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辙的古诗最短的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苏辙的古诗最短的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苏辙的古诗最短的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苏辙的古诗最短的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宋 · 苏辙
李径桃蹊次第开,穠香百和袭人来。
春风欲擅秋风巧,催出幽兰继落梅。
珍重幽兰开一枝,清香耿耿听犹疑。
定应欲较香高下,故取群芳竞发时。
宋 ·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宋 · 苏辙
江上孤峰石为骨,望夫不来空独立。
去时江水拍山流,去后江移水成碛。
江移岸改安可知,独与高山化为石。
山高身在心不移,慰尔行人远行役。
宋 · 苏辙
老人如婴儿,起晏睡常早。
粗毡薄絮被,孤枕自媚好。
倒床作龟息,逡巡辄复觉。
隔门灯火明,仿佛闻语笑。
杯棬相劝酬,往往见讥诮。
披衣坐跏趺,衰老当自了。
室空窗亦虚,半夜明月到。
老卢下种法,从古无此妙。
根生花辄开,得者自不少。
要须海底行,更问药山老。
宋 · 苏辙
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宋 ·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宋 · 苏辙
寒甚南轩竹半黄,晚抽旱笋杂榛荒。
不嫌毒手千竿尽,稍放清风八月凉。
短簪只堪除粪壤,新萌会看伏牛羊。
扶持造化须人力,早听人言布麦糠。
宋代:苏辙
年年最後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
十二春秋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
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
自怪多年客箕颍,每因吾党赋归欤。
北宋“三苏”名垂千史,父子三人同时入围“唐宋八大家”之列,论文学成就、地位、影响力等,可能再也没有哪对父子能与“三苏”匹敌的了。今天,我们来聊聊苏辙吧。
首先,苏辙有个好爸爸,能够在苏辙很小的时候带他去看我国大好河山,增长见识;其次,他有个好妈妈,能够教他诗词文化,带他启蒙;再有,他有一个好哥哥,对他指点迷津,切磋技术,互助互利。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苏辙十首佳作,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与魅力。
由于父亲苏洵科考屡遭失败,于是他对考取功名已经心灰意冷,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自己的两个儿子身上。为此,苏洵给两子取名也煞费苦心。由于苏辙性格内敛,这个性格不显露,所以不容易遭到别人嫉妒,起名为“辙”,寓意让他跟着别人的步伐走;而苏轼性格张扬,苏洵担心他遭别人嫉妒,所以给他起名为“轼”。
苏辙与苏轼血脉亲情、共同成长,在往后的岁月和官场里,苏轼苏辙二人充满关爱之情,一生牵挂,情感慰藉。苏辙对哥哥满怀崇敬,苏轼对弟弟赞赏有加,称苏辙的文章悠远气度,自己不能与之相比。另外,两人都虚怀若谷,互相吸取精华,是文坛上的良师益友。同时互相切磋,勤奋好学,在文坛路上永不懈怠,两兄弟在我国浩瀚文坛中熠熠生辉。
相比哥哥,苏辙的文学成就稍显暗淡,他不及苏轼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但苏辙诗文有其自成一家的特殊风格。在文艺理论方面,苏辙提倡以复古为革新,主张以西汉文辞为宗师。他反对文辞雕琢,强调风格要多样化,追求多样形式的艺术,这一观点与哥哥苏轼是一样的。
刻苦努力,仕途不幸,相比哥哥,苏辙仕途曲折,他一生曲折的经历让其创作了数百首诗作,也是其创作*时期。政治上的不幸,也是他文学创作的大幸,为*留下诸多佳篇。据记载,苏辙存世诗文有*两千首,首首清幽峻拔,高雅闲谈,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品。
早期,苏辙的作品反映现实较多,包括一些讽刺的诗篇,抒发个人情怀。咏物诗和题画诗是苏辙擅长的题材,诗如高山茂林,清幽深邃,寄托无限情怀,文学艺术价值颇高。
苏辙写过不少山水诗,寄山水之意,抒内心之情,在仕宦之途因感而发,展现出特别的审美观及诗人的内心世界,推动我国山水文化,同时代表着宋代文人的审美意义。总之,苏辙的山水诗,影响力巨大,文学价值颇高,是后世研究鉴赏的榜样。
苏辙的散文成就也是最高的文学题材,文章立意*稳,结构严谨,语言淡雅;文字不藻饰,不张扬,一派*和,又富贵盛丽,气盛万千,点到之后,戛然而止,这就是苏辙的散文给认的第一感觉。值得一提的是,苏辙还写过不少史论、杂记等文章,语言精确,形象生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苏辙的十首诗作,感受文字背后的魅力,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赤壁怀古》
[宋]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喜雨》
[宋]苏辙
夏田已报七分熟,秋稼方忧十日乾。
好雨徐来不仓卒,天公似欲救艰难。
魃张鹰犬无遗力,社*鸡豚趁早寒。
老病随人幸一饱,炉香无语只长叹。
《游庐山山阳七咏 简寂观》
[宋] 苏辙
山行但觉鸟声殊,渐*神仙简寂居。
门外长溪净客足,山腰苦笋助盘蔬。
乔松定有藏丹处,大石仍存拜斗余。
弟子苍髯年八十,养生世世授遗书。
《春雪》
[宋] 苏辙
温风吹破腊,留雪恼新春。
信逐残梅到,花従半夜匀。
旋消微覆瓦,狂下亦欺人。
压竹时闻落,埋萱久未伸。
山川蒙不解,楼观洗成新。
拥褐僧方睡,开门客屡嚬。
爨烟知岁稔,履迹笑吾贫。
畦冻初生韭,泥融正卖薪。
寒鱼争就汕,烛酒颇无巡。
预喜田宜麦,盘餐饼饵频。
《秋雨》
[宋] 苏辙
禾田已熟畏愁霖,积潦欲乾泥尚深。
一雨一凉秋向晚,似安似病老相侵。
有关苏辙写的诗
苏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有着许多的诗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辙写的'诗,欢迎大家的阅读。
1、春尽——苏辙
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萧起灭中。
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
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
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似衰翁。
2、春阴——苏辙
春后谁令百日阴,雨淫风横雨相侵。
天公未有惜花意,野老空存念麦心。
共怪丛均亦黄落,终怜老桧独萧森。
过中不克阳安在,夏旱前知未易禁。
3、筠州州宅双莲——苏辙
绿盖红房共一池,一双游女巧追随。
镜中比并新妆后,风际携扶欲舞时。
露蕊暗开香自倍,霜蓬渐老折犹疑。
殷勤画手传真态,道院生绡数幅垂。
4、东西京二绝——苏辙
亲祀甘泉岁一终,属车徐动不惊风。
宓妃何预词臣事,指点讥诃豹尾中。
犀著金盘不暇尝,更须石上捣黄粱。
数钱未免河东旧,不识前朝大练光。
5、次远韵——苏辙
万里谪南荒,三子従一幼。谬追春秋余,赖尔牛马走。
忧病多所忘,问学非复旧。借书里诸生,疑事谁当叩。
吾儿虽懒教,擢颖既冠后。求友卷中人,玩心竹间岫。
时令检遗阙,相对忘昏昼。兄来试讴吟,句法渐翘秀。
暂时鸿雁飞,迭发埙篪奏。更念宛丘子,颀然何时觏。
6、春旱——苏辙
旧俸存无几,生齿日益多。敝庐虽粗完,空廪无麦禾。
首种二顷田,奈此春旱何。谁能持只鸡,一酹邢山阿。
饥寒谁相念,幸龙未见呵。去年投虎头,叩门用干戈。
邂逅一尺雨,岂复阴阳和。幽明初不隔,诚意岂在多。
恻然上通天,矧此一盘涡。云兴雨随至,父老行且歌。
7、春无雷——苏辙
经冬无雪麦不死,秋雨过多深入土。人言来岁定无麦,农父掉头笑不许。
清明雨足麦欣欣,旋敕奴婢修破囷。大麦过期当半熟,小麦未晚犹十分。
东家西舍发陈积,十钱一饼犹难得。向来天公不为人,市人半是沟中瘠。
前望麦熟一月期,老稚相劝聊忍饥。谁令伏枕作寒热,囊中无钱谁肯医。
天公爱人何所吝,一春雨作雷不震。雷声一起百妖除,病人起舞不须扶。
苏辙生*简介
苏辙生*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辙生*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生*
1039年二月二十日(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祐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1091)拜尚书右丞,次年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祐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雷州安置(官制用语,宋朝对犯罪官员的一种处分),绍圣丁丑春(1098)移化州别驾(官名,通常用于安置贬谪官,正九品。),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评论
苏辙生*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有关苏辙的名言名句(精选100句)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名言可以用来鞭策自己,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名言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辙的名言名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
2、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3、不为易勇,不为崄怯。
4、涅于浑浊而不缁。
5、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6、戒心之易忘,而骄心之易生。
7、君子为国,正其纲纪,治其法度。
8、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9、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10、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
11、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议论,不留一番好事业,终日饱食暖衣,不所用心,何自别于禽兽。
12、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而能远者。
13、遇繁而若一,履险而若夷。
14、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
15、贵而犯法,义不得宥;过而知改,恩不废叙。
16、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17、兵有奇正,旋相为用,如环之无端。
18、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19、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
20、示之以形,禁之以势,使之望而不敢犯,犯而无所得。
21、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
22、以烦手烹鱼,则鱼必溃;使学者制锦,则锦必伤。
23、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冷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24、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
25、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
26、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
27、专以一身任天下,其智之所不见,力之所不举者多矣。
28、非举无以知其贤,非试无以效其实。
29、天子忧民法令新,整齐百事无闲人。
30、穷冬夜长一事无,灯火相従夜深睡。
1.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2.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
3.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
4.虽玆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5.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6.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7.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8.霜降菊丛折,守根安可存。
9.念兄适吴越,霜降水初冷。
10.田深狡兔肥,霜降鲈鱼美。
11.离披寒露下,萧索微风触。
12.新笋出墙秋雨足,闭门长与护苍苔。
13.池上茅檐覆水低,早来秋雨尚虹霓。
14.败墙破屋秋雨多,夜视**过毕昴。
15.秋雨连渠添积润,春风吹冻忽生波。
16.冷枕单衣小竹床,卧闻秋雨滴心凉。
17.门开秋雨入,室静长风扫。
18.竹色净飞涛,松声乱秋雨。
19.种棠经岁便成科,秋雨调匀气渐和。
优美苏辙的诗文精选
1、春尽——苏辙
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萧起灭中。
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
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
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似衰翁。
2、春阴——苏辙
春后谁令百日阴,雨淫风横雨相侵。
天公未有惜花意,野老空存念麦心。
共怪丛均亦黄落,终怜老桧独萧森。
过中不克阳安在,夏旱前知未易禁。
3、筠州州宅双莲——苏辙
绿盖红房共一池,一双游女巧追随。
镜中比并新妆后,风际携扶欲舞时。
露蕊暗开香自倍,霜蓬渐老折犹疑。
殷勤画手传真态,道院生绡数幅垂。
4、东西京二绝——苏辙
亲祀甘泉岁一终,属车徐动不惊风。
宓妃何预词臣事,指点讥诃豹尾中。
犀著金盘不暇尝,更须石上捣黄粱。
数钱未免河东旧,不识前朝大练光。
5、次远韵——苏辙
万里谪南荒,三子従一幼。谬追春秋余,赖尔牛马走。
忧病多所忘,问学非复旧。借书里诸生,疑事谁当叩。
吾儿虽懒教,擢颖既冠后。求友卷中人,玩心竹间岫。
时令检遗阙,相对忘昏昼。兄来试讴吟,句法渐翘秀。
暂时鸿雁飞,迭发埙篪奏。更念宛丘子,颀然何时觏。
6、春旱——苏辙
旧俸存无几,生齿日益多。敝庐虽粗完,空廪无麦禾。
首种二顷田,奈此春旱何。谁能持只鸡,一酹邢山阿。
饥寒谁相念,幸龙未见呵。去年投虎头,叩门用干戈。
邂逅一尺雨,岂复阴阳和。幽明初不隔,诚意岂在多。
恻然上通天,矧此一盘涡。云兴雨随至,父老行且歌。
7、春无雷——苏辙
经冬无雪麦不死,秋雨过多深入土。人言来岁定无麦,农父掉头笑不许。
清明雨足麦欣欣,旋敕奴婢修破囷。大麦过期当半熟,小麦未晚犹十分。
东家西舍发陈积,十钱一饼犹难得。向来天公不为人,市人半是沟中瘠。
前望麦熟一月期,老稚相劝聊忍饥。谁令伏枕作寒热,囊中无钱谁肯医。
天公爱人何所吝,一春雨作雷不震。雷声一起百妖除,病人起舞不须扶。
六国论苏辙阅读答案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六国论苏辙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六国论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3、下列与“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句中的“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山峻高而蔽日
C、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4、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怪罪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 :摈弃,排斥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窥:图谋
D、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隙:矛盾
15、下列各项中的加粗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常为之深思远虑 / 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
B、而在韩、魏之郊 /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C、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 / 智勇多困于所溺
D、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 / 其皆出于此乎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7分)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3分)
答: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4分)
答:
17、阅读全文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本文作者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
(2)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5个字)
参考答案
13、A(题干和A:掩护;B、遮住;C、隐蔽,躲藏;D、受蒙蔽)
14、D
15、C
16、(1)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2)后来秦国攻打了赵国两次,李牧接连打退了他们(或李牧接连使他们退却),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17、 (1)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而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而灭亡。
(2)弊在赂秦(不超过5个字)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算得上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于秦国呢?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秦国人就可以对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全天下诸侯普遍受到秦国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作为对西方的屏障,所以就不如亲*韩、魏以此来抗拒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去觊觎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楚、燕、赵等国就能够凭这样的局面保全自身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支持面对敌寇的韩国和魏国,使韩国和魏国没有来自东方的忧虑,从而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以便暗中帮助前方两国解除危急,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事变,那秦国还能怎么样呢?诸侯们不知道想出这样的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致使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攻取这些国家,结果能不令人悲哀吗!
对于世道,想必大家都很有感触,尤其是中年之人,大家在社会上已经摸爬滚打十几年,对于社会上的种种现实也是深有体会,对于真正的朋友也是寥寥无几。
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呢?基本不会是我们在酒桌上认识的那些人,或者业务认识的那些人,那些人或许可以被称之为朋友,但是却绝对不是走心的朋友。闲来无事时可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吃喝玩乐,但是真当你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最先不见人影的往往也是他们,甚至有的人还可能会推你一把落井下石,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正的人生,没经历过的人真的没有办法去想象这种感受有多无助和难过。
而且不光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其实古代的诗人们也同样如此,大家也都知道,古代的诗人们一心都想要谋求仕途,但是仕途之路却并不顺利,也有各种勾心斗角,自然经常会经历起起伏伏,所以他们自然也是见到了很多的世态炎凉。当有了种种经历之后,他们对于人生对于朋友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所以他们也写下了许多作品来告诫*。
唐代诗人杜甫大家都非常熟悉,虽然在他儿时家境尚且还算不错,可是随着逐渐落败,他的生活也开始变得越发困难起来,再加上仕途上的不顺,生活的就更加艰辛,甚至自己妻子、儿子都没有正经的住所,还有一个儿子被饿死,可谓异常凄惨。
官场是最能见到人情冷暖的,杜甫一生中被人排挤过,也被朋友真心相待的帮助过,所以他对此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想到的也要更加深刻,特别是他的这一首诗,更是将人情冷暖写到了极致。
《贫交行》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这首诗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尤其是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更是常被后世人引用。在这首诗中,杜甫非常直白地剖开表面,将问题写的犀利又深刻,在你没钱的时候,你身边什么也不会有,也这就是*裸的人生,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都渴望成功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有价值,不会被别人瞧不起。
想来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是也被许多人冷眼相待过,不然他不会有这般深刻的认知。而我们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会透过诗文感受到世间的那种人情淡薄之感,也就难免会让人感到胆颤心惊。虽然诗文并不长,可就是这短短的4句,却为我们揭露了一个最为真实的不加掩饰的世界。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中,诗人说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如同那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般反复无常,当你春光得意时,身边就会顷刻间围满了人,可你若是失势,这些人也会在转瞬就消失不见,弃你而去,更为可笑的是如今的现实明明是这样不堪,可是人们聚在一起还是纷纷谈交友之道,实在是可笑至极。其实我们也能看出,这些所谓的友情交情,不过就是势力之交,根本不是真正的友谊。
接下来在这首诗的后两句中,诗人则是引用了鲍叔牙与管仲的典故,管仲很贫穷,但是鲍叔牙却并没有任何瞧不起他,而且就算管仲多次欺骗于他,他也不计前嫌,甚至还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而在这里诗人之所以引用这个典故,其实就是为了与当时的黑暗社会现象形成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以表达对当时现状的批判。所以最后一句话其实也饱含了诗人对真正友情的一种渴望。
其实在杜甫一生中,冷落杜甫的人不少,但帮助杜甫的人、真正与杜甫交心的人还是蛮多的,比如当时杜甫未成名,李白就与他交好,晚年杜甫在四川的时候,高适、严武等人也是尽力帮助与他。所以最后诗人还是想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真正的朋友还是存在的,只是不要掺杂那么多利益进来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愿大家在人生之路上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真正的朋友,其实肝胆相照的挚友两三足矣!
诗词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如果你一直痴迷学*诗词,却对诗人、词人的历史背景一无所知,那就相当于隔靴搔痒了。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学诗词就必须去了解背后历史背景,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这一套书籍,特别适合6-10岁的小朋友小学生,告别对唐诗宋词单纯的死记硬背,通过诗词学历史,通过历史读诗词吧!
学士苏东坡历经沉浮和人世况味,可谓一生潇洒、飘逸、旷达;同时又深情、豪迈、志诚。文学上,苏东坡诗、词、文名冠绝一时;所到之处,深受爱戴;情感上,一生得遇王弗,幸矣;生活上,饮食、茗茶、养生,无所不精。
这样的人,对生活是否也会有些许不满呢?当然会有的,比如爱妻王弗的早逝,“乌台诗案”的牵连,一生迁徙的苦辛,高处不胜寒的落寞。不过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对于已经身居那等高处的苏东坡,该不会再羡慕别人了吧?非也,苏东坡也有羡慕之人,不过并非富贵、发达之人,而是一个渔夫。为此,苏东坡专门写下这首《渔夫》,共两句25个字却写尽*生洒脱,美得令人心醉!
《渔父·渔父醒》
宋代:苏轼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词的大意是:有一个渔父,正在酣睡。不知不觉已经是晌午,春江之上,波光粼粼。惊了他美梦的是江面的落花和点点飞絮。醒来之后,他又是三杯两盏淡酒,顷刻间,又醉倒了。人生如梦,尽在醒与醉眠间。人间古今事,都付一笑中。
这哪里是渔父,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人生哲学家,难怪苏东坡那么欣赏他。全词语言*实,但却深蕴哲思。“渔父醒,春江午”,一觉睡到正午,多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睡觉的环境也是极美的,在春江之上,清风拂拂,水波不兴,何等诗意。这个渔父看似江上渔父,实则是诗意地栖居于江上的隐士。
“梦断落花飞絮”,渔父醒来之后,见到了什么呢?在水光日光之下,是翻飞的落花和飘飞的柳絮。原来是它们惊醒了我的梦,不过如此可爱的春之使者,即便是被惊喜,又何尝不是更美的人生诗意呢?从这第一句可以看出,这个渔父睡着的时候是诗意的梦;醒来的时候是诗意的春,他的生命,就像一首诗,诗意地涓涓流淌。
第二句,“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为画龙点睛之笔。这里的醒与醉并不单指指醉酒和酒醒,而是推而广之,形容人生的种种状态。人生本来就是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人生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一直清醒如明镜般,那样太累;更不可能一直糊里糊涂,那样太空。这清醒与糊涂间,才是人生的真义。这一句,已经上升到人生的哲思高度。
最后一句“一笑人间今古”,则进一步升华,由欣赏渔父而直抒胸臆。其实这首词看似写渔父,其实处处写自己,一种高洁、诗意、旷达的人生观跃然纸上。这首词短词大家喜欢吗?欢迎和小编讨论!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
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
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
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
孤帆南去如飞鸟。
赏析
在船上看山犹如骑马疾走,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这是东坡在说江上乘船看山的总体感受,也像是在谈浮云短暂的无奈人生,难怪人们都喜欢高唱“马儿你慢些走”。
错落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回环盘旋,高远隐约地看见有人行走在上面。这四句则是东坡写在江上*视和仰视群山的具体感受,也似乎描绘了百态的人生。在舟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行人打招呼,无奈孤单的船只已如飞鸟往南驰逐而去。兴致颇高的诗人,为此而遗憾惆怅。
东坡江上看山,看出了人生的无奈。就像尘世过客,还没来得及回味眼前的风景,便带着遗憾与惆怅匆匆告别了短短的人生。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佑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佑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佑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生*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的古诗最短的诗 苏辙苏洵的古诗 苏辙的古诗除日 苏辙写的古诗 苏辙的古诗词 苏辙的诗词 苏辙的读史古诗 苏辙的古诗春深 苏辙写的茶花古诗 苏辙的五言古诗 苏辙的古诗郿坞 苏辙的名诗词 苏辙的古诗简单 苏辙苏轼苏洵的古诗 苏辙名句 关于苏辙的四句古诗 苏辙的古诗有哪几首 苏辙写的小学古诗 关于苏辙的五首古诗 苏辙的古诗名句 苏辙的诗古诗文网 关于苏辙的两句古诗 北宋苏辙的寒雨古诗 搜索关于苏辙的古诗。 苏辙古诗带缘字的诗句 有关中秋的古诗苏辙 苏洵的古诗最短的诗 苏轼苏辙苏洵描写家乡的古诗 小学生必背的苏辙的古诗 苏辙的代表作十首古诗
桃花的最短诗句 苏辙生*简介 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 六国论苏辙阅读答案 春节最短的古诗 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金波的最短诗歌 天敌苏辙原文及翻译 有关苏辙的名言名句 苏辙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杜甫的古诗大全最短的(杜甫的古诗大全赏析) 苏辙的诗有哪些(苏辙诗词赏析) “乌台诗案”苏轼入狱 苏辙上书代兄坐牢 泰戈尔短诗集大全(泰戈尔的诗歌最短的) 泰戈尔最好最短的诗(泰戈尔著名短诗分享) 最短的古诗有哪些(12首古诗越短越好) 最短的古诗有哪些(十首古诗越短越好) 苏辙的诗有哪些(苏辙的诗词以及赏析) 最短的古诗50首(36首最短的古诗) 苏轼最短的诗有哪些(苏轼写的最短的词) 苏轼苏辙苏洵三者关系(唐代诗人*关系图)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赏析 最短的关于谷雨的古诗(精选10首)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 苏辙《江上看山》赏析:看出了人生的无奈 优美苏辙的诗文精选 冬天最短的古诗 有关苏辙写的诗 最短的端午节古诗词
路过心上的句子 骚话句子污 感动恋人的句子 形容女孩调皮的句子 关于勤奋句子 状态好有正能量的句子 西游记的经典句子 幼儿园毕业的句子 致父母不称职的句子 形容尔虞我诈的句子 阳光点的句子说说心情 形容女人口红的句子 我还是很爱你的句子 关于热爱事业的句子 旅行正能量句子 关于心理学的句子 长句子的空间说说爱情 赞美幸福的句子大全 面对生死感悟的句子 各种社会句子 闺蜜正能量句子 富**字句子 写富江的句子 意外无处不在的句子 献给异地恋句子 外甥女可爱句子 辛苦写一句子 描写描绘景色的句子 收钱的喜悦句子 外强内柔女子的句子 老朋友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