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 >

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

关于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7.7卢沟桥事变

  • 放假,节日
  • 7.7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 7日星期三,日本*驻屯军一部在*北*附*的宛*县进行军事演*,夜间日军以有士兵失踪为借口(有些日籍*民谎称是中方发射实弹至驻华日军阵地内),要求进入宛*县城调查。遭到中方拒绝后,日军于8日凌晨向宛*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国军进行抵抗。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7.7卢沟桥事变相关信息,希望对你有帮助。

      卢沟桥位于北*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属河北省宛*县,是北*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宛*城建于1640年,是捍卫北京城的军事要塞。

      事变发生后中日、国共各方都对事变的起因各执一词,当事人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回忆中也常有互不相符的细节。

      根据蒋同志的传记中收录的《何(应钦)上将军事报告》一文,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的秦德纯的证词: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夜十一时,驻扎在丰台的日本军队在未通知*北*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在国民革命军驻地附*进行夜间军事演*,并之后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理由,要求进入宛*城内搜查。当时驻扎在卢沟桥的是国民革命军第37师219团吉星文部队的一营,营长是金振中。由于时间已是深夜,*驻军拒绝了日军的要求。之后日军包围了卢沟桥,双方都同意天亮后派出代表去现场调查。但是日本的寺*副官依然坚持日军入城搜索的要求,在中方回绝这一要求后,日军开始从东西两门外炮击城内,城内守军未予反击。在日军强化攻击后,中方守军以正当防卫为目的开始反击,双方互有伤亡。随后卢沟桥北方进入相持状态。”

      而根据日本陆军1937年发表的'消息,“1937年7月7日晚10时40分许,日本陆军*驻扎步兵第一连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北*西南12公里的卢沟桥北侧,永定河左岸荒地进行了夜间军事演*。演*结束后,在河畔的龙王庙方向突然响了三发枪声。随后清水节郎中队长,野地第一小队长等人看到在河畔和卢沟桥城墙之间,有人用手电筒发出明暗交替的光亮,随即判断为中方军队士兵在用暗号互相联络。之后又有十几发子弹从龙王庙方向射出,日军未予以反击。清水中队长派遣岩谷曹长和两名传令兵马上向丰台驻军报告。收到报告的牟田口廉也第一连队长在联络北*特务机关后,决定在天亮后与宛*县*王冷斋一同前往事发现场。

      随后清水中队长率队向东面的西五里店转移,与从丰台赶来的第三大队在一文字山会合。凌晨3时25分,龙王庙方向又有3发射击。牟田口连队长认为频频出现的射击目的在于进攻日本军队,于是在4时20分下达了战斗命令。

      此时之前由森田中佐带领的对中谈判代表到达了该地区,森田中佐作为代理连队长命令禁止装填子弹。日军代表随即要求中方将集结在卢沟桥周围的部队撤走,但该地区的中方部队已开始从龙王庙附*及长辛店高地方向开始对日军阵地进行迫击炮炮击。日军开始还击的时间是1937年7月8日凌晨5点30分。战斗开始后,日军歼灭了龙王庙附*的中方部队,进入永定河右岸,包围了卢沟桥。从被击毙的士兵身上搜出的证件表明,该士兵属于二十九军正规军。至此中方战死 20名,负伤60名左右。

      5时30分,日军第8中队开始向中方军队进攻,双方进入全面冲突,战斗持续2个小时后逐渐沉静。

      上午9点半,中方提出停战,双方进入僵持状态。”

      僵持阶段持续到7月9日凌晨2点左右,此间双方互有射击,但并无重大冲突。7月9日凌晨2点,中日交战双方对“日军占领永定河东岸,中方占领永定河西岸,日方撤走交战军队”达成一致,开始撤军,直到当日12时20分撤军完毕。

      7月9日之后,交战双方开始进入谈判,主要围绕“相关地区撤军”,“今后的治安保障”,“中方对挑起事端道歉”以及“取缔当地抗日活动”展开争论。同时日军也开始加紧对华北地区派兵,以增加对南京国民的*的压力。这一派兵的举动客观上增加了华北地区的反日情绪,为以后的大规模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时任国民的*军事的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在7月17日在庐山上宣布准备应战和必要时守土抗战到底的决心。7月19日,蒋同志发表了《最后的关头》的演说,正式宣布开始全面抗战。随后,7月25日发生廊坊事件,7月26日发生广安门的事件,7月29日、7月30日,日军相继占领北*、天津。*抗日战争正式爆发。

[阅读全文]...
  • 卢沟桥事变的课件

  • 卢沟桥事变的课件

      日本侵华的历史,是*人民心中永远无法*复的伤口。电影《七七事变》,使我了解了这段无法让华人忘记的历史,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卢沟桥事变的课件,欢迎大家阅读!

      卢沟桥事变的课件

      教学目标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情况,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抗日战争的开始,从而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情况,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抗日战争的开始,从而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具准备

      投影片、电视短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听说过歇后语“泸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吗?你知道在这里曾发生过什么事吗?卢沟桥事变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导学达标

      1、卢沟桥事变的背景。

      (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

      A学生阅读课文B学生讲述事件

      C说一说:什么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怎样解决的?

      2、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1)看图:卢沟桥——战略要地

      (2)阅读材料

      (3)学生自由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看法

      3、看谁说得快:

      (1)你知道卢沟桥事变发生在什么时候?

      (2)卢沟桥事变仅仅是日军搜寻“失踪”士兵而引发的吗?

      (3)二十九军浴血奋战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为什么值得称颂?

      (4)在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佟麟阁各全体将士提出了什么要求?为了抗日,她最后怎样?

      (5)*和*对卢沟桥事变各持什么态度?

      4、讨论: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怎样的联系线索呢?

      5、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开始了,卢沟桥事变为什么值得在现代史上大书一笔?

      三、质疑

      四、小结:

      相关资料:

      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为了缓和危机,继续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主义者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向*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

      卢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是北京通往各地的咽喉要道。从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军几乎每天都在卢沟桥附*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头的宛*县城搜查,遭到*守军的拒绝。当晚8点钟,日寇突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自卫,*人民反对*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了。

      驻防在卢沟桥一带的29军,原是西北军冯玉祥的旧部。这支部队擅长刀术,每个战士都身背一口大刀。每当日寇接*阵地时,战士们就跃出战壕,抡刀同敌人搏斗。日本军队集中火力连续猛攻卢沟桥石桥和*汉路铁桥,铁桥曾一度失守,驻守铁桥的一个连仅4人幸存,其余全部壮烈牺牲。29军将士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经过4小时激战,又从日寇手里夺回了铁桥。永定河畔的战斗整整进行了一昼夜,几百具日军的尸体横卧在卢沟桥头,而*守军却一直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

      卢沟桥的炮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在**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抗战救国运动风起云涌。工农大众和各界爱国人士以募捐、劳军、宣传等各种方式积极支援抗日前线。但**却推行一条消极的抗战路线,他们不敢动员民众,在日军的大规模进攻面前犹豫动摇,致使北京、天津等地在7月底相继沦陷。

      由于全国人民要求抗战的压力,以及日军的侵略严重损害了英、美的在华利益,直接威胁到老蒋等四大家族的统治,**被迫于8月中旬发表《自卫宣言》,起来抗战,并接受了**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时,宣布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为总指挥,*为副总指挥。不久以后,南方各地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从此,一场以**人为中坚力量的伟大民族**战争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事变发生后中日、国共各方都对事变的起因各执一词,当事人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回忆中也常有互不相符的细节。

[阅读全文]...
  • 卢沟桥事变时间

  • 时间,经典
  •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七七卢沟桥事变是哪一天?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卢沟桥事变的具体时间吧。

      卢沟桥事变的时间及简介

      时间:1937年7月7日—7月31日

      简介:日本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全面对华战争。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举行所谓军事演*,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时失踪,要求进入北*西南的宛*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无奈还击。这便掀开了日中战争的序幕。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

      政治背景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大陆政策”。

      20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扩大对华攻击,出兵山东,胁迫*接受日本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第一次大战后,日本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发动袭击,才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津,又在东北建立“*”、在华北搞“自治运动”,希望能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向参加演*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对华战争的战争部署。

      地理背景

      卢沟桥位于北*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史料记载,自金代开始,中原腹地进京,皆要在卢沟桥停留,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侵华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北京就是一座死城,华北也就唾手可得。宛*城建于1640年,是捍卫北京城的军事要塞。于是,日军攻击驻军地,中国军队在卢沟桥进行抵抗,开启了日中战争的序幕。

      7月7日

      日本中国驻屯军在未通知中国北*当局的情况下,在国民革命军驻地附*龙王庙大瓦窑之间进行军事演*。入夜后,日北*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电冀察当局,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西南的宛*县城搜查。国军拒绝此一要求,但为防止事态扩大,派出河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宛**王冷斋、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专员林耕宇、冀察绥靖公署交通处副处长周永业三人,与日方代表缨井、日军补给官寺*、秘书齐藤三人前往调查,但日军于晚上八点左右开始炮击卢沟桥。

      7月8日

      凌晨5:30左右,日军联队长牟田口廉也率步、炮兵400多人,开始发动攻击。*发表抗日通电,要求蒋介石尽快履行西安事变时的承诺。下午,日军向城内中国守军猛攻。国军第29军37师109旅219团(团长吉星文)奋起还击。

      7月9日

      双方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仅两个小时,日军又开始炮击宛*城,双方达成协议退至永定河*,国军开始退兵,但日军却按兵不动。

      7月10日

      日本撕毁9日的协定,重提三点协定,要求29军道歉,日军四次挑起战事,

      又四次进行谈判。

      7月11日

      双方签订秦德纯松井协定。然而日本*卫内阁已经决定向华北增兵。

      7月12日

      独立混成第11旅团,从古北口出发。

      7月13日

      关东军独立混成第一旅团从公主岭出发。

      7月17日

      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上宣布守土抗战的决心。宋哲元到天津与日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谈判停战。独立混成第一旅团到达指定地区。朝鲜军第20师团从朝鲜龙山出发。

[阅读全文]...
  • 纪念77卢沟桥事变宣传标语大全

  • 纪念
  • 纪念77卢沟桥事变宣传标语大全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标语吧,标语对人们的思维是有一定的感性作用的。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标语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纪念77卢沟桥事变宣传标语,欢迎大家分享。

      1、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避免悲剧重演。

      2、战争的罪恶,越掩盖就越昭彰;历史的记录,越粉饰就越刺目。

      3、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4、可以宽恕、永远不可以遗忘。

      5、钢铁般的`民族团结,是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无穷力量。

      6、用热血灌溉祖国热土,用青春点燃中华未来。

      7、民族觉醒与民族耻辱,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8、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抗战精神,铭记心中。

      9、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10、一个自尊、自立、自强的民族,才有远大而美好的未来。

      11、设祖国美好未来,以爱国精神指引民族前途。

      12、落后就要挨打。

      13、日本*主义的死灰复燃,也在向我们敲响警钟。

      14、发奋图强成才不负青云之志,继往开来报国常怀赤子之心

      15、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16、肩负中华民族大业,心存爱国热烈之血。

      1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8、古有青年振臂高呼,救国于水火。今有青年风华正茂,爱国当己任。

      19、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0、书生意气赤子心,赞歌一曲民族情。

      21、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22、回眸历史,记我国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谱写现代*未来新篇章。

      23、强烈的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24、众志成城,挥血不辞抗战路。英勇无畏,情系祖国报家门。

      25、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胜利。

      26、谱青春华章,展时代风采,建美好*。

      27让自由的风多彩的云随意舒展,让童年的鲜活与亮丽尽情绽放

      28、记忆见证历史,行动创造辉煌,炎黄子孙志存高远,全心全意保家卫国。

      29、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30、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而愤慨,为祖国未来的明天而努力。

      31、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32、炎黄子孙德艺双馨建伟业,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展宏图。

      33、誓死捍卫底线,永葆爱国初心。

      34、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同胞千万兵

      35、奋进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国家光辉定能披荆斩棘。

      3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37、不畏强权、血战到底;百折不挠、坚韧不拔。

      38、勿忘国耻,回眸沉痛历史,昂首阔步迈向复兴之路。

      39、和*来之不易,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

      40、只有国力不断强大,才能让敌人心存敬畏。

      41、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警示未来。

      42、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43、抗日的斗争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史诗。

[阅读全文]...
  • 《卢沟桥》阅读答案

  • 阅读,语文
  • 《卢沟桥》阅读答案

      在学*、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卢沟桥》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卢沟桥

      卢沟桥跨卢沟水,金明昌初建,我正统九年修之。桥二百步,石栏列柱头,狮母乳①,顾抱负赘②,态色相得③,数之辄不尽。俗曰:鲁公输班神勒④也。桥北而村,数百家,己巳岁虏焚掠略尽。村头墩堡⑤,循河婉婉,望去如堞⑥。

      注:①狮母乳:指母狮和幼狮。②赘,通“缀”,连结。③得:适合。④神勒:神妙的雕刻。⑤墩堡:战争中防御敌人的碉堡。⑥堞:城墙上的矮墙,也称女墙。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石栏列柱头,狮母乳()

      ②顾抱负赘,态色相得()()

      ③数之辄不尽()

      ④俗曰:鲁公输班神勒也()()

      12.本文描述的主要对象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村头墩堡,循河婉婉,望去如堞。

      14.把本文分两层。每层内容的中心词是什么?试用文中的一个字说明。

      15.你读了本文,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卢沟桥》文言文阅读答案:

      11.①初生的②回头看背着③查点④一般人雕刻

      12.本文描述的主要对象是卢沟桥。重点是桥侧雕刻的石狮。

      13.村头上防御敌人侵犯的碉堡,顺河蜿蜒曲折,望去如同城墙上的女墙。

      14.以“桥北而村”为界,分上下两层。上层内容的中心词是:桥。下层内容的中心词是:村。

      15.最大的感想应是:*人民不但勤劳勇敢,而且具有高超的聪明才智。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坦.几乎与河面*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他在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相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③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1.概括选文前两段的说明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哪些优良传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为卢沟桥旅游景点写一则广告语。(要求语言简洁,有感染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卢沟桥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2.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3.举例子、列数字

      4.“略”。

      [甲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坦,几乎与河面*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着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乙文]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紧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得月与桥的距离是最*的,晓月的光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却亮得多。再是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在晓月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细流淙淙。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以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不仅想起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

      ①桥宽约8米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A、①表示估计 ②表示程度

      B、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程度

      C、①表示程度 ②表示限制

      D、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估计

      2、甲文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_________,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_____________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美的桥——卢沟桥。

      4、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____________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___________之情。

      5、甲文中“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排比、比喻

[阅读全文]...
  • 七七卢沟桥事变简介

  • 经典
  • 大家对于七七卢沟桥事变了解多少呢?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间是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七卢沟桥事变简介_七七卢沟桥事变背景,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七七卢沟桥事变简介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突发,形势骤紧,举国上下要求立即全面对日作战的呼声直冲牯岭。7月8日下午,蒋介石收到*、*、*等9人联名打来的电报:“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7月9日,蒋介石收到由*、*、*、*等代表全体红军打来的电报:“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名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

    7月17日上午,一身戎装的蒋介石面对100多名各党派代表、各界名流正式发表《抗战宣言》,郑重宣布:“……我们已快要临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极人世悲惨之境地,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放弃尺寸土地和*,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士抗战之责任,皆因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四万万同胞要求抵御外侮的呼声终于有了回音。

    ▼七七卢沟桥事变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七七卢沟桥事变起因

    *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头的宛*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当晚8点钟,日寇突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自卫,中国人民反对*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了。

    *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阅读全文]...
  • 卢沟桥阅读*题及答案

  • 阅读,语文
  • 卢沟桥阅读*题及答案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因横跨卢沟河而得名,为十一孔联拱桥,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卢沟桥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坦.几乎与河面*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他在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相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③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1.概括选文前两段的说明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哪些优良传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为卢沟桥旅游景点写一则广告语。(要求语言简洁,有感染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卢沟桥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2.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3.举例子、列数字

      4.“略”。

      ①从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走过了曲折漫长的人生道路。现在,我终于回到了四十年前青年时代来过的卢沟桥。

      ②四十年前,我们一群,年华正茂,燃烧着青春的热力,满怀生活的理想。那时,我们一群小伙子和姑娘,来到这闻名于世的卢沟桥,最感兴趣的是数两边桥栏杆上的石狮子。

      ③四十年后的今天,正值初秋,这是引人怀念往事的季节。我重游卢沟桥,凭栏眺望,桥头的柳色还青,永定河细浪粼粼,西山重峦含烟……

      ④回想当年,我们数石狮子的情景犹如就在眼前。桥栏石柱上的石狮子繁多,大狮子身上、脚下还藏有许多小石狮子,我们小伙子用巴掌拍着石狮子,姑娘们用手指点着石狮子,但每个人的得数都不相同。谚云:“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桥上飘荡着我们快乐的笑声,充满了我们青春的情趣。

      ⑤现在,卢沟桥在秋天的阳光下,天青云淡,大地明朗,河水清清,山川灵秀,但在凭栏回忆往事中,我却带点惆怅。据说卢沟桥和西安的灞桥一样,古时都在桥边折柳送别。我望着桥头柳枝,更加怀念我年轻时的朋友。有如八百年来的卢沟古桥,历代有多少行人车马在这里经过,“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人生的道路在一个地方起点,但所走的路子却是千条万条。往日我那许多朋友现在到哪里去了呢?我知道有的牺牲在风云滚滚的太行山上,有的死在黑暗潮湿的囚牢里,活着的各自西东,寥寥无几……

      ⑥记得我们当年离开北*,正是*人民在卢沟桥上对*主义侵略军放出抵抗的第一枪之后。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表现出为国赴难的精神。卢沟桥下的永定河,古时又名黑水河和无定河。燕山黑水从古以来是征战之地。在点燃民族**战争的熊熊烈火之初,我们在北京西南一角,曾看见壮士背上飘着红绸的大刀。那凝结着民族仇恨的刀光,使敌人丧胆,而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我们这一群,风尘仆仆,汗流满身,在琉璃厂,在骡马市大街,为抗日英雄们奔走募捐,收集慰问品。中华民族在危难中,祖国一声召唤,我们就纷纷奔赴民族**战争的各个战场。“卢沟桥”这三个字,已经用金笔镌刻在*人民革命史上,永放光芒。

      ⑦现在,四十年后的今天,我怀着对中华民族**战争的神圣敬意和无限思念故人的深情,重来卢沟桥,带着一颗激烈跳动的心,在卢沟桥上流连徘徊。

      ⑧今天,在眼前,石狮子依然千姿百态,情调优美,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仰天欢笑,有的伏身静卧,有的活泼嬉戏,各富个性。特别是那些小石狮子,天真顽皮,有的爬到大石狮子的背上,有的咬住大石狮子的颈铃,有的戏弄大石狮子的璎珞。艺术上达到了完整和谐的高超境界。这*八百年前金代的宏伟工程和精湛的雕塑艺术,给*文化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们不能不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与智慧。

      ⑨不仅石狮子是出自慧心的艺术创作,而且长桥的石栏也都是一色的汉白玉石巧手砌成的。有大桥两头树立的四支华表,以及桥头两侧的两对巨大的石狮石像,无一不是精雕细刻,光彩美观。据说这卢沟桥是我国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拱桥,纵然经过八百年的兵灾、水患,但历代修缮保存至今。这足以说明*人民对这座古桥的爱护和珍惜,它焕发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瑰丽和辉煌。

      ⑩卢沟桥除了石狮子闻名遐迩之外,还有桥头上一座盘龙碑亭里的一块镌刻着“卢沟晓月”的大石碑使人十分注目。“卢沟晓月”是金代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早晨的月色特别迷人。黎明时站在卢沟桥上,凭栏仰望,幽蓝的天空上几颗疏星,一钩淡月,远眺永定河从朦朦胧胧的晨雾中蜿蜒流来,晨曦映照,西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隐若现。永定河古称浑河,古诗人对“卢沟晓月”曾经这样描写过:“浑河东去日悠悠,斜月偏宜入早秋。曙色微涵波影动,残光犹带浪花流……”

      (11)现在,正是早秋季节,我设想置身卢沟桥上观赏晓月,脚底下是波浪微微闪光的永定河水,头顶上是晴空圆月,周围是曙光照着的苍茫的大地。此情此景,我愿化作汉白玉的石人,与卢沟桥合为一体,永远伫立桥上,在“卢沟晓月”的清辉中,世世代代怀念着我那些年轻时的'友人。

      (12)但是当我从迷茫的幻境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看午日阳光洒满大地,游云如丝,晴空万里。卢沟桥的永定河上游,京广铁路大桥正在通过千里奔驰而来的蓝色列车,带来了全国各地成绩优异的科学家和劳模代表;下游,公路大桥正不断地行驶着载重汽车,运来了华北大*原的丰富的物资……

      (13)正当我为卢沟桥胜地心荡神摇和为美丽的现实礼赞不已的时候,伴我而来的同志忽然告诉我说:“文物队已经数清了卢沟桥的石狮子,一共是四百八十五个!”我惊喜地想起,当年我们年轻的一群,正合石狮子的最后两个字数,十五个!我站在卢沟桥上,凭栏眺望,早秋如画,柳色青青,河水奔腾,大野茫茫,宛*城墙巍峨,西山重恋含烟。我怀念四十年的过去,情思绵绵。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④段回忆当年“我们”数石狮子的情景,与下文写石狮子的造型、姿态,写数清了石狮子数目等内容呼应,使文章衔接紧凑。

      B.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写作者重游卢沟桥而产生的绵绵情思,联想丰富,想象生动,有诗的意境。

      C.文章第段运用写实手法描写置身卢沟桥观赏晓月的情景,自下而上,由*及远,抓住波光、圆月、曙光等意象简笔勾勒,给人以宁静苍茫的美。

      D.文章结尾画波浪线的语句写作者伫立卢沟桥凭栏远跳的情景,呼应文章第③段,扣合标题关键词“情思”,突出“怀念”这一主题。

      8.简要分析本文在整体构思上的巧妙表现。

      9.碧野散文的语言具有丰富的美,请通读全文,简要分析。

      答

      7.C.“写实”这一理解不当。根据原文,这并非“写实”。从第段中“我设想”三字可知,这不是写实,而是假定想象。

      8.①以“情思”为线索,叙述自己重返卢沟桥而引发的抚今追昔的种种情思,脉络分明,内容集中。②以“卢沟桥”为载体,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开阖自如,情思丰富。③缘景生情,将景物描写放到历史长河中,运用有关史实、掌故、古诗等,书写卢沟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由景及物及事及人,令人产生深远遐想与绵绵情思。(意思答对即可)

      9.(1)注重字词句锤炼的美。如第④段中“拍”“点”两个动词写出男女青年的不同情态。又如第③段中用“青青”“茫茫”“绵绵”三个叠音词分别形容柳色、大野、情思的特点,贴切、生动。

      (2)具有修辞运用美。多用排比、比拟、比喻等修辞。如第⑧段运用排比、比拟手法描写卢沟桥石狮子千姿百态、情调优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奋、智慧的由衷赞赏之情。

      (3)具有情景交融的诗意美。如第⑩①段描写“卢沟晓月”景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4)句式灵活之美。如第⑤段,整句与散句结合,参差错落,灵活自如,不但典雅,也具有灵动之气。

[阅读全文]...
  • 卢纶的诗词

  • 1、《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2、《和马郎中画鹤赞》高高华亭,有鹤在屏。削玉点漆,乘轩姓丁。暮云冥冥,双垂雪翎。晨光炯炯,一直朱顶。含音俨容,绝粒遗影。君以为真,相期缑岭。

    3、《长门怨》空空古廊殿,寒月落斜晖。卧听未央曲,满箱歌舞衣。

    4、《过终南柳处士》五老正相寻,围棋到煮金。石摧丹井闭,月过洞门深。猿鸟三时下,藤萝十里阴。绿泉多草气,青壁少花林。自愧非仙侣,何言见道心。悠哉宿山口,雷雨夜沉沉。

    5、《同耿湋宿陆澧旅舍》当轩云月开,清夜故人杯。拥褐觉霜下,抱琴闻雁来。迎风君顾步,临路我迟回。双鬓共如此,此欢非易陪。

    6、《奉陪侍中游石笋溪十二韵》朝日照灵山,山溪浩纷错。图书无旧记,鲧禹应新凿。双壁泻天河,一峰吐莲萼。潭心乱雪卷,岩腹繁珠落。彩蛤攒锦囊,芳萝袅花索。猿群曝阳岭,龙穴腥阴壑。静得渔者言,闲闻洞仙博。欹松倚朱幰,广石屯油幕。国泰事留侯,山春纵康乐。间关殊状鸟,烂熳无名药。欲验少君方,还吟大隐作。旌幢不可驻,古塞新沙漠。

    7、《九日奉陪令公登白楼同咏菊》琼尊犹有菊,可以献留侯。愿比三花秀,非同百卉秋。金英分蕊细,玉露结房稠。黄雀知恩在,衔飞亦上楼。

    8、《奉陪侍中春日过武安君庙》长裾间貔虎,遗庙盛攀登。白羽三千骑,红林一万层。元臣达幽契,祝史告明征。抚坐悲今古,瞻容感废兴。回风卷丛柏,骤雨湿诸陵。倏忽烟花霁,当营看月生。

    9、《长安春望》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10、《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钟陵暮春月,飞观延群英。晨霞耀中轩,满*罗金琼。持杯凝远睇,触物结幽情。树色参差绿,湖光潋滟明。礼卑瞻绛帐,恩浃厕华缨。徒记山阴兴,祓禊乃为荣。

    11、《寒食》孤客飘飘岁载华,况逢寒食倍思家。莺啼远墅多从柳,人哭荒坟亦有花。浊水秦渠通渭急,黄埃京洛上原斜。驱车西*长安好,宫观参差半隐霞。

    12、《清如玉壶冰》玉壶冰始结,循吏政初成。既有虚心鉴,还如照胆清。瑶池惭洞澈,金镜让澄明。气若朝霜动,形随夜月盈。临人能不蔽,待物本无情。怯对圆光里,妍蚩自此呈。

    13、《杂曲歌辞·天长地久词》玉砌红花树,香风不敢吹。春光解天意,偏发殿南枝。虹桥千步廊,半在水中央。天子方清暑,宫娃起夜妆。辞辇复当熊,倾心奉六宫。君王若看貌,甘在众妃中。云日呈祥礼物殊,彤庭生献五单于。塞垣万里无飞鸟,可是边城用郅都。台殿云深秋色微,君王初赐六宫衣。楼船泛罢归犹早,行遣才人斗射飞。

    14、《送韩都护还边》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登山。阵合龙蛇动,军移草木闲。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

    15、《送邓州崔长史》出山车骑次诸侯,坐领图书见督邮。绕郭桑麻通淅口,满川风景接襄州。高城鸟过方催夜,废垒蝉鸣不待秋。闻说元规偏爱月,知君长得伴登楼。

    16、《送绛州郭参军》炎天故绛路,千里麦花香。董泽雷声发,汾桥水气凉。府趋随宓贱,野宴接王祥。送客今何幸,经宵醉玉堂。

    17、《送赵真长归夏县旧山依阳征君读书》临杯忽泫然,非是恶离弦。尘陌望松雪,我衰君少年。幽僧曝山果,寒鹿守冰泉。感物如有待,况依回也贤。

    18、《送浑炼归觐却赴阙庭》露幕拥簪裾,台庭饯伯鱼。彩衣人竞看,银诏帝亲书。知子当元老,为臣饯二疏。执珪期已迫,捧膳步宁徐。而我诚愚者,夫君岂病诸。探题多决胜,馔玉每分馀。荣比成功后,恩同造化初。甑尘方欲合,笼翮或将舒。榆荚钱难比,杨花雪不如。明朝古堤路,心断玉人车。

    19、《送崔邠拾遗》皎洁无瑕清玉壶,晓乘华幰向天衢。石建每闻宗谨孝,刘歆不敢炫师儒。谏修郊庙开宸虑,议按休征浅瑞图。今日攀车复何者,辕门垂白一愚夫。

    20、《送尹枢令狐楚及第后归觐》佳人比香草,君子即芳兰。宝器金罍重,清音玉佩寒。贡文齐受宠,献礼两承欢。鞍马并汾地,争迎陆与潘。

[阅读全文]...
  • 七绝.忆七七芦沟桥事变

  •   (一)    芦沟事变抢声寒,放火*罪满天  倭寇进攻城镇陷,硝烟弥漫骨尸添。    (二)    硝烟弥漫骨尸添,子散妻离夜怎眠。  百姓无辜遭抢戮,报仇血恨战凶顽。    (三)    报仇血恨战凶顽,奋勇杀敌永向前。  国共联盟齐抗日,同胞誓死保家园。    (四)    同胞誓死保家园,驱斩豺狼斗志坚。  壮士舍身敌日寇,英雄血染遍山川。    (五)    英雄血染遍山川,狼子毒心世界观。  国土岂容强盗犯,打击日寇步黄泉。    (六)    打击日寇步黄泉,浴血沙场勇者先。  中华民族何所俱,迎接胜利奏新篇。

      编辑点评:

      七七事变,震惊国内外。日寇入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不甘心永远被欺凌,国人觉醒,奋起反抗。万众一心,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侵略者赶出祖国,重建美好家园。在和*的今天,依然不要忘记充满血泪的记忆。文笔流畅,语言清新自然。好作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感情真挚,感动读者。推荐共赏,问候作者,期待精彩继续。

[阅读全文]...
  • 赞美西安事变的诗

  • 赞美
  • 赞美西安事变的诗

      (第一首)

      国难当头烽火连,倭贼东北横行残。

      恨惜老蒋失谋祸,痛感*民交迫寒。

      正义盈胸名盖世,丹心彻骨志冲天。

      捉鳖禁室良才勇,放虎归山忠将怜!

      (第二首)

      虎城同谋终饮刃,孺妇何辜命也丧!

      热血男儿中华史,常使晚辈泪盈眶!

      (第三首)

      蔽日烽烟海上来,神州板荡曷胜哀。

      阋墙兄弟争无已,忧国军民哭不回。

      力挽狂澜千顷浪,变惊*地一声雷。

      至今功过评青史,独惜当年两将才。

      (第四首)

      梦寐轮光八秩前,寒风冷月滚硝烟

      张杨兵谏垂青史,国共和衷净海天

      历尽百年多少事,追惟*代有华篇。

      灰飞烟灭凶残远,日暖风娇共月圆。

      (第五首)

      当年敌寇正猖狂,兵谏西安为救亡。

      少帅痴情捉放蒋,食言领袖赦囚张。

      虎城同举终遭刃,孺妇何辜命也丧!

      热血男儿中国史,常教晚辈泪盈眶!

      (第六首)

      一石击水四方惊,捉蒋骊山正气亭。

      亲日汪盟谋动武,立中我党略和*。

      时局寸发悬钧万,纷乱拔楔赖雅公。

      浩淼湖河同入海,张杨史册记隆名。

      (第七首)

      乱世硝烟漫九州,倭夷无忌走骅骝。

      山河破碎经刀肉,黎庶仓惶被箭鸥。

      蒋首萧墙先“剿匪,英雄赤胆暗操钩。

      西安壮举惊天地,携手成功耀史畴。

      (第八首)

      逼蒋抗日谏兵冲,国共联合又一重。

      守土情怀长久记,图存壮志永无穷。

      汉卿此去何时返,烈士从容死亦生。

      史册留名千古颂,今朝赤县念英雄。

      (第九首)

      当年敌寇正猖狂,兵谏西安为救亡。

      少帅痴情真放蒋,食言领袖假赦张。

      (第十首)

      烽火燃烧入后房,军民敌忾大刀扬。

      一场兵谏挟中正,两党和谈定主张。

      身陷家亡乡水怒,面临国破士风狂。

      同吹号角驱倭寇,谱写史诗华夏强。

      (第十一首)

      西安事变已多年,兵谏古城掀巨澜。

      抗日功臣身陷狱,护国将士肺真寒。

      汗青已洒英雄泪,历史刊登御外篇。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 - 句子

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 - 语录

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 - 说说

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 - 名言

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 - 诗词

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 - 祝福

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诗词 - 心语

推荐词条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