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蓝田县南山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蓝田县南山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蓝田县南山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蓝田县南山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陶渊明古诗《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陶渊明古诗《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欢迎大家阅读!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陶渊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翻译】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注释
①南山:指庐山。
②稀:稀少。
③兴:起床。
④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西安蓝田县小学排名
小学教育阶段后为中学教育阶段,小学包含在九年义务教育内,小学教育不收取任何费用。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西安蓝田县小学排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安蓝田县小学排名
1、西安蓝田县灞源乡中心小学。
2、西安蓝田县孟村乡蒋寨村小学。
3、西安蓝田县小寨乡下岱峪小学。
4、西安蓝田县玉川乡天井村小学。
5、西安蓝田县泄湖镇杜坪小学。
6、西安蓝田县孟村乡屈家村小学。
7、西安蓝田县安村乡杨孔寺村小学。
8、西安蓝田县华胥镇王坪村小学。
9、西安蓝田县孟村乡南水村小学。
10、西安蓝田县普化乡终南小学。
11、西安市蓝田县信合陈沟岸希望小学。
12、西安蓝田县华胥镇杨庄村小学。
13、西安蓝田县三里镇涝池庄小学。
14、西安太*乡三桥村小学。
15、西安蓝田县华胥镇西元峪小学。
16、西安蓝田县玉川乡渗金庙小学。
17、西安蓝田县史家寨乡东山完小学。
18、西安蓝田县小寨乡南寨小学。
19、西安蓝田县小寨乡滩芝小学。
20、西安蓝田县蓝关镇黄沟小学。
21、西安长安县杨庄乡尚山庙小学。
拓展:上一年级需要什么材料
报名时需要家长提供的材料:
(一)房产方面的证件、证明材料
1、有房产证的带房产证。
2、房产证尚未办好的,带购房合同。
3、租住房屋的,带市房管局认可的或符合有关规定的房屋租赁合同,及父母双方的房产、居住情况证明,以及所租房屋为家庭唯一居住地的`证明,父母如有工作单位,则由各自单位的劳动人事主管部门出具相关证明,如无工作单位,则由社区居委出具相关证明并出具失业证。
4、父母无房产,适龄儿童与父母一起居住在祖辈房产处的,提供祖辈的房产证,父母双方的房产、居住情况证明,父母如有工作单位,则由各自单位的劳动人事主管部门出具相关证明,如无工作单位,则由社区居委出具相关证明并出具失业证。
(二)户籍证明
1、适龄儿童与父(母)同一户籍的本区居民户口本。
2、在广州市无房产、户口又不在广州市的,除提供原籍户口本,还应提供广州暂住证。
(三)其他证件
独生子女证、计划生育服务证、儿童预防接种证;属于政策性照顾借读生类别的,还需提供相关的证件(原件、复印件)、证明材料(原件)。
拓展资料
租住房屋的,带市房管局认可的或符合有关规定的房屋租赁合同,及父母双方的房产、居住情况证明,以及所租房屋为家庭唯一居住地的证明,父母如有工作单位,则由各自单位的劳动人事主管部门出具相关证明,如无工作单位,则由社区居委出具相关证明并出具失业证。
父母无房产,适龄儿童与父母一起居住在祖辈房产处的,提供祖辈的房产证,父母双方的房产、居住情况证明,父母如有工作单位,则由各自单位的劳动人事主管部门出具相关证明,如无工作单位,则由社区居委出具相关证明并出具失业证。
蓝田山石门精舍 王维
落日山水好,
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
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
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
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
果然惬所适。
老僧四五人,
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
夜禅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
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
焚香卧瑶*。
涧芳袭人衣,
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
明发更登历。
笑谢桃源人,
花红复来觌。
王维诗鉴赏
这是一首纪游诗,描写游蓝田山石门精舍(佛寺)
的经过。作于诗人晚年隐居蓝田山中的辋川别墅时。
这首诗一起笔就透出诗人特别轻松、快适。“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傍晚时分,驾着轻舟,任凭晚风吹荡,令人感到惬意。这两句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落日山水好”,“好”这个普通而又概括的字面最能表现此时触景而生的丰富感受。这样的景致,这样的情致,自然是:“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不知不觉间,小船荡到了水的源头。可以想象,一路上胜景有多少,诗人的兴致有多高。“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云木秀”指石门精舍所在,它遥遥在望,叫人感到兴奋。舟行至此似乎到头了,又使人疑惑沿这条水路接*不了它,未免令人焦急。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谁知水流一转,发现源头未尽,正通向前山。这意外的发现,又叫人多么欣喜。如果说,前面所写是*中见“奇”,这里所写就是曲径通幽了,这就是舟行的无穷乐趣。如果只是*奇而无曲幽,兴趣就不会如此盎然了。
“果然惬所适”与“初疑”呼应,游山兴趣继续在增强着。到达山寺后见到:“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僧众不多,且在松柏下逍遥,环境显得清静而不枯寂;“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这里是写僧人日常功课。僧人起早贪黑地参禅、诵经,但在诗人看来,这些方外人生活并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乐,精神世界充实得很呢。“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一是指这些僧人修行很高,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说这里和*宁静,几乎与外界不相交通,“问樵客”是很偶然的事。联系结尾的“桃源人”,诗中所写似乎有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桃源人避世而居,那里也有忙碌而有秩序的劳动生活。“世事问樵客”与桃源人向武陵渔人打听外界情况也相似,这里只是将“渔人”换成“樵客”, 甚至诗人在这里就是自比樵客(僧众向他打听外事),把自己编入桃花源故事中,这又是多么有趣啊。看来深山发现的既是一片净土,又是一片乐土,这叫他更惬意了。
最后八句写“暝宿”和“明发”。夜晚睡在这里也十分可意:高林笼罩,床*象美玉一般洁净清凉,室内焚燃的是寺中特有的香料,窗外飘来的是野花的清香,浓淡相间,山月初露,辉光摇曳,这又显得多么清幽。早晨离开时他担心再来寻觅此地会迷路,出发之前他又到各处登览了一番,要把这里的山径水道牢牢记住。出发时“笑谢桃源人”,说花红时再来拜访他们。“笑谢”透出他的满足,也表现与山僧的情谊。
“花红”又暗示此游正是桃红柳绿的时节,前面写“山水好”、“云木秀”就有了具体色彩,而又与“桃花源”联系起来,可见一路是花明柳暗,怪不得游兴是那般高了。
全诗二十四句,八句一层,“依次写来,妙有步骤”(王文濡语),语句自然清新,而又蕴含着丰富的情味。同代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论说: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还特别例举了这首诗“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等句,足见对此诗的爱赏。
整理:zhl201612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竹里蓝田山下,草阁百花潭上,千古烟霞。——元好问《水调歌头·长寿新齐》
苔痕欲暗蓝田记,枫叶正寒江渚楼。——方岳《送别赵尉》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杜甫《解闷十二首》
移家径入蓝田县,急急船关打鼓催。——姜夔《鹧鸪天·曾共君侯历聘来》
蓝田无颣蟾架夜,黄金作颗人家秋。——文天祥《至温州·晏岁着脚来东瓯》
烟岛青历历,蓝田白悠悠。——陈陶《海昌望月》
玉立君家好弟兄,蓝田风采照花城。——楼钥《送赵清臣宰姚江·玉立君家好弟兄》
蓝田十月雪塞关,我兴南望愁群山。——韩愈《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
昌黎调笑崔蓝田,哦二松间何匆匆。——方回《送□景文长兴丞》
君抱碧海珠,我怀蓝田玉。——魏万《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
碧海那能钩桂魄,蓝田何处觅琼枝。——林占梅《过陴角庄》
初疑渼陂蓝田出水面,又似长风吹度玉门关。——楼钥《六月十六夜观月翌早纪所见成长谣》
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杜甫《渼陂行》
我有仙方煮白石,何时期君蓝田山。——黄庭坚《再答明略二首·廖侯言如不出口》
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白居易《青石-激忠烈也》
朝沿霸水穷,暮瞩蓝田遍。——储光羲《苏十三瞻登玉泉寺峰入寺中见赠作》
故人只在蓝田县,强半年来未得书。——张籍《寄故人》
初从蓝田入,顾盻劳颈脰。——韩愈《南山诗》
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九日蓝田崔氏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
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
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
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杜甫诗鉴赏
“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意思是说,人已老去,对秋景更生悲,只有勉强宽慰自己。
今日重九兴致来了,一定要和你们尽欢而散。首联即用对仗,读来宛转自如。
“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是指人老了,怕帽子一落,显露出自己的萧萧短发,诗人以此为“羞”,因此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借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隐《晋书》:
“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符合身份。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请人正冠,别是一番滋味。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内里流露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宋代杨万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此联突然宕开一笔,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这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拓开广阔的空间;用“落”、“寒”稍加点染,既标明深秋的时令,又令人有高危萧瑟之感。
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
“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自己已如此衰老,又何能久长?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时,还有几人健在?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朦胧,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未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这首诗腾挪跌宕,酣畅淋漓,前人评论说:“字字亮,笔笔高。”(《读杜心解》)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读之更觉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整理:zhl201702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派。与*文学史上前前后后诸多的田园诗人相比,陶渊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亲自参加了农业耕作,并在诗中真切地表达了其中甘苦。他自述参与农耕的诗作共有六首,其他一些诗也涉及农耕,但并非专写此事。在这几首诗中,以这首《归园田居》(之三)与另一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最为人称道。
初看,此诗*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渊明的视角是诗人的,不是普通农夫的,他所表达的是只有诗人耕作才会产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他看似*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朴厚悠远的诗的神韵,在**常常的叙说中,写出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不妨从他对农耕的态度讲起。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他的意愿究竟是什?这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人其他的诗作中看出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虽然一年过去到底种了多少地,收获有几多,诗人从不曾考虑;可是在农事耕作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让他心神舒畅。因而,他吟咏不辍,虚掩柴门,甘心做个耕作于陇亩之间的百姓。依循同一思路,豆子多少,诗人并不计较,关键在于他能在农事中得到乐趣,觉得做个农夫挺不错。《西田获早稻》一诗在备述农家事之后,亦云:“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可见,诗人的意愿就是能在田园安居,过着自食其力的耕种生活。
早起晚归去耕种,诗人也认为是苦差事,他之所以不说它苦,是因为怕辜负了自己的心志。而且,尽管耕作让人四体疲劳,可没有外界特别的忧患干扰,人的心灵能够得到安宁。他说:“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其一)“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西田获早稻》)在《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里,诗人就不仅不言春作苦,而且还写了他在种豆一事中得到的淡淡的欣悦。
文人士大夫对于耕作,还有两例可以与陶渊明相对照,从中更可以看出陶的个性特点。汉代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曾作有歌诗,也言及种豆。陶诗首二句可能受到杨的启发,也可能根本未受杨的影响,二人所言之事类似,只是偶合而已。不管真实的情形如何,我们都能够看出他们对种豆所持的态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据《汉书杨恽传》载,杨恽被废为庶人之后,“家居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他过着以财自娱的生活,看起来没有亲自参加耕作的可能性更大些。但他在《报孙会宗书》中却说:“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知何者为是。杨自云酒后耳热,仰天拊缶歌呼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他也在南山种豆,但却听之任之,根本不加整治,由它自生自落。因为他认为,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想富贵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由此看来,杨恽即使真的自己耕田,也只是用以发泄悲愤而沉沦的情感罢了,与陶渊明耕种以求食的朴素目的,在耕种中得到精神愉悦的态度截然不同。
陶诗中谈及“理荒秽”,这让人联想起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从屈原的诗作中,我们看不到种豆的事情,不过他有对种植的表述。《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屈原自云栽种了百亩香草,并对这些香草寄与了厚望,希望它们长得枝叶峻茂。如果香草枯萎断绝,他不会为之悲伤,可是香草却变得芜杂污秽,改变了自然的芬芳高洁品质,这让诗人哀叹不已。屈原可能真的种植过香草,但诗中并非重在写植草种花,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赋予此事以象征意义,指的是诗人曾培植教育过一些弟子,可是,他们却和政治上的*者同流合污,失去本来的贞正品格,使诗人深感痛心。
与杨恽和屈原相比,陶渊明既不像杨恽那样对南山之豆不闻不问,也不像屈原那样有所寄托,他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别是一种顺任物之自然,顺任人之自然的态度。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看似*淡的语句因此饱含醇厚的诗意。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卓越之处。与诗人自己其他的作品比较,就能够略知一二。比如,同是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表述,《西田获早稻》云:“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此诗则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理荒秽”所说行动的指向性就比“肆微勤”具体多了,而且“带月荷锄归”一句不仅有形象,还写出优美温馨的意境,诗中有画,真切生动。有此警句,全诗生辉。诗人是“带月”而归,而不是月照而归,这样的措辞,就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流露出人物的风神,流露出人物对周遭景物的喜爱,虽然这欣喜是那样的淡,让人几乎不能觉察。富于形象性,篇有佳句,也是这首诗受人喜爱的一个原因。
诗的语言*淡古朴,具有汉魏风格,不避重复就是一证。豆,草,沾衣等字样在短短的四十个字的小诗里,都重复出现,作者并不选择其他的语词来代替,这在*体诗中是很少见的。然而这些语词的重复并没有给人累赘之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朴实,仿佛诗原本就在作者胸中,是自己流出来的一样。他信口而吟,却自有旁人不能及的一片旷远散谈,天然浑成,真是令人企慕。
就结构而言,不断的转折是本诗特色。豆苗稀就不要种了吧,可诗人还津津有味地早起晚归去整治。言及归来,似乎已经无话可说,诗人转而言说道上草木长,晚露打湿衣裳。沾湿了衣裳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说不足惜,只要不违背心志就行。就在这不断的转折中,诗人完成了一幅他心灵的风景画。转折虽多,却毫不费力,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如果不是性情本来就*和,如果不是语言的功力深厚,是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的。
陶渊明
高超、闲静、淡远,是晋宋间第一流人物。说到饥饿,他是饭瓢常空,家无存粮。说到寒冷,他是粗布短衣,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葛衣,没有替换的衣服。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难以遮蔽寒风和太阳。穷困之状可以说是到了极点。读他的《与子俨等疏》说:“我常恨家中没有楚国老莱子之妻那样的贤内助来开导我,只有自己怀抱这样的一片苦心了。你们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也应该思索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意义,齐国的管仲、鲍叔二人是朋友,在经商赢利分财时,多少并无猜疑之意,外人尚可以如此,何况你们是同父的兄弟呢!”这样看来,陶渊明还是妾生的儿子。他的《责子》
说“雍、端两人年龄都是十三”,看来这两个人一定不是同母的弟兄了。陶渊明在彭泽县作县令时,下令公田全都种成高粱,说:“这样我就能常醉酒了,便心满意足了。”但妻子和儿子坚决请求种粳稻,他就下令让二顷五十亩种高粱来酿酒,五十亩种粳稻供食用。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自叙也说:“公田的收成,足够做酒,所以顺便求了彭泽令这个小官。”他本希望种的庄稼熟了,一年后离任。然而从仲秋到冬天,他在官仅八十几天,就自动免官离职。所谓的高粱粳稻,都没有能吃到一颗一粒,可悲啊!
参考资料: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缾无储粟;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读其《与子俨等疏》云:“恨室无莱妇,抱兹苦心。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管仲、鲍叔,分财无猜,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然则犹有庶子也。《责子》诗云:“雍、端年十三。”此两人必异母尔。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犹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孟郊《游终南山》
南山三十里,不见逾一旬。——贾岛《望山》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苏轼《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水煮石发气,薪然杉脂香。 ——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灶》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曹操《陌上桑》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
南山宾客东山妓,此会人间曾有无。——白居易《夜宴醉后留献裴侍中》
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王维《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
重九谓胥会,独醉南山秋。——方回《喜宾旸归》
把菊见南山,吟诗忆渊明。——苏泂《和陶九日闲居》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卢照邻《长安古意》
南山行尽到西湖,却上扁舟赴玉壶。——杨万里《玉壶饯客独赵逵明末至,云迓族长於龙山且谈·南山行尽到西湖》
北山南畔南山北,独受西湖万顷风。——杨万里《题北山教场亭子》
楼中占尽南山了,更占西湖与北山。——杨万里《题南屏山兴教寺清旷楼,赠择讷律师》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 ——韦应物《子规啼》
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苏轼《九日黄楼作》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白居易《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
君莫爱南山松树枝,竹色四时也不移。——岑参《范公丛竹歌》
南山高松树,不合空摧残。——常建《送陆擢》
南山石上双松树,莫更动摇仙鹤巢。——蓝仁《和云松雪中十绝·其二》
南山桂树为君死,云衫浅污红脂花。——李贺《神弦别曲》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李贺《江南弄》
既不能短衣射虎在南山,又不能斗鸡走马宴*乐。——陆游《长歌行·人生宦游亦不恶》
南山之北归去来,摘菊剪韭手所栽。——方回《离婺源过古荐注口张村三渡遂登五岭》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王维《送别》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白居易《卖炭翁》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戴叔伦《屯田词》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王维《终南别业》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韩愈《游太*公主山庄》
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李白《古风其四十七·桃花开东园》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李白《梁甫吟》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杜甫《秋兴八首》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陆游《金错刀行》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种豆南山下,雨多落为萁。——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故园信息,爱渠人眼南山碧。——史达祖《秋霁·江水苍苍》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王安石《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杜甫《诸将五首》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送客东郊道,遨游宿南山。——杜甫《遣兴五首》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李白《春日行》
一顷南山豆,五色东陵瓜。——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终南山》诗句解释
【出处】唐·王维《终南山》。
【译注】终南山高耸入云,千山万壑,余脉连绵。 以中峰太乙为标志,东西余脉都变化为不同分野。即使同一时间,各个 山谷的气候也不一样,有的阴,有的晴,这是写终南山壮阔全景的诗句。
注:分野,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划分联系 起来,地上的每一区域都划定在星宿的'某一范围之内,称“分 野”。殊,不同。
【全诗】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太乙:又称太一、太白,终南山主峰。这里代指终南山。天都:天帝所 居,这里指天。海隅(yú):海边。其实终南山根本连不到海边,这是夸张 之笔。霭(ǎi):云雾。“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 学家将天空十二星次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 野。中峰:指主峰太乙。变:变化。壑(hè):山谷。殊:不同。人处:有人 烟处,即人家、村子。
【大意】终南山刺破青天接*天都,山势连绵不尽一直延伸到海边。人行白 云中回头望去不见来路,山上的青雾走*了反而看不见了。中峰南北, 属于不同的分野,条条山谷间的阴晴都不一样。要想找有人烟的地方投 宿,还须隔着溪水向对面的樵夫打听。
【全诗鉴赏】
位于西安以南30公里处,是秦岭西自武功县东至蓝田以西一段的总称。又名中南山、太乙山、南山。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峻峭秀丽的山峰屹立在古长安之南,高2500米,千山横亘,涧道回旋,奇峰胜迹,不可胜数。唐代大诗人王维有《终南山》诗:“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唐代文人孟郊《游终南山》云:“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到此悔读书,朝朝*浮名。”《汉书》载:“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檀、枯,异类之物,不可胜厚,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秦汉时,专修一条河渠为长安城运送山中出产的漆。唐代也修造漕渠转运南山的木材和木炭。终南山在古代有两条通往南方的大道:一条叫子午道,通往汉中,另一条叫武关道,经商洛去楚、豫。古代这些谷口乃兵家必争之地。
1.《终南山》唐朝
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朝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
3.《游终南山》唐朝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浮名。
4.《望终南山》唐朝
李世民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5.《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唐朝
李白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6.《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唐朝
李白
我来南山阳,事事不异昔。却寻溪中水,还望岩下石。蔷薇缘东窗,女萝绕北壁。别来能几日,草木长数尺。且复命酒樽,独酌陶永夕。
7.《如梦令·见终南山石刻,署云,承安五年重阳》元朝
王哲
大道长生门户。凡个惺惺觉悟。铅汞紧收藏,方始澄神绝虑。心慕。心慕。便趋蓬莱仙路。
8.《望终南山诗》宋朝
梅泽
明月一樽酒,清风万卷书。南山山下地,终欲卜邻居。
9.《望终南山》唐朝
张元宗
红尘白日长安路,马足车轮不暂闲。 唯有茂陵多病客,每来高处望南山。
10.《游终南山》明朝
王鹤
势拔群山净拥螺,声传空谷听樵歌。紫芝满地云常护,翠壁插天雨乍过。虎豹洞深千嶂合,蛟龙潭古万年多。云踪望彻迷前路,断壁悬崖尽薜萝。
11.《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唐朝
王维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12.《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唐朝
杜审言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13.《题终南山白鹤观》唐朝
张乔
上彻炼丹峰,求玄意未穷。古坛青草合,往事白云空。 仙境日月外,帝乡烟雾中。人间足烦暑,欲去恋松风。
14.《翰林院望终南山》唐朝
吴筠
窃慕隐沦道,所欢岩穴居。谁言忝休命,遂入承明庐。 物情不可易,幽中未尝摅。幸见终南山,岧峣凌太虚。 青霭长不灭,白云闲卷舒。悠然相探讨,延望空踌蹰。…
15.《退朝望终南山》唐朝
李拯
紫宸朝罢缀鸳鸾,丹*前驻马看。惟有终南山色在,晴明依旧满长安。
16.《瑶台月·违终南山·其中疑有脱误。》元朝
王哲
摧云放肆投闲路,清风明月长载。回光返照,莹彻澄波青黛。仿佛里、远望嘉山,静至收归宁海。前生约,今生在。遇明了,便明对。相…
17.《张师夔为郭子静作终南山色因题》元朝
张翥
终南山色秀可食,中有游云动凝碧。华岳西面仙掌高,仙都下射金精白。绀宫琳馆凭险阻,渭水晴川来咫尺。古木深藏魍魉寒,阴厓晓入蜿蜒黑。幽人旧隐依青壁,萝径紫篱闭寥阒…
蓝田县南山的古诗 蓝田的古诗词 蓝田八景的古诗 古诗词里的蓝田 关于蓝田的千古诗句 望南山的古诗 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的古诗 带南山的古诗 南山竹海的古诗 南山寻道的古诗 用江南山的古诗 南山篱笆的古诗 古诗中有南山的 九日登南山的古诗 三亚南山的古诗 南山的诗句 南山明月的古诗 南山幽谷的古诗 赞终南山的古诗 南山意象的古诗 南山复水云的古诗 皖南山里的古诗 赞颂钟南山的古诗 赞美钟南山的古诗 云南山珍的古诗 终南山古诗的思与行 南山雪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南山指哪座山 有关南山的诗句 写月下南山的古诗
岁暮归南山 陶渊明古诗《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 西安蓝田县小学排名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 山水田园古诗 《终南山》唐诗 王蓝田性急文言文翻译精选 关于蓝田的诗句 关于终南山的诗句 关于南山的诗句 终南山古诗赏析(赏析王维终南山) 终南山王维赏析(终南山王维古诗欣赏) 《九日蓝田崔氏》赏析 《蓝田山石门精舍》赏析 《南山诗》赏析 诗经:南山有台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归园田居古诗原文及翻译) 诗经:南山 诗经:节南山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诗经:信南山 南山竹海情歌(组诗) 唯美古风,苏大《南山南》 终南山诗句王维 诗经·信南山赏析 《终南山》诗句解释 关于终南山的古诗词有哪些 诗句古诗大全最新整理 终南山诗词解析 岁暮归南山诗词 《终南山》唐诗
微信说说委屈 心有怨气的说说 qq说说伤感带图 又见山里红说说 心情气愤说说 纪念李咏的说说 阳光和花的说说 两年的说说 母亲最伟大说说 犯错自责的说说 我还是原来的我说说 别人说闲话的说说 努力工作的幽默说说 把头发留长的说说 身体越来越差的说说 两个人吵架的说说 心里难过想哭说说 无所事事的说说 我不是万能的说说 拥抱说说 关于女人独立的说说 心无所依的说说 充满恨的心情说说 希望幸福的说说 喝醉的伤感说说 老朋友相聚的说说 雨露说说大全 每天听夜听的心情说说 今年生日有了宝宝说说 形容好吃的说说 狗眼看人低的说说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