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 >

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

关于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黄鹤楼》古诗

  • 《黄鹤楼》古诗

      对于崔颢的《黄鹤楼》这一古诗,大家不妨作出自己的鉴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古诗相关内容,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鉴赏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复*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惯。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教学难点

      1、描述诗中意境。

[阅读全文]...
  • 黄鹤楼的古诗

  • 黄鹤楼的古诗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黄鹤楼的古诗,欢迎阅读。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简介

      崔颢(hào)(约704—约754),汉族,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

      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原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七律约略的可分成前后两层,前四句讲仙人已去的寂寥,后四句说俗人眼下的惆怅。我只是说因这首诗传下来的神道的故事。唐人以后盛传此诗,认为它是七律的最优范式。其实这诗照七律的戒律来比对,它的拗句和重字都是大忌。无奈这个崔颢造境、造意上乃是大家能手,那付仙人乘鹤悠然不返的寂寥引起的失意和失落让你有道不清的感怀和情怀,你还能顾得上什么拗不拗啊?接下来的就是眼前晴川历历在目、芳草萋萋可见,更增添了仙人何在的悠思。于是,接踵而来的便是思仙引发的思乡之情,真真的烟波江上愁不断了。撇开后来李白评价的因素,你说这诗读了是不是要叫好?真正的好,好就好在它的意境之妙上。后来有了李白评价的传说,更使本是上品之优的诗篇优而优之了。照《唐才子传》的说法,崔颢诗成且提之于黄鹤楼上后,某次李白亦赴彼游,“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崔颢的这首诗竟然把个诗仙给羞走了,并且日后人人到此罢手,可见是诗之魅力!后人考证,认为这件事好象是想象杜撰而来。我们也就相信这个“考证”,姑且算为想象杜撰而来的吧。但有两点是真实的:其一,李白真的是游过黄鹤楼,有诗为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且另有一首《望黄鹤楼》的五言十韵长律亦可为佐证。其二,李白真的是羡慕崔颢的此诗,因为李白的诗作中至少有两首七律是仿效《黄鹤楼》的。一首是《鹦鹉洲》,诗云“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另一首是《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想一下,李白为什么要仿崔颢的模式来这么两首呢?一定是他真的是羡慕已极,定要找个题材试试身手,于是就选中了“鹦鹉洲和凤凰台”这两个所在作诗题比划这么一把。结果如何呢?我想,这应该是两种评价,一个是李白自己,他一定认为,象崔颢那样写出来不成问题,更不成难题,崔的成功意境而已。我若有他种境界,会强于他的。所以李白的诗在其后的.时光中总是以意领先而必胜。外人的评价呢,觉得这李白之仿作实在是不如崔颢的好,应警告后代们,仿写为一大禁忌。但也总觉得这崔颢除此诗外它诗已真的不是绝佳了,哪能比之于李白呢?后来的不如李白,是崔颢傲了呢,还是灵感不常在了?其实,崔颢之一诗仅是瞬间一感的“偶悟”,李白之一生则是通达坦荡的“彻悟”,二人的区别不过如此。所以,我就想起僧道界常有的一种称之为“慧根”的说法,认为慧根是先天所赋,但经后天的修炼方可得到激发而生成慧智———这是我说的。我就琢磨这个慧智的生成条件:初生的孩子们彼此相差不多,应该说是都有着不错的慧根,余下来的问题就是以怎样的激发方式来出现慧智。宗教界的方法有二,一是专注式修炼,二是气功式修炼。前者在于静思凝思后的感悟生慧,后者在于沉思静守后的智慧升华。可能有人问,如此烦难,怎能修持,难道还要出家不成?非也!不知你留心过书、画家们的入态情形没有,那种专注与气功的静守是相差不多的,所以,他们在为书作画时就有灵感相伴,于是,不但是生灵感,且长寿。我们所说的来于慧根的慧智就是这种灵感,只不过气功下生发的慧智是个相对持续的过程,而专注于某事件生发的灵感是个短暂闪现的过程,区别仅此而已。到此大概算是说得清楚了,作任一种学问、写任一种东西,是要有慧智或灵感相伴的,有了这种东西才能出凡入圣,在为诗上才有可能达到李白、杜甫的那种境界,而在诗歌界具有此种内功的诗人,以序还应有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还可以加上元好问。所谓功夫在诗外,此为又一解。这种分析和理解贴不贴切、合不合理,还要靠读者自己的思索和领悟,就不再多絮叨了。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阅读全文]...
  • 写黄鹤楼的古诗

  • 写黄鹤楼的古诗

      写黄鹤楼的古诗有哪些呢?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写黄鹤楼的古诗及译文吧~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阅读全文]...
  • 崔颢黄鹤楼古诗的意思

  • 崔颢黄鹤楼古诗的意思

      黄鹤楼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崔颢黄鹤楼古诗的意思,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

      崔颢:(?-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着,影响深远。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俚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七言律诗,大意说: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阅读全文]...
  • 读古诗登黄鹤楼的意思122句

  • 经典
  •   登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黄鹤楼的传说

      关于黄鹤楼的来历,民间有很多传说,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辛先生,*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他的酒店里来了一位衣着褴褛的客人,他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的衣着而有所怠慢,连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有一天客人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的鹤在墙上,接着一边以手打节拍,一边唱歌,墙上的黄鹤也和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他的客人看到这奇妙的场景都付钱观赏。这样又过了半年,辛先生因此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墙上画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和纪念这位客人,便在那里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阅读全文]...
  • 有关黄鹤楼古诗

  • 有关黄鹤楼古诗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黄鹤楼古诗,欢迎阅读。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望黄鹤楼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黄鹤楼

      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菩萨蛮·黄鹤楼

      *

      莽莽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河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阅读全文]...
  • 古诗黄鹤楼介绍

  • 古诗黄鹤楼介绍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一起来看看古诗内容介绍,欢迎读者参考!

      黄鹤楼⑴

      昔人已乘黄鹤去⑵,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⑶。

      晴川历历汉阳树⑷,芳草萋萋鹦鹉洲⑸。

      日暮乡关何处是⑹?烟波江上使人愁⑺。

      词语注释

      ⑴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⑵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⑶悠悠:飘荡的样子。

      ⑷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⑹乡关:故乡家园。

      ⑺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整体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诗人未必是有意在写拗律,但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阅读全文]...
  • 古诗黄鹤楼崔颢

  • 古诗黄鹤楼崔颢

      崔颢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黄鹤楼崔颢,欢迎阅览。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词语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这首诗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与“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与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者简介

      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登进士第,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阅读全文]...
  • 黄鹤楼古诗词

  • 黄鹤楼古诗词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古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古诗赏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阅读全文]...
  • 有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 有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黄鹤楼的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 - 句子

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 - 语录

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 - 说说

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 - 名言

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 - 诗词

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 - 祝福

黄鹤楼古诗思乡的是那句话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木的名言 生活*淡的名言 书香伴我行名人名言 礼仪的名人名言 科技发展的名言 牛顿名人名言 老子名言警句 运动员名言 徐霞客的名言 关于不甘*庸的名言 劝人勤学的名言 励志搞笑名言 保护树木的名言 健康名言警句 赞美百合花的名言 医生的名人名言 有决心有毅力的名言 严复名言 关于马虎的名言 是对手亦是朋友的名言 赵匡胤名言 巴金名人名言 关于数学名言 互相学*的名言 不团结的名言 诚信友善名言 泰戈尔名言果实的事业 鼓励上进的名言 励志成长名言警句 认真细心做事的名言 关于励志学*的名言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