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九龄的望月怀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张九龄的望月怀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张九龄的望月怀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张九龄的望月怀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望月怀远张九龄古诗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下面给大家分享望月怀远赏析,欢迎借鉴!
望月怀远
唐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满院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译文:
一轮皎洁的明月,
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
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
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
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
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
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
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
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赏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海上”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⑷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⑸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⑹“不堪”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白话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亲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他是西汉张良之后,是开元年间宰相,唐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便是张九龄。虽然张九龄并非以全力写诗为主,但通过诗文诉说官宦的沉浮与个人成败,抒发自己多愁善感的内心,反映出其文人士大夫的情绪,在我国诗坛占据很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张九龄笔下十首诗作,体会文字背后诗人的文学思想与精神内涵。
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与显赫的地位,让张九龄的诗歌施加了个人魅力与威信。他在诗文中融合了其在宰相位置上的政治主张及文学主张,因而让其诗歌拥有独特的魅力。尤其那些山水纪行诗,酬唱寄送诗,奉和应制诗最具代表性。咏怀诗可以反映出初唐诗歌转变轨迹及盛唐诗歌的魅力,同时展现了弘远阔达的审美境界,为盛唐繁荣的诗坛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开辟了宰相诗人的新篇章。
据统计,唐朝宰相有368人之多,宰相诗人就有161人,其中张九龄不仅是闻名于世的唐朝宰相,又身居诗人一职,是影响力最大的宰相诗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张九龄的诗就是其思想和为人的写照,他一生遵循儒家入世精神,恪守儒家风范,在其存世之作之中,得以体现。一方面,他用诗歌叙写匡辅美政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流露出远离世俗的愿望,凸显矛盾心理状态,也是宰相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张九龄的诗歌之中,也能够侧面反映出诗人通古烁今的才能以及高深的内心修养,因为这一点成为当时文坛的楷模。又因为其人品正直,内心豁达,写作手法新颖,诗文内涵深刻,情感细腻等等特质,加之对后辈人才无条件的提携,张九龄不仅在政坛高居宰相一职,在文坛上颇受爱戴,*对其也是推崇有佳。
真正能够反映出张九龄真情实感的是咏怀诗与山水诗,咏怀诗能够让读者体会到诗人的忠心耿耿,官场起起伏伏的悲喜交加的情感,还能让读者认知诗人的鸿鹄之志,绽放出超高的境界。写山水诗是因为他多次往返祖国各地,看到壮丽山河,寓情于景,体现超高的审美观,并感悟人生,首首佳作流芳千年,被后世极力推崇。
纵观张九龄的诗歌创作之路,与其政治生涯始终联系在一起,反映出仕途与心路历程。在他青年时代的诗文中,能够散发出张九龄的雄心壮志,诗歌体现豪迈的风格。入仕之后,诗文缺少了尖锐,更加圆滑,流露出隐居的意图,暗含郁闷之心境。暮年的张九龄孤独寂寞,他用诗文安抚受伤的心灵,是自我治愈,也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无奈,具有强烈的个人写实意味。
必须要说的是,虽然张九龄并非唐王朝最具影响力或者说最有名气的诗人,但正是因为张九龄的出现,又因为宰相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使他推动了唐朝诗歌的繁荣,又因为其写作手法与诗论,组建文学集团,提携年青一代的诗人,种种举措影响着盛唐和晚唐诗坛。值得一提的是,“张九龄风度”成为盛唐诗人的审美取向,是初唐到盛唐的精神纽带,可见张九龄在唐朝文坛的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张九龄笔下的十首诗作,体会其文字的魅力与诗文散发出的精神力量,读完相信你会爱上张九龄的诗。
晚霁登王六东阁
【唐代】张九龄
试上江楼望,初逢山雨晴。
连空青嶂合,向晚白云生。
彼美要殊观,萧条见远情。
情来不可极,日暮水流清。
感遇·吴越数千里
【唐代】张九龄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感遇·兰叶春葳蕤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代】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感遇·孤鸿海上来
【唐代】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秋夕望月
【唐代】张九龄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感遇·幽人归独卧
【唐代】张九龄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读散文、小说,是对社会和生活的纵深探索;读诗词歌赋,是在诗人创造的意象里,对其生命做一次访问。这访问是驰骋想象链接八荒地拜谒,亦或是游走于红尘往事之旅的一次灵魂升华。拜读唐.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在诗人营造的丰满诗意中,感受着诗人的仕途坎坷,也体感着诗人对于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品德的孜孜以求。
730年,张九龄再次*进京,接玄宗亲授中书令(宰相)之职。那时的唐朝正是开元盛世,安禄山表面奉迎,暗中却图谋不轨。张九龄看出了安禄山深藏祸心,曾上奏玄宗说:安禄山面有反相,请求皇上除之,以绝后患。玄宗不听谏言,放了安禄山一条生路,安回到藩地,便开始暗渡陈仓。开元晚期,玄宗被盛世繁华所迷惑,且沉迷酒色,喜听阿谀奉承之言,慢慢地对直言谏上的张九龄有所怠慢。李林甫一伙,见玄宗对直言敢谏的张九龄渐渐疏远。便趁势极尽谗言,鼓动玄宗罢免了张九龄。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他每读韩非《孤愤》,便涕泣沾襟,遂作《感遇十二首》。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高雅美丽,“桂华”幽香淡远,深受人们喜爱,是植物中美好的象征。诗人以兰叶葳蕤,桂华皎洁,借物起兴,抒发孤芳自赏,气节高雅,而不求他人知的情感。其“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承接上两句,指出“兰”“桂”这种美好的植物,无论春或秋,都能够欣欣向荣,那是出于本真与自然,是自我的一种修为,借以赞美其不假外求,更不求人知的高洁品质。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谁知林栖者”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隐者。隐者闻到了兰桂之芳香,因而爱慕之,“坐”而“相悦”。诗,从无人到有人的突转,诗情也波澜迭起。“闻风”二字出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诗人化用这一典故,使诗意含蓄委婉、情意深厚。“林栖者”“闻风相悦”,那么,兰桂如若有知,应该很乐意接受隐者折花欣赏了!然而,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本性使然,并非为了博得隐者(或任何人)的折取欣赏——“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美人——林栖者——隐者)”,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之风范,是做人的本分。诗人借写兰桂,来抒发自己虽然遭遇谗言被贬,却依然保持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品德。
荆州是屈原的故乡,屈原借《橘颂》赞美橘树不仅外形漂亮,且有着非常珍贵的内涵,它天生不可移植,只生长在南国,这是坚贞和忠诚的象征,它“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操守坚定,公正无私。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愿意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的愿望,以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想起屈原的《橘颂》,张九龄在《感遇》其二中写道: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在此,诗人以物喻人,或许自己正是那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本性耐寒,即使历经冬季寒风,也改变不了枝叶繁茂的本色。在此,诗人依然信心满满,想把自己的才华奉献给朝廷。然而,尽管自己不畏岁寒,怎奈路途阻隔,奸臣当道,故无可奈何啊!最后,诗人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以“桃李”被宠溺,“丹橘”被冷遇,而自比。进而为丹橘打抱不*。
《感遇十二首》多以芳草美人为意象,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不会因为无人赏识而失去高雅名节之品行,风度与风骨。“感遇”其一、其二,被列为唐诗三百首之开篇,其影响可见一斑。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张九龄于荆州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会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可见玄宗对张九龄的才干风度是欣赏和怀念的,若没有李林甫谗言诋毁,兴许就不会有被贬荆州之事,《感遇十二首》,也许就不会诞生。因之,逆境出诗人,悲愤出诗人,几乎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了。
张九龄五言古诗,除六朝绮靡诗风,诗风清淡,素练质朴,寄托深远。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诗人是带着*前进的行者,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意志,砥砺节操;如“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高雅品质。知兰桂之芬芳,识诗人之高洁。
张九龄后裔
张九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贤相。广州白云区石井街张村,目前全村有一千五百来人,为唐朝贤相张九龄的后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九龄后裔,希望大家喜欢。
广州白云区张村
白云区石井街张村,因聚居张氏一族而得名,目前全村一千五百左右人,都是有“岭南第一相”美称的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后裔。
张德宏老先生是张村的退休村委*,他把一本发黄的《张氏文献公裔屯田使族谱》摆在记者面前说,来张村开基立业的是张九龄的第十二代孙,七百年前任广州屯田使时,因看中了张村的优美环境,任满之后没有离开广州,带领子孙在张村繁衍下来,时至今日,张氏一脉在张村枝繁叶茂,张村也因为张氏聚居而“姓”张。
张九龄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曾誉他为“曲江风度”。张九龄虽未来过石井张村,但是张村中处处有他的影子,许多的街道、小巷或者牌坊都是以他的名、字、谥来命名的。比如风度路、文献里、风度牌坊、风度小学等等,都是跟张九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走在这些道路巷子,你会发觉,唐朝的张九龄离你并不遥远,仿佛就在身边。
张村人会背张九龄诗句,都以张九龄后人而自豪
张九龄是广东乃至岭南地区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作为唐朝开元贤相,他为政有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被誉“曲江风度”,遗风惠及后世。作为一代文宗,他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脍炙人口,后世人认为唐朝的诗歌中,张九龄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
张展雄老人今年七十多岁,原任张村的会计,对于张村七百多年深沉的文化历史底蕴尤为痴迷,他带着记者走遍张村的大街小巷如数家珍说:“每一个张村人都知道自己是张九龄的后人并以此自豪。张九龄为官廉正,做人耿直,文学成就高,是我们张家的骄傲,但凡父母,都要求儿女学*张九龄的诗文,继承张九龄的遗风!”
张九龄文化深化了白云的文化底蕴
白云区石井街张村经济联合社党支部*、主任张健盈说,张九龄的特殊身份为张村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一份无价的瑰宝,张村人要好好去珍惜,好好去弘扬。除了张村的道路、小巷、牌坊、学校带有张九龄的印记之外,张村还有专门的丞相祠纪念张九龄,此外还兴建了面积达2.34万*方米的.村级公园——张九龄纪念公园,这个公园是一个纪念性主题公园,里面有休闲观光区、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去、纪念区共四个功能区,其中纪念区是专门用来展示张九龄的生*事迹、诗歌,以及举办相关纪念活动的,总之,通过公园,让游人更*一步走*张九龄。
此外,还不定期举办或者支持以“张九龄”冠名的各种活动,诸如,石井街2007年“张村张九龄贺岁杯”足球赛就是我们村赞助的。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把张九龄文化打造成为张村乃至整个白云区的文化亮点。现在许多外地游客来广州旅游,知道张村有这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都喜欢到张村来走一走,走在张村,感受张九龄文化的熏陶。
专家评说:张村是*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见证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陈历明先生说,张村的张九龄文化是*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见证!唐朝的张九龄距离现代将*一千三百年,但是张村人通过族谱将这一千三百多年来的繁衍记录得一千二楚,使得后代人可以上溯渊源,寻根问祖,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在西方是看不到的。此外,张九龄是*历史一个突出的优秀人物,他距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遥远,但通过张村,我们可以感觉其实他离我们很*!张村确立了以张九龄为官清正、做人正直、文采渊博为榜样,这对于引领整个社会好风气是起积极作用的。
《旧唐书 张九龄传》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是韶州曲江人。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 “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后来张九龄)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职。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耶。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看重他。张九龄很高兴(张说)了解自己,所以也(愿意)依傍跟从他。
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 “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未流却先被加官晋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张说说: “事情已经定下来, 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
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能够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请张九龄让他担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两次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张九龄常常有秘密的陈奏,经常被皇帝采用。第二年,升任中书令,兼任编纂国史。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张九龄奏明皇上说:“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张九龄上奏说: ‘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 “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理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 “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旧例,(士大夫)者要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乘马,张九龄体弱,常派人拿着笏板,(朝廷)于是设立了笏囊。笏囊的设立,从张丸龄开始。
当初,张九龄担任宰相,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到了这个时候,周子谅因为胡乱讲吉凶,皇上亲自加以质问,命令在朝堂上判决杀掉他。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为遇到疾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
拓展
张九龄是个怎样的人?
唐朝出名相,这是众所周知的,这和唐朝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有关。如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时期的姚崇、宋璟等等。而玄宗时期最知名的贤相就是诗人张九龄了。
张九龄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相貌英俊伟岸,透着一股逼人的英气,且才华横溢,擅长诗文,最著名的诗句就是大家熟悉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玄宗欣赏张九龄的文章,夸他是文场中的元帅,自己会终生敬他为师。据记载,唐玄宗每日朝政,听取百官纳谏。看见张九龄风威秀整,异于众僚,不仅感慨地说:我每当见到张九龄,就感到神清气爽,精神大振。由于人格端正,又富有才华,张九龄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
司马光说:“上(玄宗)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的确是中肯的评价。张九龄为人正直,敢说实话,甚至不怕忤逆玄宗,在古代的士人中,也堪称楷模。
唐玄宗招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想听取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说:“既然是宰相,就要有能力,如果用人不当,那么国家就要遭殃。如果招李林甫为相,我觉得日后恐怕会祸害国家。”玄宗听了老大不高兴,由此也可以看出张九龄直言犯上的胆魄,绝非唯唯诺诺的庸官。有一天,玄宗在宫苑中宴请*臣,对张九龄、李林甫说:你们看,这宫里池中养的鱼,游来游去的,多么鲜活可爱。李林甫赶紧献媚地回答说:这是有赖陛下的恩德所致啊!而在一旁的张九龄则冷冷地说道:池中的鱼犹如陛下用人,它们但能装景致,以博取一乐罢了。张九龄话里有话,玄宗当然不高兴,而坐在一旁的大臣们,都赞叹张九龄的正直。
杨国忠为拉拢朝中官员,每到夏天,用冰镂刻成凤凰的形状,送给王公大臣用来避暑,只有张九龄拒绝杨国忠的礼物。张九龄如此不依附权贵,这在尔虞我诈、弹冠相庆的官场中,是需要有胆魄的。除此之外,张九龄识人鉴人的功夫也堪称一绝。
杨国忠由于杨贵妃的关系,成了权臣。朝中的很多文武大臣都主动和杨国忠套*乎,而张九龄早已看出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和人说:今天朝中的大臣,都在趋炎附势,其实是在火盆中乞食,一旦火盆冷却,暖气又在什么地方呢?人不但会冻死,还会弃尸于荒野沟壑中,他们现在这样讨好杨国忠,其实离祸不远了。果然,等到安禄山叛乱,那些曾经趋炎附势于杨国忠的人,都受到了牵连。
如果说,张九龄看破杨国忠的结局,多少还是长期浸淫官场,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话。那么,张九龄看透安禄山会谋反,可以说是独具慧眼了。
开元二十一年,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命安禄山上朝奏事,张九龄看到后,对侍中裴光庭说:以后在幽州(东北)作乱的,必定是这个胡人。张九龄既有所想,必有所念,机会终于来了。到了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为*卢将军,因讨伐契丹失利,张守珪奏请斩首,张九龄当即准奏。但唐玄宗吝惜安禄山骁勇善战,只同意免官,不同意斩首。张九龄又复奏,玄宗还是不准,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这句话的典故出自西晋时期,王夷甫(王衍)当时在洛阳看见石勒,对左右说,我看他相貌不凡,恐怕将来为天下之患。玄宗非但不同意斩了安禄山,语气中还暗含着埋怨张九龄独断臆测。
岂料这是放虎归山,等到安禄山谋反后,唐玄宗奔逃至成都,想起当年张九龄的劝告,追恨不已,但为时已晚。张九龄识人堪称神奇!
张九龄作牛公碑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避免不了阅读课文,阅读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九龄作牛公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张九龄为相,明皇欲以凉州都督牛仙客为尚书,执不可。
曰:“仙客,河湟一使典耳,擢自胥史,目不知书,陛下必用仙客,臣实耻之。”
帝不悦,因是遂罢相。
观九龄集中,有《赠泾州刺史牛公碑》,盖仙客之父,誉之甚至,云:“福善莫大于有后、仙客为国之良,用商君耕战之国,修充国羌胡之具,出言可复,所计而然,边捍长城,主恩前*。”
正称其在凉州时,与所谏止尚书事,亦才一年,然则与仙客非有夙嫌,特为公家忠计耳。
【译文】
张九龄任丞相,唐明皇想让凉州都督牛仙客当尚书,张九龄坚决不同意,说:“牛仙客是河湟地方一个使典罢了,从小吏提拔上来,又不识字,陛下一定要用牛仙客当尚书,我实在感到耻辱。”明皇不高兴,因此就免去了张九龄的丞相。
我看张九龄的文集有《赠泾州刺史牛公碑》,是记牛仙客的父亲,评价很高,说:‘福分都超不过有好后代,牛仙客是国家的贤臣,用商鞅奖励耕战的法术,充实赵充国治胡羌的内容,言必行,行必果,定计就能实现。
捍卫长城,皇恩隆重”。正是写的牛仙客在凉州时,张九龄拦阻他任尚书的事件。
时间才一年,那么张九龄并不是和牛仙客有旧怨,只不过是为国家尽忠而已。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章事,迁中书令,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章事,迁中书令。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其二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感遇·其四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感遇·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咏燕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晚霁登王六东阁
试上江楼望,初逢山雨晴。
连空青嶂合,向晚白云生。
彼美要殊观,萧条见远情。
情来不可极,日暮水流清。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
张九龄的望月怀古诗 望月怀古诗张九龄的诗吗 张九龄写的望月情怀古诗 望月怀古唐张九龄的爱上古诗 唐张九龄的古诗望月怀远 张九龄的怀古诗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带拼音的古诗 张九龄的诗句 张九龄的五言古诗 写蝉的古诗张九龄 张九龄的古诗咏燕 张九龄关于月亮的诗句 张九龄名句 张九龄海的诗句 张九龄的中秋古诗 张九龄的古诗拼音 张九龄的繁体古诗 张九龄的思乡古诗 唐人张九龄的古诗 古诗张九龄的黛玉 张九龄描写月亮的诗句 播放古诗张九龄的 张九龄的古诗写景 张九龄竹下的古诗 张九龄最出名的古诗 张九龄最有名的古诗 张九龄的思乡诗句 张九龄的古诗带拼音 答陆澧唐张九龄的古诗 含有月亮的古诗词张九龄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全诗翻译与赏析 张九龄《归燕诗》原文赏析 唐诗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张九龄墓 张九龄后裔 望月怀远张九龄古诗赏析 张九龄的诗海上生明月 张九龄的后代 张九龄《感遇(其一)》古诗赏析 张九龄《望月怀远》全诗翻译及赏析 张九龄作牛公碑 张九龄的经典古诗 张九龄名言 张九龄的诗有哪些(张九龄最经典的诗) 张九龄感遇其二赏析(感遇其二古诗唐张九龄赏析) 望月怀远张九龄赏析(望月怀远古诗翻译赏析) 张九龄的诗有哪些(张九龄最著名的十首诗) 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九龄的诗 张九龄:感遇·其一 张九龄思念家乡的诗 张九龄最著名的诗 张九龄的诗海上生明月 张九龄名言 《归燕诗》张九龄唐诗 唐诗《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 《浈阳峡》张九龄唐诗 唐诗《望月怀远》张九龄
1月元夕到12月的古诗 关于感恩的故事古诗 关于成长奋斗的古诗词 形容前辈厉害的古诗 使人流泪的古诗 关于夜开头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白鸥 以乐景写乐情的古诗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口诀 暂时避让的古诗 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不到位 心灵相约的古诗 小学课本描写草的古诗 心疼对方的古诗 带欣字的古诗 描述紫金山的古诗 美好的心灵古诗 古诗敕勒歌的注释 五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形容因美景忘记事情的古诗 题目是墨子的古诗 搜集课外童年的古诗全部 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浓浓 书房里勉励自己的古诗 描写夏天的古诗鉴赏 古诗词在现代的地位情况 吟诵古诗清明的视频 适合初中生比赛朗读的古诗 关于描写妈妈与孩子的古诗 思念家乡的古诗演讲稿 表明自然界是发展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