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考语文重点诗句 >

中考语文重点诗句

关于中考语文重点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中考语文重点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中考语文重点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中考语文重点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中考语文重点诗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中考语文重点诗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中考语文重点诗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中考语文重点诗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中考语文重点诗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中考语文重点诗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中考语文重点诗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中考语文复*重点

  • 语文,中考,教育
  • 中考语文复*重点

      导语:中考语文复*重点。欢迎参考借鉴!中考命题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教学情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情况、教材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地求同避异,充分体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稳过渡,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中考,全称为初中学业水*考试。

      中考语文复*重点

      一、了解中考试卷模式,做到知己知彼。

      在复*中可以针对考查的项目和知识点逐一落实,并梳理出知识网络。课内语段可以按文体不同划分成块,按照内容、结构、重点词句、课后问题等将知识系统化,复*起来条理清晰。字词句的复*建议同学们按照学校资料进行复*,因为学校资料的知识难度和知识体系与中考要求较为一致。

      二、针对每一部分考查内容制定相应对策。

      背诵默写部分应该是我们容易得分的题,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字的书写,一定要多看、多写,对字形成直观的记忆。

      课外阅读仍将是今年考试中的难点,特别是今年课外文言文的考查,不再是与课内文章比较阅读,而是独立考查,而且会更偏重于内容的分析,也会加大同学们答题的难度。

      做阅读题必须把握一个原则,所有答案都在文本中,要重视文本的阅读和分析。

      三、克服紧张心理,短时间内加强薄弱环节。

      知识薄弱的环节恰好是提高分数的关键,不要焦虑,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问题原因,掌握问题的基本解决办法,不必过分加深难度,中考知识点考查有很大的灵活性,要学会变通。

      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

      一、基础知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它包括三层含义:

      ①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

      ②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

      ③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

      它要求学生对文中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看其解说是否准确全面。所谓“准确”,就是要正确理解关键性语句的意思,对言外之意或隐含信息的分析判断要合乎情理;所谓“全面”,就是要梳理文章的主要材料并进行合理的归类和概括,要条分缕析,不能有所遗漏。

      不同文体的选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史传文紧扣人物性格品质这一主线,游记散文围绕写景和记游展开,议论性文字阐述观点和依据,说明性文字突出事物的特征。

      二、阅读方法

      (一)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归纳内容要点往往是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中心意思也必须着眼于对文意的整体把握。要准确判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正误,首先就要梳理脉络,明确文章写了哪些人,人物的主次及人物间的关系;涉及哪些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与事件、事件与人物的关系。抓住选文的关键句,如段落总起句、段末总结句、全文中心句、含蓄的语句、评述性语句等。整体把握文意,避免以偏概全。

      (二)观照原文,识别干扰

      阅读理解时要注意在原文找到依据,理清其前后联系,注意细节的推敲。识别干扰的几种类型:

      1、时空错乱

      命题人故意将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颠倒,把此时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时发生的事情,把此地的情况说成是彼地的情况,阅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有关时间、地点的词,明确主人公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例如201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第10题C项: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是在吴举劾之后,而不是共同破敌后。此项混淆了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

      再如2012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第4题B项: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逐一比对原文,即可发现,B选项中“雄伟*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而是在山顶的西边。根据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潮音岩是“怪石异态百出”而“其西绝顶”,才是“巨石雄坦”。此项属于地点错位。

      2、张冠李戴

      文章涉及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错误项的设置往往把甲所做之事故意说成是乙所为。阅读文章时,要分清是何人做了何事。

      例如2012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第8题C项: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3、曲解词义

      命题人或故意曲解文中某一词语的意义,或以今义释古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进行干扰。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2011年高考语文陕西卷第6题D项: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万*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原文与选项中“何灌阻止溃退未成”对应的是“灌亦望风迎溃”,其中的“迎”是“迎合”之意,即看大势已去,一起望风而逃,溃退而去;而非“迎击”,“阻止溃退”。

      4、强加因果

      命题者往往嫁接原因和结果,将此因说成彼因或因果倒置。阅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分辨事件的因果关系。

      例如2012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第6题B项: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从文中看“外来商人感激涕零”的原因是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看到松江多事的百姓拿了小商贩的货,欠下小商贩的钱却不还。于是惩处到了约定期限不还钱、奸诈狡黠的几个人,保护了外地的小商贩利益。而非其“执法严明”。

      5、无中生有

      文中本无此信息而添枝加叶,硬将此信息加在某人头上;或者把类似信息故意说成是确定信息。阅读时要仔细比对原文。

      再如2012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第7题D项:《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整体把握,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

      6、夸大其词

      未能对人对事进行客观地评价,把部分说成全体,故意拔高,言过其实或绝对化而造成失误。阅读时对“全部”“一概”“从不”这一类词要有所警惕,一定要从文中找依据,不可似是而非,主观臆断。

      例如2010年高考语文四川卷第10题B项: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

      对照原文“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是说尹赏亲自查看,见到十个就选一个,满一百个就投入“虎穴”处死。可由此断定“全部投入‘虎穴’处死”的解说有任意夸大之嫌。

      (三)选项对照,正选反推

[阅读全文]...
  •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

  • 中考,语文
  •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

      在日常的学*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莲说》

      01、借莲的形象来写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 的句子是(或: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出淤泥于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02、借莲形象写君子心胸豁达,通晓事理,行为方正,德名远播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03、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04、高度概括莲的可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05、感慨真的隐士少,而趋炎附势、追逐富贵多的两句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论语十则》

      01、阐述学*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02、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03、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04、阐述关于学*态度的语句是: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05、阐述关于学*方法的语句是:

      (1)学而时*之;

      (2)温故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默而识之。

      06、表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人不知而不愠。

      07、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08、论述学*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09、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桃花源记》

      0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02、描写桃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03、点明桃源人祖先定居桃源原因的是:避秦时乱。

      04、展现桃源人精神面貌的语句(或:突出桃源人和*相处、幸福生活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05、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桃花源记》,文中的原句是: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06、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07、突出桃源社会生活*静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08、文中四个成语是: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09、表现"村中人"热情待客的语句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表现"村中人"都来关心渔人的语句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

      《记承天寺夜游》

      01、描写夜游看到的景色的语句是(或: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夜景图的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02、最能突出庭院景色的语句是:积水空明。

      《小石潭记》

      01、写潭边茂盛的植物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披拂。

      02、写潭中游鱼的语句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03、侧面写出潭水清澈的语句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04、借景生情,寄寓自己孤寂凄清的失意心情的语句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05、中形容溪身形状的语句是:斗折蛇行。

      06、形容岸势峭拔多姿的语句是:犬牙差互。

      《马说》

      01、点明千里马被埋没(或: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或:点明"相马者"的弊病的语句)的原因的语句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02、作者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材比作"千里马";而以伯乐自喻指的是:能识别人材的封建统治者。

      03、点明千里马终生命运的语句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阅读全文]...
  •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考查重点

  • 中考,语文
  •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考查重点

      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

      对诗词大意理解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高。如2008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0题:“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再如2009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1题:“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考查对语言的品味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年来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语言品味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查重点字词的精妙。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2)考查诗句蕴含的深意。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3)考查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在复*中,我们不仅要熟背古诗词曲,还要结合一些诗句用心揣摩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阅读全文]...
  • 中考语文诗句分类

  • 中考,语文
  • 中考语文诗句分类

      一、与"地名"有关的诗句

      1、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题临安邸》

      2、青海长云晴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昌龄《从军行》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5、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张继《枫桥夜泊》

      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8、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宋·王安石《夜泊瓜洲》

      9、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

      1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13.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唐·杜甫《石壕吏》

      1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1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7.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18.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唐·王维《汉江临眺》

      1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江歌》

      21.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唐·刘克庄《莺梭》

      22.故人昔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2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2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唐·白居易《邯郸冬至》

      2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8.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9.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0.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唐·杜牧《过华清宫》

[阅读全文]...
  • 中考英语必考重点句型汉译英

  • 英语,中考,教育
  • 中考英语必考重点句型汉译英

      今天为大家总结了中考英语必考重点句型汉译英,这些句型都是*常我们在课本中学*的重要句型,大大小小的.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也是中考经常出现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I as soon as

      我一到那就给你打电话。

      I’ll call you as soon as I arrive/ get to/ reach there。

      我刚旅行回来就见到了爷爷。

      I saw grandpa as soon as I came back from the trip。

      他一到家就开始下雨了。

      As soon as he got home, it began to rain。

      2.as…as

      李*做作业不如Lucy细心,所以她老犯同样的错误。

      Li Ping doesn’t do homework as carefully as Lucy, so she always makes/ keeps making the same mistake。

      我和他一样高。

      Ii am as tall as him。

      他跑得不如你快。

      He doesn’t run as quickly as you。

      3.as…as possible

      我会尽快给你打电话。

      I will call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请尽早起床。

      Please get up as early as possible。

      学英语的最好方法是尽可能多听,多说。

      The best way to learn English well is to listen and speak as much as possible。

      4.ask sb. for sth.

      你可以向那边的警察求助。

      You can ask the policeman for help。

      无论她要什么,父母都会为她找到。

      No matter what she asks for, her parents will try to get it。

      他从不向父母要零花钱,是吗?

      He never asks pocket money from his parents, does he?

      5.ask/tell sb。 (not)/ (how) to do sth。

      我父亲经常问我如何使用电脑。

      My father often asks me how to use the com*r。

      我妈妈让我不要太早去学校。

      6.My mother asked me not to go to school early。

      我们可以向物理老师问如何做这个实验。(experiment)

      we can ask our physics teacher how to do the experiment。

      7.be afraid of doing/that

      小女孩害怕独自在家。

      The little girl is afraid of staying at home alone。

      她害怕和陌生人说话。588.es

      She is afraid of talking to strangers。

      恐怕今天她来不了。

      I’m afraid that she can’t come today。

      8.be busy doing sth。

      学生们正忙着准备期末考试。

      The students are busy preparing for the final exam。

      他每天忙于做化学题而不读英语,所以英语学得不好。

      He’s busy doing the chemistry exercises instead of English, so he doesn’t learn English well。

      我国体育健儿正忙于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

      The Chinese players are busy getting ready for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阅读全文]...
  • 中考语文诗词要点

  • 中考,语文
  • 中考语文诗词要点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朋友们在中考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我们特为大家整理了语文考试辅导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

      对诗词大意理解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高。如2008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0题:“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再如2009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1题:“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考查对语言的'品味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年来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语言品味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查重点字词的精妙。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2)考查诗句蕴含的深意。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3)考查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在复*中,我们不仅要熟背古诗词曲,还要结合一些诗句用心揣摩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考查对写作技巧的分析

      对分析技巧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2)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抒怀、寓情于景等。(3)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层层深入、由景生情、卒章显志等。(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等。(5)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朴素自然、雄浑奇拔、清丽明媚等。

      这里,我们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做以简单归纳,希望在做分析诗歌写作技巧这一类题的时候加以灵活运用。

      1.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寓情于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河落日圆“。

      (4)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虚实相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以小见大,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以乐景写哀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诗情画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运用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运用修辞: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

      2.艺术风格

      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昌龄的雄健浑厚,高适、岑参雄浑奇拔,韦应物的清新典雅,韩愈的奇特新颖,李贺的忧郁激愤,元稹的艳丽浅*,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李商隐的清丽俊逸,杜牧的含蓄绰约,李煜的伤感细腻,欧阳修的清丽明媚,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晏殊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缠绵悱恻,黄庭坚的自然流畅,秦观的情真意切,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辛弃疾的气势雄壮。

      四、考查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的掌握

      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的考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从不单独命题,也不纯粹考一些死记的知识,但它灵活地穿插在诗词赏析题中。

[阅读全文]...
  • 中考物理必备重点知识归纳

  • 知识,中考,教育
  • 中考物理必备重点知识归纳

      初中物理教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占据重要比重,因此我们学生要做好复*,考好物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物理重点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牛顿因一颗苹果而有了成就,还是一颗苹果因为牛顿而出名了?二者结合成就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常见考法】

      本知识主要考查对于惯性的理解,惯性定律的应用,题目的形式为选择、填空等。内容考查的难度不大,只要能理解惯性定律即可。

      【误区提醒】

      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衡力还是非*衡力),物体受非*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3、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典型例题】

      例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是静止的。

      B.惯性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具有惯性,物体受力后,它的惯性就减小或消失了。

      C.把铁锤的锤柄在地上碰几下,锤头便套紧了,这是利用了锤柄的惯性。

      D.公共汽车刹车时车上的人站不稳,这是由于人具有惯性的原因。

      解析:A.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B.物体惯性大小与受力无关,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C.锤头套紧不是利用锤柄的惯性,而是利用锤头具有惯性。D.汽车上的人原来是与车一起运动的,刹车时,人由于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所以站不稳。

      物理公式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

      密度:ρ (kg/m3) ρ= 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方向相同:F合=F1+F2 ;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液体的密度 ;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

      杠杆的*衡条件: F1L1= F2L2 ( F1:动力 ;L1:动力臂;F2:阻力; L2:阻力臂 )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2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G物h

      总功:W总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00%

      功率:P (w) P= w/t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s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串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 电阻R(Ω) 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 电阻R(Ω)1/R =1/R1 +1/R2 +……

      欧姆定律: I= U/R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t (Q:电荷量(库仑);t:时间(S))

      电功:W (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

      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 λ:波长; ν:频率 )

      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阅读全文]...
  • 中考语文的重要答题技巧

  • 语文,中考,教育
  • 中考语文的重要答题技巧

      中考命题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教学情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情况、教材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地求同避异,充分体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稳过渡,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中考语文的重要答题技巧,我们来看看。

      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法,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它适用于阅读一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作借鉴。

      规范表达

      1、尽量用句子回答

      2、表明要点用①②③(清晰、简洁)

      3、用规范的答题用语

      4、语言要通顺,无错别字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阅读全文]...
  • 中考语文诗句分类汇总

  • 中考,语文
  •   一、与"地名"有关的诗句

      1、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题临安邸》

      2、青海长云晴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昌龄《从军行》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5、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张继《枫桥夜泊》

      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8、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宋·王安石《夜泊瓜洲》

      9、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

      1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13.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唐·杜甫《石壕吏》

      1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1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7.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18.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唐·王维《汉江临眺》

      1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江歌》

      21.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唐·刘克庄《莺梭》

      22.故人昔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2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2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唐·白居易《邯郸冬至》

      2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8.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9.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0.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唐·杜牧《过华清宫》

      一、与"地名"有关的诗句

      1、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题临安邸》

      2、青海长云晴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昌龄《从军行》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5、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张继《枫桥夜泊》

      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8、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宋·王安石《夜泊瓜洲》

      9、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

      1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13.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唐·杜甫《石壕吏》

      1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1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7.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18.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唐·王维《汉江临眺》

      1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江歌》

      21.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唐·刘克庄《莺梭》

[阅读全文]...
  • 中考语文必背的诗词

  • 中考,语文
  • 中考语文必背的诗词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相间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西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中考语文重点诗句 - 句子

中考语文重点诗句 - 语录

中考语文重点诗句 - 说说

中考语文重点诗句 - 名言

中考语文重点诗句 - 诗词

中考语文重点诗句 - 祝福

中考语文重点诗句 - 心语

推荐词条

古诗描写小孩的词语 关于劳动的古诗简单版 小学生最爱听的古诗词 送别老师的祝福古诗 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古诗 清明古诗里写的*俗 关于黄河的古诗有哪几首 古人写过哪些关于夏天的古诗 有意义的爱国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首的目录 那个古诗的 高一语文要背的古诗 有可盼的古诗 登鹳雀楼古诗带拼音的作业 形容无法挽回的古诗词 表示强势回归的古诗词 描写花儿竞相开放的古诗 古诗中的古今不一样的词 32字的古诗词书法作品 作者有争议的古诗 描写春天花的古诗李白写的 竹和松在古诗词中的寓意 关于奈何的谚语和古诗 如梦令的古诗注释 江雪古诗的变奏曲反思 形容小鸡出壳的古诗词 珍惜时间的寓言故事古诗 被低估的古诗人物 关于湛的古诗词 老人与秋天喝酒的古诗词 请写出含有拴字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