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 >

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 重阳节
  • 重要的日子搭配上合适的祝福语,送给重要的人。本文为大家提供是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和*俗”的祝福语,欢迎您的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的*俗有哪些?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小编热门推荐

    1、九九到重阳,送你九层糕,一层是健康,二层是财富,三层是青春,四层是快乐,五层是甜蜜,六层是幸福,七层是顺利,八层是希望,九层是吉祥,节日快乐!

    2、快乐翻过99个坎,健康淌过99条湾,财运闯过99道关,*安跨过99重天,带着99根上上签,把99朵幸福送到你身边。祝九九重阳愉快!

    3、夕阳无限美,黄昏也娇媚,纵使光线暗,明日可重来;年年节日多,今次大不同,人人登高忙,节节盼高升;小小短信到,细细润心田,道声重阳节快乐,生活好滋味!

    4、到了重阳要登高,送你各种旅行包;一包好运顷刻到,愿你天天福气高;二包福寿齐来到,愿你事业节节高;三包财源与钞票,伴你心情天天好。

    5、梦是飞翔的翅膀,带着我们遨游到远方;心是温暖的港湾,赋予我们前进的力量;短信是问候的帆船,载着祝福载着希望,愿你幸运永远,重阳节快乐!

    6、一年一度九月九,二九相重爱永久,日月并阳踏金秋,称心快意品美酒,乐在其中伴长久,祝君快乐重阳节,长生久视双九九!

    7、饮一碗美酒,登一座高山,插一片茱萸,赏一坛菊花,掬一把相思,送一份祝福,又逢重阳佳节,我祝您节日快乐,健康幸福!

    8、九月九,重阳节。梳个鬏,换个装。拜个舅,唱个喏。喝个酒,散个心,叙个旧,念个情。好日子,年年过。重阳节,更快乐。

    9、双九重阳日,好运连连到,吉庆送给你,接收快快来:亲情温馨长久久,爱情甜蜜长久久,友情坚固长久久,人生幸福长久久。

    10、一九二九,天长地久;三九四九,幸福永久;五九六九,福禄长久;七九八九,神交已久;重阳九九,相伴久久!重阳节快乐!

    空气中弥漫着欢乐,树梢上飘落着祝福,重阳的温馨在招手,节日的激情在喷薄。我愿化作清风、阳光、白云,给你载来如意、健康、财富。重阳节快乐!

    暖暖阳光,一如你温暖的眼神,给我力量,使我坚强。老师,您辛苦了。重阳时节祝您身体健康!

    我轻呵出一团气,将满天飘舞的思绪,凝结成一朵白云,用心把它绘的五彩斑斓,载上沉淀的祝福,带去来自远方的重阳节的问候――送给永远开心的你!

    世上若有诤友,那就是如你对我那样关怀的朋友。愿你拥有无穷无尽的幸福与欢乐,你的生活永远美好,我的挚友,祝重阳节快乐!

    你如果现在是一个人,我祝你重阳节快乐;如果两个人,那也重阳节快乐;如果一伙人,请告诉我你们在什么地方,让我们共同渡过一个愉快的重阳节!

    祝你理想幻想梦想心想事成;公事私事心事事事称心;财路运路人生路路路畅通;晴天雪天天天开心,亲情友情爱情情情似海;重阳节快乐!

    岁月流逝,流不走我心中的你!将万千思念托付那吉祥鸟,带去我深深的问候;时间阻挡不了那份执着,不管未来之路多么崎岖,今天给你送上重阳祝福!

    财神今天到,奖金满钱包;出门撞桃花,美女入怀抱;红霞映满天,欧美任逍遥;金秋重阳节,仕途步步高

    我们可以没有别墅,但我们应该有家;我们可以没有财富,但我们应该有幸福;我们可以没有激情,但我们应该有温馨;我们可以没有浪漫,但我们应该有关爱!重阳节快乐!

    空调冷却不了青春的火焰,彩电演绎不了年青的色彩,mp3播放不了青春的音色,电影远比不上生命的精彩,短信却能寄托我真诚的祝福:重阳节快乐!

    1、蹋脚山幽处,

    情筝云梦中。

    佳人无还在,

    秋霜不复红。

    2、重阳节日九月九,

    异乡之客无限愁。

    借问秋风何处去?

    一段相思啼不休。

    3、九月石市菊花繁艳,

    九月天气冷暖多变,

    九日夜空繁星璀璨,

    九日月光皎洁烂漫,

    今夜我将无法入眠,

    漫步校园思绪万千,

    故乡情节续续断断,

    又是一年重阳之夜,

    重阳佳节倍加思亲,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来历风俗

  • 重阳节,节日
  • 重阳节的来历风俗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来历有一番典故,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重阳节的*俗,人们喜欢在重阳节登高的时候颂读重阳节的诗句,不同地方吃的食物也不一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风俗,欢迎阅览。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时逢佳节,秋高气爽,清风怡人,赏菊篱下,吟诗作赋。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重阳节的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重阳未到客登高,信是今年秋早。”——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仅仅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依然风雨古重阳,蒸出枣糕满店香”——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重阳糕的做法有很多种,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深受人们的喜爱!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来历20字

  • 重阳节,放假,节日
  • 重阳节的来历20字

      重阳节是杂揉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为了方便大家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以下YJBYS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重阳节的来历20字,供大家参考!

      重阳节的来历20字1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来历20字2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来历20字3

      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的来历20字4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拓展阅读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1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

      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2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

      "庄户人想,我*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扩展阅读: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重阳后菊花》 宋·范成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九月十二日折菊》 宋·陆游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残菊》 宋·梅尧臣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菊花》 宋·朱淑贞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赋十月菊》 金·元好问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仪鸾殿早秋》 李世民

      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

      松阴背日转,竹影避风移。

      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

      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

[阅读全文]...
  •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与*俗

  • 重阳节,节日
  •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与*俗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九重阳节的来历与*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

      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俗由此而来。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重阳节的*俗

      1、登高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2、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3、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4、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5、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6、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的主要*俗

      1、饮重阳酒、菊花酒

      重阳节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创造,另一说是起于汉初,源自宫廷。但不论何种说法,将菊花和酒紧密联系,并赋予文化内涵、影响深远的是晋代陶渊明。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闲居》诗序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魏晋之后唐代也盛行饮菊花酒。权德舆《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云:“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历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对菊花人文风格的'大力推崇有着紧密联系。

      当然茱萸和菊花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茱萸也可以吃,菊花也可以插。如《梦梁录》云:“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姑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而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可见除了饮菊花酒之外还有簪菊花的*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头上之外还可以吃,也可以佩带于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等。这种*俗后来发展成各种变俗,如重阳节在门窗上挂菊花枝叶或贴剪纸,或者把彩缯剪成茱萸、菊花形状来相赠佩带等。

      2、登高啸咏、群聚宴饮

      登高是重阳节的典型*俗,无论是驱邪祈寿还是宴饮狂欢,古人过重阳节一般都将其和登高这一*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登高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它首要的是和先民的狩猎、采集等活动有关,后来慢慢地与人类关于祭祀、山神崇拜、登高避祸、登高升仙等认识或活动发生联系,从而赋予登高一种特殊含义。

      3、重阳骑射、重阳竞射

      先秦九月举行大规模田猎和军事操练的*俗,在汉代以后也得到流传。据《南齐书》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规定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检阅军队的日期——而这可能就是后世“沙场秋点兵”的起源。[12]而后世流行的重阳糕相传就是当年发给士兵干粮的遗制。到了唐代,“重阳骑射”发展成“重阳竞射”,成为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重阳节竞技*俗,据说当时的王公贵族都乐此不疲。

      4、重阳食糕

      重阳食糕不是重阳节的代表性*俗,但在重阳节的发展历史上还是有其一定地位。糕是一种食品形式,主要是由稻米粉或粟米粉蒸成,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重阳节的起源和九月祭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重阳食糕也就自然形成。古代称糕为饵,无论是糕还是饵,古人都赋予其吉祥的含义,一是避邪,《西京杂记》说:“食蓬饵以祓妖邪”;二是“糕”“高”同音,古人以此寓意吉祥,有的还在糕上装点小鹿、狮子等图案,放上枣、栗等食物或者插上棋子表示各种良好的寓意。

      现代重阳节介绍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农耕文化产物的重阳节已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它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面临着诸多危机。今天,重阳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虽然仍旧存在,但其核心的*俗已经很少能见到。今天的人们很少为驱邪祈寿去“插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或者说自己酿酒;即使大家很喜欢的登高活动,也已经不再是重阳节的专有名号。因此重阳节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被弱化和边缘化是必然的。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 重阳节
  •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和*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下列*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 重阳节,修养,传统节日
  •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重阳节,是*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重阳节的来历和*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重阳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称之为叫重阳节,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阴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古时候,重阳节人们要登高望远,所以又叫登高节。这源于“桓景避难”的一个神话故事。东汉时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但半年糠菜半年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发生了瘟疫,很多人病倒了,尸横遍野,无医能治。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些,说随身携带,瘟魔就不敢*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不过他,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此后,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并有了重九登高的*俗。

      其实,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类似三月三日“踏春”,重阳这天人们要出门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到魏晋时期,重阳气氛日更加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民间常在此日祭祖,并推行敬老活动。在古代,人们借九月初九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向天地、先祖表达感恩之情与崇敬之意,祈求人生欢乐,祈祷长寿的夙愿。如今,重阳节祭祖这一传统礼制还在一些地方延续。而“敬老”传统,不仅得到保留,还被当代人发扬光大。

      今天的重阳节,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在这一天,子女们会带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或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充分展现我国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重阳节的'起源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同时,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九月九日有“久久”长寿之意。2006年*又将“重阳节”确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重阳正式被定为节日是始于唐代。也许这就是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的原因。咏唱重阳节的诗章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其一,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求寿的*俗。这是受古代巫师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收的宴会发展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隐退。“大火”星的退隐,让一直以“大火”星为季节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让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恐惧。因此,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星的仪式逐步衰落,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如果说上巳(清明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其三,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宫女贾某被逐出宫,从而将饮宴、赏菊等风尚传入民间。

      重阳节的*俗

      重阳节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个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重阳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登高、赏菊、插茱萸、佩茱萸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所以重阳节还有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1、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人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而*代的北京香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

      关于登高*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人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上山游玩,躲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另一种说法是,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和药材。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

      2、吃重阳糕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现在重阳节吃糕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正是取其吉祥之意。

      据史*载,重阳节吃糕早在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记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蓬饵就是最初的重阳糕。

      九月正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重阳糕又称桂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饮菊花酒

      菊花,是我国是长寿名花,又名“延寿客”。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时逢佳节,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4、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也叫越椒或艾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茱萸雅号“辟邪翁”,它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佩茱萸的*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但是在*代,佩茱萸的*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是,茱萸在早期民众的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5、尊老敬老

      九九重阳节,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长寿的佳节。是日*惯慰问老人。老人们喜欢到门外遛达遛达,锻炼锻炼。体魄强壮者还要登上附*的高处,极目远舒,以壮暮志。

      6、赏菊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金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在赏菊之时,还*惯饮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欢在这天饮菊花酒。多数是在酒中泡点干菊花。晋北一些地方,饮酒喜在门外,称为辞青,意喻告别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后,*惯举办菊花展览。万人空巷,齐睹胜景。山西民间却*惯采一朵野菊花。插在头顶或戴在胸前。

      7、宴师

      旧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学董牵头,组织村民杀一只羊做饭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时商讨本村下一年的教书事宜,或继续留聘,或另请高明。今天学校教师多为公职人员,不少农村仍然*惯在这一天宴请老师。

      8、妇女休息

      农历九月九日,农村妇女*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惯回娘家过节。

      9、吃糕吃面

      农历九月九日吃枣糕,取意早日升高。晋东南地区及五台县等地,则*惯吃寿面。晋南地区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谚,意思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10、登高出游

      古人重阳登高,本是为了避邪。唐人王维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虫虺。古人*惯在九月佩戴以驱邪。

      在山西晋南地区,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过去在乡宁县,重阳节这天各学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登山活动。家长们往往要乘兴观看,有的还跟着一起登山。而万荣县这一天的传统,是在稷王山举行庙会,赶会的人,都以登高为乐事。

      而在晋北地区,登高*俗则比较淡薄,过去在农历九月九日,年轻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鸡,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练射的遗风。*年来,一些青年学生,逢节喜欢相邀结伴,携带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环视,天高气爽,云淡山清,枝头硕果,田园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古诗句

  • 重阳节
  • 重阳节的古诗句

      1)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3)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 少年自负凌云笔。 ——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5)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6)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 —— 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7)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8)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 杜甫《九日寄岑参》

      9)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10)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 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11) 对青山强整乌纱。 ——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12)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13)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4)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 —— 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15)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6)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17)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8)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 杜甫《九日寄岑参》

      19)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 —— 纳兰性德《清*乐•孤花片叶》

      20)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1)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 赵时春《原州九日》

      22)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23) 六曲屏山和梦遥。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24)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25)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6)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27)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 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28)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29) 还似今朝歌酒*,白头翁入少年场。 —— 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30)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31)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 李白《九日龙山饮》

      32)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33)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 韩琦《九日水阁》

      34) 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 潘希白《大有•九日》

      35)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 丘浚《咏菊》

      36)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 潘希白《大有•九日》

      37)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8) 绿杯红袖趁重阳。 —— 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39)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 韩琦《九日水阁》

      40) 南雁归时更寂寥。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41)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42)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 文森《九日》

      43)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多风雨。 —— 辛弃疾《踏莎行》

      44)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45)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阅读全文]...
  • 重阳节古诗大全

  • 重阳节
  • 重阳节古诗大全

      古体诗既可以押*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古诗大全(精选60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4、《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5、《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6、《九日怀襄阳》

      唐·孟浩然

      去国似如昨,倏然经杪秋。

      岘山不可见,风景令人愁。

      谁采篱下菊,应闲池上楼。

      宜城多美酒,归与葛强游。

      7、《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8、《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阅读全文]...
  • 重阳节古诗

  • 重阳节
  • 重阳节古诗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百首古诗(精选100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九日得新字

      唐代: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4、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代: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5、九日齐安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6、重阳

      唐代: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7、重阳日寄韦舍人

      唐代:赵嘏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8、重阳日至峡道

      唐代:张籍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9、重阳阻雨

      唐代:鱼玄机

      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

      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

      10、重阳日有作

      唐代: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

      偷撏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

[阅读全文]...
  • 重阳节古诗

  • 重阳节,节日
  • 1、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唐·李白《九日》

    2、秋豫凝仙览,宸游转翠华。呼鹰下鸟路,戏马出龙沙。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唐·赵彦昭《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3、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长风鼓横波,合沓蹙龙文。忆昔传游豫,楼船壮横汾。今兹讨鲸鲵,旌旆何缤纷。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唐·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4、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唐·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5、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壘,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魏晋·陶渊明《九日闲居》

    6、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清·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7、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唐·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8、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宋·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9、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0、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唐·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11、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宋祁《九日置酒》

    12、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唐·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13、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初见雁,已闻砧。绮罗丛里胜登临。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宋·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14、明月枝头香满路。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倒照秦眉天镜古。秋明白鹭双飞处。自摘霜葱宜荐俎。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帽堕笑凭纤手取。清歌莫送秋声去。——宋·吴文英《蝶恋花·明月枝头香满路》

    15、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魏晋·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16、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宋·吴文英《浪淘沙·山远翠眉长》

    17、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唐·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18、*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鸣钟报夕阳。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宋·陈师道《次韵李节惟九日登南山》

    19、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唐·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20、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1、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唐·杜甫《九日寄岑参》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 - 句子

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 - 语录

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 - 说说

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 - 名言

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 - 诗词

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 - 祝福

重阳节的来历及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废物利用说说 羡慕说说 别来无恙的说说 过河拆桥的说说 充实的说说 吃饱的说说 护士心情说说 世人问佛的说说 双鱼座说说 拍抖音发的说说 说说爱情歌 遇到你真好的说说 吃红薯的说说 qq空间可以恢复说说吗 心病的伤感说说 安全到达目的地的说说 关于停电的说说 太阳花心情说说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说说 关于乌龟的说说 关于爱情幸福的说说 经典感情说说 发疯了的图片心情说说 走自己的路的说说 关于下雨的搞笑说说 再苦再累的说说 孤独和烈酒的说说 情侣暧昧说说 脾气越来越大的说说 姐的世界你不懂的说说 我就是这般女子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