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阳节来历的古诗 >

重阳节来历的古诗

关于重阳节来历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重阳节来历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重阳节来历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重阳节来历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重阳节来历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重阳节来历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重阳节来历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重阳节来历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重阳节来历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重阳节来历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重阳节来历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 重阳节
  • 重要的日子搭配上合适的祝福语,送给重要的人。本文为大家提供是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和*俗”的祝福语,欢迎您的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的*俗有哪些?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小编热门推荐

    1、九九到重阳,送你九层糕,一层是健康,二层是财富,三层是青春,四层是快乐,五层是甜蜜,六层是幸福,七层是顺利,八层是希望,九层是吉祥,节日快乐!

    2、快乐翻过99个坎,健康淌过99条湾,财运闯过99道关,*安跨过99重天,带着99根上上签,把99朵幸福送到你身边。祝九九重阳愉快!

    3、夕阳无限美,黄昏也娇媚,纵使光线暗,明日可重来;年年节日多,今次大不同,人人登高忙,节节盼高升;小小短信到,细细润心田,道声重阳节快乐,生活好滋味!

    4、到了重阳要登高,送你各种旅行包;一包好运顷刻到,愿你天天福气高;二包福寿齐来到,愿你事业节节高;三包财源与钞票,伴你心情天天好。

    5、梦是飞翔的翅膀,带着我们遨游到远方;心是温暖的港湾,赋予我们前进的力量;短信是问候的帆船,载着祝福载着希望,愿你幸运永远,重阳节快乐!

    6、一年一度九月九,二九相重爱永久,日月并阳踏金秋,称心快意品美酒,乐在其中伴长久,祝君快乐重阳节,长生久视双九九!

    7、饮一碗美酒,登一座高山,插一片茱萸,赏一坛菊花,掬一把相思,送一份祝福,又逢重阳佳节,我祝您节日快乐,健康幸福!

    8、九月九,重阳节。梳个鬏,换个装。拜个舅,唱个喏。喝个酒,散个心,叙个旧,念个情。好日子,年年过。重阳节,更快乐。

    9、双九重阳日,好运连连到,吉庆送给你,接收快快来:亲情温馨长久久,爱情甜蜜长久久,友情坚固长久久,人生幸福长久久。

    10、一九二九,天长地久;三九四九,幸福永久;五九六九,福禄长久;七九八九,神交已久;重阳九九,相伴久久!重阳节快乐!

    空气中弥漫着欢乐,树梢上飘落着祝福,重阳的温馨在招手,节日的激情在喷薄。我愿化作清风、阳光、白云,给你载来如意、健康、财富。重阳节快乐!

    暖暖阳光,一如你温暖的眼神,给我力量,使我坚强。老师,您辛苦了。重阳时节祝您身体健康!

    我轻呵出一团气,将满天飘舞的思绪,凝结成一朵白云,用心把它绘的五彩斑斓,载上沉淀的祝福,带去来自远方的重阳节的问候――送给永远开心的你!

    世上若有诤友,那就是如你对我那样关怀的朋友。愿你拥有无穷无尽的幸福与欢乐,你的生活永远美好,我的挚友,祝重阳节快乐!

    你如果现在是一个人,我祝你重阳节快乐;如果两个人,那也重阳节快乐;如果一伙人,请告诉我你们在什么地方,让我们共同渡过一个愉快的重阳节!

    祝你理想幻想梦想心想事成;公事私事心事事事称心;财路运路人生路路路畅通;晴天雪天天天开心,亲情友情爱情情情似海;重阳节快乐!

    岁月流逝,流不走我心中的你!将万千思念托付那吉祥鸟,带去我深深的问候;时间阻挡不了那份执着,不管未来之路多么崎岖,今天给你送上重阳祝福!

    财神今天到,奖金满钱包;出门撞桃花,美女入怀抱;红霞映满天,欧美任逍遥;金秋重阳节,仕途步步高

    我们可以没有别墅,但我们应该有家;我们可以没有财富,但我们应该有幸福;我们可以没有激情,但我们应该有温馨;我们可以没有浪漫,但我们应该有关爱!重阳节快乐!

    空调冷却不了青春的火焰,彩电演绎不了年青的色彩,mp3播放不了青春的音色,电影远比不上生命的精彩,短信却能寄托我真诚的祝福:重阳节快乐!

    1、蹋脚山幽处,

    情筝云梦中。

    佳人无还在,

    秋霜不复红。

    2、重阳节日九月九,

    异乡之客无限愁。

    借问秋风何处去?

    一段相思啼不休。

    3、九月石市菊花繁艳,

    九月天气冷暖多变,

    九日夜空繁星璀璨,

    九日月光皎洁烂漫,

    今夜我将无法入眠,

    漫步校园思绪万千,

    故乡情节续续断断,

    又是一年重阳之夜,

    重阳佳节倍加思亲,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来历风俗

  • 重阳节,节日
  • 重阳节的来历风俗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来历有一番典故,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重阳节的*俗,人们喜欢在重阳节登高的时候颂读重阳节的诗句,不同地方吃的食物也不一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风俗,欢迎阅览。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时逢佳节,秋高气爽,清风怡人,赏菊篱下,吟诗作赋。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重阳节的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重阳未到客登高,信是今年秋早。”——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仅仅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依然风雨古重阳,蒸出枣糕满店香”——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重阳糕的做法有很多种,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深受人们的喜爱!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来历20字

  • 重阳节,放假,节日
  • 重阳节的来历20字

      重阳节是杂揉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为了方便大家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以下YJBYS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重阳节的来历20字,供大家参考!

      重阳节的来历20字1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来历20字2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来历20字3

      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的来历20字4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拓展阅读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1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

      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2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

      "庄户人想,我*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扩展阅读: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重阳后菊花》 宋·范成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九月十二日折菊》 宋·陆游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残菊》 宋·梅尧臣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菊花》 宋·朱淑贞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赋十月菊》 金·元好问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仪鸾殿早秋》 李世民

      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

      松阴背日转,竹影避风移。

      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

      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

[阅读全文]...
  •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以及*俗

  • 重阳节
  •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以及*俗

      重阳节就快到了,下面小编为您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俗,希望大家喜欢!

      重阳节的简介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2009年)重阳节在公历的10月26日。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东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的*俗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有诗描述重阳糕的制作:

      篝火鸣机夜作忙,

      织工一饮登高酒,

      依然风雨古重阳,

      蒸出枣糕满店香。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和*俗

  • 重阳节,写作,文学
  •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和*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和*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并且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二、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三、重阳节的*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下列*俗:

      1.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4.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5.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6.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同时,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四、重阳节的历史演变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古时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时期,各地*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俗活动鲜见于文字记载。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

      重阳*俗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汉代作品《西京杂记》中收录了古时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在文字资料上关于重阳节求寿之俗的最早记录,据说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重阳节”名称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俗的文字记载。

      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据记载,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间(780年—785年),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清,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风俗依旧盛行,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发展至*代,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我国*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2012年12月28日,**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在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

      五、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俗语中有很多是关于岁时节日的,重阳节也不例外。下面这几则都是有关重阳节的歌谣俗语,体现出了重阳节饮菊酒、放风筝的风俗,以及在重阳这日占卜天气的风俗。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 重阳节
  •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和*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下列*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古诗

  • 重阳节
  • 重阳节的古诗

      古人的重阳登高既反映了人们消灾避祸的.美好愿望,又蒙上了一层迷信色彩。但现代却给它赋予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意义。欢迎大家前来欣赏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古诗,谢谢大家!

      九月九日

      【唐】崔国辅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九日登高

      【唐】王昌龄

      青山远*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丁巳重阳

      【唐】司空图

      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

      客舍喜逢连日雨,家山似响隔河砧。

      乱来已失耕桑计,病后休论济活心。

      自贺逢时能自弃,归鞭唯拍马鞯吟。

      重阳日至峡道

      【唐】张籍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闰九月九日独饮

      【唐】白居易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阅读全文]...
  • 重阳节古诗

  • 重阳节
  • 重阳节古诗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百首古诗(精选100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九日得新字

      唐代: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4、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代: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5、九日齐安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6、重阳

      唐代: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7、重阳日寄韦舍人

      唐代:赵嘏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8、重阳日至峡道

      唐代:张籍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9、重阳阻雨

      唐代:鱼玄机

      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

      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

      10、重阳日有作

      唐代: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

      偷撏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古诗

  • 重阳节
  •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3、《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4、《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5、《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6、《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7、《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8、《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9、《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1、《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2、《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古诗

  • 重阳节
  • 重阳节的古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重阳节的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闰九月九日独饮》

      白居易(唐)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九日作》

      王缙(唐)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醉吟》

      白居易(唐)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九日》

      杨衡(唐)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李郢(唐)

      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

      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

      元瑜正及从军乐,甯戚谁怜叩角哀。

      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唐)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唐)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重阳节来历的古诗 - 句子

重阳节来历的古诗 - 语录

重阳节来历的古诗 - 说说

重阳节来历的古诗 - 名言

重阳节来历的古诗 - 诗词

重阳节来历的古诗 - 祝福

重阳节来历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多肉植物的心情语录 源稚女语录 分手后的语录 自闭症语录 我字丢了一撇经典语录 复仇者联盟4经典语录 喝酒社会语录 周絮语录 听风的语录 网愈云语录 李宇春语录经典语录 关于诚信的经典语录 人生最大的悲哀语录 魔道祖师的语录 不要只听片面之词语录 出租车司机经典语录 白子画语录 古风小说语录 卖车经典语录 陈立农励志语录 一切都会好起来语录 骚旭语录 跆拳道语录 灭霸经典语录 逆境励志语录 失恋鸡汤语录 何炅说的经典语录 名人作家经典语录 松下幸之助语录 牛叔的经典语录 致闺蜜的经典语录搞笑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