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始兴山的古诗 >

始兴山的古诗

关于始兴山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始兴山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献始兴公》赏析

  • 献始兴公  王维

      宁栖野树林,

      宁饮涧水流。

      不用食粱肉,

      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

      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

      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

      安问党与仇。

      所不卖公器,

      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

      可为帐下不?

      感激有公议,

      曲私非所求。

      王维诗鉴赏

      张九龄玄宗时代的名臣,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拜中书令,次年封始兴伯。张九龄很赏识诗人王维,在他任中书令的当年,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据诗题及题下原注“时拜右拾遗”。此诗应作于开元二十三年。

      这首《献始兴公》则是他出仕拾遗后,希望得到更进一步的言志之作。

      开头四句说,宁愿栖隐山林,宁愿过清贫淡泊的生活,也不愿为了追求富贵享乐而阿谀巴结王侯。这里以饮涧中的流水来代指隐士的清苦生活;以食用小米和肉类,指代豪华的生活;以攀登险峻不*的山峰,比喻委屈求全讨好*,写得形象生动,表达思想也很准确。接着的四句进一步表明心迹,表示宁可一辈子做布衣,也不肯卑躬屈膝地谋求仕进。自己坚持气节,不善圆通,在道德操守上,却能始终如一。不管出仕还是入仕都不能丧失自己的人格,表达诗人自己刚直不阿的性格。

      诗的后半转到希望张九龄任用自己的意思上来,而在思想脉络上仍与前半部分密切相承。诗人先以第三者从旁听说的口吻赞扬始兴公。大君子,指张九龄。

      他作为一个贤明的宰相,用人唯贤,而不结党营私;对于国家的官爵,不徇私出卖。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为老百姓着想。诗很自然地转入向张九龄陈情的本意。

      诗人恭敬虔诚地问,象我这样的人,可以做您的下属吗?这一“跪”一问中,包含着王维对张九龄由衷的倾慕,和渴求得到他的信任的强烈愿望。但是,诗人决不是向对方阿谀奉承,乞求利禄。并不希望对方为他而徇私情。最后两句即表明这种态度:若是出于公正而任用我,我非常感激;如果任用我而存有私心,则不是我所希望的。这样的结尾,既表达了自己的要求,也照应了上文对张九龄正直无私精神的颂扬,同时又表现了自己讲气节、重操守的品格,使诗歌在结构上很完整,思想境界也很光明磊落。

      这首五言古诗,写得直切明白,健康爽朗。诗中表现了慷慨义气、刚正无私的精神,语言通俗明快,格调高亢健举。

    整理:zhl201612

[阅读全文]...
  •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赏析

  •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宋之问

      候晓逾闽嶂,

      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

      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

      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狸,

      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

      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

      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

      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

      行剪故园莱。

      宋之问诗鉴赏

      此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与诗人的同类诗作相比,这一篇中对岭南景物的新鲜感较强,思乡之情稍弱,当是他初贬岭南时所作。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指出时间是在春日的黎明,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细绘黎明时的景象。“ 闽嶂”本指闽地的山岭,也可用作“岭嶂”的意思,泛指南国的山岭。诗中用以借指从始兴县的江口地方至虚氏村途中经过的丛山峻岭。“越台”

      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汉高祖时南越王赵佗在广州越秀山上所建。从诗题看,此时诗人已经抵达虚氏村,村子距动身地点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内,离广州尚有数百里之遥,是无法望见越王台的。所谓“望”,应当是瞻望前途的意思。“宿云”是隔宿之云。见云而生鹏翼的联想,是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第四句,古人认为,月亮的盈亏与蚌蛤的虚实相统一,月圆时蚌蛤实,月亏时蚌蛤虚。因此,诗人由“残月”而生“蚌中开”的联想。宋之问上承齐梁余绪,讲究词采声律,从“宿云”二句的铺张笔法中,颇见其“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本传)的诗风。

      自“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铺陈怡人的南国景色,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薜荔”是一种木本蔓生植物,常绕树或缘壁生长。句中以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状摹出了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难以自守的情态。“桄榔”则是一种亭亭玉立的乔木,与蔓生的薜荔对举,加之碧苔依树,古色古香,与“薜荔”句绘现出来的盎然生趣形成鲜明的对照。“ 桂香”句既为画面添枝加叶,又使淡淡幽香透出画面。在前三句中,诗人用笔由视觉而到嗅觉,“石响”句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注意到回环流转的细泉。“ 抱叶”二句转写动物:黑毛猴子攀附着树枝在叫唤,翡翠鸟衔着花在空中穿梭。这就使画面更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显动人了。

      前十句纯是绘写美景可为“扬”尽。“南中”句使全诗的感情为之一顿,承上启下。“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虽”字是句中之眼,引出后面的种种感情。“北思”句直承“虽”字。从末句的“故园”可知,诗人的“北思”是思念故乡而非朝廷。“鬒发”二句透露出贬谪对他的打击,黑发瞬间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在文势上,这两句稍作顿挫,用以托住“南中”二句陡然急转之势,并隐括官场的荣辱无常,更增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末两句的感情直承“鬒发”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直抒胸臆:何时能走上返回故乡的路呢?“行剪故园莱”,与谢朓的“去剪北山莱”、王绩的“去剪故园莱”同义,都是要归隐田园的意思。从文势上来说,最后六句浑然一体,同时又有内在的节奏。“南中”二句大起大落,“鬒发”二句则趋复*缓。

      此诗用词的艳丽雕琢,结构艺术的高妙。诗用的是以景衬情的写法。诗人浓墨重彩去写景,从而使所抒之情越发显得真挚深切。诗人笔下的树木、禽鸟、泉石所构成的统一画面是南国所特有的,其中的一草一木无不渗透着诗人初见时所特有的新鲜感。特定的情与特有的景相统一,使这首诗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

    整理:zhl201612

[阅读全文]...
  • 唐诗《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宋之问

  • 唐诗
  •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所创作的五言律诗。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作。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注释】

      早发:早上进发。

      始兴:即曲江,在韶州府。

      虚氏村:地名。

      候:等候,等待。

      晓:天亮。

      逾:逾越。

      闽:福建。

      嶂:山障。

      越(yuè粤):广东。越台:昔尉陀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宿云:隔宿之云。

      鹏:大鸟。

      际:天际。

      残月:夜阑之月。

      蚌中开:明月之珠,藏于蚌中,故见晓月,如珠在蚌中开也。

      薜(bì)荔:香草。

      桄榔(guāng láng):桄榔树,大四五围,长五六丈,无枝,至头生叶。

      翳(yì):遮蔽。

      裛(yì):通“浥”,沾湿。

      玄猿:黑猿。

      啸:啼叫。

      南中:中国南部。

      思:思绪。

      悠:时间之长。

      鬒(zhěn诊)发:黑发。

      俄(é):忽然。

      素:白色。

      灰:冷灰。

      首:向,朝。

      行:去。

      莱(lái):草名,即藜。

      【白话译文】

      等到天亮便越过闽地的山障,乘风向粤进发。宿云如落鹏之翼,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台。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流水击打溪石,叮咚有声。黑猿抱叶啼叫,翡翠鸟衔花飞来。南中的景象虽娱心悦目,但我留恋北方的思绪却更长了。黑发忽然变成了白发,赤心已经化作冷灰。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

      【创作背景】

      唐神龙元年( 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谋诛宰相武三思(时张柬之被贬),这首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赏析】

      从诗中所写景物表现出来的新鲜感看来,似为他初贬岭南时所作。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这里用以借指从始兴县的江口地方至虚氏村途中经过的高山峻岭。从诗题看,当时诗人已经抵达虚氏村,村子离动身地点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内,距离广州尚有数百里之遥,是无法望见越王台的。宋之问与沈佺期一样,上承齐梁余绪,讲究词采声律,从“宿云”二句的铺张笔法中,也可想见其“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本传)的诗风。

      从“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句中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无以自守的情态。在上三句中,诗人用笔由视觉而到嗅觉,“石响”句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看到回环流转的细泉。“抱叶”二句转写动物,这就使画面更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其动人了。

      最后六句指诗人前面的铺排绘景是为了后面的写情抒怀。“南中”句使全诗的感情为之一顿,承上启下。“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在文势上,这两句稍作顿挫,用以托住“南中”二句陡然急转之势,并暗示官场的荣辱无常,增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末两句的感情直承“鬒发”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直抒胸臆道:何时能走向返回故乡的路呢?“行剪故园莱”,与谢朓“去剪北山莱”、王绩的“去剪故园莱”同义,都是要归隐田园的意思。从文势上来说,最后六句浑然一体,同时又有内在的节奏。比之于水势,“南中”二句似高江急峡,大起大落,“鬒发”二句江面渐宽,水势渐缓,至末两句化成一片汪洋,隐入无边的*芜之中。

      这首诗用词的艳丽雕琢与结构艺术的高妙,可以使我们对宋之问诗风略解一二。诗用的是以景衬情的写法。诗人不惜浓墨重彩去写景,从而使所抒之情越发显得真挚深切。然而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首诗的价值倒不在于诗人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而在于诗中对南中景物的出色描绘。诗人笔下的树木、禽鸟、泉石所构成的统一画面是南国所特有的,其中的一草一木无不渗透着诗人初见时所特有的新鲜感。特定的情与特有的景相统一,使这首诗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

[阅读全文]...
  • 带山的古诗

  • 带山的古诗(精选105首)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下面是带山的古诗大全,请参考!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游钟山》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4、《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6、《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7、《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8、《咏江郎山》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9、《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阅读全文]...
  • 端午感兴古诗

  • 端午
  • 端午感兴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感兴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已酉端午》

      明·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五日·选一》

      明·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阅读全文]...
  • 武元衡春兴古诗拼音

  •   武元衡当时由春日景物而引起的种种情思,于是乎便作下此首《春兴》诗。

      唐代: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乡 一作:香)

      yang liu yin yin xi yu qing , can hua luo jin jian liu ying 。

      chun feng yi ye chui xiang meng , you zhu chun feng dao luo cheng 。

      译文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

      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甜蜜的思乡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注释

      ⑴春兴:春游的兴致。唐皇甫冉《奉和对山僧》:“远心驰北阙,春兴寄东山。”

      ⑵阴阴:形容杨柳幽暗茂盛。

      ⑶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南朝梁沈约 《八咏诗·会圃临东风》:“舞春雪,杂流莺。”

      ⑷乡梦:美梦;甜蜜的梦境。乡:一作“香”。

      ⑸梦:一作“又”。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

      鉴赏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

      题目“春兴”,指因春天的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诗的开头两句,就从春天的景物写起。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象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洛阳城(武元衡的家乡是在洛阳附*的缑氏县)。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不难发现,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这首诗所写的情事本极*常:看到暮春景色,触动了乡思,在一夜春风的吹拂下,做了一个还乡之梦。而诗人却在这*常的生活中提炼出一首美好的诗来,在这里,艺术的想象无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阅读全文]...
  • 古诗山行的诗意

  • 诗意,写作
  • 古诗山行的诗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山行的诗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译文: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看见几户人家。我所以停车不走,是因为喜欢夕阳映照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阅读全文]...
  • 古诗山行的诗意

  • 诗意,学*
  • 古诗山行的诗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山行的诗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言】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述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明白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明白为在构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正因。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齐,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向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那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齐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必须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述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一样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正因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正因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透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述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此刻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透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阅读全文]...
  • 诗名含有兴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兴字的诗词

  • 郊庙歌辞。德明兴圣庙乐章。兴圣酌献

    佚名〔唐代〕

    閟宫静谧,合乐周张。泰奠始献,百末重觞。

    震澹存诚,庶几迪尝。遥源之祚,天汉灵长。

    晨兴寄赠窦使君(一作晨兴赠友,寄呈窦使君)

    武元衡〔唐代〕

    江陵岁方晏,晨起眄庭柯。白露伤红叶,清风断绿萝。

    徇时真气索,念远怀忧多。夙昔乐山意,纵横南浦波。

    有美婵娟子,百虑攒双蛾。缄情郁不舒,幽行骈复罗。

    为予歌苦寒,酌酒朱颜酡。世事浮云变,功名将奈何。

    刘漫塘寄谢宜兴三诗属宜兴索和 其二

    释居简〔宋代〕

    美政喧邻壤,新诗致漫翁。新声能峭眇,嘉实对清空。

    药苦终成效,言甘恐害忠。不逢丈人行,争识古人风。

    刘漫塘寄谢宜兴三诗属宜兴索和 其三

    释居简〔宋代〕

    泳飞楼上吟,记赏竹岩深。鹤已几番子,棠仍千树阴。

    名随北斗上,刻笑岘山沉。独欠岩翁些,交游尚挂心。

    书吴兴僧兴公院壁

    张方*〔宋代〕

    我爱霅溪风景閒,年年鱼鸟伴湖山。利名人到心犹静,况是老僧长闭关。

    刘漫塘寄谢宜兴三诗属宜兴索和 其一

    释居简〔宋代〕

    医俗无如退,荣身岂俟官。不知狙喜怒,聊问竹*安。

    恶曲麾圆器,希同即异端。十虚无四壁,冷眼要人看。

    挽安童参政先任兴化太守后任参政分省兴化

    卢琦〔元代〕

    昔日郡侯今将相,出师未捷殒边城。空令父老思黄霸,重使英雄吊孔明。

    公论有人书野史,旅魂无路到神京。东山宾客知多少,谁似羊昙涕泪倾。

    吴兴杂兴十首 其一

    王世贞〔明代〕

    倦骨风流减,清时月旦新。湖山堪卒岁,案牍动移旬。

    拙宦甘除目,虚名苦趁身。此方色犹菜,忍说郡厨贫。

    吴兴杂兴十首 其二

    王世贞〔明代〕

    卤莽天心过,萧条国士知。一官堪自免,再出竟何为。

    粝饭供残牍,篝灯助小诗。不烦期马革,端合号鸱夷。

    吴兴杂兴十首 其三

    王世贞〔明代〕

    接天唯白水,不枉唤湖城。桑月宴游少,茶山租税轻。

    秋冰瀹莼菜,晴雪鲙鲂羹。出入青油舫,真成画里行。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始兴山的古诗 - 句子

始兴山的古诗 - 语录

始兴山的古诗 - 说说

始兴山的古诗 - 名言

始兴山的古诗 - 诗词

始兴山的古诗 - 祝福

始兴山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古诗电子小报的题目 形容尔虞我诈的古诗 春天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形容社会复杂的古诗词 新春的古诗 小学生学过的七律古诗 表达知足的古诗 小儿垂钓的古诗是 相似南城的名家古诗词 关于叙事诗的古诗词 关于秋天夕阳的古诗词 各种春夏秋冬的古诗 关于方字的古诗词 关于心*气和的古诗词 描写紫罗兰花的古诗 回忆年轻往事的古诗 形容有人生追求的古诗 带有雨的小学古诗 带祥字有寓意的古诗词 有关夜雨的古诗词 环保绿色家园的古诗 描写画眉的古诗 带色字的古诗词 一剪梅的古诗词 带烟字的古诗词 那些美如画的古诗词 歌颂老师的古诗歌大全 带博子的古诗文 永闯难关的古诗 描写自相矛盾的古诗词 写秦时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