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始兴山的古诗 >

始兴山的古诗

关于始兴山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始兴山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始兴山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献始兴公》赏析

  • 献始兴公  王维

      宁栖野树林,

      宁饮涧水流。

      不用食粱肉,

      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

      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

      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

      安问党与仇。

      所不卖公器,

      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

      可为帐下不?

      感激有公议,

      曲私非所求。

      王维诗鉴赏

      张九龄玄宗时代的名臣,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拜中书令,次年封始兴伯。张九龄很赏识诗人王维,在他任中书令的当年,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据诗题及题下原注“时拜右拾遗”。此诗应作于开元二十三年。

      这首《献始兴公》则是他出仕拾遗后,希望得到更进一步的言志之作。

      开头四句说,宁愿栖隐山林,宁愿过清贫淡泊的生活,也不愿为了追求富贵享乐而阿谀巴结王侯。这里以饮涧中的流水来代指隐士的清苦生活;以食用小米和肉类,指代豪华的生活;以攀登险峻不*的山峰,比喻委屈求全讨好*,写得形象生动,表达思想也很准确。接着的四句进一步表明心迹,表示宁可一辈子做布衣,也不肯卑躬屈膝地谋求仕进。自己坚持气节,不善圆通,在道德操守上,却能始终如一。不管出仕还是入仕都不能丧失自己的人格,表达诗人自己刚直不阿的性格。

      诗的后半转到希望张九龄任用自己的意思上来,而在思想脉络上仍与前半部分密切相承。诗人先以第三者从旁听说的口吻赞扬始兴公。大君子,指张九龄。

      他作为一个贤明的宰相,用人唯贤,而不结党营私;对于国家的官爵,不徇私出卖。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为老百姓着想。诗很自然地转入向张九龄陈情的本意。

      诗人恭敬虔诚地问,象我这样的人,可以做您的下属吗?这一“跪”一问中,包含着王维对张九龄由衷的倾慕,和渴求得到他的信任的强烈愿望。但是,诗人决不是向对方阿谀奉承,乞求利禄。并不希望对方为他而徇私情。最后两句即表明这种态度:若是出于公正而任用我,我非常感激;如果任用我而存有私心,则不是我所希望的。这样的结尾,既表达了自己的要求,也照应了上文对张九龄正直无私精神的颂扬,同时又表现了自己讲气节、重操守的品格,使诗歌在结构上很完整,思想境界也很光明磊落。

      这首五言古诗,写得直切明白,健康爽朗。诗中表现了慷慨义气、刚正无私的精神,语言通俗明快,格调高亢健举。

    整理:zhl201612

[阅读全文]...
  •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赏析

  •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宋之问

      候晓逾闽嶂,

      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

      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

      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狸,

      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

      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

      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

      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

      行剪故园莱。

      宋之问诗鉴赏

      此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与诗人的同类诗作相比,这一篇中对岭南景物的新鲜感较强,思乡之情稍弱,当是他初贬岭南时所作。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指出时间是在春日的黎明,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细绘黎明时的景象。“ 闽嶂”本指闽地的山岭,也可用作“岭嶂”的意思,泛指南国的山岭。诗中用以借指从始兴县的江口地方至虚氏村途中经过的丛山峻岭。“越台”

      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汉高祖时南越王赵佗在广州越秀山上所建。从诗题看,此时诗人已经抵达虚氏村,村子距动身地点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内,离广州尚有数百里之遥,是无法望见越王台的。所谓“望”,应当是瞻望前途的意思。“宿云”是隔宿之云。见云而生鹏翼的联想,是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第四句,古人认为,月亮的盈亏与蚌蛤的虚实相统一,月圆时蚌蛤实,月亏时蚌蛤虚。因此,诗人由“残月”而生“蚌中开”的联想。宋之问上承齐梁余绪,讲究词采声律,从“宿云”二句的铺张笔法中,颇见其“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本传)的诗风。

      自“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铺陈怡人的南国景色,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薜荔”是一种木本蔓生植物,常绕树或缘壁生长。句中以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状摹出了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难以自守的情态。“桄榔”则是一种亭亭玉立的乔木,与蔓生的薜荔对举,加之碧苔依树,古色古香,与“薜荔”句绘现出来的盎然生趣形成鲜明的对照。“ 桂香”句既为画面添枝加叶,又使淡淡幽香透出画面。在前三句中,诗人用笔由视觉而到嗅觉,“石响”句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注意到回环流转的细泉。“ 抱叶”二句转写动物:黑毛猴子攀附着树枝在叫唤,翡翠鸟衔着花在空中穿梭。这就使画面更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显动人了。

      前十句纯是绘写美景可为“扬”尽。“南中”句使全诗的感情为之一顿,承上启下。“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虽”字是句中之眼,引出后面的种种感情。“北思”句直承“虽”字。从末句的“故园”可知,诗人的“北思”是思念故乡而非朝廷。“鬒发”二句透露出贬谪对他的打击,黑发瞬间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在文势上,这两句稍作顿挫,用以托住“南中”二句陡然急转之势,并隐括官场的荣辱无常,更增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末两句的感情直承“鬒发”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直抒胸臆:何时能走上返回故乡的路呢?“行剪故园莱”,与谢朓的“去剪北山莱”、王绩的“去剪故园莱”同义,都是要归隐田园的意思。从文势上来说,最后六句浑然一体,同时又有内在的节奏。“南中”二句大起大落,“鬒发”二句则趋复*缓。

      此诗用词的艳丽雕琢,结构艺术的高妙。诗用的是以景衬情的写法。诗人浓墨重彩去写景,从而使所抒之情越发显得真挚深切。诗人笔下的树木、禽鸟、泉石所构成的统一画面是南国所特有的,其中的一草一木无不渗透着诗人初见时所特有的新鲜感。特定的情与特有的景相统一,使这首诗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

    整理:zhl201612

[阅读全文]...
  • 唐诗《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宋之问

  • 唐诗
  •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所创作的五言律诗。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作。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注释】

      早发:早上进发。

      始兴:即曲江,在韶州府。

      虚氏村:地名。

      候:等候,等待。

      晓:天亮。

      逾:逾越。

      闽:福建。

      嶂:山障。

      越(yuè粤):广东。越台:昔尉陀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宿云:隔宿之云。

      鹏:大鸟。

      际:天际。

      残月:夜阑之月。

      蚌中开:明月之珠,藏于蚌中,故见晓月,如珠在蚌中开也。

      薜(bì)荔:香草。

      桄榔(guāng láng):桄榔树,大四五围,长五六丈,无枝,至头生叶。

      翳(yì):遮蔽。

      裛(yì):通“浥”,沾湿。

      玄猿:黑猿。

      啸:啼叫。

      南中:中国南部。

      思:思绪。

      悠:时间之长。

      鬒(zhěn诊)发:黑发。

      俄(é):忽然。

      素:白色。

      灰:冷灰。

      首:向,朝。

      行:去。

      莱(lái):草名,即藜。

      【白话译文】

      等到天亮便越过闽地的山障,乘风向粤进发。宿云如落鹏之翼,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台。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流水击打溪石,叮咚有声。黑猿抱叶啼叫,翡翠鸟衔花飞来。南中的景象虽娱心悦目,但我留恋北方的思绪却更长了。黑发忽然变成了白发,赤心已经化作冷灰。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

      【创作背景】

      唐神龙元年( 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谋诛宰相武三思(时张柬之被贬),这首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赏析】

      从诗中所写景物表现出来的新鲜感看来,似为他初贬岭南时所作。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这里用以借指从始兴县的江口地方至虚氏村途中经过的高山峻岭。从诗题看,当时诗人已经抵达虚氏村,村子离动身地点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内,距离广州尚有数百里之遥,是无法望见越王台的。宋之问与沈佺期一样,上承齐梁余绪,讲究词采声律,从“宿云”二句的铺张笔法中,也可想见其“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本传)的诗风。

      从“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句中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无以自守的情态。在上三句中,诗人用笔由视觉而到嗅觉,“石响”句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看到回环流转的细泉。“抱叶”二句转写动物,这就使画面更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其动人了。

      最后六句指诗人前面的铺排绘景是为了后面的写情抒怀。“南中”句使全诗的感情为之一顿,承上启下。“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在文势上,这两句稍作顿挫,用以托住“南中”二句陡然急转之势,并暗示官场的荣辱无常,增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末两句的感情直承“鬒发”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直抒胸臆道:何时能走向返回故乡的路呢?“行剪故园莱”,与谢朓“去剪北山莱”、王绩的“去剪故园莱”同义,都是要归隐田园的意思。从文势上来说,最后六句浑然一体,同时又有内在的节奏。比之于水势,“南中”二句似高江急峡,大起大落,“鬒发”二句江面渐宽,水势渐缓,至末两句化成一片汪洋,隐入无边的*芜之中。

      这首诗用词的艳丽雕琢与结构艺术的高妙,可以使我们对宋之问诗风略解一二。诗用的是以景衬情的写法。诗人不惜浓墨重彩去写景,从而使所抒之情越发显得真挚深切。然而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首诗的价值倒不在于诗人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而在于诗中对南中景物的出色描绘。诗人笔下的树木、禽鸟、泉石所构成的统一画面是南国所特有的,其中的一草一木无不渗透着诗人初见时所特有的新鲜感。特定的情与特有的景相统一,使这首诗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

[阅读全文]...
  • 古诗《漫兴》赏析

  • 古诗《漫兴》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漫兴》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鉴赏

      这首绝句是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中的第五首,这组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的成都草堂已建成两年了。诗人在这一段时期内兴之所至而陆续写下了一组诗,因此叫做“漫兴”。而这组绝句的创作手法,亦是属于“漫兴”式的:即信手看拈来、草草点缀而意趣盎然,自成佳篇,如一个精通金石书画的大手笔,偶然随意点染小幅花鸟画,虽然率然成之,而于活泼有趣之中亦见功力之深厚,精力之充沛。

      诗中写的是暮春中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闲居无聊,为户外关不住的春光所吸引,沿着浣花溪漫步。这里的春江,指的是成都草堂边上的浣花溪,这一带风景秀丽宜人,是诗人闲居时

      常来的地方。成都草堂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给长期流浪的诗人以栖身之所。诗人这一段时间内大概是一直埋头在书斋中过着悠哉闲哉的日子,可是这一天到了户外却忽然发现时间已是暮春天气。一年一度的春天,正如这浣花溪水一般在潺潺流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看着这一切,自己身世的年老困顿、一事无成蓦上心头来,怎能不为之肠断!

      这样想着,一边扶着藜杖走着,不觉来到了草绿如茵、鲜花怒放的溪边,他的脚步不知不觉地放慢了,到了后来甚至立住脚,不再前行。为什么呢?下面两句诗为我们作了解释:“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原来,这样一幅大自然春光的美丽图画而使得我们的诗人忘记了忧愁而为之驻足良久,沉浸在深深的.陶醉之中。从“徐”到“立”,诗人在春光中流连不去的状态宛然可见。三、四两句乃是就诗人之眼前所见的一幅画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诗人的感情色彩,柳絮漫天飞舞,何等撩人,桃花鲜红艳丽多么可爱!春光如许恼人!诗人忍俊不禁,不由得笑着嗔怪柳絮乱飞,实在是太“颠狂”了,而桃花的艳丽显得很“轻薄”。事实上,柳絮只能“因风起”,“桃花”也只能被水漂去,都是自然物,更无所谓“颠狂”或“轻薄”,可在诗人笔下,却都成了活生生的有感情的、有生命的,这真是:“以我观物,故物皆在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在这时已和大自然深深地融为一体了。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

      (1)漫兴:随性而至,信笔写来

      (2)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3)颠狂:放荡不羁

      【译文

      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阅读全文]...
  • 古诗山行

  •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6、斜:此字读xiá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阅读全文]...
  • 春兴古诗拼音版

  •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春兴》也是其中一首。

      唐代:武元衡

      yang liu yin yin xi yu qing , can hua luo jin jian liu ying 。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chun feng yi ye chui xiang meng , you zhu chun feng dao luo cheng 。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乡 一作:香)

      《春兴》注释

      ⑴春兴:春游的兴致。唐皇甫冉《奉和对山僧》:“远心驰北阙,春兴寄东山。”

      ⑵阴阴:形容杨柳幽暗茂盛。

      ⑶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南朝梁沈约 《八咏诗·会圃临东风》:“舞春雪,杂流莺。”

      ⑷乡梦:美梦;甜蜜的梦境。乡:一作“香”。

      ⑸梦:一作“又”。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

      《春兴》译文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

      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甜蜜的思乡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春兴》赏析

      此诗的开头两句,从春天的景物写起。“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不难发现,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奇妙的想象将强烈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了。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这首诗所写的情事本极*常:看到暮春景色,触动了乡思,在一夜春风的吹拂下,做了一个还乡之梦。而诗人却在这*常的生活中提炼出一首美好的诗来,在这里,艺术的想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阅读全文]...
  • 始安秋日古诗赏析

  • 秋日,秋天
  • 始安秋日古诗赏析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始安秋日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始安秋日

      宋之问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赏析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而将他贬至钦州(今广西钦州市)。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岭南。《始安秋日》这首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桂林时所写的。《旧唐书》说他“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播远*。”《始安秋日》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一首排律。

      诗人敏锐地抓住了岭南物候的特征,起句就开门见山地直陈其对桂林的独特感受。次句点题并阐述上句“风景异”的内容:“秋似洛阳春”。洛阳的春日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但这是人们所熟悉的,杨柳新绿,繁花似锦,莺歌燕语。仅“洛阳春”三个字就道尽了桂林秋色佳。这句诗写得既概括又具体,简洁而饶有韵味。紧接着的两句诗写得更新颖奇警,“晚霁江天好,分明愁**”。在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斜阳余辉倾洒江中,江天虽美非故土,只能使离人更加愁肠欲断。“分明”二字活泼了句意,使江天人格化,江天好象是有意恼人的。“卷云山角戢角戢,碎石水磷磷”,晚风袭来,云雾飞卷而去,山峰忽隐忽现,如同兽的角尖在角戢角戢钻动;江水清沏得可以看见底下的小石子,江水在石间穿梭,发出磷磷的.声音,悦耳动听。像这样朴实生动的描写,已脱尽了绮靡之气。

      自第七八句起,便转入述志感怀。“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沧”,黄老,道家祖黄帝老子,故称道家之言为黄老。赞美隐士研*黄帝老子的学说,脱尘出俗,能悠游世事之外。宋之问早年曾学道,在陆浑山庄隐居过。这里言外之意很有些悔恨自己未能坚持隐居,热心仕途混迹官场,以致弄到“迁窜极炎鄙”,“百越去断魂”的地步。他一贬再贬终至流放,于是才产生了不如归隐的思想。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自洪府舟行直书其事》中说道:“妙年拙自晦,皎洁弄文史。谬辱紫泥书,挥翰青云里。事往每增伤,宠来常誓止。铭骨怀报称,逆鳞让金紫。安位衅潜搆,退耕祸犹起。栖岩实吾策,触藩诚内耻。”暗示自己欲进不得,欲退不能,心中感到羞耻。宦海的沉浮,他已经深有体会了。“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表现的是急欲隐归的心理。意思是:说归去吧,到那海岛上远离尘世,寄情沧海,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自己的生命更贵重呢?上句感叹,下句反诘,深沉有力,蕴含着无限辛酸和无奈。眼前美好的桂林山水,只能更增添他的烦恼和感伤。不久,他被勒令自杀。《旧唐书》说他“先天中,赐死于徙所”。《新唐书》说他“赐死桂林”,情节十分凄惨:“之问得诏震汗,东西步,不引决。祖雍请使者曰‘之问有妻子,幸听决’。使者许之,而之问慌悸不能处家事。祖雍怒曰:‘与公俱负国家当死,奈何迟回邪?’乃饮食洗沐就死。”可见这一次的被流放,诗人早已预感到凶多吉少了。

      《始安秋日》诗,是他晚期的作品,感情真挚动人。艺术风格迥异于早年的应制诗。这首诗所写的山水景物,个性鲜明,是诗人在独特环境中的独特感受,给读者以新颖的美感。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阅读全文]...
  • 寓意新的开始的古诗

  • 阅读
  • 寓意新的开始的古诗

      新的开始,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充满信心,充满希望,我们还要一如既往的相互鼓励,相互欣赏,步伐轻盈,充满阳光,走向明天,走向理想!下面就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代表寓意新的开始的古诗。希望可以帮助你们。

      《浣溪沙

      【作者】晏殊 【朝代】北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bai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南歌子词二首

      【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新雷

      【作者】张维屏 【朝代】清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於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新柳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春日

      【作者】朱熹 【朝代】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元日古诗解释意思

      意思是: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原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解析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阅读全文]...
  • 关山月古诗

  • 关山月古诗

      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注释

      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自始以来;历来。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边色:一作“边邑”。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赏析

      《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诗人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写都是为后面的做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离人思妇之情,在一班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与过于愁苦,与之相适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阅读全文]...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山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2、《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3、《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4、《咏江郎山》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5、《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7、《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10、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始兴山的古诗 - 句子

始兴山的古诗 - 语录

始兴山的古诗 - 说说

始兴山的古诗 - 名言

始兴山的古诗 - 诗词

始兴山的古诗 - 祝福

始兴山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雪连续的古诗词 形容引领示范作用的古诗词 写秋天愉快心情的古诗 李贺的诗古诗词鉴赏 珍惜时间的古诗中间 描写时光飞逝的优美古诗词 寄自己生日的古诗词 笑话大全笑破你的肚子古诗 有关燕雁字的古诗 古诗文中的诗画合一 写枯树的古诗 古诗中考察作者的知识点 带住的古诗 辛弃疾的词古诗词网 古诗中的月亮ppt 身患绝症的古诗词 怀念死去好友的古诗 表达风的古诗词 体现不断学*进步的古诗 谨慎行事的古诗 古诗中的晚春 古诗关于共赢的古诗 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宋代 赞美松树精神的古诗 关于写边塞的古诗词 瓜果飘香的古诗 中国古诗词的由来100字 那些很美的古诗中的名字 描写小男孩读书的古诗 不好读懂的古诗 阳光向上勇往直前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