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描写民俗的诗句 >

描写民俗的诗句

关于描写民俗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民俗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民俗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描写民俗的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描写民俗的诗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描写民俗的诗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描写民俗的诗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描写民俗的诗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描写民俗的诗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描写民俗的诗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描写民俗的诗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上巳节的民俗

  • 节日
  • 上巳节的民俗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民间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上巳节的民俗,希望有所帮助!

      祓禊

      祓禊(指去灾病,上古女巫给去晦,唐宋时流行泡温泉,以前是在水边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为去灾祝福之意)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风俗通义·祀典·禊》)。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如现代学者乌丙安认为该节日的原初意义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在上古时期,节日的作用就是驱邪避灾,实际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温恰好,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第一次澡。

      祭祀高禖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人们通过这种巫教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

      畔浴

      畔浴(沐浴,上古人们去河边水边,唐宋时流行泡温泉尤其露天温泉池)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

      羽觞

      羽觞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双耳酒杯,因其形状似鸟得名;还有一说称因觞身可插羽毛,遂被命名为“羽觞”。它的材质多种多样,有木质、玉质、陶质等。木质羽觞较为轻盈,其他材质的则需置于荷叶上,方能*稳地在水面“行走”。

      互赠香草

      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

      郊外游春

      郊外游春(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是*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并以芍药定情)。

      泡温泉

      泡温泉(唐宋时期于郊外游春,然后于野外温泉祓禊)。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也叫临水浮卵(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曲水流觞称之为“流杯曲水之饮”。所谓“流杯”,也称“流觞”,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随波而下,止于某处,则其人取而饮之。水一般则要弯曲才行)《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

      值得一提的是,曲水流觞的风景要很雅,除了初期在自然的水边外,混合着自然的美景,魏晋以来由于文人文化的兴起,贵族多在优雅的庭院,庄严的宅院里,假亭山石,人工弯弯的'曲水。人们整齐的正座于草上*塌,好一点的摆上屏风,还有持扇的侍从,设有香炉等。喝水后还有写诗,应人相对。

      临水饮宴

      临水饮宴(又叫曲水宴)(流觞时,水边设*障,茶具与花,进行宴饮,吟诗作赋。十分风雅)它和曲水流觞都是这种巫术的演变,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此风在唐尤甚,至宋以后则渐无闻。

      射雁司蚕

      上巳节期间还进行一种弋射活动,即利用一种带丝线的箭射击野雁,射中后即索丝而取雁。这种雁与其说是猎物,莫如说是送礼的最好赠品。南方劳动妇女则开始育蚕,采桑喂蚕。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重庆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阅读全文]...
  • 节日民俗诗句

  • 节日
  • 1、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2、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柳恽《七夕穿针》

    3、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4、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5、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6、高树数声蝉送晚。——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7、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李商隐《壬申七夕》

    8、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9、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10、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1、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2、琅玕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3、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14、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5、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16、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17、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8、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19、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0、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1、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23、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24、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5、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26、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7、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28、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9、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0、移来古寺种朱门。——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31、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32、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33、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34、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35、对风鹊残枝,露_荒井。——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36、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37、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38、那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39、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0、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王元鼎《醉太*·寒食》

    41、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42、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43、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44、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45、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6、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47、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48、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49、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50、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51、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阅读全文]...
  • 节日民俗诗句

  • 节日
  • 节日民俗诗句

      1、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2、的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柳恽《七夕穿针》

      3、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E《小重山·端午》

      4、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5、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6、高树数声蝉送晚。——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7、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李商隐《壬申七夕》

      8、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9、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10、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1、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2、琅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3、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14、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5、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16、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17、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8、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19、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0、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1、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23、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24、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5、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26、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7、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28、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9、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0、移来古寺种朱门。——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31、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32、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33、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34、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35、对风鹊残枝,露_荒井。——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36、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37、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38、那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39、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0、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王元鼎《醉太*·寒食》

      41、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42、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倦寻芳慢·露向晚》

      43、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44、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45、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6、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47、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48、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49、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50、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阅读全文]...
  • 描写民风民俗的句子

  • 文学
  • 描写民风民俗的句子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句子都很熟悉吧,不同的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大有不同。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句子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民风民俗的句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家户户都清扫了房屋的庭院,贴了春联、年画,到处焕然一新。

      桓温很感激费长房的救命之恩,每年九月初九、便带着糕点登山远眺,希望再见到费长房,家中还插茉萸。千百年来,这便成了一种风俗。

      终于,“盲歌会”正式开始了。没有什么开场白,盲姑娘高亢悠扬的歌随着欢快的鼓声响了起来。

      人们身穿节日盛装,喜气洋洋,从怀里掏出新毛巾或手帕,双手伸开弯腰让彼此的毛巾或手帕碰到一起,互问“新年好”。

      “七咚锵,七咚锵,七八隆咚锵!”随着这欢快的鼓声,秧歌队在“头儿”的指挥下,踏丁步,迈十步,飞舞彩绸,穿花打场。

      7月是举办那达慕的黄金季节,整个绿色的海洋随着草原的盛会沸腾了。

      深蓝色的夜幕下,喝足包谷酒的人们举着火把,纷纷拥向晒谷场,围着几堆篝火,跳起欢快的摆手舞,开始庆祝毕兹卡节日的狂欢。

      “火把节”是撒尼人欢快的节日,它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情,表姐曾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过撒尼人欢庆“火把节”的热闹场面。我渴望去参加撒尼人的“火把节”。

      吃早饭的时候,只见桌上放着一碗香喷喷的粽子和一碟白糖。我用筷子戳了一个粽子蘸了点白糖,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我说:“端午为什么要吃粽子呢?”爸爸想了想说:“这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惯呀!”我听得不过瘾,就央求爸爸给我讲粽子的来历。爸爸高兴地说道:“好吧,我现在就说给你听……”

      彭阳人吃葱的'*俗真是“堪称一绝”。他们吃的葱,从种类上分,可以分为小白葱、大白葱、红葱几种。小白葱的长相和大白葱没啥区别,都是绿叶白秆儿,只不过是比大白葱小些,可以说是缩小了的大白葱。因为小白葱的辣味儿淡,所以常被彭阳人生吞活剥。在集市上,小男孩拿着一把白葱狼吞虎咽般地往嘴里塞的情景屡见不鲜;健壮的种田人蹲在田埂上,一手拿葱,一手拿馍,有滋有味地吃着,那就更是常见了。

      大年初一早上,我和姐姐穿上节日的盛装去“走坡”。初一至初五是我们仫佬族传统的“走坡”的日子。这天,碧空如洗,阳光灿烂。当我们赶到“同年坡”的时候,那里已经是人山人海了。芳草葱翠的山坡上,歌声此起彼伏,婉转动听。有一男一女对唱的,有二男二女对唱的,也有成群男女对唱的。我们简直是走进了歌的海洋。这时,已有成对的青年男女了,他们成双结伴亲亲热热,正在低声谈论着什么:也有些青年男女,大概刚刚赶到吧,正焦急地吹着口哨,寻觅知音。

      天终于黑了,几千只火把霎时点燃。一瞬间,这“光明之神”发出的火焰照亮了天空,照亮了石林大地,光亮如同白天一样。顿时锣鼓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在美丽的石林上空回荡。撒尼人高举火把转来转去,一支支火把如同一朵朵灿烂的星花。高举火把的人们,有时排成一直排,火把一上一下,扭来扭去,如同一条游动的火龙;有时围成一个大圆圈,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火环。接着,撒尼人同来观看的人围成了几个大圆圈,撒尼小伙子弹起了大三弦,撒尼姑娘跳起了她们最喜爱的舞。姑娘和小伙子们真是越跳越欢快,周围的人们和外国的朋友也加入了跳舞的行列,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们跳了起来。跳呀,唱呀!我们多么快乐,每个人都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了。

      1、马奶酒是琥珀色的,盛在银制的酒器中,它基本上没有度数,有股马奶的味道,初 喝到嘴甩时有些酸涩,难以下咽,但是在主人热切期待着的目光中,我们不由得喝了一杯 又一杯,等到逐渐*惯了以后,便能品出它特有的芳香和浓郁了。

      2、“亚克西!”阿不都沙依提叔叔一边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一边拉着爸爸的手说, “这边坐。”

      3、—盆盆水像一朵朵闪闪的银花,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欢迎他们来看一看傣家的风俗。

      4、看到新娘遭“袭击”,陪嫁的姑娘们想起了自己的使命,勇敢地把小伙子们拨开,将 新娘团团护住。

      5、—位娇艳可爱的姑娘被一位“强行"换花的先生追得摔了一个大跟头,坐在地上还 止不住地笑,她可真开心啊!

      6、如果将茶杯筛得满满的,那就是暗示你,主人不想再泡茶了,或是主人下了 “逐客令'

      7、“七咚铿,七吟银,七个弄终键!”随着这欢快的锣鼓声,秧歌队在“头儿”的指挥 下,踏丁步,迈10步,飞舞彩绸,穿花打场。

      8、深蓝的`夜幕下,喝足包谷酒的人们举着火把,纷纷拥向晒谷场,围着几堆篝火,跳起欢快的摆手舞,开始了庆祝毕兹卡节日的狂欢。

      9、新娘的村子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全是弯弯曲曲的山间小径。路旁是浓密的绿草和茂密 的树林,还有漫山遍野的翠竹。一路上大伙儿说说笑笑,逗者新郎。山谷里貉漾着欢快的笑 声。突然一声喊叫,颗颗不知什么东西,竟雨点般地向我们飞来,砸得迎亲的小伙子们 “哎哟,哎哟”一阵乱嚷。我惊得目瞪U呆.未等我看淸山坡灌木丛中什么人如此无礼,我 的脑袋、身上早挨了重重的几下。当我正想从地上拾东西准备还击时,小杨抱著脑袋,用力 一扯我的衣角喝道:“还不快跑!”果然,前面的小伙子们像败阵的队伍一样,摇摇晃晃地 向前逃去。我也慌忙捂住脑袋,没命地追上去,身后响起了一串“咯咯"的开心笑声。

      10、这时,主持“砍火星"的师傅会拿着三叶茅荜赶来,从在场的人的衣服或裤子上撕下一条布,再用三根不同颜色的线把茅草和布条捆在-起。出厨房里忙者炒菜时,他独个 儿弓者腰在屋子里的每个角落如扫地…般扫起来,边扫边念:“砍火星,除灾星,全家四 季保*安。”仪式结束,鸡肉、狗肉端上来了.宾*地而坐。大碗的酒,大块的肉,热气 腾腾,来串门的人不分亲疏,蹲下来就吃起来。在酒*上,苗家人毫不吝磨。

[阅读全文]...
  • 山西民俗特色

  • 修养
  • 山西民俗特色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山西民俗特色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独特的岁时节令

      山西,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最初的含义,正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史籍中记载的“夏都安邑”就在境内。而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在历史的发展中,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融入汉文化,多种文化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节令民俗。在山西的岁时节令民俗中,有些节庆活动是山西特有,在国内独一无二。

      添仓节,每年农历正月廿五,添仓就是预祝农家粮仓里添满粮食。这个节日放在正月廿五,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添添东西,是指望当年增产、增收,寄托了人们希望当年有个好收成的意思。到了添仓节这一天,山西民俗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甚至一些上了年纪的城市居民,还*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吉祥如意。

      六月初六,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有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回家过寿。女婿决定趁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做错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以前的错误。后每于六月初六,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

      溯其原因,晋南盛产小麦,六月六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就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初六,在山西许多地方也演化成了庙会。

      古朴的民宅民居

      山西窑洞种类很多,有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有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有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后来,有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山区、*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一般的窑洞,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是在*地上盖的窑洞房。

      *陆县农家的地窨院,一般长宽三四十米,深约十多米,其建造方法是,先选择一块*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一个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成正窑和左右侧窑,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再在院角开挖一条长长的上下斜向的门洞,院门就在门洞的最上端。一般向阳的正面窑洞住人,两侧窑洞则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地窨院里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来积蓄雨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个大土坑,俗称“旱井”或“干井”,使院中雨水流入井中,再慢慢渗入地下。多数农家则在门洞下设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时雨水灌入窑洞。供人居住的窑洞上面多为打谷场,窑洞凿洞直通上面作为烟囱。不少人家院内作粮仓的窑洞,也凿洞直通地面的打谷场,碾打晒干的粮食,可从打谷场的通过小洞直接灌入窑内仓中,既节省力气又节省时间,*时则在洞口加盖石块封住。显示了黄土高原居住民俗传承的鲜明特色。正是这种居住、生活方式,才使整个村子形成“远看见树不见村,临*闻声不见人”的人间奇境。

      热闹的庙会社火

      庙会之于山西人,往往如同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调味品——醋。人们通过庙会上的商贸交易,将多余的农产品出售,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农器之类,同时也参与锣鼓、秧歌、车船轿、阁跷、灯火等各种民间社火文艺表演,走进新时代,新型庙会脱颖而出,让百姓在老口味的基础上,又享受到了新的内容,那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美妙感觉。

      太原动物园庙会,正月初一开始,既有舞龙、背棍的欢腾,名特小吃的飘香,戏曲锣鼓的喧闹等传统喜庆热闹气氛,又有冰雕、动漫等现代时尚新颖气息,品美味,观美景,浓浓的年味让人们流连忘返,其乐融融。

      晋祠古庙会,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太原附*25公里处的晋祠,是著名的风景名胜游览地。

      在乡宁县,一年一度地把农历的四月初八定为“油糕会”。这是当地独树一帜的古庙会。

      洪洞广胜寺一年一度的古庙会,是在农历的三月十八,庙会会期为5天。民谚有:“三月十八,麦怀娃娃”。这个时候,麦田管理基本结束,收麦季节快要到来,农民需要购置农用器具和生活用品,正是这些原因,形成了农历三月十八的定期庙会。

      芮城县,历史上曾经是战国时期的古魏国所在地。唐代时,这里出了一个著名人物,即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清代时,便在他的家乡永乐镇设立三月三古庙会。

[阅读全文]...
  • 傣族的民风民俗

  • 修养
  • 傣族的民风民俗

      傣族,是*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泰国和老挝的主体民族。下面小编将为你介绍傣族的民风民俗,欢迎阅读!

      宗教信仰

      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戏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民歌舞蹈

      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其大多数都与佛教有关。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糯米装进竹筒后加水后,用一个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傣族还有很多特色烧烤。傣族的凉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丝,包烧鱼等等。

      普洱茶是云南普洱特产,唐代就远销*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阅读全文]...
  • 春节的来历和民俗

  • 春节,文化
  • 春节的来历和民俗

      春节,*人最重要的节日。是*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人所独有的节日。以下是有关春节的来历和民俗,一起看看吧!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 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9、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三、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阅读全文]...
  • 大寒民俗谚语

  • 大寒,谚语
  • 大寒民俗谚语

      大寒民俗谚语(精选100句)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谚语吧,谚语一般是一两个短句。你还记得哪些谚语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寒民俗谚语(精选100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2、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3、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好过的年,难过的.春。

      4、草木灰,单积攒,上地壮棵又增产。

      5、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

      6、吃饭穿衣看家底,推车担担凭力气。

      7、春节前后闹嚷嚷,大棚瓜菜不能忘

      8、春节前后少农活,莫忘鱼塘常巡逻。

      9、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0、打长谱,算细帐,过日子,不上当。

      11、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12、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13、南风打大寒,雪打清明秧。

      14、大寒大寒,防风御寒

      15、大寒大寒,无风也寒。

      16、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

      17、大寒东风不下雨

      18、避免畜啃青,认真订奖惩。

      19、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

      20、大寒牛眠湿,冷至明年三月三

      21、大寒天气暖,寒到二月满。

      22、大寒雾,春头早;大寒阴,阴二月

      23、大寒小寒,无风自寒。

      24、大寒一夜星,谷米贵如金

      25、大寒猪屯湿,三月谷芽烂。

      26、大雪地封严,冬至不行船;小寒三九天,大寒就过年。

      27、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28、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

      29、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30、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

      31、冻不死的蒜,干不死的葱。

      32、多逛地头,少逛街头。

      33、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34、不怕家里少,就怕不去找。

      35、干灰喂,增一倍。

      36、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37、好过的年,难过的春。

      38、欢欢喜喜过新年,莫忘护林看果园。

      39、家里有个节约手,一年吃穿不用愁。

      40、交了大寒就是雪,明年又是丰收。

      41、节约过新年,不能狂花钱。

      42、节约要从入仓起,船到江心补漏迟。

      43、九里的雪,硬似铁。

      44、九里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45、靠天吃饭饿断肠,双手勤劳粮满仓。

      46、靠天越靠越荒,靠手粮食满仓。

      47、腊七腊八,冻裂脚丫。

      48、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阅读全文]...
  • 春节民俗禁忌

  • 春节,放假
  • 春节民俗禁忌

      春节是*的传统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那么春节的*俗你知道多少,春节又不可以做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节民俗禁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除夕夜禁忌

      俗称“年三十”、“除夕”、是上一年的最后一天。

      除夕夜守岁。忌过早的睡觉。

      开口说吉祥话,忌说脏话。

      除夕夜不能大小便,见到阳光后再大小便。

      忌打碎器物。

      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不能留湿衣服过年!

      忌遇殡丧,遇之以为不吉,象征来年大灾祸临头。

      年初一禁忌

      忌讳去有丧事的家庭拜年。

      忌迁居,糊窗户。否则认为是不吉利。

      忌请医生看病,否则,象征一年到头都要生病。医生也忌讳在正月出诊,会不吉利。避免吃稀饭,这天若吃稀饭,这一年外出会被雨淋,甚至大雨会将田土冲垮。此外,吃稀饭是贫穷的象征,初一吃稀饭,恐怕之后都得过着穷困生活。

      不能更换、洗涤衣被。

      忌穿坏新衣服。正月里孩子穿坏新衣服有晦气。

      忌讳剃头。民间有谚云:“正月不剃头,剃头死己舅”

      压岁钱不能给奇数。长辈给晚辈压岁钱,金额要是偶数,否则不吉利。

      严禁洒扫与倒垃圾,会把家里的福气财运扫光光;若真要动扫帚,记得由外往内扫!尽量不动刀剪针线,一旦有差错,会招致破败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财路剪断。忌打碎器物。初一打破碗碟杯盘,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不能睡午觉,男人在这一天睡午觉,他的田畦就会崩坍;女人在这一天午睡,炉灶会塌陷。这亦是取古意,劝人不要懒散。

      忌洗衣,因为水神生日是初一、初二,因此这二日不宜洗衣。

      不可以躺在床上说恭喜,传说会导致长年卧床!

      不能打人、骂人以及哭泣,以保持好兆头。

      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说“童言无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

      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否则会倒霉一整年!

      不宜杀生。杀生必见血光,为不祥之兆,会引起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发生。出嫁的女儿初一不能回娘家,据说会让娘家破败。

      忌啼哭。啼哭是“歹头彩”,兆示疾病、凶祸。

      年初二禁忌

      回门时不能空手,且带给娘家的礼物,必须是双数,单数则不吉利。

      祭财神忌语。旧时有登门售财神像者。不欲购者,只能回答已有,忌讳说不要。以避不祥。

      年初三禁忌

      俗称“赤狗日”,不宜外出或宴客。必须早点熄灯睡觉。

      年初四禁忌

      恭迎灶神*间的日子。

      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年初五禁忌

      称作“破五”,因为之前的禁忌过了这天便可破除,所以也谓“初五隔开”。这天垃圾变成了“穷气”,因此要清扫家里,将垃圾送出去,俗称“送穷出门”。“五忙日”,禁止动土,否则可能会有灾害发生。

      年初六禁忌

      初六没有任何的禁忌,属于好日子,大家不必要忌讳什么,放心的宴请朋友,或者去做客。旅游,采购,也是不错的选择。

      年初七禁忌

      “人日”,传说里若这日天晴,代表人身安适;若阴雨,则疾病瘟疫生。

      又称“七煞日”,许多事情都不宜在这天进行,尤其应避免外出远行。

      青海人的春节*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在春节浓浓的前奏里,记者来到朱世奎老师的家里,请这位对青海民间*俗文化研究颇有造诣的老人讲述青海春节的种种风俗,我们在他成长的记忆里撷取了几段正在消失的青海春节*俗,共同品味过年的文化内涵。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在我们生活的这片河湟谷地———青海,也有着许多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过年风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的青海春节风俗逐渐离我们远去,今天我们和广大读者一起回顾那曾经熟悉的一幕。

      青海人过年,大体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农历腊月祭灶起,到大年三十,为准备阶段。这一段时间,主要活动是打扫卫生、缝制新衣、准备年食、购买过年的各种用品等。第二阶段是春节的正日子,即正月初一到初三,一般延续到初五日为止。主要活动是“拜年”。第三阶段,正月初六日起到正月十七日,为民间文艺活动阶段,主要活动是“唱秧歌”“耍社火”等。

      第一阶段:冬至至农历大年三十

      冬至日开始的一个多月是青海最寒冷的日子,但白天的光照时间又逐日延长,故俗语曰:“冬至当日回”。这天又叫“小年”。青海东部地区,旧时农家的麦收秋碾等农事活动往往要拖延到冬至前才告结束,所以在这天为庆祝丰收要吃“油搅团”〈是用青油、白面、水、椒盐等按一定比例蒸煮而成〉。城镇地方,早晨吃肉丁、豆腐丁、金针、木耳等熬的“炒酒”和“旗子”(将面饼事先切成菱形花纹、烘好后,依纹断为旗花)。晚上吃“坐水”菜〈将肉切丝,与粉条烩炒〉。冬至以后人们就开始春节的准备活动,童谣曰:“过冬至宰聋子〈羊),过腊八宰瞎娃(猪)。”意即准备过春节了。随着时间的变迁,吃“炒酒”这种*俗就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了。

      “腊八冰”的预言

      据《荆楚岁时记》:农历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在这一天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西宁及青海农村则在这一天吃麦仁饭。先将当年的新麦碾去外皮,或者凿冰为臼,春去外皮,是为麦仁。然后在先一日夜间,将麦仁与牛羊猪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茴香等作料,经过一夜的文火煮熬,肉、麦、作料皆己成乳状,清晨揭锅,香味扑鼻,食之可口而富营养。农村的一些地方,腊八那天吃腊八冰。孩子们到河边搬一

[阅读全文]...
  • *春节民风民俗资料

  • 春节
  • *春节民风民俗资料

      每到春节,不同地方*俗不一样,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春节民风民俗资料,欢迎大家查看!

      *春节民风民俗资料1

      吴江的民风民俗,有袜底酥,有青团子,有粽子糖,有八宝鸭,有腊八粥,还有有春节吃的年货……袜底酥

      袜底酥,一个像椭圆形的饼,咬上一口,里面的味道甜甜的,酥酥的,会有饼屑站在嘴巴上,这可是同里古镇的特产。外面的皮上偶尔一些,比皮稍微小一点的红印章,别以为,它有“毒”,其实,这种红色的印章并没有“毒”,还是可以食用的。里面松松的,软软的。前面几口没有什么味道,到中间有一点甜蜜蜜的甜味,可以吃出来一共有三层。如果,咬的不怎么幸运,还会断掉,更会有“碎片”掉下来,这样就浪费!

      青团子,俗话说就是青色的团子。外面滑滑的,软软的,柔柔的,有一点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口,哇没有一点的清凉的感觉,稍微有一点空心,面粉不会故意放的很多,而是,把中心的位子留出来,感觉有什么液体会流下来一样。清凉的青团子,吃以后,会使浑身都是汗水的你,不会继续流汗,会凉爽一阵子,如果你是男生,那么就没有效果咯!

      粽子糖,俗话说就是像粽子的形状一样的糖。甜甜的,硬硬的,酥酥的,当然也有一点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小口,会感觉有一点像酥糖,就是那种麻麻的感觉。

      粽子糖有五彩缤纷的颜色,有黄色,有紫色,有蓝色,还有绿色……

      *春节民风民俗资料2

      春节是我们*传统而最隆重的节日。在过春节的前好几天里,人们就开始忙起来。家家户户都在买年货,挑新衣,有忙不完的活。

      腊八这天,我们都要喝腊八粥,粥里放着各种各样的米和豆,虽说不怎么好喝,但看着它那怪稀奇的样,总忍不住想喝几口。

      快过年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都在买东西。小汽车啦,这些都是比较受欢迎的。更受欢迎的便是鞭炮,过年没有鞭炮怎么行呢?

      孩子们高兴,大人们做起事来也有心劲。他们早已经把过年是吃的,喝的,用的,穿的都预备齐,准备在过年的时候用。

      到腊月二十三,这是过小年。天刚黑,就有人放起鞭炮,这便让人尝到过年的味道。在这一天,小孩子们最欢喜,因为家里早就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糖果。

      过二十三大家便又忙起来,大人们必须把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还要把过年时用的东西都拿出来。街上的商店打都关着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你听,除夕已经大笑着走来,好像在跟我们招手呢!家家户户都在看“春节联欢晚会”可实际上呢,却是在守岁上增加一些欢乐。门外已经贴上对联,屋里还贴好几个大福字。除夕快到12点,屋外有好多人在放鞭炮。除此之外,家家户户的灯都不许间断。除夕真是热闹极!

      正月初一不比除夕热闹,而是显得格外冷清。昨夜留下得残渣还没有收拾。这天早上,全家人都围坐在一起吃饺子,饺子里都夹着钱,比谁吃的.最多,谁在这新的一年里就最有福。初二是“回娘家”,向姥姥,姥爷拜年领压岁钱。

      元宵来临,春节又到热闹的时候。正月十五,到处都挂满灯笼。晚上,家家又得吃元宵,这又代表全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广场上还有美丽的焰火表演呢!正月十五的确是个好日子。

      眨眼间的功夫,春节已经画上美好的句号。学生又开始上学,大人们又该忙他们的事。可大家还沉浸在这热闹的气氛中,永远也忘不这美好的日子。

      *春节民风民俗资料3

      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山西,我的家乡就在山西。

      山西有很多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尤其以面食最具代表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追溯其名字,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面食名称多种多样,因时因地而异,面食众多的名称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其中刀削面名扬海内外,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培面、四川的担担面,统称为五大面食食品,享有盛誉。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状和柳叶差不多,吃到口中外滑内筋,软而不粘,很有弹性,越嚼越香,深受喜爱面食者欢迎。吃面前,还能参观厨师高超的削面技术,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真可谓一举两得!

      刀削面的调料,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汤、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美味的调料,再滴点山西老陈醋,简直十里飘香!

      有人曾说过:“世界面食在*,*面食在山西。”确实,山西作为面食之乡,对中外饮食文化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

      我为我的家乡——山西感到骄傲,感到自豪。“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也诚挚地邀请各地的朋友来我的家乡做客,来品尝家乡的美食,来感受山西人民的热情好客!

      *春节民风民俗资料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先看看壮族人民的建筑吧!他们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壮族人民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头搭建而成的。一楼是养生出的,二楼以上住人。壮族人民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虽然壮族男子的服饰和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壮族人民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具有没号予以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没美呢!

      壮族有一个最著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挑战什么呢?当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这些比赛时为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那句话:“友情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民的品质之一。壮族人民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请接着听我介绍。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壮族真是一个豁达乐观,勤劳善良的民族啊!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描写民俗的诗句 - 句子

描写民俗的诗句 - 语录

描写民俗的诗句 - 说说

描写民俗的诗句 - 名言

描写民俗的诗句 - 诗词

描写民俗的诗句 - 祝福

描写民俗的诗句 - 心语

推荐词条

带有燕字的古诗全文 传统节日的古诗题目 24节气惊蛰的古诗词 幼儿园古诗的区角 跟仁爱乐学有关的古诗 草和饭字在一起的古诗 有关勤奋艰苦的古诗 有关春游的古诗(短的) 形容李子花的古诗 古诗咏柳的英语咋写的 关于可怜的古诗词 有关杜甫的古诗大全 有关木的古诗 谱曲的古诗词 适合挂家中的古诗 古诗中长城的意象 春有关的古诗 一行六个字的古诗雪景 像男生表白的古诗委婉 我的小传古诗篇 描写相聚的古诗 关于夏天的5字古诗 终老的古诗 写明星的搞笑古诗 古诗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人心不是一下凉的古诗 姓白的男孩名字古诗词 关于对事业热情的古诗 孩子和油菜花的古诗词 北山的古诗意思 形容夏天雨后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