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

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关于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在日常学*和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试题,借助试题可以对一个人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你所见过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朋 B、人 C、师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 )

      A、《论语》 B、《庄子》 C、《礼记》

      3、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 )而小天下”。

      A、泰山 B、嵩山 C、黄山

      4、《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

      A、足 B、乏 C、困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A、悲伤 B、伤悲 C、忧伤

      6、“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作者是( )

      A、李白 B、苏轼 C、李之仪

      7、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

      A、似曾相识鸟归来 B、似曾相识雁归来 C、似曾相识燕归来

      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

      A、慎于行 B、慎于思 C、慎于言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10、管子曰:“仓廪实而知( )。”

      A、礼貌 B、礼节 C、礼仪

      1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不受嗟来之食”。

      A、智者 B、廉者 C、仁者

      12、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 )为美。”

      A、朴素 B、俭朴 C、俭素

      13《七步诗》的作者是( )

      A、曹植 B、曹丕 C、曹操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A、阴山 B、边关 C、燕山

      1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

      A、“花重绵阳城 B、花重锦州城 C、花重锦官城

      16、“问君能有几多(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的词句。

      A、忧 B惆 C愁

      1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

      A、《游园不值》 B、《春望》 C、《春夜喜雨》

      1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 ),( )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自《老子》。

      A、辨 B、辫 C、辩

      1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读作( )

      A、kuǐ B、guī C、wā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 )的文章。

      A、文天祥 B、辛弃疾 C、范仲淹

      2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周敦颐称赞( )的名句。

      A、牡丹 B、菊花 C、莲花

      2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是文天祥的诗句。

      A、汉青 B、汗青 C、汗清

      23、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里“作”的意思是( )

      A、工作 B、开始、起步 C、做

      24、《礼记·大学篇》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

      A、修其身 B、正其心 C、诚其意

      25、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上句是( )。

[阅读全文]...
  • 防洪知识试卷含答案

  • 知识,试卷
  • 防洪知识试卷含答案

      防汛是指为防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在洪水预报、防洪调度、防洪工程运用等方面进行的有关工作。汛的含义是指江河、湖泊等水域的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涨水现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防洪知识试卷及答案。

      一、判断题:(每题2.5分,计50分)

      (√)1、铁路局(集团公司)防洪总体工作思路是以高速铁路和旅客列车运行安全为工作重点,全员防洪、全年防洪、科学防洪。

      (√)2、铁路局(集团公司)防洪工作执行的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整治” 的工作方针。

      (√)3、供电段的2015年防洪工作目标是实现汛期“不倒杆、不断线、不淹泵、消灭水害期间责任供电、供水事故”。

      (X )4、防洪警戒期,各车间要安排干部12小时值班,夜间和节假日各工区要保证有半数以上的人员留守。

      (√)5、汛期,普速铁路每月必须对管内所有设备进行1次防洪专项巡视检查,并严格落实“雨前、雨中、雨后”的三检巡查制度。

      (√)6、各车间、班组对铁路两侧危树进行全面检查、整治,对可能倾倒侵限影响供电安

      全的危树,要采取削顶、截枝、砍伐等措施进行处理。

      (√)7、当特大洪水发生,管内变配电所内外及电缆沟内排水不畅,导致地面水位迅猛增高,危及供电设备安全时,应立即报告电调、安调和主管领导或值班领导,并召集所内人员,开凿临时排水出口泻洪,以防变配电所被淹。

      (√)8、段各级检查组要结合各类专项检查活动加强对各车间、班组的防洪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X )9、各铁路局防洪指挥部要根据有关规定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合资铁路和地方铁路的防洪工作进行设备整治。

      (X )10、建立防洪材料机具的日常检查制度,各车间根据实际情况,指定专人负责,每月检查不少于2次,确保机具状态良好。

      (√)11、做好日常值班工作。防洪警戒期,各车间要安排干部24小时值班。

      (X )12、夜间和节假日各工区要保证有2/3以上的人员留守。

      (√)13、供水部门要加强对水源及供水设施的防护,要制定应急措施,保证饮水卫生。

      (√)14、当降雨量达到“封锁警戒值”时,在区间运行的机车(轨道车)乘务员接到封锁警戒通知后要立即减速至20Km/h运行至前方站,发现险情立即停车;或根据车站值班员的通知以15Km/h的速度退回至后方站。

      (√)15、遇抢修时,可只进行制动机简略试验和GYK放风试验。

      (X )16、各级防洪办事机构与地方有关部门,应共同对沿线与铁路有关的水库、河道、江河堤坝、塘坝、贮木场及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按照《铁路技术规程》的规定,及时向有关各级人民*汇报,合理解决。

      (X )17、根据上级指示及预计可能发生水害的处所,应在沿线准备紧急加固和抢修的料具。

      (X )18、防洪料具均应在雨季来临时备齐,并运至规定地点,未经有关防洪组织批准,不得挪用。

      (X )19、各级防洪指挥部汛前应对管内职工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使有关人员熟知防洪规章制度,并组织交流防洪抢险经验。

      (√)20、机车、列车乘务人员,应对沿线重点病害地段心中有数,要认真执行调度命令,严格按照规定速度运行,不间断t望,并与工务巡守人员以信号应答。运行中的列车,遇有前方情况不明时,可适当减速或停车,发现险情及时采取有效果断措施,并及时报告车站或调度所。

      (X )21、防洪抢险期间,保卫科应按照防洪指挥部的要求,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防止抢险物资被盗和对铁路设施的破坏活动,维持抢险现场秩序。

      (√)22、铁路应根据沿线的风速、降雨量、降雪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质条件以及线路环境、设计速度等情况,建立相应的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对风雨雪、地震灾害和异物侵限等实时监测报警或预警。

      (√)23、铁路局(集团公司)应根据历年降雨、洪水规律和当年的气候趋势预测,发布防洪命令,制定防洪预案,汛期前进行防洪检查处理,完成防洪工程和预抢工程,储备足够的抢险材料及机具,组织抢修队伍并进行演练,发动沿线群众建立路地联防机制。

      (√)24、一旦发生灾害,积极组织抢修,尽快修复,争取不中断行车或减少中断行车时间。设备修复后,须达到规定标准。

      (√)25、遇雨量监测子系统提示雨量监测报警信息时,列车调度员根据报警提示向相关列车发布限速运行的调度命令。对来不及发布调度命令的列车,立即通知司机限速运行。司机接到调度命令或通知后,应立即采取措施。

      二、选择题:(每题2.5分,计50分)

      1、供电、水电部门及相关站段:负责接触网和供电线路的检修,对变、配电站(含分区所、开闭所、AT所等所、亭、室)和贯通电缆的(B)进行严格检查。

      A、技术参数;B、防雷设施;C、绝缘;

      2、铁路局(集团公司)防洪指挥部办公室职责:根据铁路总公司的要求部署当年的防洪工作,下达(C)的防洪工作通知和有关文件;修订防洪应急预案,报铁路总公司防洪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A、5年;B、3年;C、当年;

      3、对防洪重点设备要加大巡查频次,严格落实( C )的三检巡查制度。必要时派人24小时看护。

      A.“雨前” B.“雨后” C.“雨前雨中雨后”

      4、各班组每月组织(C )次防洪实战演练,必须有车间干部全过程参与并填写抢修演练评价表,由车间主任签字认可后留存各工班备查。

      A.3 B.2 C.1

      5、铁路局(集团公司)湖南、广东境内防洪警戒期(简称汛期,下同)为(A),海南境内汛期为5月1日~10月15日。各单位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提前进入或延迟防洪警戒期。

      A、4月1日~9月30日;B、3月1日~8月30日;C、4月30日~10月10日;

      6、防洪期间车间需加强线路及设备的巡视工作,正常天气按( C )天为一个巡检周期,如遇恶劣天气,需加强巡视。

      A.3 B.2 C.10

      7、防洪材料机具的日常检查由各车间根据实际情况,指定专人负责,每月检查不少于(A )次,确保机具状态良好。

      A.1 B.2 C.3

      8、汛期临*既有线施工须经( A )批准后,方可施工。

      A集团防洪办 B建设单位 C 监理单位

      9、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有效处Z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前提是( C )

      A 制度的落实B 施工组织的实施C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

      10、加强防洪抢险实战演*。各车间每( C )必须开展一次防洪演练,并将抢修演练评价表和相关图片报安调科。

      A、日 B、周 C、月

      11、对发生灾害险情和事故预兆,不采取防止事故的措施,又不及时报告应追究( B )的直接责任。

[阅读全文]...
  • *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考试
  • *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学*古诗文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学诗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能够终生收益无穷。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供参考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汉乐府·长歌行》。(2)

      (1)悲伤(2)伤悲(3)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3)

      (1)似曾相识鸟归来(2)似曾相识雁归来

      (3)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1)。

      (1)曹植(2)曹丕(3)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1)”。

      (1)阴山(2)边关(3)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3)。

      (1)花重绵阳城(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1)。

      (1)《游园不值》(2)《春望》

      (3)《春夜喜雨》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1)的诗句。

      (1)王勃(2)李白(3)白居易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是文天祥的诗句。(1)

      (1)汉青(2)汗青(3)汗清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1)。

      (1)因为(2)坐下(3)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3)。

      (1)多少楼台烟波中(2)多少楼台风雨中

      (3)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1)的诗句。

      (1)王维(2)王之涣(3)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2)。

      (1)张养浩(2)马致远(3)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1)。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王昌龄《出塞》(3)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3)。

      (1)春色(2)梨花(3)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的《无题》。(3)

      (1)李贺(2)李清照(3)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2)。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登高》

      (3)《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的词句。(1)

      (1)岳飞(2)辛弃疾(3)陆游

      1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2)。

      (1)红色(2)花(3)树叶

      19.“海上生明月,()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3)

      (1)天地(2)天下(3)天涯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的《别董大》。(1)

      (1)高适(2)岑参(3)王昌龄

      2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2)。

      (1)李延年(2)李龟年(3)崔九

      2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的诗句。(3)

[阅读全文]...
  • 有关春晓古诗知识

  • 知识,古诗文
  • 有关春晓古诗知识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春晓古诗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前言】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易浅*,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注释】

      ⑴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昨夜。

      ⑷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翻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阅读全文]...
  •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 知识,古诗文,文学
  •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说文

      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要求根据某一事物进行论述,以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内容可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方面。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为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东方朔《非有先生论》,至南朝梁萧统《文选》遂专列“论”为一门,收录西汉至南北朝间一些著名作者的论文。在写作上,以“论”名篇的论文大都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结构层次进行安排,但每篇具体分析的写法各不相同。以“说”名篇的论文常用来阐述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的看法,但有的重在记叙,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袁牧的《黄生借书说》,韩愈的《师说》《杂说》,周敦颐的《爱莲说》等。“论”与“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论”重在论理,“说”重在说明。

      记叙文

      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文章的总称。为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记叙行踪描摹山水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姚鼐的《登泰山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有通过描写山水来阐明深刻道理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有记叙人物动人事迹的,如崔铣的《记王忠肃公翱事》、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有记叙生活见闻及遭遇的,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有记叙事物形态特点的,如沈括的《采草药》、李渔的《芙蕖》、魏学}f尹的《核舟记》等。总之,内容可包罗万象,形式可不拘一格,虽以记叙为主,但又兼以议论和抒情,写法很灵活。

      传记文

      或称为“传”,记载人物的生*事迹。最早的传体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厥后世之学士大夫,或值忠孝才德之事,虑其淹没弗白,或事迹虽微而卓然可为法戒者,因为立传,以垂于世”(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列于史书的称“史传”,列于家谱的称“家传”,自叙生*者称“自传”(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陆羽的《陆文学自传》,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对本传记事补充者称“别传”。还有记叙生*事迹较史传、自传、别传简略的小传,如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有一人一传者,如《史记·孟尝君列传》;有两人或数人合传者,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也有如《列女传》《高僧传》《唐才子传》等按人物性质编撰的类传。内容有记叙文臣武将的,也有记叙下层人民的,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侯方域的《李姬传》。还有如韩愈的《毛颖传》、马中锡的《中山狼传》等记叙寓言故事的。

      赋

      最早写作赋并以赋名篇的是战国荀况,今存荀况《礼赋》五篇。到战国末年宋玉进一步发展了赋体文学,其作《风赋》《神女赋》皆为赋中名篇。到了汉代,赋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其基本特征是文采华丽、铺张扬厉,形式上可分为问答体与非问答体两种,大多篇幅较长,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是其中的代表。魏晋南北朝时,赋体有了新的发展,其特点是追求字句的工整对仗和音节的铿锵,讲求用典,篇幅较短,故又称“俳赋”或“骈赋”。唐宋时由于科举考试用赋,便产生了一种既讲究对偶又限定音韵的新赋体——律赋。律赋格式严谨,对仗工整,*仄和谐,并由考官出题限韵,字数一般不超过四百字。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属于这一类赋体。中唐以后,由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赋体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文赋”。文赋一反俳赋、律赋在骈偶、用韵方面的限制,而趋向散文化。它句式参差,用韵自由,几与散文相接*,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到了清代,因受八股文的影响,在赋中讲求股对、程式,赋与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相似,从而走人了赋的末途。

      书表

      书为书信的总名。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统称为“书”。战国时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即为奏书的性质。因为是写给国君看的,所以后代将这类性质的文章通称为上书。亲朋间往复信札性质的书,内容则可包罗很广,或议论时政,或讨论学术,或评述人物,或传授学业,或抒写际遇,或劝喻亲友,大至*要事,小至日常生活,都可意到笔随,称心而言。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吴均《报朱元思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宗臣《报刘一丈书》等。

      表,则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说:“章以谢恩,表以按劾。”但汉代以后,其界限区别已不太严格。唐宋以后,诸如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也用“表”体。表重在陈情,故在奏议文体中往往写得最为恳切感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文章开端作“臣某言”,结尾作“拜表以闻”或“臣某顿首”,是表的一般程式。

      诗歌

      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古代称合乐者为诗,不合乐者为歌。后来“诗”“歌”互称,或合称“诗歌”。诗起源于劳动,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古诗多四言,东汉魏晋以后,各种诗体始趋于完备。古代诗歌按体裁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种。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形式比较自由,一般不受格律束缚,句式也有长有短,四、五、六、七言及七言以上的杂言都有,《诗经》《楚辞》与汉乐府及汉魏五言体是这类诗体的代表。*体诗对押韵、*仄、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一般只押*声,每篇必须对仗,*仄须符合一定的格式,字数也有严格的限制。*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又分五言律、六言律、七言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以及三部律诗等,绝句则分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一)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唐以后出现的所谓*体诗相对而言。其体制特点是每首诗的字数没有严格的限定,押韵可押*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句句押,也可隔句押,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诗的*仄完全自由,没有任何规定。不讲求对仗,诗中有时也出现对仗,这只是修辞上的需要。古体诗虽然不受格律上的束缚,但仍讲求音韵、音顿,讲求音节的和谐和句式的整齐。课本中的《饮酒》《观刈麦》《归园田居》《迢迢牵牛星》等都属于古体诗。唐代律诗盛行之后,古体诗为了表现与律诗的不同,尽可能多用“拗句”(*仄声调不合律诗规则的诗句),多运用“三*调”(诗句的末三字全用*声),力避对偶、声律,以显示出辞气的高古,表现气格的浑厚与超迈。另外在唐代还出现了一种“入律古风”,这类诗全用七言律句或基本用七言律句组成,而且大量运用对仗,经常换韵,往往*仄交替,全诗很像由多首七绝组成,如课本中的《琵琶行》及高适的《燕歌行》、王维的《桃源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二)乐府诗

      乐府,原为汉武帝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其任务为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收集歌辞。这些收集的乐章和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乐府诗”除要求配合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东汉末年,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首先袭用乐府旧题模仿两汉乐府歌辞的风格来写旧乐府体诗。这些作品,有的是根据两汉乐府的曲谱所作的歌辞,有的则是沿用乐府旧题模仿乐府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创作的不入乐的歌辞。隋唐以后,用乐府体写诗的风气十分盛行,李白、杜甫、王建、张籍等都是写乐府诗的能手。如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王昌龄的《塞上曲》《塞下曲》,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崔颢的《长干行》等,这些诗歌虽为乐府诗,但已不能人乐歌唱。还有一些如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等即事名篇的自制新题的乐府诗,既不能人乐歌唱,又不沿袭乐府古题,称作“新乐府”。中唐以后,发展为白居易、元稹所领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不依旧谱,不用旧题,仅根据汉乐府“缘事而发”叙事写实的精神来进行创作,这是乐府诗的新发展。后代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与袭用乐府旧题仿作的不入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

      乐府诗,特别是汉乐府,多数出自社会下层人民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而反映社会现实广阔而深刻,语言朴素自然,通俗明快,在我国诗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体诗

      *体诗又称“今体诗”“律诗”,因格律严密得名。起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的一种自觉讲求声律的新诗体——永明体,后经阴铿、何逊、庾信等诗歌的实践,得到进一步发展。入唐以后逐渐成熟,至宋之问、沈俭期,总结六朝以来诗人在形式格律上的实践经验,完成了律诗形式定型的最后任务。五、七言律诗每首八句,四韵,一、二两句称起联或首联,三、四两句称颔联,五、六两句称颈联,七、八两句称尾联或结联。每联上句称出句,下旬称对句。中间两联须对仗,首尾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对仗的目的是帮助诗歌内容的表达,形成诗歌整齐的美。每首诗都有固定的*仄格式。

      另外律诗中还有一种叫“排律”。凡律诗中旬数超过八句者叫“排律”。排律的句数少则十几句,多则一二百句。除首联和尾联外,中间的句子不论多少,每联都必须对仗,其用韵、*仄、粘对等规则都与五律七律相同。排律分五言排律与七言排律两种,五言排律齐梁时代已有试作,七言排律到盛唐以后才出现。排律篇幅过长,又限于声律、对仗,束缚很大,不容易写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则是写排律的高手。

      (四)绝句

      绝句,又称“断句”“截句”,分为古绝与律绝两种。古绝为古体诗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不受律诗格律的限制,虽押韵而用韵较自由,押*声亦可,押仄声亦可。这类诗如王维的《鹿柴》《竹里馆》《杂诗》,裴迪的《送崔九》,李白的《静夜思》等。

      律绝分为五言绝与七言绝两种。每首两联,其要求一联之间两句*仄相对,两联之间*仄相粘,押*声,与律诗相同。至于对仗,或用于前两句或用于后两句,或两联皆用,或不用对仗,皆无不可。现在一般通行的看法,认为律绝是在隋唐以前五、七言四行小诗的基础上受到齐梁时代讲求声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对仗

      对仗,指诗歌中的词句对偶。晋以后在诗歌与骈文中已大量运用,后来则构成*体诗格律的要素之一。在律诗中,二、三两联要求对仗,但也有三联以至四联都运用对仗的,如杜甫的《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对仗要求严密工整,不仅要求词性相同(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上下两句字词不重复,而且要求两句的意思不雷同,做到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如果两句意思相同,则称为“合掌”,这是律诗的大忌。对仗有利于诗歌内容的展开,可以形成诗歌形式的整齐美。对仗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当句对、扇面对等多种形式。工对要求做到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量词、虚词以及联绵词都要相对,还必须做到同类相对。词性相同而门类不同的对仗叫宽对,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江湖”对“鸿雁”,“秋水”对“几时”,就属于宽对。在唐诗的对仗中,大量出现的是宽对。借对则是用双类语来作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借音,即采用谐音的方法进行对仗。如张乔《月中桂》:“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借“下”为“夏”,与下旬中的“秋”相对。另一种是借义,诗中用的是甲义,而借用乙义与另一词相对。如温庭筠《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下句的“丁”是丁壮之丁,借为丙丁之丁以与上句的“甲”相对。当句对是指一句中自成对偶,然后又与他句相对。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全诗不但一二句、三四句各相对,而且各句自对对仗,“金河”对“玉关”,“马策”对“刀环”,“白雪”对“青冢”,“黄河”对“黑山”。所谓“流水对”是指在一联中上下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气贯注如水顺流而下,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王维《辋川闲居》“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元稹《遣悲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未展眉”。流水对不仅具有整饬对称之美,而且能增强诗歌珠走泉流的音乐美。所谓“扇面对”就是隔句对,即一、三句相对,二、四句相对,也可以说是上联与下联相对。如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没潜夫”;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词曲

      词是伴随着新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一种新兴的音乐文学,与乐曲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词初期的功能是人乐歌唱,需要按乐谱填词,因此作词又称为“填词”、“倚声”、“依声”。在创作上则要求:一、每首词要选择一个词调。词调就是歌唱的乐曲。二、根据乐曲的段数,词分成二片、三片或四片。三、根据乐曲乐句的参差,词也为长短句。四、词必须讲求*仄声韵,以配合管弦,合于歌唱。总之,每一词调的片、句、字数及声韵、*仄都有一定的规定,这就是所谓“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词律。词,因由诗歌发展而来,故又称“诗余”(如《双溪诗余》);因其先有曲后有词,故又称“曲子词”(如《敦煌曲子词集》);因其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因其能合乐歌唱,故又称“乐府”(如《东坡乐府》)、“乐章”(如《苕溪乐章》)或“歌曲”(如《白石道人歌曲》)。还有称为“雅词”(如《紫微雅词》)、“琴曲”(如《静志斋琴曲》)等名的'。

      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人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北曲”又称“元曲”,因产生于元代配合北乐故名。北曲包括“散曲”和“剧曲”两种性质不同的文体。“散曲”是一种配乐可歌的诗歌,“剧曲”是一种以曲词为主又有说白、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戏剧,故又称“杂剧”。“南曲”产生于宋代,配合南方音乐。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

      词的分类

      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十六字至五十八字以内的词称“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一字以内的词称“中调”,九十二字以上者称“长调”。词的这一分类始于明代中叶以后嘉靖年间(1522-1566)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四卷,此书将南宋何士信所编《草堂诗余》改为以小令、中调、长调三类编排重刻(原来分四季景物、天文地理等十二类),清代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对小令、中调、长调三类词的字数又作了以上这一具体的规定。这种分类曾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如清万树在《词律·发凡》中提出质疑:“所谓定例,有何所据?若以少一字为短,多一字为长,必无是理。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者,有六十字者,将名之日小令乎?抑中调乎?如《雪狮儿》有八十九字者,有九十二字者,将名之日中调乎?抑长调乎?”这种分类确实无科学根据,但它以具体数字来划分词的类别,对读者还是有帮助的,因而被一直沿用下来。小令一般出现在唐与五代,到北宋初年,特别是在柳永以后,中调和长调才开始大量出现。

      词牌

      词牌是词调的名称。一个词牌就是一种词调格式,表示它特定的宫调(即律调)以及字数、句数、*仄、韵脚等。有的词牌除本名外还有别名,如“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江南好”“谢秋娘”等,“念奴娇”又名“酹江月”“百字令”“壶中天”等;有的词牌牌名相同却非一调,如“西江月”与“西江月慢”。词在初起时,词牌与词的内容完全相合,宋黄开说:“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尔后渐变,去题远矣。”(《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后来词人为了点明题旨,说明所写词的内容,就在词牌下标出词题,如“春思”“咏梅”“端午”等;有的还加上小序,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姜夔的《扬州慢》等。有的为了标明词的宫调,就在词牌下注明仙吕宫、双调、歇指调等。词牌名称很多,来源也各不相同。有的来自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有的来自唐代乐曲,如《菩萨蛮》《天仙子》;有的依据词的字数或句式,如《十六字令》《三字令》;有的根据人名或地名,如《虞美人》《梁州令》;有的采用别人的诗句或本词中的字句,如《满庭芳》《忆秦娥》等。

      小令

      小令为宋词体式名,又称“令曲…'歌令”“令章”。它的来源,一是大曲——摘取大曲的某一段;二是出自宴*间所行的酒令。唐人宴会时,常利用时令小调作酒令,词人根据乐调即*填词,元稹《何满子》诗“牙筹记令红螺盘”,“记令”就是“记曲”;有时或令歌女唱小曲以劝客饮酒,白居易《就花枝》诗“酒翻衫袖抛小令”,“抛小令”即唱小曲。后来,酒令发展成为词,这样的词一般字少调短,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调长字多的大多出于大曲,如柳永《甘州令》(七十八字),《婆罗门令》(八十六字),《六么令》(九十六字),《胜州令》(二百一十五字)。

      散曲

      散曲是曲词的一种体式。是南宋以后民间歌曲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相互融合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歌词形式。盛行于元明两代。和诗词一样,多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只供清唱,没有说白动作,有别于元杂剧中的剧曲。散曲有南曲和北曲之分,但不论南曲或北曲,都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主要形式。小令和词中的小令不同,通常以一支曲子为单位,如《朝天子》《天净沙》《山坡羊》等,没有双叠或三叠、四叠。同一曲牌的小令可以重复使用,从几首直至百首,组成组曲形式,歌咏同一故事或分咏各事,名为“重头小令”,但组曲中的各支曲子仍然完整独立,可以分押不同的韵。有的小令在乐律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一支至三支其他曲子,称“带过令”,常见的如《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等,也属小令一体。散套又称“套数”“大令”,通常由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押同一韵脚,一般都有“尾声”,曲调多少与长短皆不拘。小令或散套除本调规定的字数外,还可在句首或句中增添衬字,以便于更自由灵活地歌唱。

      古代文体知识

      古人喜欢在文题上表示出体裁。古代文体大致如下。

      一、论说类

      1、疏又称奏疏。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分条陈述。畅于春秋,成于两汉。

      2、表又称奏疏、奏议。臣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有所请求的一种文体。重情。

      3、论直接阐明自己观点的一种文体。分史论(人物论、专题论)、文论(评论文章)、策论(起源于写在简册上以对答用,发展成策论)

      4、说用来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章。教材注解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例如《师说》《捕蛇者说》

      5、原推究。对一种理论、制度、或社会*俗从根本上加以探索、考察。《原君》

      6、订评议。对某一人事物论定功过,品评优劣,常含力排众议而独抒新见之意。因而行文有力,慷慨激昂。订,论。《订鬼》

      7、序是用来评介作品内容的。有自序、他序。位置在一本书的开头或结尾。例如《指南录后序》唐宋以来,送别赠言也称序。例如《送东阳马生序》

      二、记叙类

      1、纪传体司马迁首创,以本纪、列传为人物传记中心。本纪记叙帝王事迹,世家记叙诸侯王和辅汉功臣的事迹,列传是名人事迹。

[阅读全文]...
  • 有关春晓古诗知识

  • 知识
  • 有关春晓古诗知识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春晓古诗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前言】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易浅*,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注释】

      ⑴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昨夜。

      ⑷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翻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阅读全文]...
  • 关于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

  • 知识
  • 关于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是二十八宿之中的两宿。“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王勃这句诗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2、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王勃这句诗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3、唐代卫象《古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卫象这一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4、曹植《与吴季重书》:“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5、唐代张说《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得林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张说这一诗句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6、《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7、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

      8、《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9、《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10、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高中古诗知识点归纳

      一.诗歌分类

      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碳翁》《陌上桑》《木兰诗》,有的还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如《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怀(即咏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和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以石灰自喻,表达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即歌咏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主要写法:

      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注意】

      1.读诗时要"想诗"。诗中的道理,如盐溶于水——“体匿味存,现相无相”,要细细品味。

      2.诗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 ②引申而来,其理趣要用辩证观点分析诗句,“思而得之”。

      3.一般诗歌也常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有的诗还把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怎样鉴赏诗歌

      (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更好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诗序和诗歌后注释)

      如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赞颂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作者李纲是跨越两宋的抗战派领袖,为相时颇有政绩。因为被投降派所排斥,屡次被谪。《病牛》便是他罢相后在鄂州所作诗歌。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风格补充】

      1.三曹——苍凉雄健。

      2. 陶渊明——田园诗之大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表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反抗精神。讴歌田园风光,把美丽朴素的田园风光与黑暗污浊的仕途生活加以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的虚伪。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咏荆何》、《读山海经》中,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战斗精神的颂扬,反映了诗人自己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表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说明他没有忘怀现实,也没有放弃他的伟大理想。

      3.陈子昂——其诗开一代诗风,其中《登幽州台》最为出名,抒写不遇之悲怆,蕴含自信自负,情怀壮伟,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之伟大孤独。

      4.张若需——《春江花月夜》,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

      5. 王昌龄——诗歌具深厚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诗风雄健浑厚。

      6.高适、岑参——诗风雄浑奇拔。岑参写边塞风物雄奇瑰丽,写人物豪情奔放。

      7.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表现山水田园之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和心境。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其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又有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更多见的是融诗情画于一体而清逸雅致、表现物即我、我即物的庄禅境界的山水诗。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8. 李白——飘逸洒脱,豪迈奔放,其诗抨击时政,愤世嫉俗,表达怀才不遇、希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歌具浪漫主义色彩,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想象瑰丽而变幻莫测;乐府和歌行写得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其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有时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是他追求个人自由**的天地。

      9. 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诗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以诗写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诗人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

      10.李贺——灵心善感,诗风的忧郁激愤。诗歌充满青春乐趣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意象色彩斑斓且组合密集。

      11. 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抨击黑暗,针砭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是中唐

      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诗风*白清新。

      12. 杜牧——咏史诗的大手笔,历史与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诗风含蓄绰约。

      13. 李商隐——诗风清丽俊逸,开拓朦胧、幽约之美丽、令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14. 贾岛—— 其诗以清奇幽峭见称,诗风萧瑟悲愁。

      15. 张九龄——委婉蕴藉。

      16. 韦应物——清新典雅。

      17. 韩愈——诗风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阅读全文]...
  • 粮食知识试题

  • 知识,粮食,考试
  • 粮食知识试题

      世界粮食日粮食日的由来1979年,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以期引起人们对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粮食知识试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

      1、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A、大豆、水稻、高粱 B、小麦、水稻、玉米

      C、水稻、玉米、高粱 D、小麦、水稻、黑麦

      2、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超过()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以上,相当于1。45亿亩粮田产量。

      A、500 B、800 C、1000 D、1500

      3、我国的“粮食安全”内容为( )。

      A、转基因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粮食营养安全

      B、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粮食营养安全

      C、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粮食储备安全

      D、国家粮食安全、粮食运输安全、粮食营养安全

      4、被视为“文明病”的克星是( )。

      A、留胚米 B、精制米C、糙米 D、大米

      5、谷物食物中的能量有80%—90%来自( )。

      A、碳水化合物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6、通常把当年收获的粮食称作新粮,把储存一年以上的粮食叫做陈粮。陈粮不是陈化粮,粮食是否能供食用,是以( )来判定的。

      A、质量标准 B、卫生标准 C、感官检验 D、加工工艺

      7、绿色食品正确说法是( )。

      A、绿色食品就是绿颜色的食品 B、天然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

      C、野生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 D、绿色食品是经过专门机构认证的许可的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

      8、世界粮农组织将( )作为衡量全球或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

      A、库存消费比 B、粮食产量 C、粮食库存量 D、粮食加工转化量

      9、收购入库的自治区储备粮原粮应当是当年生产的符合()的粮食。

      A、国家质量标准 B、国家中等以上质量标准 C、企业质量标准 D、等级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要求

      10、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首先符合( )。

      A、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B、企业的管理规定 C、产品的要求 D、食品要求的色、香、味和工艺的需要

      11、( )是粮食中最重要的储藏性多糖,是人体所需热能的主要来源。

      A、纤维素 B、蛋白质 C、脂肪 D、淀粉

      12、稻米的腹白,是胚乳结构( )的外在表现。

      A、紧密 B、完整 C、饱满 D、疏松

      13、当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障市场供应、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 )。

      A、最低收购价格 B、市场价 C、浮动价格 D、最高限价

      14、直接评价粮食食用品质的方法是( )。

      A、 感官指标评价 B、化学指标评价 C、营养指标评价

      D、物理指标评价

      15、( )是对储粮安全储粮品质危害最大的微生物。

      A、霉菌 B、细菌 C、放线菌 D、酵母菌

      16、扦样检验是通过对( )样品的检验来达到检验整批产品总体的目的。

      A、代表性 B、 *均 C、 实验 D、分析

      17、能够降低体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防止密度脂蛋白遭氧化破坏,从而避免动脉内沉积斑块而引起心脏病和中风是()。

      A、小麦粉 B、荞麦粉 C、全麦食品 D、大米

      18、负责对粮食加工过程中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部门是( )。

      A、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B、产品质量监督部门

      C、*门 D、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19、国家实行粮食收购( )制度。

      A、许可 B、备案 C、审核 D、登记

      20、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在出库前应当经过( )进行质量鉴定。

      A、本企业 B、国家级粮食质量检验机构

      C、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 D、省级粮食质量检验机构

[阅读全文]...
  • 英语b级试卷试卷答案

  • 试卷,英语,教育
  • 英语b级试卷试卷答案

      好的成绩,一定要多做题。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英语b级试卷试卷答案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词汇选项

      1.I have been trying to quit smoking.

      A.give up

      B.pick up

      C.build up

      D.take up

      2.Relief workers were shocked by what they saw.

      A.moved

      B.touched

      C.surprised

      D.worried

      3.The weather is a constant subject of conversation in Britain.

      A.question

      B.problem

      C.title

      D.topic

      4.This is not typical of English,but is a featur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particular

      B.characteristic

      C.remarkable

      D.idiomatic

      5.It is virtually impossible to persuade him to ap* for the jo

      B.

      A.sim*

      B.almost

      C.totally

      D.completely

      6.These are defensive behavior patterns which derive from our fears.

      A.stem

      B.rely

      C.develop

      D.grow

      7.Only a small minority of the mentally ill are liable to harm themselves or others.

      A.easy

      B.possible

      C.likely

      D.difficult

      8.They have the capability to destroy the enemy in a few days.

      A.possibility

      B.necessity

      C.ability

      D.probability

      9.We have never seen such gorgeous hills.

      A.beautiful

      B.stretching

      C.spreading

      D.rolling

      10.The leaves have been swept into huge heaps.

      A.loads

[阅读全文]...
  • 中考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春望》

  • 中考,语文,古诗文
  • 中考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春望》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考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春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知识点归纳:

      1、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破”、“深”写出了怎样凄惨的景象?

      答:“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冷寂荒芜的景象。

      6、杜甫诗有诗史之称,本诗折射出怎样的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安史之乱,表现了忧国思家、感时伤坏之情。

      7、情景交融在颔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试加以赏析。

      答:花鸟本是怡人之景,而诗人见之而泣,闻之愈悲,可见时局的不幸,这里诗人将悲情融于乐景,更加重了悲的抒*彩。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知道为什么吗?

      答:这两句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

      9、末句“不胜簪”这一细节有怎样的作用?

      答: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亲之情。

      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 句子

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 语录

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 说说

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 名言

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 诗词

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 祝福

有关古诗知识的试卷 - 心语

推荐词条

形容树枝的古诗词 咏华山古诗的 山行的古诗带拼音 冬至的古诗配图片 古诗北山的拼音版 说老人生日快乐的古诗 黄山的古诗二首 芒山砀山的古诗 适合表演诵读的古诗词串串烧 春望古诗的配图 生活工作多彩的古诗词 严武的军城早秋古诗意思 风这篇古诗的背景音乐 不得不阿谀奉承的古诗 一心追逐快乐的古诗 古诗古人读书一二的 家旺的古诗 姚杰的古诗 古诗中形容艰辛的词 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池鹤 抒发喜悦的古诗词 移风易俗树新风的古诗歌 有含蛙的古诗 高考背诵篇目有维的古诗 一曲的古诗 牧童古诗卢肇表达的情感 60字的古诗游山西村 理想的古诗大全 写的古诗词在哪发表说说 含闻笛赋烂柯人的古诗词 杨万里夏天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