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克己之怒名言 >

克己之怒名言

关于克己之怒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克己之怒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克己之怒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克己之怒名言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克己之怒名言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克己之怒名言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克己之怒名言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克己之怒名言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克己之怒名言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克己之怒名言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克己之怒名言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克己复礼的内涵

  • 内涵
  • 克己复礼的内涵

      克己复礼,汉语成语,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并改掉*性上的缺点,从而做回内心有敬、外在有让的自己。出自《论语·颜渊》。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己复礼的内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三个主要支撑点:复礼,为仁,君子。孔子对周礼的信心,源于对夏礼、商礼的了解;周礼权威的重新树立,始于日常琐事之间,更在于对“礼之本”的自觉。“为仁”是对礼的补充与深入,涉及为仁的基础、为仁的方法、为仁的作用。“君子”人格涉及好德、重义、谦让、博学、笃实等诸多方面,既为儒者提供了修身目标与路径,也使复礼、为仁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孔子;复礼;为仁;君子。

      作者简介:周山,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周易研究中心主任。

      一、克己复礼: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礼,在老聃的思想体系中列在末位,即“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仅仅处于“乱”的前沿;从某种意义上说,礼是乱的开始。

      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列在最前沿,因此而构成以“礼义”亦即“仁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儒家的旗帜、儒学的灵魂。

      春秋末期,礼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间。有史可查的夏、商两朝,礼似乎还处于祭神时的器物与程序仪式的规定阶段;到了周代,除了从祭神的仪式规定转入人世间的人际关系的规范及其以规范治理国家社会;祭神的仪式,也便从礼之中剥离开来,成为一项专业内容。礼的作用,也便从祭神转变为“序民”、“整民”,即成为治理国家的一种工具。在鲁国学者左丘明主编的《左传》中,明确表达了这一个思想:“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夫礼,所以整民也。” 经国家,定社稷,主要是整治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序民、整民,便是对人民的统治。礼的工具性作用,说得明明白白。礼节的繁琐,也到了极致。周朝制礼的代表人物,是封地于鲁的周公旦。然而到了春秋末期、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礼已经崩溃。破坏周礼的人,首先来自贵族统治阶级内部,表现为诸侯对懦弱无力的周天子的不敬,表现为诸侯国中权臣的越位乃至于权力争斗引发的权臣杀君等等。鲁国是诸侯中向礼的基础最好的国家,此时也已难免违礼之事的频频发生。例如,按周礼,贵族娱乐时的舞列(佾)有等级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鲁国大夫季孙氏,却“八佾舞于庭”,严重违反了周礼,所以孔子表示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季孙氏连僭用天子之乐的事情都能忍心去做,那么他还有什么违礼之事不忍心去做呢?

      鲁国还发生一件严重违礼的事情,也引起了孔子的严重不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家族,祭祀祖先完毕之后,用天子的礼节唱着《雍》诗撤去祭品。孔子评论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意思说,唱着“助祭的诸侯,庄严肃穆的天子”的诗句撤去祭品,这样的仪式,怎么可以用在三位大夫的家庙里呢?

      以上两件违礼之事,仅仅是鲁国大夫所为。违礼的严重性,更及于鲁君。按周礼,不娶同姓;鲁、吴两国贵族都姓姬,然而鲁昭公却娶吴女为妻。孔子游学陈国时,陈国的司寇问孔子,昭公是否知礼?孔子答:“知礼。”孔子走后,陈司寇问孔子的学生巫马期:“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意思是,孔子这样的君子,居然也帮助别人隐匿错误。如果娶同姓的人也算懂礼,那么天下还有谁不懂礼?其实,孔子也知道昭公娶吴女是一件违礼之事,然而昭公乃鲁国君主,孔子按周礼是不能言自己君主之过的,他只能回答“知礼”。所以,当孔子知道陈司寇背后批评他的话时,当即表示“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而发生在鲁国以外的违礼之事,还要普遍、严重得多。面对周礼全面崩溃、社会越来越动荡不安的局面,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呼声,也便应时而起。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意思是:“克己复礼”是古书上记载传下来的话,不是他的发明。《论语颜渊》篇也记载了孔子向颜渊讲“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话。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承袭前人之言而又经常讲的一句话。孔子要“复”的礼,不是夏、商、周三代所有的礼,而只是周礼。他认为,周礼是借鉴二代之礼的基础上制订的礼。他曾经跟学生子张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时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损是减少,益是增加;殷商的礼,是在夏礼基础上减少一些和增加一些;周礼又在商礼的基础上减少和增加一些。“损益”的原因,自然是社会变迁的缘故。根据上古三代的因、革规律,完全可以推知以后的社会变迁方向。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是周天子的时代,因此,他所说的“克己复礼”,是要恢复周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恢复周礼的理由十分充足:周礼是在二代之礼基础上损益而成,是三代之礼中最完备的礼。

      孔子对周礼的自信,来源于他对夏、商之礼的了解:“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他自称可以解说夏、商二朝的礼,并且指出夏朝后裔杞国现在所保持的礼已经不足以反映本来的夏礼;殷商的后裔宋国现在所保持的殷礼也已经不足以反映当初的殷礼。不仅夏、商二代的礼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失传,即是当时的周礼,也已经与原本的周礼日离日远。齐、鲁之地,齐为姜太公之封地,鲁为周公旦之封地,都是周朝的文化重镇。然而时至春秋末期,周礼在齐鲁也已发生很大改变。其中齐国虽然比鲁国强大,周礼的变异却更大。原因是齐国自桓公称霸,急功*利,周礼已成霸政之余*;鲁国虽弱,先王之遗风尚在,周公之法制犹存。齐国已经在观念上发生变更,鲁国则仅仅是对周礼的淡化。孔子认为:“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意思是,齐国的政治作一下整顿变革,只能达到鲁国现在的水*;鲁国的政治作一下整顿变革,就可以回到礼治的轨道。言下之意,孔子把“复礼”的希望,寄托于鲁国;他要把鲁国作为“复礼”的基地。

      孔子虽然能说清楚夏、商、周三代的礼,但是要别人相信他说的礼就是上古三代之礼,仅凭他空口宣传是不够的,还需要他拿出证据来。而夏、商二代的礼,杞、宋两国“不足徵”,“文献不足故也。”鲁国虽然遗风犹存,真要“一变至道”,不免总有遗漏处。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鲁昭公才出资让已经授徒讲学的孔子带着一位贵族弟子“适周”向老聃学礼。学成归来之后,孔子讲礼,便将老聃关于礼的言、行,作为周礼的权威证据。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孔子与曾子、子张讲丧礼时言必称“老聃”的记载中感觉得到。

      在孔子看来,能否“复礼”亦即回归周礼的关键,是能否克服人的私欲。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是诸侯有私欲所造成。大国、强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于是便有了不顾礼义的侵吞兼并。在此基础上,便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或拒绝向周王室依礼进贡。有一位周天子,就是因为讨伐拒不进贡的楚国,才失足落水溺死于长江之中。诸侯国内部,权臣势大,便要犯上作乱,赶走甚至杀掉君主,篡权夺位。家庭内部,同样因为个人私念的缘故,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相残。所以,只有克制住私欲,才能回归周礼。“克己”是“复礼”的必要条件。

      礼无处不在,大至国家庙堂之上,小及家庭琐事、饮食男女。“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初仕,入周公庙助祭,每遇一事,总要问主祭者。知礼而仍问,这是助祭对主祭的尊重,是一种礼。旁人以为孔子不知礼而问,才是不知礼的表现。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都有礼的规定。“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是孔子的得意弟子,病危之际,孔子前往看视。按周礼,病人之床置北窗下,若有君王来看视,当移至南窗下,使君王得以南面视己。伯牛家人礼尊孔子,也将伯牛移居南窗下。孔子以自己不当受此重礼,所以未进入伯牛之室,而是站在南窗外,伸臂入内,与爱徒握手永诀。孔子此举,不仅是谦礼,也是以身作则,给弟子们做榜样。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将孔子当作父亲一样看待,孔子也将颜渊当作儿子一样看待。颜渊英年早逝,孔子极度悲痛,连呼“天丧予!天丧予!”还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我不为他悲痛,还为谁悲痛!但是,涉及丧礼,孔子绝不徇情。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孔子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孔子没有卖掉车子买个外椁,原因是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大夫,按照周礼,大夫出行,必须乘车,不能徒步。颜渊虽然很有才华,也不能破这个礼。

      据孔子弟子们的记载,孔子大至上庙堂、入公门,小至穿衣、饮食,处处注重礼的规范。“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往,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这一节文字,还仅仅是关于孔子在朝堂之上的守礼形状。日常饮食方面的回归周礼之举,也十分繁琐,如:“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未到时令的果实,不吃。肉割得不方正,也不吃。看来,孔子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若当真循礼而食、循礼而眠,也不是一件简单*常的事情。

      孔子如此坚持礼的原则,如此拘于琐碎小节,他是不是太迂腐、太死搬硬套呢?从另一些史料记载来看,孔子的回归周礼,其实也有应时制宜、通达权变的一面。《论语子罕》篇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话:“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礼帽用麻料制作,这是合乎礼法的;现在大家都用丝线制作,这样更省俭一些。孔子赞成大家的做法。臣与君行礼,先在堂下磕头,升堂之后再磕头,这是合乎礼法的;现在大家直接到堂上磕头,这是骄慢的表现。虽然违反大家的做法,孔子还是赞成原来先在堂下磕头、上堂再磕头的礼法。这是一组对比的例子,反映了孔子关于礼的权变,比较注重实际,既不僵死守礼,也不盲目从众。

      《论语先进》篇中,还有关于如何评判学礼之人的一段话:“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学好礼乐再谋求仕途发展的人,因为生活在乡村中而被人们视为野蛮人;入仕做官之后再学*礼乐的人,反而成为人们所敬重的君子。孔子明确表示,如果选用人才,他一定会选择先学好礼乐再谋求入仕的那种人。这段话,涉及到如何运用周礼的标准选拔和评判人才的问题,涉及到礼法中的名、实问题。先学好礼乐,未必一定入仕做官;但是要想入仕做官,必先学好礼乐。否则,不知周礼,如何做这周官?从名、实观点而言,学了礼乐再做官,便是名、实相称的官;未学礼乐便做官,便是有名无实不称职的官。春秋末期的周官,多有先入仕做了官,再去拜师学礼乐,反而博得一个好学的贤名。这些未学礼乐先入仕途的人,往往就是礼崩乐坏的根源。孔子的这段话,是对春秋末期诸侯用人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孔子虽然一举一动都讲究礼,很注重礼的形式,甚至于坐一张板凳、吃一块肉、挟一筷菜都要讲究礼,就象他对颜渊讲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视、听、言、动等四个方面遵守礼的规范。但是,他更看重礼的实质。一位名叫林放的鲁国人问“礼之本”时,孔子十分赞赏这一提问:“大哉问!”认为大家都在追逐礼的细枝末节时,林放能着眼于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问题,十分难得。他告诉林放:“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他用祭礼、丧礼为例子,说明礼的“本”之所在:祭祀时,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如礼不足而敬有余;治丧时,与其丧礼熟练周到少哀悼,不如发自内心的悲戚。孔子对“礼之本”的这种认识,有其源头。《周易升》九二爻辞:“孚乃利用禴,无咎。”意思是,只要心诚,简单的祭祀也能获得神的赐恩,无灾难。《周易既济》九五爻辞:“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意思是,东邻杀牛厚祭,还不如西邻心诚薄祭,更能得到神的福佑。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绝”,《周易》讲祭礼注重“心诚”的观点,深入孔子之心,所以他要发出“五十以学易,则无大过矣”的感叹。

      心诚为礼之本,贯穿于孔子一生。礼是衡量人的行为举止的一把尺子,也是衡量国家政治秩序的一把尺子。礼的回归,既是规范人的需要,也是规范国家秩序的需要。孔子的“克己复礼”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规范,最终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他在提出“克己复礼”的同时,还有一个配套的理论,这就是他的“正名”理论。孔子在卫国的时候,他的学生子路,曾经问孔子:卫国的国君正等待着先生去治理政事,先生打算先做什么事?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子路不理解,认为孔子太迂腐,怎么会先做正名这样的事?孔子告诉他:“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为什么要把“正名”列为头等大事,因为事关“礼乐”能否兴起,而“礼乐”的能否兴起,最终关系到社会的能否安定。倘若老百姓“无所措手足”,社会势必要乱。

      社会一旦动乱,最大的受损者也就是原来的最大受益者,这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正名”的好处,统治者也心知肚明:“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在这里,正名,就是用礼这一把尺子衡量人际关系,要人们位其所位。位其所位,社会就稳定,既得利益者仍然得利。这是孔子要把“正名”作为头等大事去抓的主要原因。但是,社会稳定对老百姓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长期遭受社会动乱之苦的情况下,社会稳定也是老百姓的普遍祈盼。

      二、为仁:礼的补充

      如果说,“礼”是孔子继前人之说,“仁”则是对“礼”的补充和深入,是孔子对周礼的一种“损益”即发展。

      礼是关于人的行为规范的一系列准则,是可以看得清说得明的规章制度,用现代语言表述,是一种形式。所以,礼如同一把尺子,可以度量人的行为是否与之相符。仁则是人的一种内在品性,一种特殊的内涵;相对于礼,仁是一种内容。说仁是人的一种特殊内涵,因为它是人经过努力之后达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性。所以,仁存在于人,虽然可以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得以体现,却不同于礼之于人那样可以直截了当地确认和表达。《论语公冶长》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子路、冉求、公孙西三人,是孔子最亲*的学生,孔子对这三个人的才能,了如指掌:子路善治军,冉求善治政,公孙西善交际。然而,孔子却不能确认这三位学生的道德品性是否达到了仁这一境界。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人的仁的认定,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孔子生*关于仁的话题虽然讲得最多,却从未肯定过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否仁人。在他的心目中,有三个人可以称为仁人,一是微子,二是箕子,三是比干。这三个人都是早已作古的殷代人:“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孔子讲仁,是讲“为仁”,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为仁”基础,二是“为仁”的方法,三是“为仁”的作用。

      1、“为仁”的基础。

      “为仁”的基础,在人的品质。根据人的品质差异,大致分为“*仁”与“鲜仁”两种类型。*仁,亦即与仁的距离*,这是“为仁”的基础,是通过“为仁”最终成仁的必要条件。“*仁”的品质,未必一定能“成仁”,但是若无“*仁”的品性,就一定不会“为仁”而至“成仁”。什么样的品质属于“*仁”类型呢?孔子认为:“刚毅、木讷、*仁。”意思是,具有刚强、果断、质朴、谨慎这四种品质的人,接*于仁。讷的本义是出言迟钝,这里可引申为出言谨慎。

      正直,“*仁”的另一品德。鲁国有一位名叫微生高的人,素有正直之名。“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意思是,有人向他讨醋,他家里没有,就向邻居家里讨了醋转给那人。孔子认为,微生高这个人并不真实。

      2、“为仁”的方法。

      孔子谈“仁”,最多的是关于“为仁”的方法。“能*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譬式推理,即由已知类推未知的方法,是夏华思维的主要方法。“为仁”,也理所当然要采用“譬”式方法;取譬的材料,是从最*处着手;最*处是什么?是自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的业,也帮助别人立;自己想达到的目标,也帮助别人达到。这种推己及人的胸怀,便是仁人的胸怀。按照这一胸怀去行事,就是“为仁”。当然,这种以己所欲推及他人所欲,并帮助他人实现所欲的“为仁”,会受到个人能力的局限,亦即一个人的“为仁”能力,总是有限的。子贡曾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意思是,如果能够广泛地周济民众,是否就是仁人?孔子告诉他:“尧舜其犹病诸!”广泛周济民众的事情,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做不到。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为仁”之事,只能由*及远,一个一个地去做,能做多少算多少。

      帮助他人为仁,不强加于人也是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常向学生讲的一句话:“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这一番话的核心,就是要仲弓尊重别人。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如果说“如见大宾”、“如承大祭”还是表现形式,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实实在在的内容。“无怨”,就是“为仁”的结果。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的?孔子便告诉他:“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次,孔子不仅讲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将这一句话的意思进一步作了概括,提炼为一个字:“恕”。能够推己及人,必有宽佑他人之心,这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即“仁”的境界。如果终身奉行“恕”,自然就是一位仁人。

      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既不是人人都能达到,也不是一个人未经磨砺就能达到。大概是在子贡拜师的早期,也曾向老师谈论过这个问题:“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则告诉他:“赐也,非尔所及也。”意思是,这种“仁”的境界,你还没有能力达到。

      所以,由*及远的“为仁”方法,包括向身边的人学*,从切*的事情中磨砺自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便是孔子的一个形象譬喻。向谁学*、如何磨砺呢?孔子向问“为仁”之方的子贡细说道:“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事奉大夫中的贤者,与士中的仁人交朋友,自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目的在“善其事”,这个“事”,就是“为仁”。

      有了“为仁”的方法,便要实践“为仁”的内容。孔子曾告诉学生子张,怎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恭、宽、信、敏、惠。”恭敬,不会招致耻辱;宽厚,便能获得众人拥护;诚实,便能获得别人的信任;敏捷,做事便能成功;慈惠,便能获得别人的鼎立相助。子张是一位勇武之人,孔子针对他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希望他从五个方面作“为仁”的实践:“能行五者于天下”,成为一个仁人。

      从切*处着手的“为仁”方法和“为仁”内容,上升到“礼”的高度,便是“克己复礼”。“克己”的“克”,不是压抑,而是去除;“克己”的“己”,不是自己的所有欲念,而是“非礼”即不符合礼的欲念。所以,孔子在颜渊追问“为仁”的要目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联系孔子肯定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合理性,可以看到他是把人的欲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不违礼的合情合理的欲念,这种欲念不但不能“克”,而且要如实表达出来;不表达这种真情,反而远离了“仁”。另一部分是“非礼”的欲念,这类欲念必须“克”;只有“克”掉这些欲念,才能成为仁人。去除“非礼”之欲的过程,也就是“为仁”的过程。所以,当学生原宪(子思)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孔子告诉他:“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意思是,能克制住好胜、自矜、忿恨、贪欲,使之不表现出来,已经很难能可贵;这是否算达到了仁,就不知道了。孔子为什么“不知”,原因就在“不行”与“克”有区别,“不行”是制住不让表现,“克”则是去除。只有去除,才能真正“为仁”,才能“天下归仁”,被人们认可。

      3、“为仁”的作用。

      孔子是一位入世意识很强的学者。他强调“为仁”,自然要说明其实际作用。“为仁”的作用,首先是有益于社会的稳定。社会能否稳定,取决于能否“复礼”。面对一个不想“为仁”的人,跟他讲礼乐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礼乐对于这种人也失去了任何约束力:“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为仁”的第二作用,是能够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是孔子讲“仁”的话语中最简明扼要的一次。爱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表里一致的行为,仁者爱人,爱谁?孔子要求学生“泛爱众”,即广泛爱大众,而这“泛爱众”的仁心,首先要落实在自己的亲人和自己周围的人身上。例如对父母的爱,不仅是要落实在奉养他们,而且要始终对他们和颜悦色,让他们真正能感觉到儿子对父母关爱的温暖。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孝三年,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学生宰我(宰予)认为守孝时间太长,应改为一年,并列出一大堆理由:“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听了宰我这一番话,孔子很愤慨:“予之不仁也!”不仁的原因,是宰我没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除了爱父母,仁人还能关爱周围的其他人。有一件事,反映了孔子仁者爱人的胸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他并非不爱马,而是更爱人。

      孔子的仁者爱人,虽有“泛爱众”之说,但也不是无原则的爱人,更不是爱所有的人。他的爱人是有原则的爱,如同他的恨人,也是有原则的恨。所以,“为仁”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爱人和恨人。而且在孔子看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以正确的态度喜欢一个人或厌恶一个人,只有仁者才能真正做到。

[阅读全文]...
  • 克己复礼的文言文翻译

  • 克己复礼的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的学*时代,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克己复礼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孔子仁道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圣人修养

      朱熹以及其他理学家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哲理。然而从《论语》中的记载看来,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

      孔子能够在晚年走出一生所追求恢复周礼的主张,是因为孔子心中的仁道不依附于周礼而存在。孔子解释自己推行周礼是因为人们在使用这样的礼仪,仅仅是这样。而不是把周礼搁置在所有行为规范之上。孔子自己的解释是:“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孔子说明自己不学夏礼,也不学殷商之礼,而单单学周礼,是因为如今人使用。

      孔子以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为人生目标,对形成*人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那种以献身社会放弃自我为荣的信念,使很多传统的*人在为家庭、亲友和社会献出自己的劳动、财富甚至生命的时候,不是体会到了痛苦,而是感到了自豪。从这方面讲,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人在困境中保持心身*衡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当这些传统的*人不能实现这种人生理想时,就经常把问题归结于自身,或陷入深深自责之中,从而引发了*人特有的心身疾病倾向。这一点,则是研究*人心身疾病所不能遗漏的,这就是“忠恕之道”。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肖克凡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读书扩大的了我们的生活半径,使我们赢得了日常生活所不能获得的三维空间。

    2.骗人的人,品质不好;被骗的人,脑筋不好。从来人们笑话的,都是被骗的人。

    3.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会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你是宁愿自己死都不会对他(她)出尔反尔的。

    4.很多时候,一个人发现自己爱上一个人,都是在跟他分别的时候,突然一下见不到那个人了,才知道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对那个人产生了很强的依恋。

    5.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快乐借记卡,把快乐、微笑、温暖全部放进去,当我们“刷卡”时就会发现生活里还有那么多快乐的存款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每一次提取利息就是提取生活给予我们的馈赠,怀揣着快乐借记卡走在的路上,我们就会感知这个世界处处充满阳光。

    6.悲观的人*惯于去储蓄烦恼、郁闷,生活就变得越发不堪重负、面目可憎。

    7.读书即人生。人生即读书。

    8.读好书,使人丰富。一个人活着依靠直接的人生经验,然而,我们的直接生活经验往往不多,我们的经验绝大多数来自间接的人生经验。我们通过读书获得前人的间接人生经验。

    9.读书,使我们获得了精神力量——当面临生活的重大打击,有人从容乐观对待,有人却钻进死胡同出不来。这就是人生修养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往往与读书有关。我们通过读书建立了自己对人生的正确看法,懂得什么叫悲悯,什么叫宽容,什么叫坚忍,什么叫承受,什么叫担当……

    10.读书,延伸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称赞一个人的知识渊博,总爱说“前五百年,后五百年,他都知道”。其实,一个人的生命不过百年而已。为什么达到五百年的阅历呢?这恰恰来源于读书。一言以蔽之:读书,使我们赢得了超越生命的更多时光。

    11.纵观中外历史上的每一个个名人,无不与读书有关。就个人而言,读书是一个人汲取知识进步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读书,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12.所谓读书无用论,只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某种社会现象,而人类追求知识的脚步,从来未曾停止过。

    13.还有一种非功利的读书,这就是“知书达理”。通过读书明晓世理洞悉人性,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14.文学至今仍然是一笔可观的资源,有人正像挖煤一样埋头挖掘着呢。

    15.容易说出口的话最不踏实,张口就说一辈子的人,兴许只热乎一阵子。

    16.无论什么时代,真正的爱情都不会被消解和否定。

    17.小说的创作是完全自我独立的,但是剧本只是电影工业的第一个环节和工序,编剧不能独立实现创作。

    18.写作者通过间接生活积累方式,能够使灵魂抵达肉身所没有抵达的地方。写作者要有将他人往事变成自己往事的能力。广义上说,所有人都是写作者。作家是显性的写作者,没有成为作家的是隐性写作者。

    19.写作本身就是对往事的咀嚼与回望,一个不珍惜往事的人,很可能缺乏心灵生活,这样的健忘者不可能成为好作家。人生往事的起点是童年,即便你到18岁、28岁甚至38岁才开始写作,写作出发地仍然是童年。无论来自农村还是城市,一个作家终生为童年经历所注定。

    20.为提升人生境界而读书,我们必然享受到心灵飞扬的“仙境”体验。如果你坚信自己能够成仙,那仙境便不远了——只要不懈地在字里行间修炼着自己。

    21.人类渴望超越现实抵达永恒的理想,在当代社会只是深埋于心底而已。从人到仙,无疑是一个凡人企盼超越生命极限进而进入“逍遥游”的“无所待”状态。

    22.一个作家可以重新成就一部作品,同样,一部作品也可以重新塑造一个作家。然而,我们必须双脚站在大地上——因为大地代表着不可回避的生活。

    23.写作,是对自己以往人生的重新发现;写作,也是对自己未来人生的重新展望。重新发现,是指你重新发现了自己的财富;重新展望,是指你对未来文学创作的再度打量。

    24.文学家应当怀着*常之心,于小见大,于*凡见不凡。假如我们抱定“深入生活”的心理去“深入生活”,时刻不忘自己是前来体验生活的作家,这就不是*常之心了。

    25.文学是不可以被驯服的,尽管她可以从野生变为家养。

    26.在强调生活是文学的源泉的时候,我们丝毫不能漠视精神力量的存在。把生活打个化学方面的比方,生活是溶质。比如茶叶,而精神是溶剂,你有多少精神溶解剂,你就能消化多少生活积累。你就能再造多少精神生活。

    27.有时候一个作家会调动他的间接生活,渐渐地他甚至可以把间接生活也成了他自己的了。

    28.如果生活是一条双行道,就请你让我牵着你的手,穿行在茫茫人海里,永远不会走丢。

    29.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人感受到的世界是不同的,用诗人的眼光去看世界,就会看见一个不同的世界。

    30.想一个人,爱一个人,并不是件丑事。不用因为爱一个人而感到羞愧,每个人或迟或早都会爱上一个人的,都会得相思病的。

    31.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今天被人瞧不起的人,说不定明天就是最受欢迎的人,所以不必因为这些社会强加的东西自卑。

[阅读全文]...
  • 芒克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距离明天还有一年/明天,那是一个地点/一年,也并不是什么时间/人与天地同生/人与日月同行/人与万物同为一体/你是自己同样也是别人。

    2.太阳升起来/天空血淋淋的/犹如一块盾牌/日子像囚徒一样被放逐/没有人来问我/没有人宽如我/我始终暴露着/只是把耻辱/用唾沫盖住.

    3.是一只长着黑白毛色的狗/月亮是它时而伸出的舌头/星星是它时而露出的牙齿/就是这只狗/这只被冬天放出来的狗/这只警惕地围着我们房屋转悠的狗/正用北风的/那常常使人从安睡中惊醒的声音/冲着我们嚎叫.

    4.那屋顶/那破旧的帽子/它已戴了很多年/虽然那顶帽子/也曾被风的刷子刷过/但最终还是从污垢里钻出了草/它每日坐在街旁/它从不对谁说什么/它只是用它那让人揣摸不透的眼神/看着过往的行人/它面无光泽/它神情忧郁/那是因为它常常听到/它的那些儿女/总是对它不满地唠叨.

    5.你看到了吗/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而是把头转向身后/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那套在它脖子上的/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你看到它了吗/你看到那棵昂着头/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也依然在闪耀着光

    6.芒/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你应该走*它/你走*它便会发现/它脚下的那片泥土/每抓起一把/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7.一个作家的成熟取决于他个人作品的成熟;一个刊物的成熟则取决于许多作家的成熟。

    8.诗歌是没有年龄分别的,其实几十年对于历史就是一瞬,不管你是哪一年生的只要写出好诗就好。

    9.这时已听不到/太阳有力的爪子/在地上行走/这时是昏暗的/这时正是黄昏/这时的黄昏就象是一张/已被剥下来的/已被风干的兽皮一样/但这时的人们/我在路上遇到他们/他们仍警觉地注视着/四周的一切动静/这使我也变得小心/在这黄昏之后/还会不会出现/比这更凶猛的野兽的眼睛.

    10.把眼睛闭上/把自己埋葬/这样你就不会再看到/太阳那朵鲜红的花/是怎样被掐下来/被扔在地上/又是怎样被黑夜/恶狠狠地踩上一脚/把眼睛闭上/把自己埋葬/这样你就会与世隔绝/你就不会再感到悲伤/噢,我们这些人啊/我们无非是这般下场/你是从黑暗中来的/你还将在黑暗中化为乌有.

    11.这是在蓝色的雪地上/这是在一片闪着光/犹如火焰般的雪地上/你终于触摸到了黎明/它那乱蓬蓬的头发/和它那冰冷的手/这是在蓝色的雪地上/这是在一片奔跑着/象狼群一样狂风地雪地上/你猛地发现/你所寻找的太阳/它那血肉模糊的头/已被拧断在风雪中.

    12.任何东西,当它消失时也就结束了,再出现时已是一样新东西。

    13.我基本上不读小说,我觉得任何人的都比小说精彩多了,何必还要去书里看故事?

    14.我这人挺容易满足,也没那么大欲望,别吃了上顿想下顿就可以了。我现在就是画画,没准什么时候一抽风,又开始写诗了。

    15.在绘画时,我能根据别人要求完成画作,诗歌则不行,人家让我写,我还不一定写得出来。

    16.诗人重要的是单纯,没有心机,没有不被人看穿的心机。对真正的创作者,文字是不会骗人的,诗人把自己真心话都说出来,还有什么要争的,诗人是最真诚的。

    17.真正的诗人都有共同的语言感觉,大家一读就知道好不好,除非是互相吹捧,这是不能骗过人的,历史最终会洗刷的留下真正优秀的作品。

    18.诗歌是最自觉的艺术,很难形成商品经济,是否消亡和我无关。

[阅读全文]...
  • 胡克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胡克名言

    1、怎么会这么难找工作,青年失职真是严重~——胡克《冒险岛》

    2、那家伙,实力不是盖的!——胡克《冒险岛》

    3、加油吧。我也是被女人很多次拒绝,但是...世界很广,女人很多。——胡克《冒险岛》

    4、女人是会被强壮的男人所吸引的!想要在赢得女人的人气就进跆拳道吧。——胡克《冒险岛》

    5、Yeah~胡克~你太帅了,女人看到都会爱上。你长得太帅了!并且很会唱歌~从头到尾都完美,他就是完美,他就是人生的真理。——胡克《冒险岛》

    6、我有建议!不知道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以牙还牙!以Rock还Rock!——胡克《冒险岛》

    7、听说越痛苦就越成熟...对,不能放弃!——胡克《冒险岛》

[阅读全文]...
  • 德鲁克的名言

  • 名言,名人,语录
  •   1、我们应该将行动纳入决策当中,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2、管理者,就是把事情做得正确的人。企业家,就是做正确的事情的人。

      3、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惟有走在变化之前。

      4、领导者的唯一定义就是其后面有追随者。一些人是思想家,一些人是预言家,这些人都很重要,而且也很急需,但是,没有追随者,就不会有领导者。

      5、在时间之中,在社会领域里,没有人随着时间的开始而展开生命、随着时间的终结而结束生命;每一个人都从前面的人接受历代留下的遗产,持有短暂片刻,再把它交给后来的人。

      6、……除非一个企业产生的利润大于其资本成本,否则这个企业是亏损经营的……到挣足它的资金成本以前,企业没有创建价值,是在摧毁价值。

      7、卓有成效是一种*惯,是不断训练出来的综合体。

      8、有效的管理者坚持把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做,每次只做好一件事。

      9、经营目标可以被比做是轮船航行用的罗盘。罗盘是准确的,但在实际航行中,轮船却可以偏离航线很远。然而如果没有罗盘,航船既找不到它的港口,也不可能估算到达港口所需要的时间。

      10、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做所有的事。即便有足够的钱,它也永远不会有足够的人才。它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最糟糕的是什么都做,但都只做一点点。这必将一事无成。不是最佳选择总比没有选择要好。

      11、专心是一种勇气,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

      12、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13、战略管理不是一个魔术盒,也不只是一套技术。战略管理是分析式思维,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计划不只是一堆数字。战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根本不能被数量化的。

      14、决策的反面,是不做任何决策。

      15、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没有机构(如工商企业),就不会有管理。但是,如果没有管理,那也就只会有一群乌合之众,而不会有一个机构。而机构本身又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它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给社会、经济和个人提供所需的成果。可是,器官从来都不是由它们做些什么,更不用说由它们怎么做来确定的。它们是由其贡献来确定的。

      16、卓越的公司,排在第一位的不是你支付报酬的多少,而是你将报酬支付给何人。如果你有适合的雇员,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会为创造一个伟大的公司而努力。他们会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不会因为报酬少而折腰,这就好比他们的呼吸不受控制一样。

      17、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

      18、首先要说的是,CEO要承担责任,而不是“权力”。你不能用工作所具有的权力来界定工作,而只能用你对这项工作所产生的结果来界定。CEO要对组织的使命和行动以及价值观和结果负责。

      19、一个重视贡献的人,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

      20、认识你的时间,只要你肯,就是一条卓有成效之路。

      21、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是着眼于机会,而非着眼于问题。

      22、有效的的管理者会问:我是不是真需要一项决策?

      23、有效的管理者会顺应自己的*性,不会勉强自己。

      24、智力、想像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所能达成的是有限的,惟有有效性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25、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的决策。他们所做的,都是重大的决策。

      26、有效管理者的自我发展,是组织发展的关键所在。

      27、管理者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要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

      28、今天的组织需要的是由一群*凡的人,做出不*凡的事。

      29、使企业遭受挫折的惟一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人们很少充分地思考企业的任务是什么。

      30、企业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

      31、决策需要熬受痛苦。

      32、没有“尽善尽美”的战略决策。人们总要付出代价。对相互矛盾的目标、相互矛盾的观点及相互矛盾的重点,人们总要进行*衡。最佳的战略决策只能是*似合理的,而且总是带有风险的。

      33、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的,而是先有自己的见解。

      34、要看正当的决策是什么,而不是人能接受的是什么。

      35、谁必须利用我的产出,以使我的产出卓有成效?

      36、一个企业不是由它的名字、章程和公司条例来定义,而是由它的任务来定义的.。企业只有具备了明确的任务和目的,才可能制定明确和现实的企业目标。

      37、组织的重点必须放在机会上,而不是放在问题上。如果组织把精力放在出成果的地方——即放在机会上,那么就会有兴奋感、冲动感。

      38、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一定先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

      39、组织内部只有成本,结果存在于组织的外部。

      40、明天总会到来,又总会与今天不同,如果不着眼于未来,最强有力的公司也会遇到麻烦。对所发生的事感到吃惊是危险的。哪怕是最大的和最富有的公司,也难以承受这种危险,即使是最小的企业也应警惕这种危险。

      41、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42、决定经济向前发展的并不是财富500强,他们只决定媒体、报纸、电视的头条,真正在GDP中占百分比最大的还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创新的中小企业;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也不是少数几个明星式的CEO,而是更多默默工作着的人,这些人也同样是名不见经传的,甚至文化程度教育背景都不高,在这些人中,有经理人、企业家,还有创业者。

      43、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44、决定优先要点的原则重将来而不重过去重机会而不只看到困难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跟随别人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45、除非战略评价被认真地和系统地实施,也除非战略制定者决意致力于取得好的经营成果,否则一切精力将被用于为昨日辩护,没有人会有时间和精力开拓今天,更不用说去创造明天。

      46、我们该知道运用自己上司的长处,这也正是下属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

      47、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

      48、有效的决策人,首先要辨明问题的性质:这是一再发生的经常性问题呢,还是偶然的例外?

      49、目标不是命令,而是一种责任或承诺。目标并不决定未来,只是一种调动企业的资源和能量以创造未来的手段。

      50、有效的管理者需要的是决策的冲击,而不是决策的技巧;要的是好的决策,而不是巧的决策。

      51、管理被人们称之为是一门综合艺术——“综合”是因为管理涉及基本原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艺术”是因为管理是实践和应用。

[阅读全文]...
  • 克书多名言

  • 名人名言
  • 克书多名言

    1、真正的朋友太少,言行不一的朋友太多。他们只是语言上的君子,行动上的矮子,象月亮那样,时而亏缺,时而满。我们只得宣布,把他们看成是还没有用上就知道其价值的货币吧!——克书多

[阅读全文]...
  • 罗·赫里克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罗·赫里克名言

    1、爱情的欢乐中掺杂着泪水——罗·赫里克

    2、谁奉行美德,谁就是在生活;尽声色犬马之能事的,不叫生活,叫虚度。——罗·赫里克《自论》

    3、你想有所作为吗?那么坚定地走下去吧!后退只会使你意志衰退。——罗·赫里克

    4、狂热的爱情总是绝不会持久的——罗·赫里克

    5、要想办成事,就得丢开胆怯,谁畏于启口请教,谁就得不到指教——罗·赫里克

    6、书是永远不会枯萎的植物,就像月桂树一样永远碧绿——罗·赫里克

    7、命运三女神等待着每一个罪恶;大姐是恐惧,二姐是耻辱,老三是内疚——罗·赫里克

[阅读全文]...
  • 普鲁塔克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普鲁塔克名言

    1、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 普鲁塔克

    2、教育能增加人固有的价值。有素的—— 普鲁塔克

    3、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 普鲁塔克

    4、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 普鲁塔克

    5、学*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普鲁塔克

    6、正义至高无上的尊号—— 普鲁塔克

    7、荣耀地位会改变*性—— 普鲁塔克

    8、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 普鲁塔克

    9、游手好闲的学*并不比学*游手好闲好。—— 普鲁塔克

    10、学足以辅其志,志足以御其气—— 普鲁塔克

    11、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普鲁塔克

    12、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普鲁塔克

    13、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普鲁塔克

    14、*俗也许不如法律来得明智,然而—— 普鲁塔克

    15、*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普鲁塔克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克己之怒名言 - 句子

克己之怒名言 - 语录

克己之怒名言 - 说说

克己之怒名言 - 名言

克己之怒名言 - 诗词

克己之怒名言 - 祝福

克己之怒名言 - 心语

推荐词条

随便发发的短句 青春文字短句 给自己爱的人留言短句 可爱短句6字 祝福演出成功的短句 创业野心短句 经典短句语录 周末快乐简短句子 甜甜短句 姐弟陪伴的经典短句 父母的爱短句 8字伤感短句 撩人的短句子 珍惜身边的人的短句 给朋友空间留言短句子 简单说说短句爱情说说 亲人逝去的简短句子 初中家长寄语短句 唯美有哲理的短句 工作上的人生格言短句 短句吧心酸 短句小清新8字 好听的纹身短句 爱情纹身英文短句 美句吧青春短句 热情过后的短句 洋气的英文励志短句 扫墓祭祖短句 穿越古代的说说短句子 清新阳光短句 夸奖老师的短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