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小说原文 >

祝福小说原文

关于祝福小说原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祝福小说原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祝福小说原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祝福小说原文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祝福小说原文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祝福小说原文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祝福小说原文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祝福小说原文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祝福小说原文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祝福小说原文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祝福小说原文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丑小鸭》原文

  • 《丑小鸭》原文

      《丑小鸭》写了一只天鹅蛋在鸭群中破壳后,因相貌怪异,让同类鄙弃,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长成了白天鹅。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丑小鸭》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太阳暖烘烘的。鸭妈妈在草堆里,等她的孩子出世。

      一只只小鸭子都从蛋壳里钻出来了,就剩下一个特别大的蛋。过了好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鸡公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独,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能找吃的.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

      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的过日子.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空,又惊奇又羡慕。

      天气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地上冻僵了。幸亏一位农夫看见了,把他带回家。

      一天,丑小鸭出来散步,看见丁香开花了,知道春天来了。他扑扑翅膀,向湖面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白天鹅呀!

      乡下真是非常美丽。这正是夏天!小麦是金黄的,燕麦是绿油油的。干草在绿色的牧场上堆成垛,鹳鸟用它又长又红的腿子在散着步,噜嗦地讲着埃及话(注:因为据丹麦的民间传说,鹳鸟是从埃及飞来的。)这是它从妈妈那儿学到的一种语言。田野与牧场的周围有些大森林,森林里有些很深的池塘。的确,乡间是非常美丽的,太阳光正照着一幢老式的房子,它周围流着几条很深的小溪。从墙角那儿一直到水里,全盖满了牛蒡的大叶子。最大的叶子长得非常高,小孩子简直可以直着腰站在下面。像在最浓密的森林里一样,这儿也是很荒凉的。这儿有一只母鸭坐在窠里,她得把她的几个小鸭都孵出来。不过这时她已经累坏了。很少有客人来看她。别的鸭子都愿意在溪流里游来游去,而不愿意跑到牛蒡下面来与她聊天。

      最后,那些鸭蛋一个接着一个地崩开了。“噼!噼!”蛋壳响起来。所有的蛋黄现在都变成了小动物。他们把小头都伸出来。

      “嘎!嘎!”母鸭说。他们也就跟着嘎嘎地大声叫起来。他们在绿叶子下面向四周看。妈妈让他们尽量地东张西望,因为绿色对他们的眼睛是有好处的。

      “这个世界真够大!”这些年轻的小家伙说。的确,比起他们在蛋壳里的时候,他们现在的天地真是大不相同了。

      “你们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妈妈说。“这地方伸展到花园的另一边,一直伸展到牧师的田里去,才远呢!连我自己都没有去过!我想你们都在这儿吧?”她站起来。“没有,我还没有把你们都生出来呢!这只顶大的蛋还躺着没有动静。它还得躺多久呢?我真是有些烦了。”于是她又坐下来。

      “唔,情形怎样?”一只来拜访她的老鸭子问。

      “这个蛋费的时间真久!”坐着的母鸭说。“它老是不裂开。请你看看别的吧。他们真是一些最逗人爱的小鸭儿!都像他们的爸爸——这个坏东西从来没有来看过我一次!”

      “让我瞧瞧这个老是不裂开的蛋吧,”这位年老的客人说,“请相信我,这是一只吐绶鸡的蛋。有一次我也同样受过骗,你知道,那些小家伙不知道给了我多少麻烦与苦恼,因为他们都不敢下水。我简直没有办法叫他们在水里试一试。我说好说歹,一点用也没有!——让我来瞧瞧这只蛋吧。哎呀!这是一只吐绶鸡的蛋!让他躺着吧,你尽管叫别的孩子去游泳好了。”

      “我还是在它上面多坐一会儿吧,”鸭妈妈说,“我已经坐了这么久,就是再坐它一个星期也没有关系。”

      “那么就请便吧,”老鸭子说。于是她就告辞了。

      最后这只大蛋裂开了。“噼!噼!”新生的这个小家伙叫着向外面爬。他是又大又丑。鸭妈妈把他瞧了一眼。“这个小鸭子大得怕人,”她说,“别的没有一个像他;但是他一点也不像小吐绶鸡!好吧,我们马上就来试试看吧。他得到水里去,我踢也要把他踢下水去。”

      第二天的天气是又晴与,又美丽。太阳照在绿牛蒡上。鸭妈妈带着她所有的孩子走到溪边来。普通!她跳进水里去了。“呱!呱!”她叫着,于是小鸭子就一个接着一个跳下去。水淹到他们头上,但是他们马上又冒出来了,游得非常漂亮。他们的小腿很灵活地划着。他们全都在水里,连那个丑陋的灰色小家伙也跟他们在一起游。

      “唔,他不是一个吐绶鸡,”她说,“你看他的腿划得多灵活,他浮得多么稳!他是我亲生的孩子!如果你把他仔细看一看,他还算长得蛮漂亮呢。嘎!嘎!跟我一块儿来吧,我把你们带到广大的世界上去,把那个养鸡场介绍给你们看看。不过,你们得紧贴着我,免得别人踩着你们。你们还得当心猫儿呢!”

      这样,他们就到养鸡场里来了。场里响起了一阵可怕的喧闹声,因为有两个家族正在争夺一个鳝鱼头,而结果猫儿却把它抢走了。

      “你们瞧,世界就是这个样子!”鸭妈妈说。她的嘴流了一点涎水,因为她也想吃那个鳝鱼头。“现在使用你们的腿吧!”她说。“你们拿出精神来。你们如果看到那儿的一个老母鸭,你们就得把头低下来,因为她是这儿最有声望的人物。她有西班牙的血统——因为她长得非常胖。你们看,她的腿上有一块红布条。这是一件非常出色的东西,也是一个鸭子可能得到的最大光荣:它的意义很大,说明人们不愿意失去她,动物与人统统都得认识她。打起精神来吧——不要把腿子缩进去。一个有很好教养的鸭子总是把腿摆开的,像爸爸与妈妈一样。好吧,低下头来,说:‘嘎’呀!”

      他们这样做了。别的鸭子站在旁边看着,同时用相当大的声音说:

      “瞧!现在又来了一批找东西吃的客人,好像我们的人数还不够多似的!呸!瞧那只小鸭的一副丑相!我们真看不惯!”

      于是马上有一只鸭子飞过去,在他的脖颈上啄了一下。

      “请你们不要管他吧,”妈妈说,“他并不伤害谁呀!”

      “对,不过他长得太大、太特别了,”啄过他的那只鸭子说,“因此他必须挨打!”

      “那个母鸭的孩子都很漂亮,”腿上有一条红布的那个母鸭说,“他们都很漂亮,只有一只是例外。这真是可惜。我希望能把他再孵一次。”

      “那可不能,太太,”鸭妈妈回答说,“他不好看,但是他的脾气非常好。他游起水来也不比别人差——我还可以说,游得比别人好呢。我想他会慢慢长得漂亮的,或者到适当的时候,他也可能缩小一点。他在蛋里躺得太久了,因此他的模样有点不太自然。”她说着,同时在他的脖颈上啄了一下,把他的羽毛理了一理。“此外,他还是一只公鸭呢,”她说,“所以关系也不太大。我想他的身体很结实,将来总会自己找到出路的。”

      “别的小鸭倒很可爱,”老母鸭说,“你在这儿不要客气。如果你找到鳝鱼头,请把它送给我好了。”

      他们现在在这儿,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不过从蛋壳里爬出的那只小鸭太丑了,到处挨打,被排挤,被讥笑,不仅在鸭群中是这样,连在鸡群中也是这样。

      “他真是又粗又大!”大家都说。有一只雄吐绶鸡生下来脚上就有距,因此他自以为是一个皇帝。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来势汹汹地向他走来,瞪着一双大眼睛,脸上涨得通红。这只可怜的小鸭不知道站在什么地方,或者走到什么地方去好。他觉得非常悲哀,因为自己长得那么丑陋,而且成了全体鸡鸭的一个嘲笑对象。

      这是头一天的情形。后来一天比一天糟。大家都要赶走这只可怜的小鸭;连他自己的兄弟姊妹也对他生气起来。他们老是说:“你这个丑妖怪,希望猫儿把你抓去才好!”于是妈妈也说起来:“我希望你走远些!”鸭儿们啄他。小鸡打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用脚来踢他。

      于是他飞过篱笆逃走了;灌木林里的'小鸟一见到他,就惊慌地向空中飞去。“这是因为我太丑了!”小鸭想。于是他闭起眼睛,继续往前跑。他一口气跑到一块住着野鸭的沼泽地里。他在这儿躺了一整夜,因为他太累了,太丧气了。

      天亮的时候,野鸭都飞起来了。他们瞧了瞧这位新来的朋友。

      “你是谁呀?”他们问。小鸭一下转向这边,一下转向那边,尽量对大家恭恭敬敬地行礼。

      “你真是丑得厉害,”野鸭们说,“不过只要你不跟我们族里任何鸭子结婚,对我们倒也没有什么大的关系。”可怜的小东西!他根本没有想到什么结婚;他只希望人家准许他躺在芦苇里,喝点沼泽的水就够了。

      他在那儿躺了两个整天。后来有两只雁——严格地讲,应该说是两只公雁,因为他们是两个男的——飞来了。他们从娘的蛋壳里爬出来还没有多久,因此非常顽皮。

      “听着,朋友,”他们说,“你丑得可爱,连我(注:这儿的“我”(jeg)是单数,跟前面的“他们说”不一致,但原文如此。)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你做一个候鸟,跟我们一块儿飞走好吗?另外有一块沼泽地离这儿很*,那里有好几只活泼可爱的雁儿。她们都是小姐,都会说:‘嘎!’你是那么丑,可以在她们那儿碰碰你的运气!”

      “噼!啪!”天空中发出一阵响声。这两只公雁落到芦苇里,死了,把水染得鲜红。“噼!啪!”又是一阵响声。整群的雁儿都从芦苇里飞起来,于是又是一阵枪声响起来了。原来有人在大规模地打猎。猎人都埋伏在这沼泽地的周围,有几个人甚至坐在伸到芦苇上空的树枝上。蓝色的烟雾像云块似地笼罩着这些黑树,慢慢地在水面上向远方漂去。这时,猎狗都普通普通地在泥泞里跑过来,灯芯草与芦苇向两边倒去。这对于可怜的小鸭说来真是可怕的事情!他把头掉过来,藏在翅膀里。不过,正在这时候,一只骇人的大猎狗紧紧地站在小鸭的身边。它的舌头从嘴里伸出很长,眼睛发出丑恶与可怕的光。它把鼻子顶到这小鸭的身上,露出了尖牙齿,可是——普通!普通!——它跑开了,没有把他抓走。

      “啊,谢谢老天爷!”小鸭叹了一口气,“我丑得连猎狗也不要咬我了!”

      他安静地躺下来。枪声还在芦苇里响着,枪弹一发接着一发地射出来。

      天快要暗的时候,四周才静下来。可是这只可怜的小鸭还不敢站起来。他等了好几个钟头,才敢向四周望一眼,于是他急忙跑出这块沼泽地,拼命地跑,向田野上跑,向牧场上跑。这时吹起一阵狂风,他跑起来非常困难。

      到天黑的时候,他来到一个简陋的农家小屋。它是那么残破,甚至不知道应该向哪一边倒才好——因此它也就没有倒。狂风在小鸭身边号叫得非常厉害,他只好面对着它坐下来。它越吹越凶。于是他看到那门上的铰链有一个已经松了,门也歪了,他可以从空隙钻进屋子里去,他便钻进去了。

      屋子里有一个老太婆与她的猫儿,还有一只母鸡住在一起。她把这只猫儿叫“小儿子”。他能把背拱得很高,发出**的叫声来;他的身上还能迸出火花,不过要他这样做,你就得倒摸他的毛。母鸡的腿又短又小,因此她叫“短腿**”。她生下的蛋很好,所以老太婆把她爱得像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

      第二天早晨,人们马上注意到了这只来历不明的小鸭。那只猫儿开始**地叫,那只母鸡也咯咯地喊起来。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老太婆说,同时朝四周看。不过她的眼睛有点花,所以她以为小鸭是一只肥鸭,走错了路,才跑到这儿来了。“这真是少有的运气!”她说,“现在我可以有鸭蛋了。我只希望他不是一只公鸭才好!我们得弄个清楚!”

[阅读全文]...
  • 鲁迅《祝福》原文

  • 鲁迅,祝福
  • 鲁迅《祝福》原文

      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下面提供鲁迅《祝福》原文,欢迎参考!

      鲁迅《祝福》原文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详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

      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那女人又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其时已经是正午。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

      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掏箩的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一直到河边,才见**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掏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老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中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然而……”四叔说。

      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

[阅读全文]...
  • 祝福课文原文

  • 祝福,语文
  • 祝福课文原文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第一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祝福课文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祝福

      鲁迅

      旧历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气象来。灰白色沉重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爆竹;*处燃放可就更强烈了,震耳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故乡鲁镇。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宅子里。他是我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好运气。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洗,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显出壁上挂着朱拓大“寿”字,陈抟老祖写,一边对联已经脱落,松松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我又无聊赖到窗下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康熙字典》,一部《*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眼睛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我这回在鲁镇所见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了:五年前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神色,仿佛是木刻似;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

      “这正好。你是识字,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话来,诧异站着。

      “就是——”她走*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切切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

      我很悚然,一见她眼盯着我,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踌躇中,想,这里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人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一家人,都能见面?”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问,迈开步便走,匆匆逃回四叔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祝福时候,感到自身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什么意思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意思,又因此发生别事,则我答话委实该负若干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话。不更事勇敢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必要,即使和讨饭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豫感,在阴沉雪天里,在无聊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事,却每每恰如所料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问。

      “老了。”

      “死了?”我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

      “怎么死?——还不是穷死?”他淡然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然而我惊惶却不过暂时事,随着就觉得要来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话,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看得厌倦了陈旧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舒畅起来。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半生事迹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人,便不管四叔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过去了,她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

      她诚然是逃出来,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女人进来了,说那是详林嫂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和小,人手不够了。

      “既是她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

      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婆婆。那女人又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其时已经是正午。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

      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掏箩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一直到河边,才见**正正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

      看见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掏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老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中饭;他们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婆婆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来折罪……。”

      “然而……。”四叔说。

[阅读全文]...
  • 两小儿辩日原文

  • 两小儿辩日原文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即使是大学问家孔子也不一定能有准确的答案,小朋友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下面是两小儿辩日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两小儿辩日》读后感一:

      相信大家都读过《列子.汤问》中的《两小儿辩日》吧,读后是不是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吧。今天我就借这次机会告诉你们我的理解吧!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这些好奇心会驱赶着我们,使我们发现一个接一个的事情真理。如:牛顿因为好奇心发现了地心引力等。虽然文中的两个孩子在争论太阳是早上离人*还是中午离人*的问题上没能找出事情的真理,但是,我还是敬佩他们的善于观察能力,说话有理有据,独立思考事情的精神品质。同时,我也对孔子这位春秋末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肃然起敬,因为,他在那时是众所皆知的,只用随口一说,就可以让两个小孩知道谁对谁错,可以不让小孩说到:“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也不过于此!”可他却恰恰相反,自己不知道也就不说。

      每次读到这我都会想:为什么他不像其他一些名人一样,用一些手段来掩饰自己的不足,维护自己的名声呢?后来,读的次数多了,知道了这样一个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事要实事求是。

      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要注意客观科学的分析事情。说话要想有理有据就要善于观察这就是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两小儿辩日》读后感二:

      此文讲的是孔子东游时的见闻,相信大部分人都读过这篇短小富有哲学意义的文言文。

      我认为,除却文章字面上的所要表达的意义------孔子博学而谦逊,且善于向人发问以消除自己的短处,增长自己的见识之外,文章还深刻地揭发了另一个引人深思的道理:万事皆有两面性。

      一个孩童认为日出时太阳离人远,日落时*;另一个则认为日出时太阳距人*,而日落时远。两个人观点不同,理由却相对充分 ,在这种情况下,谁对谁错,都是很难加以分辨的,而此时,因为被人夸赞博学而不得不作答的孔子,有两条路可走。其一:详细地思考并依据两人之一的答案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二:表示自己的无力,从而脱身。显然孔子选得是第二条,这便体现了他的过人之处。

      为何?

      因为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太阳的距离就和天的高度一样,不可能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若孔子作答了,可能当时会被小童们盲目崇拜,但日后被人加以考证,错误的可能性实在太大, 人们心中多少也会留下一丝丝的嘲讽,只是因他是“千古圣人”而不好表达罢了。

      孔子应该是发觉了回答这个问题会带来的影响,于是便不像大多数人一样,不懂装懂,强行逞一时口舌之快,这不正说明了他身为“孔圣人”的`高瞻远瞩,想得全面透彻,且不滥充数,不懂装懂的魄力所在么?不是正应了那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名言么?

      所以,我以为,为人处事,我们要多学*孔子的实而不骄纵的做法,不因一时的脸面而得小失大,应多想多观察,老实而不木讷,被人询问时,知道便老实作答,不知道就放下脸面,说出实情,这样的人,丢了一时的骄傲,却能换来谦谦君子的美名。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注释:

      东游:到东方游说。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原因,缘故。

      以:以为,认为。

      去:距离。

      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

      日中:正午。

      及:至,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同“谓”,说。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热水。

      决:判定。

[阅读全文]...
  • 小珊迪课文原文

  • 小珊迪课文原文

      《小珊迪》这篇文章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第六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生活,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的死去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珊迪课文原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珊迪 课文原文

      (英国)迪安·斯坦雷

      故事发生在爱丁堡。

      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不,我们不需要。”我的同事说。

      “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可怜的孩子请求着。

      “可是,我们不需要火柴。”我对他说。

      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答应买一盒。可是在掏钱的时候,我发现身上没带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

      “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了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

      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想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晚上,旅馆的侍者说,有个小男孩要见我。小男孩被带进来了。我发现他不是卖火柴的那一个,但可以看出是那个男孩的弟弟。小男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然后才问:“先生,您是向珊迪买火柴的那位先生吗?”

      “是的。”

      “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我让小男孩吃了些东西,跟着他一快儿去看珊迪。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俩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我握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拓展:小珊迪课文教学设计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同学们,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德国,有一位*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以后,他去德国的大公司寻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二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三家公司还是拒绝了他。他一连找了20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凭自己的博士文凭和优异成绩,找一家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是,谁也没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他。

      2.让学生猜想,为什么德国那么多家公司都会拒绝这位*留学生(学生的猜想可能有:看不起*人、专业不对口、留学生要价太高、公司已经人满为患、公司不景气等)。

      3.教师继续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这位*留学生愤怒了!他对那家小公司的老板说:请您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拒绝我?那位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关于您的记录。记录显示,您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吃惊地说: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德国老板郑重地说:是的!先生。我们知道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我们认为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让我们德国人不敢聘用您。

      4.让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什么想法。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1.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位*留学生缺文凭吗?缺知识吗?缺能力吗?那他到底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这里去寻找答案。

      2.学生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觉和心情的变化。

      3.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注意下列语句的朗读指导:①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a、请注意冷的感觉。b、体会一下,那么冷的天,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说话能这样轻松、这样有力吗?c、人在发抖,嘴唇在发抖,声音也在发抖。要读出这样的感觉。)

      ②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a、请注意饿的感觉。b、饿了还有力气吗?饿了还会大声说吗?c、他是怎么说的?是乞求说。怎样的请求叫乞求?可怜地请求、恳切地请求、苦苦地请求、像要饭一样地请求,这才叫乞求。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

      ③可怜的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说: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a、请注意这是一个断了两条腿、快要死了的人说的话。b、请注意这是一个临死前还担心着弟弟、挂念着弟弟的人说的话。)

      4.渲染氛围。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怜的孩子死了!(全体女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敬的孩子死了!(全体男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善良的、诚实的、守信的孩子死了!(全体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1.教师充满悲痛、充满崇敬、充满怀念地诉说:死了。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他死了!除了他的弟弟小利比,除了故事中那个买火柴的我,谁也不知道死了,谁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死的。但是,故事中的那个我,却被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永远忘不了那诚恳的面容,永远忘不了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永远忘不了那双充满乞求、充满善良、充满感激的眼睛。他想为画一张像。他想把的这张像永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天天看到他,天天想起他。他会画一张怎样的像呢?

      2.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笔一。

      请用课文中描写外貌的词句,写一段关于外貌的话。

      (的外貌拟写如下: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虽然被冻得发青,但他的面容是那样的诚恳,他的神情是那样的使人信任,他的眼中充满了乞求、充满了善良、充满了感激。)

      3.当堂交流学生的小练笔,教师作随机点评。

      4.教师深情地诉说:看来,的外貌已经深深地印入了我们每个同学的脑海。听着大家的发言,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那诚恳的面容,又一次看到了那使人信任的神情。

      四、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1.教师充满深情又若有所思地诉说:为了找还那四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该属于他自己的钱,被马车轧断双腿、不幸死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不急着把四个便士还给人家,他就不会被马车撞倒,他就不会死去。我又想,难道真的不需要那些钱吗?

      2.学生默读思考,画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

      3.组织全班交流。

[阅读全文]...
  • 鲁迅《祝福》全文原文

  • 鲁迅,祝福
  • 鲁迅《祝福》全文原文

      鲁迅的《祝福》你学了吗?没学*的话,就一起去探讨探讨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祝福》全文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祝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虹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勿勿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活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请墩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佯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限,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详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

      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那女人又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其时已经是正午。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

      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掏箩的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一直到河边,才见**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掏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样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于。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中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阅读全文]...
  • 《小石潭记》 原文与赏析

  • 阅读
  • 《小石潭记》 原文与赏析

      《小石潭记》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下面是《小石潭记》的原文与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赏析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

      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小石潭记》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争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记》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文章写“乐”。

      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随堂测验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翕( )忽 幽邃( )犬牙差( )互

      2.给下列形*字组词。

      3.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

      他 的第四篇。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6.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 为坻为屿 B、之 乃记之而去

      为宫室器皿 余闻之也久

      C、乃 乃记之而去、D 尔 尔远逝

      乃不知有汉 惟手熟尔

      7、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 ,为 ,为 ,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

      2.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B、斗折蛇行 (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 (居住) D、影布石上 ( 映 )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1)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

[阅读全文]...
  •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 阅读
  •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译文: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因被贬官后内心产生的无法排遣的凄苦,忧伤、愤懑之情。

      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主旨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词句注释:

      1. 从:自,由 。

      2.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 行:走。

      5.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7. 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 伐:砍伐。

      9. 取:这里指开辟。

      10.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11.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

      12.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13. *岸,卷石底以出:靠*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靠*。 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4.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的岩石。岩,悬崖。

      15. 翠蔓:翠绿的藤蔓。

      16.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17.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8.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19.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

      20.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21.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阅读全文]...
  •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 阅读
  •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词句注释

      从:自,由。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

      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岸,卷石底以出:靠*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靠*。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的岩石。岩,悬崖。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龚古:作者的朋友。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白话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创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文学赏析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阅读全文]...
  • 《三江小渡》原文及译文

  • 《三江小渡》原文及译文

      《三江小渡》,是由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江小渡》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三江小渡

      杨万里〔宋代〕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译文:

      溪水流过小桥后一去不返,小船还得依靠着短篙撑开。

      友情应该像山中溪水上的摆渡一样,不管风吹浪打却依然存在。

      赏析:

      杨万里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六年授赣州司户参军,绍兴二十九年调任永州零陵县丞,隆兴元年赴调临安因张浚之荐除为临安府教授,乾道三年赴临安上政论《千虑策》,乾道六年除为隆兴府奉新知县,乾道六年因虞允文之荐除为国子博士,淳熙元年除知漳州,淳熙四年除知常州,皆不在吉水,唯有隆兴二年至乾道二年因其父之病西归吉水及其父逝世为父丁忧与淳熙元年至三年养病期间,居于吉水,故此诗应作于此二时期其中之一。又《诚斋集(江湖集)卷二》有诗《甲申(隆兴二年)上元前闻家君不伏西归见梅有感二首》于本诗之前,《诚斋集(江湖集)卷三》有诗《丙戍(乾道二年)上元和昌英叔李花》于本诗之后,故此诗断然不可能作于淳熙元年至三年养病期间,而只能作于隆兴二年至乾道二年,杨万里因其父之病西归吉水及其父逝世为父丁忧期间。

      隆兴二年正月,杨万里因其父之病西归吉水。同年八月四日,杨万里之父逝世,杨万里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丁父忧时期。在此之前,杨万里方才于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及第,开始初次进入南宋官场,并由地方小吏一步步入职京城(因张浚之荐除为临安府教授),这正是一个读书人可以借机施展“齐家治国*天下”的政治理想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好时机。忽闻其父之病,出于孝道,不得已放弃大好机会,西归故里,这在政治上对于杨万里来说不吝于一个打击。同时,对于杨万里来说,其父之病,在亲情上对于杨万里也不吝于一个打击。然而西归故里吉水之后,同年八月杨万里之父的`逝世对于杨万里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根据封建礼法的要求,父母之死皆应为之守孝三年,对于一个适才走上宦途不久,又有一定前途的读书人来说,这三年是极为艰难的,以前在官场上的一切都将归于破灭,一时前功尽弃,极易生出失意之感,对于杨万里来说更是这样。同时,杨万里之父的逝世在亲情上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古代讲求孝道,父母之死,特别是父亲之死,对于其子女来说是沉痛的,是失怙般的痛楚,这极易造成一种愁苦的心情。

      在这般官场失意、亲人离去的愁苦心情中,却又是为友人送别之时,在三江小渡口,杨万里作了本诗。此诗前两句,作者简单描绘了三江小渡口周边的环境,营造了一种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氛围。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使用比喻手法将“交情”比做“山溪渡”,并以自然界“风波”象征社会风浪,然后用“不管风波去又来”一句与首句“溪水将桥不复回”进行对比,深刻地表达了全诗的主旨。

      创作背景:

      此诗选自南宋杨万里所著《诚斋集(江湖集)卷二》。据考杨万里《诚斋集》其一《江湖集》所收诗七百八十三首,皆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至淳熙四年(一一七七)之间的作品。此诗所写之三江小渡故址在今吉水即杨万里故居之地,故而此诗应为杨万里在家乡期间所作。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祝福小说原文 - 句子

祝福小说原文 - 语录

祝福小说原文 - 说说

祝福小说原文 - 名言

祝福小说原文 - 诗词

祝福小说原文 - 祝福

祝福小说原文 - 心语

推荐词条

《江雪》这首古诗的主题 每天背古诗的孩子 关于老人晚年的古诗 写关于月团圆的古诗 关于梅兰竹菊松等事物的古诗词 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古诗词 描述月圆的古诗 富有独特含义的古诗 古诗中的端午防疫 古诗词与歌曲的关系 祝福大家中午好的古诗 含大雪节气的古诗 渔关的古诗 古诗75首中描写夏的诗 关于学*的古诗名言事例 关于山行古诗的知识 花袭人的名字古诗 做事要思考的古诗 形容悔恨之情的古诗 飞机飞向蓝色的梦古诗七绝 表达思想感情感的古诗词 可以让儿童能学的古诗 奋起直追的成语或古诗 早冬的古诗配画 爱国的古诗2分钟 仙林脾的古诗 表示豪迈气概的古诗 赞美荷花的古诗名 想要做好一件事的古诗 有关传统美德的隶书古诗作品 想去南方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