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古诗意思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江城子·密州出猎》古诗原文及翻译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古诗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前言】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
⑶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聊:姑且,暂且。狂:狂妄。
⑷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⑸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这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⑹千骑卷*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子一般掠过。千骑(jì):形容从骑之多。*冈:指山脊*坦处。
⑺为报:为了报答。太守:古代州府的行政长官。
⑻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⑼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尚:更。
⑽鬓:额角边的头发。霜:白。
【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卷*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赏析
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2.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像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苏轼的故事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高风亮节
江城子密州出猎古诗翻译赏析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古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那时我定要把弯弓拉成满月,射向那西北来犯的豺狼。
[出自]
北宋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②,右擎苍。锦帽貂裘③,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⑥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卷*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译文2: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虽然两鬓已生白发,这又何妨!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也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让我也能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那我一定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背景:
本篇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昨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赏析】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1、江城子:词牌名。
2、密州:今山东诸城。
3、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4、聊:姑且,暂且。
5、狂:豪情。
6、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7、黄:黄犬。
8、苍:苍鹰。
9、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10、千骑卷*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子一般掠过。
11、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12、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13、太守:指作者自己。
14、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15、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16、尚:更。
17、微霜:稍白。
18、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19、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20、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21、会:定将。
22、挽:拉。
23、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24、满月:圆月。
25、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卷*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赏析:
(一)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二)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学情分析(教学背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词五首》的其中一首词。初三的学生对词的内容理解已培养了初步的能力,但对表现手法这一知识点的赏析较为欠缺,所以本微课设计就是针对学生这一重点、难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欣赏词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
2、感悟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三、教学重点:
理解本词通过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这两种手法抒情言志。
四、教学难点:
感悟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五、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品味——感悟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词以入境
(1)听视频范读。
(2)学生自由读、齐读。
明确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3)整体感知本词上、下片的内容
3、品词以入味
(1)理解体味本词通过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这两种手法抒情言志
(2)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4、论词以识人
总结本词主旨,理解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八、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表现手法):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豪放风格
1、亲射虎,看孙郎: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希望朝廷重用自己,报效国家。
3、西北望,射天狼:杀敌报国的豪情,建功立业的决心。
九、教学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用韵律抒写音乐美感的词,是一首用典故抒写深长意蕴的.词,是一首用豪情抒写雄心壮志的词。本节微课紧紧围绕学生学*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通过朗读——探究——品味——感悟这些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一节课的遗憾之处在于应再增设激发学生对诗词想象力的环节,体味作者如何让文字变得更生动,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词风。
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江城子密州出猎》。我的说课有七个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育教学思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
一、说教材
《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知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苏轼,才华横溢,*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年已四十,时值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阕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说教育教学思想
根据新课标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学*语文的良好*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原文及赏析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①,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②貂裘,千骑卷*岗③。
为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⑥,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⑦?
会挽雕弓如满月⑧,西北望,射天狼⑨。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佑八年(1093年)*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注释]
①狂:豪情。左牵黄:左手牵黄狗。右擎苍:右臂举着苍鹰。古人打猎时用狗和鹰来捕捉猎物。
②锦帽:头戴锦蒙帽。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③卷*岗:从*坦的山冈上*卷而过。
④为报:为之(太守打猎)报告。倾城:全城人。
⑤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孙郎: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城:"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⑥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
⑦持节寺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少了六个首级),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⑧会:定将。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
⑨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比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说明]
本篇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昨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卷*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赏析]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翻译】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卷*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点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讲解】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苏轼知密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
2、过程和方法:学*多角度赏析词情。(重点)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
在我们*凡无奇的学生时代,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卷*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江城子·密州出猎》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
⑶.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聊:姑且,暂且。狂:狂妄。
⑷.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⑸.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这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⑹.千骑卷*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子一般掠过。千骑(jì):形容从骑之多。*冈:指山脊*坦处。
⑺.为报:为了报答。太守:古代州府的行政长官。
⑻.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⑼.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尚:更。
⑽.鬓:额角边的头发。霜:白。
⑾.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节:兵符,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⑿.会挽雕弓如满月:会,应当。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
⒀.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江城子-诗句
【江城子】秋意秋怀曲恋秋,丹卷秋音沁韵秋(十四韵)
(一)
秋来沉醉醉痴风,只相通,难相纵。万千款款,空惘曳随疯。零落几多花间事,无数那,卷尘重。
长亭尽染宇苍穹,亦缘中,罢情蒙。回首沁入,若梦葬云彤。戏看人生多转眼,思想念,曲音弓。
(二)
西风落月现苍苍,长亭望,尽茫茫。星稀夜色,如梦宇间仓。空有流年烟雨弹,依幻想,散芬芳。
浮生忆语负心香,漫飘霜,莫眉藏。嫣然巧笑,为愿话轩窗。曲奏暮朝伊倚唱,眸陌上,是痴行。
(三)
光阴如水淡清眉,不经为,只闲思。时常端坐,静宇轻风之。将满心修篱对语,花月美,已新移。
留香吟与漫溯姿,一程迟,一场痴。阑珊是暖,生命感知辞。望去花开花落里,依韵味,婉听诗。
(四)
浮光慵絮化虚区,柳丝徐,几多嘘。回还季节,陌上把天书。一叶新尘飘絮语,尘缘里,许心途。
浅秋淡火热心渠,静常虞,喜悲无。遇风从容,遇雨意行渔。莫问阴晴圆缺着,如会续,自然需。
(五)
秋风秋雨感凉差,浅秋来,想秋莱。知秋一叶,萧瑟坐窗台。走过多姿多彩里,笑望采,静拥该。
释然犹自远时怀,是生台,总会猜。阳光美好,去感受花苔。漫道流光催人老,当下顾,向日开。
(六)
秋怀秋意赏秋臻,信笺文,满秋新。秋波一片,醉了草阴茵。心浴火花随律动,悠映着,进苍豳。
相随像是有芳熏,景都真,动神旬。呢喃有语,无尽起轻尘。怎禁远山如画意,空负了,最深人。
(七)
流光流水在奔泉,小桥前,过天潺。空明是那,仿佛坐飞仙。它在水波穿行间,轻起舞,醉飘川。
湛蓝苍远那如燕,想微澜,醉丹卷。漾心灿烂,好似彩云边。忘却旅途多现实,遥想上,且丰嫣。
(八)
轻盈静寂畅萦萧,淡然飘,让心逍。馨声美妙,本是传欢辽。绝似人间多晓梦,朝和暮,弦丝娆。
忧思穿越一弯潮,泛思潇,处悠巢。幽幽陶醉,撩起万千滔。只是琴音深碧里,痴迷极,脉随翘。
(九)
秋光应景又听歌,醉聆多,尽其过。皆因唤醒,来去事心和。正是轻软风雨泣,今细语,念临梭。
一泓心意季风拖,慢婆娑,柳黄萝。婉织馥郁,如缕韵菲科。*水楼台依旧为,承默履,坐吟何。
(十)
适时而墨为常鸦,与红霞,映居家。心音一叶,念想慢吟遐。清月淡云飞燕里,如此见,弄天涯。
青山宛立傲而夸,独中华,却辉嘉。梵尘有梦,期许而生花。纵把前行当体会,缘遇喜,行之划。
(十一)
流离菲雨一帧楞,晓风轻,婉秋声。光阴如绣,小雅意如倾。袖底拂来朝暮悄,如若好,是修迎。
远山眉黛*圆情,那峥嵘,路依荆。回廊思量,清月照幽亭。冥想无风无雨坐,遥十里,或堪零。
(十二)
黄昏聚雨拂尘沤,月华头,已修羞。窗前静对,隐幕霞光愁。天地悠悠朝谈得,尘事过,夜思浮。
个中小意那原由,实相纠,不相兜。长河沧海,不在落花丘。独有从容行走稳,于是世,兴因舟。
(十三)
秋多万事觉归心,弹萧琴,感筝音。闲敲棋子,乱了自芳愔。软柳拂风亲恋客,情韵上,宛如金。
水晶歌里纸鸢寻,燕含喑,传春歆。西风瘦马,万古话真箴。堪羡两眉凝欲语,之蝶语,沁云簪。
(十四)
爱人被爱美而甜,久恒喃,跃心帆。聆听灿烂,醉卧晓风岚。诺能用千思万缕,令你我,为之蓝。
最原因了两心参,化真函,燕飞拈。情情纵享,沧海共相探。况值生音匆亦逝,多少好,留身巉。
江城子赏析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江城子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秦观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赏析】
这首愁情词由春愁离愁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省略或者说是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凝聚浓缩在一首词中了,很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上片前三句写初春的离别,并未出现告别的对象而悲泪滂沱,已寓无限隐情。“犹记”两句转为忆旧,“多情”指恋人,“系归舟”指飘泊重逢的激动。“碧野朱桥”是当日系舟处所,又是今日处境。“当日事”唯存记忆,而眼前是“人不见,水空流”。即谓再度离别,再度“归来”时,已无人“系舟”,只见水流了!几个波折,诉尽赴约而不遇的绝望哀情。换头“韶华”句为议论,道破人生真理,此理虽为常理常情,但由词人体味人生后道出则有极哀切的意蕴。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何况春天又一次完结了哩!此悠悠长恨,当然将词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伤感融注其间了。最后,将愁恨之泪化作春江,极尽夸饰之能事,却仍“流不尽,许多愁”!妙在“流不尽”!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此词结构布局极缜密。下片“飞絮落花”印上片“杨柳弄春柔”;“登楼”印“离忧”;“春江都是泪”印“泪难收”;“韶华不为少年留”总提全词命意,天然浑成,意态兼善,神韵悠长。
江城子
(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6)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8)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9)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10)顾:看。
(11)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赏析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首悼亡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达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的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写这首词时,正是作者任密州知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宦海浮沉,南奔北走,心情十分苍老,这时思念起自己甘苦与共的结发夫妻很自然的。当年作者十九岁就同郡的王弗结婚后离开蜀地出任仕途,夫妻恩爱、相敬如宾,谁料十年后王弗亡故,葬于家乡四川的祖莹。生者与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有了这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生死相约阴阳隔绝,却不能忘怀。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他表达出人们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更能显示出生死不渝的爱情。后面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承接着前面的生死两茫茫,更显得凄苦哀凉与无奈。好象让你感受到了在千里之外的哪个孤坟,和秋风瑟瑟乌啼满天的凄凉景色。
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想这即便是再见到自己的先妻,象他这样的老态龙钟,落魄失意妻子也不会认出自己来的`。话锋转到作者幽幽的梦中,在故乡乡的家中,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的。相互面对却不知到要说什么,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最后一段“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是对现实的一种感叹,只有着明月夜和短松冈是真实存在的,是年年岁岁的哀思与凭吊。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练*答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分享了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答案
1、主旨:路程经过过程描写密州出去打猎的宏大壮观的排场的描写,表达笔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排场?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次众多、气氛热闹的打猎排场.虽鬓已微霜却大志勃勃、威武豪迈、欲保家卫国、交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笔者怎样的思惟感情?
援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笔者要报效国家,体贴国家命运的爱国感情.
4、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笔者把自己比作魏尚要像孙郎(孙权,这是笔者自喻)那样子建功立业.
5、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参考答案:C
6、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参考答案:B
7、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射杀西北来犯的敌人(西夏)
8、(1)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意为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
(2)画线的句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的________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________的豪情壮志.
参考答案: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 出猎 打猎 狩猎 )
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
10、“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赏析1;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赏析2;
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2.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江城子》诗词鉴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岗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_______,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
词牌名 题目
4、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
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拿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用典的作用是:委婉含蓄。
6、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7、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_________;下阕重在_______。
叙事(描写)、抒情
8、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爱国情怀。
9、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2分)
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 打猎 狩猎 )(1分) 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
10、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________。(1分)
倾城
1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缓的山冈上*卷而过。
12、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1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________之情。
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
13、这首词用一个________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________派词篇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________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
狂豪放举止神态胸怀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14.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本词描绘冬猎盛况,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B.写作此词时,作者刚刚四十岁,而词中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
C.词中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示: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D.季羡林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苏轼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词的创作上,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
15.请你自选角度,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做点赏析。
答:角度一:描绘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角度二:抒写作者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角度三:运用修辞。比喻,雕弓如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力量,表明决心。引用,用射天狼,委婉地指出边防重点。(任选个角度,内容具体,表述明确即可;从其他角度赏析,合理亦可。)
【年代】:
宋
【作者】:
卢祖皋
【内容】:
画楼帘暮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 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 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着娉婷。
年华空自感漂零,拥春醒,对谁醒? 天阔云闲,无处觅箫声。 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作者】:
卢祖皋(1170?—1225?)字申之,又字次夔,号蒲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嘉定时,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郎、将作少监等,嘉定十六年(1223)官至权直学士院。其词细致淡雅;文句工巧,*姜夔,不及姜词刚劲;华美婉约,学晏几道,不似晏词沉郁。有《蒲江词》。
【注释】:
著:遇见。 娉婷:指美人、歌女。 觅箫声:寻找弄玉(秦穆公之女)那样的佳人。弄玉及其夫婿均善吹箫,故云。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古诗意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名句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名句 江城子密州出猎古诗中的意象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古诗朗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的古诗 江城子密州出猎典故的句子 冮城子密州出猎的古诗意思 江城子宋苏轼的古诗意思 江城子古诗的诗意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江城子名句 晏殊的古诗江城子 江城子江景的古诗 苏试的古诗江城子 古诗江城子的诗句 千年的江城子古诗 江城子的古诗改写 仿写江城子的古诗 形容江城子的古诗 刘铁雕的江城子古诗 苏轼的古诗江城子 赞美江城子的古诗 江城子唐苏轼的古诗 江城子悼亡妻的古诗 古诗江城子的含义 自己编的江城子古诗 江城子带拼音版的古诗 苏轼的诗词江城子 太守出猎的密州城古诗文
江城子-诗句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赏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苏轼江城子带拼音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 江城子诗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原文及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古诗原文及翻译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练*答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赏析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古诗翻译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鉴赏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 苏轼的诗词江城子 江城子诗词五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创造背景及鉴赏 江城子古诗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江城子-诗句 江城子古诗原文(江城子苏轼翻译及赏析) 苏轼 《江城子·记梦》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秦观:江城子 卢祖皋:江城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诗词鉴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阅读 苏轼的诗词江城子
夸歌唱的好听的句子 有关帮助别人的句子 形容人心肮脏的句子 搞笑有道理的句子 告别**的句子 大家一起努力的句子 复工的句子 介绍朋友的英语句子 表达湘湖美景的句子 赞美美德的句子 形容为自己而活的句子 形容深圳繁华的句子 表达失望的英文句子 撒娇句子男 很绝望的句子 描写水果好吃的句子 形容工作态度的句子 怀孕辛苦的句子 不被在乎的句子 妈妈赞美孩子的优美句子 风吹麦浪的句子 烦躁的心情的句子 沙滩句子 夸奖演出成功的句子 做个好女人的句子 每天一段正能量的句子 致女人努力奋斗的句子 早上温暖的句子 暗语句子 有关失望的句子 起床搬砖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