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之问古诗的特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宋之问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宋之问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宋之问古诗的特点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诗的特点是什么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诗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意境美,是指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音乐美,指古诗的押韵和节奏。古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
形美,是指古诗的形式美与形象美。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古诗,对仗工整,显示了形象美。
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体诗的影响。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汉字的象形性使古典诗歌富于形象性,比如,美国诗人庞德认为,汉字的“春”就是“太阳低伏在草木茁壮成长的枝干之下”,因此,由汉字组成的诗句,就像一组组活动的'图画,使读者能摆脱语音语法而直接进入诗人描绘的境界。
汉字对*诗歌的形式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1.句子的整齐
古典诗歌,除了词和曲以外,多数是句子长短整齐的,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楚辞》大体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体诗和*代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比如:
关关睢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经·关睢》)
2.*仄和对仗
*、仄是汉语声调的两大类。在*代诗和词、曲中,用字的*仄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在一些位置上,必须用*声字,在另一些位置上,必须用仄声字。比如:
洒篁留密节,著抑送长条。
(韩愈:《春雪》)
对仗指的是一联诗中,在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属于同一类,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东”和“西”,“圃”和“园”,“青梅”和“绿草”,“发”和“开”,各自相对。
3.词藻和句法
因为每一个汉字基本上都是一个兼具形音义的独立单位,而且很多汉字是一字多义的,字与字之间粘合的关系多种多样,所以,这种粘合而成的诗歌中的词藻,就显得异常复杂多样。例如,在“风”字后面再加一字,可以构成很多词语:风姿、风物、风雷、风霜、风鬟等。
在句法方面,由于汉语的特点(如缺乏形态、结构灵活等等),以及汉字的独立性,在古典诗歌中,常常出现把两个汉字拆开,或者把某些汉字从后面移到前面的情形。典型的诗句是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的句法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
“唐诗宋词”一语,是唐诗与宋词的并称,唐诗与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2、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3、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宋诗的特点
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著深刻的时代根源。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所谓某人好议论。主要就是由这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促成。
【扩展资料】
成就
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几乎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也几乎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1、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3、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温庭筠《杨柳枝》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徐再思《无题》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7、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杜甫《潼关吏》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阮籍《咏怀》
10、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11、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3、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1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1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6、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魏风·伐檀》
17、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魏风·伐檀》
18、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9、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0、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2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2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
2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25、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李贺《老夫采玉歌》
1、谐音诗句: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注释:“因荷而得藕”和“因何而得偶”是谐音,“有杏不须梅”和“有幸不须媒”是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句:远*通达道,进退返逍遥。
注释:这首诗是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数字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这首诗是用数字一到十来写的。
4、拆字诗句: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注释:这首诗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了几个字,并组成词语。
5、连环诗句: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注释: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
6、叠词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注释:叠词增强了诗句的表现程度,体现了汉字的音律美。
1、谐音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晴”和“情”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浙海江深波浪流,慇懃思想怨悲愁。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逰。(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每个诗句中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叠词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叠词增强了表现程度,富有汉字的音律美)
4、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几个字,组成词语,暗寓此字)
5、连环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同一个字在不同部位有不同意象)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虞集《院中独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竹枝词》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宗元古诗的特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文人被贬之后,都会写出几篇好的文章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愤怒,可在这之后就会变得愈发颓废,亦或是自暴自弃,只有少之又少的人会在被贬之后心胸仍然博大,去关心百姓为他们着想。我想在学过《捕蛇者说》之后,这些少之又少的人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柳宗元。
他一生坎坷不断,虽是一名政治革新家,但他真正的政治生涯却十分短暂,他26岁入仕途,到47岁去世,其间21年,却过了14年被贬的生活。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在他的支持下,开始了“永贞革新”,但可悲的是不到半年这次改革就随着顺宗禅位,太子即位而宣告失败,并且这次革新的主要人物都被贬为了远州司马。就这样,柳宗元走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尽头,十年后,他又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柳州。这几次被贬,对于柳宗元来讲,毫无疑问可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由于他心中的愤慨之情到达了极点,于是他便常做出了许多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名篇。
同时,在他被贬的这十四年中他也并不仅仅是写词作赋,当他得知好友刘禹锡要被贬去柳州时,不希望刘禹锡与他母亲分别,于是自己便替刘禹锡被贬至柳州,单从这点来看就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柳宗元是个十分有义气,十分善良的人,而接下来,他在柳州的所作所为更是可以看出柳宗元时刻心系百姓、关爱百姓的优点。柳州当时是个十分贫困的地反,有的人家*惯于用儿女抵押向人借钱,但如果不能按时赎回,那么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会把抵押的儿女没收做奴婢,当柳宗元知道这些情况后为此想方设法,争取让所有人都把他们的儿女赎回来,他这种将心比心,帮百姓排忧解难的品质是值得许多那些官务大,但不务正业的当官人所去学*的。
在*历史上像柳宗元这种有才干,心系百姓的好官被贬的事件有很多很多,但在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用上自己的学识,才能去竭尽所能帮助百姓且坚强乐观,而不是一味的灰心、沮丧、沉沦呢?我想如果每一个文人都能像柳宗元一样,不怨天尤人而是更多地关心百姓疾苦,为民造福,关心民生,那么我想认为他们也一定能像柳宗元一样名留青史!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变革,事败受到牵连,被贬永州。一次,他带着随从在永州郊外发现了一个小石潭,因其样子的独特,环境的优美,源流的怪石嵯峨,潭水的清澈,游鱼的可爱,产生喜爱之情。这是一块处女地,人迹罕至。如此优美的地方,竟然埋没尘世,无人欣赏。触景生情,他想到自己,遭遇和这小石潭何其相似?同病相怜,油然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不被赏识之痛,如同千万条毒蛇啃噬着他。于是,托物寄意,借小石潭书心中块垒。
这样的山水小品文,是*古代文人常用以抒怀的形式。千百年来,和柳宗元一样,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读书的初始目的,都是为了“学而优则仕”,他们把读书做官当做了人生的唯一。因此,他们的情感的跌宕总是与仕途的顺逆息息相关。
一夜之间,柳宗元从一个声名赫赫的朝廷大员,被贬为小小的永州太守。当时的`永州,差不多是化外的不毛之地,贬官这里其实就等于流放。这个打击对于他来说,不可谓不大。在以官本位为中心的社会,贬官就意味着最宝贵的东西正在眼前失去,荣耀、特权、享受等等就可能从此与之无缘,所有的奋斗都没有了着落。他心中的悲愤、忧惧、失落、茫然,可想而知。
对于他参与改革的动机,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能真是后世诸多人认为的那样,心怀天下,济黎民于水火,挽朝政于飘摇,想有所作为。但就算是上天眷顾于他,改革成功,唐王朝这艘遍体创伤的庞然巨船,早就四处漏水,再也经不起风浪,迟早不是沉落,就是搁浅。就像一个人,大脑内脏都坏透了,你想方设法延续他的寿命,其实是逆天行事,是另一种残忍。唐王朝要的是革命,推翻以后,重新再来。所以,柳宗元的一切努力,都是自讨苦吃。
我想,他参与改革,不是没有想到过失败的后果,不是没有经过思想斗争。一切改革,都是对过去的一种*,必然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是对既得利益的再分配,必然要削弱、切割他们的利益,斗争必然激烈和残酷,是你死我活的较量。既然想到过失败的后果,那他就不应该为贬官而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因为从朝野当时的情形来看,基本不具备改革的条件,改革无疑是一种冒失,是一种政治,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如果说柳宗元参与改革丝毫没有半点功名利禄之心,恐怕也很难叫人信服。*人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用二元对立的思维看待问题。推重一个人,就把他说得天上有地下无,好像这些人都不食人间烟火。即使这些人曾经泡过妞,嫖过娼,耍过流氓,也要为尊者“讳”。无赖如刘邦,不是就被吹成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吗?这种思潮,可谓亘古不变。难怪有人说,*的文化史,是“假大空”的集大成者。
我觉得柳宗元的悲愤,更多的是个人的悲愤。他关注的是“小我”,是一己之得失,因此,文章虽然精致,却格局太小。这倒不是说,关注自我有错。内同样能映射外,如同外能透视内一样。文化史上并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卢梭的《忏悔录》。文学,只有在关注自我的基点上,辐射到人生、社会及宇宙的思考,才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就是说,文学必须以哲学为灵魂的烛照。
有人或许会说,这不过是几百字的文章,怎能与皇皇巨著相比?有些诗歌很短,短到只有几十个字,却有大格局、大气象,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李白可是柳宗元的前辈啊。李白的思乡情结,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地域、民族,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是什么局限了柳宗元呢?最具有说服力的,是它不具有全人类的文化视野。他超脱不了文化束缚的那个圈子。这也是*文化中,许多山水小品的一个通病。
*人太推崇感性,因而,文学作品中很难有哲学思考的视觉。这种理性精神的缺乏,既造成文学的没落,也导致*人文化人格的缺失,难以产生更多的李白式人物。实在可惜。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句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3、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温庭筠《杨柳枝》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徐再思《无题》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7、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杜甫《潼关吏》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阮籍《咏怀》
10、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11、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3、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1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1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6、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魏风·伐檀》
17、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魏风·伐檀》
18、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9、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0、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2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2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
2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25、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李贺《老夫采玉歌》
1、谐音诗句: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注释:“因荷而得藕”和“因何而得偶”是谐音,“有杏不须梅”和“有幸不须媒”是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句:远*通达道,进退返逍遥。
注释:这首诗是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数字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这首诗是用数字一到十来写的。
4、拆字诗句: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注释:这首诗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了几个字,并组成词语。
5、连环诗句: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注释: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
6、叠词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注释:叠词增强了诗句的表现程度,体现了汉字的音律美。
1、谐音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晴”和“情”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浙海江深波浪流,慇懃思想怨悲愁。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逰。(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每个诗句中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叠词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叠词增强了表现程度,富有汉字的音律美)
4、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几个字,组成词语,暗寓此字)
5、连环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同一个字在不同部位有不同意象)
关于立春特点的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立春特点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次韵文潜立春日三绝句
宋:黄庭坚
谁怜旧日青钱选,不立春风玉笋班。
传得黄州新句法,老夫端欲把降幡。
江山也似随春动,花柳真成触眼新。
清浊尽须归瓮蚁,吉凶更莫问波臣。
眇然今日望欧梅,已发黄州首更回。
试问淮南风月生,新年桃李为谁开。
2、立春日
宋:陆游
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余龄。
年丰腊雪经三白,地暖春郊已遍青。
菜细簇花宜薄饼,酒香浮螘泻长瓶。
湖村好景吟难尽,乞与侯家作画屏。
3、立春致语口号
宋:陈师道
霏微腊雪不沾尘,收拾阳和作早春。
一坐尽倾归盛德,四时难得是佳辰。
鬓边彩胜年年好,樽下歌声日日新。
一笑难逢时易失,杯行到手莫辞频。
4、立春后二首
宋:戴复古
夕望春风至,还经闰月迟。
梅花丈人行,柳色少年时。
爱酒常无伴,吟诗*得师。
离骚变风雅,当效楚臣为。
东风吹竹屋,无数落梅花。
冻雀栖檐角,饥乌啄草芽。
家乡劳夜梦,客路又春华。
莫讶狂夫醉,西楼酒可赊。
5、次韵冲卿除日立春
宋:王安石
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
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
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
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
6、代门生作立春书门贴子诗四首
宋:范成大
日朋添收帙,湖山引杖藜。
剩周花甲子,多醉玉东西。
草木沾云露,峰峦*壁奎。
新春行乐处,南北共花溪。
有喜何须药,无尘即是仙。
壶中春日月,聊数八千年。
暖日黄金柳,光风白玉梅。
门阑开寿域,人物满春台。
7、立春
宋:范成大
彩胜金旛梦里,茶槽药杵声中。
宋词的代表人物和特点
词至宋代极为繁荣,成为一代之盛,故文学史上词以宋称,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宋代词作(不包括残篇、附篇)有20000余首,有名姓可考的作者1430余人。宋词的发展经历中都有哪些特点和代表人物呢?欢迎阅读下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词在北宋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的词人把小令的艺术技巧推进到一个新的成熟阶段。范仲淹反映边塞生活的小词,境界开阔,气魄宏大,开豪放词先声;晏殊词承晚唐五代风格,语言婉丽,闲雅而有情思,在美感境界上有新的开拓;欧阳修继承冯延已词风,但在词中以深婉清丽词笔来言情说爱,拓展了之后苏轼等人词的内容;晏几道的词作低徊幽雌,清壮顿挫,感情真挚,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改革开了先例;张先词作婉转典丽,其创作的若干慢词在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第二时期的词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进行了新的开拓和创造,使词更加成熟,出现了各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柳永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词人,他在内容上扩大了词的'题材,把词引向市井都会和山程水役;在形式上创制了大量慢词,把小令所难以表达的内容曲折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表现手法上极大地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较高地运用白描和赋体,铺排渲染。柳永逐渐提高了文人对慢词的认识从而使宋词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苏轼是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词人,他革新了词的内容,拓展了词的意境,凡诗人所惯用的题材都可以人词,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体制;他扭转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创立了词坛最富朝气和最有积极意义的豪放派;他突破了音律限制,使词的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这一时期的秦观、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也对宋词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时期词体进一步成熟。代表词人16为周邦彦,他采众家之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他的主要贡献在提高词的艺术技巧与音律的规范化,使词在美感的深人发展方面,有新的进展。
第四时期为北宋与南宋之交,一些历经巨大社会变革的词人词风发生了急剧变化,代表词人李清照,她的词风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委婉含蓄,具有极大的独创性,人称“易安体”,推进了宋词的发展和蜕变。
第五时期的词坛分为两类词人,一类力图以词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成为主旋律。最有代表性的词人为辛弃疾,他将词引向更为激烈的社会现实,创造了雄奇、阔大的意境。辛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同时兼有婉约俊秀、典型清新的特点。辛词还极大地融合了诗文辞赋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和文字技巧,达到无意无事不可人词的境界,显示了极强的独创性。同时期代表词人还有陈亮、张元幹、刘过、刘克庄、张孝祥等。另一类词人则注重从艺术表现手法上对词进行探讨和尝试,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最有代表性的词人有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张炎等。
北宋人物画的特点都有哪些
宋代的绘画是继唐代以后,*绘画史上的又一座艺术高峰。绘画的画体、画风的多姿多彩,也是前所未有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北宋人物画的特点都有哪些,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北宋人物画的特点:
北宋人物画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宗教绘画、人物肖像画、人物故事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上,武宗元、张择端都是人物画家中的卓越人物。
北宋与南宋人物画的差异:
一、 道释人物画
1、北宋的道释人物画
⑴、北宋的道释人物画在创作方面较为活跃,但大多为统治阶级辅佐政教服务。
在五代十国时,因后周“灭佛”,为此废除了大批寺院。但佛教在吴越、南唐、后蜀等南方诸国仍很流行,所以,佛教艺术的水*仍有所保持。北宋初期,宋太祖和宋太宗也都很崇尚宗教,尤其对道教更为崇信,所以在道释画的创作上开始增多,但也大多为统治阶级辅佐政教服务。据史*载,宋太宗赵匡义登基时,为了*息百姓的议论,加强集权统治,就曾命令宦官王继恩授意道士张守真编造“翊圣将军”降显的神话,来证明自己是军权神授。
⑵、北宋的道释人物画虽多以寺庙壁画的形式出现,但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带有一定的观赏性。
随着对宗教信奉的恢复,北宋的寺庙也开始增多。因此寺观壁画以及宗教化的大量需求促进了道释画的发展。在北宋时期的宗教壁画中以开封的大相国寺和玉清昭应宫规模最为宏伟。大相国寺是汴梁最著名的寺庙,遗存的佛像壁画有各名家创作的《阿育王变相》、《大降魔变》、《宝志化十二面观音像》、《炽盛光佛降九曜鬼百戏》、《佛降鬼子母揭盂》……这些壁画的内容大多是斗法、降魔、乐部马队、百戏等热闹场面,是以借戏剧化的情节来吸引人们,从此中不难看出此时的作品已开始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⑶、在北宋时期,在画风上仍沿袭前代吴道子的画风。在绘画技法上,多运用单线勾勒的白描法来描绘。
宋代的画家人数众多,层出不穷,但是要说到北宋的道释人物画家就要首推武宗元。他的传世作品《朝元仙仗图》就是一幅道教壁画的白描样稿,全卷共画有八十七个神仙,描绘的是五方帝君中的三位帝君带领仙伯、神将、女仙和仪仗去朝觐元始天尊的情形。这幅长卷的线描乃用“莼菜条”的画法勾出,勾线细腻流逸,虽*于吴道子的画风,但较之更为温和。可以看出北宋白描绘画水*所能达到的高度。
2、南宋的道释人物画
⑴、与北宋相比,南宋的道释人物画已无多少政治教化的意义。其神权色彩也随着观赏性的增强而明显的淡化了。
在前代,禅宗兴盛,禅宗的宗旨在于清静简直,重精神而轻形式,受之影响,南宋的传教者与信教者对于佛画的仪像及变相等也不多为重视,因此对于道释人物画的创作也渐渐废弃。此时,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审美趣味的改变,绘画作品开始多倾向于较有情趣的山水花鸟的发展。对于道释人物画也多只是沿*旧规,且日趋简率,或专用水墨,或专用简笔,或专用粗笔,由此足以看出南宋道释人物画之衰退。
⑵、当然,在南宋也有较为优秀的道释人物画家出现。在绘画技法上也随之趋于多样化,且有了新的境地--更为洒脱豪逸的“简笔画”。
梁楷,善画道释人物,亦能山水、花鸟。在他的人物画中参合石恪的“简笔”和当时风行的马远、夏圭的水墨技巧,在水墨简笔人物画方面独具特色。其传世作品《六祖图》就是以“简笔”作画,笔法活泼而抑扬顿挫。梁楷的另一幅作品《泼墨仙人图》,也主要是用墨色的变化来造型,将仙人的仙骨仙姿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这幅画中,线条的作用可以说已经是微乎其微了。逸笔草草,恣肆萧疏,以少胜多,以简化繁,不求形似,但求神韵,这正是梁楷的人物画所追求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为北宋的人物画坛注入了新的气息。
法常,是继梁楷之后最负盛名的禅画大师,工于简笔,擅长表现光影变化,笔触虽然粗放,但是作品却充满了宁静而澄澈的气氛。其传世作品《观音图》以荒凉的山野取代了宏伟壮丽的佛国道场,且以简淡的笔触体现了禅宗空寂的心境。
二、风俗人物画
1、北宋的风俗人物画
(1)、北宋时期的人物画坛,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反映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市井小民生活题材的出现。画家们将视线转到了都市中人数众多的市民阶级。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善画描绘城乡生活的风俗画的画家,他们大多生活在群众之中,熟悉市民群众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所以许多画家把视野从描绘天上的神佛和人间的权贵推到了描绘城乡生活的广大天地中。这一进步标志着宋代人物画发展中的新成就。
现存北宋较早的风俗人物画是王居正的《纺车图》,画中柳树下婆媳二人正在纺纱,右边媳妇坐在小凳上,怀抱着婴儿,左手摇动着纺车,劳动的情景刻画的十分传神,此外画面中村妇的身后还有一逗弄蟾蜍的顽童和一只顽皮的小黑犬,使得画面气氛恬静而活泼。
(2)、北宋时期的风俗人物画不仅在创作题材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其在绘画的造型技巧和艺术构思上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北宋时期,将风俗画推向高潮的,则无疑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品以连贯的长卷形式描绘北宋都城汴河及东角门里市区的繁华景象。画家根据自己细致的观察理解和创作需要选择了既具有形象性而又具有社会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作了细心的描写。画家在画卷的整体构思上,以宁静的郊外为开端,在通过横跨汴河的虹桥走向城内,最后结束与最繁华的市区街巷,有引子、高潮、结尾等完整的叙事过程,在情节的处理上也技巧的展示了生活的洪流。它是一幅杰出的现实主义绘画,真实地揭示了当时城市工商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人物画的传统特点:
*人物画家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在人物活动与环境景物的关系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借创造意境氛围烘托人物情态,叙事性的作品在采取横幅或长卷构图中,尤善于以环境景物或室内陈设划分空间,采用主体人物重复出现的方法,把发生在时间过程中的事件一一铺叙,突破了统一时空的局限。人物画中使用的笔墨技巧与技法,在工笔设色、白描和小写意作品中,更重视笔法的基干作用,为此创造了十八描。笔法或描法一方面服从于形象的结构质感、量感与神情,另方面也要传达作者的感情,同时还用以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在写意人物画中,笔墨相互为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一笔落纸,既要状物传神,又要抒情达意,还要显现个人风格,其难易程度远胜于山水花鸟画。被称为行乐图的人物肖像画,一律把人物置于最易展现其气质品格的特定景物中,具有不同于一般肖像画的特点。在色彩使用与诗书画印的结合上 ,人物画具有一般*画的特色。
在*传统绘画中,肖像画与人物画的创作客体都是人,都以客观存在的人物作为观察对象和创作素材。但是,在转化为艺术形象时,肖像画有着比人物画更为现实而具体的要求。首选,肖像画讲求真实性。肖像画描绘的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特定的某个人,是在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实际存在的真人。而人物画则可通过概括、综合甚至想象,创作出非特定的、类型化的甚至虚构的人物形象。*古代肖像画人十分重视“实有其人”,古时称肖像画为“写真”、“写照”、“写影”。许多论述肖像画的理论也把观察和刻画真实人物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如东晋·顾恺之“实对”理论,南齐·谢赫“应物象形”概念,宋·苏轼“灯下取影”,元·王铎“写像秘诀”,清·蒋骥“以远取神”方法。肖像画的社会功能、作用主要为真人写貌留影,再现客观现实,发挥认识功能,同时作为纪念、供奉、鉴戒的图像,达到教化目的。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肖像画要求“外形酷似”。
扩展:宋代有哪些著名的人物画名家
宋徽宗 —— 最大牌
书画才能最高的皇帝,善书善画
下图是宋徽宗所绘《听琴图》的局部。
宋徽宗心中的自己抚琴的样子。
画面构图巧妙,背景和道具处理得十分简练,人物表情神态生动。
李公麟 —— 最高荣誉
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被称为宋画第一人,号龙眠居士。
他擅长鞍马、佛像、人物和山水。
《西园雅集图》水墨纸本,白描入画。著录于清内府藏书画专著《石渠宝笈》。卷中以写实的方式描绘了李公麟他自己与众多文人雅士,包括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等名流,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作客聚会的情景。
这是文人雅士聚会最好的画作,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李公麟等。
后世画家只要喜欢画人物,心中有雅士相聚情怀,都临摹过《西园雅集图》。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马一角”也画过《西园雅集图》。
*代张大千就临摹了多次。
李公麟使白描技法成为后人学画所遵从的样板典范,龙眠居士,群龙之首。
武宗元 —— 白描大师
道释大家,经常到寺庙中画壁画。
《朝元仙仗图》和徐悲鸿用生命保护的《八十七神仙卷》可能都出自他手。
现在很多学画*传统人物画,临摹的范本是《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到底是顾恺之还是武宗元画的。
说完工笔白描,说一下我个人最喜欢的大写意人物画。
梁楷 —— 可爱的梁疯子
关于立春时节天气特点的古诗(精选19首)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立春时节天气特点的古诗(精选19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2、《立春内出彩花应制》——唐:崔湜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
山河眺望云天外,台榭参差烟雾中。
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即此欢娱齐镐宴,唯应率舞乐薰风。
3、《立春》——唐:韦庄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4、《人日立春》——唐:卢仝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5、《立春》——宋:范成大
彩胜金旛梦里,茶槽药杵声中。
索莫两年春事,小窗卧听东风。
6、《立春》——宋:方岳
冰丝玉缕簇青红,已逗花梢一信风。
梦到谢池新雪尽,暖烟含雨绿匆匆。
7、《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唐:白居易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风光向晚好,车马*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8、《立春诗》——唐: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9、《立春》——宋: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10、《途中立春寄杨郇伯》
唐:窦常
浪迹终年客,惊心此地春。
风前独去马,泽畔耦耕人。
老大交情重,悲凉外物亲。
子云今在宅,应见柳条新。
11、《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唐:韦元旦
灞涘长安恒*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苹。
立春天气特点古诗(精选22首)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立春天气特点古诗(精选22首),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次韵文潜立春日三绝句
宋:黄庭坚
谁怜旧日青钱选,不立春风玉笋班。
传得黄州新句法,老夫端欲把降幡。
江山也似随春动,花柳真成触眼新。
清浊尽须归瓮蚁,吉凶更莫问波臣。
眇然今日望欧梅,已发黄州首更回。
试问淮南风月生,新年桃李为谁开。
2、立春日
宋:陆游
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余龄。
年丰腊雪经三白,地暖春郊已遍青。
菜细簇花宜薄饼,酒香浮螘泻长瓶。
湖村好景吟难尽,乞与侯家作画屏。
3、立春致语口号
宋:陈师道
霏微腊雪不沾尘,收拾阳和作早春。
一坐尽倾归盛德,四时难得是佳辰。
鬓边彩胜年年好,樽下歌声日日新。
一笑难逢时易失,杯行到手莫辞频。
4、立春后二首
宋:戴复古
夕望春风至,还经闰月迟。
梅花丈人行,柳色少年时。
爱酒常无伴,吟诗*得师。
离骚变风雅,当效楚臣为。
东风吹竹屋,无数落梅花。
冻雀栖檐角,饥乌啄草芽。
家乡劳夜梦,客路又春华。
莫讶狂夫醉,西楼酒可赊。
5、次韵冲卿除日立春
宋:王安石
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
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
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
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
6、代门生作立春书门贴子诗四首
宋:范成大
日朋添收帙,湖山引杖藜。
剩周花甲子,多醉玉东西。
草木沾云露,峰峦*壁奎。
新春行乐处,南北共花溪。
有喜何须药,无尘即是仙。
壶中春日月,聊数八千年。
暖日黄金柳,光风白玉梅。
门阑开寿域,人物满春台。
7、立春
宋:范成大
彩胜金旛梦里,茶槽药杵声中。
宋之问古诗的特点 南宋古诗的特点 古诗宋词的基本特点 南宋时期古诗的特点 古诗宋词最主要的特点是目的 有特点的古诗 关于古诗词的写作特点问题 带古诗的特点 古诗兰的特点 蝉古诗的特点 春古诗的特点 写古诗的特点 古诗上的特点 草的古诗特点 草古诗的特点 古诗梅的特点 古诗苔的特点 蜂的古诗的特点 古诗扩写的特点 古诗写雪的特点 古诗藏字的特点 谐字的特点古诗 锦瑟古诗的特点 春兴古诗的特点 言字的特点的古诗 越韵古诗的特点 带有特点的古诗 休字特点的古诗 梅在古诗里的特点 兰的特点和古诗
带有谐音的古诗句大全 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北宋汝窑瓷器的特点特征 宋词的代表人物和特点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古诗的特点是什么 反问句的特点 宋江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北宋人物画的特点都有哪些 北宋院体画的特点美学特征是什么 宋朝的服装特点 北宋定窑瓷的特点有什么特征 宋词的特点和风格是什么 北宋风俗画的特点是什么 宋朝的服装特点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句 有关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诗经陈风月出赏析(古诗中月的特点) 带有谐音的古诗句大全 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体现立春时天气特点的古诗 体现立春特点的古诗(精选19首) 立春时节天气特点的古诗(精选16首) 立春特点的古诗(精选15首) 体琭汉字特点的古诗131句 汉字特点的古诗117句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关于立春特点的古诗 立春天气特点古诗(精选22首) 体现立春时节特点的古诗(精选17首) 带有谐音的古诗句大全 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马诗的古诗跟读 感叹老人的古诗 压力过大的古诗 播放观沧海古诗的图片 关于背景的古诗 八下背的古诗 七色花的这首古诗 每周一首古诗的诗意 最后一字是空的古诗词 与园子有关的古诗 说桥归桥路归路的古诗 形容女性励志的古诗 我要看古诗文字的宠物 赞美医生的最佳古诗 写春天又带蜜蜂的古诗 讽刺讨好别人的古诗词 有序整齐的古诗 寻找冬天的古诗 唐之韵中古诗的鉴赏 七楼古诗带拼音的还要大字的 三峡的古诗呀 关于生字的古诗谜语 写古诗背后故事的书 早晨披星戴月上班的古诗 二三月的春日古诗 幼儿园尊老爱幼的古诗自己编 古诗词的读音要改了吗 关于方程的古诗小学 透过现象看问题的古诗词 跟生活有关的古诗文 课外学过的乡村有关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