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性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哲学性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哲学性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哲学性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1、多疑,多疑,多疑的人不会有幸福。
2、个简单的情字,葬送了多少人的青春年华。
3、回忆是一座桥,却是通向寂寞的车。
4、回忆数着碎了一地深红色的痛,沉默指控我只是我伤得你太重。
5、爱情的价值,绝对不止一条项链或一个戒指,但有的时候,却又便宜的可怜。
6、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
7、有的时候,睡觉也是一种享受。
8、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渡沉默。
9、爱情一旦输给眼泪,一句谎言也算安慰
10、我就像一只鱼,透过摇晃的水波,看这扭曲的世界。
11、热恋的时候,不必那么现实,失恋之後,却必须现实一点,一切已经完了,各有天涯路,多么不舍,也要放手。
12、回忆之所以叫回忆,是因为不会再拥有了。
13、把微笑留给伤害你最深的人。
14、选择可以有很多种,但结局永远都只有一个
15、我想死亡最美丽的,便是可以忘却人间的宿命于情。
16、人生如天气,可预料,但往往出乎意料。
17、笑容勉强不来,感情身不由己的时候也是痛苦不堪。
18、青春是一滩水,无论是摊开还是紧握,都无法从指缝中淌过单薄的年华。
19、没有表情的句子不会得罪人,没有标点的字不会有任何感情。
20、以岁月的名义,照亮你体内小小的倔强和忧郁。
21、思绪,是一粒一粒堆积成的沙丘,是过往的一点一滴
22、有时候真的狠怀念小时候,因为内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
23、般说来,插手是出于好心,插足是别有用心。
24、有的时候,你醒悟得太晚,不明白自己苦苦追寻的,其实就是上一秒放弃的。
25、失败的定义:什么都要做,什么都在做,却从未做完过,也未做好过。
26、事情总是不可能静止不变,有发展就会有意外。
27、开心对待每一天,真心对待每一个。
28、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如果,不要再做无谓的期待。
29、爱情不是附属品,谁都不专属于谁我只想属于我自己
30、虚伪的人们,需要的是幸福,而幸福,需要的是我们。
31、有些事,做了才知道。有些事,错了才知道。有些事,长大了才知道。
32、我知道幸福没有那麽容易,才会特别让人着迷
33、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34、誓言,只是一时的失言。
35、生活将我们磨圆,是为了让我们滚的更远!
36、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悲哀的,最后还是跟着悲哀走。
37、短暂的爱情,只会换来噩梦一般的尘埃。
38、世界旋转着我们的生命,一天一天的接*死亡。
39、不要以为睁开眼睛,就能看清一切、
40、趁我们都还年轻,多做些我们想要做的任何事
41、周围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都是别人的热闹与我无关。
42、美丽让男人停下,智慧让男人留下。
43、动了真感情的人都会喜怒无常,因付出太多,难免患得患失
44、爱情就像一场舞会,教会你最初舞步的人却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场
45、任何东西都来之不易,别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46、快乐和伤悲没什么分别,心碎到终点会迎刃而解。
47、时间,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
48、揣摩人的心情是件累人的差事。
1、多疑,多疑,多疑的人不会有幸福。
2、个简单的情字,葬送了多少人的青春年华。
3、回忆是一座桥,却是通向寂寞的车。
4、回忆数着碎了一地深红色的痛,沉默指控我只是我伤得你太重。
5、爱情的价值,绝对不止一条项链或一个戒指,但有的时候,却又便宜的可怜。
6、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
7、有的时候,睡觉也是一种享受。
8、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渡沉默。
9、爱情一旦输给眼泪,一句谎言也算安慰
10、我就像一只鱼,透过摇晃的水波,看这扭曲的世界。
11、热恋的时候,不必那么现实,失恋之後,却必须现实一点,一切已经完了,各有天涯路,多么不舍,也要放手。
12、回忆之所以叫回忆,是因为不会再拥有了。
13、把微笑留给伤害你最深的人。
14、选择可以有很多种,但结局永远都只有一个
15、我想死亡最美丽的,便是可以忘却人间的宿命于情。
16、人生如天气,可预料,但往往出乎意料。
17、笑容勉强不来,感情身不由己的时候也是痛苦不堪。
18、青春是一滩水,无论是摊开还是紧握,都无法从指缝中淌过单薄的年华。
19、没有表情的句子不会得罪人,没有标点的字不会有任何感情。
20、以岁月的名义,照亮你体内小小的倔强和忧郁。
21、思绪,是一粒一粒堆积成的沙丘,是过往的一点一滴
22、有时候真的狠怀念小时候,因为内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
23、般说来,插手是出于好心,插足是别有用心。
24、有的时候,你醒悟得太晚,不明白自己苦苦追寻的,其实就是上一秒放弃的。
25、失败的定义:什么都要做,什么都在做,却从未做完过,也未做好过。
26、事情总是不可能静止不变,有发展就会有意外。
27、开心对待每一天,真心对待每一个。
28、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如果,不要再做无谓的期待。
29、爱情不是附属品,谁都不专属于谁我只想属于我自己
30、虚伪的人们,需要的是幸福,而幸福,需要的是我们。
31、有些事,做了才知道。有些事,错了才知道。有些事,长大了才知道。
32、我知道幸福没有那麽容易,才会特别让人着迷
33、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34、誓言,只是一时的失言。
35、生活将我们磨圆,是为了让我们滚的更远!
36、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悲哀的,最后还是跟着悲哀走。
37、短暂的爱情,只会换来噩梦一般的尘埃。
38、世界旋转着我们的生命,一天一天的接*死亡。
39、不要以为睁开眼睛,就能看清一切、
40、趁我们都还年轻,多做些我们想要做的任何事
41、周围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都是别人的热闹与我无关。
42、美丽让男人停下,智慧让男人留下。
43、动了真感情的人都会喜怒无常,因付出太多,难免患得患失
44、爱情就像一场舞会,教会你最初舞步的人却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场
45、任何东西都来之不易,别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46、快乐和伤悲没什么分别,心碎到终点会迎刃而解。
47、时间,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
48、揣摩人的心情是件累人的差事。
*古代哲学论文(精选10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哲学论文(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修身文化源于哲学,同时,哲学的发展又对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哲学渊源;探究
人类文化的产生伴随着人类演化过程的信息传递,天地万物的讯息产生并融汇渗透就形成了文化,而文化是独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和渗透。从词源来看,“文化”一词本意为耕种、养育、培育、发展和尊重。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性的复合整体。”①《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化为变化、变易、造化”。文化从本义来看是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和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传承演化进程中形成的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简而言之,*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不同的中华民族文化表现形态来呈现的各种民族风俗、文明和精神的总称。
一、修身文化内涵探究
*传统文化的开端就以儒家学术为奠基,形成了一整套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等,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以此为基础发展为一整套趋于完善的传统文化体系。而在*传统文化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种对每个人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就是修身文化。修身文化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它以“人性之善也”(《孟子告子上》)、“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思想为出发点,以“圣人之德”(《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古圣先贤”(《红楼梦》)为个人修身目标,展现了内涵丰富的修身文化体系。*修身文化起源于人的原始体验,是以人生实践为起点的,进而发展和演化为一种专门之学。
二、修身文化的哲学渊源
*哲学以儒、释、道三家影响最为深远,尤其是儒家思想更是深深地铭刻于国人的精神“心底”。修身文化源于*哲学儒学思想,更是受到儒学思想的深远影响。*哲学从个人生命体的构成分析人和宇宙,认为一个生命体的诸多构成,与大宇宙息息相通于实存性的小宇宙之中——身体。②“敬身为大”(《礼记哀公问》)的“根身”文化经过历史淘洗和积淀,最终得出了“即身而道在”(《尚书引义》)的哲学抽象。“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章句上》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正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也是儒学的身体观。天人合一即为人道合一,天地为吾父母,民众为吾同胞,万物为吾朋友,寰宇之一切无不与我相关,一切道德活动都是个体应当承受和实现的义务。“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河南程氏遗书》),人与天是体承一道,合二为一的整体。对于修身来讲,只有超越了个体小我,行仁义,尽人道,才能合乎天道,入圣域。所以,“至善”一旦落实到了“敬身”,对身体的至高膜拜就生命化了、宇宙化了、哲学化了,“不亏其体,不辱其身”(《礼记祭义》)、“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大雅烝民》)的格言,尊身、贵身、正身、守身、洁身、致身的信条,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的修身提高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哲学以修身为体道过程,以修身为通天理为途径,强调了修自身即为悟宇宙之道、即为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可见,*哲学对修身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深远影响。与*哲学不同,西方哲学在讨论天与人的关系时是将二者相分离的。在西方哲学看来,个体人是在与宇宙自然的搏斗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这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意识。由于天人相分,西方哲学从此就衍生出一系列的二元并立——心物并立、人神并立、主客体并立、神人权并立、自然观与人生观并立,理性与非理性并立、事实与价值并立、自由与必然并立等等。正是基于这种观点,西方哲学就要分别研究自然本体和人的认识。西方哲学更多的关注是理想世界里的现实人。什么是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文化的动物等。而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本质概括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修身”即为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自我改造”,即通过个人实践来改变自我,使个人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更能适应客观世界。通过中西哲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修身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修身文化源于哲学,甚至我们可以说:修身文化是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之,哲学的发展又对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尤其是*哲学的发展对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哲学的浑厚历史积淀为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牢固根基的作用。而且,*哲学中修身文化自始至终突出和强调实践之行,即“礼,履也”(《说文解字》),这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内涵相溶互通。所以说,修身文化源于哲学,而且修身文化又纵横于中外哲学和古今哲学。
注释:
①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
②康怀远.*修身文化的和谐意蕴与当代教育价值[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5):86.
一、当代*哲学的界定
大致说来,“当代*哲学”基本上有三种意谓:其一,是从当代*传统哲学层面上使用,多出现于*哲学(史)界的文章中;其二,是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层面上使用,更多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或哲学原理界的文章中出现;其三,是广义的概念。把当代*哲学当作一种总汇性概念,指称当代*存在着的各种哲学理论,包括*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从逻辑周延性方面考虑,似乎第三种意义上的当代*哲学要更加合理一些。当代*哲学应该说就是当代*哲学家们所探索、所研究的哲学理论,这符合研究主体的角度,所以本文采纳第三种界定。
二、*传统哲学对当代*哲学的建构
诚然,笔者不是要否定*传统哲学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将来如有新哲学,必与以往儒家哲学有多少相承之关系,必以*固有的精神之思想为基础。”他强调:“在哲学,须根据本国先哲思想之精粹,及现代世界思潮之大流,重新建立一个伟大的系统,作知识及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我们所要反对的是将当代*哲学的建构替换成传统哲学的阐释,这种思维方式是缺乏创新的。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僵化地看待*哲学,缺乏发展的眼光。殊不知,只知道引经据典、援引历史,并不是对当代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文化对时代的推动作用一定要结合社会需要。传统哲学要与当代社会文化价值观相结合,摆脱思维禁锢,才能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其实,在我们大力重构*哲学之时,西方哲学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出现了危机。当时,西方世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给确定者以不确定”的批判运动。对科学、哲学等各个领域乃至整个西方文明都加以批判。斯宾格勒在20世纪初有本著作《西方的没落》,可以体现当时社会上的批判思潮。从20世纪初至今,各种反映西方文明衰落的研究不断涌现。这其中也包括对西方哲学的担忧。但是,与今日建构当代*哲学有所不同,西方哲学在面对危机时,并没有退回到经典本身,没有对古希腊哲学思想进行不断的诠释。这种做法似乎表明西方的批判是不彻底的,没有追根述源。实际上,西方世界在批判中寻找的是当代人灵魂深处的危机,不断丰富西方哲学的内容,产生了许多新的哲学类别。这恰好说明:西方人的批判倾向于产生肯定的结果。这是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的。
三、西方哲学对当代*哲学的建构
以冯友兰先生为开端,学者们大都批评*传统思想范畴逻辑模糊,追求系统化、清晰化成为重建*哲学的必走之路。可是值得商榷的是,在逻辑化、系统化的背后隐含的是客观与可测性等预设,这一类预设可以说是不符合*传统思想的内在精神和整体风貌的。当然,冯友兰认为历史上的*哲学并不是完全没系统。他指出*传统哲学有“实质的系统”,只是缺乏“形式的系统”而已,此一说法被后来学者广为使用,似乎已成为不辩之理。所以,以冯友兰为代表的学者普遍认为要重建*哲学,必须用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法来提升*哲学,从而在形式上找到系统性。这一类学者认为:*哲学内容虽为丰富,但太过零散,太为神秘。这使对其的研究很难规范性和程序性。所以西方分析哲学的思维是补救*哲学的不贰法宝。
表面上看,这个做法似乎很受用,拿西方的分析哲学来提炼*哲学体系。问题在于*哲学不像现代化建设这般逻辑和可操作,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要同“注重逻辑论证”的分析哲学相融合,是否会使*哲学失去本身的特点和精神?这中间又有多少矛盾?其实,当有人说一种哲学是“神秘的”时候,实际上在说者心中已经预设了一个“理想的”标准。*哲学往往被称作是神秘的。这种判断有意无意地带有某种贬义色彩。有些学者指责*哲学的严重不足是:普通大众被排在哲学门外,因为只有少数有悟性的所谓天才才可以领略*哲学的精神。这种特点会直接影响到*哲学的发扬与推广。毕竟社会中所谓的天赋极高的人是屈指可数。以上的指责不无道理,但也会产生质疑。作为追寻智慧的哲学,若人们只要通过培训都可以掌握,那*哲学就会沦为一种操作技术,未免太为肤浅。虽然西方分析哲学具有技术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但其在研究上绝不能没有“专家”,也并不是寻常人都可以驾驭的。所以,从能否大众化角度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恰当,是荒谬的。事实上,对当代*哲学的建构不能简单的套用西方哲学体系。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一方面,将西方的哲学理念套用在*哲学内容上,找出*哲学对应的西方哲学体系,如此产生的结果只是*哲学的西方化,很难体现出*哲学固有的精髓。另一方面,用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哲学,更多意义上只是建立了一种便于大家理解和接受的路径,使*哲学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可操作,而不可能建立*哲学本身。毋庸置疑,中西方哲学各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文化传统,二者应该各具光芒。
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哲学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方向。我们在建构*哲学的同时既不能丢失自我,也不能脱离时代。*哲学是中华民族的更应该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应该独立于西方哲学而存在。正如郑家栋教授所说,“*哲学是否真正具有*的魂魄,从而能够对于人类的当代境遇及其问题做出某种原创性的回应,而不只是成为西方哲学的赝品与应声虫。”和合才是整合世界各国哲学的根本出路。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哲学的当代发展,我们需要尊重传统哲学,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更需要将其发扬光大,不能使其淹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种哲学新文明的建设,必须结合我国自身的发展状况及人们思想中的困惑,让*哲学在当代也能抚慰现代人的心灵,促进社会的进步,从而具有持续不断的生命力。
陆建猷教授《*哲学》一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分上下两卷,洋洋70万言。从书名看其勺容,其不离传g和视域,但却仿佛是与一般讲*哲学史的体例大有不同。据说,陆教授还有一本专门讲*哲学史的书,与《*哲学》构成姊妹篇,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我们将拭目以待。本书篇首是内容简介。大抵作者此书是“一部与‘*哲学史’体制相对而反映*哲学之学理形态的文本”。作者认为,“*哲学以民族特质的思维义理与概念范畴,表现其对哲学国际一般自具意义特性的品格支持,反映*哲思主体的思维风格特色,昭示中华民族崇哲尚学的理性致思。”可见,该书宗旨是试图展示*传统哲学的“学理形态”,力图“运用汉语义理而走出西方哲学表述传*,将原论至理汁味与现时人思需求接通”,以“超越曾经对*哲学碎片化的理解”。
早些年陆教授曾为研究生幵设有一门叫《*哲学的学理形态》的课,可能此书即与此课程内容有关。其实,只要是从事*哲学的科研与教学一段时间,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按某些流行说法,虽说*哲学博大精深,但其深层学理似很难以现代话语通俗传达出来。如此,那些历史上无数的贤哲大同小异的哲理思想和仿佛差不多的修养路数之间是否有一些共同点呢?那一本本卷帙浩繁的语录体著述彼此之间是否也有内在联系和共同思想轨迹?那些研究为数众多的哲学人物的各类论文是否有某些内容是相通的呢?可能更为关键的还在于:古老智慧怎能在当今时代学术条件下进行讲解和传承呢?这样的忧虑或多或少很可能就是“部分人的焦虑感、危机和困境意识及其‘合法性问题’(指关于*哲学合法性的讨论)的自疑”(第1页)。笔者虽不曾为“合法性”问题去动太多脑筋,但学*和研究*哲学三十年来却不免有这些“忧虑”、“焦虑感”和“危机意识”。可喜的是:“这些忧患词语及其心藉”显然“时常激促着哲学专业工作者致力改变这一现况”。的确,在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人那里的这些忧思依然还是忧思时,作为专业哲学工作者的陆教授业已完成如此一部大作!简介之后,便是著名教授成中英的《序一》,和陆教授的博士导师张岂之教授的《序二》’。二位教授均对该书作了肯定。张先生认为,陆著坚持“*哲学具有独特的民族性”,“由于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长期的研究才能获得学术卜.的成就”,该书的完成“标志着他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始”。成教授则说:“我必须要说,陆建猷教授写了当今的一本极有创建性的*哲学之书。他的阐述的方式及其丰富的内容把*哲学的宏观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为*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正是鉴于其著之“创建性”和“非常卓越的贡献”,以及一个“标志”的“开始”,本评论将主题拟为“筚路蓝缕开生面”。探寻*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是该著主题。相应的是纠正百年来*哲学研究中存在的“多史少学”、“以史代学”,或“‘*哲学史’一路而单边的强势传*发展”(第7页)和“史与学混同”(第8页)的现状。在回望百年*哲学研究,特别是诸如谢无量、胡适、冯友兰、张岱年、侯外庐、牟宗三、劳思光、成中英等的研究之后,陆教授申论他对哲学与哲学史关系上的观点。在陆教授看来,学科应以学与史兼备示其健全,而“学”显然是突出学理,“史”则偏重学理演进的历史。二者的关系应是“先学而后史,学是史的本体,史是学的进程”,尤其是“学理形态应当自体呈示逻辑进程,而非没有自我实体的发展进程”。因之,“哲学的学与史是哲学科目本质统一性下的两个性质差别的异域”。(第7页)还说:“哲学之为学科的机体,本然地包含着哲学之‘学’与哲学之‘史’的差异性论域^哲学之‘学’是哲学之为学科的学理形态自体,它是决定哲学之‘史’的实体质素。”(第15页)由此自然涉及黑格尔“哲学史本身就应当是哲学的”那个著名的思想论断。这个思想后来又以“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命题而广泛流传。在陆教授看来,“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成立的条件是有限的。它不能掩盖二者有区别的事实。我们并不能因此把哲学归结为哲学史,也不能把哲学研究局限于哲学史研究。从这里,作者试图开出他的《*哲学》的立根之基来。陆教授说:“学术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地开新其生机途道。应世之需与综合创新是《*哲学》生成的动因条件。”(第8页)该书比照一般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域而论*哲学的所谓理论论域,也同时就是*哲学之“学”所关注的问题。
除了绪言和结束语外,作者大体以此为依据将*哲学的“学”分为本原论、格致论、名辩论、美识论、伦理观五大板块,各板块有概述,且每个板块也工整地区分为六章,全书共三十章。分述先秦诸子百家、儒、释、道各家哲学思想,而以六经之首《易经》作为全书之开篇。不仅如此,陆教授还将他所思考编排的板块、章名和节名分别称之为“宏观的板块论域”、“中观的致思问题”和“微观的语义概念”三个层次。于此我们看到该书特殊的逻辑结构。陆教授说:“宏观的‘板块论域’进向中观的‘致思问题’,中观的‘致思问题’在(再)进向微观的‘语义问题’,是*哲学现实学理形态的层次结构逻辑链。”(第17页)又说:“篇名意义的‘板块论域’、章名意义的‘致思问题’、节名意义的‘语义概念’是*哲学现实学理形态的主体质素要件。论域、问题、概念的等差层阶,坚实地组构并支持着*哲学大系及其学科理念运动的法则性。论域、问题、概念是哲学的形态质素,也是哲学之为学科合法性的实体部件”。这是说根据“论域”划分板块,而以“问题”构成不同的致思路径,以“概念”区分语义。论域、问题、概念就不仅成为构成横断面的《*哲学》板块与板块、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内在逻辑,且它们又纵贯性地是论域、致思、语义间相互联系的环节。陆教授严厉批判无视*哲学现实学理形态存在的错误看法,以及那种轻鄙*哲学研究者和教学者的不适之言。他说:“人们似乎不应该设想某个民族国家的哲学史不合法的问题,倘若执意拟设这一表示少数哲学工作者奇思妙想的‘问题’,那就需要等待他们拿出地球表面确实存在着‘生活着而无思想’的人类证据,同时还需要回答地球表面以思想为本质的哲学是否必要与某洲某国哲学相一致的终极难题!”.
此外,《*哲学》还有两大特点:一是特别突出*哲学是关于智慧之思的学说的思想,二是强调*哲学的美识论和伦理观。陆教授在很多地方谈到*哲学或哲学的根本属性问题。如其云:“哲学的本质是思想”(第17页);“哲学昭示着民族国家的理论智思”(第28页);“*哲学即是……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智慧之学”(第1页);哲学是“精致的概念思维的学科”(第16页),还说:“哲义涵摄主体思维认知与经典认知与经由认知致取的知识智慧”(第13页),等等。最后,他仍是将*哲学还原为一般哲学:“*哲学就是哲学国际一般意义下悠久辉煌的传统的国别哲学”(第17页)。*哲学是否突出知i只问题,有不同认识。但陆教授突出此点是有原因的。一是他认为*哲学也只是“哲学的国际一般",一般哲学注重知识,当然*哲学也理应如此;二是陆教授博士论文的题目就是“南宋的四书学”,其自然接受朱子解《大学》的方式。关于*哲学的美识论和伦理观两板块占了全书下册,*三百页。作者认为,“美识论是*哲学学理形态的审美之域”(第21页)。伦理观的根本是如何实现社会公正的问题。“实现社会公正是领导主体对于社会进步的公共职责”(第494页)。如果说美识论稍多地关注到道家与佛教的话,那么,伦理观中更多阐释和介绍的是儒家的伦理观。
总之,《*哲学》一书不是随意之作,无论从其花费十余年时间上看,还是从思想逻辑的建构方面看,都是如此。当然,本书也存在仍需进一步完善的方面。首先是存在着难以完全划分在五大板块中的某些问题,也有多板块同时并存的某一问题。比如,“言意之辩”就不免既可被当作属于格致论,却又仿佛属于名辩论。作者并未明确交代究竟在何意义上属于格致论,又在何意义上属于名辩论。再比如,虽同属于名辩论的名辩逻辑问题,在诸子那里的具体表现有很大不同。儒家将之转化为“正名”乃至“名教”问题,就与政治和社会教化、教育紧密相关,与名辩思潮中的名家及后期墨家单纯重视思维逻辑有很大区别,但作者似未对此作出特别说明。其次,在某些思想叙述时,对其复杂性的分析仍待加强。比如,“美识论”中将老子的所谓“美恶相生”这种相对主义论调有肯定的叙述,却未剖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此外,书中还有过分引证同一内容,阅读上会造成重复的印象文字表述也非标准的现代白话,易生歧义。但总体上瑕不掩瑜,望读者诸君明鉴。
“对于华裔美国作家来说,*既是荣耀、资产,也是耻辱、包袱。”这种矛盾也充分体现在华裔作家的写作上,产生了他们在有关于*叙事中骄傲与屈辱、自大与自卑、认同与拒绝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尽管华裔作家在创作中对自己传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表现得不尽相同,越来越多的华裔作家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华裔群体在中美两种文化碰撞中的生存及对命运的思考。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就是其中一位代表,她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情结和*文化意识极具感染力。
她于2008年出版的第二部小说《向我来》更是以其女性的细腻情感和审美趋向,记录了第一代华人在北美社会种族和经济的双重压迫下,如何追寻自身的文化归属及认同感的。出生在广东省的梁有信自小被卖到金司徒家当养子,成年后他在养父的安排下,以杰克满司徒的身份来到美国,成为一名屠夫。不久,杰克便爱上了同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竹心姑娘乔伊斯,但杰克知道,爱情对他们来说,是无法得到的奢望;因为在养父的胁迫下,杰克必须与养父的女人假结婚,好瞒过移民局的调查。
但是乔伊斯很快怀孕了,一向沉默隐忍的杰克开始公然反抗养父,要求解除假婚姻;在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杰克只好向移民局坦白了自己的假身份。然而反抗后的杰克却没能摆脱作为契纸儿子的命运,在金的报复下,他失去一条手臂,乔伊斯更是在此时撇下嗷嗷待哺的女儿维拉,无情地离开了他。但是美国移民政策的压迫、纸契父亲的贪婪无耻、虚假的婚姻枷锁,一切背叛、贫穷与饥馑却并未让杰克沉沦,他开始以另一种姿态来对抗种种磨难,保持着自己心灵的健全与纯洁,并最终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读过此书的人,莫不有感于杰克在“自我坚守”与“自我改变”的生存选择中对中华文明及自身文化的定位和追寻。杰克是矛盾的:*和*文化是他在异国生活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财富,但同时也是他在美国受到排斥、感到屈辱的根源。但毋庸置疑,*传统文化思想是杰克寻找自我、适应环境的精神依托,我们能清晰感觉到杰克作为单薄的个体忍辱负重地融入他者文化过程中无法摆脱的*情结。可以说,杰克的每一步都是故国家园在异国土地上的继承与延长。
一、儒家思想
细读文本,读者会发现杰克的前半生几乎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家中的伦理观。《礼记》一贯强调父亲的权威,要求儿子对父亲:“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父母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在养母的教导下,“从小就对着司徒金的照片行父子之礼”的杰克深受这种“父为子纲”观念的影响。司徒金让他干最脏最臭的活,把他当做赚钱的工具,借他为自己娶妻,杰克都默默承受了。他遵循着父父子子的伦常,“金,是我唯一的父亲,家庭之道是我的生存之本。”“无论是契纸关系还是血缘关系,我都敬重我的父亲。每个新年,我都会去看望他,祝福他。每个中秋节,我都会送上一盒月饼,每个冬至,我都给父亲送上一篮冬橘。这是应尽的礼节,我一一遵循。”作为个人,杰克更是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的礼制规范自身,他“自食其力,靠自己的汗水、自己的双手为生,从不惹麻烦,从不浪费。
一个出苦力的人是不该梦想着开奔驰车的……我从不奢望自己的得不到的东西”。就连对司徒金的反抗、向美国移民局坦白,杰克也是受儒家家庭观推动的。“在*人眼里,家是责任、义务、忠诚,是一切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础,是一切人类关系的根基。”对于身处异乡身份缺失的杰克,家更是一切:“谁不想要一个家?…我们这些*小子,都得找到自己的根,不然就会像枯木一样腐去。”爱与性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家庭的保障,一切都只不过是一个形而上的抽象物,太缺乏实质性。也正因为这样,即便得到了乔恩斯,杰克依然坚持要结婚,坚持乔恩斯“以爱家人一样的方式来爱他。”很明显,儒家的家庭观对杰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是自小就生在美国的乔恩斯所无法理解的。
“我想要照顾乔恩斯和孩子,我想要一个家,”杰克说。为此,他不惜放弃自己在美国的合法身份,不惜和自己的契纸父亲反目成仇。杰克试图用儒家礼教在异土寻找自己的希望之乡,但过分强调责任与服从的儒家已成为他沉重的负担,成为他的精神压抑的根源:“责任与服从,这是儒教给我下的咒”。因为责任,杰克默默隐忍了一切;因为责任,杰克拼尽全力想给乔恩斯和孩子一个家;因为责任,杰克失去了身份、失去了左臂。司徒金的报复不但砍去了杰克的左臂,也砍断了他对儒家礼教的信任“我从来没有觉得这么迷茫过,在我的身后,没有法律,没有爱的指引。”。此时的杰克又将以怎样的生活姿态活下去?他能够保持自己心灵的健全、纯洁,以免于因种种磨难而备受的困扰吗?
二、道教生存哲学
失去手臂后的杰克似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种介乎和*、容忍、知足之间一种既不沉溺于尘世又不逃避现实的人生之道。此时的杰克若水一般,具备了无限的忍耐力,以慎重的理性、宽宏的气度、和*的性情对待人生。杰克是弱者,但对于他来说,却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总有一天,所有无法忍受的事都会像星期三下午四点的冰激凌一样*常,所有你害怕的事都将变得可以忍受”。也正是这种柔弱却豁达的力量,让杰克与生活恰和起来。欺骗、压迫、苦难重充裕着杰克的一生,但我们看到的却不是声嘶力竭的绝望,而是一个在经历过大风大雨后的静观人生。他劝导一心要为父报仇的依琳:“放开双手吧,以宽容之心关上仇恨最后一扇门,只有这样,你才能够释然。”最终,伊琳放弃仇恨,开始了新的生活。而他对于女儿维拉的态度,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印象中的家长作风。
他不横加插手女儿的事,但总在维拉最无助的时候帮助引导她:“孩子,自己的路要自己走,但只要你需要,父亲会给你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尽管父女之间有着种种隔膜、尽管维拉埋怨父亲的逆来顺受,但杰克的温情与理解最终让他们跨越了一切的鸿沟。维拉在经历了种种人生沧桑后,最终转头回望父亲,从父亲苦难的经历中汲取无尽的力量:“沉默的父亲是最安全的父亲。”(20)杰克也许无法决定和改变命运,但在漫漫人生中,却能静默地克服种种挫折。正是这种“自然而不争,不择地而流”的达观使得他在现实人生中得以超脱,在逆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和谐。除了柔弱的力量,道教还为苦难中的杰克准备了另一剂止痛药,那便是如何追求快乐。我们要怎样去享受人生?谁最会享受人生?
小说给予了我们答案。“活在当下,也许这件事我们做不到,但我们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来找寻快乐。”磨难过后,杰克看到了生活的愁苦和失败,看到了贫穷、疼痛、苦恼和死亡的无助,但正是有了这种意识和现实感,杰克才能深切地去追求快乐的人生:“快乐才是人生的真谛。
为了快乐,一切的努力都值得。”幸福是脆弱的,他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因此所欲求的只是足以令他快乐的东西。乔恩斯离开了,伊娜、薇拉的爱同样让他感到快乐。这个尘世是寂苦的,在这里,没有法律的保障、没有身份的依托,生命时刻受着疾病、疼痛、苦恼和死亡的支配,但这个非此非彼的尘世却是杰克无法逃离的,对于他来说,即便自己只是这个尘世过路的旅客,即便这个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他也得快乐的活着。他告诫女儿:“快乐便是一切,没有什么值得你不快乐。”杰克以这种达观宽宏的怀抱、温和的心境在困境中乐天知命地生活着,深切地感受追求幸福。万物之至柔,无论如何遭遇,杰克*静的生命,永远无扰长流。“日子在渐渐好转,我继续前行。即使有岩石阻挡,水也照样流淌”。
三、结语
也许有人会认为杰克是个“逃避主义”者,但事实并非如此!作为第一代移民,杰克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从事最被人轻贱的职业;不但受到排华法案的歧视、白人无形的迫害,还要忍受身边人的背叛、盘剥。这是在怎样的一种缺乏信任、充满怀疑的环境中夹缝求生!待下去、活下来,这是杰克一切生活的归结点。是的,杰克是美国边缘人群的一员,他有着寄人篱下的忍辱负重,在文化碰撞中遍体鳞伤。但无论如何杰克毕竟活了下来,颠沛流离、受尽欺凌,却依然能立足生根。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道教宣传的忍耐力,至柔之道,及模棱两可的快乐观中他也最终寻找到了历史的归属感,有了文化栖身之地。
这是一种民族力量,势必是不可抗拒的。和杰克一样,对于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和华裔后代来说,这种种族和经济的双重压迫,这种对自身文化归属及认同遥无止期的忧虑无疑是萦绕在他们心头最大的痛楚。《向我来》一书中,人性的美好似乎已经沦为一种不健全的表现,价值选择已经混乱不堪,对生活最基本的追求都已是遥不可及。但作者却以忧伤却又行云流水般顺畅淡定的笔调将这种乱世中的痛苦、悲悯、无奈及忧伤化为对移民精神的传承。在她的笔下,就连苦难都成已为第一代华裔杰克*情结、中华文化的衬托。《向我来》中,杰克最终在文化差异和文化碰撞下,找到了一种均衡的认同方式:他的善良、豁达、宽容及在困境中对美好的追求,似乎已超越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寻找到了最后的融通。
这种融通也最终容纳了他的经历和传统的所有方面,我想这也便是作者伍慧明希望借此作品最终传达的美好愿望。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家,人们都在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健康与寿命问题。无论是中医和西医,都需要面对并解决其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二者应该联手,互相学*,共同探讨东方医学、西方医学,为了人类健康不断改进提升整体医疗水*。
中医学不像西方医学,仅仅作为医疗科学,中医学还包含着*哲学、人体学、环境学、天文学、气象学、矿物学、植物学,以及重要的人文学--中医在诊治和指导养生时会考虑人的灵魂、心情、伦理等等。因此从事中医治疗与研究,多少要知道些*哲学,否则就不能全面理解*医学。*是56个民族的共同体,说到中医学,不仅指汉族人民传下来的医学经验和知识,也包括藏族、蒙古族、苗族、*、傣族等等少数民族的医学智慧。
*医学对人体的认识有六个特征:整体性、个体性、系统性、关联性、中和性、协调性。一个人就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个人的遗传史、身体结构、生活环境、*惯、得病原因等都不一样,对每个人的治疗也就都不应该一样。在一个系统中,某个部分与其他部分会产生关联,甚至不同部位的细胞都是有关联的,各个器官结构相互协调时,人才是最健康的。有关这方面的认识,在*2000年前的典籍中就有详细论述。从20世纪后半期起,西方医学也开始意识到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这说明两者在慢慢靠*。
整体性背后反映的哲学思考是什么呢?首先,宇宙是一个整体,人是其中的一部分;人体自身作为一个整体,与宇宙息息相关。举一个例子:*有一种针灸疗法叫耳针,各个器官都与耳朵有关联,在耳朵上反映人的整体布局却和人的正常**方向相反。又如足疗,主要按摩脚掌部位,却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健康有好处,甚至可以治病。我自己有个亲身经历的故事:10年前我在陕西咸阳开会,遇到一个足疗医生。他刚按摩没多久就问我,“你是不是颈椎受过伤?”“你心脏有一点点小毛病,但是没有大碍。你腰椎也不太好。”我身体上结构性的、器质性上的病竟然在足部都有反映,被他发现了。我的腰椎间盘突出,在三年前开始爆发,而这个成阳的足疗师在10年前就发现了。
中医在诊断时,不仅针对疾病本身,还会考虑到患者的心情和情绪感受去综合判断。中医理论认为:精神与肉体密切相关。这也是中医与西医的一大区别:中医治人,西医治病。
中医认为,每个人先天情况不一样,原生家族、成长环境、经历、食物都不一样,性别、年龄等等也会不一样,应该实行个体化治疗。关于中医的系统性,有一个可见与不可见的问题,比如经络。中医有很重要的经络系统,但是如果将人体进行解剖,即便放在电子显微镜下察看,也是找不到这所谓的经络在哪里。这说明现代科学还不能解释经络,但是不能解释、不能證明并不说明其不存在。
中医的协调性包括三个方面:与自然协调,自身各部分的协调,心与身的协调。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健康关系很大,比如中医讲究“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看到了人体与自然的协调。很多人会进行体育活动,锻炼身体,这就是自身的协调,各个器官互相协调。我自己对自身的协调深有体会,如果我晚餐吃了两个鸡腿,再吃牛排、沙拉等等,就会到夜里3点也睡不着:食欲得到满足了,但是肠胃的接受能力跟不上,造成了自身的不协调。身与心也要协调,如果心情不舒畅,身上也不会痛快。
中医诊断方法有“望、闻、问、切”四种,处方则有“君、臣、佐、使”四种;中医讲究“一人一方”,“7到10天换方”;中医治疗方法除了中药之外,还有针灸、推拿、按摩等,无论什么诊断、治疗方法,都讲究“扶正祛邪,身心兼治”。我女儿在六七岁时,长期感冒发低烧持续了4天,虽然不影响她上学、玩耍,但是情绪总是不高,去了很多著名医院,都没治好。后来遇到一个老中医,吃了他的药,到第5天,女儿的低烧停止了,开始活蹦乱跳了。中医不仅治病,也能防病,通过养生、太极、气功等方法,健身强体。中医还提倡食补、药膳等。中药大多是植物,本身就可以作为食物,这就是“药食同源”。
此外,中医还有“带病生活”和“带毒生活”这样一种在现代医学看来似乎荒谬的理论。一个最显著的例子是艾滋病。*有一种疗法,曾在非洲被广泛使用,效果显著。我曾经去非洲访问过那些病人,也访问过医院、医生,按*医学的方法治疗,有些染上艾滋病的采矿工人、卡车司机可以正常生活,甚至可以返回工作岗位继续工作了。但是如果让他们去医院化验会发现仍然是阳性。病和非病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带毒生活”最好的例子是有些中药材里含有重金属,如果要完全排除,医疗就会陷于困境。很多人不知道,在一付处方里还有另外一些药在抵消重金属的副作用,只要能够总体上控制,不影响病人的健康和生活就行。
1、听歌别听中文歌,否则中国人会说你没品味。
2、进步三要素:你自己行,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行。
3、最美的爱情不是相守,而是相弃。真爱是距离无法隔绝的。
4、看着自己走过来的路,全是一片空白。
5、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6、灰心丧气是失败之源;患得患失那是痛苦之源;焦虑忧愁是疾病之源;知足、感恩才是快乐之源。
7、宽慰自己最好的方法是多看别人的短处;鼓励自己最好的方法是多看自己的长处。
8、高谈者未必有高见,沉默时也许在沉思。
9、不敢说真话是个人的耻辱,不能说真话是时代的耻辱。
10、对于和自己生活*惯不同的人,那就把距离拉远一点,各自活各自的,不去影响别人,也别要求别人改变。
11、爱情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谎言。
12、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13、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14、若有我心能奋进,何愁他日不雄起。
15、总是有这样的一种人,我们称之为“井”也就是横竖都二的意思。
16、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17、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人都有着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挣扎和奋斗。
18、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人;知道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
19、不敢生气的是懦夫,不去生气的才是智者。
20、时间,渐渐的让壹切都改变,那些最初固执认爲到死不更改的,都会变。
21、找到你的路,若你不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结果你就只会得到一大堆你不想要的东西。
22、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
24、把爱情投资在一个人身上,冒险;把爱情投资在许多人身上,危险。
25、大海谢谢你替我收藏不能和情人说的话
26、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27、待人三要素:团结能人做大事,团结好人做实事,团结坏人不坏事。
28、时光总是慢慢催人老,难以留住你曾经所有的好
29、无论是徒劳着忘记,还是徒劳着铭记,我们始终没办法想通,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30、身先才能率人,律己才能服人。
31、运好气才有好命运:爱情需要勇气,友情需要义气,亲情需要和气,干活需要力气,事业需要运气,生活需要好脾气。
32、也许所谓的幸福结局,就是抱着永不放弃的希望,继续前行。
33、等一等就安全了,让一让就过去了,忍一忍就和谐了。
34、自由的世界,苦涩如影随形,希望每天阳光真的能够把我叫醒。
35、我在一个迷惘的故事里,看着自己的人生演绎着百态。
36、你们在一起,不一定要有一个目的和目标,未来都是未知的。不要嚷着去让别人什么都对你负责。
37、能付出爱心就是智,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38、知道看人背后的是君子;知道背后看人的是小人。
39、世界末日,我是该期待还是该恐慌。
40、生活看的像白面一样,其实不能做太多,否则面不够
41、你若是不那么死心眼,不那么执著地去追忆往昔的不幸,学会对现时处境泰然处之,那你的苦楚就会小的多。
42、你做对事的时候,常常不会被人们提起;当你做错事的时候,常常不会被人们忘记。
1、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总有转机的机会。逃避现实,虽暂时偷安,但没有翻身之余地。
2、人生之中,大部份的痛苦,都是不肯离场的结果,若你肯离去,如风般轻松。
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语要谨。
4、恨别人,痛苦的是自己。
5、遇顺境处之淡然,逢逆境处之泰然。
6、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7、问候不一定要郑重其事,但一定要真挚诚恳。
8、莫要晒甜蜜,物理学常识告诉过我们,晒是容易流失水分,而冷藏才是保鲜的最佳方式。
9、所谓婚礼,就是有情人终成“家属”的仪式。
10、结婚过日子,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面对的只是柴米油盐,将两个人维系在一起的是你们彼此的信任和无限的包容。
11、能让你走得更高远的便是你的友善与勤奋,而不是你的天生智力。
12、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13、贫穷有两种:有钱的,和没钱的。
14、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能转变你的心情。
15、看一个人要看他是否有老朋友,一个只有新朋友的人是靠不住的。
16、做好说不好的是蠢才,做得好又说得好的是人才,做不好但说得好的是天才。
17、人生就像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你瞬间的爆发,而是在旅途中永恒的坚持。
18、想要把别人推进地狱的人,多半是自己也住在地狱里。
19、人生是一场错过,亦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愿你别再蹉跎。
20、人只看到自己的外貌与动物的不同,却忽略了解剖学上惊人的相似这一事实。
21、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需要他们。
22、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23、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24、所谓成熟是从蝌蚪变成青蛙,而不是从小蝌蚪变成大蝌蚪。
25、最难战胜的敌人是自己;最可怕的敌人是朋友;最防不胜防的敌人是欲望;最迷惑人的敌人是感情。
26、当你能飞的时候,不要放弃飞;当你能梦的时候,不要放弃梦;当你能爱的时候,就不要放弃爱。
27、金钱是一个好人的仆人,但却是一个坏人的主人。
28、所谓分手,就是女人说了一百次也未必能做到,而男人说一次就能实现的事。
29、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30、真理往往住在谬误的隔壁,而往往是谬误的房间是灯火通明。
31、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32、改变就意味着机遇,所以当有变化发生时,你不可错过这其中的机遇。
33、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34、世上有一种永远亏本的事,那就是发脾气。
35、缘分如同钓鱼:有些是鱼与鱼的相遇,有些是鱼和鱼钩的相遇,有些则是钩与钩的相遇。
36、所谓缘分,就是爱情成功时的理由,失败时的借口。、
37、如果人生必须失败,那失败来得早一点未必是坏事,那样我们将有足够的时间,去找到成功。
38、条狗有两个名字:一是宠物,二是畜生。
39、最好莫过于友情,你不用特意开始,也是不会轻易结束,就这么手拉手就走过了许多岁月。
40、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想面对未来。
41、快乐不是因为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
42、婚姻中最折磨人的,并非冲突,而是无边的厌倦。
43、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44、只有当真理伤害到你的眼前利益,而你依然热爱他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的热爱真理。
45、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快乐。
关于*哲学论文
在日常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哲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修身文化源于哲学,同时,哲学的发展又对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哲学渊源;探究
人类文化的产生伴随着人类演化过程的信息传递,天地万物的讯息产生并融汇渗透就形成了文化,而文化是独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和渗透。从词源来看,“文化”一词本意为耕种、养育、培育、发展和尊重。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性的复合整体。”①《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化为变化、变易、造化”。文化从本义来看是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和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传承演化进程中形成的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简而言之,*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不同的中华民族文化表现形态来呈现的各种民族风俗、文明和精神的总称。
一、修身文化内涵探究
*传统文化的开端就以儒家学术为奠基,形成了一整套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等,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以此为基础发展为一整套趋于完善的传统文化体系。而在*传统文化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种对每个人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就是修身文化。修身文化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它以“人性之善也”(《孟子告子上》)、“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思想为出发点,以“圣人之德”(《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古圣先贤”(《红楼梦》)为个人修身目标,展现了内涵丰富的修身文化体系。*修身文化起源于人的原始体验,是以人生实践为起点的,进而发展和演化为一种专门之学。
二、修身文化的哲学渊源
*哲学以儒、释、道三家影响最为深远,尤其是儒家思想更是深深地铭刻于国人的精神“心底”。修身文化源于*哲学儒学思想,更是受到儒学思想的深远影响。*哲学从个人生命体的构成分析人和宇宙,认为一个生命体的诸多构成,与大宇宙息息相通于实存性的小宇宙之中——身体。②“敬身为大”(《礼记哀公问》)的“根身”文化经过历史淘洗和积淀,最终得出了“即身而道在”(《尚书引义》)的哲学抽象。“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章句上》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正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也是儒学的身体观。天人合一即为人道合一,天地为吾父母,民众为吾同胞,万物为吾朋友,寰宇之一切无不与我相关,一切道德活动都是个体应当承受和实现的义务。“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河南程氏遗书》),人与天是体承一道,合二为一的整体。对于修身来讲,只有超越了个体小我,行仁义,尽人道,才能合乎天道,入圣域。所以,“至善”一旦落实到了“敬身”,对身体的至高膜拜就生命化了、宇宙化了、哲学化了,“不亏其体,不辱其身”(《礼记祭义》)、“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大雅烝民》)的格言,尊身、贵身、正身、守身、洁身、致身的信条,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的修身提高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哲学以修身为体道过程,以修身为通天理为途径,强调了修自身即为悟宇宙之道、即为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可见,*哲学对修身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深远影响。与*哲学不同,西方哲学在讨论天与人的关系时是将二者相分离的。在西方哲学看来,个体人是在与宇宙自然的搏斗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这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意识。由于天人相分,西方哲学从此就衍生出一系列的二元并立——心物并立、人神并立、主客体并立、神人权并立、自然观与人生观并立,理性与非理性并立、事实与价值并立、自由与必然并立等等。正是基于这种观点,西方哲学就要分别研究自然本体和人的认识。西方哲学更多的关注是理想世界里的现实人。什么是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文化的动物等。而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本质概括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修身”即为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自我改造”,即通过个人实践来改变自我,使个人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更能适应客观世界。通过中西哲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修身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修身文化源于哲学,甚至我们可以说:修身文化是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之,哲学的发展又对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尤其是*哲学的发展对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哲学的浑厚历史积淀为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牢固根基的作用。而且,*哲学中修身文化自始至终突出和强调实践之行,即“礼,履也”(《说文解字》),这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内涵相溶互通。所以说,修身文化源于哲学,而且修身文化又纵横于中外哲学和古今哲学。
注释:
①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
②康怀远.*修身文化的和谐意蕴与当代教育价值[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5):86.
作者:吴春岩 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摘要:*哲学以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而在人类文明文化史中独具一格,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这种独特理路不能仅仅作为“独特”而存在,否则,就像珍禽一样,只具有参观价值,岂不可悲?因此,必须经过反思和批判让世界认识到它的价值之所在。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反思。
关键词:创新;中西比较;出路
1、创新
*哲学到底如何创新?这是每一个*学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哲学是一个以注释圣贤经典为独特发展理路的哲学。”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
下面逐条分析:我们不引入西方哲学家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上的评价,我们承认*哲学是哲学,承认了这一点,2、3点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那么,圣贤经典为何?先秦诸子,特别是以儒、道两家影响最大。我认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直接决定了*人的思维模式、生活模式以及伦理观念。而对他们的著作的解读成了后来思想者的主要工作,这种传统在儒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既然以注释作为其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那么,所谓“创新”也只能在经典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否能为人所接受要依赖于解读者对经典的把握程度,否则,就会被指责为误解、误读。这种观念极大的影响了*知识分子的创新能力,他们一直想恢复圣贤之“原意”,然而,到底是否有“原意”?圣贤真的说(say)出了他们的意图(mean),他们真的意图(mean)了他们所说(say)的么?没有人反思这个问题。其实,文本一旦产生,就成了既不同于物,也不同于心的另外一种东西(如果有所谓二元对立的话),独立于作者,提供了巨大的意义解读空间。如果在这么广阔的意义空间中只寻求所谓“原意”,岂不是一种最大的误读么?再者,“原意”是不存在的,说什么是作者之原意呢?他意图(mean)的还是他写(say)下的?这中间有很大差别,书写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无法真正写出我们意图的东西,通常是What we say is not what we mean;what we meanis not what we say。因此寻求恢复“原意”的努力其实恰恰误解了“原意”,作者肯定说出了他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而对这些东西的揭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寻求“原意”的努力使得*哲学自身缺乏有力的批判和反思能力,后来人对前人的批判只是指出前人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了圣贤之“原意”,没有说出自己的回应的努力,总是“托古言志”。
然而,*哲学的思维方式即那种由易学精神充分体现的“大宇宙”视野以及历代思想家一直追求的“成圣”“成贤”的生命境界的提升直到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哲学从一开始就是对生命人生的了悟,从来都与认识论无关;从一开始就参透了人生宇宙的一体合流之道,这是西方人绕了很大的一个圈子才体会到的。不过,他们经历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造就的昌明的科学成果,当然也经历了科学成果带来的严重问题,但是,经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他们已经能够在自己文化内部找寻解救之道,显然与*哲学从一开始就以提高生命境界至上追求具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里不能说哪种文化优劣的问题。但是,由两种文化产生的文明是可以有标准来评价出其高下的。这一点将在后面详尽阐述。
2、中西哲学的比较
“比较”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两种在同一范畴级别的东西或人难免碰到比较的处境,中西哲学以前面临过,现在面临着这个问题,将来很有可能继续面临这个问题。但是,由于两种哲学的异质性使得我们必须先问这个问题:比较如何可能?然后,若可能,采取何种视角何种方式进行比较?比较的意义、意图何在?
我们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中西哲学是异质文化的产物,不同的精神气质、不同的发展理路,甚至有不同的问题。这使得很难把握比较二者的分寸,不留神就会陷入用其中一种哲学来否定另一种哲学的境地。因此,要选择一个很好的立场。如何选择呢?设想我们比较猫和狗两种动物,比较的前提是它们同属于哺乳动物,我们在“哺乳动物”这个高一级的范畴内比较猫和狗两个次一级范畴,能够看出猫之为猫的特色之处和突出特点。再设想我们比较猫和桌子,有意义么?猫和桌子甚至没有共同点,所谓比较就只是分别列举猫和桌子各自的属性而已,不能通过二者的比较使得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猫的特点,这不是真正的比较。因此,中西哲学比较的前提也必须是中西哲学的共同、共通之处,在这种共同、共通的基础上再谈比较才来得更有意义和价值。否则,就像比较猫和桌子一样荒谬不堪。二者是否有共同、共通之处呢?有,同是人类文化的产物,都关注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但是,差别从诞生之日起就产生了,两种哲学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哲学从一开始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伦,以及人与万物在宇宙大背景下的和谐相处,最高境界当然是天人贯通之道。这一点在《易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大衍筮法”通过蓍草这种祖先认为有灵性的植物进行占筮,向全幅视野下的宇宙开放,感通天、地、人三才的格局,纳入阴阳二气以及由阴阳二气生发的宇宙万有,宇宙万有都存在于宇宙大化的特定时段——四时、年月等,通过感通就进入了与宇宙大化一体无隔的生命状态以及对未来了如指掌的精神豁然状态。这种初始状态体现的精神使得*哲学表现出向原点回归的圆而神的品质。西方哲学自发端之处就有一种知识理性的倾向,苏格拉底将人的道德理性的建构诉诸“知识理性”。“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当然这里的“知识”、“认识”不同于由笛卡儿开始的二元对立模式下的“知识”和“认识”,也决不同于*哲学的内省工夫。后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亚里士多德一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道出了整个西方哲学的精神——不断的超越。西方哲学家们在很长时间内都把对真理的追求作为自己的目标,把确定性作为知识的坚固基础,现在他们已经意识到这种思维模式的巨大缺陷,于是对传统哲学展开了猛烈批判,试图寻求走出这种思维模式的出路。
需要注意的是,“*”是一个国家概念,而“西方”则是一个地域概念,这种比较可能会遭到很多非议。我们可以自豪于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但是我们要看到,今天传统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因此,我们必须反思这种文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果*哲学以及传统思想只是在线装书中存在的东西,那么她的生命力已经很脆弱了。
3、*哲学如何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华文明遭遇西方文明是第一次遭受异质文明的冲击,之前的佛教还是同属东方文明的范畴,因此没有对中华文明造成什么影响,反而以独特的存在形式在*发展壮大。
前面提到了文化与文明的不同,这里具体展开一下:
作为文化中西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文化造就的文明可以做出高下的衡量,标准是人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表现。一种文明如果能够为人提供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生活、思想空间,我们可以断定这种文明的质量要高,因为这种文明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角度是具有很大合理性的——很明显,西方文明的质量要高。*有很多人,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阶层,抱有一种“优雅”的怀旧情结,思念所谓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声称羡慕*农民那种“无忧无虑”的“浪漫”的田间地头的生活,自己却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一切便利,如果真的让他们回到那种生活,他们大多是不愿意的,对以西化为特色的现代化的批判不能通过回复所谓“前现代”状态而彻底完成,不能一味追忆逝去的东西,而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和西方都在批判现代化,*如何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很明显发出声音不是说再建古代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而是要使得世界上能有更多的人发现*传统思想的可贵,并且在*传统思想中发展出有助于全球问题解决的路径,才不至于出现在世界哲学会议上没有*人的声音的悲哀局面。西方社会对现代性的批判产生了后现代主义,但是后现代的破坏性以及消极的特征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方案,*传统哲学中有很多可贵的思想,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另外一种积极的批判。
然而,如何找到这样一个路径是最大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出路还得从圣贤经典中发掘,但不再是紧紧追索圣贤原意的解读,而是创造性的“误读”,譬如,《庄子》一书的最独特之处不在于他表达了什么思想,而在于庄子的言说方式本身,完全可以对庄子进行这种暂时剥离内容创造性的“误读”,因为哲学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言说方式的选择,语言可以成为思想的桎梏也可以成为思想的完美表达,因此找到自己的言说方式就是创造性的重要一步。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以优美的对话体为特色,后又经历了*代多种形式,有几何公理式的也有其他一般论文文体,德国古典时期哲学职业化之后哲学著作的书写与其思想一样枯燥、严谨。尼采反对传统哲学的武器除了其思想本身之外还有其一反传统的写作方式,他采用格言式的表达,使得哲学思想再次灵动鲜活起来;海德格尔一生都在寻求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他知道“语言是存在的家”,认为只有艺术和诗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并且也写了很多诗歌,尽管被诗人们认为是蹩脚的,不过我们可以从海氏的努力方向获得启发。语言一旦选定就会携带着思想向前流淌,至于是否顺畅取决于二者的协调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处之所以剥离思想和语言,即内容和形式,是为了强调语言对于创造的重要性,实际上,内容和形式永远无法分离,不是想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思想就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的,思想的特质也能制约语言的选择。不过,我们可以在这种“短暂”的剥离中获得启发,因为出路通常在普通判断认为没有出路的地方。(作者张洪杰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职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下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6
[2]牟宗三。*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颜炳罡。四书通解。学苑出版社。1999
[4]庄子
[5]张岱年。*哲学大纲。*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冯友兰。*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
浅谈*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哲学相较于西方哲学,缺少的仅仅是某种类似于西方哲学的形式和叙述方式,怎样谈*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到底有没有哲学?这是一个自*哲学这一学科体系成形之初就一直紧紧跟随的提问,也是在一个西方的思维模式下对*思想的质疑。假若连*到底有无哲学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以前,是谈不上*哲学学科,也谈不上*哲学学科的“合法性”问题,更谈不上新时代下*现代哲学的发展问题的。
一、哲学与*哲学
要谈*哲学,首先必须对“哲学”的定义有一个明确的认同。然而,在“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上,长久以来哲学家们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但是哲学毕竟存在了两千多年,所以对其一致的对象和笼统的规定还是有的。学界普遍倾向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规定哲学的含义:广义的哲学包括*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文明的哲学。但狭义上理解的哲学就单单只是西方哲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哲学的确不是哲学。相对于狭义的哲学,我们可以将广义的哲学称为“田相”。
在*来说,*本来没有“哲学”一词,自古也没有这样一个学科“哲学”是一个舶来词,最早是由晚清的学者黄遵宪从日本引入*的。而哲学作为现代学科体系的一部分正式进入*则是在1914年,北京大学设立*哲学门。1916年,谢无量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哲学史》教科书。1919年,胡适《*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该书被公认为*哲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之作,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本走向。1934年,冯友兰所著的《*哲学史》问世,凭借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完整地呈现出*哲学史的学科面貌。自此之后,对*哲学史的研究经历了*一百年的历史。*哲学也在这*百年的时间里,不断地丰富发展。
本文中所说的“*哲学”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古典哲学,即*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指*古典哲学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亦即*现代哲学。
二、西方传统哲学家对*哲学的质疑
通常来说,我们把世界哲学划分为:西方哲学、*哲学和印度哲学三大形态。然而对于将*哲学划归到哲学的名下,历来就争论不断。先前有黑格尔,*来则有德里达。黑格尔认为哲学的起点是思想的自由,只有当人类超脱了自然阶段而达到思想自由时才产生哲学。*没有哲学,能称之为哲学的只有希腊哲学和日耳曼哲学。2001年九月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在与王元化的对话中重提“*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使在座的人不禁愕然。虽然他的意思并不含贬褒之意,但是*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又被凸显出来。
三、西方质疑*哲学“合法性”的原因
*哲学与传统的西方哲学存在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中西方哲学各自有其诞生、发展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惯、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对于宇宙、社会、人生、人心的体认方式和表达方式亦有所不同。
(一)西方传统哲学以天为本,侧重研究自然本体,其哲学家都是自然科学家;*传统哲学以人为本,潜心思考社会人生。可以算是人生哲学。
(二)中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不同。整个西方哲学可以说是来源于古希腊文化,比较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的“是什么、为什么”的助产术式的提问模式,为后来整个西方哲学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胡适以及冯友兰分别所著的两本著作基本奠定了*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即依傍西洋哲学治*哲学史的路向。但是,这一方法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此后绝大多数学者以其全部心血力气在这条“西方哲学在*”的路上,*哲学史变成了西方哲学在*的发现史。*哲学失去了本身的独立自主性。
(三)中西方哲学的研究目的不同。
西方将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使智慧成了“爱”的对象或目标,这使智慧本身变成了“目的”。这种“为智慧而智慧’、“为理性而理性’、“为科学而科学’、“为学术而学术”的倾向,推动并且引领者西方哲学不断完善与飞跃,巩固建立和不断完善关于我们能够认识到的、以人为中心的这个世界如何发展的学说。
胡适在《*哲学史大纲》中,第一次明确表达了研究哲学史的任务、目的。他说哲学史有三个目的,即“明变’、“求因”、“评判”。明变是“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求因是“寻出这些沿革变迁的原因,评判是“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
四、*哲学家的回应
在《*哲学史大纲》中胡适给出了哲学的定义。他说:“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出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在这一定义中,胡适以“人生切要问题”作为纽带打通了中西哲学,从而回答了长久了以来人们对*哲学史合法性的质疑。
冯友兰则进一步认为,*哲学相较于西方哲学,缺少的仅仅是某种类似于西方哲学的形式和叙述方式,作为学术思想本身,*哲学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这是冯友兰对于*哲学史合法性质疑的独特回答。
牟宗三继承这一哲学论题,试图从崭新的视角回答对于*哲学史合法性的质疑。他的回答的根据和切入点在于哲学形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他就是在这样一种思路下寻求*哲学史合法性危机的化解之道的。
但是胡适、冯友兰、牟宗三等学者对中哲合法性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化解*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而并未彻底解决*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
五、走出困境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有没有哲学”或“*哲学是不是哲学”的论争一百多年来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认同谁,这样辨下去,再辩论100年、200年,仍然各说各的,于问题本身并没有化解。
我认为应该暂且抛掉这种表面层次的对话,自己走自己的路,我们不能再一味地围绕着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指挥棒左右转动,如若如此,我们即使写出了更多也更好的哲学史,这些*哲学史也只能成为西方哲学的注脚,是西方哲学的灵魂在*的翻版,这将是*哲学莫大的悲哀!
那么,我们又要如何超越“是不是’、“有没有”自己走自己的路呢?
第一,必须同时提防“*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中西哲学只有互为诠释,*哲学可以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从而凸显其精神本质和特性。从而实现中西哲学的共同发展。只有做出这样的努力,中西方哲学之间有了一定通性,才能建立起*哲学与世界哲学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交叠共识”。
第二,对胡适、冯友兰模式进行反思。*年来只要谈及*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学者们大都从对胡适和冯友兰的模式的反思开始。冯友兰明确宣示:“今欲讲*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这就如同将*哲学削足适履地钻入西洋人设定的框子或架子或表格中。当某一天西方的众多主义败下阵来,马列主义得以一统天下之时,*哲学史自然而然又成为马列主义的注脚,*哲学将再一次失去其独立性。
为了重拾*哲学的主体性,使*哲学史研究向其自身回归。定然要抛弃表格法,方哲学不再作为表格而是“砥石”。读西方哲学的书,不是为了获取某种解释的框架,而是自觉地将自己的头脑这把刀放在西方哲学这块磨刀石上打磨的过程。这才是西方哲学对*哲学史研究的真正意义。
*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实质是*传统学术中是否存在“哲学”。这个问题是在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过程中、在*哲学史学科创立的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众所周知,金岳霖和冯友兰对*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有很深的自觉,但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学界普遍忽视了张岱年先生的贡献。①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代,前辈学者对*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解决不得不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进行相似性的比照。②笔者认为,在这种比照中,张岱年先生在下述三个方面超越了冯友兰先生。
一、中西哲学在内容上的相似性比照
在(〈*哲学史》中,冯友兰并没给哲学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认为,欲知哲学为何物,只须指出其内容即可。哲学包括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这是当时人们的共识。问题在于,冯先生对哲学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解并没能有助于*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解决。冯先生认为哲学的三部分内容是密切相关的。“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一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其宇宙论。……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是什么而连带及知识问题者。哲学中各部分皆互有关系也但问题是,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的统一,既可理解为一系哲学中三者的统一,也可理解为某位哲学家的哲学中三者的统一。冯友兰似乎倾向于后一种理解,而在*思想家普遍强于人生论,而弱于宇宙论和知识论的情况下,这种理解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理论上的困难。因为按照后一种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传统学术,先秦思想家乃至大部分*思想家的思想能否被列入*哲学史就成了问题。冯友兰自己也未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在〈〈*哲学史》中说:吾人观上述哲学之内容,可见西洋所谓哲学,与*晋人所谓玄学,宋明人所谓道学,及清人所谓义理之学,其所研究之对象,颇可约略相当这段引文中并未提及诸子之学,如果冯友兰要把诸子之学列入*哲学史,就必须对他所理解的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相统一这一标准进行转换。因为,“*哲学的创始者孔子,及继起者墨子,都是谈论人生问题,而未尝成立宇宙论系统。冯友兰是如何进行这种转换的呢?他在〈*哲学史》的绪论中说:“由上述宇宙论与人生论之关系,亦可见一哲学家之思想皆为整个的。凡真正哲学系统,皆如枝叶扶疏之树,其中各部,皆首尾贯彻,打成一片。(w这里,衡量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是否为哲学思想的标准由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的统一,变成了“首尾一贯,打成一片”,也就是说,由一个内容上的标准变成了一个半形式上的标准。进行了这样一层转折之后,诸子之学进入*哲学史才名正言顺。例如,冯友兰把孔子列入*哲学史的理由是孔子以前,尚无有私人著述之事……哲学为哲学家之有系统的思想,须于私人著述中表现之……就其门人所记录者观之,孔子实有有系统的思想。由斯而言,贝lj在*哲学史中,孔子实占开山之地位。从冯友兰的这段话看来,他判定一种思想是否是哲学思想的标准变成了思想的系统性,但系统性更多的是一个形式标准,它只是哲学之为哲学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并不能仅据此条件就说一个人的思想是哲学思想。这里,冯友兰忽略了他所谓的系统性思想的初始意义是宇宙论、人生论、认识论的统一,从而模糊了这一标准的内涵。
张岱年也承认哲学包括宇宙论、认识论和人生论三个部分,但和冯友兰不同的是,他认为每个哲学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地研究所有问题。宇宙论的研究或人生论的研究或认识论的研究,都可以是哲学研究。“哲学之研究,实以探索最根本的问题为能事。不论何派哲学家,其主要工作,或在研究宇宙之根本原理(或世界事物之源流)或在探讨人类生活之根本准则(或改造社会的道路)或在考察人类认识之根本规律(或科学知识之基础)总而言之,凡关于自然世界、人类生活或人类认识之根本问题之研究,统谓之哲学。哲学家可以建立系统的哲学,“然哲学家之工作亦不必专以建立系统为务。有时专门问题之探索,个别概念范畴之剖析,较之建立一个一偏而空洞的系统更为重要。哲学家之工作,与其说是建立系统,不如说是探索问题,发阐原则,即仅就一部分根本问题而充分研究之。按照张岱年的这种观点,先秦的诸子之学、魏晋的玄学、宋明清的道学或义理之学,都可顺理成章地称之为哲学。
张岱年虽认为每个哲学家不必面面俱到地研究宇宙论、认识论、方法论,但他并不否认三者的统一。只是他所理解的统一不是某位哲学家那里三者的统一,而是一系哲学中三者的统一,这一点对解决*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也至关重要。*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依赖两方面的前提:一方面要确认一些*学者的工作是哲学工作,另一方面要肯定*传统思想中有哲学。张岱年在确认了前者之后,着眼点放在了后者上。也就是说,他关注的是整个*思想。冯友兰认为*哲学史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找出哲学家思想的形式系统,而张岱年则致力于找出整个*哲学的形式系统,这从〈*哲学大纲》的写作体例就可以看得出来。*的学者可能没有面面俱到地研究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但只要*哲学在整体上具有这些方面的研究,那么从内容上讲,就可以说*有哲学。从整体上反思*思想,是*代文化界的一个主题,张岱年的贡献在于他梳理了整个*哲学的形式系统。在这36个系统中,他分别叙述了*哲学的三个部分(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的内容,具体地考察了各个部分的概念、命题的渊源流变,从而更加突出了*哲学与西方哲学在内容上的共性,进而为*哲学的合法性增添了证据。
二、中西哲学在形式上的相似性比照
冯友兰先生为解决*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把内容标准转化为某种意义上的形式标准,但即使把衡量的标准形式化,也还不能完全解决*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因为在形式上,中西哲学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照冯友兰看来,*哲学既无形式上的条理系统也不长于论证。前一个缺陷可以用*哲学有实质上的系统来补救,但*哲学弱于论证的缺点则不能不认真对待。冯友兰非常强调论证之于哲学的重要性,认为若无论证,普通人的见解和哲学家的见解就无以区别,而*哲学恰恰是在论证说明方面较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逊色。既然论证对哲学之为哲学至关重要,那么*哲学疏于论证的缺点就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它实际上对*哲学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战。
冯友兰对论证的强调是和对逻辑的强调分不开的。他认为哲学是说出一番道理来的道理。金岳霖认为,所谓“说出一个道理来”,就是以论理(即逻辑)的方式组织对于各问题的答案。强调逻辑是清华学派哲学家的一大特色,但逻辑并不止于论证。就形式逻辑的内容来看,它除了研究推理论证,还研究范畴和命题。张岱年和冯友兰、金岳霖不同的是,他没有把论证作为哲学在形式上的唯一标志,而是突出了哲学系统由哲学范畴和哲学命题所形成的形式上的特征,并进而从这些形式特征上考察了中西哲学的相似性。
首先,张岱年从“哲学是范畴之学”出发来肯定*哲学在形式上的合法性。他认为哲学家研究的主要是范畴,哲学系统也就是范畴系统。哲学系统为何首先是范畴系统呢?这和张岱年对哲学的理解有关。张岱年认为哲学是探索最根本问题的学问,“哲学为根本问题之学,亦即事物基本类型之学,研究世界事物中之基本区别及其统一关系。哲学研究对象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哲学在形式上必然是范畴之学,“自古及今,哲学家之主要工作,或在创立概念范畴,或在诠释概念范畴,或在厘清概念范畴,或提出若干重要概念范畴而特别表彰之,或统综一切概念范畴而厘定其相互关系。另外,哲学系统都是理论系统,而理论系统都必以一个范畴或一组范畴为其最基本的范畴。哲学系统区别于其他理论系统的地方,即在于其所设定的基本范畴不同。
如果把哲学看成范畴之学,那么*哲学的存在在形式上是没有问题的。*哲学也许缺少形式上的论证或条理系统,但就研究基本范畴这一点来说,*传统的诸子之学、义理之学等对性与天道、心物及理气等范畴的研究都可以说是哲学研究。而且在这些研究中也不乏范畴系统,《*哲学大纲》所展示的,某种意义上就是*哲学的范畴系统。
其次,张岱年从哲学命题的特征上来论证*哲学在形式上的合法性。*哲学合法性的前提之一其实是哲学的合法性,而哲学的合法性在*代却受到了逻辑实证主义命题意义理论的冲击。冯友兰在逻辑实证主义意义理论的挤压下,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命题一形上学命题。“形上学命题”是说到事实的,但只是形式地说。它不肯定也不证明“有某种事物存在”,而只是对于已存在的事实,作形式的解释,所以虽然其说到事实,但也还是分析命题。冯友兰所说的这种形上学命题,不能说*传统思想中没有,但如果以有没有这种命题去衡量*传统思想,恐怕能列入*哲学史的思想家就寥寥无几了,也就是说,冯友兰所提出的形上学命题,虽不失为一种抵御逻辑实证主义对形上学攻击的方法,但同时也对*哲学的合法性构成了威胁。
面对逻辑实证主义对形上学的攻击,张岱年体现了和冯友兰不同的思路。他根本不承认逻辑实证主义的命题意义标准,而是另起炉灶,提出了自己的命题意义理论。张岱年认为,哲学中有各种命题,“而为特色的哲学命题者,有三:一、统赅经验事实命题,二、名言命题,三、基本价值准衡命题。统赅命题是关于宇宙之全部事实、或大部事实之命题,名言命题是关于符号或命题之命题,价值命题是关于理想或事实与理想之关系之命题。三种命题的意义(意谓)标准是不同的。统赅命题是事实命题,事实命题的意谓准衡为可验,或在经验上有征;名言命题之意谓准衡为可辨或可解;价值命题之意谓标准为可实践或有实践之可能。按照逻辑实证主义的标准,统赅命题和价值命题因无法验证,所以是没有意义的。而张岱年则认为,统赅命题是一种泛经验命题,泛经验命题虽非特殊经验所能证成或否证,然而却能为大部分经验所证成或否证,并不是无意义的。至于价值命题,虽不能证实,却可以实行,所以也不是无意义的。
张岱年对哲学命题的论列和对命题意义的厘定对解决*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张岱年的命题意义理论维护了哲学的合法性,进而也维护了*哲学的合法性。按照新实证论者的理解解哲学处理的是无意义的命题,根本就无存在之必要。而按照实用主义的标准,哲学是无用之学,也无存在的必要。哲学尚不能存在,遑论*哲学?所以维护哲学的合法性也就是维护*哲学合法性的前提。按照张岱年的命题意义理论,实用主义的错误在于把“有用”这个名言命题的意义标准引用到事实命题上,而新实证论的错误在于认为一切泛经验命题及价值命题都无意义。其次,张岱年的命题意义理论为*哲学在内容上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支持。众所周知,*哲学三分之二的内容是人生论,人生论主要关乎实践和价值领域。如果把哲学命题认定为冯友兰所谓的形而上学命题,就很难说*有哲学。所以要肯定*哲学的合法性,必须在意义理论上脱离逻辑实证主义的窠臼,为*哲学中众多的统赅命题和价值命题寻求意义支撑。
三、中西哲学在方法上的相似性比照
哲学的方法问题,对*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也至关重要。如果哲学有其特有的方法,而在*哲学中我们却找不到这些方法,那么*哲学的合法性就必将受到质疑。从方法上考察中西哲学,我们会发现二者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哲学中没有充分发展的归纳法和演绎法。其次,*哲学比较强调体验和践履。最后,*哲学较多关注了“为学之方’。面对中西哲学在方法上的诸多差异,如何沟通中西哲学,论证*哲学的合法性,就成了摆在哲学家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代哲学史上,从胡适开始,方法就受到特别的重视。胡适认为哲学的核心就是方法。但胡适和早期的冯友兰对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都没加区别。冯友兰在《*哲学史〉上卷中说,“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与吾人普通思想之方法,亦仅有程度上的差异,无种类上的差异。既然科学方法就是哲学方法,那么关键就是指出科学方法是什么,然后考察一下在*哲学中有没有这种方法。在胡适那里,科学方法更多的是指归纳法,而冯友兰早期强调的则主要是演绎逻辑的方法。但众所周知,*传统学术中,既没有充分发展的演绎法,也没有充分发展的归纳法,这样一来,*哲学存在的合法性在方法上就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张岱年并不否认演绎法和归纳法的重要性,不过他认为这些都不是最适合哲学的方法,最适合哲学的方法是辩证法。“辩证法乃是考察事物之全貌以发现事物之变化规律之方法,亦即,考察一历程之诸要素与其一切相互关系,以及其对于历程以外之其他要素之一切关系,而寻求历程之内在的变化根源,厘定历程之发展规律,以达到对于历程所含之诸现象之全面的理解。辩证法之所以是最适合哲学的方法,首先是由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哲学研究的是宇宙大化的历程及社会发展的历程,这些都不是重复屡现的,因而演绎法和归纳法难以奏效。只有包含演绎和归纳而又高于演绎和归纳的辩证法才能胜任这一任务。其次,辩证法之所以是最适合哲学的方法,乃是因为哲学上许多问题的产生,源于各家的各执己见、蔽于一曲而不能会通。哲学要达到会通的认识,必须能够解蔽,而最精的解蔽之术是辩证法。“辩证法以对立统一为基本准则,对于一切两相对立者,概不忽略其一方,而各予以适宜之位置。凡有所见,必勘察其对立见解,凡有所断,必考量其适用之限度,如此固能免于以偏该全、以畸为奇。
以辩证法为哲学的方法,可以解除*哲学合法性在方法问题上遇到的困境。因为在*传统学术中,辩证法的发展是比较充分的,其运用也是比较自觉的。若以辩证法为哲学的根本方法,*哲学就没有无方法之虞。在这个问题上,张岱年的贡献是不仅指出了辩证法是最适合哲学的方法,而且论证了*传统学术中这种方法的存在。他认为,辩证法的联系和变化的观点以及对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概括,可以用*哲学中的两个范畴一“反复’和“两一”来涵盖。“反复”、“两一”是*传统思想中固有的观念,老子早就提出、阐发过‘反复”的原则。而“两一”的思想在张载的思想中已发展得非常成熟。*哲学中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哲学的合法性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
在方法问题上,*哲学的另一问题是体验、践履及‘为学之方”的定位问题。张岱年的贡献是把这些都纳入到哲学方法论的框架之内,从而在方法论层面为*哲学的合法性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张岱年认为,“哲学方法,就其为思维方法而言,实与科学方法并无根本不同。然而科学之范围与哲学不尽相同,哲学所注意之方面,与科学不同,故哲学专门方法与科学专门方法,有其相对的不同。也认为,哲学于运用逻辑之际,有三种特殊的方法:一为体验,二为解析,三为会通。其中体验是哲学的首要的方法。“兹所谓体验,谓以身验之,或验之于身。体即身体,验即查验。就身体之所经历而虑察之,谓之体验。就身体之所经历而考察之,即就身体实际活动以考察之。
张岱年所谓的体验即生活实践,他认为,理论与实践之一致或知行之一致是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要求,是从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引申出来的方法准则。它强调凡知识或理论须与行为和实践相合,立说应以生活实践为根据,并通过行动和实验加以甄别。张岱年认为实践的引入,使新唯物论在方法论上超越了新实在论。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以经验自限,故既不能走出怀疑,也不能协符于生活。而辩证法强调实践,故能不妄有所信,而又合于生活。
把实践纳入到哲学方法论的框架中对*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哲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践履,强调知行合一,这和*代西方哲学是一个很大的不同。金岳霖在《*哲学》一文中说,*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式人物,他的哲学要求他身体力行,他本人是实行他哲学的工具。冯友兰在《*哲学简史》中引用了金岳霖的这段话,并且认为,这是由*哲学的特点造成的。“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不但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但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在冯和金那里,强调体验或践履是*哲学的特色(西方*代再也没有苏格拉底式的人物了)是中西哲学无法沟通的相异点,而张岱年则不如此认为,他把体验这一概念从*传统哲学中剥离出来,结合新唯物论的实践观,把它纳入到哲学方法论的框架内,从而进一步从方法上论证了*哲学的合法性。
在*传统学术中,有不少对“为学之方”的讨论。冯友兰认为,“为学之方”不是求知识的方法,而是修养之方法,非所以求真乃所以求善之方法。“为学之方”在方法论中究竟如何定位,也关系到*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解决。张岱年在谈到哲学修养时说:“哲学方法之运用,更以若干必须的精神修养为基础。有此种精神修养,然后从事哲学之研究,方可有所得。如无此种修养,则虽博览强记,仅助其记诵;虽广说博辩,止成为戏论。此种修养,可为方法运用之初基。也认为,这种精神修养工夫有三方面。一是存诚。诚是《大学》的核心观念,张岱年认为求真之诚,为哲学工夫之基础。二是善疑。怀疑精神被胡适看成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三是能辟。即“能开新思路,能启新观点,能立新范畴,亦即能思前人所未尝思及,而逾越陈思旧套之范围。张岱年所说的这些,实际上也就是传统学术中“为学之方”的内容。按照他的观点,为学之方虽不能算作哲学方法,但它对哲学方法的运用来说,是一个前提性的条件。这样,*传统学术中的“为学之方”就在哲学方法论体系中有了其合理的定位,获得了其存在的意义,进而为*哲学存在的合法性提供了间接的证据。
以上我们分别从哲学的内容、哲学的形式和哲学的方法几个角度,考察了冯友兰和张岱年对*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解决,双方主张的本身或可有讨论的地方,但就此一问题的解决来看,张岱年是进了一步。
学*哲学论文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哲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许多高度的契合点。*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的过程中是不可不面对的一部分,*哲学是理解*人内在精神的一面镜子;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外来文化要植入*,必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即在本土文化中找到赖以生根的沃土,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关键词: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
一、*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
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三种哲学形态在*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以*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与*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文化。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的相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多方面的高度契合。因此,合理地阐释*哲学及*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
二、*哲学的深刻性思想
*哲学的现代转型,给予了*传统哲学深刻的改造,使得传统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都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有机内容。
首先,在*哲学中,我们所运用的确立本体观念的策略,对于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理由,提供了有益资源。*哲学在建立哲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一个直觉与逻辑相统一、知识与境界相统一的策略论原则。掌握了其策略论原则可以适当地防止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等的发生。因此,正确地认识确立本体观念的策略和掌握其相应的策略论原则是*哲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哲学中所阐述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向作用。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东西方人,在对人性论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人性论预设”的差异。
最后,表现为*哲学对本体论观念的理解,对了解古代的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哲学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大致有三大传统占主流地位,分别为:理本论,以理作为本体;气本论,以气作为本体;心本论,以心作为本体。由此可见,*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气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它突显出了*哲学的本体观念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这一特征。
这一特质在*哲学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哲学中常常把本体概念视为“虚位”概念。
二是将本体理解为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不同方面的整体实在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的相通之处
*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循序渐进地融入*哲学的体系中,成为了我国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武器,拥有了能够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推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真理。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相互整合的“整合点”,有着相融和相通之处。
具体表现为: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传统朴素唯物论有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传统哲学中的“气一元论”指出,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进一步表明物质的多样性,当然“气一元论”并不完善,但也为朴素唯物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传统知行观的契合之处。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策略论等的认识。在*传统哲学体系中,也同样不间断地传递着“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的理论传统。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古代哲学,认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传统朴素辩证法的相融之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整体性、普遍性、客观性,在*、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所用。*古代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同样也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表现在描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事物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矛盾规律的总结、质量互变规律的反映,等等,这些辩证法思想都充分展现*哲学在古代中所呈现的优秀资源。
基于对*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经验总结,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要从*实际出发,以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吸收*传统哲学的优秀资源,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从而有效形成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守常,张翼星,陈岸瑛,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柳国庆.马克思主义*化历史经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冯友兰.*现代哲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关于学哲学用哲学心得体会(通用8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学哲学用哲学心得体会(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学好哲学,终身受用。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我才下决心学*哲学的。四年来,坚持不懈地学哲学用哲学,天天都有新进步。特别是对各方面充满信心,有多大的困难,都相信自己能够克服。
二、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这也是我一定要学好哲学的根源。谁不想做个明白人呢,谁想浑浑噩噩一辈子呢?同时,见到有的人都害怕哲学,心里十分惋惜。哲学实际上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三、办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也是我四年来办什么事都充满信心的根源。因此办成了许多自己想办的事。比如网购,开博客,写作上不断取得新进步,情感和人际关系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等。
四、抓住特点,发挥优势。这是我*年来,各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的一个钥匙。比如和他人交往,帮助和启发他人明确自己特点,发挥优势,不断成长。对于自己,充分发挥乡镇公务员优势,尽心竭力为群众办事,认真加强自身修养。对于老城,多做促进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产业优势等特点,为着力打造特色老城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五、总结经验是提高认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以前见了总结经验就怕。做了那么多事,还要做这些无用功干什么?这是我四年前一直的想法。这四年来,我总结经验都上瘾了,几乎只要有节点,就兴奋。因为这是一个提高认识,增长才干的机会。谁不想?
六、离开了总结经验,把书读好用好是很难的。离开了总结经验,还不如不读。“读书有风险,入门需谨慎”。
七、有现成的经验不借鉴,自己在那里憋,那是蠢人。这是我坚持问题导向,真心向他人和书本学*的根源。事事都从头学起,没有时间,也没有那个必要。
这是一本需要理论基础的书。虽然当时我向我的老师请教想找一些入门的哲学书籍来学*,他推荐了我这本。但这是有前提的,因为学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哲学的基本理论。如果没有基础,这本书中的很多说法你会无法理解,例如辩证法、方法论、世界观等等,读之无益。
这是一本需要工作经验的书。学哲学重点是用哲学,学用哲学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有些经验说法你无法产生联想和共鸣,那将无助于思考,读起来会事倍功半。不论你工作时间长短,只要有了一定的工作思考,带着问题和疑惑去读会帮助你解答诸多问题。特别是教会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总结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当然从本书中还可以明确的看出具备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同志长时间在建筑(领导)岗位工作,使他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和方法,经过提练升华产生了很多指导其它领域的工作。如果没有就会无法深入群众一线了解问题,掌握一手材料,在提炼升华的过程中出现困难,也就不符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观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脱离实际的重要范畴。
这是一本提醒不断学*的书。从作者翔实的事例和引经据典的积累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既注重在工作中走出去发现收集一手资料,也善于钻进去学*各方面文化知识。既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也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明丰富知识体系。既注重从现在工作中积累直接经验,也善于在历史的进程中提炼间接经验化用之。既注重本专业工作深入研究,也善于涉猎其他专业知识。这是本书从侧面或者说从全局上给我们年轻人的一个重要启示,要善于在工作中学*、在书本中学*,要善于自己钻研、向他人请教,要善于在历史中学、在现在工作中学,要善于学**的、吸收其他民族的。最重要的是勤于思考,带着问题学,敢吃苦、愿吃苦、能吃苦,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场合的讲话稿、文章的观点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也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也是需要在全局上去把握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这是一本给有一定理论基础、有一定工作经验、有提升能力想法的年轻人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是一本可以在具体章节的局部和整书全局都可以学*提高的书籍。是一本既有可以直接拿来主义使用的具体方法,也有需要自己进一步提炼升华适应自己工作、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方法的书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认真阅读学*。
《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收录的内容是*同志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讲话的摘录以及发表的文章,是*同志多年从事领导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思想观点的荟萃。该书和*常侧重于理论的哲学书籍不一样,像是一本哲学普及读物,语言朴实、深入浅出,易学易懂易记,于*凡中见深奥,于朴素中见真理。读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学哲学首先要信哲学。*同志指出:关于学哲学,还有一句老话,人们不经常讲,但我的体会非常重要,这就是学哲学首先要信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信了才能迷,只有迷了才能钻,只有钻了才能懂,只有懂了才能用,只有用了,在用中尝到了甜头,才会更加信、更加迷、更加钻。这因为这个“信”字,才有了将哲学作为他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下工夫最多的是哲学。
学哲学贵在坚持。学*需要积累,学*贵在坚持。学哲学要有一个过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一下子就学懂弄通,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掌握基本观点。*同志指出:我是从最低层上来的,学哲学也是在最低层干活的时候开始的。起初,我的文化水*并不高,学哲学也并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但我信这个,信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我才去钻研。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因此,*同志从二十几岁开始学哲学,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几十年从未间断,终于做到活学活用。
学哲学先学基本观点。长期以来,哲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一种很神圣、很正统、很严肃的感觉,离普通人比较远。从哪里入手,学哪些书,是初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对此,*同志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学哲学的方法。*同志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哲学主要是学好基本观点,如唯物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生产力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等等,建议首先从《实践论》、《矛盾论》入手,下大力量把基本观点真正弄懂,并且能和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认识水*,增强工作能力。
学哲学要联系实际学。*同志指出:如果把学*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结合起来,那实践的经验同理论相印证,就容易懂;把基本的观点与具体的形象的东西相联系,印象会比较深刻,就容易记;把书本的东西融入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就在什么里头用,就容易活在学*过程中。他举了不少例子,比如: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并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就是质的多样性。
学哲学不能生搬硬套。*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等是互相是连为一体的,学哲学、用哲学,应该是学*应用它的原理,学*应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不能机械地对号入座,这是教条主义的学*方法,不但无济于事,反而常常坏事。比如:不能说某件事情的合理解决,只是应用了唯物论而不符合辩证法,或者只是用了辩证法而没了唯物论,应该是应用并符合全部的哲学。
学哲学要学用结合。*同志指出:要把哲学原理应用于了解情况、分析矛盾、研究对策的过程之中,也就是应用于一切工作之中,即注重学用结合,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解决实践问题。在书中,通过一篇一篇文章、讲话,处处都有理论联系实际工作方法,比如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掌握注意研究特殊性等,活学活用,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生命力。比如在《要精心再精心地分析和解决矛盾》一文中,运用哲学思想,通过精心地抓矛盾的特殊性、精心地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精心的把握矛盾的发展。
炼就“三强”要学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思想武器。学好哲学,掌握了一般规律,有助于认识特殊规律。*同志指出: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但是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具体科学。作为*石化的年轻干部,要想锻造成为“三强”干部,必须牢记党组的殷切希望,自觉增强追求知识的主动性,全方位、多层次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增强综合分析能力,学好哲学用好哲学是重要的途径。学好用好哲学,有助于提高政治辨别力、工作推动力、持续创新力、自我提升力,提高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把党组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推进企业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打造世界一流作出新贡献。
全书以雅俗共赏、幽默诙谐、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精辟敏捷的创新思维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哲学理论的学*,虽然也知道哲学的重要意义,但是总感觉枯燥乏味,离现实生活遥远,因此造成学而不用,学了没用的现象。然而*的《学哲学用哲学》却第一次真正引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趣,仅从他阐述学*哲学的巨大作用就能体会到这本书的独特魅力。他在书中这样总结道:“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读完这本书,我有两点体会:
一、任何工作都有轻重缓急之分。
只有分清哪些是最重要的并把它做好,你的工作才会变得井井有条,卓有成效。凡取得卓越成绩的员工,办事的效率都非常高。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率地完成至关重要的工作。任何工作都有主次之分,如果不分主次地*均使力,在时间上就是一种浪费。所以,在关键部位,在主要工作上,我们要用全部精力,将其做到最好。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重要之事绝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的牵绊。”要集中精力于紧急的要务,就要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如果不断地被一些次要事务所干扰,那么就会阻碍你向目标前进的脚步。
二、善于把哲学上的方法论转化
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的又一鲜明特色。*同志多次谈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他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回忆说:“1965年从工人转为干部,从一个工厂的总支*到中央最高领导集体的成员,中间多次转换工作岗位,有时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变化很大,但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这都是哲学帮了我的忙。”他的体会是,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了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惯。在一次会议上,他还总结了做好领导工作的三句话,就是:学*理论,总结经验,研究工作。从*同志的在成长和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在他手里运用得非常自如、自然,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位。比如,讲总结经验。
他认为,总结经验的整个过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总结经验要应用理论,学*理论要结合总结经验。并强调总结经验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材料,第二要有武器,第三要有加工的本事。他把唯物论、辩证法和主观能动性运用于总结经验,用活了,用神了。在*同志的工作实践中,占主导的是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成就了*同志,成就了他所从事的事业。我从中也更加感悟到一个真理:“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学哲学用哲学》书中运用了茶壶的故事、野猪的故事、夏天有蚊子但长庄稼的事例使哲学更加贴*生活、贴*群众,为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了哲学。我读了这本书,有以**会:
第一、哲学的巨大作用。
*对哲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哲学不管在什么领域,对什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它的范围。”、“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从一位普通农民、工人逐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几十年来做过许多内容和性质不同的工作,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归结于他一直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和运用。他当过15年的工人,搞了很多技术革新,几乎是干什么就革新什么。当了干部、当了领导之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面,以及党政领导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工作、民族宗教工作等诸多领域,留下了许许多多富有创见的思想和观点,这与他学*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不开的。他在书中总结道: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哲学这门学问说来也神,你的工作越变化、越新,它显得越有用;你的地位越高、场面越大,它的作用越大;你碰到的问题越困难、越复杂,它的效力越神奇;面对的问题越关键,它发挥的作用越关键。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第二、学哲学首先要信哲学。
这是*的一条非常深刻的体会。他认为,这是一个立场问题、感情问题、信仰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学的问题。他说:“*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理性的选择”。信仰不是迷信,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都不要迷信,但却可以信可以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信了才能迷,只有迷了才能钻,只有钻了才能懂,只有懂了才能用,只有用了,在用中尝到了甜头,才会更加信、更加迷、更加钻,这里关键是个“信”字。*把学、懂、用、信的顺序做了调整,把“信”放在了首位。在他的《学哲学用哲学》书中的序言也提到了这一点,“不信哲学则不能学好哲学,不能用好哲学”。所以,信哲学是学好用好哲学的基础。*认为就大多数人讲,学哲学主要是学好基本观点,如唯物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生产力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等等。学*哲学的目的就是要花力气把基本观点真正弄懂,并且能和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认识水*,增强工作能力。
第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一直强调,学哲学要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学哲学,一直坚持在工作中学,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几十年从未间断。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他都反复认真读过,有的文章都可以背下来。他的体会是,如果把学*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结合起来,拿实践的经验同理论印证,就容易懂;把基本的观点与具体、形象的东西相联系,印象会比较深刻,就容易记;把书本的东西融入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就在什么里头用,就容易活。在他看来,工作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学*的过程也是工作的过程,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工作和学*融为一体。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学以致用,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我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
《学哲学用哲学》是一本让哲学原理大众化、普及化的上乘佳作。读了这本书,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解,学到了运用哲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今后指导工作、导航人生都有重要意义。
*一段,读了*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他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分为上、下两本,主要内容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坚持群众观点”、“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等十章,再加上首尾两章:“提倡大家学点哲学”和“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由于我在学校担任中层领导,所以对《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很感兴趣。读这部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感情。他说:“我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是哲学,下功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同志的哲学情结。
看了这套书后,我觉得学*哲学,要学*哲学原理,注重学用结合,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正确的学哲学用哲学的态度。在我自己的学哲学过程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用结合,时时用生日祝福,哲学原理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存在的矛盾,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哲学的一般原理来解决矛盾。
9月,由于工作变动,我被提拔为学校政教处主任,虽然对学校各种情况非常熟悉,但对政教工作只能从头开始,通过几年的努力和摸索,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和一整套工作方法,但还是不全面,不成熟,不系统。*期读了《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对我的工作很有指导性,我把学到的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次召开班主任、校警、门卫、家长、老师、学生座谈会熟悉了解情况,寻找政教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运用自己几年来政教工作经验和所掌握的一般规律,从实际出发,针对政教工作的具体性、特殊性,和校领导班子成员一道研究确定了政教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得到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可,也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年初根据学校的工作部署,结合政教实际,确定了综治、安全、卫生、矛调、法制教育、德育等六方面工作,确定了具体负责人,并制定了工作计划,既贯彻了学校的工作部署,又结合政教工作的特殊性,工作有所创新,效果明显提高,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这就是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指导工作的实践。
这些只是我在学哲学用哲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也是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工作实践的一些尝试,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方法有所创新,工作效果明显提升,我真正感悟到一个真理:“学好哲学,终生受益。”所以我奉劝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们,要好好读这本书,一定会从中受益的。
*期,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学*了*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这本著作,深有体会,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长期以来,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一种很神圣、很正统、很严肃的感觉。《学哲学用哲学》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谈哲学,使哲学原理的运用,深入浅出,易懂易记,读后使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亲切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主动学*的亲和力。我们每个人的学*、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哲学。我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好哲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眼亮,办法多。学了哲学,懂一点哲学,在处理问题时就能
矛盾现象中分清主次、抓住根本,在变幻莫测的事物发展中把握方向,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找到解决的基本方法。*同志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学*“两论”(《实践论》、《矛盾论》)是哲学入门的一个有效途径。真正学懂了“两论”,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学*理论要联系实际,联系经历过的实际,结合历史的经验来学,是学*理论、运用理论的重要方式。他提出:“如果把学*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结合起来,拿实践的经验同理论相印证,就容易懂;把基本的观点与具体的形象的东西相联系,印象会比较深刻,就容易学;把书本的东西融入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就在什么里头用,就容易活。”一方面强调联系实际,一方面要强调刻苦认真的读书。要认真地读,反复地读,深钻苦研,努力读懂弄通。*同志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各级干部工作要艰苦,思想更要艰苦。他说:“付出辛苦,不仅仅是胳膊腿勤,很重要一条是思想必须艰苦。事实上,思想的艰苦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讲,才是最重要、最困难的。应该既能深入下去,又能坐得住,看东西,听意见,想问题,憋主意。”这些话一针见血,很有针对性。现在,有些干部面临事情很多,天天忙忙碌碌,屁股坐不住,如果自己不自觉挤时间学*,不经常翻翻书,就会变成事务主义者。脑子不补充营养,就会被掏空。他还要求干部“要力争把文字水*、理论水*和工作水*一致起来,不然,就将是会写的不会办事,会办事的不会写。”当然,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认真学*哲学,要学*哲学原理,注重学用结合,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解决实践问题。这才是正确的学哲学用哲学的态度。在学哲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用结合,时时用哲学原理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存在的矛盾,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哲学的一般原理来解决矛盾,而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成结论。
哲学能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人要正直,*同志说:“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在领导面前是奴才,干起工作来是庸才,一切活动为了升官发财,一旦掌权就搞独裁。必须防止这种人投机上来。”《学哲学用哲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阐述,到处体现了和的思想,提倡求同存异,体谅包容,不要计较个人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要*等待人,诚恳待人,宽厚待人,依理待人。
今天,我读了《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产生了极大的感受。
一个哲学家带领他的学生游历世界后,坐在一片杂草上。哲学家问:“好了,同学们,你们都以是饱读经书的人了,现在我们来上最后一课。谁知道用什么办法能除去这里的杂草?”有的人说用铲子铲,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撒石灰,有的说斩草除根。哲学家并没有回答,只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一年后再在这里相聚。
一年后,大家都来了,看到的却是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同学们都坐下,等待哲学家得到来。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那是因为他去世了。
后来,哲学家的同学们在整理哲学家的理论时发现了这样一章:要想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我从中得到的感受是: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哲学性的古诗 哲学性的语句 哲学个性签名 有哲学的个性签名 带有哲学个性签名 古诗中的哲学 古诗句的哲学 古诗里的哲学书 哲学的诗句 人的多面性哲学句子 微信个性签名哲学 哲学诗句 至理哲学的古诗 有哲学意蕴的古诗 哲学的复兴古诗 杜甫有哲学的古诗 古诗对应的哲学 哲学的古诗短句 古诗与哲学的原理 形容哲学的古诗 治世哲学的古诗 哲学语录 哲学短语 哲学短句 哲学的说说 哲学的名言 古诗词里的哲学 哲学台词 哲学句子 有哲学的句子
哲学古代诗句 有哲学性的个性签名 哲学名言 很有哲学性的爱情说说_伤感哲学句子说说心情 论*哲学的特质 哲学名言 哲学论文 哲学家关于人性的名言 生活中的哲学 浅谈*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学*哲学论文 论*哲学“和”思想 哲学的作用 *古代哲学论文 关于学哲学用哲学心得体会 哲学类的个性空间说说 很有哲学性的爱情说说_伤感哲学句子说说心情 哲学的名言 哲学的名言 有关哲学的格言 个性签名哲学又激励的语句 2020哲学网名 很有哲学的话 有哲学的句子45句 哲学名言个性签名 哲学经典微信个性签名 有哲学性的个性签名 哲学家名言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哲学 具有哲学意义的个性签名
播音主持台词自备稿件 小沈阳小品不差钱台词 微信开场白台词大全集 新少林五祖经典台词 曹云金相声奋斗台词 天空之城经典台词日语 蓝色爱情经典台词 婚礼开场白台词唯美 圆梦巨人有英语版台词 10086客服固定台词 大话西游1经典台词 *安保险三句半台词 凤凰于飞语音台词 银河护卫队经典台词 乱世佳人电影台词 青春派经典台词泰戈尔 欧美经典爱情电影台词 岳云鹏打灯谜相声台词 女王的教室台词日语版 *凡世界经典台词 加勒比海盗5女主角台词 保险推销员的台词 sp蔡文姬皮肤新台词 日剧经典台词日语 开心麻花白蛇传台词 狮子王中的经典台词 黑魂3经典台词 怦然心动电影台词全部 守望先锋大招台词汇总 dva大招台词 王者荣耀后裔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