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 >

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

关于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悯农其二古诗解释意思(悯农其二古诗赏析)

  • 解释
  • 远看山有色①,*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②。

    【词语释义】

    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②惊:吃惊,害怕。

    【诗意体悟】

    从远处看,高山颜*翠,走到*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仍在争奇斗艳,人走*了,枝头上的鸟儿也没有因害怕而飞起。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阐述禅理的诗,描绘的是清净自性,以及清净自性对于一切显现的观察,是不同于普通思维心对于境界之观察的。自性见山,虽然有色相,有也是无,幻相而已;自性听水声,声声不实,有声也是无声;自性观春花,没有取舍,当下即是自性,所以春天虽然过去了,自性之花却并未凋谢,自性不生灭的缘故;人来了,鸟因为妄想心的缘故而惊飞,鸟的自性却依然如故,不曾有任何惊扰。

    悯农①(其二)

    【唐】李 绅

    锄禾②日当午③,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④,粒粒皆⑤辛苦。

    【词语释义】

    ①悯农:对农民遭受的苦难表示同情、哀怜。悯,怜悯,同情。②锄禾:用

    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③当午:正午,中午时分。④盘中餐:碗里的饭食。餐,

    饭。⑤皆:都是。

    【作者名片】

    李绅(772 ∽ 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谥(shì)号“文肃”。元和进士,与元稹、白居易是好朋友。他的诗篇反映现实和人民疾苦,代表作品有《悯农》诗二首、《莺莺歌》等。

    【诗意体悟】

    盛夏的正午 , 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锄地,汗水滴到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 , 每一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诗歌鉴赏】

    诗歌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阅读全文]...
  • 古诗《悯农》及解释

  • 解释,文学
  • 古诗《悯农》及解释

      《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阅读全文]...
  • 悯农古诗二首译文、赏析

  • 文学
  • 悯农古诗二首译文、赏析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悯农二首古诗诗人是怎样描写农民的辛苦?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悯农古诗二首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朝代:唐代

      作者:李绅

      原文: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其二: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阅读全文]...
  • 悯农古诗二首原文(悯农二首的全文鉴赏)

  • 《悯农二首》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诗今译: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解说: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⑸犹:仍然。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品鉴鉴赏: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三十五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阅读全文]...
  • 古诗名言警句大全

  • 名言
  •   古诗名言警句大全

      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3、更多名言警句请关注:最佳励志名言 关于团队的名言名句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8、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国风·王风·采葛》

      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11、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12、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13、关于团队的名言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15、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16、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车辖》

      19、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20、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21、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22、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23、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25、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6、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27、关于团队的名言名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29、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30、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

      31、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32、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3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34、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3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36、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38、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39、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三国·魏·曹植《君子行》)

      40、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头吟》)

      4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阅读全文]...
  • 李绅《悯农》古诗解释

  • 解释,文学
  • 李绅《悯农》古诗解释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绅《悯农》古诗解释,欢迎阅读与收藏。

      悯农

      李 绅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锄 禾 日 当 午 ,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谁 知 盘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等的现实的不满。

      简介

      李绅(772846)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共倡新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

      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阅读全文]...
  • 悯农古诗的意思是什么(悯农的注释和诗意)

  • 诗意
  • 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课文、古文《悯农》,是2019年小学一年级课文、古文。要求小孩子(6岁或者7岁)背诵。

    意图是想小孩子通过学*苯课文,学*识字,了解农民的辛苦。潜移默化获得勤俭节约的美德。

    想法很好。

    但是,也许好的愿望和现实有一定差距。

    一、关于题目《悯农》?

    悯农是可怜农民的意思。是距离今天大约1000多年前的唐朝封建士大夫官员李坤(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元年(806)进士。 穆宗时为左拾遗,徙江西观察使。武宗时拜相,出为淮南节度使。)站在高高在上的的地位,对于地位低下的农民的怜悯。

    今日世界,人与人的*等的。小孩子(不管是城市小孩、还是农村小孩)对于农民的态度不应该是怜悯,而是应当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党和*对于农民应当是支持、帮助、扶持。而不是怜悯。我们的农民不让任何人怜悯。他们是国家的主人。

    二、“锄禾日当午”

    锄头是什么?锄头是什么样子的?在全中国,还有什么地方用锄头?现在的小学教师有几个用过锄头?

    三、“汗滴禾下土”。

    小学教师锄过地吗?他们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没有这样体会,怎么讲?

    四、在现在中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及其罕见。已经严重的脱离的当代中国的现实。更不要说这种情形根本不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五、没有体会,只能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老师不能深刻理解、学生更不能深切体会。

    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已经有四十多年没有饿过肚子了。现在没有吃的,或者生活不好,是没有工作,失业。

    七、那这个课文教育孩子。真实严重脱离现实、脱离实际。是不是呢?

[阅读全文]...
  • 悯农二首

  •   《悯农二首》

      作者:李绅

      原文: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诗意: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

      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

      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m.ju.51tietu.net)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 - 句子

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 - 语录

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 - 说说

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 - 名言

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 - 诗词

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 - 祝福

悯农二首古诗的名言 - 心语

推荐词条

一共66个字的古诗 关于捉知了的古诗 向望洞庭的古诗提问题 包含科学的古诗 抒发生活的古诗词 带有香字的中国古诗 有侠字的古诗 描写冬天的诗古诗李白 学*很有收获的古诗词 带有秋霜的古诗 描写人生情怀的古诗词 情绪低落难过的古诗词 描写送别后的古诗 1个珍惜时间的古诗 写出有关雪的古诗 写星月的古诗词 古诗第一个字的套路 好听有名的2个字古诗词 带有骨的古诗 东天的古诗儿童 写贞节牌坊的古诗 关于人生坚强的古诗词 赞美五月景色的古诗 pk的古诗 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古诗 高一评语有古诗的 关于荷花的古诗和名言 李白借月抒情的古诗 关于夏天雨后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古典美女 有关农耕的的古诗词语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