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的1一2o首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孟子的1一2o首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孟子的1一2o首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孟子的1一2o首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杜甫《解闷十二首》
孟子何当周文王,鲁男善学*。——曾丰《寄题刘渊甫可斋》
商君要术惟强国,孟子深心肯信书,大抵空言是糟粕,斲轮甘苦定何如。——宋祁《杂兴·商君要术惟强国》
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杜牧《秋娘诗并序》
韦生堪继相,孟子愿依邻。——孟郊《题韦承总吴王故城下幽居》
辙迹陈家巷,诗书孟子邻。——张九龄《与袁补阙寻蔡拾遗会此公出行后蔡有五韵诗…以此篇答焉》
未知邹孟子,何以奉梁王。——罗隐《雪中怀友人》
孟子狂题后,何人更倚楼。——齐己《怀巴陵旧游》
鹿门埋孟子,岘首载羊公。——齐己《过鹿门作》
开元文物盛,孟子生荆岫。——皮日休《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过褒庸材靡有称是…次韵》
孟子终焉处,游人得得过。——贯休《经孟浩然鹿门旧居二首》
孟子讥宋人,非其揠苗躁。——陆龟蒙《南泾渔父》
孟子有言,王无罪岁。——陆龟蒙《彼农二章》
孟子有良策,惜哉今已而。——郑谷《蜀江有吊》
孟子死来江树老,烟霞犹在鹿门山。——陈羽《襄阳过孟浩然旧居》
孟子辟杨墨,有功此一时。——方回《学诗吟十首·杨氏昔为我》
欧公不论文,孟子不言易。——方回《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晦庵感兴诗》
孟子告子辨内外,汉王项王争雌雄。——方回《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孟子告子辨内外》
三迁孟子慈闱教,十二甘罗相阀身。——方回《呈孟君复能静使君二首·乃祖麒麟第一人》
滕州孟子庙,邹县有墓田。——方回《再送王圣俞戴溪》
孟子两言无识者,六王亡更七王亡。——方回《跋郝仲雨游梁百韵》
异端朱翟徒,孟子辟之廓。——方回《久不作诗非避俗议偶老懒且次范君泽韵》
颜曾思生鲁,孟子生于邹。——方回《送鲍子寿宝庆教授》
善学少陵而不为,殆如孟子不言易。——方回《过李景安论诗为作长句》
孟子向来推亚圣,邹人谁不企先贤。——方回《文公书院新创》
世无孟子卫吾道,河汾先生亦圣徒。——刘克庄《三和·花篮果担更噭呼》
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韩愈排佛老,不失圣所传。——陆游《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孟子辟杨墨》
学道了无得处,空云孟子鲁论。——赵蕃《次韵斯远别后见寄六言四首·学道了无得处》
张公富奢华,孟子贫轗轲。——寒山《诗三百三首》
孔明苟欲性命遂,孟子岂病王公疏。——曾巩《寄孙之翰》
傥因徐辟见孟子,有志未就公其成。——沈继祖《和阎帅侍郎见寄》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认真苛刻的日本学者,曾经细致统计过《全唐诗》,根据他们的研究,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作者共计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世人常惊异于,大唐文化之博大深远,当它以具象的数字,雄赳赳地展现在你我面前时,相信每个人还是会被惊到。
爱好诗词之人,贪婪地阅读着古代先贤,洋洋洒洒写就的妙手文章。
悉心钻研的学者,细致地考据,诗人的神来之笔,也能被解剖分割成丝丝缕缕。
而有口腹之欲的吃货,定然也会好奇,怎样的水土,何等的吃食,能够培养这一众的诗人。
诸君莫要嘲笑吃货,对文字敏感之人,对美食必然也会敏感,老谈不是要给吃货戴高帽,毕竟诗人中的老饕,的确也不在少数。
他们对美食的追求,绝不亚于对文字的苛求,甚至为了美食,荒废了功名,付出了生命。
直至今天,孟浩然写的诗歌,连三岁小孩都会背,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枚极致的吃货。
特别指出的是,“极致”在这里不是一个形容词,不信您就往下看。
孟浩然一辈子郁郁不得志,四十多岁的时候,他遇见一生中的贵人,采访使韩朝宗大人。
如今,韩朝宗的姓名,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是想当年,他可是大大的出名,韩大人位高权重,尤其喜欢提拔后进之辈。
连*不羁的李太白,也想与他结交,李白曾经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在那篇散文中,诗人开头就写了两句话: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韩荆州即是韩超宗本人,他仅比孟浩然年长3岁,却甘愿将其引荐给朝廷。
韩朝宗与孟浩然约好时间,准备共赴京师。不料,当日恰好有孟浩然的故友来访,孟浩然便与好友痛饮为乐,以至忘记与韩的约会。
门人好心提醒:“您与韩公尚有约定。”
孟浩然斥责门人道:“现在正在饮酒,哪里顾得上其他?”。最后竟然爽约。
韩大人本是好好先生,这下也不由得发怒,最后实在没办法,也只能独自上路。
如果说,正喝的酒酣耳热,情之所至,不能顾及其他,或者还能理解。
酒醒之后,痛恨自己喝酒误事,才是正常人该有的反应吧。
孟浩然的举动,与常人不同,《新唐书》中,用五个字描述他的反应:“浩然不悔也”。
在吃货眼中,眼前的美酒,要比虚幻的前途,更有吸引力。
孟浩然在他那首《归终南山》中,曾经写道: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诸位看罢孟先生40多岁的这段经历,定然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究竟是“明主”弃了孟浩然,还是他孟浩然弃了“明主”。
古人还有诗云:“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名利丢了也便丢了,何足挂齿。
孟浩然的人生还很长,我们且跟着诗人的脚步慢慢走。
话说,孟浩然还有个至交好友叫王昌龄,两人是一对欢喜冤家,孟浩然*,王昌龄不拘小节,双方在政治上,都郁郁不得志。
在诗歌上,两人又都是不世出的天才。
孟浩然是诗星,也就是诗歌中的明星。有卢延让的诗歌为证:
高据襄阳播盛名,问人人道是诗星。
王昌龄的名号更加霸气,他是“诗中天子”。
某年,王昌龄被贬,孟浩然特意为他写了一首诗歌《送王昌龄之岭南》。诗歌本身颇为诘屈聱牙,今天的读者,朗读的时候,可能略有障碍。
诗歌中有四句话,颇值得玩味: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其中,“缟纻[ gǎo zhù ]”指代白色细麻制作的衣服;“槎头”,又被称作查头鳊,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鱼,也是孟浩然的至爱。
诗人是在对王昌龄说:朋友啊,岭南的生活清苦,没有用丝麻制作的衣服;家乡的特产查头鳊很美味,你且多吃几口。
诗歌后两句,孟浩然说自己身患重疾,久病不愈,却又无端*添了,对朋友遭魑魅之祸的担忧。
这四句话,并不是什么名句,在整首诗歌里,也只起到叙事的作用,但这几句话里,埋藏了一个惊天秘密:
孟浩然的死亡之因。
诸位且听老谈慢慢分析。诗歌的题目叫《送王昌龄之岭南》,也就是说,这首诗歌作于,王昌龄被贬岭南途中。
翻看王昌龄的生*,他的仕途颇为坎坷,半生都在被贬或者外调的路上。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王昌龄被贬至岭南,途经襄阳,与孟浩然便有了一场相遇。
开元二十七年即是公元739年,继续调查孟浩然的履历,诗人卒于公元740年。
孟浩然也在诗中言明:“已抱沈痼疾。”从时间和逻辑上来说,都是讲得通的。
孟浩然因何而亡?《旧唐书》的原文是,“不达而卒”,意思是官位不显达,最后郁郁而亡。
只因为几杯水酒,孟浩然尚且能丢弃*厚禄。官场上的名利,于他而言,显然没有那样的分量。
《新唐书·孟浩然传》的原文是:“开元末,病疽背卒。”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时候孟子名言 古文希望大家喜欢。
1、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8、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9、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1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更多孟子名言尽在51句子网,感谢欣赏!
1.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 《孟子.告子上》: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4.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6.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0.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11. (战国)孟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12.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4. 仁人无敌于天下。
15.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6. 《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7.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0.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21.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2.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最实用的《孟子》名言精华(必会)
23.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24. 《孟子.尽心上》:引而不发,跃如也。
25. 《孟子.滕文公》:教人以善谓之忠。
26.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7.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8. 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29.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0.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31.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2. 《孟子》:言*而指远者,善言也。
3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4.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35.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6. 以五十步笑百步。
37.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8. 《孟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39. 《孟子译注》: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0.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1.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2. 仁者无敌。
43.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名言35则,有多少曾经激励过你的成长
44.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5.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46.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47.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48.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
2、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4、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8、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0、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11、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3、其进锐者,其退速。
14、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16、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17、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8、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19、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众。
2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21、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4、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25、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7、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8、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9、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3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3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3、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34、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3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6、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37、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38、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3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2、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43、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4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6、定天下者,在乎仁政为一者也。
47、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48、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49、如千乘夺取万乘,百乘夺取千乘,然後为饱足也。
5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1、仁则荣,不仁则辱。
语录因为短,且富有哲理或者内涵 ,所以才能直击人心,令人顿然开悟!小编特为您整理《孟子说的话》,请您笑纳!
1、其进锐者,其退速。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6、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7、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10、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2、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13、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1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6、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0、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21、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2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3、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2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6、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7、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8、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2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0、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31、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3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3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34、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35、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36、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37、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3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9、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0、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4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2、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5、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46、行之而不着焉,*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47、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48、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焉。
49、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50、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的思想精选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子的思想,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子的思想
1、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要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其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兼并战争,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2、民本思想
(1)经济
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和减轻赋税,给人民以物质上的保障,明确指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人民没有一定的产业,就不会有一定的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那么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就会不择手段,为所欲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认为要“制民之产”,首先要使百姓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不违农时地进行耕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同时,面对当时繁重的赋税,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税”,认为统治者只有减轻对民众的奴役和剥削,使民众生活稳定,民众才会服从统治,社会才会安定。
(2)政治
①君民关系:主张“民贵君轻”,指出人民才是最根本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对此进行论证:“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这是说天子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保证政治的稳固。土谷神只有保佑人民,其设立才有意义。如果国君无道,危及国家的存在,那就应该换掉国君;如果祭祀很周到,还发生旱涝灾害,就应该废除社稷。唯有人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不能丧失,所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②民意即天意:他引用《太誓》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强调民意即天意。国君的权力是“天与之”,“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只有顺应民心,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主张限制君权,认为从圣人到民都是同类,人在“类”的面前一律*等。“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圣人,与我同类者”,“尧、舜与人同耳”,他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提高了普通人的地位,论证了人在本质上是*等的观点;极力反对为人君者大肆扩张并滥用自己的权力,主张从阶级的利益出发,对此加以适当地限制,“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主张君主与臣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对等,“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③管理内政:孟子认为,无论选拔人才还是**,国君都要尊重民意,并非以国君的意向为标准,而是以国人的意向为依据。人民的意向是国君决策的主要依据。“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在对外政策中,孟子也坚持了民本思想。齐国攻打燕国大获全胜后,齐宣王问孟子是否该吞并燕国。孟子答道:“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吞并别的国家也要看那个国家的人民是否欢迎这样做,他充分认识到了只有顺应民心,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
④与民同乐:国君要使老百姓敬爱自己,归附自己,必先爱民;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当齐宣王问孟子,为什么他的狩猎场才四十里,老百姓就以为大了,而周文王的七十里,老百姓还以为小。孟子道出原因:因为文王的狩猎场“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而齐宣王的就不能,“杀其麋鹿者,如**之罪”。与民同乐,被认为是一个贤明君主的必备素质。孟子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种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明君。同时,历史也证明只有真正做到“与民同乐”者,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而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君主,必然不得民心,王朝必然走向灭亡。
3、伦理思想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重义轻利、仁者爱人、以德治国以及重视个人修养等思想,并在人性上作了独立的'发挥,使儒家学说更加系统化。认为人类存在着一种天赋的、共同的、善良的本性。人性有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和仁、义、礼、智相结合,构成道德之“四端”(四种萌芽),认为人生来就有四种道德品质。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天生的善良本性。但人的天赋本性,在后天是可以改变的。认为“良知”“良能”或“良心”,是人性的根源,是人的最高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本能,它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主宰,人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评价、道德选择、道德判断、道德责任都本能地由它发出。声、色、货、利的引诱和腐蚀,有可能蒙蔽人的“良心”,使人丧失本心,因此,人们应“清心”“寡欲”“求其放心”“明道”“集义”“养吾浩然之气”。要“反身而诚”“存心”“养性”“尽心”“知性”“知天”,做到“至诚”“知天”便是达到了至善的道德境界。认为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德教育,只能讲义,不能讲利。断言,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但并不反对统治者要注意人民生活的改善,相反,主张“制民之产”,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上》)的著名观点。反对墨家的“兼爱”,也反对杨朱的“为我”,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人和人之间的“五伦”关系,并确立了处理“五伦”关系的准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孟子伦理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良心论为核心,构成了比较系统的伦理思想体系,对*伦理思想史的发展,特别是对宋明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源头。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给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5、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仁政必须辅以善教,这是因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这四者是仁义礼智的四端,因此,人具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孟子·告子上》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说明人之善性是天所赐予的,仁义礼智也是先天就具有的。但这只是一种善端,人之贤愚,决定于对这种先天的善性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如果自暴自弃,就会失掉这种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学*,就可以成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由此可见,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教育目的和内容
(1)教育目标: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同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君子”“圣贤”“大丈夫”以德为主,德才兼备。《孟子·滕文公下》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此,孟子指出了培养目标——“大丈夫”的主要标准: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就是说,一个能自觉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人,一定要经得起富贵、贫贱、暴力的考验,把封建的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孟子明确概括了*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孟子·滕文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是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
(2)中心内容:“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之义为伦理道德的基础,是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孟子的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后裔。*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的作文
孟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我的*作也是他精心栽培出来的,老师因为知识渊博,又姓孟,所以,很多人都称他“孟子”。
开学时,孟子向女生保证,如果没犯很大的错误,他绝对不管我们,他说我们上了五年级自控力强,所以相信我们。
孟子的每节语文课都会给我们讲*作,他是作家,为了自己的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写作计划,每天帮我们批改作文,发表作文,教我们怎样生动、形象地描写一个人,怎样……
在学*方面的严格,我们已经领教过了,但他总能给犯错的学生一次改正的机会。记得那一次,我在宿舍和陈心谊讲话,被邹级长抓到了,而且全校通报。就在第二天早晨,孟子慢慢地走进教室,轻轻地说:“陈心谊和廖思雅,你们跟我来一趟办公室。”我们俩个当时吓得瑟瑟发抖,慢吞吞地跟着孟子走进静得吓人的办公室,我的眼泪已经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那一颗颗眼泪,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我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不敢靠*孟子!
“知道我为什么叫你们来办公室吗?”孟子说话时的眼神很温和,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像**的眼神。
“知……知道……道……”我边抽泣边说道,“我们……中……午睡觉时讲话……被……批……了!”
“廖思雅,你一第次哭时,我就知道你的班级集体感很强,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你会改掉以前所有的坏*惯,努力做一个优秀的自我……”孟子的语气很*和。
孟子继续说:“陈心谊,我一直觉得你是个文静优秀的孩子,这次,我就不在班级说这件事情了,希望你们两个能知道我的用意!”
我们慢慢回到了教室,从那以后,我不仅知道了在宿舍怎样安静睡觉,不打扰他人睡觉,还懂得了怎样学会宽容别人……
1一6年级必背古诗100首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一6年级必背古诗100首,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咏鹅》
骆宾王(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静夜思》
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绝句》(其三)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七步诗》
曹植(三国)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6.《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春晓》
孟浩然(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绝句》(其一)
杜甫(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9.《悯农》(其二)
李绅(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所见》
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1.《村居》
高鼎(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2.《独坐敬亭山》
李白(唐)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孟子的名言警句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名言警句了吧,名言警句主要用来激励和告诉当事人某些道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着某种精神品格。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名言警句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子的名言警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战国)孟子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
2、(战国)孟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3、《孟子.滕文公》教人以善谓之忠。
4、《孟子.告子上》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5、《孟子.尽心上》引而不发,跃如也。
6、孟子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7、《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0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 、《孟子》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2、《孟子译注》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3、孟子言*而指远者,善言也。
14、孟子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15、孟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16、孟子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17、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
18、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19、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20、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21、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22、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23、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24、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25、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26、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
27、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28、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29、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30、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3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32、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33,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34,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35,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子的1一2o首古诗 有关宪法的2o字古诗 2o岁生日祝福 《孟子》的古诗 孟子的古诗 孟子写的古诗 孟子的古诗集 1o句的古诗 歌颂孟子的古诗 评价孟子的古诗 含孟子淳的古诗 作者孟子的古诗 孟子的诗句 孟子诗句 o到2岁的古诗 孟子名句 《孟子》名句 孟子的格言 孟子的古诗和名言 孟子最著名的古诗 孟子写的古诗文 孟子的古诗和成语 孟子自己写的的古诗 古诗孟子中的名句 作者是孟子的古诗 孟子的古诗读音 孟子语录 孟子名言 关于孟子的诗句 孟子语录体
孟子名言 关于孟子的名言 孟子说的话 孟郊的古诗 孟子的思想精选 1一6年级必背古诗100首 孟子一书中的名言警句 孟子的名言警句 《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上 孟子二章原文 孟子名言 关于孟子的诗句 关于孟子的名言 孟子语录 孟子关于水的名言 孟子语录 孟子的名言 孟子名言 孟浩然的诗有哪些(1一6年级必背古诗) 孟子语录 孟子语录原文 孟子名言 古文 孟子说的话 孟子的名言,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孟子语录 孟子励志名言 1一6年级必背古诗100首 孟子的语录 孟子名言 孟子中的句子
初夏病后独坐的古诗词 古诗望月怀远的台词 幼儿学古诗的技巧和方法 已经被我们改过的古诗词 介绍画的古诗词 有满池的荷花荷叶的古诗 爱的传承儿童古诗 关于表达崇高志向的古诗 你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吗 赞桃花树下的古诗 带搭字的古诗大全 关于酪的古诗 长一点的古诗辛弃疾 带冬字的古诗是冬天的冬 古诗里带有昊子的诗唯美 描写颜色的古诗一段话 说西施的古诗 贾生的世古诗 形容致命的古诗词 中考古诗中的品字技巧 描写青年时光的古诗 与妙有关的古诗文 描写古代农民悲惨的古诗 与隔江相望有关的古诗词 古诗咏柳的钢笔书写 古诗四时田园杂兴的小故事日记 一江之水的古诗 关于生命感慨的古诗文 十首有关花的古诗 被鬼畜的古诗 写出两首描写燕子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