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 >

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

关于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含有部字的古诗词 带部字的诗词名句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试上张籍水部 / *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朱庆馀《*试上张籍水部 / *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太*御览·学部·卷一》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冰鉴·神骨》

    少而学者如日出之阳,壮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之明。——《太*御览·火部·卷三》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太*御览·文部·卷六》

    君者,源也;水者,流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太*御览·治道部·卷一》

    一身骨相,具乎面部。——《冰鉴·神骨》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太*御览·人事部·卷十四》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辛弃疾《送湖南部曲》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试》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太*御览·人事部·卷八》

    上取象於天,下取法於地,中取则於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太*御览·礼仪部·卷二十四》

    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太*御览·兵部·卷二》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似初相识。——柳永《征部乐·雅欢幽会》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辛弃疾《送湖南部曲》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小人无过人之才,则不足以乱国。——《智囊(选录)·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太*御览·文部·卷十五》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太*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六》

    漠漠轻阴晚自开,*映楼台。——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武人之刀,文士之笔,皆**之具也。——《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须知最有,风前月下,心事始终难得。——柳永《征部乐·雅欢幽会》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人生何处不离群?——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

    画鬼魅易,画狗马难。——《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贯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艺文类聚·卷二十一·人部五》

    夜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笑林广记·讥刺部》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智无常局,以恰肖其局者为上。——《智囊(选录)·上智部·总序》

    人取小,我取大;人视*,我视远——《智囊(选录)·上智部·总序》

    刀能**,人尽知之;笔能**,人则未尽知也。——《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妇人惟仙姿国色,无俟修容;稍去天工者,即不能免于人力矣。——《闲情偶寄·声容部·修容第二》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粱。——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辛弃疾《送湖南部曲》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辛弃疾《送湖南部曲》

[阅读全文]...
  • 西部的组诗

  • 西部的组诗

      ▲恬静

      雾,温暖经霜的群树

      在这个恬淡的晨

      早年的白石头不再激动了

      深沉,是无语的褐色

      一切都已过去,此刻

      适宜煮梦,适宜聆听岁月深处锯齿切割的声响

      适宜让灵魂

      抚摸,乱草萎黄的山路

      ▲站立的骨架

      冷与暖,只隔着

      一个阳光

      历史与现在,潜伏着五千年黄沙的弥漫

      许多落雪的夜晚

      草原辽远

      马蹄和弯刀,依然晾晒在不倒的“人”字形骨架上

      威仪着

      一个个大汗的形象

      ▲遁

      这个季节,树

      不再欢呼

      它穿上最后的一件电影礼服,静然凭吊

      绿色的心事

      水,已干涸

      日子愈来愈厚,那么

      就让那些酸酸痛痛了经年的风湿病

      沿着白晃晃碎石

      躲进有梦的木屋┅┅

      ▲父亲.犁

      父亲的背,厚实

      背着犁。背着一座山。背着山一样沉重的期望

      汗水,润蚀板结的.冻土

      粮食抽穗

      那一把传世的犁,在紧闭的大山里破开一条出路

      童年——

      正翻越高岗

      ▲碉塔

      似剑,如柱

      狼烟已熄的丹巴碉塔,是大山一根坚韧的肋骨

      凛然千年

      镇锁,山鬼妖魅

      风一样的日子

      静静地穿过安静的瓦蓝,和早晨轻黄的阳光

      跌落,老人浅绿的茶盅

      溅起藏家院落

      一个婴儿欢乐的笑声

      ▲木屋

      都静下来了

      阳光,洗不去木屋白皙皙的寂寞

      被照亮的那一句

[阅读全文]...
  • 部编版必背古诗词

  • 部编版必背古诗词

      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已经开始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2019年,所有年级都会统一使用这个版本的语文课本。该版本语文课本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特此为大家整理了部编版必背古诗词,本篇还汇总了其中大部分的朗读或唱读版本哦。有点长,但收藏好这个帖子,够用好几年啦!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间,一片冰心在玉壶。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阅读全文]...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

  • 阅读,文学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元二使安西》

      唐朝: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诗文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王维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深度鉴赏】

      《送元二使安西》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王维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王维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王维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阅读全文]...
  • 含有西字的古诗词 带西字的诗词名句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佚名《西洲曲》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诗》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佚名《西洲曲》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李益《写情》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送别|友情|感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满载一船秋色,*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西江月·*山堂》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阅读全文]...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元二使安西》

      唐朝: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诗文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王维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深度鉴赏】

      《送元二使安西》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王维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王维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王维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阅读全文]...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 梅花,阅读,文学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梅花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翻译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解释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阅读全文]...
  • 题西溪无相院古诗词鉴赏

  • 文学
  • 题西溪无相院古诗词鉴赏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题西溪无相院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到大家!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古诗简介

      《题西溪无相院》是北宋诗人张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秋雨初晴的江南溪上景致,明净清丽,充满娴静的雅趣。

      译文

      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

      注释

      ⑴西溪:在诗人的家乡浙江湖州。一名苕水、苕溪。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城西南,吴越钱氏建。

      ⑵涵虚:宽广清澄。

      ⑶尘:尘世,指热闹的人世间。

      ⑷修芦:修长的芦苇。

      赏析/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秋雨后无相寺前的景色,主景是水。首联写西溪及附*的湖泊,经过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一片浑茫澄澈,与秋空相接;水边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积水涵虚”四字,场面很大,仿佛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涵虚浑太清”的景况。孟浩然写洞庭湖水,描摹了湖的渺茫宽阔;张先在这里突出江南雨后河湖溪塘涨满水的情况,是小环境组合成的大环境,都很神似。“上下清”即孟浩然诗的.“浑太清”,都写秋天天空晴朗,水光澄碧的景象,移不到别的季节去。次句写水边人家,以“岸痕*”说水涨得高,与“几家门”成为一个*面,也活生生地画出雨后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涵虚浑太清”(《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势。经过一番新雨刷洗,临溪屋宇显得明丽清宁,仿佛*卧在水面上,别有一副悠闲的静态。

      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处着墨,使诗情飞动。出句描述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对句写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中的葑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草声是极微弱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此乃以动衬静的笔法,给以生趣。此联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第三联仍然写景,但通过人这个主体来写,还是以水作背景。一句写入郭僧,照应题面“无相院”;一句写过桥人,点缀水乡,二句又相互呼应。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所在地的静寂清净;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回照首句,又以眼前环境的清旷与上句的“尘里”作对比,表达诗人自己对景色的欣赏。

      尾联用逆挽虚收法。“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束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这一结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砂相应。

      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全诗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题西溪无相院》阅读及答案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

      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题目:

      8、“浮萍破处见山影”一句诗与张先的另一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5分)

      9、张先绰号“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也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答案:

      8、“浮萍破处见山影”与“云破月来花弄影”,两句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1分)“浮萍破处见山影”句中“破”字,寓动于静。小艇去来,水波开合,山影映在浮萍破处,极形大自然之静。(2分)“云破月来花弄影”,“破”、“弄”两个动作,以动衬静,月被云遮,花随风摇,凸显了自然的静谧。(2分)

      9、“过桥人似鉴中行”,(1分)过桥的人好似行走在镜子中,写出了人在水面上的倒影,暗写人影。(2分)②“莫放修芦碍月生”,(1分)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暗写月影。(2分)

      鉴赏: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一个“破”字,与他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两句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这一结余味悠然。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

[阅读全文]...
  • 诗名含有西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西字的诗词

  • 西河·西江水

    辛弃疾〔宋代〕

    西江水。道是西风人泪。无情却解送行人,月明千里。从今日日倚高楼,伤心烟树如荠。会君难,别君易。草草不如人意。十年著破绣衣茸,种成桃李。问君可是厌承明,东方鼓吹千骑。对梅花、更消一醉。有明年、调鼎风味。老病自怜憔悴。过吾庐、定有幽人相问,岁晚渊明归来未。

    西江贻钓叟骞生(一作西江寄友人骞生)

    温庭筠〔唐代〕

    晴江如镜月如钩,泛滟苍茫送客愁。衣泪潜生竹枝曲,

    春潮遥上木兰舟。事随云去身难到,梦逐烟销水自流。

    昨日欢娱竟何在,一枝梅谢楚江头。

    西还寿安路西歇马

    白居易〔唐代〕

    槐阴歇鞍马,柳絮惹衣巾。日晚独归路,春深多思人。

    去家才百里,为客只三旬。已念纱窗下,应生宝瑟尘。

    西江月 夏日西堂

    陈霆〔明代〕

    纨扇欲抛还举,水沉将尽重添。南薰微透水晶帘。

    纹浪忽摇冰簟。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晚凉浴起卸轻衫。

    新月一钩纤淡。

    沣上西斋寄诸友(七月中善福之西斋作)

    韦应物〔唐代〕

    绝岸临西野,旷然尘事遥。清川下逦迤,茅栋上岧峣.

    玩月爱佳夕,望山属清朝。俯砌视归翼,开襟纳远飙。

    等陶辞小秩,效朱方负樵。闲游忽无累,心迹随景超。

    明世重才彦,雨露降丹霄。群公正云集,独予忻寂寥。

    送张将军征西(一作西征)

    钱起〔唐代〕

    长安少年唯好武,金殿承恩争破虏。

    沙场烽火隔天山,铁骑征西几岁还。

    战处黑云霾瀚海,愁中明月度阳关。

    玉笛声悲离酌晚,金方路极行人远。

    计日霜戈尽敌归,回首戎城空落晖。

    始笑子卿心计失,徒看海上节旄稀。

    经马镇西宅(一作马镇西故第)

    许浑〔唐代〕

    将军久已没,行客自兴哀。功业山长在,繁华水不回。

    乱藤侵废井,荒菊上丛台。借问此中事,几家歌舞来。

    西云梅花盛开用元默西云韵

    湛若水〔明代〕

    梅花清太极,雪月与通灵。老树从心折,春风就手迎。

    映溪流不竞,脱蒂了无声。惊起罗浮梦,凭轩见八溟。

    金缕曲 题西子思乡图,即代西子自叹

    堵霞〔清代〕

    容易韶华度。最难堪,秋容惨淡,秋声凄楚。江畔芙蓉刚半吐。

    多少月笼烟护。那似我,随风飘堕。遥望乡园何处是,怎苍苍、独把红颜妒。

    全不管,捧心苦。

    屧廊深邃宫闱暮。甚来由,娇丝脆竹,朝歌夜舞。听说沼吴须籍妾,武将谋臣几许。

    偏用着,温柔戈斧。他日身随荒草没,更何从、认取耶溪路。

    无限恨,向谁诉。

    送常曾侍御使西蕃寄题西川

    李益〔唐代〕

    凉王宫殿尽,芜没陇云西。今日闻君使,雄心逐鼓鼙。

[阅读全文]...
  • 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

  • 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诗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8】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作品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小而言之,我们研讨某个问题时,不是也有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吗?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有时也由于纠缠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的结果吗?这种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 - 句子

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 - 语录

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 - 说说

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 - 名言

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 - 诗词

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 - 祝福

有关于西部的古诗词 - 心语

推荐词条

qq删除签名历史记录 帅气的qq签名 qq的个性签名在哪里 QQ个性签名时间 微商微信签名 qq签名文艺 qq个性英语签名 qq诗意个性签名 qq签名伤感大全 qq个性签名失恋 qq文艺签名 火影忍者qq签名 帅气qq签名 幽默的微信签名 qq暗恋个性签名 古风qq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女生大全 社会qq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哲理 文艺的qq签名 qq社会个性签名 女生qq个性签名大全 男微信个性签名 韩语qq签名 qq个性签名韩文 QQ个性签名q乐园 开心微信签名 qq个性签名男生伤感 有内涵的qq签名 qq伤感个性签名男生 女孩微信个性签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