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达摩祖师语录 >

达摩祖师语录

关于达摩祖师语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达摩祖师语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达摩祖师语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达摩祖师语录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达摩祖师语录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达摩祖师语录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达摩祖师语录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达摩祖师语录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达摩祖师语录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达摩祖师语录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达摩祖师语录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达摩大师血脉论禅语50句

  • 禅语
  •  

    达摩大师血脉论禅语50句

    1、原人之心,皆具佛性。

    2、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

    3、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

    4、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5、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

    6、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7、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

    8、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

    9、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10、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11、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12、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13、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14、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15、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

    16、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

    17、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

     

    18、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

    19、若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

    20、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

    21、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

    22、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23、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

    24、成佛须是见性。

    25、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外道法。

    26、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

    27、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

    28、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

    29、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

    30、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

    31、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

    32、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

    33、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

    34、本心常现前。

    35、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

    36、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

    37、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 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 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38、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

    39、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40、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

    41、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42、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

    43、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44、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

    4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

    46、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47、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48、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49、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哮而未曾哮,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

[阅读全文]...
  • 达摩经典语录

  • 语录
  • 达摩经典语录

      菩提达摩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禅定者所推崇。下面是达摩经典语录,请参考!

      1、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3、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痴为无,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4、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5、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6、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

      7、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人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8、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心,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9、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则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10、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11、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

      12、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13、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14、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 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痴为无。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15、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

      16、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17、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18、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19、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也。

      20、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

      21、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22、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23、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24、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25、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

      26、僧自西天而来,要去往东土大唐取经之地。

      27、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1、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鹿而见形。

      2、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3、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4、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

      5、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

      6、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於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7、众生迷妄,於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

      8、於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

      9、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

      10、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盘。

      11、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盘。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盘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

      12、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13、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

      14、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

      15、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

      16、但於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17、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

      18、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盘亦不可得。

      19、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20、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

[阅读全文]...
  • 达摩大师悟性论禅语50句

  • 禅语,经典
  • 1、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2、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

    3、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4、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5、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6、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7、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

    8、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

    9、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10、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

    11、舍身不恡,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

    12、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

    13、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14、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

    15、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

    16、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

    17、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

    18、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

    19、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

    20、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21、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

    22、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

    23、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

    24、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

    25、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26、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

    27、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

    28、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

    29、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

    30、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

    31、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

    32、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

    33、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34、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35、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

    36、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37、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

    38、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39、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

    40、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

    41、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

    42、悟即是佛法。

    43、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44、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著色,眼为禅门;耳不著声,耳为禅门。

    45、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

    46、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47、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48、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49、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

    50、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

[阅读全文]...
  • 达摩经典佛语

  • 经典,佛语
  • 达摩经典佛语

      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达摩经典佛语,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3、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4、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5、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6、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

      7、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人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8、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心,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9、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则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10、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11、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

      12、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13、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14、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15、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

      16、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17、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18、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19、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也。

      20、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

      21、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22、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23、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24、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25、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

      1、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鹿而见形。

      2、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3、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4、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

      5、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

      6、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於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7、众生迷妄,於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

      8、於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

      9、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

      10、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盘。

      11、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盘。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盘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

      12、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13、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

      14、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 

      15、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

      16、但於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17、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

      18、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盘亦不可得。

      19、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相关阅读:

      达摩面壁的故事

      达摩是*佛教禅宗的始祖,据说是二十七世祖师班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在南北朝时期航海来到了*,在*游历,遇山朝拜,遇寺讲禅,到处弘扬佛法,后来就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开坛讲禅,并且在嵩山之西麓五乳峰的中峰上部、离绝顶不远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十年,参禅悟法,进行修行,称为达摩面壁。

      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距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的石洞,石洞深约有5米,高约3米,洞门呈现出方形,向着阳光敞开,石洞之内冬暖夏凉,空气清爽。这个天然石洞前面有一块小草坪,石洞周围浓荫蔽日,遮住洞口,达摩祖师来到这里之后就将这个石洞当做自己修禅的地方,达摩面壁就发生在这个石洞之中。据说达摩祖师在这个石洞之内盘膝而坐,面对着石壁终日默然,双目紧闭,五心朝天,祖师入定之后,洞内静悄悄的好像是没有人一样,禅师入定之后,甚至是飞鸟都要在达摩祖师的头上做巢了。

      什么是入定呢?入定就是指高僧坐禅的境界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出现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杂念,外界的一切,都不会对他产生任何的干扰,属于高僧修禅的高深程度。达摩祖师就这样入定,然后开定,开定之后吃点东西,活动一下四肢,然后再次入定,这样反复的进行,达摩祖师在这个山洞之中修行了十年,后来在达摩祖师坐禅的地方的石壁之上留下了达摩祖师的影像,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人们将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并且将这个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僧人们将这块“达摩面壁影石”开凿下来,放在寺庙内,供人们瞻仰。

[阅读全文]...
  • 魔道祖师经典语录

  • 魔道祖师经典语录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或是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语录吧,语录为文体之一种,是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语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魔道祖师经典语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魔道祖师经典语录】

      1、你要记着别人对你的好,不要去记你对别人的好。人心里不要装那么多东西,这样才会快活自在。

      2、“明月清风晓星尘,傲雪凌霜宋子琛。”

      3、为遇一人而入红尘,人去我亦去,此身不留尘。

      4、生前哪管身后事?浪得几日是几日!我见诸君多有病,料诸君见我、应如是。

      5、你特别好,我喜欢你

      6、喝他喝过的酒,受他受过的伤

      7、他并不怕摔,这些年来,也摔过很多次。但摔到地上,毕竟还是会疼。如果有个人能接住他,那就再好不过了。

      8、管他熙熙攘攘的阳关道,我偏要一条独木桥走到黑

      9、人这一辈子,有两句肉麻的话是非说不可的。――‘’谢谢你‘’和‘’对不起‘’。

      10、酒很香,很醇,也很辣。大概能明白那个人为什么会喜欢。喝他喝过的酒。受他受过的伤。

      【作品简介】

      文案:

      前世的魏无羡万人唾骂,声名狼藉。

      被情同手足的师弟带人端了老巢,

      纵横一世,死无全尸。

      曾掀起腥风血雨的一代魔道祖师,重生成了一个……脑残。

      还特么是个人人喊打的断袖脑残!

      我见诸君多有病,料诸君见我应如是。

      但修鬼道不修仙,任你千军万马,十方恶霸,九州奇侠,高岭之花,

      但凡化为一抔黄土,统统收归旗下,为我所用,供我驱策!

      高贵冷艳闷骚攻×邪魅狂狷风骚受调戏不成反被【哔——】

      CP:蓝忘机(攻)×魏无羡(受)PS:①1V1主角受HE。前世今生双线剧情向,夫夫携手解谜打怪打孩子。②令人发指的低魔仙侠。非复仇爽文。非升级流爽文。③诸君,我喜欢回忆杀 :)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魔道祖师》是一部架空背景的小说。“架空”是指“脱离具体时空背景建构虚拟世界及历史”。架空背景与当下的社会生活拉开了距离,但却能真实地反映出作者对于某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态度。邵燕君指出,“那些‘架空’的世界,既是欲望满足空间,也是现实折射空间、意义探讨空间。许多原本在现实主义文学中讨论的现实命题、人性命题,诸多现代主义文学勘察的人类悖论困境,都被放置在‘第二世界’特定的‘世界设定’和‘世界观设定’下重新探讨。”《魔道祖师》就对国民劣根性、复仇困境、群体暴力等现实问题进行了反思。

      “姚宗主”是《魔道祖师》中的一个小角色,着墨不多。作者在小说中甚至未给他取名,“宗主”只是别人对他的敬称。但他身上却集中体现了鲁迅着力批判的“退守、惰性、卑怯、奴性、自欺欺人、麻木、健忘、巧滑、无特操等”国民性中的一些特性。第一,姚宗主是个看客,热衷于看各种热闹,并且他的行为犀利地表现出了看客心理的阴暗卑劣。在使金光瑶身败名裂的两个女子出现时,“姚宗主大是兴奋,拍案而起”。当魏无羡要对证人的证词进行进一步查证时,姚宗主武断道:“她细节说的这般清楚,绝对不是撒谎!”呈现出对于使位高权重的金光瑶身败名裂这一行为十分迫切和快意的姿态。第二,姚宗主十分虚伪,热衷于在各种场合表明自己立场的正确性。当众家族对魏无羡进行新一轮围剿时,姚宗主与魏无羡无冤无仇却特意表态:“(对你的围剿)不为别的,只为了一个‘义’字!”第三,姚宗主身上带着深深的奴性,擅长见风使舵。金光瑶死后,姚宗主便开始对金凌的行为指手画脚,但是,“若是在以往兰陵金氏家主还是一统百家的仙督之时,给他们一百个胆子,这些别宗家主都绝对不敢以长辈自居,教训金家子弟。”在《魔道祖师》中,姚宗主随波逐流,当社会需要他成为什么角色时,他就将自己改造成什么角色。这类人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无处不在且无孔不入。

      《魔道祖师》除了展现了国民劣根性之外,还对“复仇者们”的精神困境进行了关怀。《魔道祖师》中设计了许多有巨大张力的情节,其中,江澄、金凌向魏无羡、温宁(在小说第72章以前是人,72章之后变成死尸傀儡)的复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魏无羡从小父母双亡,被江澄的'父亲带回江家抚养。在温氏家族气焰极盛时,魏无羡得罪了温氏的小儿子,为*招来了灭顶之灾,江澄的父母因此牺牲。几年后,魏无羡在穷奇道(地名)失控,操控温宁杀死了江澄的姐夫(金子轩),不久后,江澄的姐姐又为救魏无羡而死,襁褓中的金凌成为孤儿。江澄在姐姐死后与魏无羡决裂,三年后,带领四大家族剿灭了魏无羡和温氏残部。十三年后,魏无羡与江澄、金凌、温宁等人一起得知了金子轩之死是由于金光瑶(金子轩同父异母弟)的设计,魏无羡只是其中的工具。此外,江澄还得知了魏无羡转修鬼道是因为他把他的金丹给了自己,温宁这时又在与另一个死尸傀儡的打斗中拼命救下了江澄和金凌。由此,江澄和金凌陷入了一个“好像不能怪任何人,也不能恨任何人”的尴尬境地,在身负血海深仇却失去了正当的复仇对象的精神困苦中放弃了复仇。小说结尾,江澄给金凌的结论是:“闭嘴吧。金凌。闭嘴吧。咱们回去。各人回各人那里去。”一句“闭嘴吧”写尽了江澄和金凌面对命运捉弄时感受到的痛苦和荒诞。

      《魔道祖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架空的修仙世界,但作者在这个别样世界中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群体暴力问题进行了讽刺。《魔道祖师》中遭受群体暴力的主要是温氏姐弟残部、魏无羡和金光瑶。温氏家族主脉作恶多端,在被各个家族联合推翻之后,未曾作恶的温氏旁系也被牵连,成为各大家族镇压的对象,以至于“无论什么人,姓温就是罪大恶极!”魏无羡即“魔道祖师”,他遭受群体暴力的原因是修炼“邪魔外道”。在讨伐温氏家族的战争结束之后,魏无羡为营救温氏姐弟残部而叛出了名门正道。当魏无羡这个无往不利的战斗利器站到名门正道的对立面时,他就成为了整个社会仇视和讨伐的对象。由于被众人视为社会中的极不安全因素,与他无关的事情如果无法查明真相,罪名就会落在他头上。最终各种因素交缠催化,名门正道“顺理成章”地对魏无羡进行了围剿——即使没有之前的种种铺垫,名门正道仍会找到借口“名正言顺”地除掉这个“异己”。金光瑶遭受群体暴力的原因在于他是“娼妓之子”,名门正道认为他身上带着娼妓的肮脏血液。在被金家承认身份之前,金光瑶备受歧视和侮辱,一些人不喝他端上的茶水,认为他的触碰会使物品变得肮脏。群体暴力的参与者对于施暴对象十分麻木和残忍,但在群体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却认为自己的行为十分正当。

      《魔道祖师》对于复仇题材进行了深入挖掘。“复仇”是网络小说经常使用的素材,但网络小说中对此题材的处理通常比较模式化:或是使正面人物大仇得报,如唐酒卿《恣睢之臣》中的辛弈、淮上《提灯照山河》中的叶真;或是使反面人物的复仇失败,如淮上《提灯映桃花》中的莎克提。而《魔道祖师》则从简单的“复仇”上升到了对人类精神困境的关怀。在《魔道祖师》中,江澄和金凌面临着与《原野》中仇虎类似的精神困境——“人物具有复仇的正当理由和正当愿望,却失去了复仇的正当目标”。在得知金丹事件的真相之后,江澄在仇恨与恩情交织纠葛的痛苦中控诉魏无羡:“我不该恨你吗?我不能恨你吗?!凭什么现在我好像反而还对不起你了?!”金光瑶死后,金凌在悲伤的同时想道:“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好像不能怪任何人,也不能恨任何人。……难道他就活该从小失去双亲吗?难道他不光报不了仇下不了手,连恨都不能恨得纯粹彻底、肆无忌惮吗?”论仇恨,魏无羡和温宁虽然不是导致金江两家的惨剧的主使,但是如果没有他们二人,金江两家的惨剧就不会发生;论情分,魏无羡是江澄的好兄弟,对江澄、金凌有诸多帮衬,温宁也多次帮助他们,在危难时刻还舍身救过他们的性命。复杂的恩仇纠葛使江澄和金凌无法彻底地恨魏无羡和温宁,但恩怨纠葛在前,想冰释前嫌也不可能。小说结尾,江澄只能用一句“闭嘴吧”咽下所有痛苦与困顿。

      《魔道祖师》批判了群体暴力这一社会问题。群体暴力是文学中一个重要呈现对象,如鲁迅《药》中无知大众对于觉醒者的戕害;戈尔丁《蝇王》中群体对“猪崽子”话语权的漠视和剥夺等。在网络小说中,作者们有时也会呈现群体暴力,但较缺乏现实力度。如卡比丘《社交温度》中宋远旬群体对方昭暮的漠视和孤立。《社交温度》中涉及的群体暴力只是小说中感情线展开的前提,小说并未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魔道祖师》则对群体暴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魔道祖师》中的群体暴力主要体现在“正道”对“邪门外道”的迫害。《魔道祖师》中的群体是“正直的群体”,他们每次对魏无羡进行讨伐时,都对这是“一件光荣的壮举,一个伟大的义举”深信不疑。但什么是正义?在《魔道祖师》中,人多就是正义。在《魔道祖师》中,只有站在大家都赞同的“正确”立场才能安稳地活下去,否则就要被剿灭。但客观来看,魏无羡、温氏残部和金光瑶在遭受群体暴力之前,并未做伤天害理的事。魏无羡走了不被正道承认的修炼道路,强大且特立独行,于是成为了社会的公敌;温氏残部是因被温氏主脉牵连才成为众矢之的;金光瑶的“娼妓之子”身份与生俱来,这就是他的“原罪”。群体缺乏理性,勒庞认为,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体”“目光短浅却行动力强”,《魔道祖师》中的“正义群体”充分地体现了这些特点。“正义”一词在小说中并不是对真理的坚守和张扬,而是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对少数或弱势群体施加暴力的借口。《魔道祖师》对于社会大众所标榜的“正义”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在“人多即正义”的社会中,谈及“正义”是可笑的。作者对这种阴沉可怖的社会环境的反思,提高了《魔道祖师》的创作格调。

      艺术特色

      1、情节设置跌宕起伏

      除了“耽美”,《魔道祖师》的另一个主要构成元素是“解密”。解谜向剧情对故事体系本身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设置出完整、饱满、跌宕起伏的剧情,更需要所有情节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以达到全程无“尿点”的效果。

      《魔道祖师》从莫家庄的一只诡异的断臂入手,内容主线即是围绕两位主角追寻被**的尸体的身份和寻找大反派来展开,其中穿插大量回忆以逐步揭示魏无羡的曲折身世,和魏无羡、蓝忘机两人前世今生的爱情羁绊,最后牵扯到整个修仙界数十年前的恩怨情仇。

      2、人物角色刻画鲜明

      《魔道祖师》的背景设置是五大家族修仙练武,除了两位主角,涉及到的主要配角超过30位。纵然角色众多,读者也很难将这些人物混淆。在墨香铜臭笔下,每位角色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性格和外貌特征、背负着不同的身世和故事,语言和行为均有动机可循,人物塑造有血有肉、正邪并存。

      3、写作技巧高超引发想象

      《魔道祖师》为读者塑造了完整的感情寄托,许多读者表示,看过《魔道祖师》后,即使不记得细节,也会记得书中的诸多句子,如“问灵十三载,候一不归人”“兄长,我想带一人回云深不知处,带回去,藏起来”等。再比如,作品中的人名、地名都相当有韵味,角色所配武器与角色特征相辅相成。主角之一魏婴,字无羡,佩剑随便,鬼笛陈情。随便,潇洒放纵;陈情,道明原委。这两种武器完全呼应了魏婴前世的经历。

[阅读全文]...
  • 魔道祖师名句经典语录

  • 这是一张年轻而陌生的脸,不是曾翻天覆地、纵血雨腥风的夷陵老祖魏无羡。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魔道祖师名句经典语录希望大家喜欢。

    1、蓝忘机终于把他从藏书阁上掀了下去。一关窗,把颤动的簇簇玉兰花枝和魏无羡的笑声,都关在了窗外。

    2、如果有个人能接住他,那就再好不过了。

    3、双杰同归,不过是十几年来痴妄凝结成的一场大梦。是梦,就终会有醒来的那一天。

    4、只要两人都活在世上,迟早会遇到的。

    5、明月清风晓星尘,傲雪凌霜宋子琛。敛芳瑶琴金光散,泽芜洞箫蓝曦痕。君子如兰茶未满,旧识思追酒已温。红尘焉有忘机语,梦醒愿为无羡人。

    6、喝他喝过的酒,受他受过的伤,种他种过的思追。

    7、亦恶亦怜薛成美,半生恶尽半生痴。

    8、谁知道骗你的你都信了,不骗你的你反而不信了呢?

    9、魏无羡,你信不信,就算你不招惹是非,是非也会招惹上你。要救一个人往往束手无策,可要害一个人,又何止有千百种法子。

    10、他还是那一身漆黑的道袍,孑然一身,背着两把剑,霜华和拂雪。带着两只魂,晓星尘和阿箐,走上了另一条的道路。

    11、我独自徘徊在孤苦世间,耗尽元神精气,宁可魂飞魄散,也想再见你一面,这一见,就是最后永决!

    12、你大哥只会是打断你的腿而已!

    13、喝他喝过的酒,受他受过的伤。

    14、若我曾被珠玉珍视,何须与草芥为友邻。

    15、月老把红线牵在两个人的小拇指上便可以相爱,丘比特射箭之后使人爱上第一眼看到的人,可薛洋断了指,晓星尘盲了眼。

[阅读全文]...
  • 魔道祖师句子 魔道祖师里面的经典名句

  • 经典
  • 1、这世上所有人原本都是无冤无仇的,总会有个人先开头捅出第一刀的。

     

    2、谁知道骗你的你都信了,不骗你的你反而不信了呢?

     

    3、“蓝曦臣!我这一生撒谎无数害人无数,如你所言,杀父杀兄杀妻杀子杀师杀友,天下的坏事我什么没做过!”他的肺似乎被刺穿了一片,吸了一口气,哑声道:“可我独独从没想过要害你!”

     

    4、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5、我见诸君多有病 诸君见我应如是。

     

    6、少年恶霸的恶世和绝望,他伤他苦,他颠沛流离,他厌弃世人,他收起幼稚天真,他唾弃世人,不问明天。

     

    7、世事不是都一定要分个黑白明了,你我皆放下,已如此重要。

     

    8、其实从头到尾,被挫骨扬灰,灰飞烟灭的,只有温情一人。

     

    9、你以为他在这里,我就不会肆无忌惮吗?我若要杀什么人,谁能阻拦,谁又敢阻拦?

     

    10、但修鬼道不修仙,任你千军万马,十方恶霸,九州奇侠,高岭之花,但凡化为一抔黄土,统统收归旗下,为我所用,供我驱策!

     

    11、这人一身黑色的道袍,身形高挑,腰杆笔直,立如苍松。背插拂尘,手持长剑,面容清俊,微微昂着头,一副很是孤高的形容。

     

    12、谢谢你今天肯过来跟我吃饭,也谢谢你告诉我这个消息。不过,是非在己,毁誉由人,得失不论。该怎么做,我自己心里有数。

     

    13、十七八岁的魏无羡,其实骄傲不输江澄。曾经也灵力强劲,天资过人。整天摸鱼打鸟,通宵爬墙坑人,照样能遥遥领先,甩苦苦用功的其他同门十八条街。

     

    14、喝他喝过的酒,受他受过的伤,种他种过的思追。

     

    15、水中倒映出来的,是一个十分秀逸的青年。干净得仿佛被月色洗练过,舒眉朗目,唇角微弯。可垂首凝然注视自己时,眼睫上缀着的水珠却如泪水一般,不住下坠。这是一张年轻而陌生的脸,不是曾翻天覆地、纵血雨腥风的夷陵老祖魏无羡。

     

    16、他一直以为江澄会站在他这边,而蓝湛则会站在他的对立面。没想到,事实却是完全颠倒过来的。

     

    17、忘羡一曲远,曲终人不散。

     

    18、既是传闻,何必急着相信?既是秘密,你们又是如何得知?

     

    19、亦恶亦怜薛成美,半生恶尽半生痴。

     

    20、七岁断指,断了他的善,死前断臂,断了他的恶。

[阅读全文]...
  • 最全的《魔道祖师》语录摘抄大全

  • 语录
  •   1、魏婴 放下陈情

      跟我回云深不知处。 ----墨香铜臭

      2、说完,魏无羡便声嘶力竭地吼道:“蓝湛!蓝忘机!含光君!我,我刚才,是真心想跟你上床的!” ----墨香铜臭

      3、酒很香,很醇,分明不是辛辣呛人的味道,灌下去后却满喉灼痛,一直灼烧到眼眶和心腔。

      他不喜欢这个味道,但大概能明白,为什么那个人会喜欢。 ----铜臭墨香

      4、蓝思追继续道:“而姑苏蓝氏立家先祖蓝安有言,只有在命定之人、倾心之人面前,可以不必有任何规束。所以,历代以来传下的教训都是,呃,我们家的抹额,是非常非常私人且敏感的珍贵事物,除了自己,任何旁人都不能随便触碰,不能随便取下的,更不能够系在旁人身上,这是禁忌。嗯,只有,只有……”

      只有什么,不必说了。

      5、予星尘[傲雪凌霜宋子琛x明月清风晓星尘]

      格式致敬《与羡书》。

      by长河 ----长河

      6、魏无羡知道,不能跟喝醉了的人反着来,忙道:“好好好,依你,走开就走开。”说着拔出竹笛。可他还没将笛子送到唇边,蓝忘机一把抢过来,道:“不许吹给他听。”

      魏无羡揶揄道:“你怎么这么霸道呀。”

      蓝忘机不高兴地重复道:“不许吹给他听!”

      魏无羡发现了。醉酒的人常常有很多话说,蓝忘机*时却不怎么爱开口,于是他喝多了之后,就会不断重复同一句话。他心想,蓝忘机可能是不喜欢他以笛音操控温宁,得顺着他的毛摸,便道:“好吧。只吹给你听。”

      蓝忘机满意地“嗯”了一声,笛子却不还给他了。 ----墨香铜臭

      7、魏无羡啧啧道:“含光君,你是真的变了。从前当着你的面喝一小坛,你凶死了,要把我扔过墙。如今你还在屋子里藏天子笑,偷偷喝。”

      蓝忘机整了一下衣襟,淡声道:“天子笑我一坛也没动。”

      魏无羡道:“不喝那你藏着干什么,留着送我啊。好了好了,没动就没动,信你还不行吗。我不提了,来吧。我一定要看看,滴酒不沾的姑苏蓝氏子弟,究竟几杯倒!”

      他给蓝忘机倒了一碗,蓝忘机想也不想,接过,灌下。 ----墨香铜臭

      8、江澄与魏婴是友情,是那种一生都斗嘴打架,一生都相互扶持,一生都保护彼此的友情。无羡与忘机是爱情,是那种相视一笑,便知彼此心意,是那种无条件站在彼此身后守护对方的爱。 ----墨香铜臭

      9、是非在己,毁誉由人,得失不论。 ----墨香铜臭

      10、蓝忘机剑锋对准他,那双淡色的眼睛里几乎要喷出火来:“你是个什么人!”

      魏无羡道:“我还能是个什么人。男人!” ----墨香铜臭

      11、忽然,晓星尘拿起地上的霜华,调转剑身,锋刃架上了颈项间。

      一道澄净的银光划过薛洋那双仿佛暗无天日的幽黑眼睛,晓星尘松开了手,殷红的鲜血顺着霜华剑刃滑下。

      随着那一声长剑滚落的清响,薛洋的笑声和动作瞬间凝固了。

      沉默了半晌,他走到晓星尘一动不动的尸体身边,低下头,嘴角边扭曲的弧度慢慢回落,眼睛里爬上了密密麻麻的血丝。不知是不是看错了,薛洋的眼眶却微微的红了。

      随即,他又恶狠狠地咬牙道:“是你逼我的!”

      说完,他冷笑一声,自言自语道:“死了更好!死了的才听话。” ----墨香铜臭

      12、他的脸苍白清秀,甚至还有些忧郁的俊逸。但因为眼里没有瞳仁,只有一片死白,再加上从脖子爬上面颊的数道黑色裂纹,使这忧郁变成了骇人的阴郁。长袍的衣摆和袖口破碎褴褛,露出和脸惨白成一个颜色的手腕,扣着漆黑的铁环和铁链,脚踝也是。那叮叮当当的声响就是他曳动铁链时发出的。一旦静止,一切又都归于死寂。 ----墨香铜臭

      13、要说的话,要悔的罪,要道的歉,要做的孽,统统在那段漫长的虚无中被一次次的演绎到疲倦,他尖叫哭泣、哀嚎狂笑,统统得不到任何回应,他那样盲目而绝望,是因为他终于彻底被世界遗弃了。

      14、但修鬼道不修仙,任你千军万马,十方恶霸,九州奇侠,高岭之花,但凡化为一抔黄土,统统收归旗下,为我所用,供我驱策! ----墨香铜臭

      15、所有人霍然站起。蓝忘机沉声道:“魏婴!”

      四下都有人惊恐地叫道:“魏无羡,你不要乱来!”

      金光瑶温言道:“魏公子,你可千万不要乱来啊。放下陈情。一切好商量。”

      金光善也站了起来,惊怒惧恨交加道:“江……江宗主不在这里,你就如此肆无忌惮!”

      魏无羡厉声道:“你以为他在这里,我就不会肆无忌惮吗?我若要杀什么人,谁能阻拦,谁又敢阻拦?!” ----墨香铜臭

      16、魏无羡对蓝忘机道:“蓝湛,你醉了怎么脸都不红一下。”

      因为蓝忘机看上去太正常了,比魏无羡还要正常,所以他也忍不住用对正常人的口吻和他对话。谁知,蓝忘机听了这句,突然伸手,揽住他的肩膀,往怀里一拽。

      猝不及防,魏无羡被拽得一头撞在他胸膛上。

      正晕着,蓝忘机的声音从上方传来:“听心跳。”

      “什么?”

      蓝忘机道:“脸看不出,听心跳。” ----墨香铜臭

      17、魏无羡坐姿极其不端,斜着身子,支着腿。见终于撩得蓝忘机开口,一阵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窃喜。他依言把腿放了下去,上身却不知不觉又靠*了些,胳膊压在书案上,依旧是个不成体统的坐姿。他严肃地道:“蓝湛,问你个问题。你——是不是真的很讨厌我?”

      蓝忘机垂下眼帘,睫毛在如玉的面颊上投下淡淡的阴影。魏无羡忙道:“别呀。说两句又不理人了。我要跟你认错,向你道歉。你看看我。” ----墨香铜臭

      18、并非无法承受旁人言语攻讦,毕竟当初做出选择时就已无比清楚,今后将面对的是什么道路,心中早已自警:记住云梦*那一句家训——“明知不可而为之”。只是自以为心若顽石,却终究人非草木。

      19、蓝忘机皱起眉,捂住了耳朵,转过身背对温宁,面对魏无羡,用身体挡住了他的视线。

      温宁:“……”

      魏无羡道:“你最好不要站在这里,蓝湛,呃,不太喜欢看到你。”

      温宁道:“……蓝公子这是怎么了?”

      魏无道:“没怎么。醉了而已。”

[阅读全文]...
  • 《魔道祖师》精美台词《魔道祖师》唯美句子

  • 唯美,台词,个性
  • 《魔道祖师》是我国口碑非常好的一部国漫,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双王,在九岁的时候死去了。另一个本来是天才的少年,但是亲人家族,天赋灵力,前途声誉,命运却把赐给他的宝物又一样样夺走。花了两辈子才后知后觉,原来自己早已爱上了这个人,只因他是蓝湛,不为其他。这一次,这一世,他们终于再没有错过。

    1、世人皆知夷陵老祖魏无羡吹笛御尸的恶鬼模样。

    2、待他醒来,说“对不起,错不在你。”

    3、明月清风晓星尘,傲雪凌霜宋子琛。

    4、为遇一人而入红尘,人去我亦去,此身不留尘。

    5、此生不悔入魔道,来世愿做道中人。

    6、君子如兰,思之可追。

    7、喝他喝过的酒,受他受过的伤。

    8、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9、世人只知鬼将军,不知白衣温琼林。

    10、晓星尘笑道:“那可不行,你一开口我就笑。我一笑,剑就不稳了。”

    11、我想带一人回云深不知处。带回去,藏起来。

    12、世人只记得鬼笛陈情,却不知曾经有一把灵剑名为随便。

    13、是非在己,毁誉由人,得失不论。

    14、又有谁人记得昔日云梦少年魏婴舞剑时的英姿飒爽。

    15、你特别好,我喜欢你。

    16、我独自徘徊在孤苦世间、耗尽元神精气,宁可魂飞魄散,也想再见你一面。但这一见,就是最后永诀。

    17、问灵十三载,等一不归人。

    18、只羡忘羡不羡仙,说是天天就天天。

    19、他哽咽着道:“……你说过,将来我做家主,你做我的下属,一辈子扶持我,永远不会背叛云梦*……这是你自己说的。”

    20、管他熙熙攘攘的阳关道,我偏要一条独木桥走到黑。

    21、沉默片刻,魏无羡道:“对不起。我食言了。”

    22、“负霜华,行世路。一同星尘,除魔歼邪。”

    23、忘羡一曲远,曲终人不散。

    24、我见诸君多有病 诸君见我应如是。

    25、夷陵老祖魏无羡,披麻戴孝蓝忘机。

    26、世事不是都一定要分个黑白明了,你我皆放下,已如此重要。

    27、只是自以为心若顽石,却终究人非草木。

[阅读全文]...
  • 关于魔道祖师的座右铭

  • 座右铭,励志,格言
  • 魔道祖师经典语录有哪些

    1.你特别好,我喜欢你2.“明月清风晓星尘,凌霜宋子琛,3.天天天天。

    4.只羡忘羡仙,说是天天就天天。

    5.喝他喝过的酒,受他受过的伤。

    6.为遇一人而入红尘,人去我亦去,此身不留尘。

    7.忘羡一曲远,曲终人不散。

    8.“蓝曦臣

    我这一生撒谎无数害人无数,如你所言,杀父杀兄杀妻杀子杀师杀友,天下的坏事我什么没做过

    ”他的肺似乎被刺穿了一片,吸了一口气,哑声道:“可我独独从没想过要害你

    求从头到尾概括一下

    魏无羡前世修炼尸术,最后被师弟杀害。

    重生后遇到故人蓝忘记,发现有意识的残肢,后来被一系列的谜团所缠绕,两人顺着线索一路找下去,破解了好多离奇的事。

    文笔不算特别好。

    我不是很喜欢他的一段现实穿插一大段回忆,回忆太多会让我看完之后沉浸在里面接不上后面的内容有想不起回忆前的内容。

    但是,我喜欢里面的各种人物构造

    虽然有的是反派,无恶不作的大反派,但是事后仔细想想都是被逼到极限后的合理反应,里面的几个和案件有关的故事超级好看

    魏无羡 是非在己,毁誉由人,得失不论蓝忘机 有匪君子,照世如珠,景行含光,逢乱必出江晚吟 一袭紫衣,孤身只影蓝曦臣 世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江厌离 终是师姐挡了剑,再无莲藕排骨汤金子轩 少年玉面清袍,风骨桀骜蓝思追 思君不可追,念君不可归金如兰 君子如兰茶未满晓星尘 上善若水,明月清风宋子琛 傲雪凌霜,严于律己薛成美 十恶不赦,断指求糖

    写手写用。

    从一月份开蓝思追1.21蓝忘机:1.23晓星尘:1.25金光瑶:2.20金子轩:2.20温宁:4.11江:5.02聂怀桑:5.20:7.22温情:8.12蓝曦臣:10.08魏无羡:10.31江澄:11.05金凌:11.21我不知道对不对……

    云梦,姑苏阳,*,不净世,不夜天,穷奇金鳞台,云萍义城,观音庙,彩衣镇,湖,芳菲殿,玄武洞,巴陵,秣陵,白雪观,东瀛,百凤山,夔州。

    看太久了只有个大概印象,可能有的没补充到,满意请采纳。

    灵气也是气,怨气也是气,怨气为何不能为人所用啊

    身前哪管身后事,浪得几日是几日。

    阿羡……我马上就要成亲了,过来给你看看~兄长,我想带一人回云深不知处,带回去,藏起来

    蓝曦臣,我这一生害人无数,杀父杀兄杀妻杀子杀师杀友,天下的坏事我什么没做过

    可我独独没有想过要害你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达摩祖师语录 - 句子

达摩祖师语录 - 语录

达摩祖师语录 - 说说

达摩祖师语录 - 名言

达摩祖师语录 - 诗词

达摩祖师语录 - 祝福

达摩祖师语录 - 心语

推荐词条

带长江字的古诗 三岁小孩被的古诗 初中必备古诗最长的 关于异域的古诗 带芳的古诗词五个字 适合三八节的古诗游子吟 关于沧州战疫英雄的古诗 说唐代盛世的古诗 赞美种子的古诗词 著名的课外古诗词 君子兰的古诗词 词牌名古诗五首短的 关于桃花柳树春天的古诗 古诗春思的视频 经过老师的点拨的古诗 姓洪的古诗 表达五一劳动节的古诗 古诗描写老师的词语 含有含情的古诗 寻人的经典古诗 描写蝴蝶漂亮的古诗 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英文 委婉的表示思念之情的古诗 适合在客厅悬挂的古诗 和宋韵有关的古诗词 古诗寒食整首诗的拼音 关于惊蛰的古诗词或者农谚 表达被迫分手的古诗 关于写春风古诗的开头 描写彩绘的古诗 简单带星字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