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鹤楼送的古诗 >

黄鹤楼送的古诗

关于黄鹤楼送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黄鹤楼送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黄鹤楼送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黄鹤楼送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黄鹤楼送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黄鹤楼送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黄鹤楼送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黄鹤楼送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黄鹤楼送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黄鹤楼送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黄鹤楼送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黄鹤楼》古诗

  • 《黄鹤楼》古诗

      对于崔颢的《黄鹤楼》这一古诗,大家不妨作出自己的鉴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古诗相关内容,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鉴赏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复*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惯。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教学难点

      1、描述诗中意境。

[阅读全文]...
  • 黄鹤楼的古诗

  • 黄鹤楼的古诗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黄鹤楼的古诗,欢迎阅读。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简介

      崔颢(hào)(约704—约754),汉族,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

      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原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七律约略的可分成前后两层,前四句讲仙人已去的寂寥,后四句说俗人眼下的惆怅。我只是说因这首诗传下来的神道的故事。唐人以后盛传此诗,认为它是七律的最优范式。其实这诗照七律的戒律来比对,它的拗句和重字都是大忌。无奈这个崔颢造境、造意上乃是大家能手,那付仙人乘鹤悠然不返的寂寥引起的失意和失落让你有道不清的感怀和情怀,你还能顾得上什么拗不拗啊?接下来的就是眼前晴川历历在目、芳草萋萋可见,更增添了仙人何在的悠思。于是,接踵而来的便是思仙引发的思乡之情,真真的烟波江上愁不断了。撇开后来李白评价的因素,你说这诗读了是不是要叫好?真正的好,好就好在它的意境之妙上。后来有了李白评价的传说,更使本是上品之优的诗篇优而优之了。照《唐才子传》的说法,崔颢诗成且提之于黄鹤楼上后,某次李白亦赴彼游,“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崔颢的这首诗竟然把个诗仙给羞走了,并且日后人人到此罢手,可见是诗之魅力!后人考证,认为这件事好象是想象杜撰而来。我们也就相信这个“考证”,姑且算为想象杜撰而来的吧。但有两点是真实的:其一,李白真的是游过黄鹤楼,有诗为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且另有一首《望黄鹤楼》的五言十韵长律亦可为佐证。其二,李白真的是羡慕崔颢的此诗,因为李白的诗作中至少有两首七律是仿效《黄鹤楼》的。一首是《鹦鹉洲》,诗云“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另一首是《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想一下,李白为什么要仿崔颢的模式来这么两首呢?一定是他真的是羡慕已极,定要找个题材试试身手,于是就选中了“鹦鹉洲和凤凰台”这两个所在作诗题比划这么一把。结果如何呢?我想,这应该是两种评价,一个是李白自己,他一定认为,象崔颢那样写出来不成问题,更不成难题,崔的成功意境而已。我若有他种境界,会强于他的。所以李白的诗在其后的.时光中总是以意领先而必胜。外人的评价呢,觉得这李白之仿作实在是不如崔颢的好,应警告后代们,仿写为一大禁忌。但也总觉得这崔颢除此诗外它诗已真的不是绝佳了,哪能比之于李白呢?后来的不如李白,是崔颢傲了呢,还是灵感不常在了?其实,崔颢之一诗仅是瞬间一感的“偶悟”,李白之一生则是通达坦荡的“彻悟”,二人的区别不过如此。所以,我就想起僧道界常有的一种称之为“慧根”的说法,认为慧根是先天所赋,但经后天的修炼方可得到激发而生成慧智———这是我说的。我就琢磨这个慧智的生成条件:初生的孩子们彼此相差不多,应该说是都有着不错的慧根,余下来的问题就是以怎样的激发方式来出现慧智。宗教界的方法有二,一是专注式修炼,二是气功式修炼。前者在于静思凝思后的感悟生慧,后者在于沉思静守后的智慧升华。可能有人问,如此烦难,怎能修持,难道还要出家不成?非也!不知你留心过书、画家们的入态情形没有,那种专注与气功的静守是相差不多的,所以,他们在为书作画时就有灵感相伴,于是,不但是生灵感,且长寿。我们所说的来于慧根的慧智就是这种灵感,只不过气功下生发的慧智是个相对持续的过程,而专注于某事件生发的灵感是个短暂闪现的过程,区别仅此而已。到此大概算是说得清楚了,作任一种学问、写任一种东西,是要有慧智或灵感相伴的,有了这种东西才能出凡入圣,在为诗上才有可能达到李白、杜甫的那种境界,而在诗歌界具有此种内功的诗人,以序还应有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还可以加上元好问。所谓功夫在诗外,此为又一解。这种分析和理解贴不贴切、合不合理,还要靠读者自己的思索和领悟,就不再多絮叨了。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阅读全文]...
  • 写黄鹤楼的古诗

  • 写黄鹤楼的古诗

      写黄鹤楼的古诗有哪些呢?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写黄鹤楼的古诗及译文吧~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阅读全文]...
  • 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 关于黄鹤楼的古诗(精选10首)

      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黄鹤楼的古诗(精选10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送康太守》

      唐·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3、《黄鹤楼》

      唐·卢郢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十载倚江城。

      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柳暗西州供写望,草芳南浦偏离情。

      登临一向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4、《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唐·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5、《黄鹤楼》

      宋·游景仁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

      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秋。

      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6、《菩萨蛮·黄鹤楼》

      *

      茫茫九派流*,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7、《江夏送友人》

      唐·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8、《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阅读全文]...
  • 有关黄鹤楼的古诗

  • 有关黄鹤楼的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黄鹤楼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康太守

      唐 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望黄鹤楼

      唐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阅读全文]...
  • 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 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1、《送康太守》

      唐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2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黄鹤楼》

      唐卢郢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十载倚江城。

      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柳暗西州供写望,草芳南浦偏离情。

      登临一向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4、《望黄鹤楼》

      唐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阅读全文]...
  • 登黄鹤楼古诗的原文

  • 文学
  • 登黄鹤楼古诗的原文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黄鹤楼古诗的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2]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去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阅读全文]...
  • 黄鹤楼各种古诗

  • 黄鹤楼各种古诗

      导语: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各种古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送康太守【唐】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黄鹤楼【宋】游景仁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

      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秋。 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黄鹤楼【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黄鹤楼》【唐】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 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 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 空使含情对落晖!

      延伸:形容黄鹤楼的句子

      1、 "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这是黄鹤楼上,游客们津津乐道的楹联。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汹涌奔腾的长江呼啸而来,在三楚腹地与汉水交汇。龟蛇两山兀然而立,夹江相峙,山川灵气吐纳,大江气象动荡,黄鹤楼于是应运而生。檐角高翘,轻巧飞扬,气势恢宏,金碧辉煌。这,就是"天下绝景",就是"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

      2、咀嚼着名句佳词登临黄鹤楼之巅,这里大厅宽敞,光线明豁,金流玉错的天花藻井投射下富丽而热烈的气氛。90*方米的长江万里图贯通四壁,工笔重彩绘出了滚滚长江穿山破雾奔流到海的壮阔画面。大禹治水、屈原行吟,汉唐耕稼,明清樯帆……都在历史长河中叠映出现。写浩浩古今于一幅,缩万里长江于一室,时间和空间的尺度骤然缩小了,我们肃然站在画卷前寻找自己的起始,再放望天地无极,大江东逝,蓦然感悟:那永恒追求,不息探索,百折不曲直趋未来的长江不就是我们生之于斯,长之于斯,归之于斯伟大民族的写照么!

      3、 黄鹤楼共有五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每一层都有宽大的回廊和休息室,室内布置有仿古的桌椅,墙上有古今名人的字画。我们登上第四层楼,进入室内,一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巨大壁画出现在眼前。

      4、 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黄鹤楼简介如是介绍!

      5、登上黄鹤楼顶楼放眼望去,武汉三镇尽收眼底,或俯瞰,或眺望,一片绮丽风光,令人赏心悦目。真有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之志。黄鹤楼坐落在蛇山头,由于这列山丘东西延绵,形似长蛇,俗称蛇山。隔江对岸的则是汉阳的龟山,由于地层错动和大江冲击,造成龟蛇两山隔江对峙的独特地貌,长江大桥则把*山系连成一体,这样,东西延绵的莽莽山岭和南北穿行的浩浩长江在武汉大地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十字,黄鹤楼正好在这个交点旁。东望则又是一番景象,山岭延绵起伏,湖泊星罗棋布,再往东,则是著名的东湖风景区。站在今古盛名的黄鹤楼顶,望着滚滚流去的长江水,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和同事妻儿们,注视着车水马龙的武汉长江大桥,听着楼下千年大钟的撞击声,回顾起自己走过的四十二年人生路,思绪万千,感叹万千。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善待一切,把*凡的人生路走好。

      6、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国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在形势险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黄鹤楼在群雄纷争,战火连绵的`三国时期,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百年未曾重修。

      7、 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

      8、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9、 登得顶层,凭栏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甚是雄伟壮观。横跨长江的大桥与黄鹤楼相对,那滔滔江水自西向东滚滚而去,一边是高速线,一边是铁路线,把蛇山和黄鹤楼夹在中间。可以说,脚是车水马龙,机车轰鸣,身边是人头攒动,喧嚣不止!面对如此情景,那只远去的黄鹤怎能再飞回来?就是诗人重回故地,我想他也不可能再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了!吊古怀乡,千古佳作,是要触景生情的,没有良好清幽的景致,哪有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情?喧闹和嘈杂,就是崔颢重生,李白再世,也难以有此心情来赋诗作赋了!真正是:眼前有景道不得,红尘滚滚在上头啊!

      10、 蛇山景致优美,应该说是滚滚红尘中的一片绿洲,黄鹤楼闻名遐迩,应该是文人墨客心中的一片圣地!一首诗让黄鹤楼声明鹊起,一首诗也让崔颢名垂千古!还有那首《岳阳楼记》,还有那篇《滕王阁序》!诗文的作用,何其大也!千百年后,谁能想到,一介文人,当峨冠博带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随意涂划的诗文,竟能装点山河,镂刻人心?!谁又能想到,小小的文人,竟能把恁小的一个生僻角落,镌刻**人心中的热土?!这,就是他们的魔力!又岂能是那些只知到处涂鸦,到处"留名"的凡人所通企及!?

      11、 滔滔江水一路东去,美丽蛇山沉默不语。青山绿水不再,诗文亘古长存!走吧,不去想它了,喧闹随处都有,只要心里想着那只西去的黄鹤,只想想那令人千古不忘的诗文,哪怕黄鹤楼的周遭再喧闹,都已经无所谓了!

      12、 宽大的门廊环抱着长宽30米的楼体,层层拔节而上各抒飞翼挺起黄鹤楼高大伟岸的躯干;四角攒光的巍峨楼顶上四座歇山式骑楼旁逸斜出,重迭错落,形成气势磅礴的五顶并立之势。四块大匾各有15*方米之巨,临江西面是舒同题写的"黄鹤楼"字体遒劲钢猛、入木三分;南北东三匾是三位名公巨卿手书的"南维高拱","北斗*临","楚天极目",铁笔银钩,各具神态,俱为赤金镶成,字径盈米,数里可辨。仰视,楼顶正中荷花瓣形座基便托着葫芦形的宝顶和蓝天白云相吻,楼身刚劲笔立的直线表现着果断、坚毅;檐角那空凌飞扬的曲线体现着豪迈、升腾,宝顶上稳定而*衡的圆则宣示着圆满而和谐的终局,成为建筑和天空之间请视线停顿的句号,令人恍然醒悟,这是大地吟诵给苍天的无言颂诗,是民族唱给历史的无声浩歌。

      13、 跨进楼门是一座高达十余米的华丽大厅、雕梁古雅、藻井绚烂;钢制格扇门窗散发着木质气息。巨大的彤形柱上飞瀑般泻下—幅长达20米的长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巨幅陶瓷壁画上,仙人跨鹤吹笛于祥云旭日中徜徉飞舞。置身于斯,我们也仿佛飘然进入一个梦幻般的仙境。

[阅读全文]...
  • 关于黄鹤楼的古诗(黄鹤楼最著名的三首诗)

  • 天宝四年(具体时间不可考,根据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推测),黄鹤楼上,已过不惑之年的崔颢非常迷惑,自己的诗怎么就“浮艳轻薄”了?李白可以放浪形骸,凭什么自己就不能莺莺燕燕?都是用心创作为什么不讨喜欢的总是自己?

    不禁想到,十多年前李白也曾来过黄鹤楼,整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扪心自问,李白这首诗确实不错,但是名字是“之广陵”、颔联是“下扬州”,这不是*裸卖弄自己的地理知识吗?为啥没有人骂他?

    崔颢越想越生气,你李白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还不信邪整不出一首能超过你的诗。深呼吸,定定神,站在黄鹤楼上,抬头看不到乘鹤而去的仙人,只剩下白云朵朵,晃得人有点眼花,放眼眺望休息一下眼睛吧,晴川阁的碧树、鹦鹉洲的芳草尽收眼帘,却看不到自己的家乡,猛一想怪孤单。

    这一孤单不当紧,崔颢抓住了转瞬即逝的灵感,挥毫写下一首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完之后,细细看了几遍,“用了三个‘黄鹤’是不是有违传统?”“切,他李白不也是整了个‘举杯消愁愁更愁’吗?”自己吟诵几遍,竟不知道从何而改,于是作罢!名字也懒得再琢磨了,就叫《黄鹤楼》吧!

    没成想,这下还真火了,到黄鹤楼的文人骚客看到崔颢留下的《黄鹤楼》纷纷膜拜。

    “啥时候又冒出来个崔颢呀?”

    “我认识这家伙,年轻时候只会写闺中那点事儿,没想到这老了老了还整这么一出!”

    “你还别说,这一出整的还真不孬!这诗坛可是越来越难混了!”

    “那可不是吗,虽然连用三个‘黄鹤’,看着怪怪的,但意思又是那么个意思,也只有李白敢这么玩了!”

    “依我看,这首诗超过李白了,也罢,谁让他李白常年喝酒吟诗霸榜,也该有人治治他了!”

    于是“八线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比李白水*还高!”上了大唐的头条欣慰、疯传天下,喝得烂醉的李白知道了气得连酒杯都摔了

    “你先人板板,小迷弟杜甫正在我这学*撒,出啥子幺蛾子喽!”

    于是不顾路途遥远,带着小迷弟杜甫赶到黄鹤楼一看究竟,去之前还作了公开宣传,准备一举将崔颢拿下。

    一顿换乘,顾不上舟车劳顿,李白和杜甫终于看到了那首霸榜数周的《黄鹤楼》。

    “大哥,这诗还行哈?”

    “嗯,还阔以…”

    “大哥,咱也整他一首,让这小老儿嘚瑟!”

    “等一哈…”

    这一等不当紧,等到天黑也没见李大仙写下一个字,酒壶里的酒倒是一滴不剩了,可怜了时刻准备笔墨伺候的杜甫。

    杜甫实在扛不住,主动打圆场,“大哥,你看这天色已黑,咱也看不见这汉阳树和鹦鹉洲,要不咱哥俩吃点喝点明天再战?”

    李大仙沉默不语,拿出墨汁快干的毛笔狂写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撂笔而去。

    杜甫看大哥气的走了,赶忙收拾行李跟上,边跑边说“好你个崔颢,看我改天给你算账!”

    这下,等着看热闹的文人骚客可算找到乐子了。

    “这李白可算老实了,有能耐咋不整一首呀?”

    “人家不是整了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哈哈哈哈……

    于是,崔颢凭着一首《黄鹤楼》加上坊间炒作一跃成为一线诗人、流量巨星!

    心比天高的李白哪受得了这窝囊气,走到哪里都忘了这茬儿。两年后,李白跑到金陵凤凰台玩耍,又想起来黄鹤楼,绞尽脑汁,成诗一首: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写完之后,自我欣赏一下,还算不错,咱这三只凤凰可是神鸟,总比你那三只黄鹤强吧!但是心里觉得还是差那么意思,还是闷闷不乐。

    十三年后,李白路过鹦鹉洲,此时崔颢已经去世六年,但李白对《黄鹤楼》还是不死心,再成诗一首: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不知这三只‘鹦鹉’比不比得过崔颢*的三只‘黄鹤’?”年*六十的李大仙自己也没了底气。

    七年后,当年的小迷弟杜甫登临白帝城,想起了“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李大哥,想起了二十多年前一起去黄鹤楼斗诗未遂,一眨眼大哥已经去世了五年,当年笑话大哥的那些人很多也成了“古丘”,自己也活成了一个糟老头子,不禁感慨: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阅读全文]...
  • 《黄鹤楼》古诗介绍

  • 《黄鹤楼》古诗介绍

      导语:《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古诗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的古诗 - 句子

黄鹤楼送的古诗 - 语录

黄鹤楼送的古诗 - 说说

黄鹤楼送的古诗 - 名言

黄鹤楼送的古诗 - 诗词

黄鹤楼送的古诗 - 祝福

黄鹤楼送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磁器口古镇说说 女儿百天说说 陪孩子出游的说说 对10月的说说 半生一过的说说 男朋友对我爱理不理的说说 与鱼有关的心情说说 骂自己的话说说 人心不古的说说 独立自主的说说 守候的说说 想不通的说说 南岳之旅朋友圈说说 qq说说大全姐妹 感谢你们的说说 语音说说非主人好友 考试后说说大全 不善言辞的说说 亲爱的有你真好说说 关于大白的说说带图片 心里抑郁的说说 被感情谎言欺骗的说说 天气冷的说说心情自己 起早的说说心情好 关于史迪奇的说说 关于鼓励高考的说说 有你陪伴真好说说 好朋友的搞笑说说 我很想他的说说 孤单没人陪的说说 向前奔跑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