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春望洞的古诗薛涛 >

春望洞的古诗薛涛

关于春望洞的古诗薛涛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春望洞的古诗薛涛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春望洞的古诗薛涛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春望洞的古诗薛涛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春望洞的古诗薛涛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春望洞的古诗薛涛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春望洞的古诗薛涛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春望洞的古诗薛涛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春望洞的古诗薛涛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春望洞的古诗薛涛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春望洞的古诗薛涛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经典古诗《薛涛全集》原文

  • 经典,文学
  • 经典古诗《薛涛全集》原文

      薛涛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经典古诗《薛涛全集》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薛涛(768~832),唐代女诗人。字洪度,一作宏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薛涛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德宗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后袁滋、刘□、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相继镇蜀,她都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有《锦江集》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

      鸳鸯草

      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

      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

      池上双凫

      双栖绿池上,朝去暮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风

      猎蕙微风远,飘弦唳一声。

      林梢明淅沥,松径夜凄清。

      月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蝉

      露涤音清远,风吹故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春望词四首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扌监)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

      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

      却教严谴妾,不敢向松州。

      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

      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

      宣上人见示与诸公唱和

      许厕高斋唱,涓泉定不如。

      可怜谯记室,流水满禅居。

      酬人雨后玩竹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浣花亭陪川主王播相公暨僚同赋早菊

      西陆行终令,东篱始再阳。

      绿英初濯露,金蕊半含霜。

      自有兼材用,那同众草芳。

      献酬樽俎外,宁有惧豺狼。

      咏八十一颗

      色比丹霞朝日,形如合浦圆(王当)。

      开时九九知数,见处双双颉颃。

      四友赞

      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

      引书媒而黯黯,入文亩以休休。

[阅读全文]...
  • 送友人薛涛翻译及赏析(送友人薛涛拼音版古诗)

  • 话说在武则天时期,当时武氏宗族中,并无多少可造之材,几乎都是歪瓜裂枣,所以武则天在培养酷吏,而非重用家族中的族人。不过在经过几代人之后,武氏中出现了不少人才,尤其是武元衡,特别出色。

    武元衡到底有多厉害?武元衡自幼天资聪慧,尤擅长写文章,对志在科举的他来说非常有益。后来,在二十六岁的时候,一举考上状元,直接被授予县令的官职。

    武元衡并非仅是文采高明,在做实事方面也很擅长,因为在任职县令时,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规划,一年后就连升*,此后升官速度,虽然没这么夸张,但凭借功绩,没有人扶持的情况下,靠自己十几年就升任,御吏中丞。

    但武元衡进入,朝廷的权力核心后,也引起了不少有心人的关注。当然,是好心,还是有坏心思,就不得而知。

    当时是顺宗刚刚继位,朝廷中局势较为混乱,文武百官分成了几个党派,许多人都开始站队。其中“革新派”中,有个核心人物名为王文叔,他看中了武元衡,就要拉他进入党派,且派人去找过武元衡。

    因为武元衡不但是,武则天的曾侄孙,不但官位高权力大,且职能还可以监督百官,如果能拉入阵营,定然是大助力。但武元衡对于加入党派,做些争权夺利的事情并不感兴趣,因此多次拒绝王文叔的邀请。

    王文叔也因此,嫉恨武元衡,找到机会就诽谤他,而武元衡终究势单力孤,不日就被贬为太子右庶子。不过幸好的是,顺宗只做了一年皇帝,次年宪宗李纯登基。

    宪宗非常看重武元衡,因为这么多年来,经历几任皇帝,依旧一心做实事,不争权夺利,为官清廉,宪宗知道他是好官,把他升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兼管户部事务,次年再次加封为户部侍郎。

    不巧的是,当时蜀地的叛乱,刚刚被*定,宪宗任命武元衡,去往蜀地治理,但蜀地本身少数民族就多,难以治理,且行营都统高崇文,*蜀乱后把蜀地军用物资、能工巧匠等搜罗一空,让到任的武元衡雪上加霜,

    而武元衡仅用三年,就让蜀地百姓可以安定生活,因此当地人对其非常爱戴,于是武元衡直接接替了高崇文的职务,主政西川,且武元衡离开京城,在此地工作,一做就是七年过去。

    然而,武元衡虽然离家多年,但生活上并不寂寞,因为他有一位红颜知己陪伴,且是有名女诗人,薛涛。

    薛涛,在年轻时是有名的才女,且长得千娇百媚,在文人界中有许多爱慕者,其中包括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但这些才子,都没能俘获她的芳心。

    但薛涛却对武元衡很有好感,而武元衡不但才华横溢,并且是个美男子,在当时被称为,唐朝文人中第一美男,两人可谓是郎才女貌。

    武元衡曾赋《赠道者》一诗,送给薛涛,其实也就是情诗,大致意思是赞美薛涛,像白梅一样纯洁无暇,在茫茫人海中显得那么,独一无二。

    而薛涛转头就作了一首《送友人》给武元衡,意思也很简单,主要是诉说相思之情,和倾慕之心的,而武元衡则把奏薛涛为校书郎,相当于贴身秘书。

    两人之间的感情,让众多文人才子嫉妒不已。其中就包括武元衡的好友白居易,且武元衡与白居易,曾是一同共事的同僚。白居易因为知道自己没机会,对武元衡这位好友,依旧免不了心生妒忌。

    后来淮西叛乱,宪宗封武元衡为相,并统领军队去*叛,但此举导致与,淮西勾结的势力心生恐惧,其中有王承宗、李师道等节度使,策划刺杀武元衡。他们认为只有武元衡,敢于接手此事,朝中别的丞相,并无胆参合此事。

    而武元衡离去蜀地时,与薛涛依依惜别,此后走马上任,却不想这一别就是永别,在某一天晚上,深夜寂静,武元衡似有所感,写下一首《夏夜作》。

    其实,武元衡为官多年,有些事情心中清楚,此去淮西*叛,定然伤及许多人的利益,此去未必能够一帆风顺,但也许武元衡想不到,他们的手段会如此狠辣。

    次日,天微亮,武元衡堪堪出门不远,便遇刺身亡,因此武元衡又被人称为“铁血宰相”,只是可惜就此离世,让大唐失去一位能文能武的好官,也让佳人薛涛伤心不已。

[阅读全文]...
  • 望洞庭古诗

  •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阅读全文]...
  • 《望洞庭》古诗译文及赏析

  • 《望洞庭》古诗译文及赏析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洞庭》古诗译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洞庭

      作者: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按】作者贬逐南荒,多次交往于洞庭湖畔。把君山比银盘青螺,构思精巧,与雍陶《题君山》“一螺青黛镜中间”、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银山堆里看青山”异曲同工。

      【和】和谐

      【洞庭山】君山

      译文:

      秋夜,湖水的波光和明亮的月光相互辉映,湖上海不扬波,水面像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远望洞庭中的君山和湖水一样青翠,好像白银的盘子里一颗青色的田螺。

      [解释]

      一、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二、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三、潭面:指湖面。镜未磨:昔人的镜子用铜制造、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好像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明白。两说均可。

      这是墨客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体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这天暮时分的情形,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要是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交融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体现夜晚湖面的清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现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形貌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意见意义。

      四、白银盘:描述洞庭湖。青螺:一种青玄色的螺形的墨,现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描述洞庭湖中的君山。望洞庭 刘禹锡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墨客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体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这天暮时分的情形,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要是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交融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体现夜晚湖面的清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现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形貌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意见意义。

[阅读全文]...
  • 望洞庭的古诗赏析知识点

  • 望洞庭的古诗赏析知识点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望洞庭的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意思:洞庭湖的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湖面*静好像铜镜没有打磨。远望洞庭湖的君山和湖水,好似白银盘中托着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简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意。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阅读全文]...
  • 望洞庭古诗解释72句

  • 解释,经典
  • 《望洞庭》古诗解析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第一、“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读第二声,还是读第四声?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二是读hè。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其理由有三:

      一、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仄**仄,⊙仄**仄仄*。(韵)

      ⊙仄⊙**仄仄,⊙*⊙仄仄**。(韵)

      其二:⊙*⊙仄仄**,(韵)⊙仄**仄仄*。(韵)

      ⊙仄⊙**仄仄,⊙*⊙仄仄**。(韵)

      其三:⊙仄⊙**仄仄,⊙*⊙仄仄**。(韵)

      ⊙*⊙仄**仄,⊙仄**仄仄*。(韵)

      其四:⊙仄**仄仄*,(韵)⊙*⊙仄仄**。(韵)

      ⊙*⊙仄**仄,⊙仄**仄仄*。(韵)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声。

      三、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作hé,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如果将此字读作hè,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说来也巧,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语文试卷中就有一道判断选择题。它要求考生判断“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是否正确。其标准答案认定: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我们的判断。

      第二、“镜未磨”究竟应作和解释?

      对第二句中“镜未磨”的解释有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我觉得,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镜未磨”究竟是什么样。《淮南子.脩务训》上这样说:“明镜之始矇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须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说,铜镜一开始的时,镜面暗淡无光,还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镜面敷上一层反光剂氧化锡(或谓水银),再用白毡打磨(即抛光),才能光洁明亮。由此可见,诗中的“镜未磨”,当是指铜镜未经打磨暗淡无光的样子。若简单地将“镜未磨”解释为水面无风,波*如镜,突出的是湖面的*,就与古代的铜镜尚有*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多种形制的事实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为,“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还是理解为“无风的湖面就如同未经打磨的镜面一般暗淡无光”为妥。这样解释,既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也与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见相符。

      第三、“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说,“青螺”是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所用;也有人说,“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应当肯定,不管是那一种说法,它们都是以“青螺”的形象来比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一点是肯定的。比较以上两种对“青螺”的说解,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更为直接,更加具有原创性。

      为什么人们会把“青螺”释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的用品呢?这很可能是受神话传说的暗示。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说来也巧,雍陶也曾写过一首《题君山》,其诗曰: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读雍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与刘禹锡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说,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刘禹锡的《望洞庭》是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而雍诗则是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们说,对比之下,细微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清楚。

[阅读全文]...
  • 王勃古诗《别薛华》

  • 王勃古诗《别薛华》

      《别薛华》是唐代诗人王勃写给同乡好友薛华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勃古诗《别薛华》,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别薛华

      作者:唐·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释】

      ①全诗校:“《英华》作秋日别薛升华。”

      ②遑遑(huánghuáng):心神不安。问津:打听渡口。此处指行路。《论语·微孙》:“使子路问津焉。”

      ③“悲凉”二句:化用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争先万里途,各事百年身”句。

      【赏析】

      公元666年(唐乾封元年),王勃17岁,进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写《*台秘略》。写完后,沛王赏给他帛50匹,十分赏识他。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长。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公元669年(总章二年),“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被逐出沛王府时王勃年仅20岁。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对自己的被驱逐,他心中怀着一腔悲愤。当年五月他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后来客居剑南两年多,遍游汉州、剑州、绵州、益州、彭州、梓州等地。在此过程中,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新的深切的感受,写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诗文。《别薛华》就是其中一首。

      这首送别诗的色彩、风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径庭,其中原因,就像公刘所说的:“诗是一种感性经验和主观情感占很大成份的东西。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变了,思想感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了,写出的诗也就迥然不同。《王子安集》中有一篇《秋夜于绵州群官*别薛升华序》,有可能是这首《别薛华》诗的序。从序言推断,诗人与薛华在绵州相逢,很快又分手。在一个清秋的夜晚,他送走薛华,作下了这首痛彻肺腑的诗篇。

      诗的首联“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以事写情,又以情生景。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真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孤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

      两句诗,描绘出人生的一幅凄惶场面,一对患难知音跋涉在漫长、曲折、险阻的山道上。他们相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但最后还是分别了,各自匆忙惶恐地去“问津”。“穷路”,借用的是阮籍穷途而哭的典故,含有“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的意思。这就促人联想,发人深思。阮籍之所以穷途而哭,是想假作醉酒躲避迫害,时常独自驾车信道而行,走到绝路就痛哭而返,以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汉李固之所以“滞涸穷路”,正因为他“守死善道”,屡次上疏直陈外戚、宦官擅权的害处,后来被梁骥诬告,招致杀身之祸。在此,诗人以阮籍、李固自况,含蓄地指出:凡正直耿介之士,往往很难被当权者所容。这也说明了诗人与其挚友“多穷路”的原因。下句中的“遑遑”,不只是形容凄惶貌,或自嘲“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还兼取宋玉《九辩》中“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的意义,借以表示自己象凤凰一样清高,而不愿象凡鸟一样随处栖登。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是分别承接首联中“穷路”、“问津”,进一步具体描写道路的险远,设想未来,抒**怀的。所采有的手法是虚实相生,语义双关。诗人既为朋友颠沛流离于千里道上而感伤,又自伤其远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眼前道路崎岖漫长,展望未来满目悲凉,前程暗淡。这是诗人走上仕途三年来,对社会现实的真切的感受,从心底发出的深沉慨叹,说明了诗人当时内心失望情绪低落。

      生活是艰难的,但仍要坚持下去而且要努力使之变好,年轻的诗人虽然沮丧但没有完全绝望。因此诗的颈联写道:“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事业、建立功勋的志向与抱负,只能与船只一同在风浪中漂泊不定。正因为风华正茂的诗人,有追求,有希望,因此才对挫折、失败倍感痛苦。王勃《春思赋·序》中写道:“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居巴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土禀圣代。……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可见他的“悲”是因为“怀功名”而难以实现。这联诗所表现的正是理想与现实矛盾,希望、失望交织的复杂心境。有志之士,不被赏识与重用,又不甘心自暴自弃,执意追求。就是他们“生涯共苦辛”的主客观原因。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曾说过:“薛华与李白并称,而无一字可传,岂非有幸不幸也。”薛华也是才志高远之人,也陷入同样的境遇,可见,怀才不遇并非偶然,也更说明志向的难以实现。

      尾联“不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上句承诗题中的“别”字,下句直抒惜别之情。从字面看,这联诗可以理解为王勃对朋友的安慰,表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永远相忆。另一方面,“俱是梦中人”包含有“命运之舟”难测的意思,彼此都像在梦里由不得自己。诗人对朋友和自己的前程怀着无限忧虑,而对明天仍抱着美好的希望。这个结尾,是隽永深长的。

      《别薛华》与一般五言律诗借景抒情的方法不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语言简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可谓“兴象婉然,气骨苍然”。

      原文:

      重别薛华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译文:

      明月照在冒珍珠似的水泡的江水上,秋风洗刷着能把锦缎洗得更好看的锦江。

      这分别的地方,有楼台,紧靠着又高又陡的江岸;有洲诸,很长很长,长得要跟远天连起来。

      旅途飘泊,现在要以千里计数了;而凄凄惶惶的情景,看来要陪伴我一辈子了。

      眼前的穷途末路,只能叫我眼泪洗面;回头看看我走过的里程,也只能叫我潸然出涕。

      注释:

      ①沉珠浦:河岸的美称。浦,江岸。

      ②濯(zhuó)锦川:即锦江。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原,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

      ③绝岸:陡峭的江岸。

      ④洲渚(zhǔ):水中小块的陆地。

      ⑤亘(gèn):绵延。

      ⑥长天:辽阔的天空。

      ⑦旅泊:飘泊。旅,一作“飘”。

      ⑧栖遑(xī huáng):同“栖皇”,奔波不定,神情不安。遑,一作“迟”。

      ⑨“穷途”句:典出晋阮籍。《世说新语·栖逸》注引《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哭而返。”

      ⑩潸(shān)然:流泪。

      赏析:

      这首诗的创作特点是随心而发,直抒胸臆。面对好友,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愤懑凄苦,倾泻无遗。

      诗的首联不仅写出时间、地点,还暗含了自己的不满,用夜明珠自喻,说明自己的遭遇如同夜明珠,虽然璀璨夺目,但埋没在泥沙中不能熠熠发光。

      第二联直接写眼前景物,视线由*及远,极为开阔。秋天的江水如同郦道元《水经注》中描绘的景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凄凉悲苦之情由景而生。

      第三联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面对滔滔江水,诗人产生旅泊千里、栖遑百年的感觉,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是最好的概括。

      最后一联,诗人难以自已,直接写出与好友即将离别,漫漫旅途,只有泪水相伴的悲凉和哀愁。诗中反映出沛王府放逐事件对王勃是致命一击,乐观向上、热情豪放的王勃渐渐远去,凄凉悲苫、忧郁彷徨的王勃开始出现。

      此诗写景浩荡开阔,抒情真实自然,借景传情,景中见情。

      【关键词】

[阅读全文]...
  • 薛涛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 著名,名言
  •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薛涛《送友人》

    雪耳红毛浅碧蹄,追风曾到日东西。——薛涛《十离诗·马离厩》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薛涛《酬人雨后玩竹》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薛涛《酬人雨后玩竹》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薛涛《春望词》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薛涛《春望词》

    吴均蕙圃移嘉木,正及东溪春雨时。——薛涛《棠梨花和李太尉》

    日晚莺啼何所为,浅深红腻压繁枝。——薛涛《棠梨花和李太尉》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薛涛《春望词》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薛涛《酬人雨后玩竹》

    低头久立向蔷薇,爱似零陵香惹衣。——薛涛《春郊游眺寄孙处士二首》

    今朝纵目玩芳菲,夹缬笼裙绣地衣。——薛涛《春郊游眺寄孙处士二首》

    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薛涛《别李郎中》

    安仁纵有诗将赋,一半音词杂悼亡。——薛涛《别李郎中》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薛涛《送卢员外》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薛涛《送卢员外》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薛涛《赠远二首》

    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薛涛《赠远二首》

    扰弱新蒲叶又齐,春深花落塞前溪。——薛涛《赠远二首》

    知君未转秦关骑,月照千门掩袖啼。——薛涛《赠远二首》

    *宫里赐红绡,仙雾朦胧隔海遥。——薛涛《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

    霜兔毳寒冰茧净,嫦娥笑指织星桥。——薛涛《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

    九气分为九色霞,五灵仙驭五云车。——薛涛《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

    春风因过东君舍,偷样人间染百花。——薛涛《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

    每到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薛涛《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

    闻说凌云寺里苔,风高日*绝纤埃。——薛涛《赋凌云寺二首》

    横云点染芙蓉壁,似待诗人宝月来。——薛涛《赋凌云寺二首》

    闻说凌云寺里花,飞空绕磴逐江斜。——薛涛《赋凌云寺二首》

    有时锁得嫦娥镜,镂出瑶台五色霞。——薛涛《赋凌云寺二首》

    王家山水画图中,意思都卢粉墨容。——薛涛《斛石山书事》

    今日忽登虚境望,步摇冠翠一千峰。——薛涛《斛石山书事》

    皎洁圆明内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宫。——薛涛《十离诗·珠离掌》

    *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薛涛《忆荔枝》

    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薛涛《听僧吹芦管》

    罢阅梵书聊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薛涛《听僧吹芦管》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薛涛《送友人》

    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沈沈山更绿。——薛涛《题竹郎庙》

    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薛涛《题竹郎庙》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薛涛《春望词》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薛涛《春望词》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薛涛《春望词》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薛涛《春望词》

    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着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薛涛《十离诗·犬离主》

    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薛涛《十离诗·笔离手》

    出入朱门未忍抛,主人常爱语交交。——薛涛《十离诗·燕离巢》

    衔泥秽污珊瑚枕,不得梁间更垒巢。——薛涛《十离诗·燕离巢》

    无端摆断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薛涛《十离诗·鱼离池》

    爪利如锋眼似铃,*原捉兔称高情。——薛涛《十离诗·鹰离鞲》

    无端窜向青云外,不得君王臂上擎。——薛涛《十离诗·鹰离鞲》

    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薛涛《十离诗·竹离亭》

    铸泻黄金镜始开,初生三五月徘徊。——薛涛《十离诗·镜离台》

    为遭无限尘蒙蔽,不得华堂上玉台。——薛涛《十离诗·镜离台》

[阅读全文]...
  • 望洞庭刘禹锡古诗翻译(望洞庭的诗意和译文)

  • 诗意
  • 刘禹锡《望洞庭》云:“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不仅被选入多种古典文学普及读物,而且多次入选小学语文教材。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将此诗前移到三年级上册,表示其更当早点学*。瞿蜕园称“此诗颇为古今传颂”(《刘禹锡集笺证》),可知此言非虚。

    那么,此诗“可传颂处”何在?当代诸家几乎把目光都集中在秋月下的湖光美景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集体编撰的《唐诗选注》,于此诗的“说明”一栏中说:“诗人把秋夜的湖光山色描写得优美动人,俨如山水画一般。”刘学锴先生品赏此诗云:“在明月的映照下,浩瀚的湖面与澄清的天宇连成一片,呈现出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浩茫、静谧而和谐的景象,也秀出诗人目接此景时内心的安恬愉悦。”(《唐诗选注评览鉴》)。周笃文先生说:“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在皓月银辉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萧涤非等编《唐诗鉴赏辞典》)。不难看出,认为《望洞庭》描写的是月下湖光景物,已成为学术界共识。而且他们认为其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夜景,如瞿蜕园先生说,此诗“必至其地者尤知其赋物之工也”(《刘禹锡集笺证》)。

    其实,若“至其地”,临其景,反而会感到这种描写是完全不合逻辑的。第一,“望”是远视之义,汉代刘熙《释名·释姿容》云:“望,茫也,远视茫茫也。”月夜并非远望观景之佳时,因其看远所得只能是一片朦胧,什么也看不清,缘何诗题要名《望洞庭》?诗中也特意提到“遥望”,亦可证明诗人作诗之时的远视视角。并不是说夜不能望,而是说夜望之景与白天不同,故古诗词描写夜望时,其诗题则要加“夜”字以明之,如江总有《三善殿夜望山灯》,李端有《早春夜望》,陆游有《江楼夜望》等,皆是证明。第二,“潭面无风镜未磨”,显然写的是洞庭湖面的整体形象,但在月下所能看清的只能是局部,即如查慎行《中秋夜洞庭对月歌》所云“镜面横开十余丈”,缘何能看到广阔的湖面像镜子一样*静而透亮?第三,月下不观色,这是基本生活常识,缘何能看到山水的青翠之色?第四,湖水在日光的强照射下才有可能反射出大面积的白光,月下的湖水只能是“层波万顷如熔金”(刘禹锡《洞庭秋月行》)、“月光浸水水浸天”(查慎行《中秋夜洞庭对月歌》),缘何能看到如同“白银盘”一般的色泽?且“白银盘”更像是完整的湖面形状,再次与月下的局部视角产生矛盾。显然这都是违背常理的。诗中的“镜未磨”“白银盘”“青螺”历来被赞誉设譬精警,显然是建立在现实视觉基础之上的,而还原诗中场景,不但看不出其精警之处,反而疑点重重。问题何在?

    笔者认为,此有两种可能:一是作者根本没有认真观察过洞庭湖的景观,像古籍中许多以“潇湘八景”之“洞庭秋月”为题的诗一样,像是在画卷上题诗,只是从概念出发,凭空虚构,因此这类诗中就出现了“玻瓈万顷清无滓,只有君山一点青”(元杨公远)、“望中青似粟,约莫是君山”(元程文海)、“光浮梦泽千潭碧,影谯君山一点青”(清聂铣敏《蓉峰诗话》卷四)、“几峰森列青崔嵬”(宋叶茵)、“一碧九万里”(宋刘克庄)、“扁舟泛碧波”(明黎扩)之类的诗句。二是版本有误,现通行的本子不是刘禹锡的原作。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云:“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浮岷江,观洞庭。”可以肯定,诗人确实于秋天到过洞庭湖。在作者的集子中有两首与洞庭秋景相关的诗,一是《望洞庭》,另一是《洞庭秋月行》。据卞孝萱《刘禹锡年谱》,诗人“离夔州时,于巫山神女庙,遍览古今题诗”,“沿途游览名胜古迹…至宣州宴游”。从而可见途中行程松快、社交活动也丰富,而洞庭二首疏朗*和、意境悠远的景色描绘,正符合诗人游山玩水的心境。这两首诗应作于同一时期,若是一写白天景观,一写月夜风色,那么上述疑点则可解答。前者突出的是“望”,诗人身在远处遥望湖明山翠,全为日下之景。后者突出的是洞庭月色,诗人在月下游湖,故看到的是“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濛濛隔寒镜”。两者皆为实景描写,一脉相承。由此可以肯定,此诗违背逻辑的问题不在作者,而是版本上出了问题。

    考《望洞庭》一诗的版本,大约有三个系统。一是别集、总集和各种选本系统,二是诗话系统,三是类书系统。在前两个系统中,诗的首句都作“洞庭秋月两相和”。类书系统如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十四、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卷十四、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卷五、清《御定渊鉴类函》卷二十四等,引此诗首句“秋月”皆作“秋色”。就一般规律而言,类书重在分类抄写,对原文不作修改。而集部之书,由其文学性质所规定的价值取向,编撰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文字进行改动,以符合其审美追求。因此关于此诗的第三句,在集部中就出现了好几个不同的版本。笔者认为,类书中的“湖光秋色”比“湖光秋月”应更接*于原作,它所依据的应该是未改动前的本子。若据此改“秋月”为“秋色”,则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翠色、白银盘、青螺皆为“秋色”的呈现,也皆是白天的景观。“洞庭秋色”本是历代文人所关注的美景,《楚辞·九歌·湘夫人》篇云:“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清张英《廷瓒承命致祭衡岳》“木落洞庭秋色好”等,皆可以证明。因此刘禹锡秋日经其地赋其景特意强调“秋色”之美,也在常理之中。

    当然版本问题比较复杂,比如此诗之第三句,就出现了“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翠小”“遥望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正翠”等几种不同的传本,孰是孰非,这里暂不作讨论。我们关注的是这种违背常识的“改版”是如何出现的。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它普遍存在于古典诗歌中。从作者的角度考虑,写景诗一般是诗人亲临其景、触景生情的创作,因而多是实景实情的描写。一旦形成文字向外传播开来,读者便会脱离开事物本身,仅从诗的文本出发,通过想象还原诗境,有时还会凭着自己的体会,对文本作适度修改,使其在虚拟的世界里更具有美感和广泛性。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最早的版本第三句作“家童相见不相识”,而现在通行版本则作“儿童相见不相识”。“家童”指家里的仆人,显然对作者的身份是一种限定。而“儿童”是小孩,则是游子还乡都可能遇到的情景。李白《静夜思》第三句,唐宋时的版本都作“举头望山月”,而明以后则出现了“举头望明月”版本,现在通行的则是后者。“山月”对作者所处之境是一个限定,而“明月”则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的。这样的修改实际上是“意境再造”。就《望洞庭》诗而言,“秋色”本是实景的书写,改为“秋月”则变为虚拟之景,秋天的皓月与青螺般的小山、明镜般的湖面、银白色的湖光组合在一起,使诗境具有了童话般的幻想色彩。这一再造的诗境,在读者的冥想中更具有感染力,这也是*选择此一版本的原因。但这已背离了事物本身,也已经不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了。大量“改版”后的经典诗歌,其实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它们不再是诗人个体的原创,而变成了公共艺术产品,当读者接受“改版”的同时,接受的可能只是语言层面的意义,却无法深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阅读全文]...
  • 古诗春望_春望古诗原文

  • 经典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古诗春望》,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古诗春望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精选阅读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春望洞的古诗薛涛 - 句子

春望洞的古诗薛涛 - 语录

春望洞的古诗薛涛 - 说说

春望洞的古诗薛涛 - 名言

春望洞的古诗薛涛 - 诗词

春望洞的古诗薛涛 - 祝福

春望洞的古诗薛涛 - 心语

推荐词条

紧张忙碌的句子 培根随笔经典句子 玻璃桥句子 描写母爱的句子加作者 形容一家人和睦的句子 表达内心不*衡的句子 比喻句长句子 赞美男人有气魄的句子 犯了错想表达的句子 可爱的特别污的句子 简单生活一句话的句子 形容笼中鸟的句子 关于环境影响人的句子 赞美山青水秀的句子 描写赛车的句子 描写心的句子 帮助朋友的句子 写家庭主妇心声的句子 关于阅读好处的句子 夫妻不信任伤心的句子 撩硬男友的污句子 评论明星的句子 写湖的句子 过往云烟的句子 因为爱所以放手的句子 夸产品质量好的句子 自己变老了的搞笑句子 喝酒的押韵句子 喝西北风的句子 绿油油照样子写句子 名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