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池子经典语录知识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池子经典语录知识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池子经典语录知识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池子经典语录知识点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数学知识点
在年少学*的日子里,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点
(1)单次相遇问题
1、概念: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2、特征:①两个运动的物体一般同时不同地(或不同时不同地)出发作相向运动;
②在一定时间内,两个运动物体相遇;
3、解题公式: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2)单次追及问题
1、概念:两个运动的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要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2、特征:①两个运动的物体一般同地不同时(或同时不同地)出发作同向运动;
②在后面的行进速度快些,前面的行进速度慢些;
③在一定时间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
3、解题公式: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3)多次相遇问题
在这里,我们只讲直线型两地往返的相遇问题,以后我们会专门开辟一个专题来讲环形相遇、追击问题--环形跑道,这里牵涉到的多次追击问题比较多。
我们把第一次相遇走的路程和看成是一个全程,那么到第二次相遇时的路程和就是3个全程,第三次相遇时的路程和就是5个全程,……,第n次相遇时的路程和就是2n-1个全程。而由于运动物体的速度是不变的,所以每个全程花的时间一样,抓住这两点,我们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多次相遇问题!
(一)比的基本概念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比值通常用分数、小数和整数表示。
3.比的后项不能为0。
4.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6.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求比值
求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三)化简比
化简比: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求出分数的比值后,在把分数比值改成比。
(四)比的应用
1.比的第一种应用:已知两个或几个数量的和,这两个或几个数量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60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5:7,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60人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
解题思路:
第一步求每份:60÷(5+7)=5人
第二步求男女生:男生:5×5=25人女生:5×7=35人。
2.比的第二种应用: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另外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男生25人,男女生的比是5:7,求女生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男生25人”就是其中的一个数量。
解题思路:
第一步求每份:25÷5=5人
第二步求女生:女生:5×7=35人。全班:25+35=60人
3.比的第三种应用:已知两个数量的差,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的男生比女生多20人(或女生比男生少20人),男女生的比是7: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4.要求量=已知量×要求量份数/已知量份数
5.比在几何里的运用:
(1)已知长方形的周长,长和宽的比是a:b。求长和宽、面积。
长=周长÷2×a/(a+b)
宽=周长÷2×b/(a+b)
面积=长×宽
物理知识点
在日常的学*中,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知识点,欢迎大家分享。
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光线:表示光传播路线的直线;
2、光束: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c=3.0108m/s;
3、光的折射定律:光从一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传播路线要发生改变,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入射角:图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加角;
(2)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3)折射率n=c/v=sini/sinr(大的除以小的);
4、光密质:折射率大的介质;
5、光疏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
二、全反射: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当入射角大于零界角时,只有反射光线没有折射光线的现象;
1、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1)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
(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2、临界角:当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sinaC=1/n;
3、特例:海市蜃楼、光导纤维;
三、光的色散:当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能形成彩色个光带,这个现象叫色散;
1、发生色散后在光屏上从上至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从红到紫光的频率由小到大;波长由大到小;
3、在同种介质中,折射率由小到大;传播速度由大到小;
4、从红光到紫光衍射现象逐渐减弱;
重力要点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为什么不能说成“垂直向下”?
答:“竖直向下”指垂直于水*面向下,而“垂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某个面向下,这个面不一定是水*面。如果这个面是斜面,这时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所以,我们不能把重力方向说成“垂直向下”。
2、利用公式G=mg应注意什么?
答:① G=mg是一个物理公式,而不是单位换算.
② 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都必须用国际单位.m的单位用kg,G的单位用N.
③ 公式中g=9.8N/kg,读作9.8牛每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④ 要会将公式正确变形,灵活应用.
⑤ 在理解重力与质量的联系时,我们不能说物体的质量和它受到的重力成正比.
3、重力和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答:如下表所示:
4、怎样确定物体的重心?
答:(1)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大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少数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如环形物体).
(2)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来确定. 方法是:在物体上任取一点,用细绳从这点将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沿悬绳方向在物体上画一条直线,然后用细绳 这条直线外的任一点将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沿悬绳方向在物体上画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即为该物体的重心.
例1 关于重力,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B.在空中向上运动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
C.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D.抛出去的物体总会落向地面,这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知识点 重力的概念和方向
闯关点拨 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大小不等于地球对它的吸引力,故A选项不正确;地球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因此B选项不正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但不是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是一种特定的垂直,是指与水*面垂直,故C选项也是错误的;由于重力作用,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都要落回地面,所以D选项正确.
解 选D
例2 关于重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斜面
B.物体放在支持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支持面
C.在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在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知识点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闯关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
语文《诗五首》知识点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入刘宋后改名潜),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岑参(公元715—770年),唐江陵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ān)。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2相关背景
《饮酒》创作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行路难》组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创作背景: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己亥杂诗》创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3中心思想
《饮酒》: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写诗人在田园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静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行路难》:诗中描写世路艰难,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诗人由个人的痛苦想到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边陲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己亥杂诗》:全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描写虾的词语知识点
在*日的学*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虾的词语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描写虾的词语:
龙虾、虾仁、对虾、鱼虾、小虾、虾皮、虾子、虾酱、虾兵蟹将、卤虾油、卤虾、人虾、虾夷、雪虾蟆、虾蟆烟
虾蕈、蟹将虾兵、水母目虾、井底虾蟆、磷虾、虾蟆粘、虾蟆抱桂、虾须、虾爆海参、虾蟆给事、虾蟆更、虾蟆瘟
虾仔、蛙虾、虾蟆蓝、人样虾蛆、丹虾、虾蟆柝、虾蟆泉、虾荒蟹乱、腹蟹目虾、虾忙蟹乱、将虾钓鳖、虾蟆、虾虎
虾公、虾魁、虾米皮、虾蛇、对虾类、虾蚾、綫虾、虾青瓷、无虾米、虾鱼、虾头杯、虾蝚丹树、虾眼、官虾蟆、虾胊
鱼蛟虾蟹、醉虾、虾蟆衣、虾蟆台、马沙虾、虾弓子、虾酣、讲虾仔、虾干、虾蟇子、虾鬣、虾蟇精、虾虹、虾生、虾鬼
虾助、虾蟆镜、虾腰、虾蛤、河虾图、虾王、青虾、虾蟆子、虾蟇柝、虾什蚂
描写虾的句子:
1、你瞧这只大龙虾,橘红色的身子弯曲着,嘴上长着3对长须,真像个驼背的老人。
2、龙虾有一对大钳子,是捕食和自卫的“武器”。龙虾的身一节一节的,爬行时像拖着几车箱。
3、龙虾的样子十分可爱,棕红色的盔甲上点缀着些黑色的小点,像个小武士。它头非常大,占了身体一半,头顶上长着两根大触角,在水面上轻轻的滑动着。
4、小龙虾还有两条长长的胡须,不知道有什么用处,可能是装饰用的吧!你看大的龙虾张牙舞爪,小的龙虾活蹦乱跳。
5、小龙虾有两个大钳子,这对大钳子是用来战斗的。如果你和小龙虾逗着玩,可千万要当心,不要碰它的大钳子,不小心被它咬住了,就会很痛很痛的。
6、小虾真有趣。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
7、螺丝虾的壳是透明的,有几条胡须,一翘一翘的,它们的夹子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有蓝色的、有白色的、还有半蓝半白的。螺丝虾的前面的中间有一个尖刺下面是锯齿的形状,仿佛一把锋利的锯剑。两边还有沙粒般黑乎乎的小眼睛,细细的小脚和一个尾巴。
8、小虾长着四对胡须,有长有短,像京剧里面将军头上的翎毛,很威风。扁*的尾巴强壮有力,一撅就能弹出好远呢!
9、我抓起一只小虾看了看,这只虾长得小巧玲珑,穿着一件又薄又透明的恺甲,连里面的肠子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它长着三对小脚,细得跟我的`头发差不多,稍粗一点儿的大脚上有一对还算有力的钳子,我抓它的时候,还被它夹了一下,痒痒的,一点儿也不疼。
10、虾你一剥开就能看见金色的虾黄,衬着雪白的虾肉,虾肉也比较有弹性,用力吸上一口,清爽鲜美。
11、大龙虾那两根须又细又长,身上披着紫色的盔甲,只要你一碰它,它就举起钳子,拉开进攻的架势,好像要打一套什么虾拳似的。
12、刚孵化的虾动作轻盈,上下左右游来游去,给人一种急匆匆的感觉。
13、只见龙虾的身体像圆锥形,那三角形的头上,长着一双像灯泡似的眼睛,那两只像变形金刚沙克巨人的手,左右摆动非常吓人。
14、我看见几只虾跳了出来,真调皮啊!我拿起来放在手里玩着,长长的胡须,尾巴一翘一翘的,弯着腰,像个驼背的老公公。
小学语文知识点
小学语文学*的内容虽多,但是都是基础,难度不大,只要学生有认真学*,成绩都不会太差。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小学语文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1、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 ……一面……一面 …… 不是……而是…… 有时……有时…… 既……又…… 又……又 …… 那么……那么……
2、承接关系:一……就 首先……然后 ……又…… ……就…… …… 接着 ……
3、递进关系:不仅……而且 不是……甚至 不但……而且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还(又、也)
4、因果关系: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因故…… 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就 ……因此……
5、选择关系:是……还是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宁愿……不愿……
6、转折关系:虽然……但是 尽管……还 尽管……却 但是(可、却、可是、然而、不过、只是、仅)
7、假设关系:如果(假设、倘若、要是)……就(那么、那就) 即使(就是、就算、纵然)……也(还)
8、条件关系:只要……就 只有……才 除非……才 任凭……也
关联词语的运用,关键在于*时语感的培养,如果一句话当你添上了关联词语之后意思表达出现的差异,那么肯定是不对,所以关联词语的运用窍门就在于对句子和意思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小学语文必会基础知识--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修辞方法不只是小学语文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作文这一重要的知识,所以绝不能忽视,以上粉色的修辞方法是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接下来我做了如下小结,仅供参考!
1、比喻: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是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6、设问: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7、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8、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9、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10、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一起对照。
11、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表达意思相*相关或相反的.。
12、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1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3、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4、车到山前——必有路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7、虎落*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数学集合的知识点
在*凡的学*生活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集合的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集合及其表示法
1.1集合的描述法
组成某个集合的每一个事物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列举法:如果集合所含的元素个数较少,那么便可把这个集合所含的元素逐个列举出来,这种描述法叫做列
举法
特征性质描述法:如果集合所含的元素个数较多,甚至含有无限多个元素,这样的集合不便于用列举法表示
出来,此时可采用指出元素特征性质的方法来表示集合,这种表示方法叫做特征性质描述法
维因图:为了形象化地帮助我们理解集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表示它,通常用来表示给定集合的图形
是圆形,圆形上的点表示这个集合所含有的元素,这种用来表示集合的图形叫维因图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包含关系:如果集合A的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就称集合A包含于集合B,也可称集合B包含集合A
1.3交集、并集
交集:对于给定的两个集合A、B,由它们的公共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并集:对于给定的两个集合A、B,把它们所含元素合并起来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
2集合知识简单应用
2.1集合及其性特征性质
2.2子集与推出关系
2.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初中数学集合的运算中考知识点集锦
集合的运算知识:它包括有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对偶律、对偶律、同一律等。
集合的运算定律
交换律:A∩B=B∩A
A∪B=B∪A
结合律:A∪(B∪C)=(A∪B)∪C
A∩(B∩C)=(A∩B)∩C
分配对偶律:A∩(B∪C)=(A∩B)∪(A∩C)
A∪(B∩C)=(A∪B)∩(A∪C)
对偶律:(A∪B)^C=A^C∩B^C
(A∩B)^C=A^C∪B^C
同一律:A∪Φ=A
A∩U=A
求补律:A∪A'=U
A∩A'=Φ
对合律:(A')'=A
等幂律:A∪A=A
A∩A=A
零一律:A∪U=U
A∩U=A
吸收律:A∪(A∩B)=A
A∩(A∪B)=A
德·摩根定律(反演律):(A∪B)'=A'∩B'
(A∩B)'=A'∪B'
知识拓展:容斥原理(特殊情况):card(A∪B)=card(A)+card(B)-card(A∩B)
知识点概述
本节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元素的特性、集合的表示方法、常见的特殊集合、集合的分类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等知识点,除了集合的表示方法中的描述法较难理解,其它的都多是好理解的知识,只需加强记忆。
知识点总结
方法:常用数轴或韦恩图进行集合的交、并、补三种运算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乘法》知识点归纳
学*数学,在注重基础的同时,还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条块,要学会归纳与整理,形成全局观念。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乘法》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卫星运行 (三位数乘两位数)
【知识点】:
估算方法。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利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注意,第二个因数的十位要乘三遍,第二步的乘积末尾写在十位上。
补充【知识点】
时、分、日之间的单位互化。
1时=60分 1日=24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中间有0也要和因数分别相乘;末尾有0的,要将两个因数0前面数的末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之后在落0,有几个0落几个0。
体育场(实际生活中的估算)
【知识点】:
估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要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精确值。
神奇的计算工具
【知识点】:
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利用M+存储键,MR提取键,计算四则运算的题目。
了解计算机中使用的是二进制计数法,就是满2进1。
补充【知识点】:了解两个因数越接*(即差越小),积越大,两个因数相等时,积是最大的;两个因数的差越大,积越小。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知识点】:
第一组算式:积的位数是两个因数位数之和—1,积的最高位和最低位都是1,中间的数字为因数的位数,两边的数字相同并依次减1。(此为回文数)
第二组算式:积都由1、4、2、8、5、7几个数字组成,而且前后排列的顺序不变,只需要确定末位数字就可以算出积(如果能直接推算出首位数字则更好)
第三组算式:积的个位都是1,首位都是9;积的位数正好是两个因数位数之和;积的每一位都是由9、8、0、1组成,只要在首位补9,倒数第二位补0就可以了,只有一个8和一个1。
第四组算式:在0~9的十个数字中,任意选择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重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再次相减在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最后得到数字4176。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知识点】: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使用时机:当几个数相乘时,如果其中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就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中的顺序。数字如;25和4、50和2、125和8、50和4、500和2等。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知识点】: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在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用字母表示数:(a+b)c=ac+bc或(a—b)c=ac-bc
补充【知识点】:
式子的特点:式子的原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为两个不同的因数之和(或之差)基本上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10288、9915这类题的特点: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整十、整百、整千与一个数的和(或差),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运算简便。
语文课文狼的知识点
漫长的学*生涯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文狼的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窘jiǒng 苫shàn 眈dān 瞑míng
尻kāo 黠xiá 隧s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缀行甚远 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一狼仍从 从:跟从。
(3)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旧,原来。
(4)屠大窘 窘:闲窘,处境,危急。
(5)恐前后受其敌 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6)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7)苫蔽成丘 苫蔽:覆盖、遮蔽。
(8)弛担持刀 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9)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
(10)目似瞑 瞑:闭眼。
(11)意暇甚 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12)屠暴起 暴:突然。
(13)又数刀毙之 毙:杀死。
(14)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15)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
(16)狼亦黠矣 黠:狡猾。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点拨:重点理解缀的意思。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而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点拨:重点理解并故等词语。)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屠户处境危急,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点拨:重点理解窘敌等词语。
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点拨:重点理解倚弛等词语。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点拨:重点理解少时犬等词语。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点拨:重点理解隧,这里作动词。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点拨:重点理解悟寐等词语。
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点拨:重点理解黠变诈几何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劝学知识点翻译
《劝学》是高中语文必修学*的文言文之一,有着很重要的教学寓意,那么小编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劝学知识点翻译,请看看吧。
劝学知识点翻译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五、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七、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推荐阅读:《劝学原文》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光速的物理知识点
在**淡淡的学*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光速的物理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c; 4315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上面对光速知识的总结学*,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的更好的哦。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物*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镜头。
池子经典语录知识点 古诗的知识点 宪法句子知识点 古诗蝉的知识点 贝的古诗知识点 有关古诗的知识点 古诗采薇的知识点 牧童古诗的知识点 初一古诗的知识点 鹿柴古诗的知识点 野望古诗的知识点 出塞古诗的知识点 语文古诗野望的知识点 语文古诗词的知识点 古诗寒食的知识点 古诗词中的语文知识点 古诗的清明知识点 古诗里的化学知识点 知识的语录 元日古诗的五个知识点 夜雨寄北古诗的知识点 古诗题临安邸的知识点 关于复*古诗的知识点 关于化学知识点的古诗 初三语文古诗必背的知识点 关于古诗野望的知识点 从军行古诗的知识点 元日这首古诗的知识点 七下古诗五首的知识点 有关小学古诗的知识点
物理电生磁知识点 英语知识点之wherebe句型 中考语文复*知识点 《数学广角》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常考知识点 《乘法》知识点归纳 有关语文知识点梳理 数学知识点 语文课文狼的知识点 物理知识点大全 描写虾的词语知识点 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 数学中考的知识点 小学语文知识点 化学合金知识点 数学集合的知识点 语文知识点梳理 高考物理知识点 劝学知识点翻译 《劝学》知识点归纳 生物知识点归纳 物理知识点 小学语文常考知识点 力的物理知识点大全 生物的生殖知识点 物理知识点汇总 光速的物理知识点 诗经两首知识点 古诗词知识点 语文《诗五首》知识点
战争后的场景的句子 你把我不当回事的句子 形容珍惜爱情的句子 能吃苦能享福的句子 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句子 *安抵达的句子 看透了人生的经典句子 百发百中的句子 心如明镜的句子 十句描写春天的句子 形容窗外美景的句子 形容敦煌的句子 世界上有两种人的句子 用心做美食表达句子 顶针句子 描写古城墙的句子 工作烦躁的句子 形容老师嘴巴的句子 对于生活的句子 上课的说说句子 战疫情句子 洪崖洞精美句子 形容阅兵整齐的句子 男士爱美的句子 突然心情不美丽的句子 名胜古迹句子 就是爱你的句子 表达迷茫的句子 有四字成语的句子 一切都是为了生活句子 灯塔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