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 >

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

关于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随笔

  • 随笔,荷花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随笔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她,源于她的诗。

      真实得让人垂泪。

      读着读着,就放佛读到了生活,读到了一个处在俗世烟火中的女子火一样的心和冰一样的情。

      读着读着,心就碎了。

      碎在了这个美丽女子难以比拟的情愫中,也碎在了她的坚韧和刚毅中。

      多少次,我一直是怀着敬仰,怀着痴迷看这个美丽的女子的。

      不是因为她貌若桃花,不是因为她的风情万种,而是被其顽强的毅力和对生活的轻蔑所吸引。

      俗世需要这样的女子!能把一卷经书当生命,用它来诠释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然后把生活过成诗,再把烦恼过成文。

      当积淀的生活和生活的积淀在她的手中不断的升华,再回头去看看这个美丽女子的曾经,兴许我们都会更加崇敬。

      我们会竖起大拇指,为这个因家庭原因连初中都没读完的女子点赞。

      为她敢于坚持自我,诠释自我的精神所感染。

      在繁华的都市烟火中,她拒绝了所有俗气的谄媚,只为寻得心灵的归期,在今天她成功了。

      她用诗歌证明了一个只身携女创天下的美人是可以孤傲且快乐地活的。

      在此,我更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能轻轻走*她的诗。

      像春风拂面一般,掠过生活的湖面,也能刚毅成一座山。

      也愿荷叶能有更多的佳作回馈更多一直在默默关心和支持着她的人。

      通过风向,春姑娘嗅到了腊梅花凋谢时的叹息,知道冬天即将退出四季舞台,该是春天粉墨登场的时候了,若疑迟片刻,花期会衔接不上,王母娘娘的特使——花仙子会下“责令状”,凡间,一年四季不可缺少花期,若有怠慢,严惩不贷!

      于是乎,春姑娘赶紧喊醒梦里的睡香、池里的水仙、盆里的君子兰、蜗室的仙客来乔装打扮,让梅花速速装点园林,让桃花笑脸迎宾,让迎春花,挑起一串串迷彩小灯笼,列队在春门口,迎接花仙子的到来。

      在春姑娘的催情下,虞美人、金鱼草、金盏菊、木棉花、杜鹃、紫荆花、含笑、白玉兰、等等花卉齐刷刷上阵,一并排开怀,就连素日不见的海棠姐姐,也不顾暮年的羞涩,把自己打扮成花痴一般,挤进百花丛中,怡享春意。

      在百鸟争鸣的伴奏下,春天,姹紫嫣红了,花仙子那满意的微笑,让春天有了精神。

      春天,百花是怒放了,可春姑娘知道,那夏天里的夏娃很贪玩,他是想不起每年的花期约定的,于是春姑娘请蝴蝶捎信,把花讯传送给夏天,夏娃接到传旨,叫来牡丹、 千日红、飞燕草、木槿、金银花、紫薇、栀子花、兰花等众花姐妹,让其各显身手,陆续登场,并让一串红挂满枝头,促睡莲裸骨上阵,令鸡冠花列队成行,请美人蕉摆POS,叫野百合代言,让其招蜂引蝶,唱响夏天。

      夏娃用热血刺激夏日,用激情火烧天堂,在欲望与豪放的煽情下,花仙子也摆脱不了夏日那份恋情。

      跨过夏天,花仙子赫然来到秋季,意想目睹秋天的色彩,怎乃,心思缜密的'秋姐早有准备,把瘦菊养的胖胖的,把桂花熏的香香的,把月季染成了五颜六色,让红枫叶布满天空,让桂花的香气溢成馨海,让秋海棠假扮成春海棠的模样,

      自欺欺人,让野蔷薇摆出红杏出墙的妖姿,妩媚逗人,让蝴蝶兰刺着耀眼的纹身,诱惑芳心,把一个个花卉打扮的像花枝招展的谋女郎,去露风情、去舞风流、去卖风骚,秋天,以色相愚人,以馨香醉情,以硕果诱客,同时还请来八月十五的嫦娥,借月宫吴刚带来的美酒,让花仙子在恍惚中,醉情秋色。

      秋高气爽,情趣高涨,那是秋天的特色,

      秋,本来就是一个浪漫的季节,秋韵更让花仙子情系秋季,流连忘返于秋波之间。

      基于冬季的落魄,不负使命的花仙子又来到了冬天,亦想看看冬嫂有何招数,让萧条的冬季美丽起来,处于无奈,冬嫂搬来寒酸的瓜叶菊、捧来不起眼的小苍兰、让花仙子过目(咋舌);催山茶花吐艳、琢一品红点津、让花仙子欣赏(摇头),

      并拉来冬青、拖来松柏,喊来喉草,聚凑热闹(凄凉),即便如此,这些“银装素裹”,依然不能纷呈冬日,冬天依旧素静、卑微,幸好还有雪莲花作备胎,为冬天作芸丝点缀,处于对冬天的怜悯,花仙子让天宫的七仙女撒下雪花,飘逸的雪花,让寂静的冬日有了魔幻,有了情趣,有了格调,六出纷飞给冬天披了一件神秘的婆娑,让冬天在蒙脓中显得神采奕奕,此时,冬天的美,并不逊色于其他三季。

      不负众望的冬嫂,在花仙子的帮助下,用风花雪妈?擦硕?臁

      因为有花仙子的厚爱,隆冬腊月,冬嫂以礼炮鸣谢,用烟花簇景,感谢花仙子对冬天的眷顾,为不辜负老天爷的厚望,冬嫂让腊梅赶紧登场,以雪压芳枝的魅力,绚丽在寒冬腊月的风口,用一枝独秀,使命于冬季花开。

      后记:花,俨然以再接再厉的精神,让四季馨香, 让每一季都拥有 充满花的韵味,去璀璨人间天堂。

      进入樱花海,我不能自已,忘却了一切,沉浸在这纯洁无瑕樱花的海洋里。

      樱花万株,株株盛开,放眼望去,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在花的海洋里,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去,都没有尽头。

      第一次见到如此奇观,心灵为之震撼。

      樱花海似朵朵白云,似彩云翻动,似白浪波涌,让人心旷神怡。

      垂枝樱花似瀑布,更让人心醉。

      三个月的“冬眠”后,俩个耄耋老人,首次出门就能看到这壮观的景象,真有点乐不思蜀。

      在这里世界三大樱花之都之一的东湖磨山樱花爸校自己感觉到放逐的愉悦,孩童的笑脸居然可以在老人的面容上绽放。

      大自然竟是如此奇幻美妙,它带领你随樱花花枝的摇曳,花瓣的飘落,朵朵樱花的形态颜色,及樱花的暗香,给人无尽的遐想。

      花枝千姿百态,美女们婀娜多姿,竞相媲美,让人留下美好的影像。

      “晴日摧花暖欲燃”多少情侣缠绵与樱花同燃。

      人与自然的和谐,描绘了260亩的巨幅画卷。

      在此享受着处处洋溢朴素真挚的人间温情。

      但不时也看见飘飘洒洒的花瓣,少数地面可见一片白,樱花飘落,此时的柔美,还有抓不住的风,撩拨着人的心弦,勾起如潮的思念,花瓣的自由的飘落,是风的无情?还是樱树的不挽留?花落归根,碾入尘土,花香溢依。

      朵朵樱花招人爱,有的花瓣雪白,花芯淡雅的黄,花蕾前顶尖点缀着红,同样的一棵樱花树上的樱花,花心还会有别样的红,交叉并放,十分别致。

      有的花瓣呈淡淡的红花芯放射形的淡黄,还有的樱花红艳艳的娇美,用鼻凑*樱花深深吸口气,让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

      置身于樱花海,不由自主地想到澳洲的海,我们从悉尼出发,沿海岸线自驾车到墨尔本,海洋淼淼。

      想到了台湾的垦丁鹅銮鼻灯塔,到了台湾最南端,看巴士海峡,西太*洋,台湾海峡三洋交汇之处,浩瀚的海洋的壮观气势至今难忘。

      樱花海与海洋气势可谓同样恢弘,却又各具特色。

[阅读全文]...
  • 莲叶何田田是指什么(古诗莲叶全文解析)

  •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的吹来,摇动着一柄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要多多感谢那些浣纱的女子,她们没来采摘荷叶,这样,在雨中荷叶还可以遮盖戏水的鸳鸯。

    郑谷的《莲叶》,意境优美,句句如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诗中不仅描写莲叶的色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吹来,摇动着一柄柄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婉转表达出“浣纱人”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阅读全文]...
  • 接天莲叶无穷碧全诗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着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4、毕竟:到底。

      5、六月中:六月中旬。

      6、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7、同:相同。

      8、接天:与天空相接。

      9、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10、别样:格外。

      诗意:

      到底是西湖六月的时节,风光与别的时候确实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毕竟是西湖六月的美景,特有的风光与别时不同。一片碧绿莲叶无边无际,阳光映照荷花格外艳红。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隐喻诗意

      背景先知: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因此其隐喻之意就不难理解了:“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则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m.ju.51tietu.net)。“六月中”是指朝廷。那么后半句就不难理解了:“风光不与四时同”朝廷里和其他地方不同。“天”指皇帝。“日”也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指映衬。“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意思是前途大好,一片光明。那么整首诗的意思就出来了:毕竟是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不一样。你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啊!可惜林子方并没看懂,大喊一声“好诗”便去福州了。从此,林子方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阅读全文]...
  • 古诗《秋思》的写作背景

  • 写作,秋思,学*
  • 古诗《秋思》的写作背景

      导语:《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秋思写作背景是什么?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秋思》的写作背景,希望有所帮助!

      写作背景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古诗原文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文学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紧承“见秋风”。这“欲”字颇可玩味。原来诗人的心情是*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长于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五言诗和*体诗,有些亦不乏深意。著名诗篇有《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阅读全文]...
  • 诗句中带无穷碧93句

  • 很穷,经典
  •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杨万里

      侧塞千山缝也无,上天下井万崎岖。

      昨朝曾过芙蓉渡,寻到溪源一线初。

      杨万里

      坐看胡孙上树头,旁人只恐堕深沟。

      渠侬狡狯何须教,说与旁人莫浪愁。

[阅读全文]...
  • 无穷碧和别样红相关的诗句

  • 优美,诗歌
  • 无穷碧和别样红相关的诗句

    出自《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是:杨万里

    原文为: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自此诗后,无穷碧,别样红就成了形容荷叶和荷花的专业形容词了.可见这首诗影响之深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的时节,风光与别的时候确实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毕竟是西湖六月的美景,特有的风光与别时不同。一片碧绿莲叶无边无际,阳光映照荷花格外艳红。

    隐喻诗意

    背景先知: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阅读全文]...
  • 山居秋暝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翻译

  • 写作
  • 山居秋暝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翻译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居秋暝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写作背景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山居秋暝》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阅读全文]...
  • 天路歌词及创作背景

  • 创作
  • 天路歌词及创作背景

      歌曲《天路》选自韩红《感动》这张专辑。《天路》是一首极富抒情性的歌曲,旋律特征十分鲜明,*风格典型突出。如果你还在找《天路》歌词及创作背景,就看看这里吧。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天路歌词及创作背景,仅供参考。

      天路歌词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在高

      路不在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黄昏我站在高高地山岗

      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

      带我们走*人间天堂

      青棵酒酥油茶

      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

      带我们走*人间天堂

      青棵酒酥油茶

      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天路歌曲创作背景:

      1、精心创作诞生歌星无人接招

      天路2001年春天,北京著名曲作家印青和另一位词作家屈塬,来到青藏铁路施工现场采风时发现,铁路工人和藏族群众都把青藏铁路形象地称为“天路”。一位叫拉姆的藏族老阿妈说:“青藏铁路是*为我们藏族人民修的'天路!多少年来,我们西人民就一直渴望能有一条通往远方的路,这条路可以带我们走出贫穷,走出落后,走向富裕,走向北京。”几天后歌曲《天路》创作出来了。然而,当两位词曲作家问一些大牌歌星想不想首唱时,竟有不少歌星对其根本不感兴趣,还有人嫌演唱权太贵不愿买。

      2、送给藏族歌手逐渐传唱藏区

      两位词曲作家听说*军区文工团有一位独唱演员巴桑,歌唱得很好,于是,两人就免费把《天路》送给她首唱。结果,巴桑也用她那天籁般的嗓音、荡气回肠的演唱演绎出了歌曲的意境。无论是下部队还是到青藏铁路为建设者演出,她最喜欢唱的就是《天路》,她出版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也是选择《天路》作为主打歌。据了解,藏族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也演唱过此歌。但这首歌一直没在全国流传开来。

      3、韩红果敢买断春晚亮相唱红

      2005年春节前,著名歌星韩红几次为央视春晚送歌,都被剧组“枪毙”,这时,剧组有人给她出主意:“去问一问《天路》的演唱权到底卖了没有,如果没卖,你赶快买下来,立即送春晚,说不定有戏。”韩红闻讯向印青、屈塬打听,得知该歌一直没有被买断演唱权,并开价10万元,韩红当即决定买下演唱权,接着请人编曲、配器,然后录音。几天后,韩红版《天路》被送往春晚剧组,负责审查的朱彤、郎昆一听,当即过关。而在春晚亮相后,《天路》火遍了全国。

      4、火爆荧屏电台通车典礼献唱

      2005年4月,当韩红奔赴*拍摄《天路》的MV时,首唱者巴桑才知道韩红已经买断了演唱权,后悔自己没有市场意识,而一些当年不识货的歌星也后悔莫及。北京一家著名唱片公司的总经理钟雄兵评价说:“仅是央视春晚以及央视对通车庆典使用《天路》传播的覆盖面,还有各大电视台、电台的播放率,《天路》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这还不包括彩铃的版权!”

      歌曲鉴赏

      《天路》是一首抒情性的歌曲,旋律特征鲜明,*风格典型突出,音乐素材简约凝炼。作曲家并未照搬套用藏族民歌旋律,而是将骨干音调的高低长短重新排列组合,使人听上去新颖别致。《天路》前奏第一小节的纯五度跳进音型,但是,印青连续在羽调式主音上方三度音和下方二度音作了短暂延留后,突然将五度音大跳至下方八度,再上行回落主音,显得更开阔、明亮又撼动人心。

      这个制高点的设置,突破了歌曲创作的常规,而印青的处理犹如神山奇峰拔地而起。在歌词“摆字”上也做了精心设计,十分巧妙地利用相同的节拍速度,形成不同的节奏语感的变化。而乐句之间重复音的运用以及句头句尾起音落音的安排,无不体现作曲家的个性语言。“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耐人寻味,前半句拉开与藏谣的距离,后半句又不露痕迹落叶归根。(**网评)

[阅读全文]...
  • 浮天水送无穷树全诗解析

  • 浮天水送无穷树全诗解析

      《鹧鸪天·送人》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上阕述离别之情,饱含惜别之意;下阕为临别赠言,由离情别恨引出世路艰难之叹。全词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开阔,托意深刻。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浮天水送无穷树全诗解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译文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注释

      ⑴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⑵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⑶无穷:无尽,无边。

      ⑷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⑸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⑹未是:还不是。

      ⑺别有:更有。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阅读全文]...
  • 诗词魅力无穷

  • 魅力
  • 诗词魅力无穷

      “妈妈,江南在哪里?”接孩子回来的路上女儿问我。

      “江南啊它是一个区域,在我国的南方。”我也说不清楚所以就这样答复了孩子。

      孩子没有纠结我说的区域不区域,而是接着说:“妈妈,我想去江南,我都没有去过江南。 ”

      “妈妈也没去过呀。 ”我有点疑惑,“你听谁说的江南?”

      “我们今天学了《忆江南》。”

      “噢,原来是这样。为什么要去那里?”

      “因为那里美。”孩子不假思索地说。

      “你咋知道它美呢?”

      “我们老师说的。”

      “老师说它怎么美?”我问。

      “不知道。”

      “那你会不会背这首诗?”

      “会!”说完,女儿就流利的`背起来。

      “那你觉得这首诗中那些句子是说江南美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没想到孩子还说的很对。 “那你知道不知道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景物吗?”我又问。

      “不知道,反正我觉得美。妈妈,我想去。”孩子又一次表示向往。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她也确实读不懂诗的内涵,但能通过优美的语言去感知到诗词里面美的意境,这不就是中国诗词的魅力吗?其实,我也常常有这样的体会:读一首诗词,对于它的内涵有时确实也把握不了,但看里面的某些句子,仅仅是字面上的组合就激起了内心无限的感慨,或激昂,或悲切,或愉悦,或哀怨,或生奋起直追的斗志,或有拨云见日的顿悟 ……这不就是诗词的魅力吗?

      诗词的魅力不仅仅是它为我们展现了美的意境,它还传达出我们不能表达出的那种情感。当好友离去时,我们会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互相劝勉;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时,我们会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自我抚慰;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会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自我砥砺;当我们执着不被他人理解时,我们可以用“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来激励自己继续坚守信念……诗词的魅力还在于它精炼它唯美,它细腻它智慧,它传情它哲思……我们每一个诗词的*,都应该常读诗词,让诗词浸润我们的思想、浸润我们的灵魂、浸润我们的人生。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 - 句子

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 - 语录

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 - 说说

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 - 名言

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 - 诗词

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 - 祝福

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首古诗的背景 - 心语

推荐词条

苦学的古诗文 古诗文表达情感的分类方式 马诗古诗的大概意思 关于沙县的古诗 关于新郎和新娘的古诗 与锦字有关的古诗词 二十四节气古诗的诗意 古诗中的化远为* 描写自身凄惨境遇的古诗 遵规守纪的古诗文 劝人广纳良言的古诗词 偶然发现某事的古诗 五个关于思乡的古诗 塞下曲的古诗有没有 有关重庆夜景的古诗 鸿雁杨柳在古诗的含义 初一语文最难背的古诗词 中小学生古诗词积累的重要性 给学校的古诗赠言 含汾的古诗 形容人生成功的古诗词 最后一个字是君的古诗 忧伤很冷门的古诗 冬日的古诗大全 艾青写动物的现代古诗 关于眼泪的古诗词及背景音乐 表示惜时的名人名言古诗 两只黄鹂明翠柳的古诗 山和水同时存在的古诗 形容品质生活的古诗词 描写生活很不容易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