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塘湖春行名句赏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钱塘湖春行名句赏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钱塘湖春行名句赏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钱塘湖春行名句赏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下面是小编提供的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翻译。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理解这首诗。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易浅*,贴切流畅。
2.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3.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4.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5.初*: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
6.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7.暖树:向阳的树。
8.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9.没(mò):隐没。
10.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艺术特点
景中寄情是这首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写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邦(今陕西渭南)人。贞元进士,任左拾遗等职。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贬为江州司马。穆宗长庆问复任杭州、苏州刺史。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之一,比较广泛地揭露了当时各种弊政和民间疾苦。语言通俗流畅,影响较大。其叙事诗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琵琶行》、《长恨歌》至今脍炙人口。有《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作,约在长庆三四年(公元823-824年)间。这首诗题《钱塘湖春行》,即在西湖边骑马行走,看春天景色。先点明春行的起点,在孤山寺北贾亭西面。即从西湖中后湖与外湖间的孤山寺北出发。在出发时,就描写西湖;“水面初*云脚低。”这时湖上不起风,所以水面开始*静。湖面上的云气跟水面衔接,所以看到云脚低了。再看湖上景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里点明时令,已过早春,但还没有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的时候。所以看到的不是“群莺乱飞”,是“早莺”,也不是莺雏,已经会“争暖树”了。但只看到“几处”,不说“处处”,说明不像“群莺”那样多。当时天气尚有寒意,所以在争向阳的暖树。看到的是“新燕”,新*归来的燕子。说“谁家”,不说“家家”,说明新来的燕子还不多。“啄春泥”,可能与“云脚低”相应。因为雨后的云气低垂湖面。雨后泥润,所以新燕啄泥来做巢。这又和新燕相应,新来的燕子,找到了人家,就要忙着做巢。这是写湖上的景物。是从孤山寺北贾亭西出游所见。
后四句写到了湖东,踏上白沙堤所见。前四句是先点明从哪里出发,再写湖上景物。后四句是先写湖东景色,再点明到了哪里。这样开头点明出发地点,末联点明后游地点,先后呼应。到了湖东,走上白沙堤,从写景中点明是骑马出游。一路上看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用一个“渐”字,说明花已开了不少,渐渐要使人眼迷,但还没有到使人眼迷的程度。草已经长了,但长得不高,称为“浅草”,长到刚刚淹没马蹄,正说明还没有到暮春。这些地方是写景,又贴切时令,写出景物所具有的特色,观察细微,用字贴切。这样描写景物,在点明湖上的方位时,还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点明那是在湖东,在白沙堤上。对白沙堤再加描写,是在绿杨阴里。,这样美妙的景物,有乱花,有浅草,有绿杨阴里,使作者非常喜爱。湖上风光的美好,是看不够的,也是写不完的,所以补说“行不足”,走过了这些地方,还看不够,极写湖上风光之美,供人想象。
再看这首诗对偶极工,如用“早莺”对“新燕”,用“乱花”对“浅草”,用“渐欲”对“才能”,用辞两两相称,也正好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就是开头两句,不讲对偶,也有对称的意味,如“孤山北”与“贾亭西”对称,“水面*”与“云脚低”对称,是用意对称而文辞不对,即“孤山寺北”与“贾亭西”,“水面初*’与“云脚低”不对,构成错综之美。再就中间写景的两联说,上一联属上两句,写湖上风光之美;下一联属下两句,写湖东到白沙堤上风光之美,这也构成错综之美。
作者简介:周振甫 (1911~2000),浙江*湖人。1932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历任上海开明书店校对、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华书局编审。昆明第一届文论学会会员,济南文心雕龙学会会员。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词例话》《文心雕龙注释》《中国修辞学史》《*诗词欣赏》等,专著辑为《周振甫文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春天是一个永恒的题材。春天,万物复苏,气象更新,燕舞莺歌,百花吐馥,历代诗人骚客留下了数以万计歌咏春天的诗作。而白居易这首《钱塘湖春行》,以西湖胜地的春天为背景,截取云雨、湖水、动植物等几个富有典型特征的细节,生动传神地将西湖初春胜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成为历代同题咏作中的佼佼者。
整理:zhl201704
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译文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泥堤。
注释
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湖水才同堤岸齐*,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ò):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泥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白泥堤:即今白堤,又称泥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创作背景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唐穆宗时期)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唐敬宗时期)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公元823、824年)间的春天。
艺术特点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泥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坦而修长的白泥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泥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易浅*,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初春作者*的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春水初涨,远望与岸齐*。“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诗人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拓展阅读: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钱塘湖春行的原文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七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导引]
钱塘湖是西湖别名,是我国著名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首诗,仿佛真看到了那含睇一笑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西湖早春旖旎骀荡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感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易浅*,贴切流畅。现存白诗*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是他讽谕诗。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作品,是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春天。
[词语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景物齐*。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云彩。
暖树:向阳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春花。
浅草:初春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写春水初生,略与堤*。“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轮廓。脚下*静水面与天上低垂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树上去歌唱;燕是春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小生命由衷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诗文译意]
从孤山寺北面到贾亭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黄莺争着飞向向阳树木,谁家新来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眼睛,浅浅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白沙堤。
[诗文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告知春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湖水就在你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感觉。
[诗歌特色]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舂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作过两年杭州刺史,写了一些歌咏西湖美丽景色的七言律诗,这一首是传诵最广的(题中的钱塘湖,是西湖的旧称)。读这首诗,得注意两个字。一个是“早”字,它写的是早春,也就是春天刚刚来到西湖的时节。一个是“行”字,它写的是诗人在春天行游西湖中的种种感受,而不是一般的描绘春景。首联“孤山寺北贾享西,水面初*云脚低”。孤山是西湖的一处名胜,耸立于里演和外湖之间,当时山上有寺,称孤山寺。贾亭,当在弧山周围;据《唐语林》载:“贞元中,贾全为杭州,于西湖造亭,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废。”诗人春行所至,当然不止孤山一处,这里是用抓山来概括其余,并与尾联的白沙堤相接应。“水面初*”,向地面看,向*处看,湖水初与提*;“云脚低”,向天空看,向远处看,四周云脚低垂;这些都是早春常见的景象。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翻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大家应该都学过吧,这是七年级的重要古诗词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在里湖与外湖之间的孤山上,是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5)所建。
贾亭:唐贾全德宗贞元年间在杭州做刺史时,于西湖建亭,又称贾公亭。
云脚:流荡不定的行云,多在雨前或雨后接*地面。
暖树:向阳的树。
不足:不厌倦。
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后人误为白居易所建。其实白氏所筑之堤在钱塘门外自石雨桥北至武林门外一段。
[译诗]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赏析]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赏析二: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一、本课主要内容了解。
本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 潮头过后的景象。
二、生字词的背诵和默写。(必考)
盐官镇 据说 大堤(dī)宽阔 笼罩 昂首东望 盼着 闷雷滚动 顿时 逐渐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震动 霎时 余波 恢复
三、需牢记读音的词语。(必考)
薄雾(bó) 屹立(yì) 人声鼎沸(dǐng fèi)
四、词语理解。(了解)
1、奇观:奇特的景观。
2、屹立:高高直立的意思。
3、若隐若现: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4、人生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5、浩浩荡荡:形容浪潮来势凶猛,水势浩大。
6、漫天卷地:就是铺天盖地的意思。
7、风号浪吼:指风和浪潮都在吼叫。
五、掌握多音字。(重点)
薄:bó(薄雾)báo(薄饼)bò(薄荷)
六、认识理解修辞手法比喻句。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这个比喻句的好处是暗示了浪潮来到眼前时的声音肯定是惊人的。)
2、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个比喻句的好处是:写出了浪潮的声势浩大。)
七、认识理解修辞手法夸张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个句子属于夸张句里面的扩大夸张)
八、了解本课的写作方法。
本课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先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三部分来分写大潮的奇特景观。
九、了解本课的写作顺序。
本课是按照由远到*的顺序来写的。先写远处的浪潮如一条白线,再写*处的浪潮如千万匹战马。声音也由远到*的越来越大。
十、背诵课文3—4自然段。(重点)
十一、认真读课后“资料袋”,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阔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公里,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却只有三公里。涨潮时,海潮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涌而来,受两旁渐狭江岸的约束,水面越来越窄,涌潮后推前阻,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是唐代诗人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湖水才同堤岸齐*,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ò):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简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写春水初生,略与堤*。“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钱塘湖春行名句赏析 钱塘湖春行的名句 钱塘湖春行名句 钱塘湖春行的诗句 钱塘湖春行诗句 钱塘湖春行的古诗 钱塘湖春行古诗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诗句 钱塘湖春行的古诗拼音 古诗钱塘湖春行的古诗 古诗钱塘湖春行的意义 描写钱塘湖春行的古诗 古诗钱塘湖春行的作者 古诗钱塘湖春行的试题 古诗钱塘湖春行的主题 古诗钱塘湖春行的拼音 钱塘湖春行的古诗格式 钱塘湖春行的古诗及重点 古诗钱塘湖春行的景物 钱塘湖春行的诗意与古诗 钱塘湖春行的古诗带拼音 钱塘湖春行古诗描写春的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写的古诗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古诗句赏析 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的朗读 滁州西涧和钱塘湖春行的古诗 古诗钱塘湖春行的内容及介绍 钱塘湖春行感受古诗的魅力 画一幅钱塘湖春行的古诗画 古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古诗原文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颔联的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翻译 钱塘湖春行译文 钱塘湖春行的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与鉴赏 钱塘湖春行的翻译和注释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全诗意思)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钱塘湖春行全诗赏析) 钱塘湖春行古诗(钱塘湖春行古诗解释) 钱塘湖春行古诗赏析(钱塘湖春行意境赏析) 钱塘观潮古诗赏析(钱塘江的著名诗句分享) 《钱塘湖春行》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全诗拼音版及注释(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全诗赏析概括)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全诗赏析) 钱塘湖春行拼音版古诗(分享钱塘湖春行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诗《钱塘湖春行》简析
60十字左右的古诗 古诗十九首和诗经的相似之处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24节气的古诗词 塞下曲的古诗小报 小杜带拼音的小池古诗 垂髫女孩的古诗 歌颂伯牙和钟子期的古诗 山水与德行的古诗词 播放收藏里边的江雪古诗 东风破歌词中的古诗 播放弹词的古诗 播放儿童朗诵的古诗 带有若云的古诗 描写农村早春景象的古诗 有秋静的古诗 关于惠东县的古诗词 以实写虚的古诗文 花大量时间背古诗词的好处 画的古诗情景图 战争热血的古诗词 呃查找教师节的古诗 古诗词的炼字课 遣兴古诗的书法 古诗中的木兰文化 含孙字的唯美古诗 形容极度抑郁悲伤的古诗李白 放个忆江南的古诗 家庭美满和睦的古诗词 描写乡下的古诗 送给中老年人的古诗 努力改善自己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