。

      (24)抢(qiāng):触,碰,着落。“抢”也作“枪”。榆枋:两种树名。榆,榆树。枋,檀木。

      (25)控:投,落下。

      (26)奚以:何以。之:去到。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呢”。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行)。“奚以……为”,即“哪里用得着.......呢”。

      (27)适:去,往。莽苍:色彩朦胧,遥远不可辨析,本指郊野的颜色,这里引申为*郊。

      (28)三餐:指一日。意思是只需一日之粮。反:同“返”,返回。

      (29)犹:还。果然:吃饱的样子。

      (30)宿:这里指一夜。宿舂粮:即舂宿粮,舂捣一宿的粮食。

      (31)之:此,这。二虫:指蜩与学鸠。虫:有动物之意,可译为小动物

      (32)知(zhì):通“智”,智慧。

      (33)朝菌:一种大芝,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晦朔: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一说“晦”指月末,“朔”指月初。

      (34)蟪蛄(huìgū):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阅读全文]...
  • 逍遥游课文原文

  • 逍遥游课文原文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逍遥游课文原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逍遥游

      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抢榆枋(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因此,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但是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因为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而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内容分析

      整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笔变化多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所宣扬的主张是清静无为、以养天年。庄子对于世间的大小、贵贱、寿夭、是非、得失、荣辱等的解释是相对主义的。以及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思想态度,无论是消极的还是富有启发性的,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庄子厌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与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否定鬼神的存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他那种妄想逃避现实,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无论在当时或现在,都是—种消极的、不可能实现的绝对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注释

      1.逍遥游: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

      2.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下文的"南冥"和"冥海"都用此意。

      3.鲲(kūn):本指鱼卵,此处借用为表大鱼之名。这符合庄子的《齐物论》本旨和庄子的独特的奇诡文风。

      4.不知其几千里也: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大。一说"几"本义为极微小,引申为"极为接*",此处当解释为"尽";因为《庄子》一书中表数量的词都用"数",如"数仞""数金"。

      5.鹏:古"凤"字,此处借用为表大鸟之名。

      6.怒:通"努",奋力飞举。

      7.垂天:天边。一说遮天。垂,通"陲",边际。

      8.海运:海水运动,此处指汹涌的海涛。徙:迁移。

      9.天池:天然形成的池子。

      10.《齐谐》:志怪小说集。《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七卷,题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撰。《旧唐志》同, 《新唐志》入小说家类。亡于赵宋,遗文散见于《艺文类聚》《法苑珠林》《初学记》《白孔六帖》等类书中,其中《太*广记》《太*御览》征引最多。

      11.志怪:记述怪异的故事。志,记载。

      12.水击:"击水"一词的倒装,形容大鹏起飞时翅膀拍击水面的壮观景象。

      13.抟(tuán):盘旋上升。扶摇:旋风。

      14.去:离开。息:气息,指风。

      15.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马的样子。

      16.尘埃:空中游尘。

      17.以息相吹也:以气息相互吹拂所致。

      18.苍苍:深蓝色。

      19.其: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

      20.邪(yé):通"耶",疑问词。

      21.其视下也:它(指鹏)向下俯视。

      22.且夫:助词,无实义,起提示下文的作用。

      23.负:承载。

      24.覆:倒。坳(ào)堂:屋前地上的洼坑。

      25.芥:小草。

      26.置:放。焉:兼词,于此,在这里。胶:动词,粘住地面动不了。

      27.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就没有力量托起鹏巨大的翅膀。

      28.则风斯在下矣:风就在大鹏的下面(说明风有九万里深厚)。

      29.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装。相当于"这时……然后才"。培风:乘风。培,凭。

      30.夭(yāo):挫折。阏(è):阻碍。

      31.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32.蜩(tiáo):蝉。学鸠(jiū):斑鸠一类的小鸟。

      33.决起:迅速跃起。决(xuè),同"赽",迅疾。

      34.抢:撞到,碰到。一作"枪"。榆枋(fāng):泛指树木。榆,榆树。枋,檀木。

      35.时则:时或。

      36.控:投下,落下来。

      37.奚(xī)以:何必,哪里用得着。之:往。为:句末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呢"。

[阅读全文]...
  • 文言文《逍遥游》赏析

  • 高一
  • 文言文《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逍遥游》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的池。《齐谱》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判南海才休息。象野马奔跑似的蒸腾的雾气,飞荡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象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再说水聚积得不深,那末它负载大船就会浮力不足。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处,那末只有小草可以作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船大的缘故。风聚积得不大,那末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会升力不足。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下面了,然后才能乘风飞翔;背驮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

      蝉和学鸠笑话它说:“我一下子起来就飞,碰上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那样远呢?”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顿饭,吃完三顿饭就回家,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去旅行的人,头天晚上就要舂米做好干粮;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个月积聚干粮。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

      知识少的比不上知识多的,年寿短的比不上年寿长的。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是如此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个月有开头一天和最后一天,蟪蛄不知道一年有春季和秋季,这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生长一种叫冥灵的树,把一千年当作一年。古代有一种叫大椿的树把一万六千年当作一年。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可是现在却以长寿而特别闻名,一般人谈到长寿,就举彭祖去相比,这不是很可悲吗!

      商汤问他的大夫棘,是这样说的:“北极地带的北部有个深而呈黑色的海,就是天的池。有鱼生长在那里,鱼身的宽度达到几千里,它的长度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名字叫做鲲。还有鸟生长在那里,它的名字叫做鹏。背就象一座泰山,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趁着象羊角般弯曲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层,背驮着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小雀子笑话它说:‘那大鹏将要飞到哪里去呢?我向上跳跃,不超过几丈就落下来,飞翔在飞蓬和青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最高限度。可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给一个官职,品行可以适合一乡人的心意,道德符合一个君主的心意而又能取得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象小雀子这样自视很高。宋荣子就笑话这样的人。再说宋荣子只是做到了所有当代的人称誉他也不会更受到鼓励,所有当代的人责难他也不会更感到沮丧,能确定物我的分别,明辨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对于世俗的名誉,没有拼命追求。虽然如此,还有没树立的东西。列子驾着风*,轻妙极了。十五天后才回到地上来。他对于求福的事情,没有拼命追求。这样做虽然免掉了步行,但还是要依靠风。至于乘着天地的正气,驾驭阴、阳、风、雨、晦、田的变化,来漫游于无穷无尽的空间和时间之中,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呀!所以说:道行达到最高峰的人就没有“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

      赏析: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方。先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为了证明:大鹏的高飞南迁,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这还是“有所待”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接着,作者又童话般地叙述了蜩(即蝉)和学鸠(小鸟名)对大鹏的嘲笑。蜩和学鸠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见识,自鸣得意的口吻,以及它们毫无自知之明的对大鹏的奚落和嘲笑,本身就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下文的朝菌、蛄与冥灵(大乌龟)、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等,自然就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作了这一系列的比喻,是为了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文章的第二段,从“汤之问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辩也”止,大意是说:商汤王问他的臣子棘:“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回答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那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个广漠无边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水池。那里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遮天盖地的云,它乘着羊角旋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越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飞往南海。沼泽里的小麻雀讥笑它说:‘它要到哪儿去呢?我腾跃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算是我最好的飞翔了。而它究竟要飞到哪儿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啊!”

      这一段,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这段描写,内容上与上文有明显重复之处。这种写法在一般散文家笔下很少见到。其实这正是庄子的有意之笔。《庄子》的《寓言》篇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是有所寄寓之言,重言是重复之言,卮言是随意变化之言。庄子说他的文章中寓言和重言所占的比重很大,随意变化的“卮言”则日出不穷,这很合于自然之道。这四句话实际概括了庄子散文的特点。“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在本文中的运用,正是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通过这一段与开头部分那一段的呼应和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了“小知(智)”不及“大知(智)”。

      第三段从“故夫知效一官”至“圣人无名”,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庄子告诉我们:有些人智慧能胜任一个官职,行动能庇护一乡之众,道德能符合一个国君的要求,而才能得到全国的信任,他们虽然自我感觉都不错,但也只不过像仅仅能腾跃几丈的小麻雀罢了。宋荣子禁不住要嘲笑他们。宋荣子能做到让全社会都赞誉他,却不会因此更加努力;整个社会都批评他,也不因此而沮丧。能认清自身和外界的区别,明白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但也不过如此罢了,虽然他对于社会不去计较什么,但仍有未达到的境界。庄子接着又告诉我们:列御寇这个人能够驾风而行,轻巧极了,他飞行一次,十五天以后能回来。他对于求福的事,并没有专心专意去追求。但他虽然可以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靠和凭借的。庄子设想:如果能够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好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那么他还要依靠和凭借什么呢?所以他的最后结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句翻成现代汉语就是:修养高的人,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不再去建功立业;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更连任何名位都不追求了。到这里,全篇的中心思想和盘托出,使人豁然开朗。原来,按照庄子的看法,不但蝉、小鸟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只是小知小见,没有达到“逍遥游”,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大鹏和能驾风远行的仙人列御寇,由于仍不得不有所依靠和凭借,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即绝对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他这篇文章却写得十分漂亮,代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这些寓言故事性很强,而且穷形尽相,煞有介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成为论说事理的有力手段。除了想像丰富、形象逼真之外,文章的大开大合的写法,纵横跌宕、浩荡奇警的风格也是非常突出的。这篇千古妙文,不讲究一般文章那些起承转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挥洒,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清人林云铭评论《逍遥游》说:“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逍遥游》的确是古代散文中突破常规艺术格局的一道“异观”。

      注释

      1.逍遥游: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

      2.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下文的“南冥”和“冥海”都用此意。

      3.鲲(kūn):本指鱼卵,此处借用为表大鱼之名。这符合庄子的《齐物论》本旨和庄子的独特的奇诡文风。

      4.不知其几千里也: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大。一说“几”本义为极微小,引申为“极为接*”,此处当解释为“尽”;因为《庄子》一书中表数量的词都用“数”,如“数仞”“数金”。

      5.鹏:古“凤”字,此处借用为表大鸟之名。

      6.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7.垂天:天边。一说遮天。垂,通“陲”,边际。

      8.海运:海水运动,此处指汹涌的海涛。徙:迁移。

      9.天池:天然形成的池子。

      10.《齐谐》:志怪小说集。《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七卷,题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撰。《旧唐志》同, 《新唐志》入小说家类。亡于赵宋,遗文散见于《艺文类聚》《法苑珠林》《初学记》《白孔六帖》等类书中,其中《太*广记》《太*御览》征引最多。

      11.志怪:记述怪异的故事。志,记载。

      12.水击:“击水”一词的倒装,形容大鹏起飞时翅膀拍击水面的壮观景象。

      13.抟(tuán):盘旋上升。扶摇:旋风。

      14.去:离开。息:气息,指风。

      15.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马的样子。

      16.尘埃:空中游尘。

      17.以息相吹也:以气息相互吹拂所致。

      18.苍苍:深蓝色。

      19.其: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

      20.邪(yé):通“耶”,疑问词。

      21.其视下也:它(指鹏)向下俯视。

      22.且夫:助词,无实义,起提示下文的作用。

      23.负:承载。

      24.覆:倒。坳(ào)堂:屋前地上的洼坑。

      25.芥:小草。

      26.置:放。焉:兼词,于此,在这里。胶:动词,粘住地面动不了。

      27.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就没有力量托起鹏巨大的翅膀。

[阅读全文]...
  • 高中课文逍遥游解释

  • 高中,解释
  • 高中课文逍遥游解释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高中课文逍遥游解释,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逍遥游》原文全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原文全文译文: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像天边垂下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到南海。南海是天然的大水池。《齐谐》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三千里的浪花,乘着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天空颜色深蓝,这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这样罢了。再说水聚积得不深,那么它负载大船就会浮力不足。在堂上低洼处倒一杯水,那么只有小草可以作为它的船;在那里放只杯子就会着地,这是水太浅但是船太大的缘故。风聚积得不大,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会力量不足。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下面了,然后才开始乘风飞翔;背驮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

      蝉和学鸠笑话它说:“我一下子起来就飞,碰上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到,也就是落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那样远呢?”到郊外去旅行的人,一天的时间就返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去旅行的人,出发前一天晚上就要捣米储食;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出发前三个月就要储备干粮。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

      智慧少的比不上智慧多的,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是如此的呢?朝菌不知道一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时间变化,这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生长一种叫冥灵的树,把五百年当做春天,五百年当做秋天。古代有一种叫大椿的树把八千年当做春天,吧八千年当做秋天。现在彭祖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相比,不也很可悲吗!

      商汤问他的大夫棘,是这样。北极地带的北部有个海,是个天然的大水池。有鱼生长在那里,鱼身的宽度达到几千里,没有人能知道它的长度,它的名字叫做鲲。有鸟生长在那里,它的名字叫做鹏。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垂下的云彩。乘着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层,背驮着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斥鷃笑话它说:‘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我向上跳跃,不超过几丈就落下来,在飞蓬和青蒿之间飞翔,这也是飞翔的最高限度。可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官之职,品行可以联合一乡之人,道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这样罢了。宋荣子笑话这样的人,再说宋荣子只是做到了所有当代的人称誉他也不会更受到鼓励,所有当代的人责难他也不会更感到沮丧,能确定物我的分别,明辨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对于世俗的名誉,没有拼命追求。虽然如此,还有没树立的东西。列子驾着风*,轻妙极了。十五天后才回到地上来。他对于求福的事情,没有拼命追求。这样做虽然免掉了步行,但还是有所凭借。至于乘着天地的正气,驾驭阴、阳、风、雨、晦、田的变化,来漫游于无穷无尽的空间和时间之中,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呀!所以说:道行达到最高峰的人就没有“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中的第一篇。这篇文章写得非常雄放奇幻,最能显示出庄子的思想和他文章所特有的艺术风格。庄子在《逍遥游》中极力宣扬了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和虚无主义的人生观,思想毒害性是很大的。他所鼓吹的连自己的形骸也忘掉了的“至人”是根本不存在的,那种绝对自由的“逍遥游”也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理想,其实质是一种消极避世、没有理想的、空虚的主观幻境。但文章写得挥洒自如,想象丰富,不失为我国散文史上的一篇名文。《逍遥游》的全文较长,可分为“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逍遥游”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自由,是庄子所追求的理想化了的精神境界,也是他的虚无主义人生观的集中表现。庄子所说的自由,完全是脱离实际的、违反人情物理的唯心主义的,是不足为训的。《逍遥游》的思想是在说明人应当脱弃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

      这篇文章尽情鼓吹“无待”(绝对地摆脱一切客观条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绝对的自由,极力否定“有待”(依靠客观条件的自由)。这种“无待”、“无己”的“逍遥”境界,是庄周用以逃避现实斗争,寻求自我安慰的一种精神麻醉剂,是超现实的空想,也是根本无法达到的一种虚无缥缈的幻境。

      总论部分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出无论是高飞九万里的大鹏,还是似野马奔驰般的泽气和飘浮于空中的尘埃,都是有所待的,从而进一步说明无论是大形、大智、大年之物,还是小形、小智、小年之物,无不有所待,都不是绝对的自由,都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北冥”,指北海。“冥”同“溟”。北面的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从文字训诂讲,“鲲”在古代指鱼卵,可庄子在这篇文章中却把它借作为大鱼。它的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而且鲲会变化,变成一只鸟,叫做“鹏”。鹏也相当大,它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应当说,这样的大鹏在现实中是没有的,也是人不曾见过的,但浪漫主义的庄子却似乎偏要使你深信不疑,还对它进行了一番形象描写:这只大鹏岂止是大,而且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游,由北海直飞到南海天边。这只其大无比的鹏鸟腾空而起时,“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而飞”,是说积满力气,怒张毛羽,一跃而起。“怒而飞”三字,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地写出了一个庞然大物在起飞时突飞迅猛的样子,非常传神。到凌空后,“其翼若垂天之云”。“垂天之云”,旧注解释为“若云垂天旁”,像一块云彩垂挂天边,现在的注释亦多沿袭旧说“像悬挂在天边的一大块云”。这并未表达出庄子的原意。笔者认为这一句是说巨鹏凌空,就好像云行中天一样,垂阴布影其下。天空是非常辽阔的,在漫漫无际的天幕上,可以说任何东西都不会显得大,只有垂下的云影,会给人一种遮天盖地的感觉。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常以虚构形象、描写幻想为特征,但虚构、幻想并不能完全脱离人们的实际经验,否则就会变成荒诞无稽,让人不可理解。因此,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往往在整个作品的构思上、形象的塑造上是虚构的、夸张的、幻想的,但却不排斥细节描写的真实,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们的想象,造成虽然不是事实但又不失一种真实的气氛。下面,庄子假借所谓“齐谐”的话,并加以发挥,对于鹏飞刺天的这种情景又做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十分生动的形容(“齐谐”是一本记载各种怪异事物的书)。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说大鹏往南冥(天池)迁徙的时候,“水击三千里”,首先拍击水面斜着往上滑行有三千里地之遥。然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的意思。“扶摇”,指一种自下而上的狂风,即旋风。说经过三千里的滑行,然后盘旋而上,一直高到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飞去以后,半年才一止息。它飞起来不容易,飞的时间也长久。

[阅读全文]...
  • 逍遥游原文和翻译

  • 古诗文
  • 逍遥游原文和翻译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下面是逍遥游原文和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的池。《齐谱》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判南海才休息。象野马奔跑似的蒸腾的雾气,飞荡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象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再说水聚积得不深,这末它负载大船就会浮力不足。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处,这末只有小草可以作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船大的缘故。风聚积得不大,这末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会升力不足。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下面了,然后才能乘风飞翔;背驮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

      蝉和学鸠笑话它说:“我一下子起来就飞,碰上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这样远呢?”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顿饭,吃完三顿饭就回家,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去旅行的人,头天晚上就要舂米做好干粮;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个月积聚干粮。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

      知识少的比不上知识多的,年寿短的比不上年寿长的。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是如此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个月有开头一天和最后一天,蟪蛄不知道一年有春季和秋季,这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生长一种叫冥灵的树,把一千年当作一年。古代有一种叫大椿的树把一万六千年当作一年。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可是现在却以长寿而特别闻名,一般人谈到长寿,就举彭祖去相比,这不是很可悲吗!

      商汤问他的大夫棘,是这样说的:“北极地带的北部有个深而呈黑色的海,就是天的池。有鱼生长在这里,鱼身的宽度达到几千里,它的长度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名字叫做鲲。还有鸟生长在这里,它的`名字叫做鹏。背就象一座泰山,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趁着象羊角般弯曲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层,背驮着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小雀子笑话它说:‘这大鹏将要飞到哪里去呢?我向上跳跃,不超过几丈就落下来,飞翔在飞蓬和青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最高限度。可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所以这些才智足以授给一个官职,品行可以适合一乡人的心意,道德符合一个君主的心意而又能取得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象小雀子这样自视很高。宋荣子就笑话这样的人。再说宋荣子只是做到了所有当代的人称誉他也不会更受到鼓励,所有当代的人责难他也不会更感到沮丧,能确定物我的分别,明辨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对于世俗的名誉,没有拼命追求。虽然如此,还有没树立的东西。列子驾着风*,轻妙极了。十五天后才回到地上来。他对于求福的事情,没有拼命追求。这样做虽然免掉了步行,但还是要依靠风。至于乘着天地的正气,驾驭阴、阳、风、雨、晦、田的变化,来漫游于无穷无尽的空间和时间之中,这种人还依靠什么呀!所以说:道行达到最高峰的人就没有“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

      赏析1

      《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这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这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方。先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为了证明:大鹏的高飞南迁,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这还是“有所待”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接着,作者又童话般地叙述了蜩(即蝉)和学鸠(小鸟名)对大鹏的嘲笑。蜩和学鸠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见识,自鸣得意的口吻,以及它们毫无自知之明的对大鹏的奚落和嘲笑,本身就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下文的朝菌、蛄与冥灵(大乌龟)、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等,自然就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作了这一系列的比喻,是为了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文章的第二段,从“汤之问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辩也”止,大意是说:商汤王问他的臣子棘:“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回答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这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个广漠无边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水池。这里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遮天盖地的云,它乘着羊角旋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越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飞往南海。沼泽里的小麻雀讥笑它说:‘它要到哪儿去呢?我腾跃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算是我最好的飞翔了。而它究竟要飞到哪儿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啊!”

      这一段,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这段描写,内容上与上文有明显重复之处。这种写法在一般散文家笔下很少见到。其实这正是庄子的有意之笔。《庄子》的《寓言》篇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是有所寄寓之言,重言是重复之言,卮言是随意变化之言。庄子说他的文章中寓言和重言所占的比重很大,随意变化的“卮言”则日出不穷,这很合于自然之道。这四句话实际概括了庄子散文的特点。“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在本文中的运用,正是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通过这一段与开头部分这一段的呼应和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这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了“小知(智)”不及“大知(智)”。

      第三段从“故夫知效一官”至“圣人无名”,在进行了上述这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庄子告诉我们:有些人智慧能胜任一个官职,行动能庇护一乡之众,道德能符合一个国君的要求,而才能得到全国的信任,他们虽然自我感觉都不错,但也只不过像仅仅能腾跃几丈的小麻雀罢了。宋荣子禁不住要嘲笑他们。宋荣子能做到让全社会都赞誉他,却不会因此更加努力;整个社会都批评他,也不因此而沮丧。能认清自身和外界的区别,明白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但也不过如此罢了,虽然他对于社会不去计较什么,但仍有未达到的境界。庄子接着又告诉我们:列御寇这个人能够驾风而行,轻巧极了,他飞行一次,十五天以后能回来。他对于求福的事,并没有专心专意去追求。但他虽然可以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靠和凭借的。庄子设想:如果能够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好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边无际的空间,这么他还要依靠和凭借什么呢?所以他的最后结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句翻成现代汉语就是:修养高的人,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不再去建功立业;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更连任何名位都不追求了。到这里,全篇的中心思想和盘托出,使人豁然开朗。原来,按照庄子的看法,不但蝉、小鸟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只是小知小见,没有达到“逍遥游”,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大鹏和能驾风远行的仙人列御寇,由于仍不得不有所依靠和凭借,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即绝对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这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他这篇文章却写得十分漂亮,代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这些寓言故事性很强,而且穷形尽相,煞有介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成为论说事理的有力手段。除了想像丰富、形象逼真之外,文章的大开大合的写法,纵横跌宕、浩荡奇警的风格也是非常突出的。这篇千古妙文,不讲究一般文章这些起承转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挥洒,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这飘逸、洒脱的个性。清人林云铭评论《逍遥游》说:“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逍遥游》的确是古代散文中突破常规艺术格局的一道“异观”。

      赏析2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阅读全文]...
  • 浅谈《逍遥游》“寓言、重言、卮言”的三言笔法论文

  • 浅谈《逍遥游》“寓言、重言、卮言”的三言笔法论文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逍遥游》“寓言、重言、卮言”的三言笔法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作为《庄子》开宗明义之篇的《逍遥游》,其运笔行文的显著特点,正是这“三言”的交替使用,作者以超越现实的虚构,诡怪奇异的想象,荒唐无稽的言辞,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理念。其中“寓言”“重言”是叙述描写手法,“卮言”是议论方法。

      一、广为“寓言”,超凡脱俗

      庄子惯用寓言,他认为寓言故事比抽象的思辩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只是庄子运用寓言的手段与其他人不同。在孟子、韩非子的作品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寓言,但其取材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意在以具象的生活实际来解说抽象的哲学思想。但是在庄子笔下,人物天地,似皆空无事实。《逍遥游》中,庄子发挥了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神奇莫测的意象,将寓言的特点展现到极致。

      拥有垂天之翼的大鹏展翅徙于南冥,有待于六月之海风;野马尘埃,有待于生物气息之吹动;芥草置于坳堂之水即为舟,大船则有待于适合的水域。这些寓言看似天马行空,却蕴含着光辉的哲学思想。同样是“有待”,也呈现出境界的高低,蜩与学鸠嘲笑大鹏,实属“有待”的下品,等等。

      其寓言之广,展现出庄子内心涵盖万物轻藐一切的非凡气度。天地万物,广阔无边,却都被庄子尽收囊中,“汪洋自恣以适己”,这是何等高远的境界!

      二、诚为“重言”,博大精深

      庄子认为,自己的思想精深博大,在这“沉浊”之世,无法以庄重严正的文辞表达,只能以虚拟假托的“重言”出之,所谓“重言”,即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以深化作者观点。庄子在虚中求实,在假中寻真。以笃信之诚意作“重言”,竟显得更为真实。

      庄子在《逍遥游》中,借“齐谐”之口,对大鹏形象极力渲染;以夏棘、商汤问答的形式,对比大鹏之飞和斥鴳之飞,并假托斥鴳之讥;说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惋惜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者也”。

      这些拟托的想象,在庄子笔下显得真实自然

      。庄子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重言”叙述风格。

      三、曼为“卮言”,意出尘外

      “大道无言”,如何在鲜明的语言中去痛快地讲述“道”之精髓呢?“道”是需要领悟的。于是,庄子将说理浸透在形象之中层层铺开,达到了“意出尘外”的玄妙境界。

      在自然界,不仅蜩、学鸠、斥鴳这类弱小动物只是小智小识,算不上“逍遥游”,令读者颇觉意外的是,大鹏高飞万里,仍然难达“逍遥游”之境;“不知晦朔”“不知春秋”的朝菌、蟪蛄算不上“逍遥游”,寿命久长的冥灵、大椿也难达“逍遥游”之境。因为,它们都是“有所待”的。在人类社会,不仅那些奋智骋才、于一乡一国有所作为的凡夫俗子算不上“逍遥游”,令读者十分吃惊的是,不汲汲于名利的宋荣子、得神仙之道乘风而行的列子,也算不上“逍遥游”。因为,他们也都是“有所待”的。

      经过这么多的铺垫渲染,庄子方揭出全篇主旨——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至人”,无求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神人”,隐姓埋名鄙夷是非荣辱的“圣人”,才能达到庄子推崇的“逍遥游”之境。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1、庄子之“游”对传统文人的影响

      庄子之“游”对传统文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为他们灌注了新的价值取向,丰富了精神世界,一定程度改变了生活方式;推动了文人们出世人格的形成。汉代庄学一度沉寂,汉末魏晋乱世,混战割据、民不聊生,寻求心灵的安慰和解脱成为文人们的梦想,诞生与相似社会背景下的庄学成为他们突破现实藩篱的利器。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在精神上“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寄胸怀于八荒,重坦荡以永日”。这些正是庄子之“游”的思想内核。嵇康曾说:“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楫容裔,放棹投杆,优游卒岁。”(《酒会诗七首》其一)唐代漫游之风始盛,士人们或游于名山大川或游于通都大邑,庄子逍遥游的思想自然地融注入他们的精神之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李白。李白早年师从赵蕤学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后来受道箓,加入上清派。他二十六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幻想着能“*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但时与愿违。“游”进一步成为了李白生活的内容,他一直像其所作的`《大鹏赋》中的“怒无所缚,雄无所争”的大鹏,无牵无碍地与王公贵族、道士侠客、凡夫俗子等各层人士交游。与此同时,李白也注重心游“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古风五十九首》第四十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游”不仅贯穿了李白的生活和诗歌创作,也内化为他的人格形象,诗仙的飘逸、洒脱与庄子之“游”密不可分。庄子之“游”也是文人“出世”人格形成的精神来源和理论基础。《庄子》中描写了许多“游于方外”的高人,如摇首出红尘的渔父、不受天下的许由、子州支伯等。竹林七贤的超逸旷达、放浪形骸已经是“出世”人格形成的过程。陶渊明的出现是出世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他对仕途彻底绝望,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之三),在自然的生存中实现了真正的逍遥游。在出世隐逸人格的形成过程中,隐逸的方式也有所扩展,并非山林原野才可自在而游,“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康琚《反招隐诗》心灵的自在安适是优游的真谛,如深谙庄学的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却无往不适、超然旷达,这是对浮游尘世最好的诠释。

      2、庄子之“游”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庄子之“游”的心游是通过心斋、坐忘之后达到“游乎万物之所始终”的独特心里状态和精神境界。《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气。耳止於听,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法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要求人废止外在感官的作用,让思绪进入澄彻空明、虚幻缥缈之境,游刃有余的庖丁、削木为鐻的梓庆、解衣般礴的宋画吏正是沉浸在心游虚和中方能达到“以天合天”的至境。陆机这样说明“游”在文艺创作的作用:“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曈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这就是指作家将心神收聚、纵横驰骋,上可游于日月星辰之间、中可于世间万象同游,下可游于草芥尘埃之中。在古代文人的文论中常有关于创作中“游”的作用的论述。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讲到这种状态时,将其落脚到“神与物游”,“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也远也,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他强调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融合。这一论述屡屡被后代学*者奉为至理。清代况周颐在叙述他创作中心游之状:“万象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可见作家在除去日常躁戾之气,涤荡了心内尘埃之后,虚静之心才能达到凝聚精神,呈现出最佳的自由、活跃的创作状态超越了时空之局限而任意驱使,并流四达、天马行空、神魂飞越。

      3、庄子之“游”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上面简析了庄子之“游”对传统文人和文学理论的影响,正是如此文人们发之于文,表之以诗,让文学作品中时见庄子之“游”的身影。汉代贾谊的《鹏鸟赋》就承袭了《逍遥游》的风格和思想主旨。苏轼诗文常见中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之类的感叹,亦与其有莫大的关系。单就文学体裁而言,庄子之“游”促进了游仙诗的发展,充实了咏怀诗的内容,直接激发了山水诗的勃兴。游仙诗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诗,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其后历代都有作品。游仙诗的源头之一可追溯到《庄子》中描写的神人、至人、真人,他们超越尘世、遨游四海,是后世游仙诗中一再向往和歌唱的对象,而随着庄学的复兴以及庄子被神话,庄子和他行迹如濠梁之游、庄周梦蝶等也称为吟咏对象。代表作家郭璞在《游仙诗》中感叹:“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超越时空的局限、追求生命的自由,是庄子之“游”的重点,也是游仙诗的表达主题之一,如“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曹植《游仙》)“云舆游八极,玉颜如清霜”。(李白《古风》四一)咏怀诗是诗人抒**志抱负、表达世事感叹的重要工具。代表诗人阮籍,有《咏怀诗》八十二首,意旨隐微,寄托遥深。在被迫装醉避祸的残酷现实下,阮籍借诗歌为翼,在广阔的虚幻世界中遨游,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咏怀诗》十二)他幻化作《高飞九万里的大鹏,超出了尘世的羁绊:“鸿鹄相随飞,随飞适荒裔。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王干实,夕栖丹山际。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咏怀诗》八十一)山水诗讲求意境悠远,词气闲淡,以“无我之境”为最高境界。庄子或游于濠梁之上,或游于雕陵之樊,或行走在山水之间,直接激发了山水诗的勃兴。心游虽并未有意与山水相联系,但“游”的至境的抵达,要求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它强调了人和自然的*等,启发了人们对自然清醒的认识。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他用*等、审美的态度去观照自然。魏晋时代,以老庄之学为根基的玄学开始探讨自然和名教的关系,逐渐体会到自然与道冥和,士人们不知不觉间向山水追寻。作为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明显受到庄学的影响,如《陇西行》三次引用庄子中的典故。谢灵运在游走山水间、乐而忘返,释放了现实的苦闷,求得了精神的解脱。自此之后,“性情渐隐,声色大开”,山水诗作为一种新的题材登堂入室,开启南朝一代诗歌新风貌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葛晓音说:“在大自然中追求逍遥自在、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这就是*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审美理想、艺术品味形成传统继承性的主要原因。”从谢眺、孟浩然、王维、柳宗元、韦应物、苏轼等人的诗文之中,不难发现这一点,“游”已成为山水诗的精神内核。总之,纵观*传统文学,时常可见庄子之“游”的身影,它和庄子的其他思想一起共同滋养着*传统文人和传统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阅读全文]...
  • 高中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 高中,古诗文
  • 高中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逍遥游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抢榆枋一作:枪榆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波及千里远,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青,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它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像人抬头看天空一样罢了。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浮在上面就成为一只小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鹏鸟飞九万里,其下有巨风的承载,然后才乘风而飞,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想准备飞到南方去。蝉与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到树枝就停下来,有时飞不到树上去,就落在地上,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到*郊野林去,带上一日之粮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这两个小东西又知道什么呢?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这就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边有叫冥灵的大树,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寿命长的。但是彭祖现在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相比,岂不可悲可叹吗?商汤询问名叫棘的大夫就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荒原之地,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宽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泰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了。

      所以,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顺应一乡群众,道德合乎一国之君的的要求,才能可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如同斥鷃一样(所见甚小)。而宋荣子嗤笑这四种人。而且世人都赞誉他,他却并不会因此而更加奋勉,世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自身与物的区别,辨明荣誉与耻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即使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没有拼命追求。他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还是有所依靠。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阅读全文]...
  • 浅析庄子逍遥游思想的现代意义

  • 思想,意义,庄子
  • 浅析庄子逍遥游思想的现代意义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析庄子逍遥游思想的现代意义,快来看看吧。

      摘要: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庄子整个人生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的现代生活具有一定的启示。庄子逍遥思想中的“自由观”“人格观”和“相对观”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实现个人独立和超越自我的人生价值,摆脱追名逐利的精神升华和营造万物在对立中和谐发展的社会价值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庄子;现代意义;逍遥

      “逍遥游”乃是《庄子》书首篇之篇名,是一种旷古烁今、自我超越的绝思妙想,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什么是“逍遥游”呢?“逍遥”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如“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此外还有《离骚》中的:“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孔子方负仗逍遥于门”《史记》等都使用了“逍遥”一词。对此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是以刘笑敢的“所谓逍遥都是安闲自得”之意为代表;另一种是以张松辉的“无所事事地走一走”为代表。这说明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在庄子逍遥思想都有所体现。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不安、政治黑暗的时代里,所以庄子的逍遥思想带有一种沉重与无奈,教人建立主观上的精神自由王国,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他是用哲人睿智的目光去审视社会,看穿世态炎凉,体悟人生痛苦后提出“逍遥游”的人生境界。所以我们可以从“逍遥游”中体会它有益部分使之转化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态度。本文就从三个方面阐释庄子的逍遥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启示意义。

      一、实现超越自我的人生价值:自由观

      (一)自由观

      自由是一种人生境界,一般人都把世俗的生存和物质需求的改善与满足看成是自由的完成,而庄子的自由观是终极自由的完成。崔大华曾就庄子的自由观与卢梭、康德等追求的自由观做了对比:“卢梭和康德的意志自由论所揭示和坚持的是认为人的行为在其根源上是独立自主的,因而人是社会立法的*者,人是道德法则的主体。这和庄子的情态自由论所描述和追求的超脱人生困境,理智、理性地升华为人所固有的感情、感性、从而达到无待、无累、无患的自在情景,是完全异趣的。”可见庄子的自由不是政治、经济、道德的自由,而是精神层面的大自由。这种自由可谓大鹏逍遥的自由,能有通达宇宙的博大感和不受束缚的独立感,是一种修养到至德的人生境界。

      对庄子所倡导的“自由观”产生误解也颇多。认为庄子的“自由观”本身就是一种不自由,以限制人追求名利为条件获得自由,排斥所有法律、道德、舆论的束缚来践行自由,那么庄子的.自由观就是一种不自由。在很多思想家中,如卢梭的政治自由、黑格尔的知性自由和康德的道德自由等承认自由的必然性,所以都是一种不自由。但庄子的自由并不是抛弃一切约束,而是受自身的行为所约束,不受外界束缚的一种自由。所以庄子的自由是依循自然精神的自由。

      (二)实现超越自我的人生价值

      庄子在《逍遥游》的开篇就做了这样的描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可见,鲲是自然而然生长,无拘无束地遨游,甚至转化为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这种不一味地顺应眼前生活环境,挣脱一切阻力去追求更加宽阔的空间,追求更大的自由而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恰恰是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逍遥”并不是“消极逃避”,逃避一种无法改变的现实而是为了寻求精神自由,以实现自我超越。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而“无为”则是指“上必无为,下必有为”,这个“下必有为”则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反对“人为物役”,要求回归自然,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人要做回本真的自我,不能随波逐流,要发挥自己的内在价值,而不是外在价值的攀比,超愚脱俗,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追求自然的我。

      可见,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痛恨社会的黑暗,所以他以哲人的眼光审视世界,重构社会个体的生活模式。以自身独立意识和自我超越为张扬的起点,给历史文人打上烙印的同时更对我们现代人的个体意识和自我超越有启示意义。

      二、人格观——摆脱追逐名利的一种精神升华

      (一)人格观

      庄子的人格观是其逍遥游中的理想人格,也是其最高人生境界。他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要达到这种“至人、神人、圣人”的逍遥自在的境界,就要顺应万物的本性,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即“无所待”。

      因为“无己”就是忘掉自己、不计生死、超越自我、物我两忘;“无功”就是不讲功名利禄,不一味地追求外物,只要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就可以了;“无名”就是忘记荣辱得失,褒贬由人。这也正反映了庄子的本人是超名利的,他蔑视权贵,是名利如粪土,真视自己的人格和气节,不在乎自己的外在名声,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情况是相反的,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赞美的“无己”“无功”“无名”就被很多人看作它是道德的否定者,一个游手好闲、玩世不恭的破落小吏。但“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他对其所生活现实的回应和超越,给人指出一条人格修养之路,教我们在人生征途中,不放弃对自身人格的完善,看破权钱利益,成就理想人格。

      这种人格正是“无己、无功、无名”的人格,是一种超脱现实的人格,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做到。而在庄子看来,任何人只有摆脱一切与原始自然无关的东西,使心灵的活动超出物质世界的形象的局限,才能达到真正的心灵自由,享受怡然自得的逍遥。但这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追求的终极价值所在,我们认识到只有在不断地自我完善过程中才可以成就理想人格,才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二)摆脱追逐名利的一种精神升华

      庄子逍遥思想的产生是在超脱了名利和生死的基础上产生的。他将惠施的相位视为臭气熏天的“腐鼠”,将“曹人舔痔”的寓言讽刺巴结权贵的无耻行为,妻子死后还鼓盆而歌。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也许这种理想人格在现代社会中并不使用,但可以成为人们为达到这种理想而抛开一切名利权贵的宝贵资源。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乐趣,对实现人的心灵自由的意义也很大。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在追逐名利、追逐目标时往往会迷失自己,这样我们就需要庄子的心态,即用一颗*常心,将生活*淡化、人生自由化,也许这样生活道路会少许多痛苦。当我们为了一个宏伟的目标,或者为了一个诱惑人的物质利益而沉溺其中,迷失自己时,我们就要用庄子的人生哲学为自己找到心灵的出口。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中,始终不放弃对自身的人格完善,看破功名利禄,成就理想人格,实现人生价值。

      三、相对和谐观――营造万物有序的逍遥境界

      (一)相对和谐观

      在庄子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思想即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一性,也可称之为“齐物”。这在道家学派的先驱老子那里就已经认识到了一切事物都有矛盾的对立面,而且又互相转化,提出“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观点。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发现了价值本体的多元性,即不将万物生硬地统一在一个标准之下,而是让万物以各自的规律和谐发展,将万物放在*等地位上,在相对中找到相同,同样人类的生存也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庄子认为不自由的原因是“有待”。而庄子追求的是一种“无待”的自由,这是自由的相对性。因为要想达到真正的自由,就要摆脱外物的限制,实现人本性的追求,万物亦如此。只要无条件,即“无待”,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所以我们应顺应万物的自由特性,也就是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使万物在相对中逍遥和谐。

      在《逍遥游》中,庄子还指出了“大”与“小”的相对性。庄子用大鹏与小鸟作为对比,说明各自价值的相对性。虽然小鸟不如大鹏能“奚以九万里面南为”,但它们尽力而为之,即使是区区数丈之间,它们也达到了自己的最佳境界,也就是实现了相对的自我价值,从而获得了相对的人生幸福。所以说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只有存在异同,相互依存发展,才能营造万物有序的逍遥境界。

      (二)对万物有序的逍遥境界的追求

      庄子的“逍遥”乃是在万物的相对中,与人和谐、与天地和谐、与文化历史和谐。因为物与物只有凭自身的客观因素,任其自然的发展,才能发挥其所长。如果不顺乎自然的话,就违背了天道、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天地万物存在变化是一个有序的整体系统:“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兴。”正是这个有序的系统才能使“万物皆得其意,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同样,人也只能根据自身的自然因素,去实现相对的自我价值,而不应有一种盲目、妄想或攀比式的价值追求。这样才会活得自在,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无限的自由。

      “道通为一,万物皆一”这是庄子站在自然界统一的角度,认为人与万物应是统一的整体。万物与人各有自己的相对性与和谐性,但它们又有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保护好万物,也就是保护好了人类本身,毁灭物种,最终会毁灭自身,只有回归人与自然一体,才会得到自由的本性。庄子认为任何为一己之私去损害自然行为的都是违背自然之道,庄子希望在事物的对立与依存中,应是有自由追求,去除各种物欲弊端,从而清净自身,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现在,人们为了追求自由而破坏自然,而真正失去了自由和快乐,失去了社会的安定。这是我们要想到庄子的“逍遥”思想,知道只有保持人与物的相对性,才能得到和谐。用这种观点去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回复人与人、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的本体关系,重塑人类充实完整的生活环境,顺应万物各自发展的自然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份宝贵资源。

      通观庄子的逍遥思想,让我们具有了人应怎样生存的境界与眼光。闻一多先生曾说过:“*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只有庄子才让我们知道了人应有个体独立意识,不应依附于权贵,不屈从于压制的独立人格,这也是现代人政治自由的前提。同时还要在独立中超越自我,超越名利,要有一颗淡泊的心态去完善理想人格。庄子还教会了我们要辩证看待事物的相对性,还万物以本性,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也会活的有价值有意义,乐观而豁达。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段建海.美和自由的人生:庄子寓言新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

      [3]吴怡.逍遥的庄子[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4]胡道静.十家论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

      [5]*举.试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对现代人生存心态的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6]张洪兴.论庄子思想的心灵抚慰作用[J].中州学刊,2008(2).

[阅读全文]...
  • 关于逍遥的诗句

  •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司马相如《长门赋》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诗经》

    圆落缺陷世,逍遥兜率宫。——张衡《挽陈东湖先生·真病药无功》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苏轼《石苍舒醉墨堂》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为我炊雕胡,逍遥展良觌。——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罗浮梦寐已多年,何日逍遥泛海船。——卢宁《次友人金山赠行韵四首·其四》

    公等何逍遥,睥睨寄讲学。——黄庭坚《将归叶先寄明复季常》

    山中寡见闻,乐清贫,逍遥百年物外身。——张可久《越调·寨儿今·春晚次韵红》

    相约逍遥游,餐霞食瑶草。——孔*仲《答陈君佐戏吟》

    散帙聊逍遥,临风游复憩。——郭奎《秋林读书为章光远赋》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仙者四五人,逍遥晏兰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逍遥未终晏,朱华忽西倾。——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谁言万事囏,逍遥可终生。——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逍遥九曲间,徘徊欲何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细省庄周语,逍遥理未齐。——方回《渔家》

    此时逍遥游,不见争夺场,想见四维上下俱茫茫。——苏泂《日铸岭下狂歌行》

    有时乞鹤归,还访逍遥场。——孟郊《苏州昆山惠聚寺僧房》

    自昔闻多学,逍遥注一篇。——司空曙《送僧无言归山》

    逍遥仙家子,日夕朝玉皇。——韦应物《清都观答幼遐》

    只有逍遥好知己,何须更问洞中天。——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

    逍遥高殿阴,六月无炎暑。——储光羲《同房宪部应旋》

    似此逍遥多快乐,遨游三界最清奇。——吕洞宾《敲爻歌》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屈原《九章》

    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屈原《九章》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阮籍《大人先生传》

    则有逍遥以永年,无存忽合,散而上臻。——阮籍《大人先生传》

    漂逍遥以远游,遵大路之无穷。——阮籍《大人先生传》

    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善哉。——寒山《诗三百三首》

    无为无事人,逍遥实快乐。——寒山《诗三百三首》

    自羡山间乐,逍遥无倚托。——寒山《诗三百三首》

    海上三神山,逍遥集众仙。——张说《入海二首》

    勿言云泥异,同在逍遥间。——白居易《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

    老气醉中犹跌宕,闲身梦里亦逍遥。——陆游《自笑·诸公衮衮几金貂》

    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李白《大鹏赋·并序》

    服清白以逍遥兮,偏与乎玄英异色。——东方朔《七谏》

    守一座安乐窝,横三尺逍遥枕,卧青青半亩松阴。——汪元亨《双调·沉醉东风》

    九辨(二)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宋玉《九辨》

    揽騑辔而下节兮,聊逍遥以相佯。——宋玉《九辨》

    逍遥漆园吏,冥没不知年。——高适《宋中十首》

    将逍遥炉锤之外兮,尚何俛首而婴此细故。——黄庭坚《至乐词寄黄几复》

    登华盖兮乘阳,聊逍遥兮播光。——王褒《九怀》

    逍遥二三子,永愿为闲伴。——白居易《和皇甫郎中秋晓同登天宫阁言怀六韵》

    乐郊适所愿,逍遥挂尘缨。——李廌《上姑丈闾丘通牧少卿》

    直应人道逍遥处,便是游鱼自乐时。——张耒《观鱼亭呈陈公度二首·千古濠梁庄惠词》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屈原《离骚》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屈原《离骚》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 - 句子

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 - 语录

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 - 说说

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 - 名言

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 - 诗词

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 - 祝福

剑三励志祝福逍遥游 - 心语

推荐词条

有东和敏的古诗文 古诗词教的现代转换 关于淮安的风景古诗大全 有没有关于天都峰的古诗 古诗词当中的词性 小童在江边钓鱼的古诗 和元旦有关的古诗词 古诗中传达期盼的事物 绣眼鸟与樱花的古诗词 陪族叔刑部侍郎古诗的注音 帮我查一首关于过年的古诗 华胥易醒的古诗词 创有关元宵节的古诗 形容带来很多好处的古诗词 描写抢占先机的古诗词 适合五岁孩子学的古诗 关于夏天的4字古诗 用唱的古诗赤壁杜牧 歌颂父母恩情的古诗 带人字冰字的古诗 最权威的古诗词书籍出版社 人来鸟鸣惊是哪首古诗里的 赞美扶贫的古诗词 赞美不畏严寒的古诗 关于白居易的永草古诗 赞扬祖母的古诗 古诗中的四季九十二首 藏在建筑中的古诗词枫桥夜泊 形容下雪路难走的古诗 古诗文默写出现错误的反思 杜牧写赤壁之战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