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 >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

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 礼仪
  •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2篇)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王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2+2+2+2…+2=?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中突破难点。

      王老师设计的练*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王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2+2+2+…+2=?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本学期第七周,我们学校安排了数学组二年级同课异构活动。作为听课者,我认为这五位老师讲的各有特色,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值得学*和反思的地方。

      首先,我说一下刘xx老师的课,他从实际生活出发,提问同学们都到那些地方去玩过?用最简单,最贴*生活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孩子们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理解数学,学*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耿**老师采用“抱团游戏”导入新课,让孩子们充分的动起来,整堂课课堂气氛很活跃。金芳妮老师采用复*旧知的形式导入新课。刘春妮老师从生活场景出发,让同学们观察教室里面的窗户,并指出教室的后墙上有三个窗户,每个窗户上安装了6片玻璃,问一共有多少片玻璃?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数学问题。

      总之,我认为每位老师讲的都有特色,很成功。因为每位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都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以及为什么要用乘法;第二,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可以用乘法表示?第三,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第四,个别老师还对乘号的来历做了简单的介绍。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听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训练学生的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述能力”,谈几点收获

      1、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课堂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把学生松散的心紧紧抓牢。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中活动项目,发掘数学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

      2、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乘法意义

      整节课学生学*热情高涨,思维打开了,争着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发言小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对乘法的读写法作了明确的点拨示范,给了学生很好的榜样作用。

      3、练*形式丰富多彩,及时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练*的形式有看图填空、判断(我来当小老师),方式有动手摆学具、抢答、小组比赛等,通过多种练*手段,既调动了学*积极性,又全方位的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4、课堂中对学生的复述、分析能力方面训练到位

      建议:

      1、在得出乘法意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如4+4+….+4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解决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

      2、练*题中可以适当的进行拓展,比如利用5+5+5+6可以写成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3、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比较欠缺。

      今天的两节课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反思的地方。以下我就陈xx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发表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陈老师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

      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

      其次,陈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学生在童趣中学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二、让学生在各种学*活动中学数学

      学*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陈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三、让学生在需要中学数学

      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时陈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四、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练*环节,陈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也想提几点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

      1、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算,因此这节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陈老师在这节课虽然有所体现,但是学生却感受不够深刻,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些呢?如果能够在这里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再引出乘法算式,学生或许能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更加透彻。

      2、在3+3+3+2=11与前面算式的比较环节,学生感受还不是很强烈。

      3、关注学生还不是很到位。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丰满起来,以上都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阅读全文]...
  •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2、教材简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的意义做准备。然后,例1 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编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继续学*乘法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4.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第三环节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思路,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在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有坐摩天轮的,玩过山车的,还有坐火车的后,这时我再问“谁能观察的更仔细些?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数量上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小火车有4个车厢,每个车厢坐3人;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3把椅子。最后再提出“儿童乐园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能试着提一个?”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第一步:建立乘法的表象

      通过看图提问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对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并举出这样的例子,比一比看谁说的长,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说得越长越好,假如学生说5+5+5……等学生说完后老师马上抛出问题:谁能完整地重复一遍!学生可能说着说着停下来,因为他说得太长只记得加5,却不知道几个5相加,可能有的学生会重复,教师可以趁势利导问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要想记住必须数一数他说了几个5。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第二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写20个5相加,然后交流写算式的感受。学生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会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创造简单形式来表示20个5相加。然后交流、评价各种写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6个3相加,可以在3和6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6个3相加等于18,所以3×6=1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6×3=18。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

      此步骤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发挥主体图的作用,再次回到主体图,让学生说说前面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再一起改写前面的加法算式,并重点说明什么样的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最后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被我们抽象概括出来了,此时须有一个及时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练*九的第二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课前我制作了卡片,并适当丰富内容。采用“开火车”形式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接着完成46页的做一做和练*九的第一题。这两题都是情景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情景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通过提问:“求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注意什么?按什么顺序读乘法算式?”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的基础。教材首先为学生安排了他们熟悉的反映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的情境图,一方面使学生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这幅图为学生提供了素材,显示出生活中有许多那样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同时也蕴涵了相同加数的因数。教材例1的情境图是排列有序的树苗,问题是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之下,逐步明白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同一情境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初步接触到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学*,学生能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乘法概念的导入。通过相同加数连加和乘法在结果上的一致实现加法和乘法的对接。

      2乘法算式中乘号的认识,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

      乘法概念的导入。

      三、说教法、学法。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特点,我让学生采用观察法、探究法、总结法、模仿法来学*。

      教具准备: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我制作了多媒休课件一套

[阅读全文]...
  •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

  • 礼仪
  •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通用11篇)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通用11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王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

      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刘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2+2+2+2…+2=?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中突破难点。

      刘老师设计的练*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

      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刘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2+2+2+…+2=?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要落实到让学生理解这样几个问题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3、怎样用乘法表示。纵观这节课,我认为杨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三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 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老师在出示了10个6用加法计算后,怎么办?然后教师适时介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 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在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看图,列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5×4。*时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的练*,往往比较关注学生会不会列乘法算式,而杨老师把练*反过来,让学生逆向思考,这样的练*比重复机械地列乘法算式更能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三、 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一闪而过,但林老师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学*了10个6的乘法算式后,教师提出:黑板上哪些算式和它很像。学生回答:3+3+3+3+3。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是直白朴实的:因为都有许多一样的数字。这时林老师及时用数学语言加以提炼:是啊!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加数相同。“加数相同”这几个字并不一定非要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学生只要理解就可以了。教师这句简单的评价,既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又提升了学生的回答,恰到好处。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各位老师,同行们:

      首先要谢谢钟老师和杨老师。这次我第三次听陈老师《乘法的初步认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这节课是学生学*乘法的初始课,也是一节概念课。乘法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后续学*的知识基础,甚至在初中、高中要学的很多知识都与乘法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节课陈老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为基本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在学*过程中感受乘法算式的简便,在认知过程中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陈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简洁但不简单,亲和而富有情意”的课堂,充分突显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兴趣

      本节课,陈老师安排了“抱团打天下”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如“帮喜羊羊们算钱”“游乐场解决问题”“摆小棒”等,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了运用“观察→问题→列式”的方法进行研究学*。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体验学*乘法的必要性

      在课堂中陈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分三次体验学*乘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第一次在“暖羊羊一共有多少钱”中学生算出4个10相加后,老师提问:如果再增加一张10元,是几个10相加呢?第二次在计算“村长一共有多少钱?”时,陈老师通过“我都听不清了,慢一点儿,我都不知道我该写多少个5了?”“这到底要加多少5啊?”“我现在写得够吗?”“还差几个5?”等语言来引导,这两个环节的明线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几个几”,暗线就是让学生感知了连加计算的麻烦。这时少数学生想到了用乘法表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后,全体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练*环节“摆一摆”中,问学生“摆10个3”一共用多少根小棒?请用算式表示的时候,学生都选择乘法算式,当老师展示“10个3连加”的时候,发出了“实在太麻烦了”的感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节课“乘法产生的必要性”藏在暗线里完成也是相当成功的。

      三、凸显乘法意义的教学,为后续学*打好基础

      乘法的意义是学*乘法计算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本节课陈老师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做得很透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是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同数连加的情境。本节课陈老师从学生非常喜欢的“美羊羊、暖羊羊、喜羊羊”图片导入,让学生帮忙算钱,让学生数一数、圈一圈,体会每张人民币相同,再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一共有多少元?并通过“说、写”等形式列出加法算式,促使学生概括这种加法算式的特征是几个几相加,以此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为理解乘法意义打下基础

      二是突出强调了乘法意义的本质。(个人觉得这是陈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所在,我们一起来详细回顾一下)

      首先,在算“美羊羊3张5元一共有多少钱?”学生说出算式,教师先板书5+5,陈老师追问:我写得对吗?那要写几个5?然后在板书上再+5。又追问:为什么要写3个5?

      其次,在解决暖羊羊的问题时,在学生练*纸上完成,集体交流时,陈老师板书10+10+10+10=40后,陈老师问学生“加数都是几?为什么都是加10?那是几个10相加啊?”算出4个10相加后,老师接着又提问:如果再增加一张10元,是几个10相加呢?接着让学生说出5个10、6个10、7个10等。

      然后,在计算“村长一共有多少钱”学生汇报时,陈老师通过“你们说5+5+5,我都听不清楚到底该加几个5了。”学生自然会选择用11个5来表述,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总之也是做得很出彩的。

      陈老师通过反复追问,引导学生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算式用“几个几”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能概括地认识同数连加问题的特征,以此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为乘法算式改写做好准备,同时突出了乘法意义的本质。此外,还通过喜羊羊“5元、5元、5元、2元”非同数相加情况的对照,使学生形成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

      三是通过多次对照、转换,明确乘法的意义。教学中,陈老师多次将同数连加的算式、实物图与“几个几”进行对照、转换,让学生能将同数连加的算式或情境,用更抽象、更概括地“几个几”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认识了乘法之后,陈老师指着11×5=55,问:这里的5表示什么?11表示什么?11是从哪里找到的?在图中可以找到11吗?在加法算式能找到11吗?请学生上台指一指11在哪里?……这样一方面架构起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桥梁,便于学生将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另一方面使学生更为明确乘法的意义。

      四、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注意对问题的提升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但陈老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各位老师,同行们: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丰满起来,由于本人水*有限,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刘老师设计的这节课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通过学生特感兴趣的游乐园情景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比较、发现算式共同特点,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写一写的过程中体会有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时还用加法算式特别麻烦,从而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最后巩固练*。

      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零碎,每个大环节设计意图都很好,如果能把每个大环节整合一下,把问题集中在一个问题,学生能自己完成的就让学生自己完成,就不要老师领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了,比如情境图可以综合成一个情境图,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肯定会说出其中一种游乐活动,“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有5架小飞机”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小飞机上共做了几个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其他的问题就可以直接放给学生,“你还能发现其他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这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或者直接回答(放给学生并不一定是小组合作),学生应该能模仿刚才的例子提出其他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应该就是乘法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有加法算式简单的变成了乘法算式,要提升到----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就可以用乘法算式,在这个环节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说一说,加深印象,比如,7×4表示什么,为什么用5×4?提出类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及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说,在引导学生列出连加算式时,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加法算式的特点,总结归纳出这些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然后分别说一说其他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如果学生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老师应该紧接着问: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学生的解释也可以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然后紧接着让其他学生也来说一说,最后再比较乘法算式和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发现,意图是通过比较观察体会乘法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要比用加法简便,在学生能想到乘法算式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再回到100节小火车能乘多少人,什么悬念。

      刘老师一直在强调“几个几相加的和,几是这个相同加数,有几个就乘几。”我认为不需要,因为新课标要求不再区分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前后位置。只要学生会分析是几个几相加了,那么没必要非得强调是“5×3”中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最后应该提升到,有几个几就用乘法,不需要再结合加法算式,在具体情境中就能体现,比如,有三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能做6人,一共能做几人?就可以直接列式:3×6=18(架)。刘老师的板书设计特别好,字写得好,而且清晰能够很明确的表示出这节课的重难点。

      刘老师的语言特别丰富,教态自然大方,值得学*,如果讲课时能走到学生中间那就更有亲和力了,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今天的两节课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反思的地方。以下我就陈**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发表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陈老师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

      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

[阅读全文]...
  • 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 数学,教育
  • 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负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课例始终借助气温等一些具体事例中的正负数,注重直观理解、加强对比。首先通过几组相反意义的数量成对出现,把实际问题凸现在学生面前;其次利用城市气温这一生活事例,明确对比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不同,进而感悟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另外还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温度计,把抽象的理解蕴涵到直观的可操作性的活动中。整个教学过程努力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景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景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又通过广泛举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学*的价值。

      二、教学过程处处体现目标意识。

      目标是整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教师,应时时有目标意识,才能展开有效的教学。肖老师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相反意义的量;然后又以学生动态举例的方式认识生活中的负数,并着重研究温度计中的正负数的关系,为下一课认识抽象的数轴和比较大小埋下了伏笔;最后又以分类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完整了所学数的知识网络。

      三、在探索与交流中理解负数。

      《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肖老师在让学生进一步学*负数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在观察温度计刻度的基础上,说一说你有哪些发现?这里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负数这一新知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四、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中愉悦学*。

      《标准》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肖老师曾三次放主动权,即:课前、课中、课后,使教学内容完整、首尾呼应。有梯度的三次选择多向度的.内容放主动权,拓宽了学生获得新知的知识面的同时使教学环节更加紧凑,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概念教学的呈现形式也更多样化。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形成概念,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呢?从肖老师的课堂上我有这么几点体会:

      一、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小学生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比如本课中温度计的度数、存折上的信息的引用,形象、直观的数学信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教学概念内化。

      二、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课教学中肖老师课前对学过的数的整理就为本节课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概念教学中,肖老师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学*数学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比如课中例1到例3的教学中教师有梯度的设计,在逐步的感知理解的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概念内化。

      四、鼓励学生总结归纳,形成概念

      课上肖老师把大量材料教给学生,经过学生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和现象的非本质的东西,抓住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概念。正因为是学生付出了脑力劳动而获取得到的,所以容易理解,记忆也牢固。再经过练*强化,使以内化的概念外化、提升。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简单的想法,在座的各位都是我的老师,还请批评指正。

[阅读全文]...
  • 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 数学,教育
  • 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相对整数有很大的区别,意义抽象,表达准确比较困难。通过邓老师的教学过程,使我对本节内容有了新的认识。

      一、联系*均分引入新课,过渡自然。

      本节内容大部分教师都采用这样的导入方法,但邓老师在这里,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和整数的不一样,而且还在*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达上对学生加以规范,我想这样对学生后面叙述分数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对学生学*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描述粉饼的过程是,有小朋友说出每个小朋友分的二分之一。这时,教师追问,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和刚才月饼的二分之一大小一样吗?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描述,将重要的读出来、重读。随后教师点拨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如果教师在这里能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说法和书上有什么不同,我想学生会对“这块月饼的”理解的透彻一些,或许引导学生发现与分到整数个的结果的描述有什么不同,由此来理解分数与整数表示意义的不同。

      三、有效预设将错误扼杀在摇篮中。

      学生在读分数时会读,但写出读的方法时经常会大小学混淆,教师在课上故意出错引起学生注意吧,我想学生在练*时这样的错误会很大程度的降低。

      四、多问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

      分数是1说明什么?分母不一样说明什么?为什么是四分之一不是六分之一?

      等有价值的提问很好的帮助学生巩固了对分数各部分的理解。

      五、练*给学生充分自我展示的*台。

      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在形象的图形帮助下进一步巩固了对分数的认识。

      建议:练*中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折法并说说为什么用这样的分数。练*中有一题中出现卡通动画,建议删去。

[阅读全文]...
  •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 礼仪
  •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下面为大家带来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快来看看吧。

      今天听了陈老师的课我觉得这节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陈老师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能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等。整节课能准确把握目标,导学生主动学*,具体表现在:

      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陈老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驾驭教材,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人教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定位为:本册教材主要是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方式,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陈老师这节课目标定位准确,紧紧地抓住目标,层层落实。整节课,学生的学具能合理多次使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有层次的练*设计是提高有效课堂的保证。

      练*设计中,有基础题,稍难题,提高题,上不封顶,下能保底,是值得我学*的。有了扎实的双基,才带来拓展练*中意外的惊喜。在最后一题中,学生都能游刃而解,这就真正完成了教学内容。

[阅读全文]...
  • 《千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

  • 语文
  • 《千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精选6篇)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相关内容。

      听了李老师《千以内数的认识》深有感触。这节课,是本册书第二单元千以内数的认识中的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学*过“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而《千以内的认识》是从“百”跨入“万”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也是学生接触大数的一个敲门砖,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为以后的学*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总结了一下几点:

      1、学生基本掌握千以内数的认识和表示

      让学生从实物图转化成点图,在学生的大脑中已潜移默化地形成数的表象,从整百图慢慢增加到一千。从而对新学*的“千”更有立体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孩子们学会的知识也要能服务于日常生活。在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因此我有意识地加入了猜价格的环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2、不足之处:

      (1)培养学生的数感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过于注重数的组成和表达。

      (2)对学生起点定的太高。

      (3)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层次的不同。

      (4)练*过于注重数的组成

      要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进行数的大小顺序的比较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才智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小主人。练*要分层次按照不同学生的掌握成度来分层联系。

      《千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的,是进一步学*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正确数千以内的数,理解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制的关系,借助计数器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了解数的组成。

      首先,徐老师以北京体育馆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并让他们猜猜这个场馆大约有多少人,大家发现这些数都比我们以前学过的100大得多,由此引出一千以内数的认识。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我认为在这个教学设计上的激趣引入,过度自然、流畅,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受。接下来的任务是认识计数单位“千”、数位“千位”,数、读、写千以内的'数以及说出数的组成。

      徐老师出示了小正方体,在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的基础上,得出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而且用一百一百的方法数比较大的数要简单快捷多了,理解三者之间的进制关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数数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动耳,动眼,而且还要动手、自己想、自己说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去主动参与学*,从中获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内数小棒,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数这个环节,我们既感到了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巩固了我们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在读数、写数教学时,徐老师训练学生说的比较到位,从摘苹果这个环节中,我们就能感觉到,学生学得比较扎实。

      不足之处:

      1要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教学中应不急于走教案,还应充分注意课堂的生成。

      2低年级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外,还要适当地使用评价性的语言。

      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千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是进一步学*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正确千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之间的进率关系,助计数器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了解数的组成。整节课上李老师的安排很紧凑,上得很扎实,学生也配合的非常融洽。

      我认为李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处理教材

      虽然教材上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安排了2课时,但是“千、万”这两个新的计数单位是连在一起呈现的,有许多老师在第一课时会安排先认识这两个计数单位第二课时再来进行各种练*。这样的话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辛苦,不能很好的形成对大数的感性认识。而章老师安排认识先“千”,再认识“万”,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扎实。改造、重组后的学*材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精心设计的课件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清晰地梳理数数过程。

      课中李老师出示“千字文”,通过课件逐一出示:同桌数一数,有多少个字?然后追问是怎样数的?要求每位学生能通过动口、观察等活动来勾起对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的旧知的回忆,这样既复*了旧知,又唤起对新知学*的欲望,

      “1个百、2个百、3个百……”的数数过程是正确把握和理解1000这个数的含义的关键。而一层层100个小方块的慢慢地组合成了一个大的正方体,让学生对1千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进行了一次清晰地梳理,渗透了十进制数之间的进率,重点的落实到位。

      三、巧妙的练*设计,重视生成资源

      如从497往后数十个数,并从这十个数中选一个进行研究这个设计既解决了本课难点会读拐弯处的数,又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练*内容的权力,激发了学*的积极性,同时练*了在图上圈数以及在计数器上拨数的技能。

      四、重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方法的指导

      李老师通过估计一篇文章的字数和一千颗黄豆杯里有多高的实物操作,在指导估算方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估计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含义,让学生体验了认识大数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听完这节课,我还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不够,对学生不够放手

      在电脑屏幕上观看千的组成并没有让学生真正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以这一环节之后安排一个实践操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

      又如在拨计数器时能否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这节课上计数器的实物只有李老师手上的教具,这个环节都是一个学生拨别的学生看,个别不看的学生老师也注意不到。我认为学生学具袋里的小计数器不妨拿出来让学生都拨一拨,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满十进一”,建立表象。

      在学生展示第一次圈数出错时,不妨让其他学生来辩析,来纠正,而不是老师直接演示正确的圈法。

      二、利用对比强调数值制

      反馈圈图和拨数练*时,师问:“从195一个一个地在计数器上拨数到204”“从995一个一个地在计数器上拨数到1000”。学生的回答会更加明确数位的作用,更好的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位值制的概念。让这一环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对时间的把握

      有个别的地方的节奏比较拖沓,如播放出PPT第一页杂乱的小正体后让学生猜一猜具体有多少个时,学生应该能够很快意识到是无法数清楚的,所以等待和猜测的时间就过多了。要是学生能说的时候,老师就不用代替了,学生回答的答案是正确的,老师就不用重复了,

      综上所述,这节课确实值得我学*,值得我思考,同时让我在学*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千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围绕2个核心任务,凸显重点 突破难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

      一、人文结合,兴趣十足

      有人说数学课是理性的,数学味十足的。李老师通过“千字文”引入,使数学课有了“韵味”,孩子们在千字文中,学*“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同时引用“三字经”中“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告知学生,在我们古代很久以前就有这样计数方式。引发学生阵阵感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数行结合,突破难点

      在学生认识了计数单位之后,李老师讲“千字文”通过多媒体转换成“小正方形”,直观的呈现,让学生一目了然。在课堂中,通过文字与小正方的转换,学生突破“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10个百是千”。

      三、活动导学,有效课堂

      本节课的亮点就是安排了2个核心活动,整节课都是围绕着这2个活动进行教学。数千字文和拨珠子数为导学,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借助千字文让学生数一数到底有多少个字。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10个的数,再到100个100个数唤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也让学生自主探究有自己的认识。通过拨珠子活动,突破教学难点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在活动落实操作中,活动一学生比较顺利,利用已有认知快速数出文字正确数量。在活动二中学生在拨珠子的时候,通过边拨边数,突破“拐角数”这个难点。同时李老师不仅关注有优生的发展,同时非常注重后20%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以多帮一”的形式,打破了“优生发言、差生无言”的局面,真正呈现了“有效课堂”

      四、实际结合、培养数感

      数学中十大核心素养“数感”是我们课中最易遗忘的实物。本节课,李老师通过2个猜想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培养。先出示100颗黄豆的瓶子,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猜想1000颗黄豆有多高,比划之后,李老师再拿装有1000颗豆子的瓶子去度量,既有猜想,又有实际作证。接着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让学生猜猜生活的数,比如:多媒体座位、操场可站的人数等。这个都是学生熟悉的,所以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即使在课堂结束时,学生还意犹未尽。我想这就是一节好课。

[阅读全文]...
  • 《除法竖式的认识》评课稿

  • 礼仪
  • 《除法竖式的认识》评课稿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除法竖式的认识》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有幸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除法竖式的认识”这节课,陈老师从容不迫的气度,不疾不徐的语速,对学生恰到好处的点拨,以及超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让我佩服。所以说,这节课的亮点太多了,下面我着重从陈老师如何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1、真正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做学*的主人。

      在教学中,陈老师自始自终都只是在引导,而学生才是学*的主体。如:在新授部分陈老师让孩子大胆的尝试自己创造除法竖式,又出示学生自己创编的各种形式的竖式,然后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问题,再进行比较分析,哪个竖式更合适。从一系列活动中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惯。

      2、在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注重训练学生回答语言的完整性。

      《课标》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这节课陈老师用多种方式让想说又不会说,怕说、不敢说,以及根本不会开口的学生都乐于去说。

      总结有以下几点:

      1、陈老师数学语言的准确规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陈老师教学语言干净利落,简捷概括,思路清晰,有的放矢,以此给学生示范引导。比如:教学中问道,怎么写竖式,应该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通过这样一个思路,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2、通过多种形式,并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和使用数学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口头表述中,训练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陈老师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评价、学生小结”的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学生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

      3、注重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在教学中,孩子回答不完整时,老师就会说“谁能完整的表述出来?”“请你在完整的表述一遍”。

      总之,这节课无论从设计上,还是流程上都突破了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愉悦。

      但是我也有以下几个地方想和在座的各位一起探讨:

      1、教师对对于商为什么要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方的算理,是否需要更透彻的讲解。有好几个孩子在计算时都把商写在十位了。

      2、除法竖式中的那个厂字符号,一撇是否应该在短一点,与除数,被除数写在同一直线上。以上就是我个人对陈老师的这节课的一点薄见,若说的不妥的地方,还请陈老师多多海涵。

      根据上级领导的精神,我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由我来跨年级执教三年级人教版的数学第三单元有“余数的除法”里的第一课时“除法竖式的认识”。在备这节课时,我做了很多课前准备的,也参考很多优秀教案和教学视频,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一份教案并制作好课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写除法竖式并计算,除法竖式的格式是最难列的竖式,步骤很复杂,如果单一机械的记忆,错误率非常高。

      这堂课我采用从减法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将除法竖式的写法每一步细化,形象化,深化。通过一个个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各个部分有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要避免学生积不乘而直接把被除数抄下来的坏*惯,只有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有这个积才可以。通过减去“3个5是多少?”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乘,通过与减法算式结合知道在算出积后要减,那么竖式最后一步部分就是减法,这里的减号不用写明,因为算到这里就要算减法了,脑子中要知道这里相当于有个减号。

      在练*设计上,我还特别安排一些改错题,如在写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判断分析、订正,这样既对新知巩固练*,加深了同学的印象,能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又能让同学知道学*能互相帮助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比较精当,教学方法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总体感觉是自己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各个环节细节的处理有待优化;在巩固练*中,学生虽然会列除法竖式,但不是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写,只是照搬老师板书的样子;我还是没有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学*情况的关注,各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处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学*教参找准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有效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想办法去把这些知识点讲透讲好,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课堂中掌握并运用好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先谈一个纠结的事情:在备“除法竖式的认识”这个内容时,我首先请教了一些老师。他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要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有的认为,他们说教学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先把那个符号写出来,然后在分别把被除数、除数和商写进去的。(这样有固定书写格式的作用),再写被除数和除数等等,为此,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和音像资料。主要了解:写法到底是怎样的?怎么读?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查阅了一些知名网站制作的课件,发现这些课件在出示除法竖式时,形式不一样。于是我没有纠结这个事情。一会儿还得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除法竖式与原来学的加、减、乘法竖式完全不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是我课前不断思考的问题。上课时我曾经想创设了学生最喜欢的棒棒糖、金箍棒情景,都不太满意,于是我还是采用书上的分小棒情境,基本上是照本宣科。

      除法横式的道理我们懂了,除法竖式会写吗?学生有的预*了,会写;有的“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于是我先让孩子自己试着让学生自己编写除法竖式,发现全班写的乱。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这时我故意用一位学生写的错的展示说:“韩锐凝同学敢于利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尝试,很好!但是,很可惜,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几种竖式写法都不一样,想学法吗?”此时学生充满了疑问,学*的兴趣和学*的愿望都被充分激起,也有了自主探索的要求。

      我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竖式格式写得正确的,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这样我觉得要比单纯的“告诉”效果要好的多。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反思了几大问题:

      第一、课堂纪律混乱,感觉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特别是李治宽竟然老是转后面去。

      第二、混乱的原因还是因为只关注自己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学,组织课堂能力欠缺,缺乏个人魅力,评价语单薄匮乏。导致自己上课很累,学生也感觉无趣。

      第三、几个细节:板书随意性太强,应该左右对调一下;练*少,教师说的太多;收上来的本子都忘记给学生发下去。

      第四、对比做的还不够:应该充分的对比横式和竖式,两个16,两个4,有余数和没有余数进行充分的对比。

      通过本次公开课,让我明白了一定要多谦虚多学*,向身边的优秀同事学*,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分析教材,活用教材,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对于直接利用口诀的除法,竖式不仅显得复杂,而且竖式的作用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学生学*除法竖式存在哪些困惑呢?

      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其实,除法竖式形成现在简洁的书写格式,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我觉得采用拿来主义,遗弃了宝贵的完善过程,直接将智慧的结果——“除法竖式”作为一种“书写格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显然是不利的。

      算理讲解,也许对于教师和优等生是可行的,但还有更多的学生只能是不懂装懂。即使那些优等生,明算理之后,诸多疑问还是无法消除,而除法竖式的价值在有余数除法中容易凸显,为此我大胆将二下简单的有余数除法渗透到本节课中,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拿了6个磁铁,让学生在黑板上*均分成2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分磁铁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把老师手里的6个磁铁*均分成了2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学生说6除以2等于3。写出的竖式是形如加法的竖式,这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对于没有余数的表内除法,竖式写成此种形式学生没有觉得不妥。

      接着出示7个磁铁,要求学生*均分成2份,

      分后追问:刚才分掉几个磁铁,现在手里还有几个磁铁?怎样用算式表示?

      学生答:分掉几个磁铁,用2*3=6表示,现在手里还有1个磁铁,用7-6=1表示。

      谁能试着用竖式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写的竖式仍然形如加法竖式,但余数1不知写在什么地方合适了。

      针对学生的困惑我加以小结:除法竖式非常神奇,能将分东西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接着边分磁铁边板书除法竖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被除数和除数和商的位置。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1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磁铁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个磁铁,是2×3的积,1是原来的7个磁铁减掉分掉的6个磁铁,最后剩一个磁铁,也就是1)

      引导比较两种竖式,学生体会到了除法竖式有别于其他运算竖式的价值,正确解释6除以2等于3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直观地利用有余数的*均分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材进行调整后,学生对本知识的学*比我预想的要好。

      通过这节课告诉我们: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学定教,要对课题的进行认真思考,发现学生欠缺的知识点在哪里,知道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学*能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阅读全文]...
  • 千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

  • 礼仪
  • 千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精选12篇)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听了李老师上的千以内数的认识这堂课后,我想对于这堂课的关键问题设计提几点想法。

      一节数学课,成败与否,关键活动设计至关重要。在《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节课中,我们对关键活动的设计、提炼、经过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本节课两次关键活动设计变动来看,设计逐渐清晰、简约,体现了以下2个理念。

      理念一、让关键活动更具有文化味儿。朱乐*曾经说过:数学也是有文化的科学。教学中也应该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我们把圆点图这一素材换成千字文,进行1000的第一次探索。一方面,千字文这个传统的素材,一行成10,一块成100,整片成1000,是不可多得的认识1000的好素材。不仅能让孩子认识,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这个数学关键知识。还能让孩子体会到古人早早就依据数字规律,设计版本千字文,体现*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古人的聪明智慧。另一方面,活动的问题也发生了变化,由三个细碎的小问题变成了2个独立到合作的活动,使课堂避免了一问一答的“牵扶”模式,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自主交流探究。

      理念二、让关键活动指向学生的学*疑难处,重视数学活动积累。在第一次活动设计当中,只有动笔活动。磨课后,我们都觉得数学课应当要重视数学活动的积累,应当创设条件让孩子进行动手体验。所以针对课前调查中,学生拐点数特别难这一学情,设计了活动2中,让孩子们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你拨我查,这一动手环节。充分发挥计数器的作用,让孩子们深刻明白“满十进一”,拐点数的原理。这样的设计指令清晰,学生在操作的基础理解概念,学生学*知识更为容易,学*难点自然突破。

      从这次磨课、观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数学课上的关键活动设计可以从以下这3方面进行突破。

      1、在新旧知识“关联处”设置关键问题

      2、在学生的思维困惑处设计关键问题

      3、在新知学*的关键处设计关键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告诉、单向的灌输而是关键问题引领的知识网络的建构过程。

      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千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是进一步学*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正确千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之间的进率关系,助计数器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了解数的组成。整节课上李老师的安排很紧凑,上得很扎实,学生也配合的非常融洽。

      我认为李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处理教材

      虽然教材上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安排了2课时,但是“千、万”这两个新的计数单位是连在一起呈现的,有许多老师在第一课时会安排先认识这两个计数单位第二课时再来进行各种练*。这样的话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辛苦,不能很好的形成对大数的感性认识。而章老师安排认识先“千”,再认识“万”,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扎实。改造、重组后的学*材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精心设计的课件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清晰地梳理数数过程。

      课中李老师出示“千字文”,通过课件逐一出示:同桌数一数,有多少个字?然后追问是怎样数的?要求每位学生能通过动口、观察等活动来勾起对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的旧知的回忆,这样既复*了旧知,又唤起对新知学*的欲望,

      “1个百、2个百、3个百……”的数数过程是正确把握和理解1000这个数的含义的关键。而一层层100个小方块的慢慢地组合成了一个大的正方体,让学生对1千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进行了一次清晰地梳理,渗透了十进制数之间的进率,重点的落实到位。

      三、巧妙的练*设计,重视生成资源

      如从497往后数十个数,并从这十个数中选一个进行研究这个设计既解决了本课难点会读拐弯处的数,又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练*内容的权力,激发了学*的积极性,同时练*了在图上圈数以及在计数器上拨数的技能。

      四、重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方法的指导

      李老师通过估计一篇文章的字数和一千颗黄豆杯里有多高的实物操作,在指导估算方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估计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含义,让学生体验了认识大数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听完这节课,我还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不够,对学生不够放手

      在电脑屏幕上观看千的组成并没有让学生真正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以这一环节之后安排一个实践操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

      又如在拨计数器时能否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这节课上计数器的实物只有李老师手上的教具,这个环节都是一个学生拨别的学生看,个别不看的学生老师也注意不到。我认为学生学具袋里的小计数器不妨拿出来让学生都拨一拨,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满十进一”,建立表象。

      在学生展示第一次圈数出错时,不妨让其他学生来辩析,来纠正,而不是老师直接演示正确的圈法。

      二、利用对比强调数值制

      反馈圈图和拨数练*时,师问:“从195一个一个地在计数器上拨数到204”“从995一个一个地在计数器上拨数到1000”。学生的回答会更加明确数位的作用,更好的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位值制的概念。让这一环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对时间的把握

      有个别的地方的节奏比较拖沓,如播放出PPT第一页杂乱的小正体后让学生猜一猜具体有多少个时,学生应该能够很快意识到是无法数清楚的,所以等待和猜测的时间就过多了。要是学生能说的时候,老师就不用代替了,学生回答的答案是正确的,老师就不用重复了,

      综上所述,这节课确实值得我学*,值得我思考,同时让我在学*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江老师的课堂不事“雕饰”,不求“奇险”,真实、自然、质朴,但却追求着“无痕有为”的教学。所谓无痕,是指新知识学*与学生经验的无痕对接,知识技能与观念建立的无痕融洽;所谓有为,是指学*材料与学*任务的精心设计,教学进程与教学反馈的有序推进。

      一、新知与经验的无痕对接

      有效的学*应该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唤醒、激活、利用、整理和提升。从这个角度上讲,对于学生现实起点的真实把握与处理,无疑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我们看到,“读数、数位、大小”的已有知识,通过“关于100你知道什么”、“写一个比100大的数”这一个问题得以唤醒、激活;我们看到,“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介绍组成”的人物,不教而会,水到渠成,这是因为“百以内数的认识”学*经验得以顺利迁移。在起点的基础之上,老师寻找恰当的时机有效的整理与提升,如:“末尾的0不读,中间的0读”等等方法,经过老师的总结得到清晰整理。学生的认识从“具体读写”到“掌握方法”有了提升。

      二、整体与分层的有效结合

      “大任务布置、分层次反馈”是江老师教学开展的主要方式,也是本节课的又一大特点。

      任务一,“用数字卡片0、1、4摆一个比100大的数”—意图:巩固读写组成。

      任务二,“看计数器图,126、304、949,读写、介绍组成”—意图:教学读数、写数、数的组成。

      任务三,“用5颗珠子,摆一个最小的数,最大的数”—意图:教学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值得欣赏的是,这些整体任务之后的分层次展开,利用的充分、反馈的有序、详略得当。以“126、304、949”这三个数的教学为例,“写、读、说”的整体任务之后,教师进行分层反馈,及时巩固新知,又穿插新的分层任务;126往后数5个,304往前数5个数,949十个十个往后数5个,999加上1是多少。设计巧妙,既巩固了新知,又将数数中的难点拐弯的数蕴含其中,层层推进。

      三、知识与观念的相互融合

      千以内数一课,知识技能目标较多,前面提出读法、写法、组成、大小等,都是基础层面知识的技能,教师还加强了学生数感的培养,尤其是对“位值”的体验,学生建立起了“位次”感。我们看到,学生对位值的体验是从“满十进一”的计数过程开始的,例如:利用计数器讨论“300少1是多少,999多1是多少”,从正向和逆向两个方面感受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百千的认识”,数感培养的另一个方面是建立数的实际大小的观念,把握数的相对大小。1000究竟有多大?1000与500、100、10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教师通过图、物的直观支撑,让学生具体感受1000个小立方体有多少、1000张纸有多厚,帮助学生建立1000的大小观念。

      课的精彩不仅在于亮点纷呈,也体现在江老师的上课风格与课堂设计等等,一节质朴、自然的课中,无痕的追逐着有为课堂,耐人寻味,值得赞叹。

      “学无止境”通过本次的观摩学*,让我体会到数学课堂需要返璞归真,归于学生的真实学情,归于内在知识的真正价值,归于外在形式的本真有效,归于数学思想的点滴渗透;这样,才能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点亮课堂。

      《千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的,是进一步学*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正确数千以内的数,理解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制的关系,借助计数器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了解数的组成。

      首先,徐老师以北京体育馆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并让他们猜猜这个场馆大约有多少人,大家发现这些数都比我们以前学过的100大得多,由此引出一千以内数的认识。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我认为在这个教学设计上的激趣引入,过度自然、流畅,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受。接下来的任务是认识计数单位“千”、数位“千位”,数、读、写千以内的数以及说出数的组成。

      徐老师出示了小正方体,在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的基础上,得出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而且用一百一百的方法数比较大的数要简单快捷多了,理解三者之间的进制关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数数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动耳,动眼,而且还要动手、自己想、自己说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去主动参与学*,从中获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内数小棒,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数这个环节,我们既感到了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巩固了我们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阅读全文]...
  • 线段的认识评课稿

  • 礼仪
  • 线段的认识评课稿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线段的认识评课稿相关内容。

      听了二年级XXX老师上的《认识线段》这一课,让我感触颇深。首先从课堂上来看,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积极性高,学*兴趣浓厚,其次X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态自然稳重,最后X老师讲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让学生自主学*,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比较容易,更能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所以总体来说,这是一节很成功的数学课。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X老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先示范操作,再放手让学生人人操作体验。让学生在“拉线”的操作过程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能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形式丰富

      练*形式多样有趣,通过不同的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认识,有效地巩固了新知识。精心设计“画线段——折线段——数线段——连线段”等练*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来加强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并使学生在练*中感悟数学学*的意义。

      三、注重观察比较,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线段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直的,二是有两个端点,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不离开这两点。在练*中,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教师除了让学生找出哪些是线段,还要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而其他的又为什么不是。在画线段这一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画得两张图,其中一张没有画端点,一张在端点上也提了一些要求,通过观察比较,从而深化对线段两个特征的认识。

      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整节课X老师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找到桌面上的'一个曲线进行拉,再拉的过程中感受一下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知道线段的两个端点,接着两人同桌互相合作,这样使课堂活动具有多样性,并且整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互相合作的意识。

      起初,因课务安排未能聆听黄老师执教《认识线段》,颇感遗憾。然而幸运的是,一周后的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研讨活动中,有了向黄老师学*的机会。随后,蔡主任的精辟解析又让我收获满满。

      蔡主任认为一堂好课有三个标准:第一,解读教材——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第二,教学设计——进退有度,左右有局;第三,课堂调控——自然、及时、深入、激励。而黄老师的这节课如果用以上三个标准来衡量的话,着实是一节好课。

      在解读教材方面,教者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被拉直的毛线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建立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欣赏生活中的线段,正方形纸对折后观察折痕,以及沿直尺边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教者认真领会了教材编排意图,并运用好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在教学设计方面,教者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拉出线段、画出线段、折出线段一系列操作活动,将理解概念与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索能力。在课堂调控方面,教者也展现了自身内在的魅力。

      但教者在教育教学机智方面还略显不足。如师:“假如你是线段,你会怎样介绍自己?”有一生站起来说了两次“我叫端点”,教者又请另一生示范介绍后,再次请该生介绍。该生还是介绍:“我叫端点!”教者急忙打断她的介绍,明确告知她:“你是线段!”蔡主任的建议是:这时可以因势利导,就让这位学生介绍端点。举例:“我是端点,在线段的两头,我是线段的一部分!”……教者在教学时,不要只想着将学生的发言向设定的答案上导。应该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挖掘可利用的生成资源。机智虽闪光于一时,但它的产生却是*时大量经验积累的结果,可谓厚积薄发。因此,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只有*时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定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 - 句子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 - 语录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 - 说说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 - 名言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 - 诗词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 - 祝福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亦儿古诗的背景 湿疹古诗的诗减去 写和*岁月的古诗 适合清明古诗朗诵的纯音乐 类似儒道的古诗 幼儿背古诗文的方法与技巧 劝孩子们刻苦学*的古诗 形容贫富变化的古诗 秋天下雨古诗最好的10首 望天门山的三首古诗第二首 我收藏的古诗蝉 写在明信片的古诗 有思乡情结的古诗 小寒的古诗大全 包君成的古诗词第九节课 古诗中排比的手法 有关于王日的古诗吗 关于女人喝酒的古诗 吟唱古诗时候配的音频 带颷字的古诗大全 白鹭飞了的古诗 含有一和依的古诗 古诗词积累的重要性ppt 可以重复写的古诗 暗示努力前行的古诗 悲怨的古诗词 写钢笔字比赛的古诗 含王字旁的字古诗词 软绵绵的古诗词 夸奖别人有福气的古诗词 说说你心目中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