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关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苏轼的诗词江城子

  • 苏轼,阅读,文学
  • 苏轼的诗词江城子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成就非常高,有很多诗词字画流传后世,像成语“雪泥鸿爪”“河东狮吼”“胸有成竹”“出人头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落石出”“明日黄花”“坚忍不拔”“海屋筹添”“沧海一粟”等等,均出自他的诗词。今天我们欣赏的是苏轼的诗词江城子,欢迎阅读。

      苏轼的诗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6)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8)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9)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10)顾:看。

      (11)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评解: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上篇记实,下篇记梦,突出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本诗的悲伤基调。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词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赏析: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诗人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诗人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诗人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诗人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诗人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诗人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诗人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诗人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诗人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苏东坡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由此成就了一阙悼妻怀思的传世之作。

      苏东坡对于王弗是痛彻心肺的悲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

      应该说,苏东坡再次得宠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这么个大词人,大文学家,被政治牵绊得头晕目眩,苏子的一生常常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意思,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段相对安稳适意的生活中,苏东坡的精神状态是轻松和愉悦的,但苏东坡也断断不能忘记王弗曾经陪伴着自己度过的那些艰难的时光。王弗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作扮演的角色绝非一个主妇那么简单,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也曾有过这样的落笔:……苏东坡……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顽童”,这里林语堂先生固然是在一种嘉许的语气在点评苏东坡的自由性灵,然而苏东坡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呢?不谙世事,兴致所至,聪明有余而内敛不足。

      夫人稳健,而丈夫往往不能。丈夫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常。高兴了把酒言欢,不高兴了也要骂骂娘。麻烦的是丈夫有了旷世的才气,就不是骂骂娘这么简单了。苏东坡常常会在自己的诗作里流露一些“不合时宜”的论调,自找祸端。由此可见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中,这等人物将是何等的低才。倘若没有一个得体大度,端庄典雅的夫人为丈夫张罗这些“不入眼”俗事,怕苏先生不会有几天清闲。在密州,他们正过苦日子,苏东坡对新所得税至为愤怒,孩子揪着他的衣裳对他晓晓不休。他说:“孩子们真傻!”苏夫人说:“你才傻。你一天闷坐,有什么好处?好了。我给弄点儿酒喝吧。”在一首诗里记这件事时,苏东坡觉得自己很丢脸,这时妻子洗杯子给他热酒。这当然使他很欢喜,他说他妻子比诗人刘伶的妻子贤德。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喝酒。苏夫人也是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摸清楚丈夫性格,那是多方面的个性,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可是有时又激烈而固执。苏夫人聪明解事,办事圆通。 她是进士的女儿,能读能写,但是并非一个“士”。做妻子的也知道要管家事,要抚养孩子,要过日子。正因为如此,苏东坡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一个这样的女人把握船舵的。只有在妻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苏东坡才有更多的闲情逸致去“沐于沂,浴乎舞雩”。也正因为如此苏夫人也成为苏东坡最为信任依赖的人,很多事情埋藏在苏东坡的心灵深处,别人大都不知道,苏东坡的妻子一定知道。同过患难,共过生死,日日的关心和爱护,充满信任的等待和抚慰。王弗给与苏东坡的是所谓“相濡以沫”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在这首小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运用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

      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 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阅读全文]...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⑾,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①江城子:词牌名。

      ②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③聊:姑且。

      ④狂:豪情

      ⑤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驾着苍鹰。

      ⑥锦帽貂裘: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⑦千骑卷*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子一般掠过。千骑,形容从骑很多。*冈,指山脊*坦处。

      ⑧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

      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

      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⑨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

      ⑩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⑾会挽雕弓如满月:会,会当,将要。

      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满月,圆月。

      ⑿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选入上海版七年级下半学期第22课。

      选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选入语文版九年级下半学期第25课

      典故用意

      1) 孙郎 - 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2) 冯唐 -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3) 天狼 -天狼星; 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爱国,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

      翻译

      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卷*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你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敌人。

[阅读全文]...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1、江城子:词牌名。

      2、密州:今山东诸城。

      3、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4、聊:姑且,暂且。

      5、狂:豪情。

      6、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7、黄:黄犬。

      8、苍:苍鹰。

      9、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10、千骑卷*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子一般掠过。

      11、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12、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13、太守:指作者自己。

      14、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15、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16、尚:更。

      17、微霜:稍白。

      18、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19、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20、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21、会:定将。

      22、挽:拉。

      23、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24、满月:圆月。

      25、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卷*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赏析:

      (一)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二)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阅读全文]...
  • 苏轼《江城子》诗词赏析

  • 苏轼,诗人
  • 苏轼《江城子》诗词赏析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诗词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城子密州出猎①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②

      锦帽貂裘,

      千骑卷*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

      亲射虎,

      看孙郎。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⑥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

      西北望,

      射天狼。⑧

      【作者】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卷*坦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作者简介

      苏轼像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阅读全文]...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

  • 苏轼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

      在我们*凡无奇的学生时代,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卷*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江城子·密州出猎》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

      ⑶.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聊:姑且,暂且。狂:狂妄。

      ⑷.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⑸.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这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⑹.千骑卷*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子一般掠过。千骑(jì):形容从骑之多。*冈:指山脊*坦处。

      ⑺.为报:为了报答。太守:古代州府的行政长官。

      ⑻.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⑼.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尚:更。

      ⑽.鬓:额角边的头发。霜:白。

      ⑾.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节:兵符,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⑿.会挽雕弓如满月:会,应当。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

      ⒀.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阅读全文]...
  • 苏轼的诗词江城子

  • 苏轼
  • 苏轼的诗词江城子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成就非常高,有很多诗词字画流传后世,像成语“雪泥鸿爪”“河东狮吼”“胸有成竹”“出人头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落石出”“明日黄花”“坚忍不拔”“海屋筹添”“沧海一粟”等等,均出自他的诗词。今天我们欣赏的是苏轼的诗词江城子,欢迎阅读。

      苏轼的诗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6)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8)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9)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10)顾:看。

      (11)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评解: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上篇记实,下篇记梦,突出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本诗的悲伤基调。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词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赏析: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诗人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诗人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诗人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诗人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诗人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诗人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诗人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诗人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诗人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苏东坡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由此成就了一阙悼妻怀思的传世之作。

      苏东坡对于王弗是痛彻心肺的悲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

      应该说,苏东坡再次得宠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这么个大词人,大文学家,被政治牵绊得头晕目眩,苏子的一生常常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意思,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段相对安稳适意的生活中,苏东坡的精神状态是轻松和愉悦的,但苏东坡也断断不能忘记王弗曾经陪伴着自己度过的那些艰难的时光。王弗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作扮演的角色绝非一个主妇那么简单,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也曾有过这样的落笔:……苏东坡……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顽童”,这里林语堂先生固然是在一种嘉许的语气在点评苏东坡的自由性灵,然而苏东坡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呢?不谙世事,兴致所至,聪明有余而内敛不足。

      夫人稳健,而丈夫往往不能。丈夫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常。高兴了把酒言欢,不高兴了也要骂骂娘。麻烦的是丈夫有了旷世的才气,就不是骂骂娘这么简单了。苏东坡常常会在自己的诗作里流露一些“不合时宜”的论调,自找祸端。由此可见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中,这等人物将是何等的低才。倘若没有一个得体大度,端庄典雅的夫人为丈夫张罗这些“不入眼”俗事,怕苏先生不会有几天清闲。在密州,他们正过苦日子,苏东坡对新所得税至为愤怒,孩子揪着他的衣裳对他晓晓不休。他说:“孩子们真傻!”苏夫人说:“你才傻。你一天闷坐,有什么好处?好了。我给弄点儿酒喝吧。”在一首诗里记这件事时,苏东坡觉得自己很丢脸,这时妻子洗杯子给他热酒。这当然使他很欢喜,他说他妻子比诗人刘伶的妻子贤德。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喝酒。苏夫人也是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摸清楚丈夫性格,那是多方面的个性,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可是有时又激烈而固执。苏夫人聪明解事,办事圆通。 她是进士的女儿,能读能写,但是并非一个“士”。做妻子的也知道要管家事,要抚养孩子,要过日子。正因为如此,苏东坡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一个这样的女人把握船舵的。只有在妻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苏东坡才有更多的闲情逸致去“沐于沂,浴乎舞雩”。也正因为如此苏夫人也成为苏东坡最为信任依赖的人,很多事情埋藏在苏东坡的心灵深处,别人大都不知道,苏东坡的妻子一定知道。同过患难,共过生死,日日的关心和爱护,充满信任的等待和抚慰。王弗给与苏东坡的是所谓“相濡以沫”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在这首小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运用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

      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 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阅读全文]...
  • 江城子诗词

  • 文学
  • 江城子诗词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兴起于晚唐,来源于唐著词曲调,由文人韦庄最早依调创作,此后所作均为单调,直至北宋苏轼时始变单调为双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江城子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江城子(一)(夕阳红)

      老夫聊发少年狂,杜诗芳,赋词强。

      练剑*枪,月下舞三场。

      最美老年无限好,人无病,健康康。

      老夫聊发少年狂,笑声常,喜眉扬。

      热爱妻儿,鬓发染青霜。

      年过古稀心态好,登泰顶,美名芳。

      江城子(二)(老年狂)

      老夫聊发少年狂,退休忙,乐欢尝。

      从此逍遥,快乐似仙王。

      不管他人房上瓦,心敞亮,健康康。

      老夫聊发少年狂,上街央,曲悠扬。

      布阵排兵,厮杀在疆场,

      梨苑黄梅看武当,为一乐,不思量。

      江城子(三)

      老夫聊发少年狂,早诗扬,晚街场。

      剑戟刀枪,绘画赋词忙,

      最喜老年身体健,无病患,百年尝。

      老夫聊发少年狂,逛南乡,走东方。

      穿越深林,畅泳大长江。

      情趣养成需自主,欢乐度,乐飞扬。

      江城子(四)(光棍劫)

      如今光棍好心肠,衣穿良,好风光。

      光棍真牛,光棍自由强。

      一顿饱了家不饿,,欢乐乐,喜洋洋。

      如今光棍也难当,有忧伤,又心慌。

      摸炕拔凉,吃啥也难香。

      剩女一帮谁理我?

      悲切切,断肝肠。

      江城子(五)(单身王)

      老王光棍好风光,讲排场,饮高粱。

      夜夜赌场,夜夜把歌扬。

      饱食一餐家不饿,如有酒,醉*常。

      老王光棍不风光,饿常常,苦伤伤。

      好女难求,寡妇也难降。

      都说我馋难要强。男剩下,断肝肠。

      江城子(六)(农民乐)

      农民生活好风光,住楼房,饮高粱。

      农活忙忙,出外打工强。

      有空再来诗赋写,人快乐,笑飞扬。

      农民生活好风光,割收粮,铁牛扛。

      转眼收光,粒粒进粮仓。

      当代农民心里乐,欢笑笑,币盈筐。

      江城子(七)(夜渡)

      雨来秋夜更添寒,水波澜,鲤难欢。

      叶落花残,独倚侧栏杆。

      千舸竞过停歇处,思旅伴,看南山。

      今宵行过渡头边,见人难,向谁言,心里忧愁,不禁泪潸潸。

      苦短人生要走好,人私利,古难全。

[阅读全文]...
  • 江城子诗词五首

  • 文学
  • 江城子诗词五首

      诗词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城子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江城子五首》是五代十国词人和凝创作的一组联章词。这组词叙述一位女子与恋人夜间约会相见的整个过程。五首词分别描述了女主人公在等待恋人、盼望见到恋人、与恋人见面、与恋人相处、与恋人离别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绪和情态。它们既各自成章,又情脉相连,表现出这个女子的娇、恨、笑、思、愁等不同的心态,从而展现出这个女子对恋人的一片深情。整组词内容完整,情节曲折,在章法上,脉络清晰、思路连贯,在细节和心理描写上,细腻、生动、逼真,感情跌宕,形象鲜明。

      江城子五首⑴

      其一

      初夜含娇入洞房,理残妆,柳眉长。翡翠屏中,亲爇玉炉香⑵。整顿金钿呼小玉⑶,排红烛,待潘郎⑷。

      其二

      竹里风生月上门⑸,理秦筝⑹,对云屏⑺。轻拨朱弦⑻,恐乱马嘶声⑼。含恨含娇独自语⑽,今夜约⑾,太迟生⑿。

      其三

      斗转星移玉漏频⒀,已三更,对西莺。历历花间⒁,似有马蹄声。含笑整衣开绣户⒂,斜敛手,下阶迎。

      其四

      迎得郎来入绣闱,语相思,连理枝⒃。鬓乱钗垂,梳堕印山眉。娅姹含情娇不语⒄,纤玉手,抚郎衣。

      其五

      帐里鸳鸯交颈情⒅,恨鸡声,天已明。愁见街前,还是说归程。临上马时期后会,待梅绽,月初生。

      词句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远”“水晶帘”。单调三十五字,五*韵。

      ⑵爇(ruò):点燃,焚烧。

      ⑶金钿:指嵌有金花的女子首饰。小玉:泛称侍女。

      ⑷潘郎:原指西晋潘岳。潘岳年轻时长相俊美、举止优雅,所以得名“潘郎”。后泛指为女子所爱慕的男子或貌美的情郎。

      ⑸竹里风生:风吹竹丛,竹叶瑟瑟有声。月上门:月亮初生,照上门楣。

      ⑹理:温*,重复地弹奏。秦筝:即筝,原出于秦地。《旧唐书·音乐志》:“筝,本秦声也。相传为蒙恬所造,非也。制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

      ⑺云屏:用云母装饰的屏风,一说指上有云彩图饰的屏风。

      ⑻朱弦:用熟丝制的琴弦。

      ⑼恐:担心。马嘶声:情郎来到时的马叫声。

      ⑽含恨含娇:带着怨恨和娇嗔。

      ⑾今夜约:一作“今夜月”。

      ⑿太迟生:即太迟,意谓时间过得太慢。生,语尾助词,无义。

      ⒀玉漏频:指计时的漏声频频传来。均指时间的推移。

      ⒁历历:分明可数,形容马蹄声非常清晰。

      ⒂绣户:绣花的门帘。 敛手:拱手,表示恭敬。

      ⒃连理枝:比喻相爱的夫妻。

      ⒄娅姹(yà chà):明媚、美丽的样子。

      ⒅鸳鸯交颈:形容男女间恩爱亲昵的样子。

      白话译文

      其一

      夜色初降临,她神态娇媚地走进闺房,梳理残妆,把柳眉描画得又细又长。在翡翠屏中,她亲手点燃玉炉香。整顿好头饰,呼叫侍女摆好红烛,等待情郎的到来。

      其二

      竹林里传来阵阵风声,月光悄悄地溜进闺门。她面对云屏,调试秦筝。轻轻地拨弄筝弦,恐难听见那马儿的`嘶叫。她含恨娇媚地独自言语:只怪我呀只怪我,今晚相约的时间太迟了。

      其三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已经到了三更时间,面对对面树上栖息着的黄莺,独自忧伤。在花的远处,传来一阵清晰的马蹄声。她不由得笑了,整理好衣襟配饰,面向他前来的方向拱拱手,走下台阶走出庭院迎接他的到来。

      其四

      轻轻挽着情郎的手,一起进入锦绣的闺房,诉说相思情,发誓愿为连理枝。鬓发散乱玉钗斜垂,髻梳低落到眉头。脉脉含情不语而娇,伸出纤纤玉手,轻抚情郎的衣裳。

      其五

      帷帐里如鸳鸯交颈缠绵,恨那鸡鸣声不知趣,看看天色已明。见街前景象心发愁,但情郎还是说要回去。就要上马时希望能有后会之期,等到梅花绽放,明月初升。

      创作背景

      和凝于后梁末帝贞明二年(916)登进士第。当时的郓州节度使贺瑰了解到和凝与自己是同乡时,便聘他为府中从事。或在这期间和凝为了叙一段男女恋情而创作了《江城子五首》。

      作者简介

      和凝(898—955),五代词人。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西北)人。年十七,举明经;十九岁,登进士第。历事梁、唐、晋、汉、周五代,累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太子太傅。好为短歌艳曲,布于汴、洛,契丹号为“曲子相公”。著有《红叶稿》,不传。其词存二十九首,《花间集》录二十首,《全唐诗》录二十四首。今有王国维辑《红叶稿词》一卷。

[阅读全文]...
  •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 苏轼,古诗文
  •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创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江神子/江城子

      苏轼 北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赏析】

      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作品*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此句表明,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苏轼带着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东坡是受政治迫害所致。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于一番议论后融情入景,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情景的描写,隐隐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片后四句以写景为主,极富立体感。这几句中,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是否也会象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时政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结句“吾老矣,寄馀龄”的沉重悲叹,说明苏轼不是自我麻木,盲目乐观,而是对余生存深深的忧虑,是“梦中了了”者。

      这首词的结构颇具匠心。首句突兀而起,议论中饱含感情。其后写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紧扣首句的议论,景中寓情,情中见理。结拍与首句议论及过片后的写景相呼应,总括全词,以东坡雪堂今日春景似渊明当日斜川之景,引出对斜川当日之游的向往和逆境中淡泊自守、怡然自足的心境。“都是斜川当日景”,这看似*淡的词句,是作者面对远去的历史背影所吐露的心声。

      原文:

      江城子

      墨云拖雨过西楼。

      水东流。

      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

      月花羞。

      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注释:

      ①巫山:此暗指美人。用巫山神女与楚襄王相会的故事。

      ②酒新篘:新漉的酒。,过滤酒。

      ③月华羞:美人笑脸盈盈,顾盼生辉,使姣好的月亮都自愧弗如。

      ④歌扇萦风:(美人)翩翩舞扇招来徐徐清风。

      ⑤“试问”三句:化用杜牧诗意,杜有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苏轼以酒色自娱来解嘲,似乎自己放浪形骸,忘怀一切,其实不过是苦中作乐。

      赏析:

      上片主要写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写出傍晚带雨的乌云在楼头洒落一阵骤雨之后又飘往他方。水向东流,云收雾敛,夕阳映柳,风吹帘动。这意象纷呈又气脉连贯的景色,组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令人美不胜收,加之鲜花美酒,使词人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良辰美景。又用“巫山”为美人的出场作了铺垫。

      下片转入描写美人。从“美人”起五句都是刻画美人的情态,这是一个明眸如星、巧笑顾盼、翩若惊鸿、轻歌曼舞的美丽形象,她的舞扇带来的缕缕清风,吹散了凝结在词人心头的愁云。最后三句化用杜牧诗句,似乎自己已沉醉于酒色美景,忘怀一切了。用反问句,流露了他心头的苦闷。词人固然度过了一个良辰美景,暂时忘掉了一切,但前不久在颍州因久雪百姓饥饿自己彻夜不眠,到扬州后吏胥催租,百姓无以为生,自己无力拯救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百姓的疾苦和自己的遭际,酿成浓浓的愁云,积压于心头。他只能借酒浇愁。欢娱吹散春愁只是暂时的,词人尽管狂放豪爽,但深隐于心头的创痛,却是无计消除的,旷达的笔触,只能使读者更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

      作品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品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量”按格律应念*声lia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孤坟: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顾: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作品译文

[阅读全文]...
  • 《江城子·密州出猎》创造背景及鉴赏

  • 《江城子·密州出猎》创造背景及鉴赏

      诗词歌赋,是人们对我国传统汉文学的概称,这一称谓几乎可说是也已概括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大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创造背景及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鉴赏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 句子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 语录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 说说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 名言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 诗词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 祝福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古诗词配图 - 心语

推荐词条

一百至二百字的古诗词 描写端午节和屈原的古诗 十四个字的古诗 表示委屈悔恨的古诗 晚春是不是现代诗人的古诗 唐朝古诗的作者是谁 赞美夜吟的古诗 寓意时代美好的古诗 赞美别人夫妻恩爱的古诗 古诗中的采菊 描写秋天的成语和一首古诗 长篇古诗词好背的 唐代杜牧所写的所有的古诗 有关听雨的古诗 重阳节的*俗和古诗 表达内心对工作失望的古诗词 你能想到哪些关于勤劳的古诗词 关于思乡和月亮的古诗作品 播放鸟叔的江南古诗 两岁半的孩子会背古诗很聪明吗 成功儒雅男士的古诗词 适合当运动会口号的古诗三字 学*古诗词好处的文案 初一上册语文的所有古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古诗 鼓励高中生努力学*的古诗 说说我对古诗词的理解 关于励志的成语或古诗 关于儿童的古诗词完整的 笔试古诗的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形容对方不懂你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