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诗词的知识 >

关于诗词的知识

关于关于诗词的知识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诗词的知识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诗词的知识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诗词的知识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关于诗词的知识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关于诗词的知识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关于诗词的知识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关于诗词的知识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关于诗词的知识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关于诗词的知识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关于诗词的知识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诗词知识竞赛题

  • 知识,古诗文
  • 古诗词知识竞赛题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知识竞赛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悲伤(2)伤悲(3)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1)似曾相识鸟归来(2)似曾相识雁归来(3)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

      (1)曹植(2)曹丕(3)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1)阴山(2)边关(3)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1)花重绵阳城(2)花重锦州城(3)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1)《游园不值》(2)《春望》(3)《春夜喜雨》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的诗句。

      (1)王勃(2)李白(3)白居易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是文天祥的诗句。

      (1)汉青(2)汗青(3)汗清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

      (1)因为(2)坐下(3)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1)多少楼台烟波中(2)多少楼台风雨中(3)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诗句。

      (1)王维(2)王之涣(3)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1)张养浩(2)马致远(3)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王昌龄《出塞》

      (3)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1)春色(2)梨花(3)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的《无题》。

      (1)李贺(2)李清照(3)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登高》(3)《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的词句。

      (1)岳飞(2)辛弃疾(3)陆游

      1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

      (1)红色(2)花(3)树叶

      19、“海上生明月,()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1)天地(2)天下(3)天涯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的《别董大》。

      (1)高适(2)岑参(3)王昌龄

      2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

      (1)李延年(2)李龟年(3)崔九

      2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的诗句。

      (1)李煜、柳永(2)柳永、李清照(3)李煜、李商隐

      23、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24、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25、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26、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阅读全文]...
  • 古诗词知识点

  • 古诗词知识点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知识点,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

      1、此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写出与这次战役有关的任意两个历史人物。此诗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赤壁之战;周瑜、曹操;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2、赏析最后两句。

      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暗示赤壁之战如果不刮东风,周瑜就不能纵火,就有可能战败。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之情,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3、最后两句议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曲折的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情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之情。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5、你认为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一件古物,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6、你认为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之情,诗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能施展,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7、本诗用“折戟”“二乔”这样的“小物”“小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赏析。

      本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赤壁之战,联想到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具体可感,富于形象性、艺术性。

      8、最后两句议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曲折的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情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之情。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9、你认为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一件古物,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0、你认为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之情,诗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能施展,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11、本诗用“折戟”“二乔”这样的“小物”“小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赏析。

      本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赤壁之战,联想到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具体可感,富于形象性、艺术性。

      登飞来峰

      1、最后两句包含什么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积极进取精神。

      3、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写眼前景,又比喻()。“层”字面是指(),实际是指()。

      指当时阻挠改革的保守势力,比喻困难、挫折、障碍等;千寻塔的层;政治上的决策者。

      4、请写出其他与登高有关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5、赏析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运用比喻,从具体的形象中提炼出人生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表达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积极进取精神。

      过零丁洋

      1、诗的开头两句作者回顾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一是:受朝廷选拔做官。

      二是:起兵抗元。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这两句意思是: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我要留下这颗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光照史册。这两句激情慷慨地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和为正义事业献身的民族气节。几百年来广为传颂,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敌人的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他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在国破家亡时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宁愿为国捐躯决不投降的思想感情。浣溪沙

      3、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首词是怀人之作?

      去年天气就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似曾相识燕归来。

      4、简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好在哪里。

      (1)对仗工整,音调和谐,是天然奇偶。

      (2)蕴含着生活哲理: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年华流逝的感伤。

      (3)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发人深省。

      (4)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5、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对仗工整,音调和谐,是天然奇偶。

[阅读全文]...
  • 古诗词背诵知识点

  • 古诗词背诵知识点

      1.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木兰诗》

      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相。原文中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回乡偶书》中通过一个小小生活细节寄寓作者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李商隐的《夜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淮上与友人别》中从听觉、视觉方面抒发各自天涯的离愁之情的诗句是: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邻一样的亲*,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杜牧《江南春》中写景的句子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9.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写出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0.杜甫的《望岳》 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曹操的'《观沧海》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写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14.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5.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6.《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被分隔两地,隔河相望,难以相会的痛苦的句子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7.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描写*原广阔景象的诗句: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18.杜甫的《春望》 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9.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0.辛弃疾的《西江月》诗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阅读全文]...
  • 古诗词阅读知识小结

  • 阅读,知识
  • 古诗词阅读知识小结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流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我们在不断的学*中,获得了更多的进步,不如让我们小结经验,展望未来。那么问题来了,小结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阅读知识小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体诗和*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 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七、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阅读全文]...
  • 含有丰富物候知识的古诗词

  • 知识,文学
  • 含有丰富物候知识的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含有丰富物候知识的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一洲青。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这是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中的诗句。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这是赵师秀《约客》中的句子。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4.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绘大林寺的风景,曾说:“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地聚落(村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这首小诗即是通过荒野小寺中,桃树开花时节的异常来显示此地春天的'姗姗来迟。人们总是喜爱春天的。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给人以美的遐想。可是春光毕竟不能长驻,到四月份时花草都已凋零。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所以他“长恨春归无觅处”。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竞意外地见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传达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小诗与游记浑然一体,风格隽永,耐人寻味。

      5.边词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一壬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

      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 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 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上联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翔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忙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竹枝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体裁:【七绝】 类别:【】

      杨柳青青江水*,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如梦令

      年代:【清】 作者:【纳兰性德】 体裁:【词】 类别:【】

      木叶纷纷归路,

      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沉,

      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

      秋雨,

      一半西风吹去。

      秋雨叹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古】 类别:【】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春雷

      年代:【现代】 作者:【郭沫若】 体裁:【七律】 类别:【】

      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

      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

      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

[阅读全文]...
  • 闺怨诗词语文知识总结

  • 语文,知识
  • 闺怨诗词语文知识总结

      《》作品介绍

      《闺怨》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3卷。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无余。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的思想。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闺怨》原文

      闺怨

      作者: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3、凝妆:盛妆,严妆。

      4、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5、陌头:路边。

      6、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7、悔教:后悔让

      8、觅封侯:觅,寻求。从军建功封爵。

      《闺怨》白话译文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闺怨》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闺怨”也是一种传统题材。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咔即娇人。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不难看出,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受到了谢诗的影响。

      《闺怨》赏析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

      《闺怨》作品点评

      《唐诗解》: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同也。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虫鸣思觏,南国之正音;萱草痗心,东迁之变调。闺中之作,*体之《二南》欤?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因见柳色而念及夫婿,《卷耳》、《草虫》遗意,得之真乎!从来无人道得。周珽曰:情致语,一句一折,波澜横生。

      《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感时恨别,诗人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二句,语境一新,情思婉折。闺情之怍,当推此首为第一。此即《国风》妇人感时物而思君子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长。唐人绝句实具风雅遗音。

      《围炉诗话》:《风》与《骚》,则全唐之所自出,不可胜举。“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兴也。“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比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赋也。

      《唐诗笺要》:触景怀人,精采迸射,却自大雅。

      《而庵说唐诗》:此诗只看“闺中少妇”四字,通首于此上描写。“忽见陌头杨柳色”,用“色”字妙。柳色自黄而绿、绿而育,犹女儿时面色黄,妇人面色红冶也。

      《网师园唐诗笺》:“不知”、“忽见”四字,为通首关键。

      《诗境浅说续编》:凡闺侣伤春,诗家所*咏,此诗不作直写,而于第三句以“忽见”二字陡转一笔,全首皆生动有致。绝句中每有此格。

      《唐人绝句精华》:诗人笔下活描出一天真“少妇”之情态,而人民困于征役,自在言外,诗家所谓不犯本位也。

      王昌龄极善言情,其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闺怨》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王昌龄的诗全集栏目。

[阅读全文]...
  • 中学生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中学生,文学
  • 中学生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优秀的古诗文,不仅会丰富我们的语言材料,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将会改善我们为人处世的质地,提升我们的文化品味,陶冶我们的审美情趣,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了“中学生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有(B)

      A、304篇B、305篇C、306篇D、307篇

      2、成语"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它是用来形容(B)

      A、炎炎夏日B、夏去秋来C、春去夏来D、秋去冬来

      3、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灯火阑珊"是指(B)

      A、灯火辉煌B、灯火即将熄灭C、灯火忽明忽暗D、灯火次第闪烁

      4、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A)

      A、晚春B、盛夏C、初秋D、寒冬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被现代人所向往。请问被称为"菊月"的月份是(B)

      A、八月B、九月C、十月D、十一月

      6、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D)

      A、春天B、夏天C、秋天D、冬天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请问,我国对清明节有多种的称呼,下列哪一种不是?(D)

      A、鬼节B、死节C、冥节D、寒食节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编插茱萸少一人。"这首古诗描写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这个传统节令是(D)

      A、中秋B、七夕C、清明D、重阳

      9、姜夔词"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中"豆蔻"指(B)

      A、男子十三四岁B、女子十三四岁C、男子十五六岁D、女子十五六岁

      10、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作者是(C)

      A、屈原B、王羲之C、陈子昂D、李白

      1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的作者是(D)

      A、陆游B、辛弃疾C、岳飞D、李清照

      1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诗中运用了哪个典故?(A)

      A、汉朝李广的故事B、汉朝霍去病的故事C、宋代岳飞的故事D、宋代辛弃疾的故事

      1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对哪个诗人的评价?(B)

      A、陶渊明B、王维C、孟浩然D、张籍

      14、被称为"七绝圣手"和"梅妻鹤子"的'诗人分别是(A)

      A、王昌龄林逋B、杜甫陶渊明C、王昌龄陶渊明D、杜甫林逋

      1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的作者是(C)

      A、苏轼B、柳公权C、颜真卿D、怀素

      1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句诗的作者是(A)

      A、杜甫B、白居易C、李贺D、屈原

      17、对下列诗词中典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宋人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借用杜鹃啼血的典故,以杜鹃鸟的鸣叫表达激动兴奋的心情。

      B、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表明诗人感激君王和报效国家的愿望。

      C、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化用“冯唐易老”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胸怀大志,一展宏图的愿望。

      D、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借用“折柳”曲,引出对故园的无限思念之情。

      18、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暗香"指的是(C)

      A、菊花之香B、荷花之香C、梅花之香D、丁香花之香

      19、名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的"黄花"指的是(A)

      A、菊花B、荷花C、梅花D、丁香花

      20、柳永词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迷离伤感。人们常提到的"杨柳"是指(B)

      A、一种树木的名称B、两种不同的树木的名称C、一种种植在岸边的花草D、词人的一个朋友

      21、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修辞一致的是(D)

      A、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B、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2、诗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所用修辞是(D)

      A、比喻B、拟人C、对偶D、谐音

      23、下列标题中不属于词牌的是(B)

      A、《忆江南》B、《凉州词》C、《虞美人》D、《沁园春》

[阅读全文]...
  • 古诗词韵律中的*仄知识归纳

  • 知识,文学
  • 古诗词韵律中的*仄知识归纳

      古诗词韵律,是指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韵律中的*仄知识归纳,欢迎阅览。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仄两大类。*,就是*声(普通话分为阴*、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的意思。如果让*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在对句中,*仄是与上句相对的。这种*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仄是:**|仄仄|**|仄,仄仄|**|仄仄|*。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如烟”对“似帐”,是**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新”对“晚”是*对仄。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那么,只要遇到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或韵书了。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声(阴*、阳*)的,才会造成辨别*仄的困难。

      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是*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入声问题是辨别*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韵书或多练*才能消除的;但是,*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拓展:古诗词韵律操诗词集锦

      1、梅花(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暮归 符 野

      来时迎旭日,归去霞披时。

      天边飞鸟白,池面绿映赤。

      3、悼正弘禅师(唐) 孟浩然

      池上青莲宇,林间白马泉。

      故人成异物,过客独潸然。

      4、山中留客 唐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5、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6、 春日(南宋)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 悯农(唐) 李 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8、示儿(宋) 陆 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 游山村黄昏所见(明) 靳 书

      翁担山中柴,妪洗池旁菜。

      对歌水底鱼,也唱天边白。

      10、 秋浦歌(唐) 李 白

      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1、 夜会问答(唐) 皮日休

      霜中笛, 落梅一曲瑶华滴。

      不知青女是何人,三奏未终头已白。

      12、耶溪泛舟(唐) 孟浩然 (用后四句)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清渚。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13、燕

[阅读全文]...
  • 古诗词常见意象知识点整理

  •   导语:众所周知,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从1988年高考语文首次出现鉴赏题以来,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中的《》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古诗词常见意象知识点整理]

[阅读全文]...
  •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知识点集锦

  •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知识点集锦

      诗歌分类

      体裁――――古体诗、*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常用鉴赏术语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

      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远*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绘景角度――天地、远*、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常考意境(主旨)

      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

      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

      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

      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

      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

      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

      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

      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

      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

      ●直接抒情

      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间接抒情

      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借景抒情

      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融情于景

      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因情造景

      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虚实相生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比喻

      ●夸张

      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彩。(李白常用夸张)

      ●象征

      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思想情感。

      ●用典

      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对比

      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反衬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与对比相比,不难看出反衬是以相反的一方写另一方,“牺牲”相反的一方来突出另一方,如以动写静、以乐写悲、以黑写白等;对比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对比双方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双方都为某一个目标服务。

      ●正衬(烘托)

      是绿叶对牡丹的衬托,是云彩对明月的烘托。如《山园小梅》的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在这里是虚拟“霜禽”和“粉蝶”对梅的喜爱,烘托自己对梅花的喜爱。正衬与反衬的性质一样,只是正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同一“立场”,反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相反“立场”。

      ●化用

      诗词的诗句是由前人的诗句变化而来。如王实甫《牡丹亭·长亭送别》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关于诗词的知识 - 句子

关于诗词的知识 - 语录

关于诗词的知识 - 说说

关于诗词的知识 - 名言

关于诗词的知识 - 诗词

关于诗词的知识 - 祝福

关于诗词的知识 - 心语

推荐词条

木兰诗中侧面描写木兰 描写沉默的古诗词 描写老同学情谊的诗歌 描写向日葵的古诗词 描写江南风景的古诗 描写暴雨肆虐的诗词 描写大庆的诗歌 描写夕阳下美女的诗 古诗描写不公*待遇 一首描写妈妈的诗歌 描写映山红的古诗词 描写老同学情谊的名诗 描写梁祝的诗词 描写春雨的诗 描写燕子的诗词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 草是不是描写春天的诗 描写太极拳诗句 描写虾的诗 写出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描写洞房的诗 描写沙尘暴的古诗 描写繁星的古诗 描写雨天忧愁的古诗 描写心情复杂的古诗词 描写影子的诗歌 描写春天的古诗自创 描写春天的散文诗歌 描写夕阳西下沙漠诗句 李白描写雾凇的古诗 描写山雀的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