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很骚的古诗蓬门 >

很骚的古诗蓬门

关于很骚的古诗蓬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很骚的古诗蓬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很骚的古诗蓬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很骚的古诗蓬门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很骚的古诗蓬门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很骚的古诗蓬门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很骚的古诗蓬门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很骚的古诗蓬门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很骚的古诗蓬门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很骚的古诗蓬门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很骚的古诗蓬门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含有蓬字的古诗词 带蓬字的诗词名句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乐·村居》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郑板桥《沁园春·恨》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林逋《咏秋江》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蒋捷《行香子·舟宿兰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杜荀鹤《小松》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宋祁《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商君书·禁使》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秦韬玉《贫女》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鬓毛。——郑谷《菊》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佚名《伯兮》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清明》

    天教心愿与身违。——李煜《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李白《哭晁卿衡》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曹雪芹《访妙玉乞红梅》

    有志始知蓬莱*,无为总觉咫尺远。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杜荀鹤《山中寡妇 / 时世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温庭筠《过陈琳墓》

    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王沂孙《醉蓬莱·归故山》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李白《游泰山六首》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黄庭坚《醉蓬莱》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李煜《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纤秾》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魏野《寻隐者不遇》

    闲思蓬岛会群仙,二百同年最少年。——王禹偁《寄砀山主簿朱九龄》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杜甫《秋兴八首》

[阅读全文]...
  • 古诗望天门山

  • 文学
  • 古诗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的望天门山的恢宏气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小编找到的古诗两首望天门山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望天门山》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前言】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翻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赏析】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发的。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名家点评

      宋代陆游《入蜀记》:(出姑熟)至大信口泊舟。盖自此出大江,须风便乃可行,往往连日阻风。两小山夹江,即东梁、西梁,一名天门山。李太白诗云:“*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皆得句于此。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说尽目前山水。将孤帆一片影出“望”字,诗中有画。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一幅绝好画意。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指点景物如画。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以山相对,照应“中断”;以水流回,承应“江开”,意调出自天然。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语无深意,写景逼真。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此天然图画境界,正难有此大手笔写成。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对结另是一体。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不得以半律议之。胡应麟曰: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

      清末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大江自岷山来,与金沙江合,凤舞龙飞,东趋荆楚,至天门,稍折而北,山势中分,江流益纵。遥见远在夕阳明处。此诗赋天门山,宛然楚江风景……能手固无浅语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阅读全文]...
  • 诗名含有蓬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蓬字的诗词

  •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李煜〔五代〕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菩萨蛮·飘蓬只逐惊飙转

    纳兰性德〔清代〕

    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认河流,茂陵风雨秋。

    寂寥行殿索,梵呗琉璃火。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

    鹧鸪天·月满蓬壶灿烂灯

    佚名〔宋代〕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李之仪〔宋代〕

    五云深处蓬山杳。寒轻雾重银蟾小。枕上挹余香。春风归路长。

    雁来书不到。人静重门悄。一阵落花风。云山千万重。

    赠蓬子

    鲁迅〔*现代〕

    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

    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其一

    ***〔*现代〕

    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

    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

    点绛唇·万顷蓬壶

    王国维〔*现代〕

    万顷蓬壶,梦中昨夜扁舟去。萦回岛屿,中有舟行路。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何人住?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

    咏怀·徘徊蓬池上

    阮籍〔魏晋〕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

    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

    走**横驰,飞鸟相随翔。

    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

    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

    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

    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

    岂惜终憔悴,咏言著斯章。

    圆明园四十景诗 其三十二 蓬岛瑶台

    弘历〔清代〕

    名葩绰约草葳蕤,隐映仙家白玉墀。天上画图悬日月,水中楼阁浸琉璃。

    鹭拳净沼波翻雪,燕贺新巢栋有芝。海外方蓬原宇内,祖龙鞭石竟奚为。

    赠蓬壶丁高士琴

    白玉蟾〔宋代〕

    瓠巴骑鲸上天去,伯牙成连亦千古。浅世断无钟子期,弦中妙意为谁举。春风春雨满潇湘,人在蓬窗闭竹房。竹里鹃啼喉舌冷,花间莺宿梦魂香。客从漓沅下衡岳,满怀诗愁无处着。请君拂去水晶尘,瀹茗一了抚然作。道人问予若为情,伊弦凄兮余莫听。一春十病九困酒,三月都无二日晴。俛首沉吟声一曲,吟扭一罢撚拨续。初如雪泉嗽鸣玉,已转忽如雨簌簌。於中亦有蟏蛸鸣,倏忽变作冷猿声。始疑荆轲渡易水,乃是湘妃夜涕零。昔从抚断南风了,羑里幽人始能晓。可叹坛中苦杏花,山高水寒即声杳。道人此意非人间,笑咏洞章锵佩环。能令风舞下丹汉,云里大地垂头看。世间鸡虫互得失,只好牧羊坐花石。何为儿女谩昵昵,候虫时鸣徒戚戚。输君朝朝在翠微,鹤已睡去人不知。笑思古今一俯仰,弹到千山月落时。君知否,梧桐枝上双燕语,尽将万事等风絮。琴中日月何翛闲,肯使事逐孤鸿度。

[阅读全文]...
  • 高中离骚原文(高中必背古诗文离骚赏析及翻译)

  • 离骚,高中,古诗文
  •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由屈原创作。诗篇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饱含深意,是不得不学*和背诵的佳作。它的内容很长,共有377句,2476个字,其中有一部分高中必背内容。这里截取一段内容,教你如何快速记忆它。

    很多人看过我们发布的记忆方法,嗤之以鼻,觉得是无用之物,甚至有些人觉得,所谓超级记忆法就是骗人的,大家也可以看到很多篇文章后边,总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发表自以为是的观点:

    “这种长诗分成几段来背,从来没觉得有啥费劲的。”

    “现在很多所谓记忆法,给人脑子里建立一系列怪诞逻辑,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万万不可让孩子学。”

    “乱七八糟,越搞越复杂,念过三五遍不就背下来了吗?”

    “不用这么麻烦吧!到底记什么啊!我儿子六岁的时候就会背了,也不是想教他背是我在哪背,大声朗诵出来,一个晚上我没会他会了!”

    “多此一举,害人不浅”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方法有很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某些人自己是“过目不忘”的“高手”就不要在这里和我们这些记忆力差的人来争论,没有意义。就像是一位心算天才嘲笑一个拿笔计算的人:”愚蠢的人,口算都出来了,还用得着在纸上写写画画嘛,可笑!“

    如果你觉得自己记忆力不足,或是记忆力还可以,想进一步提升记忆效率的,可以持续关注我们,那些个参加世界记忆比赛的高手们都在学*和训练,反而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人总觉得自己了不起,看不起别人的方法。

    以下是《离骚》部分内容,结合110数字编码进行联想记忆,大家可以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长太息:一根大肠缠在树上,吐气叹息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2、余虽好:鱼虽好吃,可我不能吃,只能想着流口水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3、既替余以:鸡蹄抓着一件雨衣得来盖在大山上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亦余:和尚拿着一本英语书在寺门口抓耳捞腮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5、怨灵修:小女孩跳舞的样子越来越灵秀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6、众女嫉余:一群女的手上的柳条各穿着一条鲫鱼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7、固时俗:一本写着关于下棋的故事书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8、背绳墨:长发美女背着一条绳,绳子缠着一 瓶墨水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9、忳郁邑:酒瓶子张口吞了一件雨衣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0、宁溘死:周润发一头磕死

    以上内容需要熟悉1-10 110数字编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1、鸷鸟:知了在姨姨肩头叫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2、何方:婴儿把盒子放地上撒尿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13、屈心而抑:打着雨伞取信给鳄鱼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4、伏清白以:一把钥匙刺穿父亲的白衣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15、悔相道:鹦鹉一口啄毁了一条巷道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16、窑炉工人很会整车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17、拿仪器造出了一条会捕鱼的马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18、腰包口太小,手进不入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19、药酒用一只只纸盒装了起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0、不吾知其:恶灵在布屋里置气

    以上内容需要熟悉11-20 110数字编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1、高余冠:鳄鱼高高的顶着鱼罐头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22、放鱼在水中去蛰鹅鹅鹅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23、一个戴耳机美女忽然反顾了一下我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24、赔一碗冰粉给要饿死的孩子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25、民生好,人人会拉二胡了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6、二流子在医院躺着体检

    以上内容需要熟悉21-36 110数字编码

    这篇文章我都是提取每一句的前两个字或者三个字进行记忆。记忆法在运用过程其实主要是起到一个把手提取的作用,并非一字一句的全部记下。相对来说,这篇古文朗朗上口,又有着自身的含义,包含思想情感,我们只需多读几遍就会很容易记住。一般记不住的只是下一句是什么,而不是这一句记不住了。此方法免费供各位学*参考,希望各位多评论,多提观点,交流方法!谢谢!

[阅读全文]...
  • 望天门山古诗配画

  • 望天门山古诗配画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天门山古诗配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鉴赏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然后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然后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然后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然后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然后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然后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然后激起回旋,然后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然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然后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阅读全文]...
  • 古诗扩写:《望天门山》

  • 古诗扩写:《望天门山》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扩写:《望天门山》,欢迎大家分享。

    各位旅客、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门去参观美丽的天门山。

      相传古时候,孙悟空用三打白骨精时使用的金箍棒,一下就把山辟成两半了。因而,楚江水奔腾咆哮着,从天门山中间一泻而下。

      有一天,李白坐着一叶扁舟饮着酒,看着波浪滚滚的江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看,水面上小鱼儿不停的跳跃,如果你运气好的话,就能看见一条美丽鱼儿跳到你的手心里,使你欣喜若狂,笑得合不上嘴。

      看,河*的青山魏峨屹立,非常壮观;树木郁郁葱葱,风景异常秀丽。瞧,树林里的小松鼠爬在松树上,摘松果的样子,真是太可笑了;金丝猴爬到一棵桃树上,东摘一个西摘一个,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今天我们运气可真好,小松鼠把松果仍给我们,真好玩;金丝猴把桃子仍过来,差一点连它都一起下来了。小鸟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好像在给我们唱着欢乐的歌曲。

      看到这样的风景,是不是有机会还想来看这人间仙境?

      你见过天门山美丽的景色吗?今天风和日丽,我跟随旅游团乘船要到风景秀丽的天门山旅游区旅游。小船行驶在长江上,顺江水东去,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入我的眼帘。

      天门山是由两座山峰所组成的',即由江南面的东梁山和江北面的西梁山组成,在江流之中远望东西梁山,才更觉得左右两山像座天门,所以东西梁山合起来又叫做天门山。坐在激流中的小船上,遥望远处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白云深处朦胧的山,再看*处*陡峭险峻的山峰,岸边林立的怪石,哗哗流淌的江水,听着岸边树林中鸟儿的歌唱,你会情不自禁地感觉到:这人、船、山、水,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乘船顺江水继续东下,天门山的景色就会逐渐呈现在你的面前。当江水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汹涌的江水拍打江岸,形成浪花,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时江水一个急转弯向东北方向流去。当你还在欣赏天门山这美好景色的时候,小船又会忽然把你带入一个新的景点,一道靓丽的风景又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江面豁然开朗,水流也*缓了许多,太阳正在东方冉冉升起,给江面涂上了一层朱红,江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闪。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你会感觉到*青山迎面向你扑来,瞬间又会被你甩在身后。小船激起串串浪花,真是孤帆红日,绿水青山。这不又是一幅风景画吗?还犹像什么,我赶紧拿出照相机,让天门山这美好的景色永远保留在我的心中。

      有一天,“我”李白闲来无事,看天气如此的晴朗,干脆出去转转。

      “我”去长江三峡那里租了一只小小的帆船。“我划着帆船,慢慢悠悠的转来转去。突然,“我”的眼睛一亮(要知道,“我”堂堂大诗人的眼睛除了见到美景以外就不会亮地!“我”可要比那些摄影师更会抓景物)。只见我不知不觉的就来到了天门山的前面。天门山有宽有窄,江水到了窄的地方就会波涛汹涌,到了宽的地方就可以*静一些。“我”立马停下来,站在船头,仔仔细细的品位这迷人的景色,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在走,流连忘返了。一时间,“我”摆出一副潇洒的样子,灵感又降临在“我”身上,“我”便马上诵起“我”刚刚作出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哇哈哈……“我”就是“我”,又作了一首诗啦!!!!!!!

      时间不早了,“我”就游到这。“船啊船,都是你的船租要付不起了,不然我就要在这美景边过夜啊!”

[阅读全文]...
  •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 送别
  •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渡荆门送别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蜀地的崇山峻岭,随着开阔的江汉*原的出现而消失,长江浩浩荡荡的在原野上奔涌向东。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看来此论未免欠妥。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构思巧妙。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来从”,是来作之意。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很骚的古诗蓬门 - 句子

很骚的古诗蓬门 - 语录

很骚的古诗蓬门 - 说说

很骚的古诗蓬门 - 名言

很骚的古诗蓬门 - 诗词

很骚的古诗蓬门 - 祝福

很骚的古诗蓬门 - 心语

推荐词条

知耻后勇的古诗 新荷叶的古诗 形容军旅生涯艰苦的古诗 背景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高中要背的古诗 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的古诗 描写夏季蝉声的古诗 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和古诗词 赞新生儿的古诗 古诗清明日狸渡道中的注音 江字打头的古诗 关唐代的古诗 古诗的分类题材 同甘苦共患难的古诗 韩愈的古诗做座右铭 描述动植物的古诗 古诗词教学的观课报告 赞颂兰花的经典古诗 有关于月亮和荷花的古诗 通读朗诵经典古诗词的倡议书 中学必须背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火 有关**思想的古诗词 关于戚砚笛的古诗 宁负流年不负君中的古诗 古诗音乐研究的课题 描写有钱人看不起穷人的古诗 蘑菇的古诗 屈原死前的古诗 宋代古诗的历史 小学必背古诗词的运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