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轲写的竹林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荆轲写的竹林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荆轲写的竹林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荆轲写的竹林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易水歌》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左思《咏史八首》
五月葛亮渡泸溪,九月荆轲过易水。——白玉蟾《赠陈高士琴歌》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
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王昌龄《杂兴》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方朔初闻汉,荆轲昔向秦。——李峤《史》
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入燕诛逆虏。——陆游《剑池》
荆轲只为闲言语,不与燕丹了得人。——*甫《游侠儿》
荆轲不足说,田子老可惊。——苏轼《和陶咏荆轲》
古来易水上,义士有荆轲。——梅尧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
声生秋风悲,已丧荆轲勇。——梅尧臣《周仲章都官示卷因以赠之》
和*圣人师展季,勇为君子盗荆轲。——王安石《奉酬圣从侍制》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龚自珍《已亥杂诗·129》
荆轲昔日猛如狼,曾来此地见秦王。——张羽《咸阳宫行(并序)》
迁史至今疏剑术,酒人从此送荆轲。——程嘉燧《过易水怀古》
荆轲聂政猝难致,五陵七贵家家是。——徐渭《正宾以日本刀见赠歌以答之》
亦有荆轲起报仇,裂眦向天天为愁,拔剑一呼震万乘。——徐祯卿《*陵东行》
阴谋师鬼谷,勇气薄荆轲。——张时彻《结客少年场行》
易水荆轲业已北,大滓苏武势须东。——白玉蟾《冥鸿辞》
始疑荆轲渡易水,乃是湘妃夜涕零。——白玉蟾《赠蓬壶丁高士琴》
天为燕丹畜赵高,风鸣易水止荆轲。——白玉蟾《易水辞》
郭隗致乐毅,荆轲携舞阳。——文天祥《保州道中》
逡巡不血荆轲手,自要辒凉费鲍鱼。——晁说之《过荆轲冢四绝句·太子当年计不疏》
贯日白虹可奈何,书生容易笑荆轲。——晁说之《过荆轲冢四绝句·贯日白虹可奈何》
提槌击朱亥,引剑刺荆轲。——文同《刘生》
侯蠃夷门白发翁,荆轲易水奇节士。——曾巩《侯荆》
荆轲简介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庆”音*),字次非 ,战国末期卫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有关荆轲的诗
实际上荆轲并没有写过诗,荆轲只是一个刺客,荆轲说的那句话: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是后世文章记载传言他留下的.一句话,但历史上关于他、赞美他的诗作却不少,下面来看一看有哪些吧!
荆轲歌 易水歌
荆轲个人资料: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咏荆轲》
——柳宗元(唐)
燕泰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耳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同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本与桓公诛。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易水怀古》
——贾岛(唐)
荆轲重虚死,节烈书前史。
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
至今易水桥,凉风兮萧萧。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泯。
《易水》
——冯惟敏(元)
水声山色自前朝,西望强秦万里遥。
一自荆卿从此去,秋风千载尚萧萧。
《易水行》
荆轲歌古诗词
古诗原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还一作:复反)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此句疑为*补作)
译文翻译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注释解释
萧萧:指风声。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兮:语气助词。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诗文赏析
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荆轲人物形象分析
荆轲姜姓,庆氏,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荆轲人物形象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荆轲:荆轲,文章的重要人物,文章开端,太子丹反对以樊于期的首级作为接*秦王的工具,他希望荆轲能另觅方法。但荆轲得知这是唯一的方法,他沉着勇敢地私下会见樊将军,荆轲三问樊,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由此可见,荆轲工于心计,善于言辞
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不怕牺牲,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为了塑造荆轲的形象,文章通过易水送别时的慷慨悲歌的场面,行刺时的短兵相接的惊心动魄的情景,不仅富有戏剧效果,而且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作者是怀着敬慕的感情,塑造了荆轲豪爽不羁,见义勇为,不惜牺牲这一人物形象的。通过“行刺”这一特殊事件,也揭示了燕、秦誓不两立的尖锐矛盾。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格。
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家卫国。但当他聆听了荆轲利用樊于期首级作刺杀秦王的工具后,他说道“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在樊于期自刎后,太子丹,驰往,伏尸而哭,极哀,反映他并不希望为樊将军实现自己救国而牺牲,通过语言,行为及表情描写,带出太子丹有一颗仁慈之心。
樊于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从樊于期的说话和自刎献身,可见他不畏**,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亦表现了对荆轲理解与信任。得到他的牺牲,荆轲和燕国才有机会接*秦王,进行刺杀。
另外,在出发到秦国前,【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迟迟不动是他深谋远虑的性格。【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太子丹却怀疑荆轲反悔,并催促荆轲出发,他急躁粗疏,头脑简单与荆轲三思而行对比,再次突出荆轲的审慎。而他急于求成的性格为这次刺杀失败埋下伏线。
在刺秦王一部份中,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在敌众我寡的环境中,荆轲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秦武阳的惊恐衬托荆轲的镇定,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刺杀的过程,作者运用间接描写,衬托荆轲的形象和性格,写秦王,【恐急】,【尽失其度】,【群臣惊愕】,【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总括而言,以上各种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为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
后备:
歌声由悲凉到慷慨,凝聚着荆轲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生与死的搏斗,使重义轻生的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的感情。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拓展】
正确分析评价荆轲必须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1、有人说,秦统一天下既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就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应如何认识这一点?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因而,秦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而对统一天下起着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们也应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结论: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凡是曾进行过抵抗的国家和个人都应予以否定呢?当然不能。因为,秦国统治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因而,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如著名的秦赵长*之战中,秦将白起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而亡者大多是农民。在战争中,“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之为臣妾。”(《战国策·秦策》)战败国则对战胜国还要徼纳贡赋,人民承担着更重的负担。因此,对于秦国的兼并,六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总之,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因而,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同时也高度评价屈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也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
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应肯定秦的功绩;而从对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压迫人民的利益这个角度看,又应充分肯定荆轲的行动。
2、有人说,荆轲刺秦王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所以,荆轲这个人是不值得肯定的。这个看法是否正确也应作具体的分析。
荆轲的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然而,能否把荆轲刺秦王的行动的意义都局限于此呢?当然不能。太子丹初见荆轲时,是希望荆轲为挽救燕国之将亡,反抗暴秦之兼并而出力的。荆轲当时的回答是:“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这说明荆轲主要是想报效燕国的。后来荆轲激励樊于期自刎献首时说,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也说明荆轲主要还是从国事来考虑的。因此,在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中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也可以这样说,荆轲报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报答太子是通过反抗暴秦,挽救燕国来实现的。而这样的行动有其正义性,所以,荆轲这个人物,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感佩,所称颂。因而,将荆轲报答太子的思想与反抗暴秦挽救燕国的愿望割裂起来分析问题以至于否定荆轲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观的。
3、有人认为:荆轲劝樊于期自杀过于残忍。那么是否如此呢?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所以,激励樊于期自杀献首实属为刺秦王之举得以成功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对于樊来说,燕国若亡,不但无法为“父母宗族”报仇,连自己也无处栖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无出路,而献出生命可就大义,很显然,这对于樊将军而言也并非绝对不良之计。再者,荆轲的行动并无丝毫自私的的成分──“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更何况他自己也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因此,荆轲之举无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荆轲的深谋远虑,精明多智。
总之,荆轲这一人物不仅义薄云天,视死如归,而且能深谋远虑,机智沉着,堪称豪侠!
陶渊明诗《咏荆轲》原文、注释与译文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关于他的《咏荆轲》大家学*过?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这首诗的原文注释与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诗】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①。
招集百夫良②,岁暮③得荆卿。
君子死④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⑤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⑥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⑦。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⑧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⑨。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注释】
①报,报复。嬴,秦国的国姓,代之秦国。
②百夫良,倒装句,良,优秀的、能干的。百名能干的志士。
③岁暮,双关,既可指年终时节,更指燕国处于“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洵《六国论》)。
④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⑤素骥,白马。与文中的“皆白衣冠以送之”呼应。
⑥宋意:燕国勇士。
⑦商音:此指文中的“变徵之声”。羽,即文中的“慷慨羽声”。
⑧飞盖:盖,指荆轲等使者所乘的.车。飞盖:车奔驰如飞。
⑨凌厉:奋勇直前的样子。逶迤:迂曲长远的样子。
(10)怔营:惶恐不安的样子。
(11)没,通假字,同“殁”,死去。
(12)余情:生气。指勇敢精神世代流传,永远不死。
【译文】
燕太子丹热衷收养门客,目的是报复强大的秦国。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离别的盛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萧萧的衰风渐渐地飘远,水面淡淡波纹寒意陡生。
商音悲凉听者无不流泪,羽声慷慨壮士格外惊心。
明知一去不能再返燕国,留下姓名必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回头张望,快马加鞭直奔秦国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地图尽展忽地匕首突现,勇强秦王历险惶恐目眩。
可惜荆轲剑术不再流畅,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实现。
这位英雄虽然早已逝去,千年之后义勇精神犹新。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死后其好友暗赠谥号靖节先生,浔阳人(一说宜丰人)。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汉族(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考证陶为奚族人,但其证据略显薄弱)。(《宋书》隐逸传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未得到证实),谥称靖节居士,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宋代地理总志《太*寰宇记》有陶渊明"始家宜丰"的记载。
描写春天竹林的古诗
那满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竹子,一走进竹林,你就会闻到淡淡的清香。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春天竹林的古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2、《书舍竹》
宋·蔡确
窗前翠竹三竿,萧洒风吹满院寒。
常在眼前君莫厌,化成龙去见应难。
3、《员当谷》
宋·苏辙
谁言使君贫,已用谷量竹。
盈谷万万竿,何曾一竿曲。
4、《和师厚栽竹》
宋·黄庭坚
大隐在城市,此君真友生。
根行辰日斫,笋要上番成。
龙化葛陂去,风吹阿阁鸣。
草荒三径断,岁晚见交情。
5、《新竹》
宋·惠洪
琅干数本倚墙阴,新笋均条忽作林。
昨日小轩添得境,却烦佳月碎筛金。
6、《种竹子题爱心亭》
宋·范成大
洒扫宣华舍此君,烟中月下绿生尘。
他年上叶清风满,莫忘今年借宅人
7、《新竹》
宋·朱熹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
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8、《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
宋·陆游
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
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
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
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
9、《新竹》
宋·杨万里
青士何年入大荒,羽仪禁者立如墙。
锦绷半脱娟娟玉,粉节新涂拂拂霜。
带雨小酣三日后,出墙忽喜一梢长。
今年秋闰防多署,剩借先生格外凉。
10、《移竹》
宋·辛弃疾
每因种树悲年事,待看成阴是几时。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译文
荆轲刺秦王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荆轲刺秦王原文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荆轲刺秦王原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秦武阳一作:秦舞阳)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译文:
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燕国的)太子凡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死了。
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哀。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匣子里封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买下,让工匠用药水加工。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就派秦武阳做副手。
荆轲等待另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
过了一阵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晚了,怀疑他改变主意后悔了,就又请他,说:“时间已经快到了,荆卿难道不想去了吗?请允许我先派秦武阳去!”荆轲生气了,呵斥太子说:“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
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随着拍节唱歌,发出了声调悲凉的声音,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荆轲)又向前唱道:“风潇潇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再还!”筑声又发出激愤的声调,送行的人听了,都怒目睁眼,头发都竖了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了秦国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燕王真的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起兵抗拒大王,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只要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按时祭祀就行了。(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亲自拜送庭前,派使者来报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的吩咐。”
秦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在朝堂上安排最隆重的“九宾”大典的礼节,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前进。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变得很恐惧,群臣感到很奇怪,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过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取过地图奉送给秦王,展开地图,地图全展开时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着刺他。还没有刺到秦王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握住剑鞘。当时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又紧,所以不能立即***。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并且秦国的法令,群臣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的侍卫拿着兵器的,都排列在殿下,没有皇上的命令不能上殿。正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追逐秦王,而仓猝间惊慌失措,大家没有东西来打荆轲,于是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
这时,随从的医官夏无且用他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正绕柱跑,仓猝间恐惧慌忙不知所措。两旁的人就喊:“大王快把剑推到背后!推到背后!”于是(秦王)拔出剑来击杀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投中,投在柱上。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两脚伸开象箕的样子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所以没有成功,因为想劫制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
(秦王的)待臣上前,杀死荆轲。(事后)秦王头晕目眩了好长时间。
《荆轲刺秦王》课堂练*及答案
战国末年,秦国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六国国君为首的旧贵族,即奴隶主阶级,虽然已经临于末日,但他们还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军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杀活动,来做最后的挣扎,而荆轲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荆轲刺秦王(节选)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下面划线词解释正确的是( )
A、秦王还柱而走 同“环”,绕着
B、愿大王少假借之 宽恕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攻击
D、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2、判断下面论断哪个符合客观事实( )
A 、荆轲之所以没有行刺成功,是刺杀秦王是逆历史潮流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B 、荆轲之所以追着秦王在大殿内跑,是秦王身边的大臣侍卫胆小怕事,自私自利。
C 、荆轲之所没有行刺成功,是荆轲想劫持秦王作为人质,然后跟秦国订立互不侵犯的和*条约。
D 、荆轲之所以没有成功,一是自己武功不够高超,谋事不周;二是缺乏得力助手。
3、翻译下面句子。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1)(他是)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他,让他在您面前完成使命。
(2)因为荆轲不是只求刺杀秦王,而是想劫持他,逼秦王立下约契(与燕国结成互不攻击友好邻邦东西方战略合作伙伴自由贸易联盟~协定书)来报答燕太子丹对*士之遇。
●追踪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期年(jī) 忤视(wū) 提秦王(tí) 谒见(yè)
B.苑囿(yòu) 戮没(lù) 揕击(zhèn) 唱和(hè)
C.俟机(sì) 目眩(xuàn) 惊愕(è) 中庶子(shù)
D.箕踞(jíjù) 被八创(chuānɡ) 贻笑大方(yí)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D.士皆瞋目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答案:B
3.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④荆轲顾笑武阳
A.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相同
B.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也不相同
C.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相同
D.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不相同
答案:B
4.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竹子,四君子之一,是君子之花,有着超凡不俗的品格。秋时的竹子更是纤细柔美。你知道描写秋天竹林的诗句有哪些吗?
描写秋天竹子的诗句
严郑公宅同咏竹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描写竹子的古代诗词
病中见窗外竹感赋
* 1952年3月4日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题竹
* 1963年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咏竹
方志敏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竹
(题画诗)
邓拓
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
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岁寒三友
(题画诗)
陶行知
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
震动昆仑第一峰.
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
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
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
且待三冬.
《萧湘竹子诗词》代序
熊文愈 1991年4月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
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
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
晋代有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放浪形骸,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长啸,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的*;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後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嵇康
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山涛
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於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向秀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他一生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
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 。阮咸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阮咸也是著名的音乐家, 善弹琵琶,精通音律,作有《三峡流泉》一曲。据说阮咸改造了从龟玆传入的琵琶,后世亦称为“阮咸”,简称“阮”。中书监荀勖常与阮咸讨论音律,自叹弗如,由此嫉恨在心,迁阮咸为始*太守,故*称之为“阮始*”。
王戎
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竹林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荆轲写的竹林古诗 荆轲歌古诗的兮 荆轲台词 关于荆轲的古诗 荆轲的古诗词 荆轲的古诗背景 咏荆轲名句 描写荆轲的三首古诗 有关荆轲刺秦的古诗 咏荆轲的诗句 描写荆轲的诗 写荆轲的诗句 描写荆轲的诗句 关于颂荆轲的古诗句 赞美荆轲的诗句 有关荆轲的古诗词 关于荆轲的诗句 有关荆轲的诗句 关于荆轲的诗词 描写荆轲的句子 评价荆轲的句子 形容荆轲的古诗词 荆轲易水歌古诗的拼音 评价荆轲的诗句 夸赞荆轲的诗句 赞扬荆轲的诗句 评价荆轲的名言 赞美荆轲的句子 关于左思描写荆轲的古诗 荆轲王者荣耀台词
描写竹林初秋的诗句 荆轲刺秦王小品台词 荆轲人物形象分析 求《荆轲刺秦王》原文翻译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译文 荆轲刺秦王翻译加原文诗句 《荆轲刺秦王》课文原文 陶渊明诗《咏荆轲》原文、注释与译文 《荆轲刺秦王》课堂练*及答案 历史人物:认识评价荆轲其人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赏析 荆轲刺秦王小品台词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介绍 描写春天竹林的古诗 刺客列传荆轲原文翻译 描写竹林初秋的诗句 关于荆轲的诗句 荆轲刺秦王小品台词 竹林七贤 描写竹林的唯美句子(形容竹林意境的诗) 陶渊明《咏荆轲·燕丹善养士》 描写竹林的唯美句子(描写竹林意境的诗句) 荆轲:易水歌 陶渊明:咏荆轲·燕丹善养士 荆轲名言名句大全-荆轲好词好句 有关荆轲的诗 《咏荆轲》原文及译文 描写竹林初秋的诗句 荆轲的王者语句 荆轲歌古诗词
春日的是古诗词 两岁儿童可以学的古诗 春天到夏天的古诗 劳动有收获的古诗 含2字的古诗 关于拙隐的古诗词 说起来帅气的古诗 蜀相古诗的主题 好久未见的古诗文 一字成诗的古诗 立春的古诗词和名言 古诗眼泪的歌曲 青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古诗 形容风门径的古诗 王维写的小学生古诗 上巳节的自创古诗 八月十五的古诗海上生明月 失落惆怅的古诗词 关于古诗寒食出的题 不理会别人的古诗 中流的古诗 写纤维的古诗 儿童写景的古诗词 写冬至的古诗 形容春风的古诗图片大全 宋朝诗人苏轼写的古诗 古诗放风筝儿童画的图片 李白诗里描写春天的古诗 弘一的古诗词 春天小朋友的古诗 形容心情悲哀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