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关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苏轼的诗词江城子

  • 苏轼,阅读,文学
  • 苏轼的诗词江城子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成就非常高,有很多诗词字画流传后世,像成语“雪泥鸿爪”“河东狮吼”“胸有成竹”“出人头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落石出”“明日黄花”“坚忍不拔”“海屋筹添”“沧海一粟”等等,均出自他的诗词。今天我们欣赏的是苏轼的诗词江城子,欢迎阅读。

      苏轼的诗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6)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8)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9)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10)顾:看。

      (11)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评解: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上篇记实,下篇记梦,突出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本诗的悲伤基调。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词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赏析: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诗人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诗人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诗人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诗人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诗人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诗人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诗人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诗人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诗人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苏东坡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由此成就了一阙悼妻怀思的传世之作。

      苏东坡对于王弗是痛彻心肺的悲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

      应该说,苏东坡再次得宠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这么个大词人,大文学家,被政治牵绊得头晕目眩,苏子的一生常常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意思,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段相对安稳适意的生活中,苏东坡的精神状态是轻松和愉悦的,但苏东坡也断断不能忘记王弗曾经陪伴着自己度过的那些艰难的时光。王弗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作扮演的角色绝非一个主妇那么简单,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也曾有过这样的落笔:……苏东坡……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顽童”,这里林语堂先生固然是在一种嘉许的语气在点评苏东坡的自由性灵,然而苏东坡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呢?不谙世事,兴致所至,聪明有余而内敛不足。

      夫人稳健,而丈夫往往不能。丈夫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常。高兴了把酒言欢,不高兴了也要骂骂娘。麻烦的是丈夫有了旷世的才气,就不是骂骂娘这么简单了。苏东坡常常会在自己的诗作里流露一些“不合时宜”的论调,自找祸端。由此可见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中,这等人物将是何等的低才。倘若没有一个得体大度,端庄典雅的夫人为丈夫张罗这些“不入眼”俗事,怕苏先生不会有几天清闲。在密州,他们正过苦日子,苏东坡对新所得税至为愤怒,孩子揪着他的衣裳对他晓晓不休。他说:“孩子们真傻!”苏夫人说:“你才傻。你一天闷坐,有什么好处?好了。我给弄点儿酒喝吧。”在一首诗里记这件事时,苏东坡觉得自己很丢脸,这时妻子洗杯子给他热酒。这当然使他很欢喜,他说他妻子比诗人刘伶的妻子贤德。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喝酒。苏夫人也是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摸清楚丈夫性格,那是多方面的个性,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可是有时又激烈而固执。苏夫人聪明解事,办事圆通。 她是进士的女儿,能读能写,但是并非一个“士”。做妻子的也知道要管家事,要抚养孩子,要过日子。正因为如此,苏东坡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一个这样的女人把握船舵的。只有在妻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苏东坡才有更多的闲情逸致去“沐于沂,浴乎舞雩”。也正因为如此苏夫人也成为苏东坡最为信任依赖的人,很多事情埋藏在苏东坡的心灵深处,别人大都不知道,苏东坡的妻子一定知道。同过患难,共过生死,日日的关心和爱护,充满信任的等待和抚慰。王弗给与苏东坡的是所谓“相濡以沫”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在这首小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运用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

      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 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阅读全文]...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⑾,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①江城子:词牌名。

      ②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③聊:姑且。

      ④狂:豪情

      ⑤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驾着苍鹰。

      ⑥锦帽貂裘: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⑦千骑卷*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子一般掠过。千骑,形容从骑很多。*冈,指山脊*坦处。

      ⑧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

      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

      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⑨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

      ⑩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⑾会挽雕弓如满月:会,会当,将要。

      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满月,圆月。

      ⑿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选入上海版七年级下半学期第22课。

      选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选入语文版九年级下半学期第25课

      典故用意

      1) 孙郎 - 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2) 冯唐 -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3) 天狼 -天狼星; 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爱国,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

      翻译

      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卷*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你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敌人。

[阅读全文]...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1、江城子:词牌名。

      2、密州:今山东诸城。

      3、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4、聊:姑且,暂且。

      5、狂:豪情。

      6、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7、黄:黄犬。

      8、苍:苍鹰。

      9、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10、千骑卷*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子一般掠过。

      11、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12、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13、太守:指作者自己。

      14、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15、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16、尚:更。

      17、微霜:稍白。

      18、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19、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20、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21、会:定将。

      22、挽:拉。

      23、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24、满月:圆月。

      25、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卷*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赏析:

      (一)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二)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阅读全文]...
  • 古诗苏轼江城子带拼音

  • 苏轼,文学
  • 古诗苏轼江城子带拼音

      《江城子》是著名诗人苏轼的作品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苏轼江城子带拼音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江城子·密州出猎》带拼音

      老夫(lǎofū)聊(liáo)发(fā)少年(shàonián)狂(kuáng)。

      左(zuǒ)牵(qiān)黄(huáng), 右(yòu)擎(qíng)苍(cāng)。

      锦(jǐn)帽(mào)貂裘(diāoqiú), 千(qiān)骑(ji4)卷(juǎn)*(píng)冈(gāng)。

      为(wéi)报(bào)倾城(qīngchéng)随(suí)太守(tàishǒu),亲(qīn)射(shè)虎(hǔ), 看(kàn)孙(sūn)郎(láng)。

      酒(jiǔ)酣(hān)胸(xiōng)胆(dǎn)尚(shàng)开张(kāizhāng)。

      鬓(bìn)微(wēi)霜(shuāng), 又(yòu)何妨(héfáng)。

      持(chí)节(jié)云(yún)中(zhōng), 何日(hérì)遣(qiǎn)冯唐(féngtáng)。

      会(huì)挽(wǎn)雕(diāo)弓(gōng)如(rú)满(mǎn)月(yuè),西(xī)北(běi)望(wàng), 射(shè)天(tiān)狼(láng)。

      【注释】

      又名《江神子》。

      双调,七十字,*韵。

      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品评】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 挚。“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 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 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 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 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 一样,*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 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此 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 烙印。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 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 很显然。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 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 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 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 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饱含依恋的深厚情意的`句子永远不会是为一个红颜知己准备的,只能是举案齐眉的夫妻。

      爱情与死亡是永恒的主题,尤其是有着死亡段落的爱情。这样的惊心动魄被这轻轻淡淡的七个字道尽了曾经相濡以沫的爱人永隔阴阳已经多少个黄昏,思之不得见之,念之不得语之,只留得记忆中残存的欢景愉时,当作泡过千次的茶,反复温*着熟悉的味道,凭吊十年前的红袖添香;“十年生死两茫茫”,“茫茫”的何止“生死”,十年了,一切皆“茫茫”,皆“今非昔比”了。佳人永驻彼侧,只留得此侧的戴冠少年磨成垂垂老者,梦里不变得依旧是那双红酥手。也只有这份感情没有“茫茫”而去了,即使死者已逝,但生者永记,在每个月明相思之夜,不思量间,自会神回小轩窗,自会肠断短松岗,思念、无奈、悲切、感慨,一句“茫茫”,诉尽心事!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的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如果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哪将又从何说起啊?!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阅读全文]...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

  • 苏轼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

      在我们*凡无奇的学生时代,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卷*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江城子·密州出猎》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

      ⑶.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聊:姑且,暂且。狂:狂妄。

      ⑷.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⑸.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这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⑹.千骑卷*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子一般掠过。千骑(jì):形容从骑之多。*冈:指山脊*坦处。

      ⑺.为报:为了报答。太守:古代州府的行政长官。

      ⑻.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⑼.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尚:更。

      ⑽.鬓:额角边的头发。霜:白。

      ⑾.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节:兵符,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⑿.会挽雕弓如满月:会,应当。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

      ⒀.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阅读全文]...
  • 江城子古诗原文(江城子苏轼翻译及赏析)

  • 苏轼
  •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译文】

    西城杨柳在春光中轻柔地飘摆,触动起我的离恨,令我泪水难收。犹记得她曾在此多情地为我系好归去的舟楫。萋萋碧野,朱红小桥,当日的景色依旧,而人却已不再,只剩水空自流淌。

    美好的年华不为少年人驻留。恨意悠悠,不知何时能止?在柳絮飘飞、落花纷纷的时候登上高楼。那满江春水便都化作我的眼泪,流也流不尽,那许多的愁。

    【赏析】

    这首词为此人早期作品,为一首伤春伤别之作。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开篇便点明题旨,抒发别情。“弄”字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杨柳依依,牵动起词人无限离愁。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杨柳牵动起词人的别情不仅仅因为它柳条依依,似诉离别,而是因为它不是其他地方的杨柳,而是靠*水驿的长亭之柳。当年词人曾在此系舟,与情人离别。这里的景色依旧,可人却已经不再,这是多么的令人悲伤啊。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少年人最为善感,时已至暮春,想到韶华的流逝,心中怅恨不已。

    “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几句进一步抒发伤春之情。登上高楼,见桃飘李飞,不免叹息哪怕眼前的江水全部化作泪水,也流不尽自己的许多愁,可见他愁绪之深浓。

    ⊙作者简介⊙

    [插图]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祐党事屡遭贬谪。“苏门四学士”之一,能诗文,尤以词著称,是(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曾官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后坐元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词早年多写恋情,间寓身世之感;晚年多写迁谪之恨,凄婉动人。有《淮海居士长短句》、《淮海集》。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

  • 语文
  •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学情分析(教学背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词五首》的其中一首词。初三的学生对词的内容理解已培养了初步的能力,但对表现手法这一知识点的赏析较为欠缺,所以本微课设计就是针对学生这一重点、难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欣赏词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

      2、感悟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三、教学重点:

      理解本词通过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这两种手法抒情言志。

      四、教学难点:

      感悟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五、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品味——感悟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词以入境

      (1)听视频范读。

      (2)学生自由读、齐读。

      明确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3)整体感知本词上、下片的内容

      3、品词以入味

      (1)理解体味本词通过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这两种手法抒情言志

      (2)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4、论词以识人

      总结本词主旨,理解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八、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表现手法):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豪放风格

      1、亲射虎,看孙郎: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希望朝廷重用自己,报效国家。

      3、西北望,射天狼:杀敌报国的豪情,建功立业的决心。

      九、教学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用韵律抒写音乐美感的词,是一首用典故抒写深长意蕴的.词,是一首用豪情抒写雄心壮志的词。本节微课紧紧围绕学生学*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通过朗读——探究——品味——感悟这些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一节课的遗憾之处在于应再增设激发学生对诗词想象力的环节,体味作者如何让文字变得更生动,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词风。

      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江城子密州出猎》。我的说课有七个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育教学思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

      一、说教材

      《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知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苏轼,才华横溢,*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年已四十,时值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阕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说教育教学思想

      根据新课标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学*语文的良好*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全文]...
  •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原文及赏析

  • 文学
  •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原文及赏析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①,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②貂裘,千骑卷*岗③。

      为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⑥,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⑦?

      会挽雕弓如满月⑧,西北望,射天狼⑨。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佑八年(1093年)*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注释]

      ①狂:豪情。左牵黄:左手牵黄狗。右擎苍:右臂举着苍鹰。古人打猎时用狗和鹰来捕捉猎物。

      ②锦帽:头戴锦蒙帽。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③卷*岗:从*坦的山冈上*卷而过。

      ④为报:为之(太守打猎)报告。倾城:全城人。

      ⑤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孙郎: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城:"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⑥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

      ⑦持节寺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少了六个首级),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⑧会:定将。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

      ⑨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比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说明]

      本篇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昨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卷*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赏析]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翻译】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卷*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点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讲解】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苏轼知密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

      2、过程和方法:学*多角度赏析词情。(重点)

[阅读全文]...
  • 《江城子·密州出猎》创造背景及鉴赏

  • 《江城子·密州出猎》创造背景及鉴赏

      诗词歌赋,是人们对我国传统汉文学的概称,这一称谓几乎可说是也已概括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大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创造背景及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鉴赏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 句子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 语录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 说说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 名言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 诗词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 祝福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 心语

推荐词条

keep健身里所有语录 很现实的经典语录 女生经典语录 杜兰特经典语录 早安金典语录经典 爱情伤感语录长篇 残疾励志语录 江小白激励语录 金俊勉语录 生日蛋糕写字经典语录 有人宠的经典语录 5time经典语录网 女人的青春经典语录 22岁生日经典语录 爱情宣言经典语录8字 伤心难过的语录 00后经典语录 人生不再重来经典语录 联盟语录 福山雅治黄腔语录 遇见王沥川大结局语录 健身经典励志语录 十字霸气语录 月亮与六便士语录 约会大作战语录 女人正能量语录 东北话经典语录 天空之城语录 言情小说里的经典语录 张子语录 思政大课语录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