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 >

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

关于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中考历史考点归纳二

  • 中考,历史,初中
  • 中考历史考点归纳二

      熟记中考历史的重要知识点,做好中考历史考试的复*准备吧。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中考历史考点归纳二,希望对你有帮助!

      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和巩固

      ①俄国1861年改革

      背景:1.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

      (1)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农奴境况十分悲惨,暴动频繁。

      时间:1861年

      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统治。

      领导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内容:

      (1)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在获得“**”是,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影响:

      (1)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这次改革虽然流下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

      (1)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实际权利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2)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

      (3)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并取得成功。

      时间:1868年

      人物:明治天皇、中下级武士

      内容:

      (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代工业。

      (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努力发展教育。

      影响:

      (1)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2)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主义道路。

      ★对比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1.都是在国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2.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改革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成为两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4.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改革后实力增强,开始对外扩张。

      ★19世纪中期,美、日、俄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通过什么途径解决?

      面临的主要问题:美国——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日本——幕府统治危机;俄国——农奴制危机。

      解决途径:

      (1)美国通过1861年—1865年的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2)日本经过武装倒幕斗争,建立了明治天皇*,并于1868年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

      (3)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资产阶级改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开始标志: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特征: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和生活领域,电力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注意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的区别)

      理论指导: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

      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研制耐用碳丝灯泡

      (2)新机器的创制:“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德国)设计出内燃机,带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和飞机;电报、电话的发明

      (3)新能源:石油

      影响:

[阅读全文]...
  • 中考历史世界历史考点归纳

  • 中考,历史,初中
  • 中考历史世界历史考点归纳

      对于中考历史的复*,你要掌握好世界历史的知识点,对你中考历史的考试是非常有帮助的。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中考历史世界历史考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开始标志: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特征: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和生活领域,电力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注意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的区别)

      理论指导: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

      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研制耐用碳丝灯泡。

      (2)新机器的创制:“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德国)设计出内燃机,带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和飞机;电报、电话的发明。

      (3)新能源:石油。

      影响:

      (1)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注意即帝国主义过度。

      (3)国际格局: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导致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衡,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新兴工业部门:电力、化工、汽车、航空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

      (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

      (3)第二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不仅有能源动力革新,且扩展到材料、信息和动力技术的全面革新。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心主要在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德国和美国成为相对中心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衡

      时间:1914—1918

      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主要参与国家:英国、法国、俄国(于10月革命后退出)——三国协约;德国、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作战)、奥匈帝国——三国同盟

      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结果:德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影响:

      (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

      (4)促进了民族**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

      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以外)。

      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领导者:列宁

      意义: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注意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

      相同点:领导力量基本相同,都是由布尔仁政什维克党领导的。

      不同点:反对对象不同,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革命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结果不同:二月革命后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是资产阶级临时*仍然进行对外参加一战,对内镇压人民的政策,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阅读全文]...
  • 完璧归赵的历史人物都有谁

  • 阅读,历史
  • 完璧归赵的历史人物都有谁

      完璧归赵是发生于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那么你知道完璧归赵的历史人物都有谁吗?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完璧归赵的历史人物,希望能帮到大家!

      完璧归赵的历史人物

      完璧归赵的故事中,除了蔺相如这个主人公之外,还有声称欲拿十五座来交换氏璧的秦昭襄王,以及唯恐秦王只是为了骗取宝玉,并无真心以城池交换之意的赵惠文王。

      我们都知道秦王在看到宝玉之后,绝口不提换城之事,当时秦国势力强大,他想要白白得到和氏璧,并不会真的割城换之,那么这样一位精明的秦王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物呢?

      秦昭襄王,战国年间的秦国君主,也称秦昭王,其父是秦惠文王,是秦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秦昭襄王早年间曾经是燕国的人质,与前307年武王去世以后,与弟弟争夺皇位得以登基,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秦昭襄王掌权时,经过不断向外扩张,壮大秦国实力,其中最出名的要属其晚年爆发的长*战役,决定了秦赵两国的命运。

      秦昭襄王在位初年,由母亲宣太后执政,即芈八子,历史上第一位太后,此时由宣太后弟弟魏冉担任宰相一职,外戚当朝,权倾朝野。在此期间,白起作为秦国大将,依次战胜多个诸侯国,夺得魏、楚多地。

      后来,秦昭襄王长大以后,采纳范雎的意见,夺回*,赐范雎为宰相,在对外扩张上改为远交*攻的政策。此时秦昭襄王手下有不少良将,长*一战战胜赵国后,于前256年歼灭西周公国,为秦国赢得统一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

      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享年75岁。

      完璧归赵的故事

      战国年间,赵王得到了一块原是楚国丢失的宝玉即和氏璧,秦王听闻后,遂送信表示自己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赵王看了信以后十分不安,他认为秦王不会这么大方,无非是想骗走宝玉罢了,可是又不敢违抗,于是不知所措。

      此时,赵王手下的一员大臣,蔺相如主动*由他带着和氏璧面会秦王,表示他能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愿以城池交换,一定可以将该宝玉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赵王深知其才智与为人,就应允了。

      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将和氏璧奉上,秦王爱不释手,还传给群臣、爱妃们一一观看,唯独不提城池之事。蔺相如站在一边等了很久,见秦王并无交换诚意,也无归还宝玉之意。于是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宝玉十分珍贵,但是有一处瑕疵,让我来指给你看。”秦王一听十分紧张,立马将该玉交到蔺相如手上,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到和氏璧之后,后退几步,靠在柱子上,说:“当初大王承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来换,赵国大臣都说秦王不可信,我却不认同,认为秦王作为堂堂大国君主,岂能言而无信。因此我执意劝赵王将和氏璧交于我带来秦国。谁知您丝毫没有换城之意,如果大王只是想强取此玉,我愿与此玉一同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听闻,连连阻拦,声称愿意割城交换,而蔺相如看出了秦王并无真心,于是假借令其斋戒五日之名,偷偷将和氏璧运回赵国,直到交换仪式当日,秦王才发现和氏璧已经回到了赵国,却也已经无济于事了。

      完璧归赵发生在什么时候

      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原本是由楚文王所有的楚国国宝,在楚国君主手中世世代代传承了三四百年。后来,诸侯争霸,谁都想把这块宝玉据为己有,而完璧归赵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战国末年,七雄争霸,即秦韩赵魏楚燕齐,加上名义上的中山与周王室,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成为了那个年代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当时的秦国君主是秦昭襄王,他为人英明、野心勃勃,从宣太后和国相魏冉手中夺回*,任用范雎为相、白起为将,推行远交*攻的扩张政策,国力始终在不断的增强,此时的秦国已经初显统一六国之势。

      此时的赵国国君是赵惠文王,其父赵武灵王为了壮大军事势力,因此使文王年幼继位,由肥义任相国辅佐他。赵惠文王登基四年以后,由于其兄赵章安阳君造反,将肥义杀害后,兵败逃往赵武灵王的沙丘宫,最终被围困所杀。此后赵惠文王下令,以赵武灵王私藏叛贼的罪名将父亲杀害,从此自己执掌*。

      完璧归赵一定程度上,也是秦赵两国的外交之争,秦王生性持重,深谙权谋,而赵王则略显悠游寡断,猜疑心极重,好在他懂得用人,手下不乏文武贤臣良将,为赵国的壮大以及能与秦国抗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过在完璧归赵的六十几年之后,强秦还是吞并了赵国,和氏璧也最沦到秦始皇手中做成了他的玉玺。

[阅读全文]...
  • *古代历史四大战神都有谁

  • 历史,教育,古代
  • *古代历史四大战神都有谁

      *历史上都有哪些人,或许我们可以看看,也许你会喜欢呢?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历史四大战神,以供参阅。

      *古代历史四大战神版本一

      1.历史上的四大战神之孙武

      春秋时期齐国人,创作了《孙子兵法》十三篇,被后人尊称为孙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3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孙子兵法》被尊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兵学经典之首,被定为武学的教范。

      2. 历史上的四大战神之白起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秦军东进之路。长*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杀敌100多万,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在战国无人敢挡,被古代军事届称为战神屠夫。

      3. 历史上的四大战神之韩信

      秦汉之际名将,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之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发明者,谋战的代表人物,相传是象棋和风筝的创始人。韩信指挥的陈仓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和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韩信卓越的军事韬略和用兵智谋为后世兵家所推崇,他所创造的卓著业绩和经典战例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在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二人,令后人高山仰止。

      4.历史上的四大战神之郭子仪

      幼年被蒙古人收养,随夫拉可汗西征,是*向西最远的将领,越过喀什米尔,侵入波斯,攻陷乞都卜,巴格达,灭亡黑衣大食王朝,结束*教主*,再一路西行,大破十字军,入侵小亚细亚半岛,被称为神人,一共攻陷七百多城,后东归又立数功。

      *古代历史四大战神版本二

      TOP.1 历史上的四大战神之白起

      杀神“白起,可不是白叫的,白起一生经历大小战争超过八十余场,无一败绩,死在白起手中的士兵超过百万,占战国所有死亡士兵的一半以上。

      白起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对秦国忠心耿耿,立下无数汗马功劳,开疆拓土,”长*之战“打残了秦国最大的威胁之一的赵国。

      但是白起死的太惨了,竟然因为功高震主,又不懂得自我栽赃,终于引发秦王的不满,最终下圣旨让白起自杀,在白起死之前,还大喊”罪该万死“!

      在白起死的那一刻,估计他才明白,自己的罪是什么,就是太完美,功绩太高,封无可封,而兔子都已经差不多都打完了。

      TOP.2 历史上的四大战神之韩信

      刘邦的江山,可以这么说,一半是张良打下的,一半是韩信打下的,连最后围杀项羽,都是张良和韩信合力才杀了项羽。

      不过韩信最后还是死了,不是死在刘邦手上,而且死在了吕后手上,据说是被用黑布蒙着,然后一群大妈拿削尖了的竹子将韩信捅死的,太尼玛的凄惨了。

      TOP.3 历史上的四大战神之李靖

      此李靖非彼李靖,这个李靖说的是隋末唐初的开国名将李靖李药师。

      位列凌烟阁二十四臣第八,被封卫国公,而且李靖还是一个很牛的'全才,出能为将,入能为相,文武双全,堪称一绝。

      都在讨论秦琼啊、程咬金啊什么的时候,一个超级大牛人默默的笑了,哥才是唐初最牛的。

      李靖也是四大战神里唯一善终的。

      TOP.4 历史上的四大战神之岳飞

      “精忠报国”岳飞,也是一个已经被神话的人物,还传下一个什么《武穆遗书》,据说是兵法的巅峰之作,是岳飞一生战无不胜的心得。

      但是岳飞尽管做出了这么巨大的功绩,但依旧免不了被怀疑被顾及,最终,秦桧十三道令牌,一代英雄人物,从历史云烟中消失了,留下的之时传说。

[阅读全文]...
  • *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是谁?

  • 诗人
  • *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是谁?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是谁?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释:

      据各类教科书和文史资料记载,*历史上写诗最多之一的是南宋著名的大诗人陆游,他的一生共写了*万首诗,*均每隔三天就能写出一首。这今存的九千多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虽说陆游能有此记载,但*历史上的写诗第一人却并不是陆游,而是清朝的皇帝乾隆(1711—1799)。

      对于有的文献将乾隆称为*写诗的第一人,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质疑,就乾隆的出生年月来看他所写的诗歌数量,如果认可他的话,那他要从生下来就开始写,然后一天一首,这样去计算,乾隆要想写完那些被统计的诗歌数字,得需120年。然而,我们知道乾隆只活了八十八年。显然,有许多的诗歌不是乾隆本人所作的。

      乾隆的“高产”背后有一套鲜为人知的秘诀,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作诗“初无定稿”,或即兴口授,或朱笔作草,称为"诗片",由廷臣学士退下“抄录”后恭进,遂成御诗。说穿了,就是他在诗兴大发之际,故作含糊难辨之音,写乱草费解之字,令人揣摸代笔,当时,能否为他“录”出佳作,竟成了大臣得宠升迁的一项标准。有一次,大学士于敏中与另一大臣梁瑶峰同时被召见,乾隆诗兴突发,口诵一诗,梁听后茫然不知所云,而于听了则“退默处斗室,刻余录出,所误但一二字。”梁不解其中奥妙,自叹弗如,于是“大服焉”。由这类马屁大臣炮制出的诗作,充其量不过韵*字正而已。正因为如此,乾隆的几万首“御诗”,流传至今能为人传诵者寥寥无几。

      应该说我国文学史上诗作存留最多的诗人是陆游,是留传下来最多的,但不是写的最多的。杨万里是我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一生写诗两万多首,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作品收在《诚斋集》里。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他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同时也受到了父亲陆宰等士大夫爱国思想的熏陶,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十余岁就熟读了陶潜、王维、岑参和李白的诗篇,有“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的好学精神,12岁便能诗文,有“小李白”之称。17岁便有诗名。25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曾几学诗,确定了他爱国诗歌的基调。二十九岁那年,赶赴临安应试,因名居秦桧孙子秦埙之前,触怒秦桧,遭到黜落,秦桧死后三年才被启用。

      他始终坚持抗金,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浙江绍兴的鉴湖村内也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1172年(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后官至宝章阁待制。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作品精选:

      《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烟艇记》《书巢记》《论学二王书》

      《家世旧闻》《斋居纪事》《放翁家训》《高宗圣政草》《感知录》《清尊录》

      《绪训》《陆氏续集验方》《入蜀记》《祭雷池神文》

      《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黄州》

      《冬夜读书示子聿》《书愤》《示儿》《诉衷情》《枕上作》《梅花绝句》

      《临安春雨初霁》《金错刀行》《病起书怀》《冬夜读书示子聿》《沈园二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秋思》

      《夜泊水村》《庵中晚思》《剑门道中遇微雨》《观大散关图有感》《赠洞微山人》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钗头凤·红酥手》《卜算子·咏梅》《谢池春·壮岁从戎》

      《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南乡子·归梦寄吴樯》《临江仙·离果州作》

      《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鹊桥仙·一竿风月》《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世人评价:

      杨慎:(陆游词)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

      朱熹:放翁老笔尤健,在当今推为第一流。

      杨万里:君诗如精金,入手知价重。

      叶绍翁: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

      陈訏:放翁一生精力尽于七律,故全集所载,最多最佳。

      袁宗道:(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

      刘克庄:《三百篇》寂寂久,九千首句句新。譬宗门中初祖,自过江后一人。

      赵翼: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后人震于东坡之名,往往谓苏胜于陆,而不知陆实胜苏也。(陆游诗)少工藻绘,中务宏肆,晚造*淡。朝廷之上,无不已划疆守盟、息事宁人为上策,而放翁独以复仇雪耻,长篇短咏,寓其悲愤。

      吴宽:以六经、左氏、庄、骚、班、马、韩、曾为师匠,而天资工力,自得尤深。

      蒋一葵:乾、淳间,诗人称诚斋、范石湖及陆放翁为巨擘。

      冯煦:剑南屏除纤绝,独往独来,其逋峭沉郁之概,求之有宋诸家,无可方比。

      梁启超: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钱钟书:除掉陆游的几首,,宋代数目不多的爱情诗都淡薄,笨拙,套板。

      张爱萍:怀壮志统一国土,含悲愤宿愿未酬。

      罗哲文:祠前唯见楠柏高,剑南诗兴尚依稀。

      *: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阅读全文]...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教育,历史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历史”是一个总称,涉及到过去的事件以及记忆,发现,收集,组织,介绍,以及关于这些事件的信息解读。写历史的学者称为历史学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年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特点:人民*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主要原因是: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

      2、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3月,*主义的提出,其核心是“遏制*”,“冷战”,是指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美国“冷战”政策的内容:*主义(政治)、马歇尔计划(经济)(实质是通过经济控制西欧)、北约(军事,1949),苏联的应对措施: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华约(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4、德国分裂和朝鲜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5、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因素是:法德矛盾的化解

      6、1967年成立的欧共体由三个部分组成:1951年,《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7、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是,美国推动的民主改革

      8、不结盟运动形成的标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

      9、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力量中心的转变

      10、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1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12、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

      13、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历史必修一知识

      新*的民主政治建设:

      1、1949年9月,*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北*):

      (1)内容:通过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委员会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2)共同纲领的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4)1956年,**提出与*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共同纲领规定:(

      1)各级*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

      (2)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大会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大会(北京):

      (1)通过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大会制度

[阅读全文]...
  •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 教育,历史
  •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对于高中的历史会考,其实我们也不用过于紧张,历史学科的考试,考察的都是*时学过的知识点。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1.①1840年*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等条约的签订,*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年第二次*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天津条约》开放10处,其中属于今天广东省的有潮州(后改为汕头)

      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

      ④《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先行改革的两个省份是安徽和四川。

      最先实行开放的两个省份是广东和福建。

      4.①1980年建立四大经济特区分别是_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注意: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属于广东省的?)

      ②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③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①*代生活*俗发生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②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③*第一部市内电话开通在南京。

      ④*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台湾省。

      ⑤1833年第一份中文报刊创办于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⑥*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创办于上海。(《申报》)

      6.①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就侵占了整个东北。

      ②1932年日军袭击了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③1935年日军为侵占华北,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总称为“华北事变”。

      ④1937年7月制造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抗日战争的开端。

      ⑤1937年8月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 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 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

      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科技

      (一)*古代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1、造纸术 :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影响:最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显著;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也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阅读全文]...
  • 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汇总

  • 历史,中考,教育
  • 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汇总

      *几年中考历史涉及范围广、内容多,试题比较灵活。学生在备考的时候首先要吃透课本,将重要的考点知识巩固好。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中考历史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考历史易混知识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受到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成分,但仍保留着封建剥削制度。

      《南京条约》签订后,*虽然形式上是独立国家,但其独立的政治开始受到外来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了外来资本主义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

      2.工业革命对*的影响。直接:英国发动两次*战争,*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代化的影响: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工业文明成果进入*,方便了人们出行、促进了商品流通、丰富了人们生活。

      3.南京条约是割香港岛给英国,不是割香港给英国,这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赔款是2100万元,不是白银而是西班牙银元,折合白银1512万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南京条约》签订仅仅是开始。最先破坏*关税自*的条约是《南京条约》。

      4.*代被迫开放和现代改革开放的区别:*代开放和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是列强强迫*开放的,*受到损害,以便利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现代改革开放是*在我,是为了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资金,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5.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而不是八国联军,时间是1860年不是1856年。但八国联军和英法联军都曾侵占过北京。

      6.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八国联军中的“奥”指奥匈帝国,不是奥地利,当时还没有奥地利。而与清*签订《辛丑条约》的不是八国,二是十一国,多了比荷西三国,《辛丑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成为列强统治*工具的是“保证严谨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7.洋务运动虽然向西方学*,但只是学*技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所以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良运动,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是其失败的根源。洋务运动向西方学*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我们现在改革开放是学*外国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8.*代化和*代史的区别:*代化是指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这两大领域开启性事件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代史是指现代史之前的历史,即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历史,时间是1840年—1949年。揭开*教育*代化序幕的是洋务运动的京师同文馆,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9.*代化探索中,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探索的开启性事件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19世纪末。19世纪末,*向西方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西方政治制度。

      10.孙中山先生没有亲身参与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1.三民主义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民主义评价:是**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为民国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其建立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高潮,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是20世纪*经历的第一次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另外两次巨变指:新*成立、改革开放。

      *现改变*社会性质三大事件是:*战争、新*成立和三大改造。

      中考历史易错知识点

      1.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错因】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

      【正确理解】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国家*,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内涵。

      3.太*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错因】不能客观评价这两次农民运动。

      【正确理解】这两场运动是**代史中比较典型的农民运动,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地位较高,但从文明史观、*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强的阶级局限性,对当时*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究其根源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斗争目标、方式以及指导思想具有典型的小农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学*西方、促进**代化的纲领、方案;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扶清灭洋”既带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也带有明显的盲目排外的思想。

      4.辛亥革命

      【错因】对辛亥革命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来看,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应该说是取得了胜利。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它并没有改变*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5.*领导下的根据地

      【错因】对各时期的根据地的名称记忆不准。

      【正确理解】“革**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区”是指人民**战争时期**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6.*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

      (1)“*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美国企图通过帮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美国企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2)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主义”,是“*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7.苏联解体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正确理解】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历史上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模式的社会主义正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8.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

      【正确理解】苏联经济的衰退和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标志;第三世界实力的增强对多极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阅读全文]...
  • 历史人物评价

  • 评价,历史
  • 历史人物评价(通用34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一定都少不了根据事物的情况进行评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曌”字为武则天特别欣赏,拿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专用,任何人不得使用这字。从字形上看,“曌”象征着日月当空,象征着女皇君临天下的气势。“曌”字拆开来看,又成“明空”。或“空明”,颇含几分佛理禅机,切合武则天向佛的心意。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我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赵云

      谈起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时,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赵云!”

      自古以来,赵云就以一个英勇善战、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的人物出现。

      作为一个“三国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欢的人物。下面我简要地把赵云的生*说一下。

      赵云,常山真定人,字子龙,寿七十二岁,身高八尺余(约合180厘米)。在《三国演义》里面,赵云在袁绍和公孙瓒交战时期登场,刚登场就显示了一下威风,不但救了公孙瓒一命,还跟袁绍手下大将文丑打了个*手,一下就灭了袁绍的威风。第二天,赵云打得袁绍溃不成军,甚至把田丰这个“刚而犯上”的刚烈谋士打慌了,幸好袁绍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赵云杀回去了。可是没过几天,赵云又觉得公孙瓒“亦袁绍等辈”,找了个借口回家了,然后投奔了刘备。

      从这打住算,赵云已经换了两次“老板”,头一次是袁绍换成了公孙瓒,然后又由公孙瓒换成了刘备。当时刘备跟曹操完全唱反调,一个一贫如洗,一个殷实富裕;一个人才凋零,一个人才济济;一个一无所有,一个土地万里。结果刘备被赶得乱跑,后来总算请来了诸葛亮,没想到还是被赶着跑。

      当阳之役也就是长板坡之战可让赵云出尽了风头。一个人救了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不说,还杀了曹营名将五十多名,灭了曹军的锐气。当刘备打刘璋的时候,赵云又把刘禅从孙夫人手里抢了回来。灭刘璋也有赵云的功劳,可他却只得了一个翊军将军的官职。

      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因为马谡的失误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赵云保护好了物资,理应封一个元帅才对。可是诸葛亮只说了几句好话而已,但赵云也没计较。

      赵云最后还是被诸葛亮累死了,从这点不能

      三国里,你最喜欢谁?

      和大部分人一样,我最喜欢诸葛亮

      三国的一大亮点莫过于诸葛亮也!想必他的大名各位都是耳听入关如雷贯耳了吧。他最大的亮点,就是他的谋略

      若没有他,刘备也*不了荆州,成不了一番大事业。

      诸葛亮,字孔明。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四年前,他勤读书,广交游。

      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位谋略家,还是一位发明家。他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更为我们留下了着作《诸葛亮集》。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在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后,又占领了荆、益两国。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

      诸葛亮死后,镇南将军刘弘作《诸葛武侯宅铭》,在隆中设了祠立庙。

      傅干曾经夸过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正如综上所说,诸葛亮可以算是一个阴险至极可以又很正直的一个人。这两个看似相反的词语用到他的身上却恰到好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把你卖了,你还是很高兴的帮他数钱的感觉。

      诸葛亮可以说是才华出众,至今恐无人能敌。可我说:也不尽然。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是谁?你说呢?

      当然是皮匠啊!

      我想说的是,既然喜欢,就一定会有喜欢的理由。既然喜欢,我们就应该以他为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学*诸葛亮的优秀品质,凡事都三思而后行,谨慎而又小心。在生活上以他为榜样,要慎重思考和分析问题。

      不过“学*”和“模仿”还是不同的。凡是加个“太”字就变得不妥了。在以前,你若没算计好命就没了。而如今不同,做错了还有补救的机会。太谨慎小心、犹豫不决反而容易适得其反,错失机会,不容易被人接纳。

      若做到这点,你就是那位皮匠!

      “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在我的脑海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刘邦、项羽、曹操、诸葛亮、岳飞、郑成功、戚继光……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他便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诸葛亮姓诸葛,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人称卧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军事家。他一生追随刘备,多次为刘备打仗时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取荆州,得马超,破许昌……一生为蜀国立下的功绩不计其数,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由于大将魏延的不慎,在五十九岁时去世,死前留下了一个图本和以后出事的应对措施,帮助蜀国在他死后仍然像以前那样兴旺了一阵子。

      诸葛亮一生经历过许多大的战争,且计谋大部分是诸葛亮出的。比如说草船借箭:周瑜心胸狭窄,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方设法的要除掉诸葛亮。这时正值秋日,在许昌整顿了一年的曹军现已精神焕发,准备驾船攻打江南。周瑜得知消息,本想全力抗曹,但是军中却缺少弓箭,周瑜便想出一计,让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若十日内没有完成,便军法处置。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抱怨,而是说只需三日便可完工。周瑜嘲笑诸葛亮说大话,于是便任由他去了。

      第二天,诸葛亮把从鲁肃那里借来的二十艘快船推入水中,船上插满了草人,并下令向曹军水寨进发。这一天正好有雾,曹军的视线不好,错把草人当成了士兵。霎时间,曹军朝草船万箭齐发,都射在了草人的身上。每条船上足足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上轻而易举凑齐了十万多支箭,周瑜哑口无言,计划落空。

      诸葛亮最令人感动的便是他对刘备的忠心。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刘备疾病缠身的那一段时间里,诸葛亮对他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刘备死后,有才能的诸葛亮并没有称王称帝之心,而是全力帮助后主刘禅带兵打仗,管理国家大事,对待刘备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那样,但是蜀国有才能的人都相继死去,诸葛亮一个人独木难支,难管朝政,最终死去。他在临死时还在关心着国家大事。

      诸葛亮这个令人感动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永远不会被人忘却。

      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英勇果敢的人。巨鹿之战,项羽让士兵“皆沉船,破釜甑,烧炉舍,持三日粮”。他那破釜沉舟的英勇果敢激发了士卒的斗志,最终他以少胜多,向后世展示了一场经典战役。

      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鸿门宴上,项羽本可以除掉刘邦,消灭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他失去了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英勇果敢,范增数目于他,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而他默然不应。他优柔寡断让刘邦顺利逃脱了他辛辛苦苦设下的圈套安全回到了军营;他的优柔寡断甚至被范增取笑,“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掳。”

      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残暴的人。鸿门宴之后,项羽率领军队火烧咸阳,坑杀士卒。秦室宫殿的火烧了三天三夜还没有熄灭,秦宫内的财货珠宝、宫女美女全都被项羽掳掠而去。时有人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说了这句话,竟然讲说这句话的人给烹了。项羽真是与秦始皇一样残暴无道,“**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这大概就是项羽在楚汉争霸中失败的必然原因吧!

      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悲悯、不服输的人。项羽兵败于垓下,纵然有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壮世豪情,然亦有“时不利兮雅不逝”的无可奈何!面对江东父老,项羽无颜以对放弃了东渡乌江,毅然冲入汉军阵中杀敌数百,最终自刎而死,留下了一世英名。

[阅读全文]...
  • 春节的历史人物

  • 春节,阅读,历史
  • 春节的历史人物

      导语:不知不觉间“春节”就到了 作为*人最传统的节日 历来也是文人骚客笔下的主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春节的历史人物,欢迎借鉴!

      难忘是春节

      唐朝诗人贾岛以刻苦认真著称。《唐才子传·贾岛传》记载,每年年底除夕之时,贾岛会拿出自己过去一年间呕心沥血创作的诗歌放置到案几上,焚香而拜,以酒浇地,说“此吾终年苦心也”,然后举杯痛饮并放声大歌。贾岛这种庆祝新年方式显得别开生面,他苦吟不辍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春节在梁实秋的笔下,无疑是很辛苦的。除夕要守岁,十二点之前是不允许睡觉的,这对于*惯早睡的梁实秋来说是相当的煎熬。春节期间,梁家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既有宫灯,又有纱灯。相比于其他爱闹的孩子,梁实秋却是害怕放鞭炮,别人放鞭炮他要躲在屋里捂耳朵。梁家的年夜饭是极为丰盛的,因为大过年的不动刀的缘故,所以年菜都是大锅菜。菜品有大锅炖肉加粉丝、蘑菇;大锅炖鸡加冬笋、番薯,此外还有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等等。

      冰心因为父亲是海军的缘故而在烟台住过八年,在她的笔下那是段幸福而又快乐的童年时光,“过年”是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年过年的前几天,冰心的母亲都会忙着打点她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继而在厨师和余妈的帮助下准备一家子半个月吃的肉,还会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冰心的父亲则为她和她的众多表亲哥哥们安排新年的娱乐活动。大年初一早起后,孩子们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再拜父母亲和长辈。冰心拿到的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大多是锃亮的墨西哥银元,便都请母亲代为保管。

      在胡适的记忆中,春节别有一番风味。他的大哥是个败家子,吸烟赌博,到处欠下烟债赌债。于是每年除夕他家中总会聚集一大群讨债的人,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离开。此时他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当当的都是灯笼和债主。胡适的母亲就当看不见,自顾自地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将*半夜了,他母亲请一位邻居本家过来为每一家债主发一点钱,好歹劝走他们。因为这是新年,要的是喜庆与和谐,胡适母亲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像是这样的春节,年幼的胡适过了六七次。

      千秋家国梦

      除夕之夜是阖家团圆的时刻,古人所谓“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它有两种含义:长者守岁为“辞旧岁”,表达对光阴的珍爱;年轻人守岁,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民间有谚语称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唐人董思恭作《守岁》诗“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孟浩然有诗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大文豪苏东坡描述守岁的情景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除夕守岁诸如此类的描述不胜枚举。

      “家”在*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特殊地位。每年除夕之夜之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和家人共同守岁是每个人的心愿,常人如此,名人概莫能外。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晚年罢官返乡后,不问时事,享受宁静的生活,有《甲午元旦》为证: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除夕之夜,诗人与家人围炉守岁,欢聚畅饮,其乐何其融融。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每年除夕团圆之夜免不了有远离家乡亲人独宿他乡的游子。戴叔伦的“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引起了多少人对家的思念?唐朝诗人高适有七言绝句《除夜作》流传甚广,诗曰: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独居旅店,借故乡亲友之思我而言我之思故乡亲友之情,故而显得含蓄精炼,寓意无穷。

      《孟子·离娄上》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与“家”在*文化中是紧密相联的。公元1210年除夕前夜,爱国诗人陆游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首诗,这便是人尽皆知的绝笔诗《示儿》。陆游一生为恢复祖国大好河山奔走呼号,至死仍念念不忘。在除夕这个特殊时刻,诗人对儿子的谆谆告诫显得何等悲壮,对祖国的爱又是何等深沉。

      文天祥于人生中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赋《除夜》诗一首,诗中有言道“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诗句*和淡然,异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怀激烈,体现了在新年氛围下作者对家与亲人的深切怀念,表明英雄也有柔情的一面。恰恰如此,反而更进一步烘托了文天祥甘愿舍弃个人幸福,以身许国、成仁取义的浩然气节。

      *俗场景美

      春节持续时间相当长。一般从腊月二十三便开始,一直延续到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各种*俗活动异常丰富。有歌谣唱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自古至今,无数文人骚客不惜笔墨的描述春节的种种喜庆场景,为我们留下来一幅幅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沈从文的笔下不光有美轮美奂的湘西凤凰古城,还有丰富多彩的年庆风俗活动。他的家乡虽只是个人口不足万人的小县城,但过年时的狮子龙灯焰火在湘西各县却极为著名。初一到十二唤作“送灯”,全城各处敲锣打鼓。白天有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看的是谁家焰火出众超群。年幼的沈从文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焰火队伍到处奔走,快乐的时光消磨在炮仗焰火中。如他所描绘的:“玩灯不仅要有气力,还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那时沈从文年纪小,尚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有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的份。他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获准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好运气了。正是有幼年玩灯烧灯经验底子,长大后的沈从文每每读起宋代咏灯节事的诗词,往往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

      拓展:春节的历史起源

      一、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人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2014年的春节是:2014年1月31日。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人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炮竹轰 ,于是有了燃炮竹的*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炮竹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二、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人间使用夏历,在*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成立,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春节的传说

      1、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俗的来历,在人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惯。

      守岁*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2、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3、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人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人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人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俗开始在人间广为流传。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 - 句子

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 - 语录

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 - 说说

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 - 名言

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 - 诗词

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 - 祝福

古诗中的历史人物谁思归了 - 心语

推荐词条

许一世繁华留一生情话 猫与狗的情话全文阅读 情侣之间的情话污 土味情话创始人是谁 包亦凡对安迪说的情话 情话大全2016 长篇情话200字以上 写给权志龙的情话 文字控情话图片 一句简短情话最暖心 感动女生的情话 诗词情话 写给老婆的情话 韩语情话 土味套路情话 土味情话问答套路大全 撩妹情话大全100 表白女生情话 早安土味情话 男女一问一答套路情话 情话大全浪漫情话感动 早上情话 暖心早安情话 医学生情话 聊天套路情话 最深情的情话 文人情话 下雨天的情话 生日表白情话 对老公说的情话 女生对男生说的情话

随机推荐