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洛阳城中的古诗 >

洛阳城中的古诗

关于洛阳城中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洛阳城中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洛阳城中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洛阳城中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洛阳城中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洛阳城中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洛阳城中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洛阳城中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洛阳城中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洛阳城中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洛阳城中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春夜洛阳城闻笛》原文及译文

  • 古诗文
  • 《春夜洛阳城闻笛》原文及译文

      《春夜洛阳城闻笛》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夜洛阳城闻笛》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春夜洛阳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释

      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笛子的美称。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⑦故园:指故乡,家乡。

      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释:

      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精美的笛子。玉:指玉石。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⑦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

      这首诗是736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发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阅读全文]...
  • 《过故洛阳城》全诗及赏析

  • 《过故洛阳城》全诗及赏析

      过故洛阳城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荡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裾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参考译文

      洛阳城四面青山环抱,三川江水碧波长流。

      春风哪里知道人世间的兴衰更替,就算是故都,每年也依旧都碧草满城。

      烟雾横索,风雨呼啸,从前的帝都现在只剩下寥寥的宫殿旧址。

      如果人们想要知道古往今来兴亡交替的规律,看看洛阳城就知道了。

      背景

      洛阳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年代最长的.著名古都。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唐、后梁、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累计长达一千五百多年。洛阳的兴衰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号称正史的「二十五史」。

      赏析

      这首诗凭吊洛阳旧城,寄寓朝代兴亡的感慨。诗人登山临水,但见山色依旧,素波不改,而13朝古都洛阳[4] 昔日繁华相逐的气象一去不返,只留得满城芳草萋萋,一副破败之象。后两句以“春风”的无情衬托登临者的有情,与岑参“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再过金陵》)和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曲》)同一笔法。

      “春风不识”的言外之意是“人有识”。

      “春风不识”,因此年年吹拂春草年年绿;“人有识”,因此就怕见这满城野草满城绿。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全诗赏析

  • 秋风
  • “洛阳城里见秋风”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张籍 的《秋思》

    秋思

    作者:张籍 年代: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歌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赏析: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 《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

[阅读全文]...
  • 《春夜洛阳城闻笛》译文及鉴赏

  • 《春夜洛阳城闻笛》译文及鉴赏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夜洛阳城闻笛》译文及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译文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注释

      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鉴赏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鉴赏二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

      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阅读全文]...
  • 《登洛阳故城》赏析

  • 登洛阳故城  许 浑

      禾黍离离半野蒿,

      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

      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

      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

      犹自吹笙醉碧桃。

      许浑诗鉴赏

      洛阳,是有名的古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曾建都于此 。隋炀帝时 ,在旧城以西十八里营建新城,武则天时又加扩展,成为唐代的东都,而旧城由此芜废。许浑这首诗是吊故城感怀。

      登临送目,一片荒凉衰退的图景展现在眼前:禾黍成行,蒿草遍野,再也不见旧时城市的风貌 。“禾 黍离离”,是从《诗经·黍离》篇开首的“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原诗按传统解说,写周王室东迁后故都的倾覆,藉以寄托亡国的衰思。这里加以化用,也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念。

    整理:zhl201704

[阅读全文]...
  • 关于洛阳桥的古诗词有哪些 古诗词大全最新整理

  • 1.《偈颂一百二十三首·踏断洛阳桥》宋朝

    释普度

    踏断洛阳桥,直上妙峰顶。拈得家传黑竹篦,搅动龙渊千尺井。四五处雷动风行,八九十春花月影。为人端的无情,独脱单提谁领。竹篦虽折典刑存,闻见犹能发深省。

    2.《洛阳桥观水》宋朝

    朱正中

    点点风帆底处还,似无似有海门山。白鸥却怕潮头恶,闲卧汀花野草间。

    3.《洛阳桥三首·嬴氏曾驱*人》宋朝

    刘克庄

    嬴氏曾驱*人,蔡侯只用一州民。立犀岂不贤川守,鞭石何须役海神。

    4.《洛阳桥》宋朝

    汪元量

    日西来到洛阳城,下马桥边信步行。红紫已无花烂漫,青黄只有草從横。风吹渭水秋砧急,月满秦川夜柝清。我醉欲眠眠不得,更听人唱楚歌声。

    5.《蔡忠惠祀歌·洛阳桥》宋朝

    宋无名氏

    一望五里排琨瑶,行人不忧沧海潮。冲冲来往乘仙飚,蔡公作成去还朝,玉虹依旧横青霄。考之溱洧功何辽,

    6.《洛阳桥三首·面跨虚空趾没潮》宋朝

    刘克庄

    面跨虚空趾没潮,长鲸吹浪莫漂摇。向来徒病川难涉,今日方知海可桥。

    7.《洛阳桥》宋朝

    刘子翚

    跨海飞梁叠石成,晓风十里度瑶琼。雄知建业牙城峙,势若常山蛇陈横。脚底波涛时汹涌,望中烟屿晚分明。往来利涉歌遗爱,谁复题桥继长卿。

    8.《颂蔡君谟·洛阳桥》宋朝

    福建士人

    洛阳桥,一望五里排琨瑶。行人不忧沧海潮,冲冲往来乘仙飚。蔡公作成去还朝,玉虹依旧横青霄。考之溱洧功何辽,千古万古无倾摇。…

    9.《洛阳桥》宋朝

    陈傅良

    跨海为桥布石牢,那知直下压灵鳌。基连岳屿规模壮,势截渊潭气象豪。铁马著行横绝漠,玉鲸张鬣露寒涛。缣图已幸天颜照,应得元丰史笔褒。

    10.《洛阳桥三首·周时宫室汉时城》宋朝

    刘克庄

    周时宫室汉时城,废址遗基划已*。乍见桥名惊老眼,南州安得有西京。

[阅读全文]...
  • 泊岳阳城下古诗词

  • 泊岳阳城下古诗词

      古诗原文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译文翻译

      南国的江河众多,水程超过一千。岳阳城在巴陵山上,将*百层。

      湖岸的风翻起晚浪,舟外的雪飘落灯前。

      留滞他乡,有才无用,艰危时局,气节弥坚。

      图南之举未可逆料,但鲲鹏变化是巨大的,将会飞向南天。

      注释解释

      江国:江河纵横的地方。

      逾:越过。

      仅:几乎,将*。

      图南:语出《庄子》,谓鹏背青天,下乘风脊,一凌霄汉,图度南冥。今用为表示事业发韧,具有雄心壮志。

      鲲鹏,庄子所假托的大鱼大鸟。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黄鹤注:“当是大历三年(768)冬深作。”此时逢国破家衰的流亡之时,面临危难,贫病交加。而即便如此,诗人仍不忘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诗歌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

      诗文赏析

      这首诗主要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它的创作背景应该从“大历三年(768)冬”推出,安史之乱发生于756年,这场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转变,也给知识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这点也反映到杜甫的诗歌当中,从“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一句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也是很迷茫的。因为他说“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安史之乱后的现实并未改变杜甫的忠君恋阙的心,但也流露出了一种迷茫的'情绪。前途未卜,不知何去何从。其次,我们知道杜甫的诗歌十分重视炼字,他很讲究对仗,“江国逾千里,山城*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的对仗十分工整,其中“翻”和“洒”字用的也十分贴切。最后,杜甫在此诗中还用了典故,就是“鲲鹏”,他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非常贴切。

      以“江国逾千里,山城*百层”开端,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旋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转写*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滞留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接下来“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犹续,首尾相照。

      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阅读全文]...
  • 登襄阳城诗词

  • 登襄阳城诗词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襄阳城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古诗原文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译文翻译

      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注释解释

      ⑴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⑵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

      ⑶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⑷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因为当时襄阳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数十人。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

      ⑸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⑹*池:汉侍中*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称为*池。

      创作背景

      唐中宗时,杜审言因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交往,被流放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在今越南境内)。《登襄阳城》就写于这次流放途中经过襄阳之时。

      诗文赏析

      首联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诗人眼前的山川美景,“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楼上所望到的襄阳山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在城楼上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山绕廓,曲折流向东南,仿佛连天纡回。“出”字,“回”字,都是再*常不过动词,但与“横地”,“接天”分别组合起来,就产生了奇异的传神写照效果,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那高山流水,巍巍然、汤汤乎于天地之间,一气直下,不可撼动,不可遏止。胡应麟评这联诗说:“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婉然。”山川的壮观永恒,使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颈联转入了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里是虚写,冠盖里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就更远,不管是在潜江或沙市抑或监利,诗人站在襄阳城楼上都是望不见的,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色。“非新”对应“即旧”,并不觉得重复,反显出轻巧,句意流转回环,加强了慨叹的沉重。想当年那修筑章华台的楚灵王,云集冠盖里的汉代达官贵人,如今也不过只留下这古迹罢了。荣华富贵岂能久长!诗人胸中的不*之气,化为了这“身外即浮云”的一声长叹。尾联以写景作结。襄阳是个风物荟萃的地方,而诗人却独独点出“*池风景异”,*家池不仅山清水秀,亭台楼宇华丽,而且是晋人山简醉酒的地方,文章家*凿齿的故居,*凿齿为人耿直,著有《汉晋春秋》。据史*载,“桓温辟为从事,甚器重之,累迁别驾。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诗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缅怀前贤,而只写出*池的风景奇异,因此瞻仰游玩的人众多。但又没有直说游人众多,而是通过描写“归路”上尘雾弥漫,衬托出车水马龙的盛况。“归路满尘埃”句中的“归”字,用得甚为精当,点明了时间和空间,夕阳西下,游览了一天的人们踏上了归程。这五个字的结句,描绘出一幅清秋黄昏游人倦归图,制造了一个迷惘令人惆怅的意境。不难想象,远役中的诗人茕茕孑立楼头面对此景,情何以堪。诗人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洛阳城中的古诗 - 句子

洛阳城中的古诗 - 语录

洛阳城中的古诗 - 说说

洛阳城中的古诗 - 名言

洛阳城中的古诗 - 诗词

洛阳城中的古诗 - 祝福

洛阳城中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美人鱼句子 往事不堪回首的句子 英语抒情句子 夸师傅的句子 人间有情的句子 母爱开头的句子 看人来人往的句子 高考万能句子 关于练车辛苦的句子 冬天夜晚的句子 好的句子励志 形容约会的句子 最动情的句子 形容母亲辛苦的句子 形容天蓝云白的句子 热爱羽毛球的句子 赞美师徒情深的句子 钱的搞笑句子 关于枯叶蝶的唯美句子 致发小的唯美句子 看开生活的句子 望岳中*望泰山的句子 怀念过去美好的句子 形容结婚后悔的句子 有关联词语的句子 严格要求的句子 一个人四海为家的句子 让人心暖的句子 相处不来的句子 及时行乐句子 描述三清山的美景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